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城市觸發行動特輯 December, 2015 City Trigger 翠珊 / Restarant Day / Cleaning Day / 赫爾辛基設計街區/亞爾 文帕市市民運動 Checkpoint Helsinki / These Are the People in Your Neighborhood Design Driven City / Laituri / Pekka Timonen Alvar Aalto Studio / SoftGIS / Malta Co-housing 共同住宅 芬蘭生態城市 / Aalto University 副校長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 / Open House Helsinki 芬蘭阿爾托設計工廠 / 赫爾辛基大學 Think Corner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城市

觸發

行動

特輯

Dec

embe

r, 2

015

Cit

y Tr

igg

er

凃翠

珊 /

Res

tara

nt D

ay /

Cle

anin

g D

ay /

赫爾

辛基

設計

街區

/亞

文帕

市市

民運

動Che

ckpo

int H

elsink

i / T

hese

Are

the

Peo

ple

in Y

our

Nei

ghbo

rhoo

d

Des

ign

Drive

n City

/ Lai

turi /

Pek

ka T

imon

en

Alv

ar A

alto

Stu

dio

/ Sof

tGIS /

Mal

ta C

o-ho

usin

g共

同住

芬蘭

生態

城市 /

Aal

to U

nive

rsity

副校

Ark

ki兒

童與

青少

年建

築學

校 /

Ope

n H

ouse

Hel

sink

i

芬蘭

阿爾

托設

計工

廠 /

赫爾

辛基

大學

Thi

nk C

orne

r

Page 2: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Page 3: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

City Trigger

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與協助,此特輯為

本團隊第一階段芬蘭採訪計畫:「探索

芬蘭,從設計到社計」之採訪記錄。

分別從:由下而上的社計力、公共領域

中的設計思考、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

與美感的培養,以及產學合作與跨領域

結合,此五項來述說我們此次於芬蘭採

訪的重點與收穫。

除此特輯的文字紀錄外,在未來,我們

將會架設網頁與部落格,將採訪記錄與

過程更加詳實的讓關注城市觸發行動的

朋友們瞭解。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城市觸發

行動 City Trigger」,所有最新訊息皆會

放置在此平台上。

再次感謝你們的支持!

城市觸發團隊

林孟函、范君慈

楊雅君、李紀芸、高郁婷

謹上

發行人 |城市觸發行動團隊

總編輯 |林孟函

美術編輯|林孟函 范君慈

文字編輯|林孟函

封面設計|林孟函 范君慈

EditorialDecember , 2015

公共領域中的設計思考

20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未來想像與創造力的培育

22 開放建築、開啟對話的 Open House Helsinki

設計與美感的培養

14 2012 年赫爾辛基世界設計之都後,設計成為生活的一部

16 用設計驅動城市,喚起市民的參與意識

18 赫爾辛基城市規劃資訊中心,讓資訊與市民零距離

由下而上的社計力

03 芬蘭人的 Talkoot 精神,開起城市創意活動的關鍵

04 Restarant Day——赫爾辛基最盛大的美食嘉年華

06 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 芬蘭二手市集日

08 芬蘭的設計心臟,赫爾辛基設計街區

10 在亞爾文帕市生活真好,一場由下而上的市民運動

12 Checkpoint Helsinki——用藝術激發市民對城市的想像

13 用藝術活動創造烏托邦,拉近社區居民關係

24 芬蘭阿爾托設計工廠——跨域創意人才培育基地

26 赫爾辛基大學 Think Corner,開啟與市民的對話

產學合作與跨領域結合

建築與城市規劃

28 歷經半個世紀的潮流,Alvar Aalto 工作室

30 SoftGIS——紀錄經驗知識的地理資訊系統

32 Malta Co-housing 共同住宅

34 芬蘭生態城市——Eco-Viikki

36 專訪 Aalto University 副校長,深入暸解芬蘭建築與城市規劃

Page 4: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

2014 年底,我們參加了世界公民文化協會

所舉辦之第四屆「世界公民島:有任務的

旅行」青年公益計畫,此活動每年邀請來

自臺灣各領域的社會領袖,(如:知名音

樂人林強、柏林影展導演林正盛、交大建

築所所長龔書章、前任台東縣副縣長張基

義),針對臺灣未來即將面對的城鎮化、

社會企業、觀光文創等十大議題,各提出

一個國家任務,並選拔優秀青年赴世界各

國,執行「有任務的旅行」。

今年任務主題為「有任務的旅行:拜訪世

界領袖」,包含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

十五餐廳創辦人 Jamie Oliver 等人。經過

三個月的企劃書撰寫與面試練習,我們

很榮幸地在甄選中脫穎而出,成為拜訪

芬蘭 2012 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Pekka

Timonen 的旅行家團隊。

近年公民意識崛起,越來越多台灣人關注

社會議題,像是臺北大巨蛋興建、臺中

BRT 存廢,以及南鐵東移爭議等問題,因

網路社群及媒體的傳播,獲得許多人群的

關注。面對時代變遷所產生當代議題,我

們相信當社會意識逐漸抬頭,就能孕育出

「社會設計」的環境。

社會設計是利用設計思考的模式,設計出

解決社會上各層面問題的方式;而創造出

民眾參與的機制,透過一連串的設計思考

與行動方案,帶來一系列社會攪動。整合

政府、市民與其他族群,找出解決問題的

途徑,即是社會設計的一種。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其不僅是近年

來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也是 2012 的世界設

計之都,芬蘭的社會設計與設計思考的概

念已被導入政策執行、城市規劃、教育制度等層面,

成功地讓底層的聲音成為向上推動的力量,提升人民

對所在環境的關注,進而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

因此我們在 2015 的八月,前往芬蘭赫爾辛基,探索

其社會設計的運作,記錄下芬蘭每個從設計思考到實

踐社會設計的故事,「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經歷 246 天的籌備,行前 25 次的專家學者採訪,數

十萬的資金募集,以及上百封的 E-mail 信件往返。到

最後,我們很幸運地採訪到 28 位芬蘭機構、人物與

組織。

這本成果集,內容包含 19 篇五大領域(由下而上的

社計力、公共領域中的設計思考、建築與城市規劃、

設計與美感的培養、產學合作與跨領域結合)的採訪

記錄。希望將我們在芬蘭所學所聞,分享給所有關注

這項計畫、城市發展、社會設計的朋友們,謝謝一路

上協助、支持我們的你們。

未來,我們仍有返台後的回饋計畫持續進行著,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城市觸發行動 City

Trigger」,關注我們的最新計畫動態!

