8
WEEE RoHS OEM 11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鏈中企業的整合策略

【施勵行】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資源管理組/教授

【林琨翔】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資源管理組/博士班

研究生

近十年來,全世界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增

加,許多法令都給予產品設計與製造者

莫大的壓力,身處綠色供應鏈中的企業

如何整合各種如:綠色設計與開發,產

品回收等策略將成關鍵問題,本文介紹

一個簡單的綠色供應鏈策略規劃程序,

供整合策略制定的參考。

近十年來,由於全世界對綠色產品

的需求增加,因而使得綠色生產力的議

題漸受矚目。歐洲最新通過的一些法令

就是這種強力要求的例子,包括WEEE

及RoHS法令,都給予產品設計與製造者

莫大的壓力,要求必須生產更綠色且更

乾淨之產品。然而若由個別企業來回應

這些要求,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取

而代之的趨勢是,訴諸整體產品供應鏈

的運作策略。

藉由新策略、行動、工具甚至於新

組織編制的發展,將強化綠色供應鏈。

可以應用的策略包括綠色產品設計與開

發、產品回收、綠色採購、環境績效評

估、供應商管理及環境資訊管理等。未

來,身處綠色供應鏈中的企業如何整合

這些實用策略將是關鍵的問題。

這篇文章簡略地回顧這些策略的發

展以及一些已經付諸執行的案例,並釐

清會影響策略選擇的因素。探討一些策

略制定或推行時可能遭遇的問題,並建

議一個簡單的綠色供應鏈策略規劃程

序,供整合策略制定的參考。此外由於

OEM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末亦

討論了其策略制訂的問題。

前言

近十年來,全球企業面對環境績效

改善以及生產綠色產品的壓力日漸增

加。為了回應如此持續擴大的壓力與挑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11

Page 2: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戰,企業經理人已經發展出新的策略、

行動與管理工具來解決這些環境問題

(Gifford, 1997)。其中有個重大的體認,

在未來,所有的努力應該要以融入整個

供應鏈的方式來生產更綠色的產品,而

不是僅在個別企業中下功夫。這是因為

以污染減量與個別改善的方式,在面對

逐漸增強的綠色產品要求時,無法發揮

更大的效果。而在形成所謂的綠色(環境)

供應鏈(GSC, green supply chain)上,

管理者可以整合各種策略,像是綠色設

計、綠色採購、清潔生產、供應商管

理、產品回收以及環境資訊管理等,形

成整體生產網路的綜效。

事實上,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企業

已經預見這樣的趨勢並做出回應。他們

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該如何重新整合、設

計全球的生產網路,以因應此新興之永

續產品市場。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的

漣漪現象(ripple effect)正因此而發生。

最近在歐洲通過的一些法令,像是「廢

電機電子產品(WEEE)」回收及「產品限

制有害物質(RoHS)」等指導綱領,都是

這漣漪現象的中心之一。企業的生產產

品及其在國際供應鏈所扮演的角色將很

快地被這些綠色產品的要求所影響,預

料這樣的情形將持續擴張與增強。在全

球綠色供應鏈的形成趨勢中,我國企業

應早日察覺此挑戰,並提出有效之策略

與行動。

綠色供應鏈管理之策略與活動

綠色供應鏈的主旨是在現有供應鏈

上增加新的環境考量,但是,在傳統成

本、品質、速度的策略思維上增加一個

嶄新的思維,會產生新的挑戰與壓力,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策略以及功能部門策略 ( f u n c t i o n a l

strategies)等不同層級的策略,通常在供

應鏈規劃階段就必須制訂出來。對身處

綠色供應鏈的企業而言,一般的功能部

門策略包括各種作業及技術的策略,如

推動綠色設計、產品回收及產品使用後

廢棄之管理、綠色採購、供應商管理、

清潔生產以及環境績效評估等策略。

本文所討論的範圍主要是作業與技

術上的策略,並論及這些策略之間整合

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由圖1可以看出在一

般的供應鏈架構下,這些作業與技術策

略之間的關係。這圖也顯示履行綠色供

應鏈的策略將牽涉到供應鏈中每個成

員,包括品牌商 ( b r a n d - n a m e

company)、代工製造商(OEM)、代工設

計商 (ODM)甚至於各種原料零件供應

商。不同的策略會影響到不同的成員企

業,並可能改變其跨組織的關係。

綠色供應鏈推動時涉及了整體的策

略制定,也影響了所有供應鏈中成員的

策略形成,誠如Krajewski and Ritzman

(1999)所述:『供應鏈管理本身就有策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2003.12.15

