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周刊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 2020年2月19日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无论何时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成长从不止步 每一次对疫情的抵御,都是人类 面向自然灾害的抗争。人类有着波澜 壮阔的疫情抗争史,在其中饱经磨难, 备受打击,不断学习,终获成长。 教育即世界。今天我们的教育, 其实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如何更好 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孩 子,都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 从当下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 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 们闪动的双眸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他 们成长的心田里。疫情是人类世界进 程中的标志性事件。2020年的此刻, 新冠肺炎疫情风暴里的每一个孩子, 都站在历史的峡谷前—他们不曾经 历人类历史上肆虐的霍乱、天花、鼠 疫,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会成为他们 人生的大事记。他们终会懂得,人类 这个伟大的群体,在经受一次又一次 狂风巨浪的冲刷后,必将获得一次又 一次生命灵魂的洗礼。 人类发展出来的教育、科技、医 疗,用以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你服用的每一粒药片,原料来自 田间地头,配方来自科研院所,制剂师 由学校培养,炼制法经书本传递,产品 在市场流通,技术因交流升级。每一 粒药片的背后,有人类交互迭代的群 体智慧。人类因合作而联结,因教育 而传承,因爱而凝聚。每一个生命因 疾病而逝去,都是全人类的集体无奈; 每一个生命因医疗获拯救,都有全人 类的共同努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每一个人都继承着全人类的遗 产。我们的教育,需要让每一个孩子 更智慧地辨析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因 果,更深刻地把握自我与世界之间的 关系。今天,我们为自己而战,也是为 孩子而战。你眼前的每一个孩子,都 可能在未来某一天,为我们共同的命 运而战。我们每一次应对的重大危 机,都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契机。 现在,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意识 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 动而深刻的教科书。翻开这本书,循着 街道、医院、社区,循着由日期生成的页 —你会看到:有的人,面对疫情垂 头丧气;有的人,站在窗前高声呐喊;有 的人,组织力量奋起抗击。你会看到正 直、坚强、无畏、忠诚和爱,也会看到恐 惧、忧愁、沮丧、孤独和焦虑;你会看到 众志成城,也会看到措手不及;你会看 到人心惊惶,也会看到同心协力。汉语 词典里的词语,都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 人,跃然眼前,生动演绎。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翻开这本大 书,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看到:什么是 以身许国,什么是精致利己;什么是生 于忧患,什么是疏忽大意;什么是力挽 狂澜,什么是推波助澜;什么是废寝忘 食,什么是见利忘义;什么是逆向而 行,什么是借机逃避。他们会思考,他 们会体察,他们会分辨,他们会在其中 感悟做人的道理。是的,每一个孩子 都要懂得,诚实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担当的意义何 在,为什么要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团 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同 舟共济。每一个孩子必须把这些良知 像基因一样镶嵌到自己的心脉里。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人人都是 战斗的主角。 我们要引导每一个孩子学会从 —有效管理自我情绪,科学甄别 各类信息;在烦乱的情绪中为自己的 思维建立秩序,在纷繁的信息中为自 己的判断找准依据。 他们要从容地面对此前未曾面对 的挑战—道德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 的态度,科学是他们应对这个世界的 工具。 要让每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 信心,但绝不能一味地告诉他们前方就是胜利。 乐观是精神的维生素,但空喊乐 观会产生“毒鸡汤”效应。胜利不靠空 喊,需要行动;行动不靠指望,从我做 起。人类对于疫情的阻击,不仅需要 坚毅乐观的精神,也需要科学有效的 方法,敦本务实的行动。每一个孩子 既要有对信念的坚守,也要有对常识 的尊重,对习惯的养成,对能力的积 蓄。比如“戴口罩”“学会洗手” —他 们必须懂得,祸患起于忽微,细节影响 整体 —改变世界的绝不是一场疫 情,而应该是这场疫情中人类对于世 界所秉持的态度与回应的力度,应该 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既要让孩子学会从容,也要让他 们体会恐惧。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恐惧 并不是坏事,孩子会对未来的世界多 一份敬畏。 心存敬畏,但不畏手畏脚;敢于作 为,但不为所欲为。 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什 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绝不可做, 什么非做不可,必须成为一种共识,成 为一种品格,成为一种绝不可遗忘的 集体记忆。 恩格斯说,不要过度开采和利用 自然,也不要企图征服自然,因为人类 对自然界破坏越大,自然界给人类报 复越强。 在这场面对疫情的战斗中,生命、 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相互印证。孩 子们要深刻理解生命、生活、生态的内 在联系。如何与自己相处、与社会相 处、与世界相处,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学 习的重要课题。 今天,每一个人都在战斗。每一个 人战斗的目的是为我们夺回一片静好的 当下,也为我们赢得一片更好的未来。 