Page 5: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

近年來,赫爾辛基興起了許

多 城 市 創 意 活 動, 最 著 名

的 Restaurant Day( 餐 廳 日 )

與 Cleaning Day(二手市集日

Siivouspäivä)都是很有趣的活

動。 在 Restarant Day, 你 可 以

拋開繁雜的開餐廳程序與擺攤

限制,不論是在公園、廣場或

街道上,都可以設置屬於你的

餐廳攤位;而不僅芬蘭人參與,

還可看見泰式炒麵、土耳其捲

餅、韓國泡菜等來自各國人的

異國料理。在 Cleaning Day,也

同樣地,你可以在城市各角落

擺攤,販賣你的二手物品。

我們好奇,是什麼原因促使這

些活動產生?而翠珊老師與我

們分享了芬蘭人根深蒂固的

「Talkoot」精神,這是一個特

有的芬蘭字彙,意思為一群人

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像是一件

善事,或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情,如同志願精神,但對芬蘭

人來說又別具更深刻的意義;

也因如此的文化精神,促使他

們發起各種活動來改變生活。

  此外,芬蘭人很尊重個體,

鼓勵孩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

因在這樣的環境背景長大,造

就他們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

想做什麼就會付諸行動。因此

理想對他們來說並不遙遠,重

點是,只要你開始就可以做。

所以,因為這兩個文化特質,

再加上活動好玩有趣,促使它

們成為赫爾辛基最盛大、不可

錯過的市民活動之一。

這些市民主導的創意活動,吸

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在同一天共

襄盛舉,如同主題嘉年華,不

僅活絡了整個城市,也拉近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01 芬蘭人的 Talkoot 精神

開起城市創意活動的關鍵

  

Page 6: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4

開一間餐廳並不容易,因為有

很多規定與限制,必須要顧慮

到食材、器材、甚至是空間環

境,開一間餐廳必須跨過一個

很高的門檻。但「若你可以決

定,那你要做什麼?」Timo 說,

「大家都會想要擁有一間自己

的餐廳,像是咖啡廳或酒吧,

所有人都對於食物都是感到熱

情的。」但大部份的人並不會

真的打算這麼做,因為後面還

有很多事要做,需要很多錢、

計算投資幾年後會回本,這是

個相當耗費機心力的計畫。

  於是 Timo 開始思考:「我

們在這樣的城市、社會與規定

之中,如果我們打破了規定,

我 們 其 他 選 擇 是 什 麼? 若 我

們改變規定,我們可以擁有什

麼?如果我們想得不一樣,什

麼事會發生?」

Timo 與幾個朋友決定發起「餐

廳日」,讓本來有許多限制的

「開一間餐廳」變得很簡單。

在第一次舉辦時,他們沒有做

任何的宣傳,一切都源自於朋

友 之 間 的 口 耳 相 傳:「 嘿!

有個很酷的點子!我們可以在

『餐廳日』做些事情,任何人

都可以開一家咖啡攤販或其他

餐廳!」。就這樣在 2011 年的

夏天,Timo 選擇一天稱作「餐

廳日」,這一天,遍佈在芬蘭

的 30 座城市中,共有 45 個攤

販響應這個活動,「重點是有

趣,如果無聊大家就都不會討

論他了。」。

「Street Food」 是 Timo「 最

喜歡的食物」,「食物是我們

如何見到他人、聯繫他人的媒

介」,「Street Food」讓人隨時

隨地、走在街上就有與他人交

流的機會。芬蘭人非常害羞,

他 們 並 不 擅 長 主 動 與 他 人 攀

談、互動,但又其實並不那麼

02 Restarant Day

赫爾辛基最盛大的美食嘉年華

Page 7: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5

害羞,如果鼓勵他們做些什麼,

他們會願意去做,甚至可以到

非常瘋狂,餐廳日給了大家一

個機會與朋友相聚、與陌生人

談論食物,這一天的芬蘭非常

的熱情,Timo說:「很容易就

可以讓芬蘭人感到興奮。」。

  「若在餐廳日時你看到其

他人在街上擺攤子,你也會開

始想,哪我可以做什麼?」。

Timo與其他創辦人並不會決定

該做什麼,他們所提供的只是

一個社群,在整個餐廳日,所

有的事情是自由的、主動發生

的。Timo認為之所以這麼多人

參加,是因為這個點子很簡單、

很有趣、很創新,又很容易就

可以使人感到興奮。於是第二

年開始就有了 300 家、第三年

有 700家、1700家……。

有趣的是,餐廳日從開始到現

在都沒有經過任何的申請,甚

至最初這是不被允許的,使用

城市中的開放空間應當經過申

請 或 租 用, 但 有 太 多 小 攤 販

了,經過一年半後,市政府說:

「我們不會給你申請許可與執

照,但我們不想禁止你們這樣

做。」。市政府沒有提供直接

的協助與支持,但「持續讓餐

廳日舉辦」或許就是一大幫助,

「他們沒有阻止這件事情,因

為大家都覺得這是件好事。」

當然 Timo 也嘗試要讓它被允

許,去向社會證明規定可以改

變,而餐廳日呈現的就是改變

規 定 後 的 樣 子。 但 這 並 非 這

件事情的目的,餐廳日的意義

不在於去違反規定,或是衝撞

現有體制,自始至終它沒有直

接的影響法律,但它間接影響

了人們的態度,而人們也喜歡

這樣芬蘭熱情而充滿活力的一

面。

Page 8: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6

這群活動主辦者,不久之後便

成立非營利組織 Yhteismaa 來

推動更多的項目,Yhteismaa 在

芬蘭文中是「共同」的意思,

他們希望透過民眾,一同參與

社會的運動,來共同創造出另

一種新的都市參與文化。

   其 著 名 活 動 如:Parking day、Dinner under the sky、

Exhibation in my house 等。 除

此之外,Yhteismaa 也會舉辦相

關講座、演講和工作坊,讓更

多人可以接觸社會城市文化和

社會媒體。它們希望能以實際

行動去影響、去改變我們周遭

的社會。

芬蘭是一個相信制度的國家,

所以很多人會依循著規定走。

但隨著社群網路的發達,大家

也越來越願意去嘗試接收新事

物與新思維。同時,芬蘭也是

一個講求信任、平等的國家,

所以每當活動需要資源,只要

願意開口,市民也會願意提供

空間作為協助。

  「積極把握我們擁有的資

源,just do it !」Yhteismaa的 創 辦 人 及 執 行 長 Jaakko Blomberg 說。「 總 是 會 有 人

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我

的回答都是,為什麼不呢?」

Jaakko 指出,我們往往把事情

想得太複雜。想得很多、很仔

細或擔心太多,反而導致我們

不敢去問,若這樣,到最後什

麼都不會發生。

訪 談 過 程 中,Jaakko Blomberg也公開他舉辦活動的獨家秘方:

Say it loud !

運用各種工具、社群媒體來讓

更多人知道這項活動且盡可能

詳細的告訴大家時間、地點、

流程。

Make it public.

