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36 6 2012 11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November 2012 87 Population Research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 马红旗 陈仲常 内容摘要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虽然低于省内流动人 但其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劳动力要素的省际流动与省内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 响存在较大的差别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全部流动人口及省内流动人口特征的考察而对省际 流动人口的考察并不多见文章基于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 人口的特征以此为研究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包括省际和省 内流动人口的趋势省际流动人口的区域性差别流动性目的流动期限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及职 业构成等文章还讨论了这些特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意义关键词省际流动人口; 省内流动人口; 户籍制度 作者简介马红旗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仲常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044 Patterns of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Sixth Population Census Ma Hongqi Chen Zhongcha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as 2010 population censusthe growth rate of inter - provincial migrant populat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tra - provincial migrants despite that its size is much smal- ler.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 could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socio - eco- nomic developmentwhile few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have examined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 nas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Drawing upon data from Chinas sixth population censusthis paper ana- lyzes and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crossing provincial bordersincluding the overall trends in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as compared to 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regional differ- encesmotivation and durationage profileeducational leveland occupational composition. Social and e- conomic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 Hukou) System Authors:Ma Hongqi is Doctoral Candidat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Chen Zhongchang is Professor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 ty. *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跟踪研究( 批准号: 11AJL011 ) 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研究课题( F33) 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 No. 6 November 2012 87 Population Research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

马红旗 陈仲常

【内容摘要】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虽然低于省内流动人

口,但其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劳动力要素的省际流动与省内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

响存在较大的差别,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全部流动人口及省内流动人口特征的考察,而对省际

流动人口的考察并不多见。文章基于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

人口的特征,以此为研究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包括省际和省

内流动人口的趋势,省际流动人口的区域性差别、流动性目的、流动期限、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及职

业构成等。文章还讨论了这些特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意义。【关键词】省际流动人口; 省内流动人口; 户籍制度

【作者简介】马红旗,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仲常,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044

Patterns of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Sixth Population Census

Ma Hongqi Chen Zhongcha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a’s 2010 population census,the growth rate of inter - provincial migrantpopulat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tra - provincial migrants despite that its size is much smal-ler.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 could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socio - eco-nomic development,while few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have examined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Drawing upon data from China’s sixth population censu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crossing provincial borders,includingthe overall trends in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as compared to 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regional differ-ences,motivation and duration,age profile,educational level,and occupational composi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 Hukou)System

Authors: Ma Hongqi is Doctoral Candidat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Chen Zhongchang is Professor,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跟踪研究》( 批准号: 11AJL011) 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研究课题( F33) 的阶段性成果。

Page 2: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88 人口研究 36 卷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迅速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

需求迅速膨胀。2010 年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 2. 6 亿,占全部人口近

20%,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0. 85 亿。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限制,加上户籍制度的严格管理,我国的人口

流动尤其是省际人口流动曾一度受到抑制、控制和打击,流动人口被称为“盲流”。当计划经济体制被

打破,户籍制度在逐步探索性地改革时,我国的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开始了由试探式向井喷式发展,流

动方式由从农村向小城镇、小城市流动转变为由农村直接向大城市转变。从个人角度来讲,人口流动

是为了从事一份好的职业,获得更丰厚的劳动报酬,进而过上一个既体面又舒适的生活。从宏观角度

讲,省际人口流动是国家战略的一个产物,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

开发区”的设立,到“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原崛起”,每次经济布局不无伴随着

庞大的省际人口流动浪潮。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又处于加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引擎驱

使人口流动在一个拥有 13 亿的人口大国急剧膨胀,其规模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史表明,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庞大、流动迅速的人口流动。省际

人口流动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同时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省际人口流动的年

龄结构、性别结构、行业构成、区域分布、驱动原因、流动期限等等均会给人口输出、输入地双方的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做出了大量研究,如 Ma( 2002) 、姚枝仲等 ( 2003 ) 、段平忠等 ( 2005 ) 等研究了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Hu( 2002) 、范剑勇等( 2004) 、敖荣军( 2005) 、姚林如等( 2006 ) 等研究了人口流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蔡

建明( 1990) 、杨子慧( 1996) 等研究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夏纪军( 2004 ) 、付文林( 2007 ) 、王丽