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就是为 当下负责;我们让孩子学会负责,就是 对未来负责。 许多年后,在人类世界进程的史 诗中,必然有今天的一页。而在每一 个人的人生史诗中,今天的一页必是 刻骨铭心的一笔。 人人都是时代的主角,让我们和 孩子一起,学会敏锐洞察、深刻反思、 从容应对、智慧学习、努力付出、慷慨 给予。 防控疫情,推迟开学。其实,孩子 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每一位家 长,都是孩子生命中的老师,请与孩子 一起读懂世界,读懂教育。 (作者系三峡大学特聘教授) 孩子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 夏风 疫情蔓延,不能外出。这段时间 在家批阅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 员的作业,边批阅边思考一个问题:是 什么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有人说,读书可以让人改变。这 句话,既对也不对。变化产生的前提, 不在于泛泛地读书,而在于读什么书, 与谁一起读书。我看到有的教师跟随 专业学习共同体阅读,气质变化,生命 成长。我也看到许多教师一直在读流 行畅销书、微信上的文章,不仅没有变 化,反而是越来越“固化”。我原是一 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10年前没有偶 然与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相遇, 没有跟着“高人”开启啃读经典之旅, 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近日,我读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 林写的自传,了解到富兰克林与许多 卓越人物一样,在成长的青少年时期 也有一段大量啃读经典的过程,“富兰 克林借书阅读—不仅有沙夫茨伯和 柯林斯这样同时代自由思想家的著 作,还有班扬、笛福、洛克、色诺芬等人 的作品,以及各种史书和宗教论争书 —并模仿伦敦《旁观者》报上艾狄 生和斯梯尔的文章以改进写作”。这 一年,富兰克林仅 14 岁。 阅历能改变人。人是社会化的动 物,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生长,就容易 被塑造成怎样的人。白岩松说:“如果 环境和制度是糟糕的,好人也会变成 坏人。”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和制度是 良好的,坏人也会变成好人,说的也是 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被原生家庭、父 母教养方式深深塑造,被从事的职业 所刻写。即使同样是教师,你是在乡 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工作,是在校长 岗位还是中层平台,都影响着自我的 精神生命。能跳出环境的影响反观自 我,是人的自由,而这何其难。 习惯能改变人。仅仅靠知晓一些 知识,自我是难以有根本性变化的。去 年末,我听了一场醍醐灌顶、脑洞大开 的讲座。近日,我又在网络上听了一遍 并做了笔记。然而即使如此,讲座知识 对我思维和行为的真正影响有多大? 几乎没有。不过,我去年冬天带新网师 学员一起读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却不同,不论是在听课、授课还是听讲 座中,我的大脑总会自动冒出“三重对 话”“虚假的主体性”“润泽的教室”“登 山型课程”等概念。为什么同样是知 识,影响却不同?因为学习的习惯不一 样。前者是“讲—听”模式的浅学习,后 者是研究性的深度学习。 仅仅有行为还不够,行为必须“自 动化”,即成为习惯,才能较少消耗意 志力,让你将精力聚焦在所学之上。 比如,如果早起阅读的行为成为习惯, 早晨一睁眼就会一骨碌爬起来读书 了;如果没有成为习惯,醒来后就要纠 结要不要起床,这就消磨了大量的意 志力,哪有精力用在文本中。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真正要 改变人、成长人,也不是通过片面传授知 识(要学习知识,今天的平台和渠道何其 多),而是培养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终 身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 惯,自我管理的习惯,等等。不培养这些 不可以吗?当然可以。问题是,当自我 都难以养成习惯时,如何能培养学生? 最近,一则新闻《在方舱医院读书 的“清流哥”火了,竟是留美博士后》引 起许多人关注。在疫情阴云笼罩的病 房,身染疾病的留美博士后付先生能 淡定从容地阅读学术著作《政治秩序 的起源》,展示了他强大、稳健的精神 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泛滥、内心“兵 荒马乱”的这段时间,我看到许多教师 依然每日阅读写作,我坚信这种修炼 的价值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渐渐彰显。 而有的教师,在变动不居的时光中,如 浮萍一般缺乏定力,总受外界影响,或 浮或沉,或喜或悲,或闲或忙,也就失 去了主宰命运的自由。 然而根本上,人(尤其是成人)是 很难改变的。 我用10年时间研究教师成长,从 事大学教育,从未想过要改变任何人。 不仅因为成人无法改变,而且无须改 变,更是自己无资格去改变。没有哪一 种性格、兴趣是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 性格和兴趣是绝对不好,关键看其如何 对待,如何利用。自卑虽然不好,但能 激发超越;阅读虽然好,但脱离实际也 容易成为书呆子。根本上,我们每个人 都是“病人”,唯有以同情心、同理心去 体察他人的内心。特级教师魏勇的一 段话说得好,“教育不是一个人对另一 个人的工作,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 魂的改造,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 魂的抚摸和感知,是以自己的敏锐体察 他人的疼痛”。 只有领悟到人的不可改变,才可 能改变人。 这种改变,也叫:成为自我。 (作者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师、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 人何以发生改变 郝晓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提 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之后全国各 地都拿出了许多方案和措施,教师也 在做各方面的准备和努力,许多线上 培训机构也慷慨地开放了平台和课 程。似乎一切工作万事俱备,只待慢 慢展开。 但是,事情往往看着容易做着 难。