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 2020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dnr.henan.gov.cn/upload/402881fa2194c26c012194c38...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席令第32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

    2020 年 2 月

  •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申报单位: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景顺立

    编制单位:河南地矿集团中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张英举

    总工程师:高义丰

    项目负责人:席晓凤

    编写人员:王玉莹 焦阳涛 辛伟龙 朱彦旭

    制图人员:王玉莹

    审查人:司光辉

  • 目 录

    前 言 ............................................................................................................................ 1

    一、任务由来........................................................................................................ 1

    二、编制目的........................................................................................................ 1

    三、编制依据........................................................................................................ 2

    四、《方案》适用年限........................................................................................ 5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 9

    一、矿山简介........................................................................................................ 9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9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9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25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 27

    一、矿区自然地理.............................................................................................. 27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32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42

    四、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43

    五、矿山及周边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47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48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 52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52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53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68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77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77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94

    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95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 112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 112

    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114

  • 三、矿区土地复垦............................................................................................ 121

    四、含水层破坏修复........................................................................................ 126

    五、水土环境污染修复.................................................................................... 127

    六、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128

    七、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 130

    八、工程量汇总................................................................................................ 132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 135

    一、总体工作部署............................................................................................ 135

    二、阶段实施计划............................................................................................ 135

    三、年度工作安排............................................................................................ 138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 141

    一、经费估算依据............................................................................................ 141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土地复垦的经费构成.................................... 143

    三、经费估算编制方法说明............................................................................ 144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计算............................................................ 151

    五、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 157

    六、总费用汇总与年度安排............................................................................ 175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 179

    一、组织保障.................................................................................................... 179

    二、技术保障.................................................................................................... 181

    三、资金保障.................................................................................................... 181

    四、监管保障.................................................................................................... 184

    五、效益分析.................................................................................................... 184

    六、公众参与.................................................................................................... 186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191

    一、结论............................................................................................................ 191

    二、建议............................................................................................................ 192

  • 附件:

    一、附图

    1、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图(比例尺 1:5000);

    2、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 1:5000);

    3、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图(比例尺 1:5000);

    4、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比例尺 1:5000);

    5、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比例尺 1:5000);

    6、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比例尺

    1:5000)。

    二、附表

    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三、其他附件

    1、《方案》编制委托书;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信息表;

    3、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土地复垦义务承诺书;

    4、编制单位对《方案》资料真实性的承诺;

    5、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采矿许可证;

    6、《河南省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生产勘探报告》备案证明及评审意见

    书;

    7、《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书;

    8、《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鲁山县李家岭铁矿采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批

    复;

    9、村委会意见;

    10、公众调查表及身份证复印件;

    11、缴费凭证;

    12、材料信息价格;

    13、县局初审意见。

  • 1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2007 年 9 月,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首次依法取得了该区采矿许可证,证号:

    4100000710556;2010 年 3 月换发采矿许可证,采矿证号为 C4100002010032120059429,有效

    期自 2010 年 3 月至 2020 年 1 月,矿区面积 1.6324km2,开采矿种为铁矿,开采方式为露天/

    地下开采,开采标高+277~-108m,生产规模 15 万吨/年。2018 年 4 月 16 日,换发了新的采

    矿证,有效期自 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2020 年 1 月 25 日,开采方式变更为地下开采。矿山目前

    处于停产状态。

    2010 年 12 月,采矿权人委托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了《鲁山县

    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矿山地质环境

    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适用年限为 5 年(2010 年 12 月~2015 年 11 月),经费估算总额为

    700.7 万元;2012 年 11 月,采矿权人委托河南省地质环境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鲁山

    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以下简称“《土地复垦方案》),方

    案服务为 12 年(2012 年 12 月~2024 年 11 月),动态总投资为 341.44 万元。本矿山虽取得《采

    矿许可证》多年,但矿山基建和规模生产一直未启动,2014 年企业在Ⅰ-3 号矿体中部采用露

    天试采,试采后矿山即停产至今,未对本矿山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工程。2019 年 7

    月,采矿权人编制提交了《河南省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生产勘探报告》(以下

    简称“《生产勘探报告》),该《生产勘探报告》经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组织的专家评

    审通过,并以豫自然资储备字[2019]78 号《备案证明》予以备案;2019 年 11 月,采矿权人编

    制了《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以下简称“《开发利用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

    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 号),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河南地矿

    集团中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

    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编制目的

    1、通过收集资料与野外调查,实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资源等调查,查明矿山概况、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查明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造成的危害,矿山开采以来矿区各类土

  • 2

    地的损毁情况,分析研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论述土地损毁

    环节与时序;根据调查情况、矿山开发利用方案、采矿地质环境条件对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

    响和土地损毁进行现状和预测评估;

    3、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和确定土地复垦区与复垦责

    任范围;

    4、从技术、经济、土地适宜性和水土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

    可行性进行分析;

    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与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土地复垦监

    测和管护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

    6、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分阶段进行工作部署,并明确近期每年度工作安

    排情况;

    7、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的经费估算,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

    地复垦的保障措施。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主席令第 74 号,2009 年 8 月 27 日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席令第 32 号,2019 年 8 月 26 日修订,2020 年 1

    月 1 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 9 号,2014 年 4 月 24 日修订,2015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主席令第 39 号,2010 年修订,2011 年 3 月 1 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 48 号,2016 年 7 月 2 号修改,自 201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

    7、《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 592 号,2011 年 3 月 5 日施行);

    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257 号,2011 年修订);

    9、《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12 年 3 月 29 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 年 1 月 1 日;

  • 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6 月 1 日。

    (二)政策、文件

    1、《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 年 12 月 27 日国土资源部第 56 号令,2019 年 7 月 16

    日修正);

    2、《贯彻实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50 号);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 年 3 月 2 日国土资源部第 44 号令,2019 年 7 月 16

    日第三次修正);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6]21 号);

    5、《国土资源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

    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 号);

    6、《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2019 年第 39

    号);

    7、《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

    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 号);

    8、《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

    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

    号);

    9、《河南省实施办法(第二次修正)(2009 年)》;

    10、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财政部 国土资源

    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通

    知(豫财环[2017]111 号);

    11、《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

    防治费的通知(试行)》,豫建设标[2016]47 号;

    1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 号);

    13、《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源规

    〔2019〕1 号)。

    (三)规程规范与技术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 4

    2、《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 1 部分:通则》(TD/T 1031.1-2011);

    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 4 部分:金属矿》(TD/T 1031.4-2011);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

    5、《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6、《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版)];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10、《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2018-08-01

    实施);

    11、《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2018-08-01 实施);

    1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2018);

    1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

    1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10-2017);

    15、《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14);

    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

    17、《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 0284-2015);

    18、《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 0287-2015);

    19、《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DZ/T 0288-2015);

    20、《耕作层土壤剩离利用技术规范》(TD/T 1048-2016);

    21、《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 1049-2016);

    22、《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

    23、《地下水监测规范》(SL 183-2005);

    2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15);

    25、《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 651-2013);

    2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27、《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要求》(试行)(豫国土资

    发[2014]99 号);

    28、《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豫国土资发[2010]105 号);

  • 5

    29、《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豫国土资发[2010]105 号);

    30、《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豫财综[2014]80 号);

    31、《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41/T 1668-2018)。

    (四)有关规划

    1、《董周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2010-2020 年)》;

    2、《库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2010-2020 年)》;

    3、《鲁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年);

    4、《鲁山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2010-2020 年)。

    (五)矿区备案文件及资料

    1、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采矿证;

    2、《河南省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生产勘探报告》,2019 年 7 月;

    3、《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19 年 11 月;

    4、《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鲁山县李家岭铁矿采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下简

    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007 年 7 月;

    5、《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 年 12

    月;

    6、《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2012 年 11 月;

    7、鲁山县自然资源局出具的 2019 年 5 月制作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I49 G 053076、

    I49 G 053077)。

    8、矿山实地调查资料。

    四、《方案》适用年限

    本矿山为生产矿山,依据《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保有资源储量 358.82×104t,经测算,