03 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

芬蘭二手市集日

Page 9: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7

讓活動盡可能發生在公共空間內,

如此一來才能根市民產生更多的互

動。

Simple and meaningful.活動要盡可能的簡單明瞭,讓民眾

可以很容易的參與,並且要能夠鑲

嵌在市民的生活和需求之中。

Learning by doing.做就對了,不需要害怕!犯錯也是

一種學習的機會。

Page 10: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8

「 設 計 街 區 並 非 由 市 政 府 規

劃,而是源自於既有的設計店

家,」Minna Särelä 攤開設計街

區的地圖,指著設計街區的中心

Punavuori向我們說明。她是赫

爾辛基設計街區協會的執行長,

同時也是時尚服飾店 Paloni 的創辦人。

  一切從 2005年開始,在此

經營設計商店的創辦者們,為了

讓人群與店家的關係更加緊密,

於是自發性地成立了「設計街

區」網絡,好讓大眾知道這個區

域存在著什麼東西。創辦之初,

許多熱心的創業家、設計師與公

司都參與了這個設計網絡,使得

設計街區的資源越來越豐富,進

而成立合法協會。而從 logo設

計、網絡活動到協會運作,所有

的想法與執行,全來自於這群自

發性投入的店家們。

想成為設計街區的一員,則必

須通過設計街區協會董事的評

估。協會董事共有八名,每年

由會員推選。評斷項目包含

設計觀點、設計產品與服務

等。「協會重視店家的全面性

設計概念高於單一設計產品」

Minna強調,通過這些評估,

才能夠成為協會的一員。

  成為設計街區會員後,便

可貼上設計街區的 Logo標誌,

讓旅客一眼即認出這是設計店

家。除此之外,協會也會負責

舉辦活動,增加設計師間的交

流,擴大會員自身的設計網

絡。

  不僅如此,街區也會跟市

政府,讓店家在國際媒體曝

光,或與旅遊公司合作,推行

設計街區導覽行程。「我們

每年會提供一萬份免費地圖給

赫爾辛基觀光局與遊客服務

中心,非常受旅客歡迎。」

Minna說,「被指認出是設計

街區的會員,對店家來說是非

04 芬蘭的設計心臟

赫爾辛基設計街區

Page 11: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9

常有價值的,也對他們的設計

地位有幫助,」因此,成為會

員後,對店家來說絕對是一個

能夠提升知名度的行銷方式。

由於臺灣各地特色區域多半會

面臨到觀光發展與居住環境的

衝突,因此我們好奇地詢問了

Minna,當地人對於設計街區發

展越來越國際化,是否對於當

地居民帶來生活的影響。

  「我想並不會,交通可能

是一個問題,但到此的遊客多

是 用 走 路 的,」Minna 回 應,

「而且因為芬蘭冬季長,遊客

增加反而促成了許多的社交據

點,對芬蘭人其實是件很開心

的事。」因此,當地居民多是

樂見設計街區的發展。

此外,設計街區也會針對芬蘭

人 與 在 地 居 民 舉 辦 特 別 的 活

動。像是此次十週年慶祝活動

之 一 的 Design Treasure Hunt,以及長期舉辦的 Walking Tour,都是讓當地人重新認識他們所

在城市的活動,一同挖掘原本

就存設計街區的小店、藝廊與

設計工作室。

成立至今短短十年,赫爾辛基

設計街區卻已享譽國際,絕大

多數來到赫爾辛基的旅人,都

會來到設計街區展開一趟設計

之旅,感受赫爾辛基的設計氛

圍。

  在未來,Minna 希望能帶

領設計街區創造出更包容與歡

迎各族群的活動,創造更緊密

的社群網絡,看到更多人群的

合 作, 並 且 不 斷 的 嘗 試 新 東

西,願意去參與和創造,激盪

出 更 多 創 新 的 想 法。「 創 造

是 城 市 文 化 的 起 源, 我 們 有

Design Week、Restaurant Day、

Cleaning Day,這些都正在被創

造中。我很期待未來的發展,

我也已預見更多的活動正在被

推動著,這是個興奮的時代!」

Minna 開心地與我們分享著她

對未來的期待。

Page 12: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0

  透過定居芬蘭,同時也住

在 Järvenpää 的作家— 翠珊老

師,我們才有機會採訪到 Hyvä Kasvaa Järvenpäässä 的主要成員

Taina Schildt,與我們分享這項

運動的起源與市民參與帶來的改

變。

我們原以為這項運動如同台灣社

區營造是有社區組織在運作的,

但沒想到他們並非組織,而是透

過最重要的「志工精神」來經營

這項運動,每項活動都是自願參

與的市民自行發起的。「Hyvä Kasvaa Järvenpäässä」基 本 上 以

自發性作為出發點,比如說,我

們覺得這個地方太多垃圾了,我

就發動大家一起來撿,而非說而

不做所有活動的背後動力全部都

是成員自願的。」Taina這麼說。

  此外,他們也同時注重環保

與凝聚社區意識,透過市民與在

地商家合作舉辦活動,盡可能

地不浪費非必要資源。

其中最著名的活動就是他們利

用花束佈置城市中原本看起來

最醜的鐵欄杆。這個活動從

2013 年開始舉辦,起初他們與

花店及二手店合作,利用舊物

品作為花盆。第一年他們利用

單隻不成雙的雨鞋作為花盆;

第二年則改由市民捐贈的二手

提包;今年則是以腳踏車的籃

子作為花籃。活動結束後,這

些腳踏車則會經由拍賣,由得

標者將這個美散佈到城市其他

角落,而拍賣所得則會捐贈給

城市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讓其

能夠提供午餐給孩子吃。

  這項運動也引起 Järvenpää附近城市的仿效,而每個城市

也因相異特質,而有不同的市

民運動目標,如有的城市主要

在辦活動關懷老人、有得是希

05 在亞爾文帕市生活真好

一場由下而上的市民運動

Page 13: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1

望讓生活變得更好等。這次採訪讓

我們體會到,透過活動的舉辦、自

發性的志工精神,來凝聚社區意識,

是經營一個地區重要的動力。城市

的美好是來自市民的參與!

Page 14: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2

Checkpoint Helsinki 的每場活動

都搭配時事或新鮮議題,吸引

不同領域、族群的民眾來參與。

對他們而言,每場活動都是從

零開始嘗試,透過許多事前宣

傳、介紹,來邀約芬蘭的民眾

參與。

   吸 引 民 眾 參 與 沒 有 快 捷

鍵,唯有建立與民眾彼此之間

的了解和互相信任的聯結,才

能讓民眾相信他們所相信的價

值,並推廣讓更多人知道並且

共同來參與活動。

   其 中 一 個 受 到 大 家 熱 烈

響 的 活 動 ——「 The Next Helsinki」,是一個開放式的競

圖比賽,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

己的意見,城市的未來不只有

規劃師可以去想像,藝術家有

權利發聲,商人也同樣有權利

去創作。讓城市可以充滿著不

一樣的聲音,不再只是單一的一種

答案,而是更多不同想法的激盪。

「藝術本身不是為了要滿足生活的

需求,希望它可以是大家對於城市

生活的想像。」Checkpoint Helsinki的執行長 Eva Neklyaeva 這麼說。

  在既定印象或是人們的習慣

裡,藝術似乎有點遙不可及,我們

都只把博物館、劇院、雕像(歐洲

的公園裡都一定會出現,大多是一

個雄壯威武的男人,拿著劍騎在馬

上)劃上等號。但是,藝術不該是

偶一為之或是刻意去觀賞的,應該

是自然而然地充斥在城市的每個角

落。

  原先抗議古根漢藝術館的市

民,透過自發性的行動,去堅守自

己所相信的價值;透過真正落實在

市民日常生活之中的參與方式,讓

政府、甚至是更多人聽見來自於城

市居民的聲音。

06 Checkpoint Helsinki

用藝術激發市民對城市的想像

Page 15: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3

8 月 15 日, 我 們 參 與 了

「These Are the People in Your Neighborhood」, 是 由 前 次 訪

問 的 赫 爾 辛 基 當 代 藝 術 機 構

Checkpoint Helsinki 與多倫多藝

術研究團體 Mammalian Diving Reflex(哺乳動物潛水反射效

應)所合作的藝術活動。這場

活 動 曾 在 加 拿 大、 澳 洲、 南

韓 等 地 舉 辦, 這 次 他 們 在 芬

蘭,選擇於赫爾辛基東北側的

Vuosaari 社 區 舉 辦。 由 10~11歲的當地孩童,以自己的角度

與生活經驗,規劃一個社區導

覽, 並 訪 問 社 區 中 的 店 家,

帶 領 大 家 認 識 他 們 所 生 活 的

Vuosaari 社區。

Vuosaari 社區位於市區邊緣,

生 活 親 近 自 然 與 森 林, 也

是 個 擁 有 高 比 例 的 新 移 民 人

口 的 社 區, 富 有 多 元 文 化;