学生长时间独自一人待在家庭这 个相对封闭而狭小的区域,教和学的 主体第一次被迫以这样大规模的方式 截然分离,师生关系也第一次彻底地 走出“教学场”的影响区域,就连一直 对信息技术比较排斥的许多老教师也 不得不空中授课、虚拟管理,我们的 孩子第一次以这种相互隔离而形成的 自主方式规划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 务……这一切都是新情况,都是新变 化,必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亟须我 们尽快走出经验与成见,做一些富有 价值的探索和实践,尽快拿出一些行 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措施和方案。 没想到,当我把“停课不停学,怎 么学才更有效”这个问题抛出时,却被 许多人质疑或嗤之以鼻,怀疑和抱怨 也接踵而至。 人不辩不明,事不理不清。在当前 学生与教师都处于居家隔离的特殊状 态下, “怎么学才更有效”这个问题真的 不简单。它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涵盖教 育的所有相关要素,从没有像今天一样 直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从没有像今 天一样富有探索和研究价值。 针对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要选 择合适而尽可能使学生喜欢的方式, 要设计明确、具体和符合学生生活实 际与能力特点的内容,与学生的沟通 要尽可能亲切、形象且有鼓励性…… 你看,要更专业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合 理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确需要丰富 的理论、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负责的 实施与矫正。 学什么,是课程建构问题;谁在 学,是主体地位问题;为什么学,是培 养目的问题;怎么学,是方法设计问 题;用什么态度学,是动力激发问题; 怎么检验学得有效,是效果评价问题; 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思维与能力 拓展问题;怎么渗透和利用当下事件, 则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这 些意义上来看,“停课不停学,怎么学 才更有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小问题, 而的确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实践 指导价值,甚至可以说,应该作为一个 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课 题。这种所有人都置身其中且不得不 用心面对的倒逼方式,对教师静心思 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改变并优化自 身教育理念,聚焦问题妥善解决育人 质量提升,也是极其难得的重要契机。 怎么学才更有效?我们可以从 教师出发谈设计和安排;可以从学生 着眼谈自主和创新;还可以从父母角 度去思考,如何协助和帮扶……总 之,每一点创新和努力,都会很快得 到实施和检验。教育发展所需要和 倡导的学生立场、生活视角、质量意 识、效益观念等教育理念,也会得到 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凸显。 当然,一定会有教师想:学就学 吧,不就是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学习 吗?还管它什么更有效呢?对于这样 的质问,我们的确很难回答,实际上也 根本无须回答。任何事物自身并无意 义,它到底重要不重要取决于我们的 认识和态度。 哪怕一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 问题,假如我们能用审视、琢磨、剖析、 探究的态度做一番思考和研究,一定 会发现在许多认识上需要改变,在许 多环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由 此及彼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在教育教 学中遇到成绩不太理想或出现了感觉 不应有的失误,许多教师总是怀着排 斥、抵触的心理,责怪学生态度不好、 努力不够、自觉不强……似乎导致问 题或失误的所有原因,都可以在学生 身上找到病灶和答案。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 这样,为什么孟子提醒我们要“反求诸 己”?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苏格拉底 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如果真是 这样,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谆谆教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 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 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最应该思考 的,永远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自身的 素质与能力能浸润文化与智慧吗?我们 设计的内容能调动学生兴趣吗?我们的 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立场了吗?我们的师 生关系充满平等与尊重了吗…… 当然,我们反思自我并不是要掩 盖学生层面的问题。而是因为这种反 思和审视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当我们 不断反思和改善自我时,问题就会不 断得到解决和化解,学生也自然会受 到影响。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 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 朴素的话语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 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 的分量和质量,不在别人,就在我们每 个人手上。 教育者的一生,从来就不只是教 育别人,它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的一 生,也是在反省中不断走向通达、成熟 和良善的一生。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成丰学校 校长) 不自省,难为师 郑立平 教育即世界。2020年的此刻,新冠肺炎疫情风暴里的每一个人,都站在历 史的峡谷前。摆在学生面前的这本世界大书,如何读,读什么,需要教师以丰富 的理论、理性的思考来引领。而这种引领,必须以自我成长为基础;这种自我成 长,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应该是教师长期且持续的一种教育自觉。

