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 云南省作家协会 主办 2012 年第 2 总第 9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 Upload
    others

  • View
    6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

T H E L I T E R A T I

云南省作家协会 主办

2012

年第

2

期 总第

92

Page 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理论世界

本刊特稿 深入生活 创作彰显云南精神的文艺精品 4

鲁若迪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7

纳张元 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

9

苍山樵夫 云南

16

位少数民族作家应邀赴京重温《讲话》精神

11

特别报道

黄 尧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现状及设想

15

鲁若迪基 发展中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19

玛 波 双语创作需要长时间的扶持

20

哥 布 文化多样性与文学创作

21

罗云智 在中国作家协会“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22

四川省作家协会 近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展调研报告 23

广西作家协会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情况调研报告 26

贵州省作家协会 繁荣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 29

� � � � � � � � � � � � 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座谈会在昆明召开 32

文学·活动

郑 明 愿云南文学明天更加灿烂 36

陶 晴 欣赏新人新作 培育新苗新蕾 37

张庆国 文学是一种世界观 38

李贵明 在差异与认同中寻找文学的通道 39

陈洪金 让生命的种子回到土地 40

� � � � � � � � � � � � 省作协系列颁奖活动及定点深入生活启动仪式

在昆举行 41

Page 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本期责编:李朝德

封面设计:云南非鸟文化

传播有限公司

电 话:

8179325

《文学界》

2012

年第

2

云新出准印证:第

429

编辑:《文学界》编辑部

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

25

电话:

0871-5159193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

650031

印刷:云南省委机关印刷厂

电话:

0871-3994901

作家作品研究

张永权 味道浓郁的乡土散文

———读散文集《收藏阳光》随感 43

张绍碧 札记《地方官》 45

作家手记

王印吉 我尊敬的诗人走了

———悼念哈尼族诗人陈强 49

协会纪要

关于征集 2012年度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

协会重点作品扶持作品的通知及工作条例

50

第十届骏马奖各州市文联推荐作品目录

53

关于报送滇东、滇西文学奖作品的通知

6

关于缴纳会费的通知

10

云南省作协到楚雄市进行调研

35

2012

年定点深入生活作家名单

42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精品奖揭晓

19

部作品将参加

第十届骏马奖角逐

52

2011

年重点刊物发表作品津贴目录

55

文学资讯

著名作家昌宁县采风活动获奖作品名单揭晓

28

沈洋中篇小说《包裹》改编同名电影首映

38

中央级媒体关注昭通民刊《星火》

39

第十二届中国诗人诗歌节在肇庆市举办

25

省文联、省作协开展“陆良八老、当代愚公”文艺创作

采风活动

8

玉溪举办“抚仙湖杯”散文、诗歌大赛

38

Page 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理论世界

七十年前,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 毛

泽东同志发表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

相结合,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 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 论

述了文艺与人民、 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生活、 文艺

与时代、 内容与形式、 继承与创新、 歌颂与暴露、

普及与提高、 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提出了“二为” 方向和系统的经典性理论, 它是马

克思文艺理论的伟大创造。 在《讲话》 精神指引下,

广大进步文艺工作者端正创作方向, 转变思想感情,

纷纷从“象牙塔” 走出来, 以崭新的精神面貌, 奔

赴艰苦卓绝的抗日前线, 深入到救亡图存的火热斗

争中, 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 时光如梭,

七十年过去了, 当我们回顾七十年来中国文艺走过

的历程, 不难发现, 毛泽东同志七十年前的 《讲

话》, 对新中国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且对我们今

后的文艺事业, 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所阐

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是普遍的正确的。

七十年来, 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 云南一代又

一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 方向、 “双百” 方针

和“三贴近” 原则, 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

实践, 从中汲取题材、 主题和诗情画意, 创造了一

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展示了云南形象, 丰富

了民族文化,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为民

族文化强省的建设, 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小说 《欢

笑的金沙江》; 电影 《五朵金花》、 《阿诗玛》、 《山

间铃响马帮来》; 歌曲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远

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舞蹈 《孔雀舞》、 《阿细跳

月》、 《云南映象》 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都是云

南的文艺家们贡献给世界的精神食粮, 深受各族人

民的喜爱, 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今天, 我们纪念 《讲话》 发表七十周年, 就是

希望云南广大的文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更好地以

《讲话》 精神为指导, 站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高

度, 自觉担当起文艺为人民塑造心灵、 为社会塑造

良知、 为民族塑造未来的使命, 借此机会, 我对云

南的文艺工作者提几点希望:

一是希望我省的文艺家要进一步汇入时代的主

流, 更敏锐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 做改革时代的前

锋。 当前, 我们正处在国家走向富强、 民族走向复

兴的伟大时代。 世纪大变革、 民族大复兴、 发展大

跨越, 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白居易在 《与九元书》 中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提倡文章要贴近现实, 贴近事

实, 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说的就是文学与时代的关

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上, 鲜活

生动的伟大实践呼唤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去表现、

去讴歌。 希望我省的文艺工作者能够以 《讲话》 的

精神为指引, 从全省人民建设“两强一堡” 的实践

中, 发现文艺创作的主题, 以敏感的艺术触角关注

民生、 关注社会热点, 从而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

深入生活 创作彰显

云南精神的文艺精品

本刊特稿

4

Page 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理论世界

史巨变, 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真正做到

为时代写史, 为时代画像, 为时代立言。

近年来, 云南的文艺家们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将

各自的创作, 融入到火热的时代, 像抗旱文学征文

和抗旱美术摄影展, 像创作出版的 《中国维和英

雄》、 写宣传战线上的英雄人物郑晌靖的 《大地有多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好大一对羊》、 诗集《云南记》 等作品, 以及

云南省作协组织创作的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十部报告

文学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十部报告文学, 都是作家

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汇入时代主流收获的成果。 事

实证明, 我们的文艺创作, 只有汇入了时代的主流,

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准确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才

会有广阔的前途。

二是希望我省的文艺家要进一步深入生活, 要

立足基层, 面向人民,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

神营养和创作素材。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

泉, 把社会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是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毛泽东同志的

《讲话》 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精辟的论述。 虽然说我们

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 资讯十分发达, 一台电

脑就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的信息。 但是对文艺创作来

说, 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虽能帮助我们便捷地获得很

多素材, 但却不能以此代替生活的现场感受, 更不

能代替在生活中丰富充实文艺家自己的重要过程。

只有深入生活、 亲身体验, 才能挖掘到更层次的东

西。 比如我们宣传的杨善洲, 他的模范事迹摆在那

里许多年, 过去也有许多媒体报道过, 但是从媒体

上获得的信息, 并不能代替实地踏访所获得的体验,

我们的文艺创作, 只有真正抵达生活的一线, 靠前

体验, 融为一体, 在生活中扎下根来, 才可能培养

起对那里的生活、 那里的人的感情, 创作出来的文

艺作品, 才感人。 像省作协组织创作的以反映杨善

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 《大道健行》, 像电影

《杨善洲》, 作者和电影的主创人员, 无不是多次到

保山, 到杨善洲同志生前生活过地方, 到寄托着他

人生理想的大亮山林场, 与杨善洲的亲人, 他生前

的同事充分接触交流, 作者才培养起对杨善洲同志

的真挚感情, 创作的激情才从心中燃起, 文艺作品

也才感染人, 打动人。

最近, 曲靖陆良花木山林场植树的八位老人,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绿化, 在石漠化严重的土地

上, 植出了一片绿洲, 可以说, 这八位老人, 他们

身上的那种执著、 坚定、 奉献, 正是新时代云南精

神的象征。 深入生活, 就是要敏锐地发现生活中有

价值的东西, 并加以艺术地表现。 所以, 云南省文

联推出的“八老摄影展”, 可以说就是深入生活, 从

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最好的例证, 最近, 我还欣闻

我们的作家, 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 把八位老人的

事迹形象地加以展现, 希望你们能够真正地与八老

同吃同住, 与他们充分交流, 精心打磨, 创作出精

品, 把浓缩在他们身上的云南精神表现好, 反映好。

去年以来, 中宣部在宣传文化系统开展了“走

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活动, 云南文联也要把组

织文艺家深入生活, 纳入到“走转改” 框架中, 多

组织文艺家下基层, 进一步加深文艺家与群众的联

系, 让他们真正“接地气”, “打深井”。 文联要研

究和探索文艺家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紧密对接的有

效途径, 帮助文艺家在深入生活和后期创作中遇到

的实际问题, 创造条件让我们的文艺家能随时重心

下移, 面向基层, 深入一线, 走进现场。 只有这样,

我省的文艺家才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从人民群

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才能深刻地表现波澜壮

阔的社会生活, 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深邃博大的精

神世界。

三是希望我省的文艺家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中

大有作为。 为实现我省重大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

献。 “两强一堡” 战略, 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充分

吃透云南省情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云南民族文化浓

郁, 历史文化悠久, 自然资源独特。 在民族文化强

省的建设中, 我们云南的文艺家们, 要更加自觉地

以 《讲话》 精神为指导, 充分挖掘和利用云南丰富

多彩的文化资源,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这

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云南文艺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放眼望去, 云南大地上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创作题材, 庄蹻、 郑和、 聂耳等一大批历

史文化人物; 护国运动、 讲武风云、 西南联大、 驼

峰航线、 解放云南、 建国初期民族工作等一系列重

大事件, 都等待我们艺术家去挖掘、 去表现、 去描

绘。 我们云南的文艺家, 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

创作一批彰显云南精神、 有影响、 受欢迎的文艺精

品, 提升云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 为民族文化强省

建设添砖加瓦。

四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发展繁荣文艺

创作为中心, 由此带动全省的文艺家参加到“四群

教育” 中去, 大力提升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和

5

Page 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滇东、 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年会拟于

2012

年下

半年在昭通、 迪庆召开, 现开始报评奖作品, 有关

事项通知如下:

1

2102

年, 滇东文学类评奖作品体裁为诗歌,

滇西文学奖评奖作品体裁为散文。

2

、 滇东、 滇西八州市分别评

12

名获奖作品,

奖项设置不分名次。

3

、 作品申报

1

)、 凡在

2009

1

1

日至

2011

12

31

日期间在中国作协、 各省、 市及云南省各州市、 县

文联、 作协主办的刊物发表的诗歌 (滇东)、 散文

(滇西) 均可以申报(集子不在申报之列)。

2

)、 申报的参评作品强调主旋律, 提倡多样

化, 体现科学发展观以及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

近群众, 鼓舞读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能代

表滇东、 滇西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

3

)、 凡是户口在滇东、 滇西的各民族作者, 不

管是否是各级作协会员, 均可以将自己符合上述范

围的作品申报到所属州、 市文联。

4

)、 申报作品请各州市文联初审后, 统一上报

省作协。 每名作者限报

1

件作品, 每州、 市上报作

品数在

8

篇以内。

5

)、 申报时间: 于

2012

7

15

日前申报,

邮寄申报作品时间以邮戳为准, 过期不再受理, 无

论获奖与否, 参评作品均不再退还本人, 请申报者

自留底稿。

该通知已下发各州市文联, 请各位会员到所属

州市文联积极申报, 详细通知见云南文艺网 (

http://

www.ynwy.org/

) 文学栏公告。

云南省作家协会

关于报送滇东、 滇西文学奖作品的通知

实力。 深入群众如鱼得水, 脱离群众树断根毁。 云

南省文艺界要继续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创新, 围绕出

作品、 出人才, 发展繁荣文艺创作这个中心, 大力

提升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和实力。 要在广大的

文艺家中开展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群众利益、 群

众工作“四群教育”, 组织实施广大文艺家深入基

层、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三深入” 活动, 并使之

制度化常态化, 让文艺家们了解民情, 掌握民情,

这样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才能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与情感。 学习

重温 《讲话》, 最重要的是突出“文艺为人民” 这一

根本宗旨。 广大的文艺家要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

的母亲,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更需要人民, 每个时

代进步的文学艺术总是同人民和民族休戚与共。 云

南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 表现群众, 把自

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 创作出来的作品, 才有

可能成为人民奋进的号角、 民族精神的火炬, 才能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世不易、 历久弥新。

文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党

委、 政府要从“两强一堡” 建设的高度, 切实加强

和改善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热情关心和积极推进文

艺事业的发展。 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艺术

创作规律,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支持文艺工

作者充分施展艺术才华, 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时代

精神和人民的要求, 把握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 要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大力扶持优秀人才和优

