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a Quality Daily 10 本版责任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张晓航 张晓航 电话 电话010 01084636699 84636699- -8021 8021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zlbzjxw zlbzjxw126 126.com .com 质量 质量改善供给 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 引领未来 2017 2017 9 9 14 14 星期四 星期四 本报记者 朱文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明确要求,“要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 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李克强总理也提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打 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 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 题,是一座城市最优秀内涵的体现,决定着城 市的发展未来。青岛的质量,与时代同频共 振、相映生辉。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工业传 统,从建埠之初就踏上了工业化的征程,从轻 纺工业的“上、青、天”到“五朵金花”,青岛称 得起品牌之都的名号。青岛正大踏步前进, 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改善群众生活,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追 求质量的路上,青岛一直步履坚定。 质量为根 质量为根放在第一要务上抓 放在第一要务上抓 讲到产品质量,青岛的企业绕不开海尔, 从张瑞敏怒砸质量不合格冰箱开始,产品质 量就成了海尔生产中紧绷的一根弦儿。在 3 月份第三届中国质量诚信品牌论坛上,海尔 共获得“全国质量诚信品牌优秀示范企业” 2016 年度诚信服务突出贡献奖”等 5 项大 奖;在“明察暗访用户口碑”奖项中,海尔更是 连续 12 年蝉联用户口碑第一名,再次刷新家 电服务诚信纪录。2013 年,海尔又因为“人 单合一双赢”的质量管理模式斩获首届中国 质量奖。 1979 4 10 日起,青岛啤酒将每 年的 4 10 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以示 警钟长鸣,这项活动一下就坚持了 30 多年。 如今的青岛啤酒已经是代表中国、青岛在国 际上的一张名片,产品远销 100 多个国家和 地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青岛啤酒质 量月、海尔砸冰箱事件为很多青岛企业敲响 了警钟,质量基因从一开始就被深深植入企 业的灵魂。质量和品牌已成为青岛这座城市 发展最显著的名片,也成为城市持续健康发 展的主要内生动力。 近些年,党和国家把质量工作提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要求要树立质 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质量 提升。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 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 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使 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今年 3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 对质量工作作出进一步要求,“全面提升质量 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 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 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 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 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 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质量是一切产业的根本,离开质量其他 都是空谈。青岛也正下最大气力加快推进 ‘青岛质量’建设,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 挥好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 用。青岛是全国率先开展质量振兴的城市, 坚持质量立市、质量兴市、质量强市是历届市 委、市政府的高度共识和核心战略,尤其是创 建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全市 努力打造‘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 会互动’的青岛模式。”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表 示,青岛市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的产 品质量提升工程中,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 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 市”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了工业品牌带动农 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协同共 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 2016 年年底,青岛市共有中国质量 1 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3 个、中国世界名 牌产品 2 个、中国名牌产品 68 个、山东省名 牌产品 580 个、山东省服务名牌 163 个、山东 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6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 护产品 6 个。 效果也是显著的。目前,青岛市工业产 品合格率保持在 97%以上、农产品合格率保 持在 98%以上、建筑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 保持 100% 、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 98% 99% ,均为历史最高水平;骨干服务业水 平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 GDP 能耗和水耗持续下降,用更少的资源消 耗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2016 年,全市财 政用于民生质量的投入达 3915 亿元,增长 19.4%,全体市民的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共 享质量发展成果和质量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质量强市已成为青岛推动供给结构、需 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青岛品牌 城市声誉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成为改 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 障,为加快发展新型经济、改造提升传统动 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了最有力支撑。 “青岛市将进一步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引 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普及卓越绩效、 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 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 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 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 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大力 推动质量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 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青岛市质监局党委书 记、局长纪家栋表示:“青岛市将继续广泛开 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 创新活动,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同时还 将结合我市实际,探索研究青岛质量竞争力 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促进质量竞争能力的 提升。” “在岁月更迭、城市变迁的过程中, 920 万青岛人民凝炼出了‘创造、守信、品质、卓 越’的城市质量精神,成为提升城市内涵、引 领城市发展的一面鲜艳旗帜。质量凝结着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素 质、精神和希望,追求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 富国之本、强国之策。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 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纪家栋如 是说。 品牌为魂 品牌为魂开创产业协同共进良好格局 开创产业协同共进良好格局 青岛市的质量品牌工作是有先天优势 的。青岛是一座盛产品牌的城市,对质量的 不懈追求,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品牌。从 “五朵金花”开始,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中 车等几代知名企业品牌在这里诞生并走向世 界。 今年 3 月,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建设暨 2016 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 会上,因获“全国高速列车研发制造产业知名 品牌创建示范区”的青岛高速列车产业集群 和青岛高速列车品牌被 6 次提到,受到各方 高度关注。青岛市高速列车也荣获制造业区 域品牌 30 强第一名,达到 1021.56 亿元;荣 获最具潜力区域品牌 30 强第一名,达到 2321.25 亿元;荣获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第 一名。 早在 2006 9 月,青岛市提出在青岛建 设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通过 10 年的发展,这里拥有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 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 工作站 4 个国家级研发试验机构,行业一流 的仿真分析平台、试验验证平台,门类齐全的 高水平研发团队,产学研用开放式技术创新 体系。已形成集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 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 产品结构,成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特色研 发、生产、出口基地,生产的高速列车占到全 66%以上份额。 “在青岛的品牌特色发展道路上,工业 企业品牌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 产业品牌建设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已经形 成。”纪家栋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青岛还要 力争到 2020 年,实现“全市品牌数量持续增 加、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品牌经济贡献率 明显提高”三大目标。 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也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抓手。 在品牌打造和提升工作中,青岛品牌之都的 内涵不断丰富,品牌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容, 品类也更加趋于多元和高端。 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青岛推进品 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培育品牌梯 队、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品牌产业、创建品牌 园区、重塑青岛制造等五大工程,促进制造 业品牌提质增效升级。