    设计利用储量 267.09×104t,开采规模 15×104t/a,矿山总服务年限 18.5 年(含基建期 1.5 年),

    自 2020 年 1 月至 2038 年 6 月。

    《方案》编制以矿山总服务年限 18.5 年为依据,治理(复垦)期 1.0 年,管护年限为 3.0

    年,确定《方案》的服务年限为 22.5 年,自 2020 年 1 月至 2042 年 6 月。《方案》适用年限为

    5 年,自 2020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

    如果该矿山扩大开采规模、开采范围、变更矿区范围或者生产方式,应修编或重新编制方

  • 6

    案。

    五、编制工作概况

    我公司接受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委托后,成立了项目组,于 2019 年 11 月开始开展《方

    案》的编制工作,先后开展了资料收集,野外踏勘,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调查,公众调查,拟

    定初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协调论证,系统成文,内部审查及修改等工作程序。

    《方案》工作程序见图 0-1。

    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

    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资源等调查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

    编绘

    图 0-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工作程序框图

    (一)完成工作量

    编制工作量及安排见表 0-1。

  • 7

    表 0-1 方案编制工作及安排表

    时间 工作内容 完成工作量

    11 月 5 日 资料收集 (1)土地利用现状图;(2)《生产勘探报告》;(3)《开发利用方案》;(4)《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书》;(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6)《土地复垦方案》。

    11 月 6 日-

    11 月 7 日

    野外调查、

    核实测量

    调查方法 结合矿区 1:5000 地质地形图,手持 GPS、罗盘,光电测距仪对调

    查对象进行定点、上图;另广泛的与村民沟通土地复垦政策。

    矿区面积 1.6324km2

    地形地貌 调查点 5 个

    地质环境 调查点 5 个

    水文地质 调查点 4 个

    地质灾害 调查点 3 个

    数码照片 148 张(选用 14 张)

    自然及人文景观 1.6512km2

    调查面积 1.6512km2(土壤剖面、地表植被、地表水系和当地经济情况)

    11 月 8 日-

    11 月 25 日

    拟定、论证

    和方案编

    分析确定评估区面积,判断其损毁程度,并根据村民意见及当地规划确定恢复治理与

    土地复垦方向,进行初步方案编制,并绘制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损毁现状评估图、矿

    山地质环境及土地损毁预测评估图、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

    程部署与土地复垦规划图。

    11 月 26 日 野外调查

    补充勘察 调查方法

    结合矿区 1:5000 地质地形图,手持 GPS、罗盘,光电测距仪对

    上次调查遗漏或调查不够全面的对象进行定点、上图;另广泛的

    与村民沟通土地复垦政策。

    11 月 27 日-

    11 月 30 日 完成初稿 根据公众参与意见进行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及图纸的修改。

    12 月 1 日-

    12 月 3 日 内部审查 进行内部审查和修改。

    (二)工作质量评述

    1、资料收集工作

    本次工作收集了《开发利用方案》(2008 年 11 月)、《生产勘探报告》(2008 年 3 月)、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2007 年 7 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 年

    12 月)、《土地复垦方案》(2012 年 11 月)等资料,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基本满足本次矿山

    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需要。

    2、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调查

    (1)利用 1:5000 地形地质图为底图,首先对矿山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矿山开

    采范围、生产设施建设等情况。依据了解的矿山基本情况,确定了矿山开采活动影响范围,为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评估范围提供了依据,满足本次方案编制要求。

    (2)对矿区内和采矿可能影响到的范围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矿区范围内

    地形地貌情况,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依

  • 8

    据,满足本次方案编制要求。

    (3)对矿区内和采矿可能影响到的范围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区内的土地

    资源利用现状,确定损毁地类及损毁程度,了解矿山破坏土地资源情况,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土地资源影响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满足本次方案编制要求。

    3、报告编制

    该《方案》的编写人员对矿方提供的资料认真分析,并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编写工作满

    足《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

    规[2016]21 号)文件及其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方案数据与图纸真实可靠,依据充分,资金估

    算方法得当。本次方案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4、单位内审

    《方案》于 2019 年 11 月 30 日编写完成,公司组织了三名高级工程师对方案进行了内审,

    编制人员根据内审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通过了公司内审,达到了送审要求。

    (三)原《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执行情况

    1、前期方案编制情况

    根据搜集资料显示,2010 年 12 月,采矿权人委托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

    查队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适用年限为 5 年(2010 年 12 月~2015 年

    11 月),经费估算总额为 700.7 万元;2012 年 11 月,采矿权人委托河南省地质环境规划设计

    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土地复垦方案》,方案服务为 12 年(2012 年 12 月~2024 年 11 月),动态

    总投资为 341.44 万元。

    2、前期方案费用缴纳情况

    根据收集资料显示,本矿山 2012 年 4 月缴存恢复治理基金 30000 元,2015 年 3 月缴存恢

    复治理基金 20000 元,共计 50000 元。该部分基金未提取使用。

    3、前期方案工程实施情况

    根据现场调查,本矿山未实施任何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工程。

  • 9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

    (1)矿山名称: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

    (2)采矿权人: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

    (3)矿山位置:鲁山县董周乡

    (4)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5)开采矿种:铁矿

    (6)开采方式:地下开采

    (7)生产规模:15×104t/a

    (8)矿区面积:1.6324km2(163.24hm2)

    (9)开采标高:+227m~-108m 标高

    (10)设计利用资源储量:267.09×104t

    (11)生产服务年限:17 年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由 6 个拐点坐标圈定组成,矿区面积

    1.6324km2(163.24hm2)。矿区拐点坐标见表 1-1,矿区拐点坐标投影见图 1-1。

    表 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号 X Y 拐点号 X Y

    1 3743970.900 38383847.425 4 3742203.886 38384221.443

    2 3743320.895 38384472.446 5 3742242.883 38383653.420

    3 3742185.891 38385355.480 6 3743372.891 38383697.426

    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图 1-1 矿区拐点坐标投影图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一)矿山建设规模及总平面布置

    1、矿山生产规模

    依据《开发利用方案》,本矿山为地下开采的铁矿,省级颁证,矿山生产规模为 15×104t/a,

  • 10

    属于小型矿山。

    2、矿区总平面布置

    (1)工业场地.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工业场地主要设施分别布置在各开拓系统的竖井口或斜井口附近,

    主要包括提升机房、空压机房、变配电室、修理室、材料仓库、值班室和矿石堆场等设施(见

    图 1-2~1-4),见表 1-2。

    表 1-2 矿区地表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情况表

    序号 各采区及矿体名称 矿石堆场(m2) 提升机房及变配

    电室(m2)

    空压机房

    (m2)

    修理室、材料仓

    库、值班室(m2)

    1 一采区 200 80 40 120

    2 二采区 200 80 40 120

    (2)废石场

    各采区中所排放的废石主要来自采区基建和回采中所掘进的脉外巷道过程中所排出的废

    石。为保护矿山的植被环境和搞好安全生产,将对矿山各采区所排放的废石进行统一集中堆放,

    共设置 2 个废石场。各废石场位置周边环境较好,下游距采矿场、工业场地、居民点等设施较

    远。

    一采区井下排放的废石集中排放堆存于竖井口北 220m 附近的废石场内并顺沟排弃,设计

    的废石场占地约 23900m2,平均堆高 15.0m,其有效容量为 297400m3,设计堆存废石量为

    26.4×104m

    3,在井口设置临时废石场,然后由汽车运至集中废石场。

    二采区井下排放的废石就近集中排放堆存于斜井口东部的排土场内并顺沟排弃,设计的废

    石场占地约 5600m2,平均堆高 5.0m,其有效容量为 22400m3,设计堆存废石量为 26.4×104m3。

    矿山开采期间各采区井下所排放的废石量及去向情况如下表 1-3。

    表 1-3 各采区(矿体)井下所排出的废石量及去向情况表

    采区名称 建设期间排出的废石总量(万 m3) 生产期间排出的废石总量(万 m3) 小计(万 m3)

