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新课程视野下.doc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新课程视野下.doc

新课程视野下,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的思考

Www.lajcsz.Com   2010-3-30    临安锦城四中

            新课程视野下,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的思考                   

作者:徐静(此文获临安市第 22届教学楼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语文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至关重要。教师一定以教材的文本为中心,大力提高文本的解读能 力。在培养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上应努力扩大阅读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课堂教学,更好地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 阅读和鉴赏。同时也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给执教为师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生命和才智不断地获得更新和发展。关键词:文本素质  课程   文本解读   思考   

 

    语文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材的解说 者,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应对各种考试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和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只有一种准确选择,那就是积极应对,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教师。要实现这个 目标,我们应当与文本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切实地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无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的评课活动,感触很深: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环节设计能够体现课改的理 念,但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对文本解读没有深入钻研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不高、语言空洞、方法简单、照搬照抄、现学现卖的讲析充溢课堂,使得学生难以进入 教师所创设的

Page 2: 新课程视野下.doc

情境,于是就出现了讲台老师滔滔不绝、激情澎湃,讲台下学生恹恹欲睡的景象。对此,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即文本素质。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 者,而是一群充满知识、情感、思想,有着独特个性创造和个性魅力的学生。如果我们教师不能从文本“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情感和理解上的误区和盲 点,然后再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多元的价值和情感的过程,就辜负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称号。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地施教能力, 这样语文课才能生机勃勃,充满灵性。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文本的解读上存在三个误区    当今在文本的解读上,有以下三个误区成为了教师提高自己文本素质的羁绊。   误区一:迷信教参,甘做“传声筒”

    迷信权威,迷信教参,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权威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教参怎么讲,我也怎么讲,这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时常见的现象。 

    以前,每每听讲授鲁迅先生等现代大家的作品时很多教师就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品确实博大精深,生怕自己不能给学生讲透、讲到位,但更主 要的还在于另一方面,面对学生质疑的眼光和尖锐的质问,又怕才疏学浅,对于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够一致甚至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如“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 孔乙己的确死掉了”之类不能给以圆满的解答。现在我们知道,像鲁迅这样的伟人其实也是人,尤其是在当时白话文刚刚产生之时,出现一些现在看起来是错字、错 词标点或病句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无须苛求,当然更不应该粉饰。但面对这些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毛病,教参的编写者却每每要弄出许多的“深刻含义”来,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也没有自己的见解,唯教参是从,战战兢兢,敷衍而过!     当然,这里我决非排斥教参。我指的是很多人还缺少对教参的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现在的教参已经与原来的教参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了较为详细的课堂操作 和详细

Page 3: 新课程视野下.doc

的讲解,而只是对课堂的思路的一个大致的描述,甚至只提及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附着一些有关的资料以备所用。课堂上,教师的整个思想总是在参考书的内 容上来回“打转”,心甘情愿地在课堂上成了教参编者的“传声筒”。因为自己的“惰性”,看的书少了,大脑转动的次数少了,大脑中的库存也就少了,于是整个 课堂上语文教师照本宣科、现买现卖、迷信教参、迷信权威,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吐沫飞溅,学生却应者寥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 半点生机。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些“灵气”,多了一些“匠气”。呆板的换位、求同的思维、一如既往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限制了教师文本 素质的提升。    误区二:脱离文本,学做“蜻蜓点水”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的,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使得教学失去本源。从教学效果来讲,其导致的学生盲然、质量下降的后果必将严重。故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文本,避免“蜻蜓点水”。    时下,课堂上有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跳;一堂课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所讨论的问题大都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语文的影子;学生回答完一个问 题之后,无论精彩与否,下面都是掌声一片。课堂形式非常丰富,但究其内涵却十分苍白。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在上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时,老师可能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其他两只猫都出自“名门”,而第三只是门口捡来的,所以这位教师让学 生给这只猫建一个“身份证”,其中学生对这只猫从哪儿来争论时间最长,近得从宠物医院跑出来,远得说是可能是从印度远足而来,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 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为了让学生自主,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远远地脱离了文本。    由此看出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而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却让学生远离文本,语文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有误,或架空、或曲 解、或

Page 4: 新课程视野下.doc

拔高、或脱离,那么将何以发挥文本的作用,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离开了特定的文本,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师和 学生都是读者,而老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和作者对话,让他们接受熏陶、感染、想象和再创造,而不是让学生“徒劳往返”!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文本含义相差甚远。那么,这样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然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极大的差错。

    误区三:追逐功利,也做“削足适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受各种考试束缚,课堂教学死守教参、教材,不敢稍作发挥,既怕课时不够,又怕有悖“标准”答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觉或 不自觉就切入考试考点的轨迹,但是,我们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无从落根,只是为了考试而削足适履,无奈地硬记可能出现的考试考点。    在这次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中,有一位教师上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 笔者认为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 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本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在讲授《爱莲说》时,也应从整体感知入手,重在 阅读,在反复的诵读中,使学生品味到节奏、韵律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然后综合讨论,突破托物言志写法的难点就可以了。但该教师在这 篇文本的处理上,没有凸显出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是围绕中 考考点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该段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两个自然段分别有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文章的对比衬托体现在 哪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一个完美的文本被理性语言挖空了灵魂,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的语文的魅力。   现在的一些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总是挑选出自认为是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对文本的解读和感受都进行了功利化的阅读解答,跨越 了对文