秀作品, 热诚关心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工作和生活,

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创

作、 开心地工作、 愉快地生活, 最大限度地释放精

神创造力和艺术生产力。 要促进文艺工作者进一步

加强团结, 弘扬文艺的团队精神, 倡导文人相亲、

文人相尊、 文人相勉的良好风气。 要关心和支持老

一辈文艺工作者, 注意发现和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

努力造就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素养

好、 富有创造才华的文学艺术家, 使我省的文艺事

业薪火相传, 兴旺繁荣。

国运昌盛, 文艺必兴。 去年, 我们省召开了省

九次党代会, 明确了未来五年新的发展目标, 作为

云南的文艺工作者,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 让我们

在新的征途上, 用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云南人民奋斗

的业绩, 用昂扬激越的音符奏响云南人民奋进的乐

章, 从而以优异的成绩, 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理论世界

协会纪要

6

Page 7: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建国

60

周年的时候, 在中宣部、 中国作家协会

的关爱下, 鲁迅文学院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由

55

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一个作家参加的第十二届中

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云南除了

15

个独有的民族

外, 还有一个彝族作家, 共

16

位作家参加了这个班

的学习。 学习期间, 这个班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

重视和关心, 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习结束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亲切看望

了全体学员, 并与学员座谈。 座谈中, 云山部长希

望大家努力创作, 两三年后用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

民汇报。 两年多过去了, 应该说我们都在文学创作

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周年之际, 根据中宣部指

示, 中国作协发文通知,

55

个少数民族班的全体学

员近期将返京参加成果展示和纪念“讲话” 系列活

动, 其中, 将参加有中央领导出席的纪念座谈会。

在我们

16

位作家即将赴京之时, 我们荣幸地受邀参

加省里举办的纪念“讲话” 座谈会, 聆听省委领导

的讲话, 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备受鼓舞。

三年以来, 云南正持续干旱, 河流断流, 庄稼

枯死, 有的村民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吃。 七彩云南

为抗旱保民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块

大地上的人民经受了罕见的磨难。 作为生活在云南

的诗人, 我深深地忧伤, 虽然我写下的诗不能换来

久违的甘霖, 却能让我的父老乡亲增加信心。 此时

我想到文艺创作, 如果文艺创作也有一场这样的干

旱, 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不是杞人忧天, 如果我

们的创作不以人民为中心, 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自然干旱有雨来滋润, 而文艺创作的干旱, 造成的

损失会比自然干旱造成的危害大得多, 对人心灵的

伤害也很难恢复, 所以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不要让

文艺创作出现干旱。

古今中外, 能让人时时回忆的经典, 都是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原则, 才焕发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大名著中, 《西游记》 里的人物, 比如孙悟空,

有人会说, 他写的不是人民中的一员。 孙悟空是个

特例, 他外型和普通人不一样, 但说的是人, 他身

上体现的是人的精神, 所以人们都喜欢他。 如果作

家把他外形写成不是人样, 精神也不是人, 那估计

没有几个人喜欢。 《西游记》 这样肆意幻想的作品

来源于人民群众中, 最后回到人民中间, 所以他的

艺术感染力才是持久的。

中国的文艺如此, 深受中国读者喜欢的外国文

艺作品同样如此。 比较特殊的是卡夫卡的作品, 有

人说怪诞, 有人说变异, 很多人研究他。 其实卡夫

卡生活在芸芸众生中, 他的作品写的也是一部分人

真实的精神生活。 所以他的作品外国人喜欢, 中国

读者也同样喜欢, 他笔下的人物和普通人不一样,

但是卡夫卡把人们心中要说的, 要做的, 他们的苦

闷, 他们的迷茫、 彷徨与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所以

人们都喜欢他的作品。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需要我们的作家、 艺术

家用灵敏的艺术触角去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 经过

理论世界

7

Page 8: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5

3

日, 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 省作

家协会主席黄尧一行

24

人组成的文艺家及作家到曲

靖市陆良县花木山林场开展“陆良八老、 当代愚公”

文艺创作采风活动。

3

日下午, 陆良县有关领导与采风人员座谈,

介绍八位老人植树护林事迹, 会上来自省级文学、

摄影、 书法、 美术界的文艺家表达了对陆良八老的

崇敬之情。 在陆良爨乡书画院参观交流之际, 省作

协主席黄尧即兴创作并欣然挥毫写下两首有感于陆

良八老崇高品格的长诗。

4

日上午, 艺术家们来到花木山林场切身体并

采访。 摄影家的镜头, 书法家的毛笔、 宣纸, 画家

的画板、 画笔将老人们一个个围得严严实实, 作家

则对八老的家人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

5

17

日,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文

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

主办, 云南省作家协会、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 云南

省美术家协会、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 中共陆良县委、

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陆良八老·当代愚公” 摄影

美术书法展在省图书馆隆重开幕。

省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赵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省文联主席、 党组书记郑明主持开幕式。

另,

5

18

日, 云南日报花潮版整版刊登了作

家创作的报告文学《陆良八老记》, 进一步宣传了陆

良八老感人事迹及高尚情操。

(丁 壹)

省文联、 省作协开展“陆良八老、

当代愚公” 文艺创作采风活动

文学资讯

艰苦的艺术劳动才能创作出来。 人民群众的生活是

作家、 艺术家创作源头永不枯竭的活水, 只有这活

水才能让文学艺术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我出生在一个叫果留的小山村, 我生活的空间

总是与山有关。 我喜欢我周围的景、 我身边的人,

我的笔下, 写亲人, 写老家木楞房后的神山, 写朋

友, 写山里人的憧憬。 当我在欧洲吃洋餐的时候,

我想到的还是我家乡小凉山的洋芋。 在这个考察学

习的过程中, 我可以学习外面借鉴的写法。 但是我

所表达的, 总是离不开我的故乡, 我的父老乡亲,

我的三万多普米族同胞。 我们普米族, 在旧中国有

位俄国人曾说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新中国建立

后, 不仅获得了新生, 还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 有

了自己的作家群, 我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少数民

族作家, 抒写和表达自己民族的生活是历史赋予我

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曾写过一首诗《小凉山很小》, 在朋友的聚会

上有人朗诵, 学校里有教师讲解, 音乐人为它谱曲,

在全国原创歌曲大赛西南赛区曾获过奖。 现在这首

歌比我的诗歌流传还广。 这首诗歌, 写故乡, 写亲

人、 写一种民族自尊。 这首诗歌, 从普通人的角度

出发, 又回到普通百姓中, 获得了更大的艺术生

命。 这首诗歌的成功, 让我知道: 人民是艺术之

源。 这是我以后的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的创

作只是个例。 如果不写人民的情, 不写人民的理

想, 不写人民对美的不懈追求, 就不会有 《格萨尔

王传》 这样的史诗, 也不会有 《红楼梦》 这样流传

千古的经典。

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是反人民的, 是站在人民

对立面的, 这样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在创作中一昧盲目地高唱赞

歌, 生活中也有假、 丑、 恶, 也需要揭露、 鞭策、

讽刺, 让世界变得美好, 这也是文艺创作的规律。

生活的多层次, 人性的多角度, 让文学艺术创作五

彩斑斓。 我们的作家只有融入活色生香的生活, 体

味其中的朝气蓬勃, 触摸心灵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

的创作才不会苍白, 而是活生生的, 充满活力的。

人民群众是作家、 艺术家创作的源头活水, 只

有这活水才能让文学艺术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只要

我们的文艺创作融入人民群众之中, 就不会有文艺

的干旱出现。 大美无疆, 文艺无界, 有源头的活水,

就会有文艺百花园的百花盛开。

理论世界

8

Page 9: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七十年前, 毛泽东主席在 《讲话》 中提出了文

艺民族化、 大众化的命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充分肯

定了民族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和伟

大贡献, 在第九次文代会暨第八次作代会开幕式上,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出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

提炼。 长期以来, 民族文化有意无意地被边缘化,

甚至常常被误读, 使我们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

尴尬状态: 放弃民族性, 那是忘本, 等于失去了生

存和发展的根基; 但如果一味固守民族性, 又会使

我们失去与世界交流的机会, 特色就成了局限。 在

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 强势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对弱

势文化或者边缘文化居高临下的单向阐释, 因此不

可避免地会发生误读。 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风暴

中很难再坚持自己的小众风格, 甚至迷失了自己的

方向。 而“我写我族” 的言说方式也被打破。 于是,

他者对少数民族身份的误写与误读在全球化的背景

下更加复杂而尖锐; 民族文化在当今一体化语境下

如何在交汇碰撞中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更加艰难。

赫尔德认为,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内在核心,

就像任意一个球都有重心一样”。 因此, 每个民族都

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重复的。 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

特有的语言习惯, 语言模式下的本质是特殊的思维

方式, 在公共话语写作泛滥的时代, 这种少数民族

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尤为珍贵, 甚至可能成为抵抗

复制时代恶俗习气的一种重要鲜活力量。 因此,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宏观背

景下, 我们对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必须作出认真思

考和慎重抉择。

首先,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民族性” 这一概念

的内涵是什么? 它至少包含内容、 形式和审美心理

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 独特的

民族表现形式, 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审美风格。

而民族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绝对概念, 而是一个相对

的具体概念, 相对外国来说, 中国的京剧、 对联年

画、 景德镇的瓷器、 东北的二人转、 西北的花儿都

是民族的, 但相对于汉文化来说, 纳西族的东巴文

化、 大理的手工扎染、 佤族的木鼓、 南涧的彝族跳

菜等都是民族的。 另外, 文化身份认同对于民族意

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但文化身份既是历史的, 因而

也是现实的; 既是变化的, 因而也是相对的。

其次, 要重新辨析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我

们既要有民族自省精神, 又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

种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能力。 民族的东西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优劣并存。 彝族的酒文化让人又爱又恨,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在古老的彝家山寨很少见到

过清醒的男人, 山路上、 寨子里随处可见步履蹒跚

的醉汉, 路的长度他走不完, 宽度不够走。 狂歌纵

饮一方面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粗犷豪放, 热情坦荡,

但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劳动, 影响了很多彝族

山民的脱贫致富。 常在报刊上读到赞扬我们少数民

族地方的话: 民风淳朴,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听

到这样的赞扬声我们千万不要陶醉, 别人称赞我们

民风淳朴是客气话, 是表示对我们的一种尊重, 但

我们自己的头脑一定要清醒, 表面是民风淳朴, 骨

子里还是贫穷, 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值不得上

锁, 三个石头搭锅庄, 一石头砸进去烂坛坛罐罐都

碰不上一个, 锁它干吗? 有朝一日家里有了电视、

冰箱、 金项链、 金戒指、 大把的人民币, 我们不仅

会上锁, 还会装上防盗门。 我们要进行鉴别, 分清

哪是优的, 哪是劣的。 扬长避短, 显优藏劣, 这样

我们才知道该展示什么, 弘扬什么, 应该规避什么,

藏拙拙在哪里。 因为再好的东西都会有两面性, 有

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比如孔雀开屏时很美, 光

彩照人, 但同时也将它平时深藏不露的难看屁股一

并展现给了我们。 但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

蔽了的东西, 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 十分珍贵,

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 少数民族有许多闪烁

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独特创造是以迷信的方式隐

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

纳张元 (彝族)

理论世界

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

纳张元 (彝族)

9

Page 10: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各位会员:

伴随着时光匆匆的脚步, 又一个崭新的

5

年时

光正向我们走来。 经我会研究决定, 从即日起至

2012

7

月底, 收取

2012

年至

2016

年这一时段的

会费, 每人每年交纳会费

30

元,

5

年一共

150

元。

在过去的

5

年中, 由于广大会员们的积极支持,

努力配合, 使我会的会费缴纳工作得以基本完成,

在此表示感谢。 会员交纳会费, 是 《云南省作家协

会章程》 的要求, 也是每位会员的义务。 为此, 请各

位会员继续支持我会做好这一工作, 积极交纳会费。

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会员, 由本人提交书面申

请, 经作协批准, 可免交会费。

收费时间

:

每星期二、 三、 四、 五上午九点以后

(也可汇款)

汇款地址: 昆明市翠湖北路

25

号 云南省作家

协会

邮编:

650031

联系电话:

0871

5159193

王 静

云南省作家协会

关于缴纳会费的通知

协会纪要

晦的表达出来的, 比如: 有字的纸不能践踏, 也不

能烧, 否则眼睛会瞎掉, 于是书籍和文化得到了保

护; 不能糟蹋粮食, 否则会遭雷劈, 于是粮食得到

了爱惜; 水的源头总是被演绎为龙的家, 不能污染,

也不能砍伐周围的树木, 否则就会生大病、 遭大灾;

村寨周围的树木下常常插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旗, 那

些被祭拜的神树, 没人敢去随便砍伐或破坏, 使它

们在迷信的诅咒中得到保护, 四季长青, 长命百岁;