    一采区 10.0 16.4 26.4

    二采区 0.68 1.25 1.93

  • 11

    图 1-2 矿区总平面布置图

  • 12

    图 1-3 一采区平面布置图

  • 13

    图 1-4 二采区平面布置图

    (二)矿山设计资源储量

    依据《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保有资源储量 358.82×104t,经测算,设计利用储量

    267.09×104t,可采储量 235.04×104t。

    (三)矿体开采方式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对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1、Ⅱ-2 和Ⅱ

    -3 矿体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进行开采。

  • 14

    (四)开采范围及深度

    该矿山开采范围为采矿许可证圈定的范围内的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1、

    Ⅱ-2、Ⅱ-3 等 9 个铁矿体。开采标高:+227m~-108m 标高。

    (五)矿山年生产能力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矿山总的生产能力均为 15×104t/a。

    (六)采区布置与开拓运输方案

    据以上开采的 9 个矿体平面及空间位置赋存情况,对区内的 9 个铁矿体采用 2 个独立采区

    进行开采,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1、Ⅱ-2 等 8 个铁矿体为一采区,设计利

    用储量为 254.60×104t;Ⅱ-3 号矿体为二采区,设计利用储量为 12.49×104t。各采区开拓系统平

    面及剖面布置见图 1-5~图 1-13。

    1、一采区开拓运输方案

    (1)开拓方案的确定

    一采区内的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1、Ⅱ-2 号矿体均为倾斜薄矿体,各

    矿体赋存标高为-108m~+225m,其所在位置附近的地形标高为+190~+231.2m。根据所开采

    矿体赋存标高和区内地形标高,对一采区各矿体全部采用竖井开拓。

    (2)开拓硐口位置的确定

    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和产出位置,竖井口位于采区中部下盘,通风为对角两翼式,依据矿区

    地形各回风井布置在矿体两翼下盘方向,为方便风机安装,将回风设计为平硐回风。硐(井)

    口位置坐标如下(从矿区地形地质图上量取):

    210 竖井井口:X=3743318,Y=38384291,Z=+210m(-118m);

    回风竖井 1 井口:S 净=4.90m2,X= 3743791,Y= 38383834,Z=+200m;

    回风竖井 2 井口:S 净=4.90m2,X= 3743223,Y= 38384391,Z=+205m。

    提升竖井断面为圆形,净断面直径为 5.5m。井口标高+210m,井底标高-118m,井深 328m

    (含 10m 深的井底水窝),竖井重车出车方位 47°,井筒内设梯子间。

    (3)中段高度的确定与划分

    区内开采的 7 个矿体均为倾斜薄矿体,采用竖井开拓,根据各矿体赋存标高,确定区内各

    矿体的中段高度为 23~45m,一采区从上往下共划分有 8 个开采中段,其中段分别是+160m 中

    段、+120m 中段、+80m 中段、+40m 中段、0m 中段、-40m 中段、-85m 中段、-108m 中段。

    (4)矿井运输

  • 15

    一采区采用竖井开拓,井下年总的采、掘运输量在 18 万吨左右,根据矿山井下的运输距

    离和运输量,竖井井下各中段采用矿用 CTY2.5/6G 型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 YFC-0.7 矿车运输,

    巷道内敷设 12kg/m 的轻轨。

    竖井提升采用双罐笼提升,采用 3#双层罐笼,每次提升 YFC-0.7 型矿车两台。矿井最大

    提升高度为 318m,最大提升量 18万吨/年,选用型钢罐道。经估算,选择的提升绞车为 2JK-3/20E

    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功率 355kW,电压 380V。

    矿山井下各中段产出的矿、废石通过中段巷道运至各中段井底车场由竖井提升至地面后转

    至矿石堆场或废石场。

    2、二采区开拓运输方案

    (1)开拓方案的确定

    二采区内的Ⅱ-3 号矿体均为急倾斜的薄矿体,矿体赋存标高为+146~+202m,所开采的矿

    体附近的地形标高为+190~+227.1m。根据所开采的矿体赋存标高和区内地形标高,二采区Ⅱ

    -2 号矿体采用斜井开拓。

    (2)开拓硐、井口位置的确定

    依据矿体的赋存特征及平面位置,其矿井通风采用对角单翼式布置。根据矿区地形,其回

    风平硐宜布置在矿体的侧翼下盘方向,为方便风机安装,将回风设计为平硐回风。硐(井)口

    位置坐标如下(从矿区地形地质图上量取):

    195 斜井井口:X= 3742478,Y= 38384726,Z=+195m。

    PD200 回风平硐口:S 净=4.80m2,X=3742326,Y=38384895,Z=+200m。

    斜井断面为 S 净=5.71m2,倾角-26°,方位 248°,井口标高+195m,井底标高+145m,内设

    行人的踏步和扶手。

    (3)中段高度的确定与划分

    区内开采的Ⅱ-3 号矿体为倾斜薄矿体,采用斜井开拓,根据矿体赋存标高,确定区内矿体

    的中段高度为 25-30m,矿体从上往下共划分有 2 个开采中段,其中段分别是+145m 中段、+175m

    中段中段。

    (4)矿井提升、运输

    二采区内的Ⅱ-3 号矿体采用斜井开拓,矿山井下年总的采、掘运输量在 3.6 万吨左右,根

    据矿山井下的运输距离和运输量,斜井下部均采用 YFC-0.7 矿车运输,人力推车,各巷道内敷

    设 9kg/m 的轻轨。

    斜井提升采用矿车提升,提升设备为 JTP-1.2×1.0 型绞车,每次提升 YFC-0.7 型矿车一台。

  • 16

    斜井内敷设 15kg/m 的轻轨,井内设踏步和扶手。斜井内行人道一侧每隔 40m 设一个躲避硐室。

    斜井的提升高度为 50m,选用 XRB6-6/3 型斜井人车一辆,每次乘 6 人,质量 1200kg。

    斜井设常闭式防跑车装置,并经常保持完好。斜井井口上部车场设有阻车器。阻车器在车

    辆通过时打开,车辆通过后关闭。斜井井筒内和下部车场设有躲避硐室。

    矿山井下各中段产出的矿、废石通过斜井提升至平硐内转运至地面矿石堆场或废石场。

    (七)开采接替顺序

    矿山所开采的 9 个铁矿体共分为 2 个开采采区,先开采一采区,然后一采区开采后期同时

    开采一、二采区,直至各采区内的矿体开采完毕。

    对各矿体开采中均将采取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对同一中段的同一矿体开采则采用后退式

    的回采方式。对一采区(同一中段)存在多个矿体时,先采较远的矿体和上层矿,后采较近的

    矿和下层矿。

    同一采区同一矿体当相邻两个中段同时开采时,上中段回采工作面应比下中段工作面超前

    一个矿块距离。

    矿区首采矿段为一采区地采的+160m 中段。

    矿区 2 个采区共 9 个矿体的开采顺序、建设规模、服务年限的衔接关系见表 1-4。

    表 1-4 各采区(矿体)开采顺序、建设规模、服务年限及衔接关系表

    号 采区

    设计利用

    储量

    (104t/a)

    生产规模

    (104t/a)

    服务

    年限(a)

    各采区(矿体)开采顺序及衔接关系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 一采区 254.60 15 13.0

    12 4.0

    2 二采区 12.49 3 4.0

    合计 267.09 15 17.0

  • 17

    图 1-5 一采区+160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18

    图 1-6 一采区+120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19

    图 1-7 一采区+80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20

    图 1-8 一采区+40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21

    图 1-9 一采区 0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22

    图 1-10 一采区-40m、-85m、-108m中段开拓系统平面图

  • 23

    图 1-11 一采区Ⅱ-2号矿体开拓系统剖面图

    图 1-12 二采区开拓系统剖面图

  • 24

    图 1-13 二采区Ⅱ-3号矿体开拓系统平面图

    (八)固体废弃物与废水排放

    1、固体废弃物

    工程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下掘进废石。井下废石应尽量充填采空区。设安全环保管理机构