进一步夯实家电电 子、纺织服装等 10 条品牌产业链。深化新领 域品牌创建,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品牌培 育力度,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十 大服务业,打造知名会展品牌;积极发展地理 标志保护产品,加大对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 和整合,提升农产品价值和知名度。 青岛启动实施了质量管理“双模驱动”工 程,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导入了卓越 绩效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模 式的接轨,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还以科 技创新支撑企业品牌建设,每年将 200 余家 企业技术中心纳入培育计划,推进企业建立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 各类科技功能平台对社会开放,提高协同创 新水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 品牌。 同时,“互联网+ ”成为品牌建设的有力 抓手,引领品牌企业转型升级。为此,青岛抢 抓“中国制造 2025”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 主攻方向,以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为突破口,以开展智能装备和产品为基 础,促进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青岛 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型升级。与之类似,海 洋领域产业也是未来被普遍看好的产业集 群,为此青岛以“海洋+ ”为着力点积极培育 蓝色高端新兴品牌,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建设机遇,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推动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等深度融合,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蓝色经济 品牌。 经过百年积淀,追求品牌已成为青岛城 市发展的灵魂,品牌已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 城市名片,品牌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互动效应 不断显现。目前,青岛已经打造完成 10 条千 亿级知名品牌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比重超过了 75%,品牌经济已成为城市发 展的主导力量。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 速了大量优质和先进资源的配置和集聚,海 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已 投入使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在 加快建设;复旦大学等 29 所重点院校相继落 户;中船重工等 16 家国字号科研产业基地建 成运营。5 年时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2.3 倍,发明专利授权量、 PCT 国际专利申请 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增长 4.8 倍、 5 倍、 4 倍。品牌建设已经成为转型发展、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 破口。 标准布局 标准布局得标准者得天下 得标准者得天下 如果说质量建设和品牌提升更多是立足 于产业发展的当下,那标准化建设则更多着 眼于未来。“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掌握了标 准,谁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谁才有可能在未来 的竞争中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上都高度 重视标准化工作,并且很多国家把这项工作 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发达国家, 凭借着先发优势和经济优势抢占国际规则的 制定权,主导和影响着产业、技术和贸易发 展。可以说,标准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紧密相 连。青岛市在今年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建设 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创 新城市、国际城市是与标准紧密相连的。青 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标准作为一项城市战 略来抓,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 个领域,全面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形成“事事 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格局,以一流标准带 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 为此,青岛市加大标准化奖励力度,出台 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重点加强对主导或参 与国际标准、主持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奖 励。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市共对 260 余家企 事业单位完成的 1757 个标准化项目进行了 5288.6 万元的资助奖励,极大地调动了该市 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推动标准全 覆盖,例如在工业领域,青岛市开展与国际先 进标准对标、达标和夺标活动,突出智能制 造、智能装备、智能互联工厂的标准研制;在 服务业领域,编制(修订)公用事业、物业、养 老等服务业领域标准规范 112 项,构建起具 有青岛特色的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青岛市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国际国内标 准组织工作,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更多地主 导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青岛在全国城 市中率先提出实施“标准化 + ”城市发展战 略,加强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初步形成 了具有青岛特色的标准体系。青岛市有关单 位承担了 25 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 组织秘书处,占山东省的 60% ,居全国同类 城 市(计划单列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企 事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 80 余项,参与制 修订国家标准 700 余项,行业标准 900 余项, 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23 项。 青岛顺应标准化战略趋势,实施“标准 + ”战略,积极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 标。青岛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在标准 化建设上有着传统的优势,也积极成为有责 任、有担当的区域龙头,很好地履行使命,走 在前、树标杆 ,把“标准化+ ”战略真正落实, 进而在新一轮的国际标准竞争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未来,青岛将在“标准化+ ”这条道路上 走得更远。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增强 国际国内对品牌的信心,必须实行更高质量 标准,在质量标准上过关过硬。为此青岛将 继续加强“青岛标准”建设,提高相关产品和 服务领域标准水平,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领品牌提升,加强产 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 “青岛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积 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广泛开展国际 认证,对企业主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 家标准的,进行资助或奖励。同时,积极推动 与国际知名认证互认,推动更多优势品牌占 领市场。”纪家栋表示,刚刚结束的以“标准让 城市更加智慧”为主题的 2017 青岛国际标准 化论坛,凸显了国际国内标准化合作交流高 端对话平台的功能。内容设计紧密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 2025”以及三大 标准化国际组织关注热点。ISOIECITU 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领导人同时出席非组织 年会的国际会议,实现了标准化界的新突 破。论坛问卷调查满意率达到了 97.3%,得 到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的一致认可,被国际 标准化组织(ISO )主席张晓刚评价为全球最 具特色的国际标准化论坛。 纪家栋表示,下一步,青岛市要认真贯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论坛发表主 旨演讲中关于“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 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的讲 话精神,与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相结 合,服务于加快青岛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 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勇立 潮头敢为先,将论坛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定 期举办的国际标准化高端交流平台。 对质量、品牌、标准的追求正在塑造着青 岛的城市品位,它们的精神已经延伸到城市 的各个领域。创新城、质量城、港口城、旅游 城、帆船城、音乐城、电影城、金融城等等这些 称号,让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之都。 当前,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青 岛,正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 的目标,全面深入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和质量 强市战略,以质量促转型,以质量促发展,充 分发挥质量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改善民 生、保障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加快实 施新旧动能转换,率先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 现代化、国际化的质量强市,使青岛真正成 为全国质量工作的标杆城市。未来,青岛将 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以质量发展推进 经济新发展、促进转型新跨越、创造竞争新 优势,努力为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建 设作出新贡献。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中国品牌之都 质量强市 质量强市品牌提升 品牌提升标准先行 标准先行青岛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激发发展潜力 青岛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激发发展潜力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向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颁发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奖牌 国家标准委、青岛市政府与 ISO 签订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三方行动计划 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 青岛市 长孟凡利出 2017 青岛 国际标准化 论坛

