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1 自然與科學 楊棋明 博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 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佛光大學未來學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

自然與科學

楊棋明 博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

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佛光大學未來學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Page 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

Page 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

男子發氣功煎魚

•中國大陸南方都市報2008/3/4報導表演者雙手“發功”煎魚。小雲雀劇院,被譽為“火神”的氣功表演者何鐵桓為700多名越秀區女教師獻絕技。“火神”一隻手捧著生魚,另一隻手對魚“發功”。不到一分鐘,魚身上就冒出縷縷白煙,魚身變色,魚肚變黑。

Page 4: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

題青椒少時青衣猶做婢,歷盡風塵霜雪淚;老來身著彩虹衣,誰識當年未遇時。

(民國/郭南巖)

Page 5: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5

墨梅

我家洗硯池朵朵開花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元/王冕

Page 6: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6

動物與植物相互作用

中研院植物所楊棋明博士

Page 7: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7

科學?藝術?

Page 8: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8

科學?藝術?

Page 9: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9

千奇百怪、千姿百媚

Page 10: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0

千奇百怪、千姿百媚

Page 1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1

千奇百怪、千姿百媚

Page 1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2

千奇百怪、千姿百媚

Page 1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3

千奇百怪、千姿百媚的蟲癭(gall)

Page 14: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4

共軛雙焦顯微鏡下蟲癭的葉綠體

Page 15: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5

共軛雙焦顯微鏡下蟲癭的葉綠體

Page 16: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6

這是甚麼碗糕??

Page 17: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7

蠶沙(蠶糞)的製造過程

Page 18: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8

蠶沙的真面目

乾的蠶沙縱向側面 乾的蠶沙橫向切面 泡水15分縱向側面 泡水30分橫向切面

泡水30分縱向切面 泡水60分縱向側面 泡水60分橫向切面 泡水60分鐘

Page 19: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19

蠶沙的真面目顯示---蠶對桑葉的利用率很低

泡水60分鐘以後,以探針攪動桑葉碎片完全散開

Page 20: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0

蠶消化道之紅色螢光蛋白複合體

AA B

五齡蠶在電擊前(下)與電擊後(上)之解剖圖。(A)可見光下;(B)紫外光下。

桑葉在蠶體內分佈

Page 2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1

水稻負泥蟲

Page 2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2

柑桔鳳蝶幼蟲糞便

Page 2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3

顯微鏡下的美麗細胞(1) 複雜的大腦

美國加洲大學Thomas Deerinck利用雙光子顯微技術(2-photonmicroscopy),拍攝一塊僅有400μm厚的小鼠小腦組織樣本的精細顯微結構。其中綠色的是浦肯野神經細胞(Purkinje neuron),紅色的是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藍色的則是神經核。

美國哈佛大學的Jean Livet使用共軛雙焦顯微技術(confocal microscopy),拍攝一隻基因工程小鼠的腦幹組織切片(厚340μm)。由於經過基因改造,小鼠的每個神經細胞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給神經元賦予不同的顏色(即“腦虹”技術,Brainbow),科學家就能觀察到單個軸突在複雜的腦神經網路中的走向。

Page 24: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4

顯微鏡下的美麗細胞(2) 小鼠內耳毛細胞

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MacDonald採用共軛雙焦顯微技術的染色方法,拍攝到一隻小鼠內耳的組織結構圖。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Sonja Pyott利用共軛雙焦顯微技術拍攝到小鼠內耳毛細胞,這些細胞可將機械聲波轉換成電脈衝信號。毛細胞為綠色,與毛細胞有突觸聯繫的細胞為紅色,藍色的則是細胞核。