    和人员,加强日常管理。部分废石运至废石场内堆存,废石场布置各开拓系统主平硐口或斜井

    口附件山谷内,利用山坡地势布置,在废石场上部设置截水导流沟,在其下部设置挡墙,防止

    废石外流,污染农田以及造成泥石流灾害。

    2、废水

    本工程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井下涌水。影响井下水水质的污染因子主要是悬浮物,设计采

  • 25

    用的主要治理措施为:

    (1)井下巷道排水沟按均坡 3‰设计,并及时清理,使排水系统保持畅通,有效防止积

    水,改善坑内水水质;

    (2)井下含悬浮物的污水,采用集中沉淀处理,沉淀产生的泥浆人工清理送至地表排土

    场;

    (3)加强污水排放监测,如果发现生产过程中井下涌水有某种污染因子达不到国家标准

    时,则在水仓沉淀过程中,加净化剂处理;

    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清水部分用于生产,多余的就近外排地表河流,最终受纳水体为洛河。

    本采矿工程在雨季因坑内涌水量会增大,凿岩、喷雾等排出废水量小,经水仓沉淀处理;旱季

    井下涌水量小,水仓沉淀过程中加净化剂处理后,主要污染因子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

    求。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一)矿山开采历史

    2007 年 9 月,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首次依法取得了该区采矿许可证,证号:

    4100000710556;2010 年 3 月换发采矿许可证,采矿证号为 C4100002010032120059429,有效

    期自 2010 年 3 月至 2020 年 1 月,矿区面积 1.6324km2,开采矿种为铁矿,开采方式为露天/

    地下开采,开采标高+277~-108m,生产规模 15 万吨/年;2018 年 4 月 16 日,换发了新的采

    矿证,有效期自 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2020 年 1 月 25 日,开采方式变更为地下开采。

    2019 年 7 月,采矿权人编制提交了《河南省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生产勘

    探报告》,该《生产勘探报告》经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并以豫

    自然资储备字[2019]78 号《备案证明》予以备案。

    2019 年 11 月,采矿权人编制了《鲁山县顺立矿业有限公司李家岭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开采矿体为 9 个矿体,分别为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1、Ⅱ-2、Ⅱ-3 矿体,

    该矿山保有资源储量 358.82×104t,设计利用储量 267.09×104t,可采储量 235.04×104t,开采规

    模 15×104t/a,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山总服务年限 18.5 年(含基建期 1.5 年)。

    (二)矿山开采现状

    本矿山虽取得《采矿许可证》多年,但矿山基建和规模生产一直未启动,其主要原因是区

    内铁矿石品位低,设计采用竖井开采其采、选总成本费用高,加之产出的铁精粉销售价格低,

  • 26

    市场低迷。

    2014 年企业在Ⅰ-3 号矿体中部采用露天试采,试采后矿山即停产至今,动用矿石量

    0.09×104t,仅形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露采坑,最长 17m,最宽 14m,最深 10m,不存在其他地

    表设施。

  • 27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董周乡李家岭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鲁山县董周乡管辖。矿区内有简易公路与

    S242 省道相连,距鲁山县火车站 20km;鲁山县城有郑尧高速公路(S88)东行 48km 至平顶

    山市区,交通便利,矿区及周边交通位置见图 2-1。

    图 2-1 矿区及周边交通位置图

    (一)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燥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四季分明。据鲁山县气象站资

    料:月平均气温七月份最高为 27.6℃,最高日气温 40.6℃。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 0.3℃,极端

    最低气温-17.5℃。每年 11 月初至次年 3 月中旬为霜雪期,最大冻土深度 16cm。

    年降水量 560.5~1336.7mm,平均 948.6mm,降水多集中于六、七、八三个月,瞬时降雨

    强度约为 13.46mm/h。年蒸发量 1613~2429.2mm,年平均蒸发量 1829.3mm。

    (二)水文

    本区属淮河流域上游的沙河支流水系,荡泽河在矿区西部约 300m,自北而南从矿区边界

    外穿过(见图 2-2),荡泽河为Ⅲ类地表水。荡泽河发源于汝阳县王坪乡,中途接纳了鲁山县背

    孜乡的长河、瓦屋乡的虎盘河等支流,为季节性山地排洪河道,全长 43km,流域面积 44800hm2,

  • 28

    枯水期只有 0.18m3/s,汛期最大洪峰流量可达 5000m3/s,自北而南流入距矿区约 4km 的昭平台

    水库,对矿床无直接影响,而大气降水则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矿区西部荡泽河见照片

    2-1、2-2。

    图 2-2 矿区及周边地表水系图

    照片 2-1 矿区西部荡泽河 1 照片 2-2 矿区西部荡泽河 2

    (三)地形地貌

    矿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区(见图 2-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海拔标高+236~+180m,

  • 29

    最低处在龚庄西侧河床底部为+180m,最高处在李家岭北侧山岗上为+236m,相对高差 56m。

    地形比较平缓,地形坡度一般 8°。矿区地貌见图 2-4、照片 2-3、2-4。

    根据现场调查,矿区现状仅在一采区有一个露采坑,该坑形状近似长方形,最长 17m,最

    宽 14m,最深 10m,面积约 163m2,采坑边坡为岩质边坡,近直立,坡度约 65°~80°,见照片

    2-5、2-6。

    图 2-3 区域地貌图

  • 30

    图 2-4 矿区地貌卫星影像图

    照片 2-3 矿区内地貌 1 照片 2-4 矿区内地貌 2

    照片 2-5 露采坑地貌 1 照片 2-6 露采坑地貌 2

  • 31

    (四)植被

    1、天然植被

    区内植被发育,植物繁茂,品种多样,成材林有泡桐、柳、榆、槐、杨等类植物 30 余种;

    经济林包括柿子树、核桃树等。矿区内天然植被见照片 2-7。

    2、人工植被

    区内人工植被比较繁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芝

    麻、花生等。矿区内人工植被见照片 2-8。

    照片 2-7 矿区内天然植被 照片 2-8 矿区内人工植被

    (五)土壤

    据调查矿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砂质壤土,主要成因为强风化、冲洪积;地层为第四系、强

    风化基岩岩层,质地轻-中壤,有效土层厚度 0-0.3m。

    表土层:由残落物层(O)、泥炭层(H)、淋溶层(A)组成,层位 0-30cm。干时黄棕色、

    粒状结构、松散、根系多,容重 1.47g/cm3、质地轻壤,呈弱酸性、pH 值 6.5。在洪积扇上部

    多砾质,洪积扇前沿质地细腻、可见垆土发育。有机质 13.6g/kg、全氮 12.8g/kg,砾石含量为

    12%,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丰富。

    心土层:由灰化漂泊层(E)、淀积层(B)组成,层位 31cm-74cm。干时浊黄橙色,容重

    1.56g/cm3、质地中壤、呈弱碱性、pH 值 6.0;暗灰褐色,似柱状结构、紧实、根系少、有不明

    显的胶膜。有机质 7.6g/kg、全氮 8.52g/kg,砾石含量为 8%。

    底土层:指母质层(C),层位 75cm-170cm。容重 1.58g/cm3、质地重壤、呈弱碱性、pH

    值 5.5;干时浊黄橙色,似柱状结构、紧实、根系少、是会反应弱,有胶膜新生体。有机质 3.5g/kg、

  • 32

    全氮 4.8g/kg,砾石含量为 5%。矿区土壤见照片 2-9。

    照片 2-9 矿区林地土壤剖面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新太古界太华岩群荡泽河岩组、新生界第四系(见图 2-5)。第四系

    分布广泛,但厚度不大,太华岩群荡泽河岩组呈四个“孤岛”状分布在第四系之间,铁矿体主要

    分布在西南孤岛中。太华岩群荡泽河岩组总体走向北西 320°,倾向南西,倾角 40°~60°。

    1、新太古界太华岩群荡泽河岩组(Ar3DZ)

    矿区内出露荡泽河岩组下段,主要为花岗质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

    铁矿带等。自下而上(自北向南)岩性为:

    ①花岗质片麻岩(gg)

    分布于矿区北部,厚度不详。

    岩石呈灰白--肉红色,具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

    英,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微量磷灰石、氢氧化铁等。基岩外表具有花岗岩体壳状风化特