娟( 2010) 等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阮荣平等( 2011) 研究了人口流动对人力资本的

影响。但是,缺乏对我国人口流动尤其是省际流动人口特征的全面归纳与梳理。本文根据国家统计

局提供的“六普数据”详细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以期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影响研究提供重

要的参考价值。

2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2. 1 省际流动上升幅度大于省内流动人口

用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较,十年间,我国总

流动人口规模大幅上升,由 2000 年的 1. 2 亿上升为 2010 年的 2. 6 亿,上升幅度约为 109%,其中,省

际流动人口由 3324 万上升为 8588 万,幅度为 158%,省内流动人口由 9142 万上升为 1. 8 亿,幅度为

91. 5%。省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2. 6% 到 2010 年上升为 6. 4%,上升幅度为

145%,省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由 7. 2%上升为 13. 1%,上升幅度为 82%,明显小于省际流动人

口的上升幅度。省际流动人口比例由 2000 年的 26% 上升为 2010 年的 33%,省内流动人口比例由

73%下降为 67% ( 见图 1) 。省际流动人口上升幅度大于总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说明我国省际流

动人口的大幅上升拉动了我国总流动人口的上升。2. 2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比例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别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天津、山东等

地,2010 年这八个地区省际流动人口规模高达 6614 万,占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 77%。西藏、青海、宁夏

和甘肃等地省际流动人口最低,均不超过 50 万,合计 129 万,不足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 1. 5% ( 见图 2) 。从省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比例观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比例为 0. 33,越过该比例的地区有

上海、北京、西藏、天津、浙江、广东、新疆、江苏、福建和海南等地,其余地区均低于全国水平( 见图 3) 。部分发达省市以省际流动人口为主,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地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

Page 3: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89

份额超过了 50%,分别高达 71%、67%、60%、59% 和 58%。该五省市省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份额

分别为 39%、36%、23%、32%、21% ( 见图 4) ,平均每百个常住人口中就有 20 ~ 40 个省外流动人口。

图 1 省际、省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1 Share of Inter - and Intra - 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数据来源: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96 ~ 97;

②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2 我国 31 个省市省际流动人口规模排序

Figure 2 Rank Order of China’s Provinces by Size of Inter - provincial Migrant Populat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3 我国 31 个省市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to Total Population in China’s Provinces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Page 4: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90 人口研究 36 卷

图 4 我国 31 个省市省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Figure 4 The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to Resident Population in China’s Provinces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西藏省际流动人口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份额高达 63%,与北京地

区相当。但西藏的总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份额仅为 0. 87%,省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份额仅为

0. 55%。可见,西藏省际流动人口异常偏高是因为总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还处于处于低水平的原

因。西藏具有特殊的区情,地处边疆、地广人稀、少数民族集聚、中心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有限,流动

人口自然较弱。新疆省际流动人口无论从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来看,不仅处于中西部地区首位而且在全国也

处于前列。2010 年新疆省际流动人口 179 万,排名第九位,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比

例分别为 0. 42 和 0. 08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部大开发、援疆建设以及“摘棉大军入僵”的陆

续开展,以及“天山北麓”城市群辐射能力的增强,使得新疆省际流动人口相对较为活跃。按东中西进行区域划分,我国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较中西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2010 年

我国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就有 6992 万,占全国省际流动人口 8588 万的 81%,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

区省际流动人口仅为 554 万和 1041 万( 见图 5) ,分别占全国流动人口的 6. 5% 和 12%。东部地区流

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 12. 7%,中、西部地区比例为 1. 3%和 2. 9%,揭示东部地区 100 个常住人口

中大约有 13 个省外人口,而中西部地区还不足 3 个。

图 5 全国及东中西部流动人口数

Figure 5 Siz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China by Reg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在上升,而中西部地区在下降。与 2000 年“五普”数

Page 5: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91

据比较,2010 年全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比例由 26. 7%提高到了 32. 9%,上升幅度为 23. 4%,

东部地区由 36. 7% 提高到了 47. 5%,上升幅度为 29. 4%,而中部地区则下降了 14%,由 11. 5% 下降

到 9. 9%,西部地区仅上升了 1. 4%,如果从西部地区中除去西藏这一特殊地区外,西部地区省际流动

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也是下降的( 见图 6) 。

图 6 全国及东中西地区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6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of China by Reg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的上升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远远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2010 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由 2000 年的 5. 1% 上升为 12. 7%,上