China Quality Daily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中国品 …epaper.cqn.com.cn/images/2017-09/14/10/ZLB10B20170914C.pdfChina Quality Daily 10 本版责任编辑 张晓航 电话:010-84636699-8021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ina Quality Daily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中国品 …epaper.cqn.com.cn/images/2017-09/14/10/ZLB10B20170914C.pdfChina Quality Daily 10 本版责任编辑 张晓航 电话:010-84636699-8021

China Quality Daily10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张晓航张晓航

电话电话::010010--8463669984636699--80218021电子信箱电子信箱::zlbzjxwzlbzjxw@@126126.com.com

质量质量::改善供给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引领未来20172017年年99月月1414日日星期四星期四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明确要求,“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也提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质量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座城市最优秀内涵的体现,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未来。青岛的质量,与时代同频共振、相映生辉。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工业传统,从建埠之初就踏上了工业化的征程,从轻纺工业的“上、青、天”到“五朵金花”,青岛称得起品牌之都的名号。青岛正大踏步前进,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群众生活,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追求质量的路上,青岛一直步履坚定。

质量为根质量为根,,放在第一要务上抓放在第一要务上抓

讲到产品质量,青岛的企业绕不开海尔,从张瑞敏怒砸质量不合格冰箱开始,产品质量就成了海尔生产中紧绷的一根弦儿。在 3月份第三届中国质量诚信品牌论坛上,海尔共获得“全国质量诚信品牌优秀示范企业”