教师成长 - chinateacher.com.cn在家批阅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 员的作业,边批阅边思考一个问题:是 什么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有人说,读书可以让人改变。这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教师成长 - chinateacher.com.cn在家批阅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 员的作业,边批阅边思考一个问题:是 什么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有人说,读书可以让人改变。这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周刊教师成长教师成长探 寻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路 径

8版2020年2月19日

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无论何时,,,,,,,,,,,,,,,,,,,,,,,,,,,,,,,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成长从不止步每一次对疫情的抵御,都是人类

面向自然灾害的抗争。人类有着波澜

壮阔的疫情抗争史,在其中饱经磨难,

备受打击,不断学习,终获成长。

教育即世界。今天我们的教育,

其实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如何更好

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孩

子,都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

从当下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

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

们闪动的双眸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他

们成长的心田里。疫情是人类世界进

程中的标志性事件。2020 年的此刻,

新冠肺炎疫情风暴里的每一个孩子,

都站在历史的峡谷前——他们不曾经

历人类历史上肆虐的霍乱、天花、鼠

疫,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会成为他们

人生的大事记。他们终会懂得,人类

这个伟大的群体,在经受一次又一次

狂风巨浪的冲刷后,必将获得一次又

一次生命灵魂的洗礼。

人类发展出来的教育、科技、医

疗,用以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你服用的每一粒药片,原料来自

田间地头,配方来自科研院所,制剂师

由学校培养,炼制法经书本传递,产品

在市场流通,技术因交流升级。每一

粒药片的背后,有人类交互迭代的群

体智慧。人类因合作而联结,因教育

而传承,因爱而凝聚。每一个生命因

疾病而逝去,都是全人类的集体无奈;