升幅度为 150. 7%,高于全国 145. 4% 的上升幅度; 中部地区由 0. 78% 上升为 1. 31%,上升幅度仅为

67. 6% ; 西部地区由 1. 43%上升为 2. 89%,上升幅度 102. 3%,高于中部地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3 省际流动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对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进行了逐项统计,主要包括务工经商、工作调

动、学习培训、随迁家属、投亲靠友、拆迁搬家、寄挂户口、婚姻嫁娶和其他,共九项内容。统计数据显

示,在 8588 万省际流动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流动人口就高达 6413 万,占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

75%,而以其他八项原因为主的流动人口合计 2174 万,仅占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 25%。在全国 6413 万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中,有 1844 万集中于广东地区,占比 29%。除

广东外,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仍集中于个别省份,从高到低依次分布于浙江、上海、江

苏、北京、福建、天津、山东和新疆,均超过了 100 万,广东和这几个省份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

人口总和占全部省际流动人口比例达 86% ( 见图 7) 。若按东中西划分,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的目的性更强,其次是西部地区,再次为中部地区。

2010 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 6992 万,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高达 5536 万,占比 79% ;

西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 1041 万,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达 610 万,占比 59% ; 中部地区省

际流动人口还不足 1000 万,仅为 554 万,占比 48%。东部地区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占

全国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的 86%,而中、西部地区仅占 4. 2%和 9. 5% ( 见图 8) 。按段成荣等( 2008) 的做法,根据流动原因的目的性把省际流动人口分为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和

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包括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和学习培训等原因流入的省

外人口,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包括因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和婚姻嫁娶等原因流入的省外人口。经济型的省际流动人口的膨胀明显带动了社会型流动人口的增加,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从属于

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据 2010 年“六普”数据计算,我国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 7003 万,其中广东、浙江和上海三地区就高达 3659 万,分别占全国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的 27%、15% 和 11%,合计 53% ; 社

Page 6: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92 人口研究 36 卷

会型省际流动人口 1298 万,广东、浙江和上海三地区的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依然占据前三甲,分别占

全国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的 16%、12%和 11%,合计 39% ; 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较低的地区,社会型

省际流动人口也较低。如海南、河南、黑龙江、甘肃、吉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经济型省际流动人口

较低,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较低的地区亦是这些省份( 见表 1) 。

图 7 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占全国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7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8 东中西部地区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8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by Reg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 4 省际流动人口以短期流动为主,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偏于“短期化”2010 年,在 8588 万的省际流动人口中,流动期限为半年 ~ 1 年的有 2029 万,占比 24% ; 1 ~ 2 年的

有 1816 万,占比 21%,2 ~ 3 年的有 1224 万,占比 14% ; 期限为 3 ~ 5 年、4 ~ 5 年以及 5 ~ 6 年的省际流

动人口均不足 1000 万,占总体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依次为 9. 9%、6% 和 4. 4% ; 期限为 6 年以上的省

际流动人口合计 1778 万,占比 21% ( 图 9) 。从图 9 可知,3 年以内的省际流动人口占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 59%,且随着期限的延长,各个期

限段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在逐次下降,6 年以上省际流动人口比例突然增高是因为该期限段没设定时

间的上限造成,并不代表 6 年或 6 ~ 7 年的流动人口比例。因此,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期限以短

期为主,主要集中于半年 ~ 2 年。但是,通过对全国 31 个省市各个期限段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进行排

序( 见表 2) 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更偏于“短期化”。表 2 显示,流动期限在半年

~ 1 年和 1 ~ 2 年两个期限段时,省际流动人口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Page 7: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93

如甘肃、江西、河南、宁夏等地,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流动期限在 2 ~ 3 年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依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有部分

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如浙江、江苏、山东; 流动期限在 3 ~ 4 年、4 ~ 5 年和 5 ~ 6 年

三个期限段时,经济发达地区便大量出现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尤其北京和上海地区位于前列。

表 1 全国经济型及社会型省际流动人口在各地区分布排序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by Economic and Social Motivation