“2016 年度诚信服务突出贡献奖”等 5 项大奖;在“明察暗访用户口碑”奖项中,海尔更是连续 12年蝉联用户口碑第一名,再次刷新家电服务诚信纪录。2013 年,海尔又因为“人单合一双赢”的质量管理模式斩获首届中国质量奖。

自 1979 年 4 月 10 日 起 ,青 岛 啤 酒 将 每年的 4月 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以示警钟长鸣,这项活动一下就坚持了 30 多年。如今的青岛啤酒已经是代表中国、青岛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产品远销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青岛啤酒质量月、海尔砸冰箱事件为很多青岛企业敲响了警钟,质量基因从一开始就被深深植入企业的灵魂。质量和品牌已成为青岛这座城市发展最显著的名片,也成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

近些年,党和国家把质量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要求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质量提升。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今年 3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质量工作作出进一步要求,“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质量是一切产业的根本,离开质量其他都是空谈。青岛也正下最大气力加快推进

‘青岛质量’建设,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挥好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青岛是全国率先开展质量振兴的城市,坚持质量立市、质量兴市、质量强市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共识和核心战略,尤其是创建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全市努力打造‘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青岛模式。”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表示,青岛市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的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了工业品牌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 2016年年底,青岛市共有中国质量奖 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2 个、中国名牌产品 68 个、山东省名牌产品 580个、山东省服务名牌 163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6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6个。

效果也是显著的。目前,青岛市工业产品合格率保持在 97%以上、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 98%以上、建筑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保持 100%、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 98%和 99%,均为历史最高水平;骨干服务业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

GDP能耗和水耗持续下降,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2016年,全市财政 用 于 民 生 质 量 的 投 入 达 3915 亿 元 ,增 长19.4%,全体市民的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共享质量发展成果和质量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质量强市已成为青岛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青岛品牌城市声誉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成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为加快发展新型经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了最有力支撑。

“青岛市将进一步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大力推动质量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

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青岛市质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纪家栋表示:“青岛市将继续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同时还将结合我市实际,探索研究青岛质量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促进质量竞争能力的提升。”

“在岁月更迭、城市变迁的过程中,920万青岛人民凝炼出了‘创造、守信、品质、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成为提升城市内涵、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鲜艳旗帜。质量凝结着一 座 城 市 、一 个 国 家 、一 个 民 族 的 实 力 、素质、精神和希望,追求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纪家栋如是说。

品牌为魂品牌为魂,,开创产业协同共进良好格局开创产业协同共进良好格局

青 岛 市 的 质 量 品 牌 工 作 是 有 先 天 优 势

的。青岛是一座盛产品牌的城市,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品牌。从

“五朵金花”开始,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中车等几代知名企业品牌在这里诞生并走向世界。

今年 3 月,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 2016 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上,因获“全国高速列车研发制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青岛高速列车产业集群和青岛高速列车品牌被 6 次提到,受到各方高度关注。青岛市高速列车也荣获制造业区域品牌 30 强第一名,达到 1021.56 亿元;荣获 最 具 潜 力 区 域 品 牌 30 强 第 一 名 ,达 到2321.25 亿元;荣获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第一名。

早在 2006 年 9月,青岛市提出在青岛建设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通过 10年的发展,这里拥有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

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 个国家级研发试验机构,行业一流的仿真分析平台、试验验证平台,门类齐全的高水平研发团队,产学研用开放式技术创新体 系 。 已 形 成 集 高 速 动 车 组 、城 市 轨 道 车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产品结构,成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特色研发、生产、出口基地,生产的高速列车占到全国 66%以上份额。

“在青岛的品牌特色发展道路上 ,工业企业品牌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建设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纪家栋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青岛还要力争到 2020 年,实现“全市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品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三大目标。

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抓手。在品牌打造和提升工作中,青岛品牌之都的内涵不断丰富,品牌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容,品类也更加趋于多元和高端。

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青岛推进品牌 经 济 结 构 战 略 性 调 整 ,实 施 培 育 品 牌 梯队、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品牌产业、创建品牌园区、重塑青岛制造等五大工程,促进制造业品牌提质增效升级。进一步夯实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 10条品牌产业链。深化新领域品牌创建,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十大服务业,打造知名会展品牌;积极发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大对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和整合,提升农产品价值和知名度。

青岛启动实施了质量管理“双模驱动”工程,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的接轨,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还以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品牌建设,每年将 200 余家企业技术中心纳入培育计划,推进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科技功能平台对社会开放,提高协同创