Page 25: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5

顯微鏡下的美麗細胞(3)肌細胞構成了堅韌的肌肉組織

美國加洲大學ThomasDeerinck拍攝小鼠舌頭肌肉的橫截面。

德國明斯特大學Hermann Aberle以共軛雙焦顯微技術,顯示果蠅肌肉纖維。由於基因變異,果蠅的肌肉纖維看上去雜亂無章。

Page 26: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6

顯微鏡下的美麗細胞(4)魚鰭與山羊骨

以色列Shamuel Silberman採用光纖照明技術把一條小魚的魚鰭骨放大了100倍,於是就有了上邊這幅斑駁的秋景。

美國佛羅里達州 Mark Lloyd和Noel Clark以廣野顯微技術把山羊骨放大了4倍,可觀察骨形成期骨密度的變化以及礦物質含量的增加程度。

Page 27: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7

顯微鏡下的美麗細胞(5)成纖維細胞的微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Jan Sch-moranzer,在經過血清饑餓處理的成纖維細胞的受創細胞膜上,拍攝到的微管結構圖(綠色)。成纖維細胞的微管已經表現出異常行為。微管的直徑約20nm,通常情況下,當細胞膜上有裂口時,微管會向裂口處聚集,但圖中反映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在細胞分裂間期,美國杜克大學的U. Serdar Tulu在138μm寬的視野中,拍攝到了染色體(藍色)周圍正在形成的微管(黃色)。

Page 28: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8

美科學家找到關鍵基因可隨意控制水果形狀水果世界的“形體藝術”

經過多年努力,科學家終於揭開了水果形狀各異原因的神秘外紗。人類將實現在不受如何外力強制的情況下可以隨意控制水果的形狀.

未來GMO水果

Page 29: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29

科技新聞:神醫醫人

聯合報96.12.22. (日)

˙信能治病

˙神蹟止痛

˙神蹟治長短腳

Page 30: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0

自由時報95.4.11.(二)

Page 3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1

自由時報95.4.11.(二)

Page 3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2自由時報95.4.11.(二)

Page 3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3

自然(Nature) (1)

•英文的Nature來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萬物之道“,原意為植物、動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發展出來的內在特色。

• “自然”最廣義說是:–自然界–物理學宇宙–物質世界–物質宇宙

•“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現象,及普遍意義上的生命。人工物體及人類間的相互作用並不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規模或尺度,小至次原子粒子,大至星系全宇宙。

•自然通常與超自然分別開來。

Page 34: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4

一、自然(Nature) (2)

•自然很多時意指“自然環境”或“荒野”─野生動物、岩石、森林、沙灘及本質上未受人類介入,或是即使人類介入仍然存留的東西。

•這種仍然流傳到現在的自然物體的傳統概念意味著自然與人工的分野,後者被理解為由人類所帶來的或是類似人類的意識或心靈。

Page 35: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5

二、自然的分類

自然界可依人類介入的有無區分為二:

•純的自然界/天然的自然/自然的自然沒有受到人的任何干擾的自然

•人化的自然/社會化的自然與人發生著關聯的自然

Page 36: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6

三、科學(Science)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知識。•科學指對應於自然領域的知識,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

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 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

研究。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式而進行的。

– 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

Page 37: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7

針對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之問題,進行有系統之研究,可稱為科學。

針對自然界之問題,進行有系統之研究,可稱為自然科學或科學。

針對人類社會之問題,進行有系統之研究,可稱為社會科學。

廣義

狹義2

狹義1

四、科學的定義

Page 38: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8

五、科學方法

• 科學方法是進行科學研究,描述科學調查,根據證據獲得新知識的模式或過程。–即便科學領域涉及廣泛,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視為科學方法,則必須是客

觀(科學家們不能對於科學方法下產生的單一結果有不同的解釋或不能去改變結果的發生)。

–另一項基本期待,則是必須有完整的資料檔以供佐證,以及研究方法必須由第三者小心檢視,並且確認該方法能重覆。

–如此也才能進行統計上的可性度分析。科學方法也包含了意圖去掌控或質問在科學研究中,因人為操縱因素所導致的後果。

• 科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觀察 - 用感應器官去注意自然現象或實驗中的種種轉變,並記錄下來。

