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走廊 台灣教會公報 2012年10月22日~10月28日/3165期 18 每當聖詩發生重大變化時,總是與教會史有 關。從聖詩的改變上可以看出教會的演進史,也 可以說聖詩與教會的生存息息相關,它不但反 映了基督教會的全部歷史, 且可從它看出某一 時代背景的特性。 16世紀乃是基督教聖樂出現大轉機的時候, 同時人類歷史也經歷一大轉移時期,這是宗教 改革時期,也是音樂得以擺脫過去的傳統而進 入一新境界的時期。 樂隊國家吟讚美聖歌 談起宗教改革,令人不禁想起宗教改革家馬 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他 不單是教會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基督教聖樂 的發展和影響上,也是一位功不可沒的人。 馬丁路德於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德國撒 克遜省的埃斯勒本(Eisleben)小鎮上一個貧苦 的家庭。父親為礦工,家境雖然清寒,但極重視 兒子的教育,用盡各種方法使路德能受到良好 的教育。1505年8月17日他進入奧古斯丁修道 院,專心研經。3年後受聖職,於1511年到羅馬 遊歷,眼看當時教會的腐敗,無限感慨,改教之 志油然而生。返回德國後,又因教廷代表在德 國濫發贖罪券,唯利是圖,神職人員只會巴結權 貴,不務正業,對於傳道救人的工作漠不關心, 馬丁路德開始本其研究心得,針對時弊發表一 篇宣言,羅列教會弊端95條,於1517年10月 31日前夕,張貼於威登堡(Wittenburg)大禮 拜堂門口牆上,鳴放了宗教改革的第1聲禮炮。 後來基督新教便將每年的10月31日訂為宗教改 革紀念日, 來喚起信徒學習宗教改革家的信仰 與精神。 當然宗教改革的成功,不僅在於馬丁路德一 個人的力量,乃是一群人同心的結果。同樣,在 宗教改革聖詩的創作、留存及影響上,也是大家 努力的結果。宗教改革的成功,由德國發展至全 歐洲(法國、瑞士、英國),但重點仍在德國。 而宗教改革時期的聖詩,其發展亦大同小異。在 世界音樂史上,德國向來站在領導的地位,他們 國人天生的音樂才華為國家帶來「樂隊國家」的 美譽。在宗教改革時期,德文聖詩也成為當代聖 詩的典範,稱為「讚美聖歌」(Chorale),一直 發展至18世紀為最高峰。 音樂為治鬱良藥 德國聖詩的豐富在各國之上,估計達10萬 首,其中1萬首被使用,上千首被認為是有價值 流傳的經典之作。影響德國聖詩最深的人是馬 丁路德,他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聖詩作者,他認 為聖詩是人到神面前的媒介,信徒在福音裡享 受權益的表徵和促進信心的犀利武器,音樂是 醫治抑鬱的良藥,他說:「魔鬼恨音樂,因為牠 不能容忍歡樂的氣氛。撒但只能假笑不能真笑, 只能譏誚而不能歡唱。」又說:「我以為福音不 能排除藝術,不像某些過分熱心者希望我們與 他們有同樣的看法。反之,我願看見人用各種的 藝術──主要為音樂來事奉我們的神。」 在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過程中,音樂成 了輔助他成功的工具。他善用音樂的感染力去 引導人們接受他宣揚的真理,明白他鼓吹的教 義;他更用歌唱激勵信徒在革命中的勇氣,親自 領導他們唱他所寫的聖歌,這也成了會眾歌唱 的起點,他更准許婦女公開一起歌唱,為他帶來 「會眾歌唱之父」的美譽。 馬丁路德的聖詩創作始自拉丁聖詩,他先把 拉丁聖詩翻譯為德文,使會眾能夠唱頌。他自己 寫作詩歌則開始於1523年,因聽聞新教運動的 犧牲者被處死,以致有感而作,自此便不斷地寫 作詩歌。 馬丁路德一生寫過37首聖詩, 並出版了一本 聖詩集,雖然只有8首,但其中有4首是他自己 創作的聖詩。