Page 5: 新课程视野下.doc

本的感性体验,运用了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将他们分解得头头是道,最终又往往让这些“精华”独立存在于课文之外。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 自己的“家”, 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过于看重了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忽视了语文自身的美和真。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至关重要    在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站在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与鉴赏活动,以人为本地提出目标的根本性要求。同时在 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这里的“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 上的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教师必须对所教文本的理解从宽度和深度上都要远远超过学生,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 的“一桶水”的知识。    由此可见,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平等”是 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也因此他才能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引导、 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效果。    何谓教师的文本素质?我曾看到过这样一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的能力。”要让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道,每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为之相依的精神家园。那么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

   (一)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 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合作。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共同研究,相互合作,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 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

Page 6: 新课程视野下.doc

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 的创造过程。 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提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即教师的文本素质。何谓教师的文本素质?我想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 学有效施教的能力。要让语文课生机勃勃,体现其固有的灵性,关联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师文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本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 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 力。”的确,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一个不知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喜欢语文学科。

   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是接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识的服从和记忆,抑制和打击歧见和批判精神。这种前提下,教师用“桶水”来分出“杯水”似乎绰绰有余。   在新课改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 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 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 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筑新 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师知识观要求教师必须

Page 7: 新课程视野下.doc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 水”。

    (二)“文本素质”引领学生回归生态语文课堂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习既是认识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 和思维方式,也是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生态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关注点是学生,而不只是教材, 所以语文生态课堂建构的基础维度之一自然是生本,“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决定了生本作为基本维度的地位。    而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 造活动,有的只是顺从,不能怀疑,无须创造。这些做法都恶化着语文的教学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 生态,变“传统课堂”

为“生态课堂”。生态语文课堂追求民主、和谐,民主与和谐形式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话交流。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在文本、学生、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自主意识被唤醒,阅读个性被张扬,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被激发,从而实现 个性的发展。    这样语文教师就面临着从教向学的“转型”,这种“转型”既是要构建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和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把握和深刻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导向。

   因为,新课程中的生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成性的动态教学。因而,也更多的要表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生成性的动态的特点恰恰也正是语文 课堂充满活力和机趣,教学“实、活、新、美”的源泉。为此,教师应当有更广博的学识来应对多变的生成性的动态课堂,才能自如的调控课堂的各个环节,才能掌 控课堂中出现的各类

Page 8: 新课程视野下.doc

未知的突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总结;多研究,多反思,多动笔,才能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 灵世界。生态语文课堂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诗意的栖居在课堂上,而这诗意来自教师丰富的文本素质,然后才能引领和发动学生一起诗意地走进文本,在各种对话中,建构各自丰满自主的精神家园。   (三)语文教师专业角色定位需有“文本素质”

    教师的专业化,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西方学者埃利奥认为,教师与医生、律师、神甫一样是“伟大的传统专业”。视教师为 “专业人员”,教师首先要有“角色意识”。语文教师的角色很复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师专业角色定位需有新的认识,那就是必须提高自己的文 本素质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由专门部门的教育行政官员、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材、教科书是教育权威编写的,教师只是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这一观念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有权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解 读教材与处理教材。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怎样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奴隶、“参考书”的传话筒,教师应有自己的思 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独特理解、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教学个性。    而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吸收养料、养分,仅凭自己原来储存的一点经验去驾驭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在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与时 俱进,只照本宣科,疲于应付,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精心经营,不是当作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跻身其中,教学上不能体现应有的 情感价值。不勤于读书,不勤于“充电”,缺乏精读博览,视野也不开阔,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所应有的文化个性,课堂教学中,情感匮乏,精神苍白。所以语文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文本素质较高的教师,而在决定教师文本素质高低的诸多因素

Page 9: 新课程视野下.doc

中,教师的阅读视野是最基本的要素。“打铁先须自 身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校长 要为教师提供时间!”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 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 法与学生沟通。举个例子说,上世纪 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便难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与学生对话。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除了中小学教材要选择大量经典作品外,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 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通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 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中学生尚且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更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呢?