  • 33

    征,可能为古老的花岗岩体经区域变质而成,属正变质岩。

    ②斜长角闪片麻岩(phg)

    主要分布在铁矿带以北,在铁矿带内部及矿区中部、南部亦有分布,分布比较广泛,多

    呈厚层状,厚度 56~86m。岩石呈灰绿及暗绿色,具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

    为角闪石>50%、斜长石>35%;少量黑云母、绿泥石、石英;微量磁铁矿。

    ③黑云斜长片麻岩(bpg)

    分布在铁矿带以北(下盘),呈较稳定的层状,厚度 12~30m。岩石呈灰黑色,具鳞片

    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少量石榴子石,微量磁铁矿。

    ④Ⅰ号铁矿带

    分布在矿区西北部,长度 1000m,宽度 10~30m,铁矿带内主要岩石类型有斜长角闪片

    麻岩(phg)、含黑云母大理岩(mb)、斜长片麻岩(plg)、磁铁矿石,呈互层状。Ⅰ号铁矿

    带中圈出 6 个铁矿体,其中 4 个为地表出露矿体,2 个为盲矿体。

    含黑云母大理岩呈透镜状分布,单层出露厚度一般 1~3m,局部变厚处约 20m;岩石呈

    灰白色,地表风化后呈褐色,具粗粒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

    主要为方解石,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

    磁铁矿体呈层状分布,单层厚度 1~5m,局部厚度 10m;岩石呈灰黑色,具粒状变晶结

    构,条带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黄铁矿、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透辉石、

    角闪石,次为石英,少量黑云母。

    ⑤混合岩(mi)

    肉红色,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其次为少量角闪石,花岗结构,块状及条

    带状构造。该层作为Ⅰ号铁矿带顶板及Ⅱ号铁矿带底板,分布在矿段中部地段,分布稳定,

    该层厚度 80~100m,与上下岩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⑥Ⅱ号铁矿带

    主要由斜长角闪片麻岩(phg)、含黑云母大理岩(mb)、含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plg)

    及磁铁矿层互层组成。铁矿带总厚度 25m±,其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含黑云母大理岩等岩性

    特征同Ⅰ号铁矿带中类似。含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特征为:灰白色、淡肉红色,主要矿物为

    斜长石,次要矿物为石英、黑云母、石榴子石;具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呈薄层状,

    层厚 2~3m。磁铁矿石呈灰黑、暗黑色,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黄铁矿、褐铁矿;非

    金属矿物主要为透辉石,次为角闪石、绿泥石、石英,微量磷灰石等;具块状构造,局部见

    薄层长英质岩脉穿插,磁铁矿石单层厚度 1~8m,矿化较均匀,矿石品位 TFe 22~25%,矿

  • 34

    层展布也较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规模一般>100m。Ⅱ号铁矿带内共圈出 3 个铁矿体,其

    中有 3 个属工业矿体。

    ⑦混合岩(mi)

    岩石呈肉红色,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花

    岗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出露宽度>300m,其中夹少量角闪斜长片麻岩,作为Ⅱ号铁矿带

    的顶板分布在矿段南部大部分地段。

    2、第四系(Q)

    第四系在矿区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和南部,厚约 0.5~1.7m。西部荡泽河河

    谷内岩性为砂砾石及卵石;其他缓坡地带及岗区以黄土为主,少量砂、砾石残坡积物及亚砂

    土、亚粘土。

    (二)岩浆岩

    矿区南部分布大面积钾长花岗岩,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分布,露头良好,地表球状风化明显。

    岩石呈浅肉红色,具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具片麻状构造;岩石中主要矿物为钾长石,

    次为石英,少量黑云母。岩石化学成分:SiO2 70.06%,Al2O3 14.50%,K/Na=2.7,具富硅、富

    碱特点。

    (三)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竹园-马楼向斜南翼,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

    倾角 50°。

    矿区内地表未见断裂构造。

  • 35

    图 2-5 矿区地质图

    (四)水文地质

    1、矿段水文地质类型及特点

    矿区在区域上处于华北平原西南缘,淮河水系上游,属沙河水文地质单元中部的径流区内。

    矿区查明矿体大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冲沟发育,地下水露头较多,均以孔隙或裂隙下降的

    形式出露,流向为由西北至东南,流量甚小,一般为 0.001~0.23L/s。荡泽河自北而南流经矿

  • 36

    段西部,最终汇入距矿段约 4km 的昭平台水库,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荡泽河为 III 类地表水体。

    对矿床无直接影响,而大气降水则为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矿段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

    2、含水层与隔水层特征

    矿区有四类含水层,分别为第四系含粘土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新太古界变质岩裂隙水含

    水层、岩浆岩裂隙水含水层、新太古界大理岩铁矿层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为本区地

    下水的主要水源,但由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常有透水性的差异。地下水埋深 6~

    11.46m,单位涌水量 0.0067~0.2083L/s,渗透系数一般 0.23 为~0.6628m/昼夜,对坑道涌水量

    影响不大。基岩泉水调查涌水量一般为 0.08~0.23L/s,因此基岩裂隙水不仅是坑道充水的主要

    来源,同时也是地下水的排泄通道。水化学类型为 HCO3-Cl-1

    -SO4-2

    -Na+1 或 HCO3-SO4

    -2-Na

    +1

    型水,pH 值大于 7。

    该区除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外,其余均为隔水层,厚度大,致密。特别是斜长角闪

    片麻岩等作为矿层顶、底板具有良好的隔水效果,对采矿无影响。

    3、坑道涌水量预测

    据 ZK1501 钻孔抽水试验数据,基岩含水层渗透系数 0.03075,单位涌水量为 0.0117L/s.m,

    弱富水性。大井法及比拟法预测矿坑正常涌水量 7.71m3/h,矿坑最大涌水量 35.58m3/h。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本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水文

    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充水矿床(二类二型)。

    (五)工程地质

    矿区岩体划分为 4 个工程地质岩组。①坚硬厚层状片麻岩岩组,属于矿体顶底板岩石,饱

    和单轴抗压强度区间值为 27.6~49.5MPa,平均值为 37.48MPa,属半坚硬岩类;②坚硬薄层状

    大理岩与斜长角闪片麻岩岩组,属于含矿层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区间值为 35.7~59.3MPa,

    平均值为 44.43MPa,属半坚硬岩类;③坚硬块状花岗岩岩组,该岩组不与矿体直接接触,表

    层风化作用强烈;④第四系松散碎石土岩组,分布在河道和岗区,属于基岩盖层,岩石密实度

    中等,工程地质性质变化较大。

    铁矿体的围岩岩性主要为厚层状斜长角闪片麻岩、含黑云母大理岩等该矿区井巷围岩岩体

    稳固性差;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全矿区广泛分布,多数构成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及含矿层,岩体

    质量等级为坏,岩体分类为Ⅳ类,岩体质量差。该矿区井巷围岩岩体稳固性差。确定矿床属层

    状岩类(Ⅲ类),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型。

  • 37

    (六)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自北向南分布Ⅰ、Ⅱ两个铁矿带,两铁矿带大致平行,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倾向

    南西,两带南北相距 80~100m。Ⅰ号铁矿带长度约 1000m,宽度约 50m,铁矿带中圈定 6 个

    铁矿体,编号为Ⅰ-1、Ⅰ-2、Ⅰ-3、Ⅰ-4、Ⅰ-6、Ⅰ-7。Ⅱ号铁矿带长度约 1300m,宽度约 50m,

    铁矿带中圈定 3 个铁矿体,编号为Ⅱ-1、Ⅱ-2、Ⅱ-3。矿体剖面见图 2-6~2-8。

    1、Ⅰ-1 号铁矿体

    Ⅰ-1 号铁矿体为Ⅰ号铁矿带中的主要矿体,是本次生产勘探的主要对象。矿体位于矿区西

    北部,Ⅰ号铁矿带的顶部。矿体呈层状,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 230°,平均倾角 50°。矿