後來與同道們再出版一本收集了 117首聖詩的聖詩集,其中最為人熟識而喜愛 的詩歌就是新《聖詩》603首〈上帝作咱安全要 塞〉(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中譯〈上 主是我堅固保障〉,又名〈堅固保障歌〉),這 首詩是取材自詩篇46篇1~3節寫成。 馬丁路德寫這首詩的年代不能十分確定, 有的說是1517年赴沃木斯大會時寫的,有的 說是1529年作的,有的說在那以前就已經有 人在唱,但無論如何,從這首詩的內容,可以 發現馬丁路德那種轟轟烈烈的性格及大無畏 的精神,無怪乎它能在最短時間內風行全歐 洲,成為德國的國家詩歌。摩法特博士(Dr. James Moffatt)在他所編的《教會聖歌手冊》 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介紹這 首詩時說:「這是德國歷史最偉大的時期,最偉 大的人所寫最偉大的聖詩。」誠非虛言,這首 〈上帝作咱安全要塞〉曾被稱為宗教改革的行軍 曲,是馬丁路德的不朽傑作。 黑暗中仰望上帝 在那個年代,到處黑雲密布,但是當馬丁路 德仰望上帝的時候,便知道上帝是他的力量, 是他的山寨,沒有可懼怕的。所以他高唱:「上 帝作咱安全要塞,堅固營寨及籐牌……」馬丁路 德從這裡得到 鼓勵,別人也同樣 得到鼓勵,這首詩 簡直成了人們的 「雲柱、火柱」。 在德國,每一位 新教徒都會唱, 兒童在遊戲時、媽媽 在工作時、士兵在前線時都不 停地吟唱,人們稱這首詩為 德國的國歌,又稱「宗教 改革的馬賽曲」(馬賽曲 "La Marseillaise"為法國國 歌,歌詞曲均為Rouget de Lisle 所作,1792年)。現在德 國古老的威登堡裡,馬丁路德的紀念碑上刻著 詩中第一句:「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至於作曲者是否為馬丁路德,此問題尚有 待商榷。筆者有一段時間在台中國光教會開拓 時期牧會,該教會是德國基督教黎明啟傳道會 (Liebenzell Mission International)在台灣唯 一創設的教會,後贈送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 會。當時有5、6位德國宣教師住在台中,其中 一位穆哲仁牧師與筆者成為好朋友。當他要回 國休假時,筆者特別拜託他查考這首詩曲調的 來源,他後來回台後告訴筆者,原來這首曲調並 非馬丁路德所作,而是他採用當地民歌編成聖 詩曲式來配合他作的歌詞。 從13、14世紀起,隨著歐洲城市的發展, 各地先後組織、成立了自己的歌唱機構,在教 堂以外訓練歌手,有的歌唱者為自己創作的旋 律訂下特別名稱,這首詩所用的曲調就是馬丁 路德成功採用民間流行旋律做為教會聖歌的一 例。他按照當時的習慣為該曲訂為「堅固保障」 (EIN FESTE BURG),也是原詩第1節開頭的 3個字。今各種文字的琴譜裡,都仍沿用這個德 語「調名」。 另外,第4節第5句「雖然咱的親人」原《聖 詩》320首譯為「雖莽咱的妻子」,依穆牧師查 考,原德國聖詩是「妻子」和「孩子」, 簡稱為 台語的「某子」。僅此提供做參考。 (作者為 退休牧師, 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李景行 〈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馬賽曲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馬賽曲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2/3165/3165_18.pdf的教育。1505年8月17日他進入奧古斯丁修道 院,專心研經。3年後受聖職,於1511年到羅馬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宗教改革 馬賽曲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2/3165/3165_18.pdf的教育。1505年8月17日他進入奧古斯丁修道 院,專心研經。3年後受聖職,於1511年到羅馬