制作藏药七十二味丸的地方女人不能去, 否则药就

不灵了。 我原以为是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 深入了

解以后才知道, 合成七十二味丸的成分里含有多种

重金属, 包括水银, 妇女重金属中毒后会失去生育

能力, 所以为了种的延续, 又巧妙制造了一个迷信

的谎言。 通过迷信的诅咒让人们心生敬畏, 其中隐

藏的是古老的民间智慧。 巫术活动常常被我们简单

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顾, 但各民族的巫师,

那些萨满、 毕摩、 东巴等, 他们不仅是民族文化的

传承人, 还是本民族的文学家和心理医生, 在缺医

少药的山寨, 他们不仅能解出山民们的生理痛苦,

还能医治人们的灵魂, 安定人心。 这些被遮蔽的文

化, 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 重新开掘, 重新提炼。

其三, 在全球化潮水般席卷而来的今天, 民族

性如何求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全球化是时代潮流,

我们无法阻挡, 我们更不可能逆流而动。 但是, 经

济可以全球化, 文化则只能是更加地域化、 民族化,

问题是我们能够坚守吗? 能够守多久? 民族性的东

西要走向世界, 不是仅仅靠别人的注意就能实现的,

它还必须具备政治默契, 文化认同, 民俗契合等多

种因素。 其中, 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

的民族性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而需要不断地发

展变化, 与时俱进, 也不能固步自封, 自以为是,

而需要不断的交流学习, 向兄弟民族学习、 向汉文

化学习、 向国外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是消解削弱民

族性, 而是不断完善自我, 强化突出民族特色。 民

族性的旗帜还能飘多久, 不在于我们坚守的决心有

多大, 而关键看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 优秀

的民族文化都是兼收并蓄、 从善如流的。 世界性不

以某一国、 某一地区的样式为标本, 它同样处于发

展之中。 要充分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有的

民族人口很少, 却能顽强生存下来, 在世界民族基

因库中留下它的种子, 绝对有它自己不为人知的民

族根性和文化密码, 比如居住在台湾日月潭畔的邵

族, 人口只有

283

人左右, 却能坚守至今。 所以,

民族性只有不断发展变化, 自我更新, 才有生命活

力和文化光彩。

全球化是民族性的致命杀手, 但同时也是逼使

民族性走向世界性的助推力。 民族性只有在与其他

民族的交往中, 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

断改变自己的舞姿, 才真正具有魅力。 在全球化的

现代语境中,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守和张扬民族

性, 同时又要突破和提升民族性, 把民族与时代结

合, 民族与世界结合, 将民族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

的优秀成分挖掘出来, 提炼升华后再加以发扬光大。

书写民族之痛也是世界之痛, 歌唱民族之悦也是世

界之悦。

理论世界

10

Page 1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理论世界

五月的昆明本应暖风吹拂、

春意盎然, 但连续的干旱使这座

闻名遐迩的春城也过早的跑步进

入夏天, 到处热浪滚滚。

16

位少

数民族作家满腔豪情, 意气风发

赴京。

5

19

日至

24

日, 鲁迅

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

研讨班代表着

55

个民族的

55

少数民族作家重返母校, 重温

《讲话》 精神, 我省的

16

位少数

民族作家应邀赴京参加系列活动。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

2010

1

7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宣部刘云山

部长代表党中央到鲁院看望即将

结束学习的鲁十二全体同学, 并

发表重要讲话, 他勉励少数民族

文学工作者珍惜我国民族文学事

业发展面临的极好机遇, 以维护

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弘扬

民族文化为己任, 植根民族传统、

汇入时代潮流、 创作精品力作,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写史立传。

云山部长郑重承诺: 两年以后,

再请大家回来汇报创作成果。 两

年过去了, 云山部长没有忘记当

初的承诺, 他委托中国作家协会

以“我们曾经有约: 鲁迅文学院

中青年作家学习 《讲话》 专题培

训班” 的形式, 如期召回鲁十二代表着

55

个民族的

55

名少数民族作家, 参加中宣部、 文化部、 国家广

电总局、 中国文联、 中国作家协会、 解放军总政治

部、 鲁迅文学院、 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学习

《讲话》 系列活动。

云南省委领导十分重视此事,

5

17

日上午,

省委常委、 省委宣传部赵金部长亲自与即将赴京的

16

位作家亲切座谈, 并在连云宾馆设宴送行。 赵金

部长说:

70

年来, 在 《讲话》 精神的指引下, 云南

一代又一代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 方向、

“双百” 方针和“三贴近” 原则, 投身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的伟大实践, 从中汲取题材、 主题和诗情画意,

创造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

作品。 今后, 我省广大文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要

更好地以 《讲话》 精神为指导,

从建设“两强一堡” 的实践中,

发现、 挖掘文艺创作主题, 以敏

感的艺术触角关注民生、 关注社

会热点, 从而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的历史巨变, 描绘我们这个时代

的精神图谱, 真正做到为时代写

史, 为时代画像, 为时代立言。

他希望赴京的

16

位作家珍惜这次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认真学习

领悟, 自觉在今后的创作活动中

实践 《讲话》 精神, 把传播民族

精神与书写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

来, 体现时代潮流、 感应时代脉

搏、 弘扬社会正气、 塑造美好心

灵, 充分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

人的独特作用。 要以深邃的历史

眼光、 广阔的社会视野和丰厚的

人文情怀, 努力开展极具民族风

格和个人特色的文艺创作活动,

让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推进民族文

化强省建设中绽放夺目光彩。

5

19

日下午,

16

位作家怀

着激动的心情飞抵北京机场, 鲁

院教务主任、 鲁

12

班主任温华老

师、 孙吉民老师亲自到机场迎接。

回到鲁院, 大家分别入住当年学

习时各自的温馨小屋。 两年不见,

到处是老师同学的惊呼声, 开怀

大笑声。 鲁院太小, 女生太老。 小小鲁院, 果然装

不下来自

56

个民族的惊喜和欢乐。 就在大家忙于呼

朋唤友, 惊叫连连的时候, 我和鲁若迪基联手与云

南的另两位作家在“双扣” 戴帽, 以血在昆明机场

候机时被戴九顶帽的耻辱。 我们的淡定被曲解为冷

漠, 又引来同学的一片指责和笑骂。

5

20

日上午, 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李冰主持。 中

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出席座谈会,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讲话。 鲁十二全体学员参加了座谈会, 作家、 评论

家张炯、 白刃、 李迪、 雷达、 杨红樱、 朱向前、 王

树增、 郑小琼等先后发言, 鲁若迪基代表鲁十二作

《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专题发言。 会后, 学员们对铁

16

11

Page 1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凝主席所作的 《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学的创造》

专题报告反响强烈, 大家一致认为, 铁凝主席的讲

话有两个方面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铁凝主席

说: 在 《讲话》 中, 有一个词处在核心的、 关键的

位置, 这个词就是“人民”。 “人民” 是 《讲话》 为

中国文学指明的出发和前往的地方。 从延安文艺座

谈会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人民” 始终鲜明地

镌刻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 为中国文学指引着前进

的方向。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广大作家把人

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

学的创造, 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文学的进步。 中国

文学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 也正是作家们与人民同

心、 与人民同行的历程。 二是铁凝主席深入阐释了

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本来就是浩瀚的江海,

人民的创造和实践永远大于个人的想象, 我们面对

的是巨大不竭的源泉, 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每一个心

怀壮志的作家最慷慨、 最丰盛的馈赠。 无论古今中

外, 深入生活都是每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负责任的作

家的必修课。 这门课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尤为必

要。 我们要迈开双脚, 走出家门, 老老实实做学生,

向群众学习、 向生活学习, 走向田野大地, 去经历

风雨、 去认识世界。 深入生活、 贴近生活, 绝不仅

仅是为了获取创作素材。 这是包含理性与情感的复

杂的认识过程,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

强调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那样“了解各种人, 熟悉各种人, 了解各种事情,

熟悉各种事情”。 什么是“了解” 和“熟悉”? 不是

仅仅听到新鲜的故事、 掌握表象的细节, 而是与人

们发生思想感情的深入交流。 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

在人民中间、 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 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

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为人民而写、 为时代放歌,

共同迎接社会主义文学更加繁荣的明天。

5

20

日下午,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 书记

处书记李敬泽给鲁十二全体学员作 《当前中国的文

学形势》 专题报告, 他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

现状和发展趋势, 还与学员一起分享了他学习 《讲

话》 的深刻体会。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作

《重温

<

讲话

>

: 文学的几个关键词》 的专题报告,

他深入分析了“大众”、 “生活” 和“典型” 三个关

键词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并告诫大家要珍惜自己

的民族文化土壤, 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母体, 作

家的心要贴近生活, 为人民大众勤奋创作。 很多人

生活舒适了, 却没有了创作的动力和独特感受。 他

特别引用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 为

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来激励

大家, 希望少数民族家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敢于

担当。

5

21

日上午, 参加鲁迅文学院专门为鲁十二

组织的“我的生活, 我的文学” 中青年作家学习

《讲话》 座谈会, 大家畅谈两年来的生活和创作, 特

别是鲁院学习给自己的生活、 创作和人生道路带来

的深远影响。 两年前四个多月的集中学习, 让每个

学员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鲁院的课程设计和

教学安排, 更多的是着眼于学员的未来长远发展,

给学员以持久的助推力和发展后劲。

51

场高质量的

学术讲座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提升了我们的

综合素养, 让我们站在了新的思想高地, 增强了透

视社会问题的能力, 赋予了我们少数民族题材的文

学作品崭新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灵魂, 让我们终生

受益。 大文化课的设置理念, 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

我们高远的文化眼光。 过去我们总是局限在本民族

的文化迷宫里兜圈子, 在鲁院的学习让我们找到了

文化参照, 学会了更好地回望我们自己的民族。 既

看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鲜活、 蓬勃的生命活力, 又看

到它们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让我们有了一种民族自

省精神, 客观冷静地来重新认识、 重新审视我们的

民族文化。 回到各自民族中的两年中, 我们有了许

多新的发现, 发现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

了的优秀成分, 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 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 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 十

分珍贵。 比如: 巫术活动一直被我们简单地斥之为

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顾, 现在我们认识到, 各民族的

巫师, 那些萨满、 毕摩、 东巴等, 他们当中有相当

一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还是本民族的文

学家和心理医生, 在缺医少药的山寨, 他们不仅能

缓解山民们的生理痛苦, 还能慰藉人们的灵魂, 安

定人心。 这些被遮蔽的文化因素, 需要我们去重新

辨识, 重新开掘, 重新提炼。

5

21

日下午, 与白刃、 邓友梅、 张炯等老作

家座谈, 白刃(

94

岁) 和邓友梅(

82

岁) 主要以见

证人的角度,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 畅

谈了对 《讲话》 的认识和体会。 邓友梅说, 搞清文

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很重要, 否则就很可能是自娱

自乐, 自说自话, 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抗战时期,

他在新四军文工团当文艺兵, 当时有人提出文艺也

理论世界

12

Page 1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理论世界

要学习西方艺术, 于是就移植了一个西洋剧, 反映

的是苏联红军打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 演员

们演得很卖力, 平时看演出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

掌声雷动, 口号声不断。 这一次却鸦雀无声, 一点

动静都没有, 团长心里发毛, 叫邓友梅到台下问一

下, 出啥事了。 一个连长告诉邓友梅, 我们分不清

哪是苏联红军, 哪是德国法西斯, 不知谁死了该鼓

掌, 所以大家都不敢随便乱鼓, 害怕鼓错了。 张炯

则纵横古今, 旁征博引地分析了中华一家亲、 民族

大团结的见解。 他强调说, 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地图, 也正在改变中国文学史。

5

22

日下午,

15

时许, 刘云山同志来到鲁

院, 在教学楼前亲切地与身着各具特色民族服装的

学员们一一握手, 向大家问好。 整个校园萦绕着欢

声笑语, 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

会上, 李冰书记主持会议, 首先是由来自不同民族

的作家们交流了学习 《讲话》 的心得体会, 畅谈了

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思考: 维吾尔族作家阿

拉提·阿斯木、 纳西族作家蔡晓龄、 藏族作家次仁罗

布、 蒙古族作家贺西格图、 普米族作家鲁若迪基、

彝族作家纳张元、 仡佬族作家肖勤、 壮族作家严风

华、 回族作家冶进海代表学员先后发言。 鲁若迪基

在题为 《发展中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的发言

中说: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保持同人民群

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的

操守。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

学,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培养下, 从无到有, 有了长

足的发展。” 蔡晓龄的发言题目是《发出我们最独特

的声音》, 她说: “丰富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

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伟大历史变革和波澜壮阔的

社会生活是培育我们想象力与激情的沃土, 生动复

杂的人物命运是我们追索生命哲理和生存意韵的深

刻素材。 为民族、 为人民、 为人类, 才是我们少数

民族作家的立足点和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纳张元

则围绕 《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 展开发言, 他说:

70

年前, 毛泽东同志在 《讲话》 中提出了文艺民

族化、 大众化的命题。 但长期以来, 民族文化有意

无意地被边缘化, 甚至常常被误读。 我们不仅要弄

清楚“民族性” 这一概念的内涵, 还要重新辨析民

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

遮蔽了的东西, 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 十分珍贵,

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 民族性的旗帜还能飘

多久, 不在于我们坚守的决心有多大, 而关键看我

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 在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守和张扬民族性, 同时又要

突破和提升民族性, 把民族与时代结合, 民族与世

界结合, 将民族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成分挖

掘出来, 提炼升华后再加以发扬光大。” 听了学员们

的发言后, 刘云山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充分肯

定了学员们的发言很精彩, 同时要求大家要始终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

主体和服务主体, 树立大众情怀、 体察群众愿望,

深刻反映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展示

各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要大力弘扬各民族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 自觉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 用各种文学形式

反映各民族平等团结、 亲如一家, 反映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血肉关系, 促进民族之

间的平等友爱、 团结和睦。 要自觉以生活为源泉,

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 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

积极投身“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活动, 增强

实践感悟、 丰富生活体验、 汲取智慧营养, 在植根

群众、 扎根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和创作

灵感。 要把加强学习、 提高修养作为毕生功课, 积

极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 广泛吸纳各民族

优秀文明成果, 不断丰富知识积累、 提升思想境界,

以高尚的职业操守、 良好的社会形象、 杰出的文学成

就, 赢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他特别强调: 少数

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 离不开

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

养和文学创作扶持力度, 多为少数民族作家办实事好

事, 继续在调研采风、 评论研讨、 学习培训等方面向

少数民族作家倾斜。 要充分发挥各级作协的桥梁纽带

作用, 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 团结和激励少数民

族作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宣部副

部长翟卫华、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 时间不

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座谈会到了结束的时候。

聆听过刘云山同志谆谆教诲的学员们依然沉浸在喜

悦和振奋之中, 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5

23

日上午

9

00

, 鲁十二全体同学参加了

中宣部、 文化部、 国家广电总局、 中国文联、 中国

作协、 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

开的纪念 《讲话》 发表

70

周年座谈会, 刘云山主持

会议, 会议有三项议程: 首先由刘延东宣读胡锦涛

总书记对学习 《讲话》 的批示, 胡锦涛指出, 毛泽

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把马克思主

13

Page 1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理论世界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

70

年来, 在

《讲话》 精神指引下, 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

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 创作出一大批具

有正确政治立场、 深刻思想内涵、 感人艺术魅力的

优秀作品, 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革命、

建设、 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强调,

70

年的历史充分表明, 《讲话》 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真

理光芒, 《讲话》 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

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然后文

艺家代表发言: 文化部长蔡武、 老一辈文艺家于蓝、

音乐家印青、 作家迟子建分别发言, 最后李长春发

表重要讲话。 李长春在讲话中说, 胡锦涛总书记的

重要指示, 深刻阐明 《讲话》 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

用, 高度赞扬

70

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作出的

重要贡献, 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讲话》

精神、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

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文

艺工作者沿着 《讲话》 指引的正确方向, 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李长春说,

70

年来, 《讲话》 犹如精神灯塔, 指引我国文艺事

业和文化建设不断谱写辉煌篇章, 为满足人民精神

需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激

励亿万人民投身民族解放、 国家富强、 改革开放的

宏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

和弘扬 《讲话》 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李长春强

调, 继承和弘扬 《讲话》 精神、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

化发展方向; 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把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必

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必须贴近

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

心的创作导向; 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

进, 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必须积极吸收世

界优秀文明成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加强文

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动文化繁荣健康发展提供坚

强保障。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大力继承和弘扬 《讲话》

精神, 积极追求德艺双馨, 自觉树立良好形象, 以

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5

23

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参加黄金时间直播

的大型文艺晚会 《为人民放歌》 ———纪念毛泽东同

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周年, 晚

会带领大家激情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 深情诉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年来, 我国

文艺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骄人成就。 晚会运用多

种表现形式、 集中展示了自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发表

70

年来, 近

50

部经典的文艺作品。

从陕北民歌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到爱国歌曲 《祖

国颂》, 再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 《我和你》; 从延安

时期的新秧歌剧 《夫妻识字》、 《兄妹开荒》 到经典

合唱 《保卫黄河》、 民族歌剧《江姐》 片段, 再到八

十年代经典舞蹈 《秦俑魂》、 《鄂尔多斯》; 从经典

的影视剧歌曲 《英雄赞歌》 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

晚会上的经典曲目 《常回家看看》、 《越来越好》,

再到新中国建国

60

周年献礼电影作品 《建国大业》

的主题曲《追寻》, 整台晚会犹如一条涵盖了中国文

艺发展历程的艺术长廊, 令观众目不暇接。 晚会遴

选采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来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代表, 生动展现

70

年来我

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艺术工作者们坚持“文艺

为人民服务” 的创作精神。 节目采访了

98

岁高龄的

于敏老师, 他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 新中国第一

部电影 《桥》 的编剧, 同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

亲历者, 他在晚会短片中为大家讲述,

70

年前延安

文艺座谈会召开时的情景;

91

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

术家于蓝深情回忆延安时期的文艺发展;

82

岁的剧

作家、 词作家阎肃,

78

岁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

72

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都在短片中, 为大家

讲述他们毕生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追求。 在节目形式

上, 晚会以浓缩紧凑的歌曲联唱为主, 同时也融合

了合唱、 舞蹈、 朗诵、 器乐戏曲、 杂技、 民间民俗

等表演元素; 并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展现书法、

绘画、 摄影等艺术门类的我国优秀作品, 在主持串

联中体现文学、 影视艺术的发展成就, 努力为观众

打造一台内容充实、 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一个星期的日程安排很满, 但大家都很兴奋,

说等于是第二次回炉, 收获很大, 感受良多。 特别

是对 《讲话》 有了很深的领悟, 今后一定要在创作

实践中践行 《讲话》 精神, 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精品力作。

14

Page 1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一、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简况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发展最好, 成果最显著的时期。 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文革” 结束时, 云南还没有一支以青年作家为主体

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 这一时期, 是恢复发展、 夯

实基础、 建立队伍的时期, 经过

20

年的努力, 基本

建成一支包括老中青各民族在内结构合理、 梯次完

整的作家队伍;

25

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 全

1800

个省级会员, 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作家;

200

余个全国会员, 也有将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作家, 这

两个“一半” 说明, 少数民族作家已经成为云南文

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骨干、 主体力量; 第二个时期是

1999

年至今的发展繁荣时期, 省委提出“两强一

堡” 发展战略, 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作为全省

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

展阶段。 并在云南省连续三次党代会上不断明晰、

强力推进, 这明显地改善了云南省以民族文学为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氛围, 各级党和

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人才的

培养。 省作协在省委、 省政府支持下, 建立了支持

“定点深入生活”、 “重点作品扶持”、 “重点文学期

刊作品发表奖励” 等多项制度, 大大激发了文学创

作的积极性。 自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创办以来

至今九届,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获奖人数和奖项均居

全国全列。 目前, 全省

25

个少数民族(含傈僳、 普

米、 怒、 德昂、 阿昌、 布朗、 基诺

7

个人口较少民

族), 均有中国作协会员; 一些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作家坚持民语文学期刊办刊

30

余年, 坚持母语创作

和翻译出版多年不辍, 民族作家不是一个个出现,

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的涌现, 在全国逐步发生影

响的有“小凉山” 彝族普米族诗歌群、 “香格里拉”

藏族普米族彝族诗歌群、 “红河” 哈尼族诗歌群等,

呈现了群星璀璨的繁荣景象。 这一切, 提升了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的的地位, 增加了其丰富性, 扩大了

在全国、 乃至周遍国家的文化辐射和影响, 为国防

建设、 保卫边疆, 团结维稳, 各民族团结和谐作出

了积极贡献。

二、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

经验

1

、 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

云南省将“民族文化强省” 建设作为全省发展

战略。

2010

年起, 每年从省财政中给予省作协

120

万元青年作家培训专项资金, 并纳入“十二五规

划”;

2000

年起, 每年拨

40

万元, 作为重点作品和

定点深入深入生活补助资金, 两项共

160

万元。 虽

然钱不多, 但使省作协在完善各项激励奖励机制方

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各级党政充分支持文学创作,

除了逐步增加对地市县一级的文联、 作协加大资金

支持外, 对在全国获奖的作家作品大多对等奖励,

超过

10

万元单项奖励的州市有两个。 多年经验说

明,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 有文化发展目标思路, 就

有望发展, 就有成果, 事情就好办, 人才出露就快,

作家精神面貌就大为改观; 反之, 领导文化自觉性

不高, 就“人难做、 事难办、 路不通” 甚至一筹莫

展。 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视程度并不均衡,

投入差异很大, 有的民族自治州宁肯每年花上千万

搞民族节庆, 不愿花几十万来支持一个发展民族文

云南省

少数民族文学

现状及设想

黄 尧

特别报道

15

Page 1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学创作的小工程。

2

、 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主要是各级作协、 文联

是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最基本的组织保障。

多年经验说明, 作协要“六有”: 即“有作为、

有思路、 有资源、 有专业水准、 有规划部署和有持

之以恒的责任感” 才能做好民族文学的工作。 民族

文学事业, 有相当敏锐的时代性即时代要求, 有相

当专业的理论实践标准, 有相当严格的政策性和规

范性———这是一个不变异又有现实要求的特点。 做

这项工作的作协领导和工作人员, 要胸襟宽广, 热

爱各民族事业, 待民族作家如兄弟, 要懂民族问题

和民族工作的基本规范, 会做联系融通和整合各项

资源的工作, 这个要求很高, 但一点不能降低。 能

不能逐步建设并稳定一支这样的工作队伍, 是搞好

民族文学工作的关键。 其中, “有为才有位”, 是基

层作协的重要体验, 要各级党政重视并支持, 就要

支持地方经济、 社会、 文化建设, 参与其中, 在改

革发展大势中充分融合, 找到自己的位置, 打造自

己的平台, 作出可观成绩来。 “等、 靠、 要” 是无

作为的表现。

3

、 实事求是, 尊重“差异”, 按文学规律指导

民族文学创作是发展民族文学事业的基本方法。

云南省作家协会面临的是全省八个民族自治州

和若干个自治县。 州市级地区民族作家也与汉族作

家呈融合状态。 在鼓励创作上一视同仁, 强调民族

团结, 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依据其特殊性给予特

殊扶持办法, 对边境地区或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则依

据政策特殊对待。 对已经形成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

地区采取“个案” 扶持, 甚至“一人一案”, 如省作

协曾配合中国作协选送“鲁十二” 学员; 不断推荐

选派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中国作协全国性活动; 也曾

召开过景颇族、 哈尼族、 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 还

准备举行各少数民族诗歌群体创作研讨会等等。 少

数民族作家各自文化传统、 渊源、 背景、 生活工作

环境差异很大, 各自文学观念和创作水平也不尽相

同, 一样对待, 但不使用同一标准; 一样热情, 但

不追求一样收获, 是尤其要谨慎处置的。

4

、 充分重视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培养, 鼓励

“回归” 民族本源, 大力倡导深入生活, 创新发展,

是保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后继有人、 发展有序、 持

续有劲的基本目标。

鼓励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

大力扶持史诗性或规模较大的文学作品创作以及逐

步打造少数民族语言翻译、 出版、 推广平台和综合

运行机制, 是未来作协工作的重要目标。 我省少数

民族青年作家占全体少数民族作家人数的一半多,

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对他们不一般要求, 充分尊重

其自主方向, 对有条件“回归” 本民族聚居地去深

入生活的, 要鼓励并加大支持力度。

三、 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存在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1