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

12

12

Page 3: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13

略的考量,其包括整合一些關鍵部門或

關鍵功能的效果,其中包括行銷、財

務、工程、資訊系統、作業管理、後勤

管理。』綠色供應鏈無疑地也有策略的

概念,也需整合各種功能、部門,將各

種功能協調一致並同步進行。換言之,

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整合的策略。

綠色供應鏈推動實例

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公司已經由各

個面向開始進行綠色供應鏈之建構,以

下將介紹一些企業範例及其相關行動。

這些公司僅是全球推動綠色供應鏈企業

的其中一小部分。雖然在此僅是簡要地

介紹這些實例,不過讀者仍然可以想像

這些實例背後的策略思考模式及其系統

化的設計思維。而且漣漪效果很可能將

由這些著名的大公司所展開,很快就會

影響到它們的O E M、

ODM、供應商以及其他

伙伴。

策略選擇與整合

在一般策略規劃程序

中,必須先周延地分析公

司的定位與企業內外的競

爭要素。對於綠色供應鏈

的策略規劃而言,建議採

用三個面向的思考架構:

(1) 鑑別重要的環境保護

壓力,包括法令的與非法令的壓力

(2) 檢視現有供應鏈特徵或產品群組特性

(3) 尋求可行的作業與技術策略,並加以

整合

鑑別重要的環保壓力

必須瞭解有哪些明確的環境保護的

壓力,亦即決定即將開始展開的環保議

題會影響哪些公司的經營管理,並區分

其重要性程度的不同。(Hall, 2000)指出

環保的壓力不僅包含法令上的壓力,也

包含非法令上的壓力,非法令壓力來自

於消費者、顧客、股東、環保團體、居

民選民以及企業公民義務。主要的國際

公約壓力來源的例子包括:廢電機電子

產品回收(WEEE)、產品限制有害物質

(RoHS)、京都議定書、巴賽爾公約、生

物多樣性公約、蒙特婁議定書等,公司

圖1 綠色供應鏈結構與作業策略

代工設計商代工設計商

顧客顧客

品牌商品牌商

代工製造商代工製造商第一層供應商

第一層供應商

第二層供應商

第二層供應商

EOL:CP&EP:EIM

GP

GD GD GSM

GP

EOLGSMGSM

Page 4: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2003.12.15

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

12

14

必須釐清何者是最重要的法令以及其未

來之影響。

檢視現有供應鏈之特性

在建構綠色供應鏈時,現有供應鏈

之特徵也會影響策略的規劃。舉例來

說,Hall(2000)就認為會因各行業本身的

不同,而使施加在各種企業身上的環境

壓力不同,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也因此使得綠色供應鏈建構時會有不同

的型態。其他值得檢驗之特性包括供應

鏈垂直整合之類型、上下游的相對優

勢、產品的市場類型(全球或地方)、採購

的類型、資訊系統平台以及供應商的技

術能力。

選擇/整合作業與技術策略

在分析現有供應鏈之特性與環境壓

力之後,經理人可以為綠色供應鏈選擇

適當的策略,公司資源的限制以及過去

的經驗將會影響策略的選擇。在策略規

劃的最後階段中,策略的整合、組織的

調整以及管控程序的設計都是不可或缺

的。以下再進一步探討策略「整合」的

要項。

一般作業與技術策略包括綠色設

計、綠色採購、使用後廢棄處理之策

略、清潔生產以及環境資訊管理。圖2試

圖描繪這些功能策略之間的關係,關係

的強弱即指引了策略整合時的優先順

序。這些策略之間的關係可能因為下列

原因而變的更明確:

●當一起考量時有相當的綜效:例如,綠

色設計與產品使用後廢棄處理策略。

●需要企業功能組織間的合作:例如,綠

色採購(採購部門)與清潔生產績效評估

(生產部門)。

●執行時,功能部門間有很強的資訊流

動:例如,綠色設計與環境資訊管理之

間,顯然會有如LCA的資訊互通有無。

●必須進一步整合或重新設計一些跨部門

的程序

例如,綠色設計與綠色採購之間,

須有設計採用材料及其採購規格之間的

整合。

『整合』這個關鍵詞在此有雙重的意

義,首先,在策略規劃的程序,各種功

能部門策略必須在策略構想階段時加以

整合,以產生協同合作的綜效。其次,

在策略履行的層面上,程序與資訊的流

動以及組織間的合作必須加以整合,以

確保有最佳的成果。

在各種不同的整合策略中,由於企

業在供應鏈中所扮演角色不一樣。連帶

地各種功能部門策略的重要性也不一

樣,優先順序也不相同,在分析他們之

間的關係與協同效果之後,就可以看出

整合策略的必要性。舉例來說,若ODM

Page 5: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15

較專注於綠色設計,則他們的策略整合方

式,可以由圖2的最頂端往下,端視作業

策略間的關係的強弱,開始整合,簡言

之,可以優先考慮與綠色設計有重要關係

的策略,作為策略整合制定的條件。

綜合以上的討論,圖3簡單地描繪策

略規劃之程序,可以提供企業因應綠色

供應鏈的策略規劃參考。這程序首先釐

清會引發策略規劃的綠色產品壓力開

始,一般來說,公司可以制定出不同層

級的策略,像是集團的、企業競爭的或

是功能部門的策略以建立綠色競爭力。

本文在此僅探討功能策略的制度與整

合,同時建議一個能整合功能部門策略

的關係圖(圖2)。

規劃功能部門策略的動作包括確

認、選擇、整合以及資源分配。在策略

執行階段,經理人可以對組織與管理程

序加以選擇或是重新調整。圖3的最

下方說明綠色供應鏈推動時可能會

牽涉到一些功能部門的組織,像是

產品研發、採購、銷售服務、生

產、資訊技術以及環安衛(ESH)部

門,因此組織間的協調及合作,亦

是策略整合時的要項。

OEM策略雖然OEM通常不是觸發綠色供

應鏈漣漪效果的中心點,不見得率

先採取先發策略。但是,在認清即

將面臨的衝擊與挑戰之後,OEM仍

舊可以選擇正面積極的策略及整合

的策略來提昇自己的競爭力。舉個

圖3 策略規劃流程

圖2 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關係圖

綠色設計

綠色生產

生態材料

延伸生產者責任

綠色採購

產品回收策略

環境資訊管理

生命週期分析

綠色生產力

(

綠色績效)

綠色生產力

(

綠色績效)

綠色設計

綠色生產

生態材料

延伸生產者責任

綠色採購

產品回收策略

環境資訊管理

生命週期分析

綠色生產力

(

綠色績效)

綠色生產力

(

綠色績效)