    体赋存标高+215~+5m,埋深 0~200m。矿体控制长度 485m,控制斜深 50~260m,单工程中

    矿体最大厚度 5.78m,最小厚度 1.60m,平均厚度 2.69m。

    2、Ⅰ-2 号铁矿体

    Ⅰ-2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中东部,在Ⅰ号铁矿带的顶部,层位处于Ⅰ-1 号铁矿体东延 160m

    以东。矿体呈层状,走向北西-南东,倾向 210°,倾角 46~49°,平均倾角 47°。矿体赋存标高

    +196~-123m,在采矿许可证内矿体赋存标高+196~-108m,埋深 0~325m。矿体长度 339m,

    最大厚度 6.61m,最小厚度 1.15m,平均厚度 2.41m。

    3、Ⅰ-3 号铁矿体

    Ⅰ-3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西北部,Ⅰ号铁矿带的底部。矿体基本平行Ⅰ-1 号铁矿体,与Ⅰ-1

    号铁矿体南北相距 2~12m。矿体呈似层状,走向 310°,倾向 220°,倾角 48~52°,平均倾角

    50°。矿体赋存标高+215~+8m,埋深 0~185m。矿体长度 245m,控制斜深 280m,矿体最大

    厚度 3.08m,最小厚度 1.03m,平均厚度 2.67m。

    4、Ⅰ-4 号铁矿体

    Ⅰ-4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在Ⅰ号铁矿带的底部,是Ⅰ-3 号铁矿体东部走向延长线

    上,二者走向无矿间隔 340m,基本平行Ⅰ-2 号铁矿体,与Ⅰ-2 号铁矿体南北距离约 12m。地

    表多为黄土覆盖,仅在矿体两端见其露头,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似层状产出,形态简

    单,沿走向长约 213m,矿体走向 300°,倾向 210°,倾角 50°,矿体赋存标高+215~+141m,

    埋深 0~80m。矿体最大厚度 1.74m,最小厚度 1.67m,平均厚度 1.71m。矿体主要由透辉石型

    磁铁矿石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 38

    5、Ⅰ-6 号铁矿体

    Ⅰ-6 号铁矿体属贫铁矿,位于矿区中部,盲矿体。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层状产出,

    形态简单,沿走向长约 100m,矿体走向 300°,倾向 210°,倾角 51°,矿体赋存标高+8~-138m

    (采矿许可证允许矿体赋存标高+8~-108m),埋深 210~342m;矿体厚度 1.70m,矿体主要由

    透辉石型磁铁矿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6、Ⅰ-7 号铁矿体

    Ⅰ-7 号铁矿体属贫铁矿,位于矿区中部,盲矿体。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层状产出,

    形态简单,沿走向长约 100m,矿体走向 300°,倾向 210°,倾角 51°,矿体赋存标高+1~-143m

    (采矿许可证允许矿体赋存标高+1~-108m),埋深 217~347m;矿体厚度 1.36m,矿体主要由

    透辉石型磁铁矿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7、Ⅱ-1 号铁矿体

    Ⅱ-1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在Ⅱ号铁矿带的顶部,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层状产

    出,形态简单,沿走向长约 368m,沿倾向斜深 210m,矿体走向 310°,倾向 220°,倾角 44°~

    56°,平均倾角 50°,矿体赋存标高+220~-33m,埋深 0~230m;矿体最大厚度 5.65m,最小厚

    度 1.02m,平均厚度 2.57m。矿体主要由透辉石型磁铁矿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8、Ⅱ-2 号铁矿体

    Ⅱ-2 号铁矿体为Ⅱ号矿带中的主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在Ⅱ号铁矿带的底部,基本平行Ⅱ

    -1 号铁矿体,二者南北平距 5~8m,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层状产出,形态简单,沿走

    向长约 885m,沿倾向斜深 230m,矿体走向 310°,倾向 220°,倾角 48°~54°,平均倾角 50°,

    矿体赋存标高+221~-47m,埋深 0~242m;矿体最大厚度 5.25m,最小厚度 1.18 m,平均厚度

    3.05m。矿体主要由透辉石型磁铁矿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9、Ⅱ-3 号铁矿体

    Ⅱ-3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东南部,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呈层状产出,形态简单,沿走

    向长约 348m,沿倾向斜深 52m,矿体走向 310°,倾向 220°,倾角 38°,矿体赋存标高+202~

    +119m,埋深 0~95m;矿体最大厚度 3.91m,最小厚度 1.30m,平均厚度 2.51m。矿体主要由

    透辉石型磁铁矿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 39

    图 2-6 Ⅰ-1、Ⅰ-3矿体剖面图

  • 40

    图 2-7 Ⅰ-2、Ⅰ-6、Ⅰ-7、Ⅱ-1、Ⅱ-2矿体剖面图

  • 41

    图 2-8 Ⅱ-3矿体剖面图

  • 42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1、董周乡社会经济概况

    董周乡位于鲁山县城西部,紧临县城,地处平原与山区过渡地带,全乡辖 40 个行政村,

    272 个村民组,人口 48452 人(2017 年),总面积 94.48km2,耕地 1870hm2,是一个农业大乡。

    近年来,董周乡党委、政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立足本乡实际把发展食用菌、林果作为

    重点产业来抓,目前,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董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18 年,全乡食用菌种植数量达 9800 万袋,产值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社会、经

    济效益可观。林果产业:董周乡加大对荒山开发和林果业发展的领导和引导,促进两项产业的

    迅速发展。目前,全乡 200 亩以上规模的林果业生产大户 30 多家,高标准庄园式精品开发荒

    山 3.2 万亩,先后建成日本斤柿、黑油板栗、薄皮核桃、中华雪桃、美国大杏仁等十几家特色

    林果基地,并逐步形成了集观光旅游、林果生产、畜牧养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林业发展大格

    局。

    全乡有宜林荒山荒滩面积 3730hm2,现已开发 3350hm2,林果产品的年产量在 5.0×104t 以

    上;以黄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年种植量保持在 1 亿袋以上,年产量达 0.8×104t,农副产品资源

    丰富;西部山区铁矿资源总储量 1400×104t,品位在 20%到 30%之间,石墨储量 600×104t,矿

    产资源丰富。全乡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境内河流扁布,水利没施完善,农业发

    展条件得天独厚。

    董周乡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见表 2-1。(资料来源于鲁山县统计年鉴)。

    表 2-1 董周乡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农业人口

    (万人)

    财政收入

    (万元)

    农民人均耕地

    (亩)

    人均纯收

    (元)

    2016 4.84 3.35 3926.38 0.83 13850.45

    2017 4.85 3.31 4671.66 0.85 15525.81

    2018 4.85 3.31 5074.56 0.85 17965.18

    2、库区乡社会经济概况

    库区乡位于鲁山县城西 12km 处,环昭平台水库而设,东临让河乡、西界下汤镇、北接董

    周乡、南与团城乡接壤,311、207 国道、郑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该乡总面积 102km2,

    水库正常水域面积 35.5km2,最大储水量 7.2 亿 m3。该乡有 18 个行政村,人口 26018 人(2017

    年),122 个村民组,101 个自然村。昭平台库区乡境内水资源丰富,渔业生产是库区乡的特色

    经济,每年太湖银鱼和花白鲢的产量近 750 万吨;食用菌生产是库区乡的主导产业,全乡共有

  • 43

    食用菌生产专业村 3 个,年种植总量达到 860 万袋。库区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既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邱公城、汉刘秀招兵台、墨子著经阁、雄伟壮观的水库大坝,又是世

    界刘姓发源地,该镇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刘陵园广场,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刘姓后代来此寻

    根问祖。人杰、地灵、石奇水秀、林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库区乡的主要特色。昭平台库

    区乡辖婆娑街、王村、白沟、纸坊、搬走岭、权村、曹楼、明山寺、金沟、西沟、火石岈、张

    湾、栗村、铁沟、桐树庄、韩湾、黑虎石、东许庄 18 个行政村。

    库区乡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见表 2-2。(资料来源于鲁山县统计年鉴)。

    表 2-2 库区乡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农业人口

    (万人)