经济型 社会型

广东 27. 23 广东 15. 51浙江 14. 51 浙江 11. 77上海 10. 51 上海 10. 60江苏 8. 79 北京 8. 39北京 8. 27 江苏 7. 66福建 5. 18 福建 4. 72天津 3. 61 新疆 3. 69山东 2. 12 山东 3. 65新疆 1. 72 辽宁 3. 47辽宁 1. 70 河北 2. 75

内蒙古 1. 49 内蒙古 2. 57云南 1. 33 天津 2. 34河北 1. 33 云南 1. 94四川 1. 13 四川 1. 84陕西 1. 11 山西 1. 80湖北 1. 02 湖北 1. 69重庆 0. 96 重庆 1. 58山西 0. 92 贵州 1. 49广西 0. 86 广西 1. 48贵州 0. 76 安徽 1. 46湖南 0. 73 湖南 1. 31安徽 0. 68 陕西 1. 13江西 0. 65 黑龙江 1. 13海南 0. 58 河南 1. 06河南 0. 58 海南 1. 05

黑龙江 0. 48 吉林 0. 94甘肃 0. 44 江西 0. 82吉林 0. 43 宁夏 0. 80宁夏 0. 35 甘肃 0. 76青海 0. 33 青海 0. 52西藏 0. 21 西藏 0. 10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按东中西划分,三大经济区域的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期限仍然表现为“短期化”,但中西部地区偏

“短期化”的倾向高于东部地区。图 10 中显示了东中西地区各期限段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可以鲜明

地看出三大经济区域的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期限主要集中于半年 ~ 2 年,仍然表现为“短期化”。但东中西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东部地区半年 ~ 1 年的省际流动人口占总体省际流动人

口的比例为 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 28%和 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

区半年至两年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为 44%,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 51% 和 46%,依然是东部地区低于

Page 8: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94 人口研究 36 卷

全国水平,而中西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然而,从 3 ~ 4 年的期限段,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占总体省

际流动人口的比例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乃至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处于“长期限

段”的比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较高。综合考虑,中西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期限偏“短期化”的倾

向高于东部地区。

图 9 各期限段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

Figure 9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by Durat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10 东中西地区各期限段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Figure 10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by Duration and Reg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或东部地区更倾向于“短期化”的流动现象,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凝聚力和吸引力尚需进一步挖掘,增强区域的

核心凝聚力才能引进来和留得住更多的省际劳动力资源,外来劳动力资源流动期限的延长才能保证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 5 省际流动人口相对于省内流动人口更“年轻化”

图 11 为根据“六普”数据计算得到的 2010 年各种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其中,“合计”一项表示相

应种类流动人口中全部人口数额,“男”、“女”项分别表示相应种类流动人口中按性别分类的人口数

额。从该图可以发现,全部流动人口、省际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分别为 31. 8 岁、30. 6 岁

和 32. 4 岁,省际流动人口比省内流动人口年轻 1. 8 岁,比全部流动人口年轻 1. 2 岁; 按性别分类,男性

省际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 31 岁,女性为 30. 2 岁,女性省际流动人口比男性年轻 0. 8 岁。这意味着,流

Page 9: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95

动人口的年龄越低迁移范围越宽,年龄较长的流动人口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倾向于“就近原则”( 如省内

流动) ,据此可推断,东部沿海发达区域能够吸引中西部地区较年轻的劳动力。女性省际流动人口平

均年龄低于男性说明女性劳动力较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劳动力较低的受教育

年限有关。

表 2 全国 31 个省市各个期限段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排序

Table 2 Propor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by Duration and Province Provinces %

半年 ~ 1 年 1 ~ 2 年 2 ~ 3 年 3 ~ 4 年 4 ~ 5 年 5 ~ 6 年

甘肃 27. 6 重庆 24. 8 河南 17. 5 北京 14. 8 北京 7. 7 上海 6. 9江西 26. 2 安徽 23. 4 辽宁 17. 2 天津 14. 5 上海 7. 7 北京 6. 3四川 25. 9 河南 23. 2 宁夏 17. 2 辽宁 12. 0 青海 6. 5 西藏 5. 1湖南 24. 1 四川 23. 0 江苏 16. 8 宁夏 11. 0 西藏 6. 5 浙江 4. 9重庆 24. 0 广西 22. 8 重庆 16. 7 吉林 10. 6 天津 6. 4 江苏 4. 5