新水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同时,“互联网+”成为品牌建设的有力抓手,引领品牌企业转型升级。为此,青岛抢抓“中国制造 2025”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以开展智能装备和产品为基础,促进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型升级。与之类似,海洋领域产业也是未来被普遍看好的产业集群,为此青岛以“海洋+”为着力点积极培育蓝色高端新兴品牌,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深度融合,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蓝色经济品牌。

经过百年积淀,追求品牌已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灵魂,品牌已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品牌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互动效应不断显现。目前,青岛已经打造完成 10条千亿级知名品牌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 75%,品牌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加速了大量优质和先进资源的配置和集聚,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已投入使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复旦大学等 29所重点院校相继落户;中船重工等 16家国字号科研产业基地建成运营。5 年时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3 倍,发明专利授权量、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增长 4.8 倍、5 倍、4倍。品牌建设已经成为转型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

标准布局标准布局,,得标准者得天下得标准者得天下

如果说质量建设和品牌提升更多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当下,那标准化建设则更多着眼于未来。“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掌握了标准,谁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上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并且很多国家把这项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先发优势和经济优势抢占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主导和影响着产业、技术和贸易发展。可以说,标准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紧密相

连。青岛市在今年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创新城市、国际城市是与标准紧密相连的。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标准作为一项城市战略来抓,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格局,以一流标准带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

为此,青岛市加大标准化奖励力度,出台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重点加强对主导或参与 国 际 标 准 、主 持 国 家 行 业 标 准 制 定 的 奖励。截至 2016年年底,全市共对 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完成的 1757 个标准化项目进行了5288.6 万元的资助奖励,极大地调动了该市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推动标准全覆盖,例如在工业领域,青岛市开展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和夺标活动,突出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互联工厂的标准研制;在服务业领域,编制(修订)公用事业、物业、养老等服务业领域标准规范 112 项,构建起具有青岛特色的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青岛市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更多地主导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青岛在全国城市 中 率 先 提 出 实 施“ 标 准 化+”城 市 发 展 战略,加强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初步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标准体系。青岛市有关单位承担了 25 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占山东省的 60%,居全国同类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 80余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 700余项,行业标准 900余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23项。

青岛顺应标准化战略趋势 ,实施“标准化+”战略 ,积极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青岛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在标准化建设上有着传统的优势,也积极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区域龙头,很好地履行使命,走在前、树标杆,把“标准化+”战略真正落实,进而在新一轮的国际标准竞争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未来,青岛将在“标准化+”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增强国际国内对品牌的信心,必须实行更高质量标准,在质量标准上过关过硬。为此青岛将

继续加强“青岛标准”建设,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领品牌提升,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

“青岛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广泛开展国际认证,对企业主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进行资助或奖励。同时,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认证互认,推动更多优势品牌占领市场。”纪家栋表示,刚刚结束的以“标准让城市更加智慧”为主题的 2017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凸显了国际国内标准化合作交流高端对话平台的功能。内容设计紧密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 2025”以及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关注热点。ISO、IEC、ITU等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领导人同时出席非组织年 会 的 国 际 会 议 ,实 现 了 标 准 化 界 的 新 突破。论坛问卷调查满意率达到了 97.3%,得到三大标准化国际组织的一致认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张晓刚评价为全球最具特色的国际标准化论坛。

纪家栋表示,下一步,青岛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关于“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的讲话精神,与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相结合,服务于加快青岛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勇立潮头敢为先,将论坛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定期举办的国际标准化高端交流平台。

对质量、品牌、标准的追求正在塑造着青岛的城市品位,它们的精神已经延伸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创新城、质量城、港口城、旅游城、帆船城、音乐城、电影城、金融城等等这些称号,让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之都。

当前,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青岛,正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的目标,全面深入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和质量强市战略,以质量促转型,以质量促发展,充分发挥质量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保障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率先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质量强市,使青岛真正成为全国质量工作的标杆城市。未来,青岛将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以质量发展推进经济新发展、促进转型新跨越、创造竞争新优势,努力为宜居幸福的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中国品牌之都质量强市质量强市、、品牌提升品牌提升、、标准先行标准先行,,青岛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激发发展潜力青岛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激发发展潜力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向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颁发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奖牌 国家标准委、青岛市政府与 ISO签订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三方行动计划

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

青 岛 市长 孟 凡 利 出席 2017 青岛国 际 标 准 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