每一个生命因医疗获拯救,都有全人

类的共同努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每一个人都继承着全人类的遗

产。我们的教育,需要让每一个孩子

更智慧地辨析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因

果,更深刻地把握自我与世界之间的

关系。今天,我们为自己而战,也是为

孩子而战。你眼前的每一个孩子,都

可能在未来某一天,为我们共同的命

运而战。我们每一次应对的重大危

机,都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契机。

现在,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意识

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

动而深刻的教科书。翻开这本书,循着

街道、医院、社区,循着由日期生成的页

码——你会看到:有的人,面对疫情垂

头丧气;有的人,站在窗前高声呐喊;有

的人,组织力量奋起抗击。你会看到正

直、坚强、无畏、忠诚和爱,也会看到恐

惧、忧愁、沮丧、孤独和焦虑;你会看到

众志成城,也会看到措手不及;你会看

到人心惊惶,也会看到同心协力。汉语

词典里的词语,都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

人,跃然眼前,生动演绎。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翻开这本大

书,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看到:什么是

以身许国,什么是精致利己;什么是生

于忧患,什么是疏忽大意;什么是力挽

狂澜,什么是推波助澜;什么是废寝忘

食,什么是见利忘义;什么是逆向而

行,什么是借机逃避。他们会思考,他

们会体察,他们会分辨,他们会在其中

感悟做人的道理。是的,每一个孩子

都要懂得,诚实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担当的意义何

在,为什么要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团

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同

舟共济。每一个孩子必须把这些良知

像基因一样镶嵌到自己的心脉里。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人人都是

战斗的主角。

我们要引导每一个孩子学会从

容——有效管理自我情绪,科学甄别

各类信息;在烦乱的情绪中为自己的

思维建立秩序,在纷繁的信息中为自

己的判断找准依据。

他们要从容地面对此前未曾面对

的挑战——道德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

的态度,科学是他们应对这个世界的

工具。

要让每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

信心,但绝不能一味地告诉他们——

前方就是胜利。

乐观是精神的维生素,但空喊乐

观会产生“毒鸡汤”效应。胜利不靠空

喊,需要行动;行动不靠指望,从我做

起。人类对于疫情的阻击,不仅需要

坚毅乐观的精神,也需要科学有效的

方法,敦本务实的行动。每一个孩子

既要有对信念的坚守,也要有对常识

的尊重,对习惯的养成,对能力的积

蓄。比如“戴口罩”“学会洗手”——他

们必须懂得,祸患起于忽微,细节影响

整体——改变世界的绝不是一场疫

情,而应该是这场疫情中人类对于世

界所秉持的态度与回应的力度,应该

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既要让孩子学会从容,也要让他

们体会恐惧。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恐惧

并不是坏事,孩子会对未来的世界多

一份敬畏。

心存敬畏,但不畏手畏脚;敢于作

为,但不为所欲为。

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什

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绝不可做,

什么非做不可,必须成为一种共识,成

为一种品格,成为一种绝不可遗忘的

集体记忆。

恩格斯说,不要过度开采和利用

自然,也不要企图征服自然,因为人类

对自然界破坏越大,自然界给人类报

复越强。

在这场面对疫情的战斗中,生命、

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相互印证。孩

子们要深刻理解生命、生活、生态的内

在联系。如何与自己相处、与社会相

处、与世界相处,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学

习的重要课题。

今天,每一个人都在战斗。每一个

人战斗的目的是为我们夺回一片静好的

当下,也为我们赢得一片更好的未来。

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就是为

当下负责;我们让孩子学会负责,就是

对未来负责。

许多年后,在人类世界进程的史

诗中,必然有今天的一页。而在每一

个人的人生史诗中,今天的一页必是

刻骨铭心的一笔。

人人都是时代的主角,让我们和

孩子一起,学会敏锐洞察、深刻反思、

从容应对、智慧学习、努力付出、慷慨

给予。

防控疫情,推迟开学。其实,孩子

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每一位家

长,都是孩子生命中的老师,请与孩子

一起读懂世界,读懂教育。

(作者系三峡大学特聘教授)

孩子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 夏 风

疫情蔓延,不能外出。这段时间

在家批阅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

员的作业,边批阅边思考一个问题:是

什么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有人说,读书可以让人改变。这

句话,既对也不对。变化产生的前提,

不在于泛泛地读书,而在于读什么书,

与谁一起读书。我看到有的教师跟随

专业学习共同体阅读,气质变化,生命

成长。我也看到许多教师一直在读流

行畅销书、微信上的文章,不仅没有变

化,反而是越来越“固化”。我原是一

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 10 年前没有偶

然与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相遇,

没有跟着“高人”开启啃读经典之旅,

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近日,我读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