涉及的活動包括: 眼看,鼻嗅,耳聞和手的觸摸。–解說 - 將從觀察得的事實,加以解釋。–預測 - 根據假說引申出可能的現象–確認 - 透過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去證實預測的結果–評估 - 根據經驗和結果主觀地評比或下結論。–發表 - 公佈成果。發表有很多形式,像是投稿或是發表會。

• 實踐的類型包括:理想實驗、控制變數、分析歸納。

Page 39: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39

六、科學的對象---自然

•「自然科學」是「科學」的一個大組成部份。•「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各種各類的事

物與現象。•「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中不同領域、不同範圍、不

同層次、不同面向、不同維度的事物及現象的性質及其規律。

•「自然科學」的研究範籌:–包括「純的自然界」或「天然的自然」或「自然的自然」

–不包括「人化的自然」或「社會化的自然」•「自然」的時間與空間性是什麼?

–自時間尺度看似「無始無終」;–從空間尺度看似「無窮無盡」。

Page 40: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0

以科學的方法(理性探討,客觀分析,實驗求證的精神與態度),建構自我成為自然科學人之:

人生觀 價值觀 社會觀 自然觀世界觀 宇宙觀 肉身觀 心靈觀人格觀 宗教觀 道德觀 自由觀民主觀 法治觀 人權觀 公民觀歷史觀 哲學觀 生態觀 人文觀

七、自然科學人

Page 4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1

八、科學的分類•硬科學—自然科學

–基礎科學—研究者動機及目標只為求知求真,無外力之參與。

–應用科學—應用已知科學知識於某些具體實際問題之解決。

–工程技術—將應用科學所得之成果擴展到大規模實際的問題範圍。

•軟科學–心理學

•非科學–反科學–假科學–偽科學

電學理論與應用

1820 厄斯特及安培發現指南針在電流下旋轉(科學)

1831 法拉第發現磁石與導線圈產生電流(科學)

1890 馬達及發電機(科技)大發電廠(科技)

Page 4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2

台大特異功能社

聯合報95.3.26

Page 4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3

九、科學的特色(1)

•自然(nature)是可以透過科學(science)研究而了解的•科學要求證據---求真

–科學是推理與想像的結合–科學有解說與預測的能力–科學需要辨認與避免偏見–科學觀念是可以改變的–科學知識是牢固而可以驗證的–科學無法解釋目前所有的問題–科學只有討論,沒有爭論或鬥爭–科學無權威性–科學不講主義,亦即科學無意識形態問題–科學需與社會互動–科學堅持倫理–科學家處理公共事物要有分寸

Page 44: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4

第一、科學之為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內在自我批判與矯正的機制(1)

• 科學裏沒有永遠的權威與絕對的真理。–科學的研究活動與成果,必須放置在科學社群的公開場所接受

批評。–如果批評者理由不充分,自然不構成威脅。–如果批評者找出破綻或證據不足之處,除了澄清論辯之外,就

是繼續加強證據,或者承認確實有誤。• 證據並不純粹局限於實驗結果,實驗也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

–科學是靠理論與實驗兩隻腳走路,沒有理論導引的實驗是盲目的。

–而理論不能是空想,它必須跟科學當時整個理論基礎取得一定的協調。

–這並不排除理論革命的可能,但是革命豈會輕易取勝?一定要提出堅實的論證,並且說明以新代舊所得到的進步,才能說服別人接受新的理論。

Page 45: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5

第一、科學之為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內在自我批判與矯正的機制(2)

•在這種觀點之下,本土的「大師」動輒斥責別人沒作實驗,沒資格批評他們從事的特異功能研究,是完全違反科學精神的態度。前面提過對CIA委託研究的總檢討,確實需要專家深入研判,但結果還難取得共識。臺灣的這類研究其實還沒到達那種程度,也就是說還不要在實驗細節與資料上檢討,便已經有很多令人質疑的作為。

•再換一個角度來做對比,有所謂「白癡天才」症候(savantsyndrome),一個一般智慧很差的人,可能在某些特殊技能,譬如計算數字或繪畫上,有驚人的表現。我們並不會說這種大腦有缺陷的人具有特異功能。就算在世界上這麼眾多的人裏,有極端少數的人有異乎尋常的感官,譬如說手指真能認字,正當科學研究的態度是積極尋求自然的解釋,瞭解當事人的神經構造,而不是當作神通現象來對待。