黑龙江 23. 9 江苏 22. 7 广西 16. 4 上海 10. 4 宁夏 6. 4 青海 4. 5青海 23. 4 陕西 22. 7 吉林 16. 2 内蒙古 10. 4 浙江 6. 3 福建 4. 4陕西 23. 2 江西 22. 6 山东 15. 9 江苏 10. 3 内蒙古 6. 2 广东 4. 3安徽 22. 2 湖南 22. 3 浙江 15. 8 新疆 10. 3 福建 6. 1 内蒙古 4. 3云南 21. 5 宁夏 21. 8 四川 15. 8 西藏 10. 1 江苏 6. 0 天津 4. 2宁夏 21. 0 吉林 21. 6 安徽 15. 7 浙江 9. 9 辽宁 5. 9 贵州 4. 2吉林 20. 4 黑龙江 21. 6 陕西 15. 6 福建 9. 8 广东 5. 8 海南 4. 1湖北 19. 8 辽宁 21. 4 全国 15. 4 青海 9. 6 贵州 5. 7 新疆 4. 0河南 19. 8 河北 21. 2 江西 15. 4 全国 9. 5 新疆 5. 7 宁夏 4. 0全国 19. 4 甘肃 21. 1 天津 15. 4 山东 9. 3 海南 5. 6 云南 3. 9河北 19. 3 云南 20. 9 河北 15. 3 重庆 9. 2 全国 5. 5 全国 3. 8山西 18. 7 全国 20. 9 新疆 15. 2 广东 9. 2 吉林 5. 5 辽宁 3. 8山东 18. 7 山东 20. 7 福建 14. 9 广西 9. 1 云南 5. 5 山东 3. 7广西 18. 6 贵州 20. 2 内蒙古 14. 9 黑龙江 9. 1 山东 5. 3 广西 3. 7

内蒙古 18. 2 浙江 20. 2 甘肃 14. 8 陕西 9. 1 广西 5. 3 重庆 3. 6新疆 18. 2 湖北 20. 1 云南 14. 8 河南 9. 0 湖北 5. 3 河北 3. 5贵州 17. 9 福建 20. 0 湖南 14. 7 山西 8. 9 山西 5. 3 山西 3. 4广东 17. 5 广东 19. 8 湖北 14. 6 海南 8. 9 重庆 5. 2 吉林 3. 4福建 17. 4 新疆 19. 7 黑龙江 14. 6 贵州 8. 8 河北 5. 1 湖北 3. 4江苏 17. 3 山西 18. 8 广东 14. 3 湖北 8. 8 陕西 5. 1 甘肃 3. 3天津 15. 7 内蒙古 18. 8 贵州 14. 2 甘肃 8. 8 湖南 4. 9 安徽 3. 2西藏 15. 0 海南 18. 7 海南 14. 0 云南 8. 7 安徽 4. 9 陕西 3. 2辽宁 15. 0 天津 17. 4 山西 13. 9 安徽 8. 6 甘肃 4. 9 四川 3. 1海南 14. 8 西藏 17. 3 北京 13. 6 河北 8. 6 河南 4. 8 湖南 3. 1浙江 13. 8 青海 16. 2 青海 13. 2 湖南 8. 5 黑龙江 4. 8 河南 3. 1上海 9. 7 上海 13. 1 西藏 12. 8 四川 8. 5 江西 4. 8 江西 2. 9北京 7. 6 北京 12. 9 上海 12. 4 江西 8. 4 四川 4. 7 黑龙江 2. 9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户籍制度的存在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加剧了省际流动人口的“年轻化”。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自由的

选择自己职业的地域空间,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仍严格限制着流动人口的户口迁

移,出现规模庞大的“人户分离现象”。然而,人口流动将使得辖区公共产品消费的拥挤效应加剧,在

公共资源有限状态下,辖区政府往往设置种种障碍限制户口迁移,并采取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方式提供

公共产品,如子女求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流动人口很难享有与当地人口相同的待遇。从图 12 以

Page 10: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96 人口研究 36 卷

“随迁家属”身份迁出的全部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①可以看出,0 ~ 4 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流动比例出现