法令壓力

企業策略

事業策略

功能策略

企業策略

事業策略

功能策略

競爭力

績效

策略選擇與整合

公司組織與控制 售後責任 資訊 採購

生產

設計與開發

非法令壓力

Page 6: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2003.12.15

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

12

16

OEM技術策略規劃的例子來說,由於顧

客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施加一連串持續的

環境壓力,OEM或許可以揚棄被動的心

態,而積極做策略的規劃,以得到最佳

的成效。

圖4簡單的解釋技術策略規劃的必要

性及可能問題,圖4的上半部顯示,不同

顧客在隨著時間變化的同時,對環境的

要求與壓力也隨之改變,OEM面對這些

不同的壓力,可以有積極、也可以有消

極的策略。每個要求與壓力又可能會有

因應的生產與技術的選擇方案。圖4的下

半部僅用兩種可供選擇的技術選擇方案

(a l ternat ives)來說明所對應的策略選

擇,圖中可以看出兩種技術選擇方案隨

著連續的時間變化所對照的成本效益軌

跡。

究竟應積極抑或是消極的面對顧客

的綠色要求,而面對不同的綠色要求,

又有不同技術與因應方法。這些連續且

相關的問題,恐不是OEM片面招架所能

應付,企業需要的是技術策略規劃。在

整合的策略中,可以選擇的技術包括技

術轉換、程序再設計、原料替代甚至於

原料回收等。

對於擁有多樣產品與生產程序的

OEM而言,在策略規劃時可能面對更複

雜的情況,對於擁有多樣產品群組與顧

客的OEM而言,除了技術策略以外,尚

須有其他的策略考量,策略選擇也許需

要經過市場分析、價值鏈分析、成本效

益分析甚至於競爭力的分析。由圖5的示

意圖可看出環境壓力也許會引發OEM之

間的新競爭。為了回應這些壓力與競

爭,OEM必須加強其供應商管理與產品

設計的能力,甚至還需要推動新的上下

游策略聯盟。在另一方面,OEM的內部

本身需要重新調度並整合技術、生產、

採購、環境與資訊等部門,這些都是成

功地履行策略所必須具備的。

結語

由於對綠色產品的需求日增態勢,

已沿著全球供應網絡迅速擴大,產生了

圖 4 環境績效與技術路線圖

顧客1 顧客2

環境績效之需求

成本效益比

時間

選擇方案1

選擇方案2

Page 7: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17

漣漪效果。在全球的生產網路中,我國

企業將被漣漪效果所影響。包括ODM、

OEM、供應商甚至於品牌商等身為綠色

供應鏈的成員,必須察覺這樣的趨勢並

且準備好自己的因應策略。在策略規劃

時,不妨妥善整合各種功能部門策略,

以面對與日遽增的挑戰。不同企業會因

其在供應鏈的不同定位而有不同的整合

策略。為了制定整合策略,本文簡述了

領先廠商的做法,並描繪出一般功能策

略的關係圖,顯示推動因應策略的連動

性。同時,提出一個簡潔的綠色供應鏈

中企業策略規劃的程序,做為策略規劃

的參考。最後也討論了OEM的製造整合

策略,包括在技術策略選擇以及供應商

管理上的潛在問題,簡短地探討了OEM

策略規劃的複雜議題。

參考文獻

1. Gifford, D. (1997) “The value of

going gree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 11-12.

2. Hall, J. (2000)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8,455-471.

3. Krajewski, L. and Ritzman, L. (1999)

“Operations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analysis,” Addison Wesley.

圖5 綠色供應鏈中OEM間的競爭態勢

綠色市場綠色市場

顧客1 顧客2

代工製造商1 代工製造商2

供應商 供應商

Page 8: 邁向綠色產品之路 綠色供應 鏈中企業 的整合策ebooks.lib.ntu.edu.tw/1_file/moeaidb/013242/2-1.pdf · 促使許多公司開始思考各種策略以解決 這樣的問題。包括集團策略、企業競爭

清潔生產&環境績效評估:

IBM以環境總體規劃作為對所有製造、開發與

研究部門進行績效量測以及追蹤的系統。AMD則強

調所有部門及營運伙伴的環保成效,並建立特殊的

環安衛(ESH)績效量測方法。Hitachi推行環境績效

評估系統,並已建立在其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

這系統可以自動計算整理來自生產廠商及相關協力

伙伴所登錄的環境資料。

綠色供應商管理:

Epson對其供應商的產品甚至於供應商的作業

管理,有一套綠色供應商認證系統,結合他們本身

的生態標章(Type III)一起使用。AMD加強環境上

的要求,產生世界級的供應商方案(World Class

Supplier Program)。B&Q提出企業總目標,稱為

QUality-Ethics-SafeTy(QUEST),這個目標著重於

B&Q與其所有供應商之間的品質與環保的提昇。

綠色採購:

許多公司已經建立實用的綠色採購指導方

針。例如Canon擁有全球的綠色採購標準與指

導方針,並且已經分別建構國內外的綠色採購

資料庫。Toyota進行國外的綠色採購時,會針

對不同區域訂定不同的採購方針。FORD則運

用企業材料管理系統,有效地控制全球各地零

件與材料在環安衛(ESH)方面的顧慮。

綠色設計:

Motorola開發出綠色設計系統(GDA)軟體,

係與德國的大學合作完成,可以協助產品設計並

對照不同設計所需之材料與製程。IBM建構產品

環境解析系統,以利於產品設計時瞭解各項敏感

原料。Hitachi使用環境化設計評估系統,對新

產品設計時,能夠有量化的評分系統。Canon則

創造一套環境覺醒設計指引,以利其環境自覺產

品之開發。

產品回收與使用後廢棄處理策略:

除了提高產品回收率之外,Canon發展一個

稱之為「環境與經濟的再生技術管理系統」

(TREE),這些技術支援零件再生規劃 (pa r ts

reuse program),以增加新產品中含再使用零件

之百分比。IBM積極投入產品使用後廢棄管理的

作業,包括有價物質的取得、整修、再使用、再

製造以及資源回收利用。Toyota為汽車的回收在

2001年新近設立了汽車回收技術研究中心,強化

其回收產品的承諾與能力。

企 業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2003.12.15

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

1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