「These Are the People in Your Neighborhood」 通 常 選 擇 在 郊

區舉辦的原因是由於市中心已

經有許多藝術活動,若在郊區

的話,能夠促使人們走出戶外

來看看到底有什麼事情即將發

生。

活動籌備過程是透過工作坊與

遊戲來帶領孩子,帶領他們去

思考自己想要知道什麼;學習

如何問問題;練習寫導覽與採

訪腳本。我們一路跟著這群孩

子認識了社區中的百貨公司員

工、書店老闆、Pizza 老闆、超

商店員、消防局隊員、腳踏車

店老闆,孩子們富有想像力的

問答、單純活潑的解說都讓我

們驚艷不已!

07 用藝術活動創造烏托邦

拉近社區居民關係

Page 16: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4

歐洲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快速的

改變,身為芬蘭首都的赫爾辛

基也不例外,世界設計之都的

舉辦帶給赫爾辛基一個轉變的

契機,Pekka 說:「這是一個很

好的機會,讓我們去做一件不

一樣的事情。」。

  歷史是這座城市的基因,

而在前進之時,改變是必然發

生的。設計之都的舉辦替城市

注入新的設計思維,期望讓改

變帶來好的轉機,並且使人們

藉由新的可能和工具來參與城

市的發展。設計所扮演的是一

個促進社會生態運轉的驅動器

(ecological driver), 並 且 藉

由設計描繪出赫爾辛基的新樣

貌。

Pekka 認為,這並不是關於「設

計是什麼」的學術討論,他所

感興趣的是:「設計究竟能做

什麼?」。因此,設計這個字

眼本身並不是絕對,甚至可以

使用任何的名詞來取代。這是

一種設計的思考,它是決策者、

組織與一般大眾之間溝通的橋

樑,它又具有將想法落實到現

實中的可能性,任何人都不需

要是一名專業的設計師,就能

運用設計的方式思考該如何從

點子出發。「如果你對於這樣

的思考方式感興趣,那就參與

其中吧!」。

「我們首先認為這些參與是重

要的;第二,我們認為這個投

入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認為

這不重要,那我們得讓它是有

價 值 的。」Pekka 與 他 的 團 隊

對於人們的參與始終抱持這樣

的理念,這項計畫不僅需要廣

納意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

們提出點子後,讓他們感受到

他們是真正參與到解決問題的

一部分。

   除 此 之 外,Pekka 也 嘗 試

將人們的小圈圈打開,將各個

權益關係人組成不同的次團體

(sub-group)與討論團體,這

08 2012 年赫爾辛基世界設計之都後 設計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Page 17: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5

些群體就藉由工作坊、計畫的

討論與交流來認識到彼此。這

些人並不是被動地被邀請來這

個地方,而是共同享有一整個

分享的平台,大家集聚於此,

分享這項計畫、分享目標。

困難的是,設計思考這樣的概

念並不容易被傳達給所有人,

因 為 人 們 對 於 它 的 認 知 並 不

同。「(我們)大多時候就像

在販售著人們不了解的東西,

市民無法看見設計與他們生活

的關聯,大部份的人認為這不

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因

此,他們必須試著做一些相當

貼近大眾,或是能夠非常直觀

地讓城市看起來更好的事。

  Pekka 坦 言, 赫 爾 辛 基 還

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應

該更早開始與更多的媒體、小

型企業合作,因為他們就是地

方運作的驅動力,」,若能讓

這些運用設計的地方企業來傳

達設計的資訊,就能夠從內部

來交流,而非從外部不斷灌輸

資訊。

在舉辦世界設計之都後,赫爾

辛基有相當大的改變。在這之

前,許多人認為設計不是自己

的專業;而現在,不論是否是

設計者,都願意參與其中。這

也許不被稱為設計,而是一件

事情大家感到興趣。這是 Pekka

所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對於認

知的改變。

  在赫爾辛基,設計成為所

有東西的基本元素,從建築到

服務,從各個地方的大眾運輸

到國際形象,這個城市完全接

收 了 世 界 設 計 之 都 重 要 的 訊

息。而有些計畫也在持續進行,

這就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改變。

設計不再只是物件,而是一個

保持活絡、讓城市運作的方法。

Page 18: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6

Design Driven City 是赫爾辛基

在世界設計之都中,唯一長期、

策略性的實驗項目,目前正運

作一個為期兩年計畫,作為市

民與政府部門間溝通、協助的

角色。旨在協助建立不同的設

計方法、塑造新工作、討論模

式,以「設計」作為方法來

解決社會問題。Design Driven City 主要由三名城市設計師

(City Designer)執行,不論小

型項目或大型計畫案,皆以專

案的方式進行。依據不同的性

質,城市設計師會和不同的機

構、企業、部門、專業團隊,

以及群眾協同規劃。

  三位城市設計師透過他們

的專業、經驗,以及與居民的

共同努力,利用設計手法縮減

解決問題的時間。進而讓民眾

瞭解,設計不單是只有芬蘭著

名建築師 Alvar Aalto 的設計作

品,或是桌上的漂亮擺飾,它

也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更

可以培養民眾自主解決問題的

能 力。Design Driven City 在 乎

的不僅於最終成果,而是讓民

眾可以參與其中的學習過程。

  「對我而言,設計是一種

工具,一種讓我去思考城市的

方式;對我而言,設計是一種

溝通的工具,讓我可以去了

解 這 個 城 市 需 要 什 麼。」 城

市 設 計 師 Pablo Riquelme 說。  

訪談中,我們強烈感受到 Pablo對於自身與民眾間的關係及連

結性的重視。對話如何產生共

鳴?是規劃師的最大的挑戰。

Pablo 認為在討論過程中,要避

免使用太多專有名詞。想辦法

把這些名詞,轉換成與民眾生

活經驗相關的簡單用語。讓每

一個人都可以清楚理解所有傳

達的資訊。

再者,試著拋棄從前不斷詢問:

09 用設計驅動城市

喚起市民的參與意識

Page 19: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7

「你們需要什麼?」,「你們

覺得 A 怎麼樣?」的方法。取

而代之的是,觀察民眾的行為

來找出問題。因為肢體動作與

臉部表情,才能最真實地反映

出民眾的感受。透過操作方式

的設計,讓民眾擁有歸屬感,

並且產生連結。更重要的是消

彌參與者的階級關係,讓每個

人感到彼此是平等的。

  「規劃過程中,規劃師們

總是想要找出『一個問題』,

並為此找出答案。但問題的本

身並非重點,『如何做』才是

更能發揮空間的關鍵步驟。」

Pablo 直 言。 不 是 抱 持 著 假 設

問題去盲目地尋找答案,答案

也不應只是一串數字或名詞解

釋,而是深入瞭解問題的核心,

瞭解「你是為誰做規劃設計」。

「規劃過程中,規劃師們總是

想要「參與式規劃」是近年來

規劃設計界中,常常提到的名

詞。希望透過民眾參與,讓民

眾能更加瞭解計畫內涵,並創

造更多的討論空間,使計畫更

加完善且貼近居民需求。然而,

在台灣最為人詬病的是,民眾

參與多流於形式,民眾和規劃

者各敲各的鑼、各唱各的調,

始終無法有效的溝通。

  「我們深知民眾是城市運

作的基石,與民溝通更是穩健

城市基石的黏著劑。」Design Driven City 的另一位城市設計

師 Mikko Kutvonen 這麼說。而

這樣的思維,也深深地反映在

他們的規劃中。在芬蘭,工作

坊是最常被舉辦的活動,以其

作為媒介,再加上城市設計師

的方法設計,為民眾間,甚至是

民眾和公部門間,搭建一座能夠

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在活動

與計畫中,城市設計師時常需扮

演不同的角色,時而領導、時而

陪伴,「然而,不論何種角色,

我們(城市設計師)都需以同理

心,協助民眾思考他們真正需要

的是什麼。」

   在 Design Driven City 營 運

的兩年中,城市設計師所貢獻

的,不僅是代表民眾對政府發

聲,而是喚起民眾的共同參與的

意識,和民眾一同把城市變得更

美好!

Page 20: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8

從近期「海岸線規劃」、「2050年在赫爾辛基生活的一天」到

「是誰創造城市」,不難發現

Laituri 透過平易近人的展覽主

題,降低討論門檻,鼓勵所有

市民來到 Laituri 發表對未來城

市的想法,或是希望透過其他

方式參與城市規劃。

  在每年的九月到十月間,

常會有學校團體來參觀。此時,

高中生即代表各個社區的民眾

意見,在討論城市規劃與相關

政策的同時,也幫助規劃部門

更加了解市民的想法。此外,

Laituri也會舉辦演講或研討會,

供建築師、交通工程師等專業

人士參加,進行專業領域的對

話。

對規劃部門而言,雖然社群網

路已經成為現今與民眾溝通的

重要工具,它能夠快速傳播資

訊,吸引更多人提供對規劃案

的 看 法, 並 擴 展 城 市 規 劃 的

討論;但討論的深度仍需仰賴

Laituri,因為 Laituri 提供的是

「面對面的溝通場所」。在這

裡,會有專業的人員親自解說

規劃案的內容,對市民提出的

問題與意見有所回應。也會舉

辦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讓討

論更加效率。

  不論是在芬蘭或是台灣,

都市計劃對民眾來說都是非常

抽象的。我們預測未來城市的

人口,但對市民而言卻很難想

像這樣的人口會對自己的生活

造成什麼影響。我們進行一項

開發計畫,卻無法確切描繪未

來的樣貌,進一步供民眾發表

看法。

  Laituri 的設置,展現赫爾

辛基政府將規劃資訊公開、廣

納民意的決心。反觀台灣現況,

要從「民眾參與是問題的開端」

的態度,轉變為「民眾參與是

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公部

門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如 何 創 造 更 多 民 眾 參 與 的 機

會,也是我們急需突破的部分。

10 赫爾辛基城市規劃資訊中心

讓資訊與市民零距離

Page 21: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19

Page 22: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0

曾幾何時,我們開始用固定角

度看待事情;曾幾何時,我們

在追求最終結果的同時,忽略

了思考及發想過程的樂趣。在

Arkki, 他 們 沒 有 最 好 的 作 品

或是標準的作業程序。以鼓勵

代替要求,引導孩童創作;以

探索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課堂

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Arkki 的創辦人 Pihla Meskanen認為:教小朋友知識,還不如

給他們自己思考的機會。

孩子們會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

觀察世界。若讓他們自行去開

創視野、尋找自己喜歡的事物,

過程中,他們則能夠自我學習

和成長。而當他們對某件事物

感興趣時,不需要透過他人,

他們也會自行去翻書找答案。

觀察的能力,是 Arkki 教學內

容的基礎,Arkki 鼓勵孩童以人

的尺度去感受建築與都市空間

中的活動;用他們所有的感官

和身體,來察覺周遭的人、事、

物。

建築是藝術的空間形式,不但

反映人對空間形態的觀念和理

解,還反映了在地的文化價值

與歷史脈絡。因此,在孩子們

學習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過

程中,Arkki 也相當重視對於傳

統文化、歷史脈絡的觀念建立。

在 Arkki,一項主要活動是小

屋的建築藝術,孩子們以 1:1的比例,去建造芬蘭的傳統建

11 Arkki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

未來想像與創造力的培育

Page 23: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1

築 —— 原 木 屋(log house)。

強調 3D 的工作方法,藉由小

朋友自己動手建造模型的過程

中,瞭解建築的特質與環境的

連結。

為 了 喚 起 公 民 參 與 的 意 識,

赫 爾 辛 基 市 政 府 以 城 市 南 方

一塊預計在 2012 重建的半島

「Hernesaari( 豌 豆 島 )」 作

為基地。他們邀請 6 個團隊為

這個區域的都市建設案提出規

劃。其中,三個是專業的建築

團隊,另外三個則是居住在豌

豆 島 鄰 近 兩 個 區 域 的 民 眾,

以 及 約 100 位 3 歲 到 17 歲 的

Arkki 學生來參與。這是赫爾

辛基市政府第一次邀請孩童與

青少年來參與城市的規劃,他

們也從中學習如何表達自我想

法,並提供許多不同的觀點。

而專業建築師從中引導小朋友

思考的方式,並分享專業的建

築知識。

Arkki 想傳達概念的大致可分為

三個層次,第一個是知識:關

於建築、城市、空間的知識;