文走廊

台灣教會公報 2012年10月22日~10月28日/3165期18

每當聖詩發生重大變化時,總是與教會史有

關。從聖詩的改變上可以看出教會的演進史,也

可以說聖詩與教會的生存息息相關,它不但反

映了基督教會的全部歷史, 且可從它看出某一

時代背景的特性。

16世紀乃是基督教聖樂出現大轉機的時候,

同時人類歷史也經歷一大轉移時期,這是宗教

改革時期,也是音樂得以擺脫過去的傳統而進

入一新境界的時期。

樂隊國家吟讚美聖歌

談起宗教改革,令人不禁想起宗教改革家馬

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他

不單是教會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基督教聖樂

的發展和影響上,也是一位功不可沒的人。

馬丁路德於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德國撒

克遜省的埃斯勒本(Eisleben)小鎮上一個貧苦

的家庭。父親為礦工,家境雖然清寒,但極重視

兒子的教育,用盡各種方法使路德能受到良好

的教育。1505年8月17日他進入奧古斯丁修道

院,專心研經。3年後受聖職,於1511年到羅馬

遊歷,眼看當時教會的腐敗,無限感慨,改教之

志油然而生。返回德國後,又因教廷代表在德

國濫發贖罪券,唯利是圖,神職人員只會巴結權

貴,不務正業,對於傳道救人的工作漠不關心,

馬丁路德開始本其研究心得,針對時弊發表一

篇宣言,羅列教會弊端95條,於1517年10月

31日前夕,張貼於威登堡(Wittenburg)大禮

拜堂門口牆上,鳴放了宗教改革的第1聲禮炮。

後來基督新教便將每年的10月31日訂為宗教改

革紀念日, 來喚起信徒學習宗教改革家的信仰

與精神。

當然宗教改革的成功,不僅在於馬丁路德一

個人的力量,乃是一群人同心的結果。同樣,在

宗教改革聖詩的創作、留存及影響上,也是大家

努力的結果。宗教改革的成功,由德國發展至全

歐洲(法國、瑞士、英國),但重點仍在德國。

而宗教改革時期的聖詩,其發展亦大同小異。在

世界音樂史上,德國向來站在領導的地位,他們

國人天生的音樂才華為國家帶來「樂隊國家」的

美譽。在宗教改革時期,德文聖詩也成為當代聖

詩的典範,稱為「讚美聖歌」(Chorale),一直

發展至18世紀為最高峰。

音樂為治鬱良藥

德國聖詩的豐富在各國之上,估計達10萬

首,其中1萬首被使用,上千首被認為是有價值

流傳的經典之作。影響德國聖詩最深的人是馬

丁路德,他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聖詩作者,他認

為聖詩是人到神面前的媒介,信徒在福音裡享

受權益的表徵和促進信心的犀利武器,音樂是

醫治抑鬱的良藥,他說:「魔鬼恨音樂,因為牠

不能容忍歡樂的氣氛。撒但只能假笑不能真笑,

只能譏誚而不能歡唱。」又說:「我以為福音不

能排除藝術,不像某些過分熱心者希望我們與

他們有同樣的看法。反之,我願看見人用各種的

藝術──主要為音樂來事奉我們的神。」

在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過程中,音樂成

了輔助他成功的工具。他善用音樂的感染力去

引導人們接受他宣揚的真理,明白他鼓吹的教

義;他更用歌唱激勵信徒在革命中的勇氣,親自

領導他們唱他所寫的聖歌,這也成了會眾歌唱

的起點,他更准許婦女公開一起歌唱,為他帶來

「會眾歌唱之父」的美譽。

馬丁路德的聖詩創作始自拉丁聖詩,他先把

拉丁聖詩翻譯為德文,使會眾能夠唱頌。他自己

寫作詩歌則開始於1523年,因聽聞新教運動的

犧牲者被處死,以致有感而作,自此便不斷地寫

作詩歌。

馬丁路德一生寫過37首聖詩, 並出版了一本

聖詩集,雖然只有8首,但其中有4首是他自己

創作的聖詩。後來與同道們再出版一本收集了

117首聖詩的聖詩集,其中最為人熟識而喜愛

的詩歌就是新《聖詩》603首〈上帝作咱安全要

塞〉(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中譯〈上

主是我堅固保障〉,又名〈堅固保障歌〉),這

首詩是取材自詩篇46篇1~3節寫成。

馬丁路德寫這首詩的年代不能十分確定,

有的說是1517年赴沃木斯大會時寫的,有的

說是1529年作的,有的說在那以前就已經有

人在唱,但無論如何,從這首詩的內容,可以

發現馬丁路德那種轟轟烈烈的性格及大無畏

的精神,無怪乎它能在最短時間內風行全歐

洲,成為德國的國家詩歌。摩法特博士(Dr.

James Moffatt)在他所編的《教會聖歌手冊》

(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介紹這

首詩時說:「這是德國歷史最偉大的時期,最偉

大的人所寫最偉大的聖詩。」誠非虛言,這首

〈上帝作咱安全要塞〉曾被稱為宗教改革的行軍

曲,是馬丁路德的不朽傑作。

黑暗中仰望上帝

在那個年代,到處黑雲密布,但是當馬丁路

德仰望上帝的時候,便知道上帝是他的力量,

是他的山寨,沒有可懼怕的。所以他高唱:「上

帝作咱安全要塞,堅固營寨及籐牌……」馬丁路

德從這裡得到

鼓勵,別人也同樣

得到鼓勵,這首詩

簡直成了人們的

「雲柱、火柱」。

在德國,每一位

新教徒都會唱,

兒童在遊戲時、媽媽

在工作時、士兵在前線時都不

停地吟唱,人們稱這首詩為

德國的國歌,又稱「宗教

改革的馬賽曲」(馬賽曲

"La Marseillaise"為法國國

歌,歌詞曲均為Rouget de

Lisle 所作,1792年)。現在德

國古老的威登堡裡,馬丁路德的紀念碑上刻著

詩中第一句:「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至於作曲者是否為馬丁路德,此問題尚有

待商榷。筆者有一段時間在台中國光教會開拓

時期牧會,該教會是德國基督教黎明啟傳道會

(Liebenzell Mission International)在台灣唯

一創設的教會,後贈送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

會。當時有5、6位德國宣教師住在台中,其中

一位穆哲仁牧師與筆者成為好朋友。當他要回

國休假時,筆者特別拜託他查考這首詩曲調的

來源,他後來回台後告訴筆者,原來這首曲調並

非馬丁路德所作,而是他採用當地民歌編成聖

詩曲式來配合他作的歌詞。

從13、14世紀起,隨著歐洲城市的發展,

各地先後組織、成立了自己的歌唱機構,在教

堂以外訓練歌手,有的歌唱者為自己創作的旋

律訂下特別名稱,這首詩所用的曲調就是馬丁

路德成功採用民間流行旋律做為教會聖歌的一

例。他按照當時的習慣為該曲訂為「堅固保障」

(EIN FESTE BURG),也是原詩第1節開頭的

3個字。今各種文字的琴譜裡,都仍沿用這個德

語「調名」。

另外,第4節第5句「雖然咱的親人」原《聖

詩》320首譯為「雖莽咱的妻子」,依穆牧師查

考,原德國聖詩是「妻子」和「孩子」, 簡稱為

台語的「某子」。僅此提供做參考。 (作者為

退休牧師, 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李景行〈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馬賽曲宗教改革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