、 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作家的一个不可分

离的部分, 共同组成中国作家协会这个“团体”。 这

是中国作家协会章程开篇就规定的。 事实上, 在中

国作协工作中也受到充分且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

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 我们受益最多, 感

受也最深。 但, 中国作协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 包

括创作论、 作家论、 作品论的拓展建设方面仍显得

较弱, 过去从事这方面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衰减明

显, 应予充分重视。

2

、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大多用汉语写作, 这是历

史形成, 由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结构决定的, 是他们

进入中华主流文化甚至世界主流文化的必经路程。

往往一个具备本民族重要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作家

汉语修养越高, 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发现及表现越

深越广, 越接近文学语境, 越有可能获得更大成功。

这是无庸置疑的。 事实上, 没有民族文学的繁荣就

没有中国文学的全面繁荣; 中国文学缺少民族文学

多元文化滋养, 就不成其为足以称道世界的当代中

国文学。 这个问题存在巨大的文化、 思想、 历史、

美学空间, 然而理论学术探讨是空白的。 在“民族

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概念使用上历来纷争不

已。 我们的看法和实践是, 简单处理, 少数民族作

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及作品认定为“少数民族作家文

学”, 汉族作家写少数民族题材也可以认定为“民族

文学” 作品, 除少数民族文学专项奖励、 民族文学

刊物注明作家“族别”, 个人著作族别是否标注由作

家自主决定。 随着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逐步成熟,

这一问题不时提及。

3

、 少数民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是宪法规定的

权利。 在

1958

年云南全省贯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法”, 逐步成立八个民族自治州和若干自治县后,

60

余年来, 这均为自治法基本条例。 少数民族作家用

本民族语言从事文学创作, 是行使这一权利的具体

体现, 应受到尊重保护。 云南还有一个特殊情况,

世居少数民族, 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都分布在边境

沿线, 国家象征是“口岸”、 经济上是“通道”, 文

特别报道

16

Page 17: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化是“窗口”。

15

个独有民族, 大多跨境而居。 文

化互渗是历史形成的。 少数民族语言是世界普遍认

定的文化遗产, 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 至今是“活”

的语言, 是生产、 生活乃至行使政治权利中使用的

语言工具。 因此, 作家坚持用民族语言创作是从民

族俱存状况出发的。 不能蔑视和诋毁。 部分少数民

族作家自主坚持“母语” 创作, 有相当的民族民间

基础, 本民族认可度高, 受众极广, 甚至超过汉语

同类作品, 有的在相邻国和境外流传并产生影响。

进入本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东南亚、

南亚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发生相应变化, 大国霸权主

义、 境外恐怖主义、 分裂势力加紧对我渗透, 甚至

不断挑起争端, 在奉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同时, 抵

御外部敌对势力侵袭, 维护国土安全、 文化安全、

边疆稳定、 民族团结是第一等要务, 而云南少数民

族, 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处于边疆一线, 增加

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紧迫。 我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活动及作品对境外相邻民族有传统影响, 文化产品

有相当吸引力和传播优势, 因此, 鼓励和发展民族

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 出版、 交流、 推广应当成为

国家“维稳” 战略的一部分, 但就整体而言, 民族

语言文学创作、 出版、 翻译的工作没有受到应有重

视, 基本没有项目规划和资金投入。 云南省作协在

近年曾三次到德宏、 两次到西双版纳调研, 并在

2008

年承办中国作协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会

(西双版纳),

2010

年召开全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

作及翻译工作会 (临沧),

2010

1

11

日, 召开

全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 省委常委、 宣

传部长张田欣在会后批示每年拨给用以发展少数民

族文学创作经费

100

万元, 但至今没有落实。

4

、 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需要相应的平台。

改革开放之初,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相继创办民语文学期刊; 大理白族

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等都有

汉语文学期刊。 现民语文学期刊仅保留西双版纳的

《版纳》 (傣语), 德宏州的《永罕》 (傣语)、 《文

蚌》 (景颇语) 三种。 办刊均已超过

30

年。 但经费

很少, 十分拮据, 稿费仅每篇五元, 造成作者队伍

维系艰难, 几乎流失殆尽。 但民语刊物的影响力仍

然存在, 如德宏 《文蚌》 (景颇语) 境外发行数量

超过境内, 甚至流传到印度阿萨姆邦, 《版纳》、

《永罕》 (傣语) 也受到宗教界的欢迎。 民语文学期

刊具有我对外宣传的作用, 文学艺术作品是传统样

式加时代新风, 内容的正面性综合性也较强, 稽毒

禁毒、 防治艾滋等内容以文学形式出现、 农林、 卫

生、 保健科普栏目也很受欢迎, 介绍我国内政外交

和改革开发成果的文学作品是主块, 对边疆维稳、

民族团结、 反对分裂已经取到了一定作用, 是别的

方式不能替代的。 但长期以来, 民语文学期刊被当

作“另类” 看待, 有的领导认为有汉语 (报刊) 就

行了, 要什么民语 (刊物), 有什么人看? 民语文学

期刊维持艰难, 更不用说发展, 是一个应当引起重

视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5

、 民语文学作品的创作、 翻译、 出版事业被长

久边缘化应当引起重视。 云南除省民委主管的云南

民族出版社承当部分民语文学作品的翻译、 出版外,

没有省级出版社承当此类图书出版。

1956

年, 周恩

来总理特批成立的德宏州 《团结报》 用五种民语发

行, 以后又成立德宏民族出版社, 是我国除延边

(朝鲜族) 出版社外仅有的一家民族出版社。 但规模

较小。 民语图书 (含文学作品) 出版目前有傣、 佤、

傈僳、 景颇、 彝等几个主要语种, “汉民对照” 版

一般较为简单, 适应不了母语大型作品的出版推广。

民语翻译工作更是后继乏人。 这里要强调的是, 民

语文学创作是保留我国文化多元性的“长春工程”,

但萎缩不振已是趋势, 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民语

文学作品创作、 出版、 翻译周期长而“成本” 较高,

很难收得经济效益, 一般图书出版成本是汉语图书

的两至三倍, 加上翻译 (民翻汉简本) 则更高。 我

省有双语 (汉语、 民语) 创作能力的民族作家并不

少, 但往往自己掏钱出书, 没有稿费收入。 这大大

打击了民语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 云南省作

协采取纳入“重点扶持” 的方式对作家实行部分补

贴, 但因涉及面大, 标准难以确定, 仅是杯水车

薪。 多年来, 省作协吁请政策性支持的努力没有有

效回应。

6

、 建立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机构十分必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

1800

个省级会

员, 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作家,

25

个民族都有作家和

文学群体, 发展迅速, 成果突出。 为了适应这一形

式, 需要有对民族文学创作研究、 联络、 协调、 服

务、 管理的专门机构。 但文革结束、 文联恢复以来,

“云南省作家协会” 仅是一个省文联之下的处级单

位, 目前, 只有

5

个在编人员。 虽克尽职守, 兢兢

业业, 长期超负运转, 但对于发展统筹云南民族文

学事业这样专业很强、 涉及面很广, 需要专项资金

特别报道

17

Page 18: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支持, 更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 没有专门机构策划

运作, 实现长远目标或完成较大的项目性任务是根

本不可能的。 云南文学院承担全省, 尤其是少数民

族作家的培训任务, 却是一个自

1989

年创办以来

23

年“无编制、 无级别、 无经费” 的“三无单位”。

25

年来, 云南省作家协会多次自主提出应解决省作

协的升格问题, 财政单列, 未获解决。 今年

1

11

日, 省作协再次向省委常委会汇报, 省委书记秦光

荣同志听取了上述意见, 并请省编办研究提出意见,

按程序办理。 云南省作协如获升格正厅或副厅级单

位, 正式建立三个处级单位, 则可以经统筹, 设立

专门机构来考虑实施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长远规划。

四、 创新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体制、 机制,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建议

1

、 如上点所言, 云南省的情况, 在全国、 西南

各省市区, 情况都是很特殊的, 全国近一半少数民

族在云南, 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意义超出一般, 对

国防安全、 文化安全, 增加我国多元文化软实力,

巩固边疆、 维持稳定、 民族团结以及发展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关系, 反对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都有直

接的政治意义。 在体制机制上应大胆创新改革, 首

先是“固基” 的问题, 即在省一级作协有专管机构,

以便协调统筹和长远发展。 建议中国作协促成在全

国重点省区作协也设立专管机构。

2

、 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民族教育是基

础, 但事实上民族教育缺失较多, 很大程度上是一

个各级党政领导的认识问题, 甚至在民语教学方面,

如“减负” 则减民语教学课时, 造成民族地区群众

怨愤等不安定因素。 对“民族文学” 则认为是“牛

脖子上的耷拉皮”, “有则不多, 无则不少”, 民语

文学创作也因此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 建议, 中国

作协在专门会议中研究并加以强调, 给予少数民族

文学事业恰当的地位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3

、 民语文学期刊日益萎缩, 不给特殊政策, 则

不久就消失无闻。 建议, 中国作协协调国家民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在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大法的前

提下, 对已经在办的民语文学期刊不要强行并转、

一刀切, 允许继续办; 同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对

有条件办, 又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民语文学期刊

应按要求核准办; 目前, 云南尚有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沿

边州市要求创办民语文学期刊, 应按上述要求考虑

支持。 民语文学期刊有很大发展空前, 已经创办

30

年以上的 《版纳》、 《永罕》、 《文蚌》 等刊物正筹

划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以“一刊多期”, 扩展增办老

语、 泰语、 越 (南) 语、 缅语等专刊, 以扩大我对

外宣传的力度。

4

、 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出版、 翻译联动合作机

制, 与出版集团、 高校, 尤其是民族大学语言专科

合作建立“翻译” 人才储备库和支持平台, 培养民

语翻译人员队伍。 这就需要有相应政策支持和专项

资金保障。 云南省作协召开的全省民族文学翻译工

作会议上, 此呼声很高, 与会专家认为人才匮乏是

发展瓶径, 经匡算, 由省作协牵头, 培训少数民族

文学翻译、 编辑人才、 轮流举办各语种培训班, 每

年费用不能少于

60

万元。

5

、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已举办九

届, 影响很大, 是中国民族文学存在并发展的重要

标志。 在规范评奖条例办法的同时, 应考虑我国民

族文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西部、 西南、 中南、 东

北等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 各民族作家多、 少、

强、 弱的区别, 以及“少数民族文学” 原本很难制

定评定的统一标准的重要特点, 不应将某些程度的

“协商”、 “照顾” 机制全部革除。 对人口较少民族,

考虑到其起点低、 发展状况差的现实情况, 应以扶

持为主。 以体现民族团结平等和睦和共同繁荣的基

本宗旨。

云南省作协从自身实际出发, 准备在省委省政

府支持下, 单独设立“云南文学奖” 和“云南少数

民族文学奖”。 并加大奖励力度。

7

、 给予少数民族作家更多的发展空间、 交流平

台和学习机会, 加大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训力度。

少数民族作家大多分布在沿边、 基层, “人口较少”

民族作家则全部分布在边境或经济极欠发达的贫困

地区, 要解决他们“走得出来”、 “学得进去”、

“写得出来”、 “发表得了” 的问题, 是个综合性很

强, 需要多方面支持的工作。 但“走出来” 学习,

仍然是第一步的。 建议中国作协建立全国重点少数

民族作家库, 分期地有分别地安排少数民族作家更

多的学习、 考察、 交流和出国访问机会。 这对于增

加其民族自信心, 提高综合素质是必要和重要的。

云南省作协多年来积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 对贫困

地区民族作家走出来, 没有财政支持的, 能补贴多

少尽量补贴, 但省作协毕竟经费很有限, 但仅此一

点, 也受到少数民族作家的欢迎, 对开阔眼界, 提

高素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特别报道

18

Page 19: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在我国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里, 人口在

30

万人

以下的少数民族有

28

个, 总人口

169.5

万人, 他们

被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 在

28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

涉及云南的有

8

个民族, 分别是景颇族、 布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怒族、 基诺族、 德昂族、 独龙族。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 大多

居住在边远贫困地区,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在国家

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前, 人口较少民族

平均文盲率为

42%

, 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民族社会发

展总体水平是非常落后的。 在文学发展上也是如此。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 几乎没有自己

的书面文学, 有的民族在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自己的

作家和书面文学。

云南

8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 除景颇族外都没有

自己的文字。 所以,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除景颇族的

部分作家外, 都是用汉语写作。 接受汉语教育, 成

为书写的前提。 这些民族接受汉语教育大都是从新

中国成立后开始的, 因而,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书

面文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 可以说没有新

中国的诞生就没有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学,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培养下, 从无到有, 有了长足的

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每个民族都获过“骏马奖”, 有的民族还形成了作家

群体。 景颇族有石锐、 晨宏、 岳丁、 玛波、 闵建岚

等作家; 布朗族有石香兰、 陶玉明等作家; 阿昌族

有孙宇飞、 罗汉、 曹明强、 曹先强等作家; 普米族

有何顺明、 殷海涛、 尹善龙、 汤格萨甲博、 鲁若迪

基、 曹翔、 和文平等作家; 德昂族有杨忠德、 艾傈

木诺等作家; 怒族有彭兆清、 李金荣等作家; 基诺

族有张志华、 张云等作家; 独龙族有阿柏、 罗荣芬

等作家。 在这份还不完整的名单里, 我们不难看出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代言人。 这是非常