第二個是知識建立過程中所習

得的技巧:如畫畫、手作等圖

面的表達方式;第三個則是創

意:他們認為小朋友雖然不需

要學習創意,但要建構一個良

好的環境,讓他們保持創意。

   透 過 不 同 的 活 動,Arkki希望點燃孩子們思想的火花,

無論未來他們的職業或發展為

何,都能去思考「為什麼」,

像是:「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形

式?這樣做是否適合當地的文

化和環境構造?」讓他們學習

到,思考建築與不同文化的連

結,才能了解不同建築形式,

以及城市規劃背後的意涵。

Page 24: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2

過去人們對於建築的印象總是

一 些 負 面 的 新 聞,Jussi 認 為

這可能是由於建築與人們之間

並沒有良好的連結,他與一些

芬蘭建築協會的人,便決定以

開啟一種「開放的建築(open house)」的概念。從「開放」

建築辦公室的活動開始,讓人

們 可 以 來 到 這 邊 參 觀 他 們 建

築、討論關於他們的作品。這

樣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對

於環境、都市與建築空間設計

有更多的討論。

以 這 樣 的 概 念 開 始,Jussi 每

年以不同的主題來舉辦活動,

例如「開放的建築辦公室」、

「開放的城市」、「電影與建

築慶典」等。後來,Jussi 發現

美國紐約也舉辦類似的活動,

期望讓人們更加了解建築。不

過不同的是他們每年都使用同

樣 的 名 字:Open House New York。事實上,這源自於英國

的「Open House London」,大

約從 1995 年開始,這就是倫敦

每年最大的城市活動之一。

   運 用 了 與 紐 約、 倫 敦

同 樣 的 概 念,「Open House Helsinki」 的 名 號 因 此 於 2007

年正式啟動。並且各個城市開

始相互合作,共同創立一個組

織「Open Cities」, 藉 由 組 織

的運作,城市得以互相交換意

見與經驗,目前已有十幾個城

市參與。

Open House Helsinki 原 先 總 以

展現「新的建築」為主,逐漸

的這些新建築已經無法滿足人

們渴望,人們對於周遭環境、

城市未來的好奇心遠超過 Jussi的 預 期。Open House Helsinki因此設計了更多樣的主題,從

歷史性的建築、不同文化、宗

12 開放建築、開啟對話

Open House Helsinki

Page 25: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3

教性質、過去的軍事地區、島

嶼到都市基礎建設等。此外,

亦有每年持續性的主題,例如:

以芬蘭著名建築師 Alvar Aalto為主題的 Open Aalto,藉由與

Aalto 相 關 組 織 的 合 作, 提 供

Aalto 所設計的建築。

Open House Helsinki 並 在 最 初

沒有正式、有力的管道來舉辦

這項活動,所以在「公開性」

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

沒有跟大眾連結,所以只是當

作興趣在做,」當他們決定要

使 用 Open House 的 概 念 時,

Jussi 就意識到他們相當缺乏足

夠的時間與能力來組織盛大的

活動,因此他們也與赫爾辛基

設計週(Design Week)合作,

將活動辦在同一天來提高曝光

度與公開性。除此之外,2012年時正逢赫爾辛基世界設計之

都的舉辦,Open House Helsinki在市政府的支持之下,結合工

作坊與更多性質的活動,舉辦

了最盛大的一次活動,也藉此

提 升 了 Open House Helsinki 的

知名度。

  Open House Helsinki 之後,

人們普遍對於建築的認知、態

度也有些轉變,而市政府、組

織 也 開 始 舉 辦 相 似 的 活 動。

「我們很高興能開啟建築、開

啟對話,」在這樣的概念越來

越普遍時,「我們也希望有些

活動能主動發生而我們不需要

去組織。」就像赫爾辛基設計

週,許多的活動是人們自發性

的參與而產生,Jussi 期待 Open House Helsinki 在將來也能以更

加貼近人們生活的形式持續發

展,使都市環境、建築空間以

開放的、交流的、具有互動的

形象存在於人們生活中。

Page 26: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4

2004 年,芬蘭政府意識到太多

大學及研究機構,於是提出整

併大學的構想。後來,芬蘭又

預見了跨界整合的重要。因此,

2009 年時,他們推動了將赫爾

辛基理工大學、赫爾辛基經濟

學院、和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

學,三校合併的構想,成立一

座獨特並多學科交匯的「創新

性大學」。

  但在三校合併前,這三所

相距 10 公里、橫跨三領域的學

校,要如何整合對相關單位來

說是個大難題。因此,他們先

於 2008 年時成立設計工廠,作

為三校整合的實驗平台。

「傳統的設計課程是好的,但

對 於 目 前 產 品 設 計 課 程 並 不

足 夠,」 設 計 工 廠 的 執 行 長

Kalevi Ekman 直言,「產品設

計需要不斷地創造、實驗與原

型測試,設計工廠提供零件、

工具與機器,吸引學生來這實

作,老師來此授課,課程在此

進行。」在這樣的資源提供下,

一學期內,設計工廠可進行 37

堂課,教授 1200 位學生。

  而部分課程也會與企業合

作,如 Kalevi 所開設的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即 是 完 全

與 企 業 合 作 的 課 程, 讓 學 生

有與企業合作、實作的機會。

除此之外,設計工廠也會邀請

Coaches, 來 自 各 界 的 專 家,

當學生的實務顧問,教學 3D列印機、影像編輯製作、操作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等