    财政收入

    (万元)

    农民人均耕地

    (亩)

    人均纯收

    (元)

    2016 2.61 1.05 3845.21 0.62 13248.36

    2017 2.60 1.04 3789.65 0.62 14627.25

    2018 2.60 1.04 4856.13 0.61 14883.22

    四、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一)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矿区现状与《开发利用方案》,一采区 1#废石场位于矿区范围外,项目区需要外扩

    1.8802hm2,矿区面积 163.2400hm2,即项目区面积为 165.1202hm2。依据鲁山县自然资源局提

    供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旱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河流

    水面、裸地、村庄和采矿用地,其中旱地 61.3149hm2,占 37.13%;其他林地 14.1102hm2,占

    的8.55%;其他草地55.6433hm2,占的33.70%;河流水面0.8757hm2,占的0.53%;裸地7.4147hm2,

    占的 4.49%;村庄 21.5861hm2,占 13.07%;采矿用地 4.1753hm2,占 2.53%。项目区土地利用

    状况具体见表 2-3。

    对照鲁山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基本农田分布图,矿区内分布的旱地均为基本农田,基本农

    田面积为 61.3149hm2,占项目区总面积 37.13%。

    表 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hm2) 比例(%)

    01 耕地 013 旱地 61.3149 37.13

    03 林地 033 其他林地 14.1102 8.55

    04 草地 043 其他草地 55.6433 33.70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 河流水面 0.8757 0.53

    12 其他土地 127 裸地 7.4147 4.49

    2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3 村庄 21.5861 13.07

    204 采矿用地 4.1753 2.53

    合计 165.1202 100.00

  • 44

    1、耕地

    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为 61.3149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37.13%,均为旱地,主要分布于项

    目区中部与南部。

    项目区内旱地土层厚度 1.2m 左右,有效土层厚度 0.3m 左右,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pH

    值 7.9,有机质含量 1.12%种植庄稼有玉米、花生、小麦、红薯等。对项目区耕地表层土壤进

    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见表 2-4、2-5。

    表 2-4 项目区土壤养分分析表

    土壤类型 有机质含量(%) 全氮(%)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值

    耕地 1.12 0.067 1.56 13.86 7.90

    表 2-5 项目区土壤质地分析表

    土壤类型 砂粒(2~0.02)% 粘粒(

  • 45

    表土层:0-30cm,或者更厚一些,暗棕

    色(10YR4/4~4/6),腐殖质含

    量 20~50k/kg。一般质地为轻

    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

    疏松,林木根系较多。

    心土层:31-74cm,颜色棕褐(7.5YR4/6

    -5YR4/4)。一般中壤-重壤,核

    状结构,较紧实。

    底土层:75cm 以下,黄土状母质, 疏

    松而深厚。

    照片 2-11 草地概貌及土壤剖面

    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项目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0.8757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53%,均为河流水

    面,主要分布于项目区西北部。

    5、其它土地

    项目区内其它土地主要为裸地,面积为 7.4147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4.49%。

    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项目区内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5.7614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15.60%。其中村庄用地

    面积为 21.5861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13.07%;采矿用地面积 4.1753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2.53%。

  • 46

    (二)基本农田情况

    项目区内耕地均旱地,根据《董周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库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图》,项目区内基本农田面积 61.3149hm2,所占比例为 37.13%。项目区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见

    图 2-8。

    图 2-8 项目区基本农田分布图

    (三)项目区土地利用权属

    项目区均位于鲁山县境内,所占用土地属董周乡厂房沟村、龚庄村、郝沟村、蔡庄村和库

    区乡曹楼村集体所有。整个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项目区土地利用权属情况

  • 47

    见表 2-6。

    表 2-6 项目区土地利用权属状况表

    权属

    地类(hm2)

    01

    耕地 03

    林地 04

    草地 11 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

    12

    其他土地 2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合计

    013

    旱地

    033

    其他林地

    043

    其他草地

    111

    河流水面

    127

    裸地

    203

    村庄

    204

    采矿用地

    董周

    厂房沟村 0.9018 0.0108 0.9126

    龚庄村 33.7484 13.9342 32.9304 0.8757 11.3289 4.1645 96.9821

    郝沟村 27.5665 0.0589 18.3933 7.4147 10.2572 63.6906

    蔡庄村 0.0216 0.0216

    库区

    乡 曹楼村 0.0955 3.4178 3.5133

    总计 61.3149 14.1102 55.6433 0.8757 7.4147 21.5861 4.1753 165.1202

    (四)矿山场地设施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现状调查,本矿山一采区现状存在一个露采坑,后期设计有工业

    场地、废石场和表土堆场用于矿山生产所用,地下开采可能引发塌陷沟。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

    矿山各类场地设施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2-7。

    表 2-7 矿山场地设施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区 场地

    土地利用现状(hm2) 土地利用权属

    旱地 其他草地 裸地 村庄 采矿用地 小计 郝沟村 龚庄村

    露采坑 0.0163 0.0163 0.0163

    1#工业场地 0.1627 0.1627 0.1627

    1#废石场(平台) 1.8409 0.2845 2.1254 2.1254

    1#废石场(边坡) 0.1433 0.1252 0.2685 0.2685

    1#表土堆场 0.5179 0.5179 0.5179

    1#塌陷沟 0.0923 0.4271 0.5194 0.0115 0.5079

    2#塌陷沟 0.0550 0.1708 0.2258 0.2258

    3#塌陷沟 0.2584 0.2673 0.5591 1.0848 0.8655 0.2193

    2#工业场地 0.0305 0.0770 0.0154 0.0223 0.1452 0.0154 0.1298

    2#废石场(平台) 0.1698 0.3192 0.4890 0.4890

    2#废石场(边坡) 0.0118 0.0542 0.0660 0.0660

    2#表土堆场 0.1367 0.1367 0.1367

    4#塌陷沟 0.2865 0.0368 0.3233 0.3233

    小计 2.6724 2.1949 0.1521 0.6182 0.4434 6.0810 4.3294 1.7516

    五、矿山及周边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区范围周边不存在风景名胜区、自然遗址及国家、省规划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亦

    不在禁止、限制开采矿产的范围之内。区内远离各种重要建构筑物及高压供电设施。矿区范围

  • 48

    内无尾矿库。

    依据矿区周边矿权分布图,距矿区最近的为南部的河南省鲁山县豹子沟铅矿,西部的河南

    省鲁山第二磁选厂西马楼铁矿,其它方位均为空白区,但两矿权距李家岭铁矿矿区边界较远,

    因此,本矿山各矿体开采对周边矿权安全影响较小,见图 2-9。

    ++

    ++

    ++

    + + + + + + +

    +

    +

    +

    +

    +

    +

    +

    +

    +

    图 2-9 相邻矿山位置示意图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一)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本矿山未实施任何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工程。

    (二)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根据资料收集显示,未搜集到周边地下开采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案例。

    现可类比矿山为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道庄钼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三道庄钼

    矿作为国家首批绿色矿山,是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环境恢复治理的试点单位,具

  • 49

    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丰富经验,项目区环境恢复治理效果显著。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道庄钼矿经申报于 2012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

    点单位,依据编制的《建设规划》,经过 3 年建设,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验

    收评估,达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条件,并于 2016 年 9 月予以公示。止 2016 年底累计绿化

    复垦面积达 213.6 万 m2,为规划目标 203.15 万 m2 的 105.1%。通过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复垦面积达到应恢复复垦面积的 8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工业废

    水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

    三道庄钼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规划期绿化复垦面积达 70.89 万 m2,

    至规划期末累计绿化复垦面积达 213.6 万 m2,达到应恢复复垦面积的 85%,真正做到了扰动

    区固化一片、恢复一片,有效地避免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逐步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保护与企业效益共赢,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其中

    水首沟废石场被评为―中国生态小康示范基地。三道庄钼矿通过示范基地项目实施、细化管理、

    技术创新等多项措施,选矿工业废水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结合三道庄钼矿开采实际,