Page 46: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6

第二、科學研究是要耗費資源的

•科學研究是要耗費資源的,如果資源的來源是屬於公共的領域,補助什麼研究就必須經過合宜的評審過程。對於具高度爭議性的題材,還應該有較公開討論,甚至辯論的程式。

•臺灣現在經濟狀況令人不樂觀,在科技上的投資,當然希望是有效率而能獲得有用成果。不論是提升理論的水準,還是達到致用的實效,都應該慎重選擇研究的主題。對於邊緣地帶的科學活動,最好由主其事的科學家向民間去募集資源。尤其當「大師」們把研究跟「靈」扯上關係時,不愁民間沒有熱中此道的金主。

Page 47: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7

第三、科學家對社會應該有相當的責任感

•科學家對社會應該有相當的責任感。雖然要科學家移風易俗恐怕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在一個民間廣泛流行迷信的環境裏,科學家至少應該保持理性存疑的冷靜態度,而不要做一些嘩眾取寵的媚俗行為。

Page 48: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8

十、權威的禍患

•權威是在其專業領域有高出常人之認知、見解與發現。

•權威是人,非聖、非神、非佛、非真主、非上帝、非阿拉。

•權威不是全知全能,不是無所不知,也不是無所不能。

•權威對各種領域的說法、觀念、思想、理論、行為等都可以也必需被公開質問、懷疑與挑戰的。

Page 49: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49

十一、對科學家的態度

‧科學家也是人,有人的各種好的及不好的特性。

‧科學家也會犯非科學家的大大小小錯誤。‧尊重科學家在其專業領域知識的看法。‧科學家可對其專業領域外事物提出看法,這是其個人之言論自由,但不見得就會有專業水準。

‧科學家應知有所分寸。

Page 50: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50

十二、科學家(Scientist)

•科學家是一種很具專業的行業?•獨立的科學傳統之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科學傳統

未獨立前是服從於哲學傳統或服從於工藝(匠)傳統。•1833科學家(scientist) 首次出現:

在實驗室探索自然奧秘,增進人類對自然知識的人們。

•1833前只有自然哲學家(nature philosopher) ,而無科學家。–1687--牛頓力學體系原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1809--進化論先驅/動物哲學/拉馬克–1809--近代原子論復興者/化學哲學的新系統/道爾頓–1807--自然哲學講義/湯姆斯˙楊

Page 51: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51

十三、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科技提升了人類生活品質與增進處理事物之效率。•武器之殺傷力大增,使得某些政治野心家更大膽。•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更快速,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科學界思想(如達爾文演化論)曾對人文社會界思想產生

不良影響(如社會達爾文主義),造成大部份民族的歷史浩劫。

•西歐現代國家早期崛起過程,德國伯恩哈迪引用達爾文演化論,替戰爭合理化為「生物的需要」,造成一戰與二戰各死傷三千多萬與九千多萬人。

•科學界之思想、觀念、理論會滲透到各個非科學界思想、觀念、理論(如物理主義)。

Page 52: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52

十四、未來科技發展中人的態度

•未來科技的發展需拋棄「人定勝天」的態度,

走向「與自然和解」或「天地人合一」的心懷。

•未來科技的發展需受「科學倫理」及「道德規範」,

考慮「自然和諧」與「自然平衡」。

•體認「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而非自然的主宰者」。

•尋求人類與「自然和解」之道。人要謙悲勿高傲。

•拋棄「以人為中心」的傳統思想:

–人類除要講究「人道」或「人權」

–也要講究其它生物之「生態權」或「生存之道」。

Page 53: 自然與科學 - 國立臺灣大學plantweb.agron.ntu.edu.tw/index.files/post.files/nature.pdf因為所在空間狹小且不易分離,內耳結構極難觀察。 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

53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