專業技能。透過這些產學合作

與實作的課程,提升學生的實

務經驗,「不只是紙上作業,

也要讓自己的計畫成真,去瞭

解如何事物的實際運作,才能

讓你跟別人有所差異。」Kalevi強調。

「這棟建築源自 1958 年建立,

前身為國家科技研究中心,」

Kalevi 說,他們考量學生的需

求,重新翻修了整棟歷史建物

13 芬蘭阿爾托設計工廠

跨域創意人才培育基地

Page 27: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5

的室內空間。這裡有三分之一

的自造空間,數間討論室與簡

報廳,甚至還有廚房,以及給

予新創團隊進駐的共同工作空

間。如此豐富的設施,提供學

生創造與交流的自由,「設計

工廠是個激發與測試創意的地

方。」Kalevi說。

設計工廠的成功,吸引了各國

爭相來此交流與學習。近年來

更成立了設計工廠加速器,協

助對成立設計工廠有興趣的學

校 創 設, 目 前 總 共 有 10 個 國

家的設計工廠,中國上海同濟

大學、韓國首爾慶熙大學等也

是其中一員。這些有興趣創設

的相關單位,能夠來到阿爾托

設計工廠進行一星期的密集訓

練,訓練結束後,即可返國準

備成立設計工廠。

  Kalevi 指 出:「『 交 流 』

是設計工廠最重要的一點,」

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要如何一

起工作,也是跨域研究與創業

夥伴共同要學習的問題。只要

願意來到設計工廠「交流」,

就 有 可 能 找 到 未 來 的 創 業 夥

伴,「很多事情都是發生在不

經意的交流中。」

  「不怕失敗,儘管嘗試,

秀出點子,以及保持永遠的好

奇心。」這是 Kalevi 給予學生

們的建議,他期待未來阿爾托

大學不再需要設計工廠這個空

間,而是整個阿爾托大學都是

設計工廠。

Page 28: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6

在 2012 年赫爾辛基舉辦世界設

計之都時,赫爾辛基大學開始

Think Corner 的 營 運, 希 望 打

破過去大學封閉、隔絕的印象。

在剛開始,他們透過大學社群

網絡來吸引學生與研究者發佈

他們的文章與研究;透過報紙

廣告讓更多市民知道大學是相

當歡迎、需要更多的討論。

  每一系列的主題可能是專

業領域的研究,也可能是近期

最熱門的議題,藉此抓住更多

研究者、社會大眾的目光。除

此之外也定期舉辦運動、手工

藝 等 活 動。 讓 Think Corner 提

供共同思考、創作與分享來達

到「Science in Dialogue」 的 目

的。

在每一場公開討論前,他們需

要提早 5~6 個月與學術專業者

討論:研究中最核心的價值與

最希望傳達給大家的想法。並

且也需討論如何將艱澀難懂的

學術研究簡化,使之更容易為

非專業者吸收、思考,進而一

起討論、提出對此研究、議題

的疑問與想法。整個過程可能

透過演講、工作坊等方式進行,

每場討論結束後,他們會總結

這個主題,在主題選定與活動

形式方面進行檢討,累積經驗

使下次的討論更加進步。

在芬蘭,市民可以免費參加大

學的課程,但卻很少人知道、

使 用 這 項 福 利。Think Corner的設立不僅提供平台讓市民積

極地獲取新知、充分發表他們

對議題的看法。它也成為研究

者與學生的舞台,讓他們展現

新的研究與發明。藉由這樣的

互動,大學與市民間不再有所

隔閡,市民透過對話提供實際

的建議,大學則回饋易懂的專

業知識,不但產生雙贏的局面,

更對整體芬蘭社會產生更大的

利益。

14 赫爾辛基大學創造學術交流咖啡廳

開啟大學與市民的對話

Page 29: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7

Page 30: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8

在 Aalto Studio 中有一處特別大

的空間,為 Studio 的主要工作

空間。這個挑高的空間與其他空

間的尺度有著明顯的落差,其實

就是這棟建築物所「隱藏的秘

密」。這棟建築物的天花板是傾

斜的,而傾斜的角度比地勢的

坡度再略微陡一點。因為 Alvar Aalto 希望讓這棟建築物「隱藏

在地景(Landscape)中」,這

樣的設計源自於 Alvar Aalto 最

重要的理念:崇敬自然。

  「但我們不能在他的身上釘

上提倡綠色生態運動的標籤,

因為這些都開始得比他晚。」

Aalto Studio 的 執 行 長 Tommi說。當 Alvar Aalto 過世時,對

於過度現代化的反思,與綠色生

態的思維才正開始萌芽,因此他

並非一位生態運動的提倡者。

  他將建築物圍繞於自然景觀

外,再將美景「窗入建築物中」,

因為他希望將最美好的環境留

給自然;他將燈具設計成與白

天時光線照射進來的角度;除

了白漆色彩,他將這棟建築的

其他空間都保留著木頭自然的

顏色,因為他希望這個空間不

論在何時都是自然的;他將自

然的磨損與老化也化為建築的

一部份,當白漆逐漸斑駁,原

始的紅磚色彩也會逐漸顯露,

他希望建造的建築物可以存在

很久,並且最終成為美麗的廢

墟。他所富有的「生態思維」

都是源自於他對於自然的崇

敬。

  Alvar Aalto 同時也巧妙運

用建築物與自然的相互融合,

堤升空間的價值。挑高的工作

空間旁,是一間小型的討論室

(negotiating room)。這個空

間主要的牆面略為朝上傾斜,

盛接來自頂端天窗所照射進來

的自然光線,這樣的設計就是

為了讓他的設計可以鋪掛在牆

上,並讓自然的光線聚焦在

15 歷經半個世紀的潮流

Alvar Aalto 工作室

Page 31: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29

這些設計上呈現出最真實的顏

色。「這面牆就是最佳的展板,

這裡就是 Alvar Aalto 販賣點子

的空間。」Tommi 說。

除此之外,這個小型討論室僅

有約兩坪的大小,這是為了讓

建築師與客戶更親近,「他希

望客戶感覺參與在計畫當中,

希望客戶對此感到興奮。」這

就是 Alvar Aalto 的設計中另一

個重要的理念:人性化。好的

設計能讓空間與人產生互動,

甚至利用空間使得人與人之間

產生良好的互動。過去 Aalto Studio 是建築師的辦公室,現

今的空間除了部分作為展覽,

本來的工作空間則是作為 Alvar

Aalto 基金會的辦公室使用。

Tommi 說:「這個空間即使到

現在也依然很好用。」

在芬蘭,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

至少一樣 Alvar Aalto 所設計的

傢俱。許多人以為他是個工業

設計師,事實上他所設計的家

具沒有一樣是為了單獨販售而

設計出的商品,這些家具都是

他為了建築的整體空間設計,

為了配合空間的機能與運用所

提供的室內設計。因此,當他

身為一名建築師時,他也成為

一個工業設計師。他看似身兼

多職,既做景觀規劃、建築設

計,又做室內設計、傢俱設計;

不如說他是一名具有宏觀視

野、細膩心思的建築師。

  「 如 此 的 舊, 卻 又 可 以

如 此 現 代 」, 這 是 Tommi 對

於 Alvar Aalto 的讚嘆。這位活

在半個世紀前,在一個所有建

築規劃思潮崇尚精簡、現代與

功能劃分的時代,竟能做出如

此與自然相互調和,又貼近人

性的設計,而這正是現今規劃

與設計所在反思,並且相當強

調的價值。這也讓初次造訪芬

蘭的我們,相當敬佩與感動於

Alvar Aalto 的理念。

Page 32: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0

但目前在芬蘭,真正以環境心理

學為專業的人相當少見,相關的

理論與研究方法也不多,或是有

時過度偏重於心理學在探討人的

心理、感覺與態度。研究方法上

的 不 足 與 限 制, 使 Marketta 希

望找出一些方法,創造出人與環

境真實的互動方式,讓人與環境

間交互作用的探討更加明確。

近二十年赫爾辛基所提倡的參與

式都市規劃(Participatory Urban Planning),這使 Marketta 的研

究更具有應用的價值。2000 年,

芬蘭通過一項新的土地使用與規

劃法案,鼓勵(幾乎是強制)

城市在提出任何大規模的策略時

都必須進行參與式規劃,赫爾辛

基也因此在規劃部門中設立一個

單位,專門進行參與式規劃。但

即便如此,參與式規劃仍涉及相

當多的人為因素,難以一套規劃

邏輯將其框在標準程序中。因

此,在執行上的複雜,使得許多

時候參與者認為他們參與的是

「一個程序」,而實質的計畫

與決策又是「另一套程序」。

「這就是為何我認為新的方法

對於參與式規劃是需要的。」

Marketta 說。

Marketta 開 始 思 考, 規 劃 界

早已廣泛使用的地理資訊系

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不 論 在 系 統

的技術、物理環境的設定與建

置、或是基礎資料的數據化都

相當完整,與都市環境及社會

結構也有高度連結。若能將原

先的「規劃資訊」,再加上「經

驗知識的軟性圖層」,就能夠

開啟一個對話的可能性。

  「我們瞭解什麼樣的物理

環境設定,與特定行為的形式

或經驗,是相互結合的。每項

知識(資訊)都有特定的位

置,這些經驗或抱怨的地點,

就可以有特定的規劃或設計去

解 決。」SoftGIS 提 供 一 個 開

放介面,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

16 SoftGIS

紀錄經驗知識的地理資訊系統

Page 33: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1

記錄對於空間的體驗、感覺與

態度。這又如同一種共同語言,

搭起一般大眾與規劃者之間的

橋樑,人們的空間經驗也能夠

以更加精確的方式表達出來。

赫爾辛基近年相當重視都市發

展強度的規劃議題,市政府也

藉由 SoftGIS 的應用,以不同

面向調查人們對於城市空間的

使用方式、喜好程度,了解一

般大眾對於政策的認知程度,

以及對於都市發展強度的接受

度。

  例如,藉由調查發現:「人

們喜歡的地方大多比不喜歡的

地方還有更多的綠地」,綠地

空間是都市必須保留的基本元

素;或是藉由另一項研究則發

現:「高強度發展地區讓人更

容易以步行的方式滿足設施需

求」。都市空間步行活動的可

能性,也展現了都市的活動力。

因此,這對市政府來說,赫爾

辛基所面臨的課題便是:如何

在提升都市發展強度的同時又

保存人們喜愛的綠地空間。

SoftGIS 的 應 用, 使 得 規 劃 在

不同階段中都具有參與的可能

性。規劃的前期可以瞭解社會

對於政策的態度與接受度,規

劃 研 擬 的 過 程 則 能 分 析 哪 裡

可以蓋?哪裡是應該保留的綠

地?或是哪些地方的計畫與人

們的需求是相互衝突的?計畫

執行後,能夠調查使用者對於

規劃的滿意程度。因此參與變

得更具有彈性,任何人都相當

容易就能踏入規劃門檻。

  但如何讓這樣的參與有明

確的產出、直接落實到計畫的

執行中仍是一大挑戰。例如:

赫爾辛基的規劃中,SoftGIS 不

論在先期研究、規劃決策或是

後續研究階段都有了豐富的應

用。但這仍是一個「由上而下」

的主導規劃模式。Marketta 認

為, SoftGIS 在於參與式規劃

的應用上,還有相當多改進與

使用的可能性。

Page 34: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2

Malta Co-housing 的計劃人,同

時也是赫爾辛基城市應用科學

大學永續建築工程系主任 Eric Pollock,帶領我們參觀城市規

劃資訊中心 Laituri,其為赫爾辛

基城市規劃部門設立。Laituri 不

但讓我們一覽赫爾辛基未來的城

市結構變化,也提供展覽與工作

坊讓市民發表對城市的想像。

除此之外,赫爾辛基不僅城市部

門逐漸進步,市民也自發性地從

與生活最緊密的住宅空間開始思

考。他們希望住宅不再只是居住

空間,而是一個小型社會。從規

劃設計,到後續的住宅經營,都

是由居民共同討論所決定的。

在 Malta Co-housing 裡,每個人

各司其職,擅長烹飪的人每週

1~2 次開伙掌廚;擅長機械的人

能夠在設備損壞時立即修復。

其 他 像 是 交 誼 空 間、 廚 房、

洗衣間、會議室的共用設施,

讓所有人共享空間與資源,當

然少不了芬蘭必備的「桑拿室

(Sauna)」。

   待 在 Malta Co-housing 短

短的兩個小時內,我們觀察到

居住在共同住宅裡的居民見面

時除了打招呼外還會詢問近

況,彷彿每個鄰居都是家人,

彼此互相照顧、付出。

  但其實在這小型烏托邦背

後,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討論與

協調。不論是政府提供空間讓

市民參與城市發展,亦或是民

眾自發性改變居住形態。當意

識到城市改變的契機後,持續

朝目標努力必定能產生一定的

影響力。

17 Malta Co-housing 共同住宅

Page 35: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3

Page 36: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4

其規劃包含「科學園區」與「生

態社區」兩大區塊。在生態社區

管理員的帶領之下,我們看見在

這樣大型的規劃案下,人們是如

何共同生活,支持 Eco-Viikki 的

發展。

這次我們聯繫到這個社區的管

理 者 ——Ulla Niemi-Pynttäri。她 帶 領 我 們 參 觀 社 區 內 的 三

處 Residents’ Building, 分 別 是

Kaari、Kunto 以及 Lava。

首 先,Kaari 是 社 區 中

主要的會議中心,因空間被分割

為許多房間,故也經常作為樂隊

與合唱團的練習室。Kunto 在芬

蘭文中是「健身」之意,在這裡

不但具備跑步、重量訓練的器

材,還設置小型的球場,並配有

籃筐、曲棍球棒等器具。最後

Lava 則為社區提供音樂、藝術

表演的舞台,此外其亦能作為派

對與大型活動的場地。

  在活動中心的空間規劃上,

他們透過設計,使空間不再只是

單一使用,而是能夠提供其他

功能,讓社區中的所有人都可

以好好運用這些場域。此外,

因為認同人人都有權利享受這

些設施的便利,他們亦透過降

低場地的使用費,鼓勵居民多

加利用 Residents’ Building。

對政府與規劃師來說,Viiki 生

態社區的成功,是因為其達到

赫爾辛基都市發展局與芬蘭環

境保護局所提出的環境評估指

標 ——PIMWAG 的其中項目,

包括污染量、自然資源、健康、

生物多樣性與增益物質,成為

各國爭相學習的對象。但我們

卻看見生態社區中,特殊的鄰

里 關 係, 就 如 同 Ulla 所 言:

「You trust people, people will take care of everything」,是這

樣的互信基礎,才使生態社區

永續發展下去。

18 芬蘭生態城市 Eco-Viikki

Page 37: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5

Page 38: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6

赫爾辛基近年來,因法律的規

範,每個建設案或城市規劃案,

都必須要有民眾參與的過程。政

府希望透過這項法規,讓民眾的

聲音能夠在計畫執行前被充分聆

聽,並加以考量,討論出解決的

對策。

  在芬蘭,「Urban Design Management」的概念旨在計劃

籌備階段,各種利益相關者即能

調解與討論,進而找出互利的結

果,透過提高每個人的滿意程

度,增加計畫持續發展的可能

性。

  Antti 告訴我們:「在一項

計畫真正執行前,不僅當地居民

以及政府機構會參與討論,規劃

者也會邀請所有對計畫有興趣的

人,包括當地的公司或民間組

織。大家聚在一起,描述對這地

區發展的想法,最後共同產出願

景。」經過這個過程,不但使執

行階段進行得更快速,也沒有人

會抱怨或提出抗議,因為每個人

的想法都已包含在計畫當中。

反思臺灣的都市計畫環境,我

們似乎缺少更開放的規劃過

程。完成計畫擬定後,因法定

程序或行政壓力因素,我們便

關起耳朵、閉上雙眼,拒絕聆

聽不同的聲音、觀察社會底層

的課題,最終需花費更多的時

間與努力,才能到達目的地。

  例如在臺灣都市更新制度

中,也有類似的爭議:較低的

更新同意比例能夠使更新事業

推動較快速?或是應提高都市

更新的同意比例,使之在後續

執行階段能夠更加順利?雖規

劃體制改變的速度仍不及於此

類議題提出的速度,但只要有

不同的聲音出現,就有可能找

到更適合臺灣的體制。

19 專訪 Aalto University 副校長

深入瞭解芬蘭建築與城市規劃

Page 39: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37

城市觸發團隊 City Trigger

宗大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百慶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富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高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立中正高中家長會長宋聖容先生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議員吳益政先生

玧修企業有限公司

侯貞夙小姐

葉采蓉小姐

Tony Wang 先生

潘玟箮小姐

蘇錦發先生

張寶玉小姐

楊佳文小姐

巫啟彰先生

許志英小姐

林世烽先生

陳瑞鳳小姐

陳政傑先生

葉姍霈小姐

陳宥安小姐

葉冠和先生

Eva Zhuang 小姐

對於本次行動任務的支持

Page 40: City Trigger—探索芬蘭,從設計到社計

City Tr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