林写的自传,了解到富兰克林与许多

卓越人物一样,在成长的青少年时期

也有一段大量啃读经典的过程,“富兰

克林借书阅读——不仅有沙夫茨伯和

柯林斯这样同时代自由思想家的著

作,还有班扬、笛福、洛克、色诺芬等人

的作品,以及各种史书和宗教论争书

籍——并模仿伦敦《旁观者》报上艾狄

生和斯梯尔的文章以改进写作”。这

一年,富兰克林仅14岁。

阅历能改变人。人是社会化的动

物,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生长,就容易

被塑造成怎样的人。白岩松说:“如果

环境和制度是糟糕的,好人也会变成

坏人。”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和制度是

良好的,坏人也会变成好人,说的也是

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被原生家庭、父

母教养方式深深塑造,被从事的职业

所刻写。即使同样是教师,你是在乡

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工作,是在校长

岗位还是中层平台,都影响着自我的

精神生命。能跳出环境的影响反观自

我,是人的自由,而这何其难。

习惯能改变人。仅仅靠知晓一些

知识,自我是难以有根本性变化的。去

年末,我听了一场醍醐灌顶、脑洞大开

的讲座。近日,我又在网络上听了一遍

并做了笔记。然而即使如此,讲座知识

对我思维和行为的真正影响有多大?

几乎没有。不过,我去年冬天带新网师

学员一起读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却不同,不论是在听课、授课还是听讲

座中,我的大脑总会自动冒出“三重对

话”“虚假的主体性”“润泽的教室”“登

山型课程”等概念。为什么同样是知

识,影响却不同?因为学习的习惯不一

样。前者是“讲—听”模式的浅学习,后

者是研究性的深度学习。

仅仅有行为还不够,行为必须“自

动化”,即成为习惯,才能较少消耗意

志力,让你将精力聚焦在所学之上。

比如,如果早起阅读的行为成为习惯,

早晨一睁眼就会一骨碌爬起来读书

了;如果没有成为习惯,醒来后就要纠

结要不要起床,这就消磨了大量的意

志力,哪有精力用在文本中。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真正要

改变人、成长人,也不是通过片面传授知

识(要学习知识,今天的平台和渠道何其

多),而是培养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终

身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

惯,自我管理的习惯,等等。不培养这些

不可以吗?当然可以。问题是,当自我

都难以养成习惯时,如何能培养学生?

最近,一则新闻《在方舱医院读书

的“清流哥”火了,竟是留美博士后》引

起许多人关注。在疫情阴云笼罩的病

房,身染疾病的留美博士后付先生能

淡定从容地阅读学术著作《政治秩序

的起源》,展示了他强大、稳健的精神

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泛滥、内心“兵

荒马乱”的这段时间,我看到许多教师

依然每日阅读写作,我坚信这种修炼

的价值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渐渐彰显。

而有的教师,在变动不居的时光中,如

浮萍一般缺乏定力,总受外界影响,或

浮或沉,或喜或悲,或闲或忙,也就失

去了主宰命运的自由。

然而根本上,人(尤其是成人)是

很难改变的。

我用 10 年时间研究教师成长,从

事大学教育,从未想过要改变任何人。

不仅因为成人无法改变,而且无须改

变,更是自己无资格去改变。没有哪一

种性格、兴趣是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

性格和兴趣是绝对不好,关键看其如何

对待,如何利用。自卑虽然不好,但能

激发超越;阅读虽然好,但脱离实际也

容易成为书呆子。根本上,我们每个人

都是“病人”,唯有以同情心、同理心去

体察他人的内心。特级教师魏勇的一

段话说得好,“教育不是一个人对另一

个人的工作,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

魂的改造,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

魂的抚摸和感知,是以自己的敏锐体察

他人的疼痛”。

只有领悟到人的不可改变,才可

能改变人。

这种改变,也叫:成为自我。

(作者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师、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