诚然,不同的人,读书的指向是不同的,但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宽度和深度上要远远超过学生,有 些问题学生可能不问,教师也不一定向学生讲,但并不等于教师用不着搞清除。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所以一个语文老师文本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 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阅读无疑是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的基础工程。

三、不断完善自身的文本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以为其主要阵地仍然是在课堂,其核心仍然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而真正能把学生引进文本趣味境地的仍然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有高

Page 10: 新课程视野下.doc

超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自身的文本素质。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读书,增加文化底蕴,是自我丰富文本素质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 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但与他自觉的读书态度极不协调的是,我们有相当一批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书。在他们的观 念里,教师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所以他们故步自封,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语文教师要自觉读书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 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腹有诗书气自华”,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叹言:“让读书成为我的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为我们内 在的东西。”可见,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觉是读书的基本前提,是内在的潜动力,读书才会常读常新,常读常活,犹如一股源头 活水,不断冒出鲜活的泉水。语文教师通过自觉读书,不仅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还提升了个人的人文底蕴。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 倍。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曾经在一次初三的统一月卷时,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模考试卷的作文是 以“等待”

为话题写作文,记得一名同学的作文叫《我们不需要等待“戈多”》。“戈多”是何物?文章写了两个流浪人的对话,结构似乎很凌乱。所以一位语文老 师没有耐心把文章的结尾看完,就打了 24分。当我在复查试卷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文章。我在本科函授的时候,老师曾经要求我们看过这篇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 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文章的内容是,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 救。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当

Page 11: 新课程视野下.doc

老师们在电脑中看过这篇文章的内容梗概时,再来看学生作文的结尾“在奔跑的路途中,我们应向失去戈多的人们学习,不去 奢望等待戈多的归来,而是自力更生,摆脱困境”。这是学生利用“戈多“最好的阐释了什么是积极等待和消极等待。这篇作文最后得到了 34分的高分。教师即使 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知晓天下。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观。    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便落后于时代,那 种靠一张大学文凭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更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尤其面对新一轮的课改,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一个杂家,要加强阅 读,广泛涉猎,培养出语文老师特有的气质和才华,这样才能提高文本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

    (二)语文教师要走进文本,深透解读教材,是自我强化文本素质的根本    新教材文化含量大增,要把教材用好,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就要钻研文本,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 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 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深透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它是教师强化文本素质的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自己在课前对文本钻研花的功夫较 大,对文本钻得深透,课就讲得从容自如,浅显易懂。为什么呢?只有钻得深透,才能讲得浅显。钻研的程度越深,对教材的理解就越透,教学时就会胸有成竹,左 右逢源;如果对教材钻研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教师对教材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教学时就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时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掷地有声的警言,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思考,往往进入宝山而空手而回。读书是汲取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是自己的智 慧。对文

Page 12: 新课程视野下.doc

本的积极钻研又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当代语文教育专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王崧舟等,他们专业成长的共性中,除了勤奋读书外,对 文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形成个人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教材是载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开放的课堂当中,在知识来源广泛的层面上,就看老师的思考能 力水平的高低了。    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要在文本解读时,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和对语文之美之妙的感悟。否则就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前几年,在某中学听 了一位男教师上的《苏州园林》,这一节课中,老师就是干巴巴地讲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文章中集中出现的总分的说明顺序,除此之外,再无 话可讲了。当时我就在想:一个男语文教师的气韵和风采和在?中国园林的美何在?江苏人的自豪又何在?有很多语文老师课前不是先解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 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或者这位老师认为自己熟悉的课文,根本就没有阅读文本,而是在备课前就把大量的相关资料变成最后结论充塞了自己的头脑,却 没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 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 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    (三)语文教师要务实科研,思考教学真谛,是自我发展文本素质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石破天经般的至理名言,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是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语文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豁然开朗,务实科研定则是是自我发展文本素质的途径。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读书是走别人的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

Page 13: 新课程视野下.doc

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的知识消 融掉,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 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思考教学真谛,充实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    确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单会读别人的东西不行的,那充其量也只是矮人看戏。只有自己会构思,会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对文本作 更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创造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不需要依靠教参“指点迷津”,以自己在写作中的亲身体验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在写作时,以流畅的文笔,精 练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转化成文字,叙述自己的教育观点,把理论水平联系实际情况,阐明教育的理念。写作是语文教师文本素质、自我成长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 是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说,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 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 指引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参加了临安市第一届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我认真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灵活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尽管我做了精心准备,按照事 先写好的教案一步步地教学,可结果领导的评价并不理想,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落选。我迷茫也沮丧。后来我不由得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在当时,我除了自认为能上好 一节 40分钟的课外,从没有在教学中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并不能主动地将零散理论转化为他的内在的学理结构,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结构,也就是说, 我还没有涉足科研的神坛。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一名教书匠,没什么教学艺术可言,我只是在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 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理论。我的教学理论丰富吗?我的文化底蕴丰厚吗?科学理论的

Page 14: 新课程视野下.doc

指导才能使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走教科研的道 路,才是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师的魅力所在。    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把教育事业变成科学事业,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所以,教育科研是提升理念、思考教学真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文本素质的有效途径。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机会。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 弦更张,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钻研文本、务实科研,全面完善自身的文本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1.《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报社出版     2008年 05、12期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会    2007年 04、10期3.《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和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陈旭远4.《中学语文教材和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5.《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毕田增  周卫勇6.《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严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