了不起的进步。 从纵向比, 这些民族的文学确实有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

然而, 如果从横向———同人口较多的民族比, 我们

不难发现无论从作家的数量, 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质

量上, 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有的人口较少民族, 至

今还没有创作出自己民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种

差距将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

中华文学是一个共同体, 如果没有人口较少民

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就谈不上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

发展;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就谈不

上中华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了繁荣发展人口较少民

族文学, 新世纪以来, 中国作家协会在贯彻国务院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工作中, 结合本职工

作,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骏马奖” 评奖中, 特别设立了“人口较少民

族特别奖”; 在建国

60

周年时, 在鲁迅文学院举办

了有

28

位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参加的

55

个民族中青

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民族文学》 举办了人口较少

民族作家培训班; 中国作协还专门组织人口较少民

族作家到东部沿海发达地方考察学习, 在对外交流

和访问中也有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参加……作为人口

较少民族普米族的一位诗人, 我本人的成长也倾注

着中国作家协会、 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联、 省作

协的关爱。 我

1992

参加滇西笔会,

1993

年之后多

次参加 《边疆文学》 的民族作者笔会,

1999

年之后

成为云南文学院的签约作家, 后来又参加 《民族文

学》 人口较少民族笔会, 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

学习, 去年作为中国作协特邀代表出席第八次全国

作家代表大会…… (下转 20 页)

发展中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鲁若迪基

特别报道

19

Page 20: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有民族出版社、 民语电台、

民语电视台、 民语电视翻译制作中心、 民族电影翻译公司、 五个文

种的报纸, 三个文种的杂志, 真可谓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傣文杂志《勇罕》和景颇文杂志《文蚌》分别创刊于

1981

年, 刊

物用文学的形式向国内外广大傣族、 景颇族读者传送中国共产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 通过杂志, 让傣族、 景颇族读者和作者了解、 学习

先进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如今两个刊物已经成了国内外傣族、

景颇族读者群里不可缺少的唯一文学刊物。 这些刊物在缅甸、 印度

阿萨姆帮、 泰国都有流传, 境外的僧侣, 学生也阅读这份刊物。 发

表在刊物上的好作品被选入民族高等大专院校的阅读课本中。

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云南省作家协会的关心支持

帮助下, 德宏文学日渐走向成熟。 但是, 德宏的双语文学创作水平

和翻译水平, 跟其他各兄弟民族相比, 相对滞后。

鉴于 《勇罕》、 《文蚌》 已经形成内外有影响的刊物, 读者对

刊物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 建议中国作协、 省作协和政府相关部门

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一、 大力扶持、 重视母语创作人才和创作作品, 让母语创作作

品得到有稿酬的同等待遇。

二、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高级翻译人才。 通过举办培训班、 为

各少数民族地区多呼吁争取一定的资金和当地制度的支持, 共同推

进母语创作和翻译事业。

三、 翻译是再创作。 希望中国作协批拨专项资金, 选派专业翻

译人员, 协助少数民族语创作的作家翻译作品, 向广大读者推介。

四、 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重视民文刊物, 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

持, 在边疆地区来说,《勇罕》 和《文蚌》 刊物不仅仅是民族文学期

刊, 还是一个很强的政治符号, 是两面旗帜, 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的安定团结。

五、 建议中国作协和省作协来德宏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 为德

宏少数民族作者和汉族作者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 着重培养翻译人

才和创作人才, 让其在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和瑞丽开发开放试验区

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接 19 页)

应该说,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帮助下, 人口较少

民族文学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国家新一轮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的实施和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的深入贯彻,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将迎来一

个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为此, 为了繁荣人口较少民

族文学创作, 提几点建议:

第一, 希望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评

奖中, 继续设立“人口较少民族特别奖”;

第二, 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人口较少民族

作家的培训、 作品的出版、 作品的研讨和对外的学

习交流;

第三, 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培训中对人口较少

民族作家给予适当倾斜名额。

我相信, 在中国作协、 省委、 省政府、 省委宣

传部的关爱下, 只要各级各部门措施得力, 方法步

骤得当, 加上人口较少民族作家自身努力, 人口较

少民族的文学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报道

20

Page 2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特别报道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说: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

云南最高海拔

6740

米, 最低海拔

76.4

米, 高

山林立, 河流密布, 气候立体, 适宜各种动植物的

生长和繁衍, 是动植物王国。 与物种多样性相对应

的是, 云南同样呈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因为文化是

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 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文化异彩纷呈。 人类智能的多样性隐藏在文化的

多样性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字是语言的一种形态。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文学的繁荣发展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发展; 只

有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繁荣发展, 才可能实现文化

多样性的良好格局; 只有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

展, 他们的母语文学才可能得到繁荣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优良的文学传统, 在悠

悠历史长河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风格各异

的史诗, 形成了繁盛的史诗群。 如彝族的 《阿细先

基》、 哈尼族的 《奥色密色》、 白族的 《人类和万物

的来源》、 傣族的 《巴塔麻嘎捧尚罗》、 佤族的 《司

岗里》 等等。 这些史诗有的是文字记载, 多数是口

耳相传, 代代传承。 以史诗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

丰富的文学典籍, 是千百年来各民族自尊、 自信、

自爱、 自强意

识 的 重 要 源

泉, 深刻影响

着一个民族经

济、 社会、 文

化的发展。

英国语言

学家戴维·克

里斯特尔说:

“多样性在进

化论中占据着

核心位置, 因

为它使物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最强的生态

系也是那些最具多样性的生态系。 我们征服这个星

球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我们能创造多样性的文化以

适应不同的环境。 维持语言多样性的需要就是基于

这样的论据。 如果说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成功发

展的前提, 那么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至关重要, 因

为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播下来的。”

他还说道: “关注人们的权利远比使用单一语言更

能促进世界和平。 一个社区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语

言。 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注远比单一的语言更能奠

定和平共处的基石。 我们需要接受多语并存的代价

和益处。”

中国作协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特别是少数民

族母语文学创作工作方面,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高瞻远瞩、 开拓创新、 成效显著, 为国家的稳定和

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

作, 我提出如下建议:

1

、 中央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包括文学

创作。 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人们共同体的文化需

求, 是民生工程, 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重视

这项工作, 用实际行动去支持、 帮助各少数民族发

展文化, 让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分享国家

发展的成果。

2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同时民族文化流失

严重,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基础薄弱, 没有出现

影响较大的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望中国作协

给予重点扶持。

3

、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他们文化传统

一脉相承,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母语作家的作品在境

外也有良好影响。 希望中国作协和云南省委省政府

充分重视云南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 (一) 在省

作协设立专门机构以指导、 协调、 服务全省少数民

族母语文学创作, 并保障人员和经费; (二) 设立

“云南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奖”, 与“云南省文

学艺术创作基金奖” 一同评奖和颁奖, 荣誉不低于

该奖项, 每次评奖获奖人数不低于

8

人; (三) 协

调、 帮助条件成熟的云南少数民族自治州编辑、 出

版少数民族文字文学期刊, 促进少数民族母语文学

创作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学创作

哥 布 (哈尼族)

21

Page 2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 更是少数民

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西双版纳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

都有各自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西双版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 那时, 傣族章哈康朗甩、 康朗英、 波玉

温相继创作了傣族叙事长诗《傣家人之歌》、 《流沙

河之歌》 和《彩虹》, 作品发表后, 在中国文坛形成

了一股强劲的民族民间文学冲击波。 其中 《傣家人

之歌》 的创作者康朗甩在

1960

年全国文教先进工作

者代表大会上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以来, 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对少数

民族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人才培养高度重视。

1981

年, 以“培养本地作者为主, 本地题材为主, 本地

读者为主” 为办刊宗旨的纯文学期刊 《版纳》 (后

改为 《西双版纳》) 汉文版、 傣文版相继创刊。

30

多年来, 《西双版纳》 杂志始终得到州委、 州政府

的关心和支持;

30

多年来, 西双版纳州作协以 《西

双版纳》 杂志为平台和园地, 发现培养了一批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人才。 目前, 西双版纳州作协共有会

106

人,

52%

为少数民族, 有

4

名中国作协会员,

4

人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可以说,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是在党的亲切

关怀下, 在上级作协的支持帮助下不断发展壮大起

来的, 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西双版纳作协和全省其他州市作协一样, 也是

“无编制、 无经费、 无办公地点”。 我们的工作主要

依托 《西双版纳》 杂志。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越来

越明显地感受到 《西双版纳》 杂志已不是普通意义

上的文学期刊。 在州内, 《西双版纳》 杂志通过文

学作品这种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生

动形象地反映党的方针、 政策, 传播科学文化, 宣

传禁毒防艾, 很受群众欢迎, 乐于接受, 在维护边

疆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 反对分裂, 保卫文化安全

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 随着云南“桥头堡” 建设的

稳步推进, 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显著, 澜沧

江·湄公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 更是一条文化的

河流。 西双版纳和流域内许多国家有许多相近甚至

相同的文化背景, 而文化的认同具有强大的亲和力。

《西双版纳》 杂志傣文版创刊以来, 就有不少杂志通

过民间渠道流传到老挝、 缅甸和泰国。 所以对西双

版纳来说, 特别是对 《西双版纳》 杂志来说, 充分

利用文化的亲和力, 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 优势

明显, 因此, 特别希望中国作协、 云南省作协在西

双版纳少数民族创作人才的培养、 《西双版纳》 杂

志的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想表达的是, 短短几年, 中国作协已是两

任书记亲临西双版纳考察、 调研, 足见中国作协领

导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视和关爱, 这使我

们倍受鼓舞和鞭策, 我们相信, 在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中国作协、 云南省作协的

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下,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学事

业必将象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一样, 枝繁叶茂, 繁

花似锦!

在中国作家协会“进一步繁荣少数

民族文学事业”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罗云智

特别报道

22

Page 2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一、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状况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现有三个少数民族

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个北川羌族自治县。 地域面积

占全省五分之三以上。 分布着藏、 彝、 羌、 回、 苗、

土家、 白、 满、 蒙、 侗、 壮、 朝鲜、 布依等十多个

少数民族。

讫今为止, 四川省少数民族作家中现有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

30

人;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134

人;

市、 州作家协会会员

340

人。

2003

年至

2011

年间, 四川省的少数民族作家

已出版长篇小说

38

部; 中篇小说

12

部; 短篇小说

63

部; 长诗

5

部; 诗集

94

部; 散文诗

15

部; 散文

89

部; 报告文学

17

部; 纪实文学

16

部; 文学批评

4

部, 共计

504

部。 此外还有许多见诸各种文学报

刊杂志的单篇作品。

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有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

即: 甘孜州的 《贡嘎山》; 阿坝州的 《草地》; 凉山

州的 《凉山文学》。 均以汉语和民族母语两个版本出

版发行。 我省凉山州还和贵州省的毕节地区; 云南

省的楚雄州、 红河州合作创办了《彝族文学报》。

近十年来, 四川少数民族作家先后荣获“全国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的有

5

人; 荣获“四川

省文学奖” 的有

7

人; 荣获“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优秀作品奖” 的有

34

人。

二、 促进四川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基本作法

近十年来,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在党和政府

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扶持下, 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支

以中青年作家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发展

壮大, 文学新人层出不穷。 已有不少四川少数民族

作家跻身中国当代优秀作家、 诗人行列。 创作出大

量充满改革开放时代气息, 充盈着各民族异彩纷呈

生活图景的优秀作品。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呈现

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1

、 不断深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想认识。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 民族地区幅原辽阔。

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促进创作繁荣, 不仅

是文学事业发展本身的需要, 更是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民族团结, 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需要。 因此, 四川省作家协会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带着深厚的民

族感情, 积极主动地开展民族文学工作, 始终把培

养少数民族作家, 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作为全

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增进民族团结, 实现各民族

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大事来抓。 积极探索繁荣四川少

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新举措。 抓住机遇, 团

结奋斗,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推动四川少数民族

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2

、 构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新机制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

史的因素, 经济、 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必须

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持之以恒地抓下

去,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 四川作协建立建

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组织机构, 与四川省民

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成立了“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委员会”, 主动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省作协创