急剧上升,而随着这部分儿童逐渐进入学龄期,流动比例又开始出现加速下滑,从劳动力父辈( 大约 50岁之后) 的流动比例看,各个年龄段均不足 1%。因此,“拖家带口”的劳动力流动方式受到严格限制,

逐渐形成子女在老家求学,父母在老家养老,自己只身一人( 或携妻) 背井离乡的劳动力流动形式,加

剧了流动人口的“年轻化”。

图 11 各种流动人口平均年龄

Figure 11 Average Ag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y Category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12 以“随迁家属”身份迁出的全部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

Figure 12 Age Structur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being Accompanying Dependents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 13 为 2010 年省际、省内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省际、省内流动人口均以劳动力

流动为主,年龄主要集中于 15 ~ 48 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分别占省际、省内流动人口的 84% 和

71%。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省际流动人口中劳动力流动更加集中,其中,20 岁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达到峰值,为 4. 1% ; 20 岁的省内流动人口比例也达到了峰值,为 3. 5%,低于省际流动人口 0. 6 个百

分点。有趣的发现是,省内流动人口中 5 ~ 16 岁的“前劳动力”和 49 ~ 100 岁的“后劳动力”比例均高

① 由于“六普”数据中没有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原因构成”按年龄段分组,故采用全部流动人口的按年龄段分组“随

迁家属”流动人口进行分析。

Page 11: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97

于省际流动人口,说明省际户籍制度的存在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对劳动力流动

的限制要高于省内,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省际流动人口的“年轻化”。

图 13 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年龄结构

Figure 13 Age Structure of the Inter - and Intra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 6 省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人口,但低于省内流动人口

2000 年我国 6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 6 年①,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 9 年,高于全国人

口 1. 4 年,省内流动人口为 6. 3 年,低于全国人口 1. 3 年。可见,在 21 世纪初期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

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而省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则低于全国人口。10 年后,

2010 年我国 6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为 8. 8 年,提高了 1. 2 年,省际流动人口增长为 9. 6年,仅提高了 0. 6 年,而省内流动人口则增长为 10. 5 年,提高了 4. 2 年。

短短 10 年时间,我国省内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而省际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

升幅度较小,这与我国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有关。若按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进行划分,

2010 年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中( 未上过学的例外) ,有 35%和 43%的人口在省际进行

了流动,均大于当年 33%的全部省际流动人口比例。而在具有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

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中,分别有 24%、20%、22% 和 25% 的人口进行了省际流动,均低于全部省际流动

人口比例。而省内流动人口正好与此相反,2010 年有 65%的小学和 57%中学流动人口在省内进行了

流动,均低于 67%的全部省际流动人口比例。在具有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化程度的

流动人口中,分别有 76%、80%、78%和 75% 的人口进行了省内流动,均高于全部省内流动人口比例

( 见表 3) 。据此,可知我国低学历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要相对高于高学历流动人口,这种现象与理

论上所说的学历越高流动范围越广泛的观点不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

碍的存在比较严重,在劳动力市场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较高学历的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向劳动报酬更高

的东部沿海地区。然而由于就业、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户口迁移等问题存在制度性歧视的原因,使得

以求稳定工作生活环境和稳定收入来源的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就近就业,以季节性和短期性流动为

主的低学历劳动力的跨省流动意愿相对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低学历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

高学历劳动力的供给,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还不能够为低学历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

① 中国现有统计资料中没有 2000 年不同教育阶段劳动的统计资料,故用 2001 年相关数据替代 2000 年数据。

Page 12: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98 人口研究 36 卷

低学历劳动力不得不背井离乡,而高学历劳动力相对稀缺,选择当地就业又可以避免发达地区更高的

竞争压力,因此高学历劳动力易于选择就近就业。

表 3 2010 年我国省际、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

Table 3 Proportion of Inter - and Intra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in 2010

省内流动比例( % )省际流动比例( % )

全部人口 66. 94 33. 06未上过学 74. 08 25. 92

小学 65. 02 34. 98初中 57. 37 42. 63高中 75. 55 24. 45

大学专科 79. 79 20. 21大学本科 77. 86 22. 14

研究生 75. 19 24. 81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 4 2010 年我国按职业分类的省际流动人口比例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Inter - 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by Occupation in 2010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 44 2. 28 3. 71 3. 30专业技术人员 5. 84 5. 58 7. 82 7. 2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5. 03 5. 29 3. 49 3. 41商业、服务业人员 27. 64 25. 61 38. 68 40. 30农林牧渔及水利业生产人员 3. 49 2. 33 12. 17 9. 7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55. 44 58. 83 33. 89 35. 75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0. 11 0. 08 0. 24 0. 25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提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 7 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