人何以发生改变□ 郝晓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提

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之后全国各

地都拿出了许多方案和措施,教师也

在做各方面的准备和努力,许多线上

培训机构也慷慨地开放了平台和课

程。似乎一切工作万事俱备,只待慢

慢展开。

但 是 ,事 情 往 往 看 着 容 易 做 着

难。学生长时间独自一人待在家庭这

个相对封闭而狭小的区域,教和学的

主体第一次被迫以这样大规模的方式

截然分离,师生关系也第一次彻底地

走出“教学场”的影响区域,就连一直

对信息技术比较排斥的许多老教师也

不得不空中授课、虚拟管理,我们的

孩子第一次以这种相互隔离而形成的

自主方式规划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

务……这一切都是新情况,都是新变

化,必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亟须我

们尽快走出经验与成见,做一些富有

价值的探索和实践,尽快拿出一些行

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措施和方案。

没想到,当我把“停课不停学,怎

么学才更有效”这个问题抛出时,却被

许多人质疑或嗤之以鼻,怀疑和抱怨

也接踵而至。

人不辩不明,事不理不清。在当前

学生与教师都处于居家隔离的特殊状

态下,“怎么学才更有效”这个问题真的

不简单。它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涵盖教

育的所有相关要素,从没有像今天一样

直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从没有像今

天一样富有探索和研究价值。

针对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要选

择合适而尽可能使学生喜欢的方式,

要设计明确、具体和符合学生生活实

际与能力特点的内容,与学生的沟通

要尽可能亲切、形象且有鼓励性……

你看,要更专业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合

理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确需要丰富

的理论、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负责的

实施与矫正。

学什么,是课程建构问题;谁在

学,是主体地位问题;为什么学,是培

养目的问题;怎么学,是方法设计问

题;用什么态度学,是动力激发问题;

怎么检验学得有效,是效果评价问题;

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思维与能力

拓展问题;怎么渗透和利用当下事件,

则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这

些意义上来看,“停课不停学,怎么学

才更有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小问题,

而的确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实践

指导价值,甚至可以说,应该作为一个

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课

题。这种所有人都置身其中且不得不

用心面对的倒逼方式,对教师静心思

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改变并优化自

身教育理念,聚焦问题妥善解决育人

质量提升,也是极其难得的重要契机。

怎么学才更有效?我们可以从

教师出发谈设计和安排;可以从学生

着眼谈自主和创新;还可以从父母角

度去思考,如何协助和帮扶……总

之,每一点创新和努力,都会很快得

到实施和检验。教育发展所需要和

倡导的学生立场、生活视角、质量意

识、效益观念等教育理念,也会得到

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凸显。

当然,一定会有教师想:学就学

吧,不就是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学习

吗?还管它什么更有效呢?对于这样

的质问,我们的确很难回答,实际上也

根本无须回答。任何事物自身并无意

义,它到底重要不重要取决于我们的

认识和态度。

哪怕一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

问题,假如我们能用审视、琢磨、剖析、

探究的态度做一番思考和研究,一定

会发现在许多认识上需要改变,在许

多环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由

此及彼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在教育教

学中遇到成绩不太理想或出现了感觉

不应有的失误,许多教师总是怀着排

斥、抵触的心理,责怪学生态度不好、

努力不够、自觉不强……似乎导致问

题或失误的所有原因,都可以在学生

身上找到病灶和答案。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

这样,为什么孟子提醒我们要“反求诸

己”?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苏格拉底

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如果真是

这样,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谆谆教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

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

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最应该思考

的,永远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自身的

素质与能力能浸润文化与智慧吗?我们

设计的内容能调动学生兴趣吗?我们的

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立场了吗?我们的师

生关系充满平等与尊重了吗……

当然,我们反思自我并不是要掩

盖学生层面的问题。而是因为这种反

思和审视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当我们

不断反思和改善自我时,问题就会不

断得到解决和化解,学生也自然会受

到影响。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

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

朴素的话语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

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

的分量和质量,不在别人,就在我们每

个人手上。

教育者的一生,从来就不只是教

育别人,它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的一

生,也是在反省中不断走向通达、成熟

和良善的一生。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成丰学校

校长)

不自省,难为师□ 郑立平

教育即世界。2020 年的此刻,新冠肺炎疫情风暴里的每一个人,都站在历

史的峡谷前。摆在学生面前的这本世界大书,如何读,读什么,需要教师以丰富

的理论、理性的思考来引领。而这种引领,必须以自我成长为基础;这种自我成

长,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应该是教师长期且持续的一种教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