联部内分工专人长期负责少数民族文学工作, 纳入

省作协年度工作计划, 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积

极开展各种创作活动。 自

2003

年以来, 多次召开全

特别报道

23

Page 2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 羌族文学研讨会、 民族母

语创作研讨会、 少数民族作家、 作品的专题研讨会,

举办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讲习班, 培养少数民

族青年作家。 我们还组织省作协的文学刊物 《四川

文学》、 《星星》 诗刊、 《当代文坛》、 《作家文汇

报》 到民族地区举办笔会。 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作家、

评论家、 资深编辑到甘孜、 阿坝、 凉山三个少数民

族自治州开办讲座, 帮助少数民族作家提高创作水

平。 对创作成绩突出, 发展势头好的少数民族作家,

先后有

20

余人被聘为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创作员, 让

他们在一到两年时间内, 暂时放下日常工作与生活

上的负担, 集中精力读书创作, 提高文学休养和创

作水平。

2011

10

月, 四川作协安排专项经费,

组织十多名少数民族作家走出偏远山区, 到上海、

浙江、 江苏、 安徽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变化, 体味社会主义

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帮助他们

拓展视野, 开阔思路, 提高思想水平和创作水平。

我们还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激励机制, 在省

委宣传部和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 设立了省级的

“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奖”, 四年

评选一次, 目前已经评选了五届。 对取得创作成就

的少数民族作家给予及时的表彰与鼓励。

3

、 狠抓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

近年来, 四川省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中青年作

家为主, 由藏、 彝、 羌、 回、 苗、 土家、 白、 满、

蒙、 布依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优秀作家组成的创作队

伍。 如阿来、 吉狄马加、 意西泽仁、 木斧、 章戈·尼

玛、 倮伍拉且、 远泰、 格绒追美、 列美平措、 尹向

东、 根秋多吉、 江泽·东科、 达增、 谷运龙、 杨国

庆、 雷子、 李炬、 索朗仁称、 何小竹、 阿库乌雾、

况璃、 栗原小荻、 阿蕾、 贾瓦盘加、 沙马、 马德清、

时长日黑、 觉乃·云才让等等。 在他们作品中, 闪耀

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浓浓深情,

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独特神韵, 充满了少数民族作家

对本民族历史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切身体验, 倾注了

少数民族作家对真、 善、 美的呼唤和追求, 在四川

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我省甘孜藏

族自治州, 近几年来形成一个以中青年作家为主体

的“康巴作家群”, 他们耐得住寂寞, 潜心创作, 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十年来已出版长篇小说

19

部;

中短篇小说集

6

部; 诗集

7

部; 散文集

13

部; 报告

文学和纪实文学

3

部, 还在全国性的文学期刊上发表

了许多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四川少数民族作家已成为

文坛上创作十分活跃, 成就非常显著的有生力量。

4

、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园地建设

在工作中, 我们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园

地建设, 对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给予大力支持。 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期刊整顿工作中, 地、 市级文

艺期刊大量压缩, 我们八方奔走积极争取, 争得省

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保留了甘孜、 阿坝、 凉山三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 《贡嘎山》、

《草地》、 《凉山文学》。 并经常派出著名作家和经验

丰富的文学编辑参加这些刊物举办的的笔会, 改稿

会, 帮助他们提高办刊质量。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作

家出书难的问题,

2005

年我们在省委宣传部、 省民

委的大力支持下, 筹集经费

20

多万元, 编辑出版了

《四川少数民族作家选集》, 选编了我省创作成就比

较突出的藏族、 彝族、 羌族、 白族、 土家族等

12

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的作品集, 共

12

250

余万

字, 每卷

20

万字左右。 极大的调动了四川少数民族

作家的创作积极性。

5

、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建设

在大力抓好创作繁荣的同时, 我们也努力加强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建设, 积极组织文学

评论家对我省创作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和优秀

作品, 进行及时深入的分析研究, 对我省民族文学

事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广泛充分探讨, 不断提高我省

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水平。 我们积极参与并协助西

南民族大学开展“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 重点课

题的研究,

2003

年出版了由西南民族大学徐其超教

授、 江春罗布研究员主持撰写的长达

40

多万字的少

数民族文学理论专著《族群的记忆———新时期四川少

数民族文学》。 对新时期以来四川省少数民族作家、

诗人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 系统

的文本检视与理论评述。

2010

年我们在 《文艺报》

的大力支持下, 在 《文艺报》 上发表了一个整版的

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 对

繁荣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

、 关心扶持少数民族文学母语创作

我省两大主要少数民族藏族和彝族, 都有自己

的民族母语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关心扶持少数

民族母语创作, 是民族文学事业繁荣与发展不可或

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民族母语作家的

扶持和培养。 积极与西南民族大学藏文系、 彝文系

的民族语言专家合作, 分析研究母语作家作品, 帮

特别报道

24

Page 2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第十二届中国诗人诗歌节在肇庆市举办

文学资讯

4

20

日至

23

日, 山中华诗歌文学会、 华夏

新诗研究会、 新国风杂志社, 联合中共肇庆市委宣

传部及肇庆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诗人诗

歌节在肇庆市举行。 云南作家项兆斌荣获“中国百

杰诗家” 荣誉称号。

在开幕式上, 中共肇庆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陈

以良代表肇庆市委、 市政府对本届中国诗人诗歌节

的举办表示祝贺。 《人民日报》 编审、 著名作家石

英, 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 总编辑、 著名军旅诗人

峭岩, 原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著名诗人王绶青, 中

华诗歌文学会会长、 著名诗人丁慨然, 《清远日报》

副总编、 清远市作协主席唐德亮, 肇庆市文联主席

朱英中等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参加了活动。

本届诗歌节活动内容包括到肇庆著名风景名胜

区采风, 诗歌研讨学术报告, 以及座谈会、 笔会等。

“中国百杰诗家” 称号, 是我国国风大乡土诗人

的最高荣誉, 也是中国诗歌界的重要荣誉之一。 本

届诗歌节向著名诗人王绶青、 唐德亮、 叶坪、 甘苦、

伍民权和项兆斌等

10

余人颁发了 《中国百杰诗家》

荣誉证书。 项兆斌因在诗歌理论创新、 长期坚持诗

歌批评及诗歌创作上对新诗发展做出的不俗贡献而

获得“中国百杰诗家” 殊荣。 (颜 博)

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优秀作品奖” 中, 设立专门的藏文、 彝文母语奖

项, 对母语创作给予鼓励和表彰。 近年来, 四川少

数民族作家不仅在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

了可喜的成就, 而且在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中也成绩

斐然。 在藏文文学创作中, 章戈·尼玛的散文集 《金

色的花》、 根秋多吉的散文集《高原心迹》、 江泽·东

科的诗集《复活》、 娥荣初的诗歌《绽放在生命里的

期待》、 觉乃·云才让的中短篇小说集 《角受伤的牦

牛》 等优秀作品, 在民族地区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四川的彝族作家在母语创作方面, 已经走在了全国

的前例。 贾瓦盘加的《火魂》, 是我国第一部彝文长

篇小说, 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

马奖”; 阿库乌雾的诗集《冬天的河流》 和《虎迹》;

女作家阿蕾的小说集《根与花》; 时长日黑的小说集

《山魂》 等优秀作品, 在彝族母语创作中有着重大影

响。 在他们中间有的不仅在母语创作中取得了骄人的

成绩, 而且在汉语文学创作中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不可多得的双语作家。

三、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 关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体制、 机制问题

四川作协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体制、

机制方面虽然有一些探索, 但市、 州、 县一级的作

家协会却没有起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 就连凉

山、 甘孜、 阿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作协都没有专

门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 因此基层的少数民族文

学事业还缺乏制度上的有力支撑, 处于一种自生自

灭的生存状态。 这固然和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地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一些地方对少数民族文学

事业的重视不够有关, 一时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

决。 因此我们建议中国作协可否采取一些措施, 对

少数民族自治区和重点省、 市给予必要的帮助。 如

在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给予

倾斜; 增加鲁迅文学院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训名额;

经赏组织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作家、 评论家到

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交流、 辅导; 在中国作协主办的

文学报刊上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家、 作品的推介、 扶

持力度; 积极搭建全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之间及其与

汉族作家之间相互交流、 学习、 考察的平台; 对少

数民族文学母语创作和民族地区的文学刊物给予资

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2

、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 的界定问题

一般来讲, 我们都是以作家的民族身份来界定

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 但是, 在今天少数民族作家

面对一个十分强势的汉族主流文化的背景下, 创作

中自觉不自觉的同质化趋向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 因此, 与作家的民族身份相比, “少数民族文

学” 更应看重作品内在的民族原素。 在理论研究和

创作创实践中, 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少数民族作家立

足本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

的审美心理去进行创作, 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和

特色来。 以利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报道

25

Page 2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一、 基本情况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目前, 广西作

家协会共有少数民族会员

495

人, 占会员总数的

34%

, 涵盖了壮、 瑶、 苗、 侗、 仫佬、 毛南、 回、

京、 彝、 水等

10

个世居民族以及满、 蒙古、 土家、

畲族等散居民族。 长期以来, 广西各民族作家同心

协力, 相互促进, 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 我们还拥有了

以壮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通过 《三

月三》 杂志和 《广西民族报》 等报刊为民族地区群

众提供精神食粮。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

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

区成立以后,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得到了很好的

发展, 涌现了陆地 (壮族)、 李英敏 (京族)、 韦其

麟 (壮族)、 包玉堂 (仫佬族) 等一批优秀作家诗

人,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广西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新时期以来, 以王云高 (壮族) 的中篇小说 《彩云

归》 获得

1979

年全国优秀小说奖为起点, 广西文学

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少数民族作家仍然是

这支作家队伍中冲锋陷阵的主力军。 至今, 加入中

国作协的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有

61

人,

广西作协历任主席陆地、 韦其麟、 韦一凡、 冯

艺, 均是壮族作家。 在壮族作家队伍中, 目前以冯

艺、 黄佩华、 凡一平、 严风华、 李约热、 黄土路、

潘莹宇、 姚茂勤、 韦俊海、 黄伟林、 蒙飞、 何述强

等为代表的壮族中青年作家群阵容鼎盛, 涵盖了小

说、 诗歌、 散文、 文艺理论等各个门类。 由广西作协

和广西民语委共同主管的壮族作家文学创作促进会,

是全国壮族作家联谊和交流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

仫佬族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人口不足

20

万, 但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很高, 文学人才辈出, 著

名的彩调剧《刘三姐》 编剧包玉堂就是仫佬族诗人。

目前活跃在文坛的仫佬族作家潘琦、 鬼子、 常剑均、

包晓泉等, 都可以称得上是广西文学的领军人物。

瑶族以广西文联主席蓝怀昌为代表, 青年作家

盘文波 (光盘)、 纪尘、 潘红日、 林虹等崭露头角,

跻身广西签约作家行列。

其他如侗族作家张泽忠、 杨群江, 苗族作家唐

正柱, 毛南族作家谭自安等在文学创作上都有不俗

的成绩, 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目前在用母语创作的壮族作家中, 以蒙飞、 李

从式、 覃祥周、 陆登、 余执等为代表, 约有

30

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年轻有为, 多数是上世纪

六、 七十年代出生, 都来自桂西、 桂西北壮语地区,

作品内容也以反映广西西部壮族人民的生活、 命运

为主题。 其中蒙飞的壮文长篇小说 《节日》 刚刚由

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壮文长篇小

说, 它的出版, 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

2008

年已获

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评奖中,

广西作家共有

46

人次获奖。 他们既为本民族、 也为

广西争得了荣誉。

目前, 广西的中青年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实践

中形成了两个特点, 一是形成了一个集群, 集体冲

击力强。 不少作家在各大刊物发表作品, 展示了广

西创作的实力; 二是集体“触电”, 由文学创作转为

电影、 电视编剧。 不少作家加入了编剧这一行列,

促进了广西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

近十年来, 为了进一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 以评奖活动促进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设立于

1981

年, 是广

西最早设立的一项文学大奖。 第一、 第二届评选活

动分别于

1981

年、

1985

年举行, 因为种种原因中

特别报道

广西少数民族

文学创作

情况调研报告

广西作家协会

26

Page 27: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断了评奖。

2008

年, 广西文联和广西民委决定启动

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 奖评奖活动

并将这项评奖活动制度化。 这既是对多年来广西各

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回顾和总结, 也是弘扬优秀民

族文化传统, 体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促进广西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因此有十