表 4 按职业列举了 2010 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比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省际流

动人口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据 55%,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 28%,而专业

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以及农林牧渔及水利业

生产人员占比还不及 10%。说明我国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商业和服务业

为主的第二、三产业。若按东中西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的集中度相对更高。按职业分类的省际流动人口

比例显示,2010 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人口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 59%,商业、服务

业人员占 26%,两类人员合计占比近 85%,而中西部地区两类人员合计占比分别为 72%和 76%。

3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根据“六普”数据详细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发现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存在

七个主要特征: 省际流动上升幅度大于省内流动人口;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比例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

别; 省际流动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 省际流动人口以短期流动为主,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偏于

“短期化”; 省际流动人口相对于省内流动人口更“年轻化”; 省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人

口,但低于省内流动人口; 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以经济活动为主的年轻的高素质

的省际流动人口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一方面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三

Page 13: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第36 卷 第6 期 2012 年11 月 人口研究 Vol. 36,No

6 期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99

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从而扩大东中西之间财政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

口负担系数并向增加中西部地区人口负担系数,扩大中西间财政支出需求。最终,会引起东部与中西

财政负担差距的扩大,基于这一点,呼吁政府通过加强转移支付弥补由于省际人口流动带来的财政负

担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敖荣军. 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 南开经济研究,2005; 1: 61 - 66

Ao Rongjun. 2005.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Labor Mobility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s.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1: 61 - 66.

2 段成荣,杨舸,张裴,卢雪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人口研究,2008; 6: 30 - 43Duan Chengrong et al. 2008.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Nine Big Tren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pula-tion Research 6: 30 - 43.

3 段平忠,刘传江.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 中国软科学,2005; 12: 99 - 110Duan Pingzhong and Liu Chuanjiang. 2005. Impact of Population Mobility on Region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 Soft Science 12: 99 - 110.

4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管理世界,2004; 4: 22 - 29Fan Jianyong et al. 2004.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Rural Labor Migration. Management World 4: 22 - 29.

5 付文林. 人口流动的结构性障碍: 基于公共支出竞争的经验分析. 世界经济,2007; 12: 32 - 40Fu Wenlin. 2007. Structural Barriers to Population Mobility: An Analysis of Public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World Econ-omy 12: 32 - 40.

6 阮荣平,刘力,郑风田. 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2011; 1: 83 - 91Ruan Rongping et al. Impact of Migration on Human Capital in Sending Area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1:

83 - 91.7 王丽娟. 人口流动与财政竞争 - - 基于财政分区和户口政策的比较视角.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3: 17 - 21

Wang Lijuan. 2010.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Fiscal Competition: Fiscal Zoning and Hukou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 17 - 21.

8 夏纪军. 人口流动性、公共收入与支出 - - 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经济研究,2004; 10: 56 - 65Xia Jijun. 2004. Population Mobility,Public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System. Economic Research 10: 56 - 65.

9 姚林如,李莉. 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财经研究,2006; 8: 135 - 143YaoRulin,and Li Li. 2006. Labor Force Transfer,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Finance Research 8:

135 - 143.10 姚枝仲,周素芳.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世界经济,2003; 4: 35 - 44

Yao Zhongzhi,and Zhou Sufang. 2003. Labor Mobil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World Economy 4: 35 - 44.11 蔡建明. 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地理研究,1990; 2: 122 - 129

Cai Jianming. Inter - 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 122 - 129.11 杨子慧,萧振禹. 流动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与经济,1996; 5: 33 - 39

Yang Zhihui. and Xiao Zhenyu. 1996.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5: 33 - 39.12 Hu Dapeng. 2002. Trade,Rural - urban Migration,and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pati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spired by the Case of China.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2: 311 - 338.13 Ma Zhongdong. 2002. Social Capital Mobilization and Income Returns to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Retur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0: 1763 - 1766.

( 责任编辑: 沈 铭 收稿时间: 2012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