    排渣场生态恢复形成了“功能性工程构建——排渣——固化渣场整治覆土——植被恢复——排

    渣服务期满——全面封闭整治覆土——全面植被恢复”生态恢复模式。

    三道庄露天矿目前基本没有形成永久边坡,环境扰动区主要为排渣场,矿山生态恢复始终

    坚持工业场地边固化、边恢复与生态恢复本土化的的原则,始终做到挡石渗透坝、截洪渠等生

    态保护工作构建在先,排渣在后;扰动区当年固化一片、次年恢复一片,排渣服务结束实施全

    面封闭整治、拾遗补漏,实施全面植被恢复。

    三道庄钼矿复垦主要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见照片 2-12、2-13。复垦后林地达到土地复垦质

    量标准,覆盖率高;复垦后的草地已进行生态养殖,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利用。

  • 50

    照片 2-12 复垦后的林地 照片 2-13 复垦后的草地

    大石碴废石场固定场地植被恢复工程主要包括渣场顶部覆土平整、渣场边坡修整、修筑截

    排水沟、植被修复或重建等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面的内容。

    为使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方案落实到位,确保恢复一片,成活一片,达到持续提高、效果

    明显的要求,2014 年洛钼集团矿山公司按单位划分的区域,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

    织内部员工出动 800 余人次,分别对 1522 排渣场、1498 排渣场、1462 排渣场西上部、杨家洼

    排渣场进行绿化,其绿化面积达 12.48 万 m2(187.32 亩),其他区域绿化面积 700 余 m2,新植

    及移植 40000 余株香花槐等树种。在 1498 排渣场育红花槐树苗 6970 余 m2(10.46 亩),对外

    出售各类自刨槐树苗 8081 棵。截止 2014 年底已对大石碴排渣场形成固定场地的区域全部实施

    植被恢复工程,累计绿化或复垦面积达 17.7 万 m2。复垦前后对比效果分别见照片 2-14~2-17。

    照片 2-14 复垦前后的对比

  • 51

    照片 2-15 复垦前后的对比

    照片 2-16 复垦前后的对比

    照片 2-17 复垦前后的对比

  • 52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概述

    接受委托后,我公司项目组技术人员先后 2 次对项目区进行现场调查,采用 1:5000

    的地形图做为底图,共完成调查面积 165.1202hm2,实地调查了地质灾害现状及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分布特征及危害性,调查了矿区内及当地居民供水情况,了解了区内土地利用现

    状、植被发育程度等,拍摄照片 148 张,收集了村民对环境恢复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的意

    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1、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采矿许可证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实地走访了 2

    个乡镇,调查面积为 165.1202hm2。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为主。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开发利用方案》、《生产

    勘探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

    案》、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3、地质灾害调查

    主要调查现状存在的露采坑,该坑边坡为岩质边坡,近直立,坡度约65°~80°,边坡节

    理裂隙不发育。

    4、地形地貌景观调查

    主要调查区内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布,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分布情况。

    5、水文地质调查

    主要调查区内含水层的结构、富水性、地下水水位、水质等。

    6、社会经济状况和人类工程活动调查

    主要调查区内村庄、交通干线、水利工程、工矿企业、其他各类建(构)筑物的分布

    情况、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

  • 53

    (二)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根据《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 1049-2016),对已损毁土地调查、基

    础设施损毁调查、复垦情况现状调查。

    根据现状调查,矿山已损毁的场地主要为一采区的 1 处露采坑,该坑是 2014 年企业

    在Ⅰ-3 号矿体中部露天试采形成的“U”型坑,坑底与西部地面相平,不会形成积水。平面

    近似长方形,最长 17m,最宽 14m,最深 10m,占地面积 0.0163hm2,经过 5 年自然恢复,

    坑底和边坡已杂草丛生。

    (三)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工作量

    根据实地对土壤、矿山地质环境、岩土体物理性质、土地损毁、环境破坏等调查,针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挖损土壤剖面,对不同区域采集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进行

    分析。完成的调查工作量见表 3-1。

    表 3-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调查路线 km 5

    调查面积 hm2 165.1202

    采空塌陷调查 处 无

    地裂缝调查 处 无

    滑坡调查点 个 无

    崩塌调查点 个 无

    GPS 定位点 个 15

    拍摄照片 张 148

    收集各类资料 份 6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1、评估范围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有关规定,矿

    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除矿山用地范围外,还应包括矿业活动影响范围。

    根据本矿区现状与《开发利用方案》,一采区 1#废石场位于矿区范围外,所以评估区

    范围以矿区范围为基准外扩 1.8802hm2,矿区面积为 163.2400hm2,即评估区面积为

    165.1202hm2。

  • 54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7.1.2 条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分为三级(附录 A),评估级别由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

    境条件复杂程度与矿山建设规模综合确定。

    (1)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7.1.3 条规定,评估

    区重要程度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见表 3-2。

    评估区内主要分布有龚庄村和郝沟村的居民集中居住区(>500 人);评估区内无重要

    交通要道和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旅游景区(点);无较重要水源地;采

    矿活动破坏耕地和草地,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

    表 3-2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附录 B)

    重要区 较重要区 一般区

    分布有 500 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

    住区;

    分布有 200~500 人的居民集中

    居住区;

    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

    区人口在 200 人以下;

    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

    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

    要建筑设施;

    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

    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 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

    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

    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

    游景区(点);

    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

    重要旅游景区(点);

    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

    区(点);

    有重要水源地; 有较重要水源地; 无较重要水源地;

    破坏耕地、园地 破坏林地、草地 破坏其他类型土地

    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

    (2)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7.1.5 条规定,矿山

    生产建设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该矿山生产规模为 15×104t/a,地下开采,省级颁

    证,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7.1.5 条附录 D

    划分标准,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

    (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7.1.4 条规定,评估

    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

    1)本矿山开采标高+227m~-108m,矿区查明矿体大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之下,矿体与

    围岩富水性弱。

    2)围岩岩性主要为厚层状斜长角闪片麻岩、含黑云母大理岩等该矿区井巷围岩岩体

    稳固性差;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全矿区广泛分布,多数构成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及含矿层,

  • 55

    岩体质量等级为坏,岩体分类为Ⅳ类,岩体质量差。该矿区井巷围岩岩体稳固性差。确定

    矿床属层状岩类(Ⅲ类),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型。

    3)矿区位于竹园-马楼向斜南翼,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

    南西,倾角 50°。矿区内地表未见断裂构造。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少,地质灾害危害小。

    5)该矿山为生产矿山,一采区形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露采坑,最长 17m,最宽 14m,

    最深 10m,未进行地下开采。

    6)矿区位于侵蚀剥蚀丘陵区,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坡度一

    般 8°。

    对照表 3-3,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表 3-3 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坑

    进水边界条件复杂,充水水源多,充水含

    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富

    水性强,补给条件好,与区域强含水层、

    地下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密切,老隆

    (窑)水威胁较大,矿坑正常涌水量大于

    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容易造成

    区域含水层破坏。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附近或

    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中等,充水

    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

    带等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较好,与

    区域强含水层、地下集中径流带或地

    表水有一定联系,老隆(窑)水威胁

    中等,矿坑正常涌水量大于 3000~

    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较容

    易造成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破坏。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充水含水

    层富水性差,补给条件差,与区域

    强含水层、地下集中径流带或地表

    水联系不密切,矿坑正常涌水量小

    于 3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

    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破坏可能

    性小。

    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

    为主,软弱岩层或松散岩层发育,蚀变带、

    岩溶裂隙带发育,岩石风化强裂,地表残

    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 10m,

    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固性差,

    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差。

    矿床围岩岩体以薄~厚层状结构为

    主,蚀变带、岩溶裂隙带发育中等,

    局部有软弱岩层,岩石风化中等,地

    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 5~

    10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

    固性中等,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

    中等。

    矿床围岩岩体以巨厚层状~块状整

    体结构为主,蚀变作用弱,岩溶裂

    隙带不发育,岩石风化弱,地表残

    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

    5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

    稳固性好,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

    性好。

    地质构造复杂,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

    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活动断

    裂,导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