分重要与深远的意义。 至

2011

年已开展了第四届。

从恢复评奖至今, 共有

65

部(篇) 作品获奖, 这是

对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二十多年来创作成果的肯定,

大大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

此外, 广西还设立了广西壮族文学奖, 至今已

开展第六届; 从

1992

年设立的广西独秀文学奖, 每

两年评选一次, 每次一人, 至今已开展了九届, 在

9

位获奖者中, 共有

4

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获奖,

44

﹪。

(二) 设立签约作家制度, 激励作家创作

签约文艺家是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针对广西

没有专业创作队伍, 着眼于培养人才, 推出精品,

推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从

1997

年率先在全国首次对文学创作者进行签约

创作以来,

10

余年来, 自签约创作制度实施以来,

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 推出了一

批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有力地促进了广西文学艺

术人才建设, 繁荣了广西文艺事业。 至

2010

年,

已签约

12

届, 签约作家共有

91

人。 其中少数民族

作家有

42

人, 占总数

46

﹪。

(三) 大力扶持、 培养少数民族作家

广西作家协会历来注重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扶持

和培养。 在推荐历届鲁迅文学院学员中, 少数民族

作者

17

名, 占总数的

40

﹪。 其中, 在

2009

年第十

二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高级研讨班 (少数民族作家

班) 招生中, 广西作协推荐了

5

名少数民族作家参

加了学习。

2011

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西南六省

区 (市) 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培训班, 推荐了

5

学员。

广西文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广西文学创作高级讲

习班, 到今年举办了

12

期。 广西作协已获得

2012

年项目经费批准, 将举办首届广西青年文学讲习班,

计划每年举办一次。

为打造广西文学积累工程, 自

2002

年起, 广西

作协承担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 的编辑出版工作。

每辑

20

卷,

2012

4

月将编辑出版第四辑, 四辑

共有

80

名作家入选, 其中少数民族作家有

38

人。

广西各级地方领导也十分重视民族文学事业的

发展, 努力营造民族作家成长的和谐环境。 其中如

都安瑶族自治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南丹县、 西

林县、 扶绥县等地以及广西民族大学、 河池学院等

学校文学社团, 一直以来保持着深厚的文学传统和

良好的创作氛围。 目前, 号称统领广西文学创作

“半壁河山” 的“桂西北作家群”, 依托每年举办的

“河池百色中青年作家联谊会”, 不断拓宽视野、 加

深交流、 推介新人, 凝聚团队精神, 提升创作品质。

有专家评论说, 在这片民族文学的沃土上, 上世纪

70~80

年代出生的新生的文学力量正在给广西文坛

注入了“虎虎生气”。

近十年来这些文学活动和举措, 为少数民族作

家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涌现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推出了不少文学精品, 为广西的文学事业的繁荣和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经验和体会

整体来看, 近十年来, 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是稳步发展的。 可谓人才辈出, 佳作不断。 工作

经验和体会有:

(一) 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设立作家签约制度, 既是对作家创作成果的肯

定, 也是对作家进行创作的最有实质性的扶持和帮

助。 少数民族作家从中受益很大。 这是自治区党委、

政府对广西文学事业的关怀和支持。

(二) 以评奖带动创作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 奖和广西壮族

文学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两项大奖。 历来

都受到广西作家的重视和关注。 每次评奖, 都推出

了一些精品力作和新人, 使少数民族作家深受鼓舞,

创作热情高涨。

(三) 关心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

广西不少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原先都生活在基

层, 创作条件比较差。 为了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

环境和创作环境,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 他们

分别调到了首府工作。 近十年间, 壮族作家黄佩华、

凡一平、 李约热, 仫佬族作家鬼子、 何述强等, 都

分别调到了广西文联、 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 优越

的工作环境和创作环境, 更有利于他们进行创作。

三、 存在问题

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 我们感到, 少数

民族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 民族性的缺失。 有的作者未能意识到文化

特别报道

27

Page 28: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云南省作家协会与昌宁县于

2012

3

月初组织

40

名省内、 外著名作家、 艺术家到昌宁采风,

并建立了“云南省作家协会昌宁县文化创作基地”。

近日, 该次文学创作征文评奖正式揭晓。 获奖名单

如下:

一等奖

欧之德 散文《春染青山尽可迷》

王剑冰 散文《彝山的快乐》

二等奖

半 夏 散文《田房 独念稼穑的守望》

徐兴正 散文《昌宁记》

王亨里 散文《木棉花开》

李朝德 散文《如何让我遇见你》

三等奖

张碧伟 美术《澜沧江畔杜鹃艳》

梁 刚 散文《一路茶香》

段瑞秋 散文《从湾甸到温泉以及茶花园》

白 山 散文《读昌宁》

杨佳富 散文《故乡之恋》

刘 年 散文《只道他乡是故乡》

著名作家昌宁县采风活动获奖作品名单揭晓

差异的重要性, 作品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及

文化背景不予重视, 挖掘得不够深入, 以普泛性取

代特殊性。

(二) 地方性与当代感不强。 有的作者满足于凭

个人才情和经验写作, 不能及时充实和提高自己的

理论修养和文化敏感, 没能准确把握和分析全球化

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状况,

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地方特色和当代感。

四、 意见和建议

(一) 为创新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 应加强文

学创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和完善。 在相关部门设立

省级、 地市级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委员会。 对各地少

数民族文学发展状况进行充分调研, 出台相关政策。

在经济上加大扶持少数民族作家和学者的创作与研

究的力度, 设置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金会, 帮助作

家、 学者出版著作。

(二) 健全并完善少数民族作家签约制度。 增加

少数民族作家和理论家的签约 (奖励) 数额, 并对

作家、 理论家的创作和研究进行中期检查, 提高创

作与研究质量。

(三) 设置多种少数民族文学奖。 可分少数民族

作家创作、 少数民族母语创作、 少数民族语言翻译

与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等不同奖项, 有针

对性地奖掖少数民族作家学者的创作、 翻译和研究,

鼓励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学者进行文学创作、 语言

研究、 文献整理与翻译等工作, 挖掘和创新民族文

化与地方文化。

(四) 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 鼓励作家到少

数民族地区采风和调研。 处在城镇化、 全球化进程

中的少数民族地区, 其社会经济和文化正在经历一

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城市

打工, 农村人口老年化的日益严重, 少数民族的文

化接续问题慢慢突显出来。 作家的创作应表现这一

现象, 并通过采风和调研, 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少数

民族文化的现实情状及历史变迁, 弥补因断层现象

造成的文化空白, 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困厄和

未来前途。

(五) 不定期召开高层次的专题研讨会和文学创

作笔会。 从内容与形式、 主题和方法、 现实作用与

文化意味等各个层面对少数民族的创作进行交流和

探讨, 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新现象、 新

问题加以理论追踪和文本讨论,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

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六) 保障和增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相

关刊物。 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但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及受众数量不多,

若完全以市场规律来运作, 将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财富的进一步流失甚至消亡。 应不顾市场利益

得失, 由政府出资予以保障和增办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和研究的刊物 (尤其是刊载母语创作和翻译、 研

究的刊物), 以抢救少数民族文学及文化遗产。

(七) 开办专门的少数民族作家班, 招收初具成

绩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入学深造。 在大学院校的

文学院增开“少数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

化” 等课程, 并列入相关高校招生计划, 以培养少

数民族文学工作新人。

特别报道

文学资讯

28

Page 29: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有

18

个世居民

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8%

, 少数民

族成分居全国第三位, 民族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五

位。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直是贵州文学创作中的一

支重要力量。 新世纪以来, 贵州文坛上活跃着一大

批民族作家, 他们笔耕不辍, 促使贵州文坛呈现出

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赵剑平、 禄琴、 赵朝龙、 杨

打铁、 王华、 龙潜、 田永红、 龙志敏、 孟学祥、 张

国华、 袁仁琮、 韦文扬、 赵卫峰、 刘照进、 韦昌国、

冯飞、 罗勇、 魏荣钊、 安元奎、 林照文、 赵永康、

肖勤、 姚胜祥、 白沙、 空空等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势

头喜人, 许多人获得了全国性奖项或省级奖项, 并

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 但放眼全

国, 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

为进一步繁荣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贵州省

作协通过到交流、 座谈、 走访的形式对贵阳、 遵义、

安顺、 黔南、 黔东南、 铜仁、 毕节、 六盘水、 黔东

南等地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基本情况和队伍建设进

行了广泛、 深入的调研, 取得了较为全面的资料,

并对繁荣少数民族文学,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有了新

的思考。

一、 贵州少数民族作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

少数民族作家比例不高, 队伍年龄偏大。

截止

2012

年, 在

1368

名省作协会员中有

328

名少

数民族会员, 占会员总数的

24%

。 其中苗族

86

名,

侗族

47

名, 布依族

67

名, 彝族

30

名, 土家族

48

名, 仡佬族

20

名, 回族

10

名, 白族

8

名, 水族

4

名, 满族

3

名, 毛南族

2

名, 纳西族

1

名, 蒙古族

1

名。

40

岁以下的会员

192

名, 约占会员总数的

14.

03%

。 在

113

名中国作协会员中有

41

名少数民族会

员, 占会员总数的

36%

; 其中布依族

11

名, 苗族

9

名, 土家族

5

名, 侗族

5

名, 仡佬族

4

名, 白族

3

名, 彝族

3

名, 回族

1

名;

40

岁以下的会员有

2

名, 约占会员总数的

1.76%

2.

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的大量作品在全省甚至

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作品还获得了国家

和省级大奖。 新世纪以来, 赵朝龙、 龙潜、 田永红、

杨打铁、 王华、 龙志敏、 孟学祥等一批少数民族作

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在省级奖项中

有近

40%

的作家为少数民族。

3.

一些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

读本民族的文化形态, 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本真, 揭

示本民族的精神实质, 书写本民族的现实生活。

4.

在城市中, 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呈现出在

特别报道

29

Page 30: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大汉语文学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特点, 很少采用本

民族题材。

5.

在边远地区, 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多与

作者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内容基本为劳动、 仪式、

婚恋等。 但因文化信息十分闭塞, 难与外界交流,

致使他们的文学创作跟不上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

6.

少数民族作家一般不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

而是采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

二、 贵州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创作面

临的问题

1.

创作队伍参差不齐。

尽管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

况。 一方面, 在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 有冲劲的作

家大都在

40

岁以上, 创作队伍青黄不接, 创作后劲

乏力。 另一方面, 布依族、 苗族、 土家族、 侗族、

仡佬族、 彝族、 白族、 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

伍活跃, 他们中的许多作家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

并在全国一些重点刊物上发表作品, 引起世人关注。

但一些少数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作家队伍, 只有极

少数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苦苦追寻, 发展势头并

不明显, 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就没有人从事文

学创作。

2.

缺乏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由于环境或工作的变故, 一些作家不再关注民

族文化, 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

特点重视不够、 民族意识强化不深, 对本民族的文

化不甚了解, 缺乏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因

此, 他们创作的作品, 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化的支撑

点, 难以看到本民族历史发展、 文化传承、 风俗习

惯的痕迹。

3.

缺乏良好的学习、 创作环境

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得不到政策、 资金上的

支持, 难以深入民间进行深度采风, 收集资料, 集

中心思进行创作; 加上缺乏作品发表平台, 又难以

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 创作的作品无处发表, 严重

挫伤了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积极性。

4.

缺乏精品力作

一方面, 少数民族创作在边缘文化的影响中进

行, 某些作品或许在特定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但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去创新

写作手法、 吸取先进经验, 导致思维滞后, 创作手

法陈旧, 创作质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另一方面,

虽然新世纪以来, 少数民族文学在创作和发表的数

量上取得了较大地突破, 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几乎为

过去的总和。 但透过数字, 我们却发现作家们的眼

光还只是停留在“可以发表” 的层面上, 数量庞大

的作品能产生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较少, 致使作品

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三、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思考

要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的力度, 推

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 就应该着力

做好以下工作:

1.

抢抓机遇, 打造品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其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

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将文化建设提升至与经

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 作

为排头兵的文学, 其重要使命就是要提升整个民族

精神文化的修养, 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推动国

家的发展和强盛。 而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不

可缺或的重要力量, 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

国, 必须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省份, 少数民族文学可谓

是贵州文学的品牌。 为此, 贵州省作协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出台的

“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精神, 抢抓机遇,

通过多种渠道, 力争得到中国作协、 省委省政府、

省文联以及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在政策上的支持和

资金上帮助, 希望能设立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

目, 拨出专款用于举办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 组织

少数民族作家采风等活动, 有目的、 有重点、 有计

划地对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进行扶持, 以发现、 培养

更多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 争取得到各级相关

部门的扶持, 研究制定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的暂行办法, 明确工作措施, 确保该项工作的持续

行、 长期性, 并尽力解决少数民族作家工作和生活

上的困难, 解除其创作上的后顾之忧。

2.

拓展平台, 繁荣创作

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 就必须要有展示创作的

平台。 贵州省作协针对作品发表园地萎缩, 推介力

度不够的境况, 一方面积极争取得到 《民族文学》

《山花》 《贵州作家》 《贵州日报》 的支持, 尽力协

调相关文学期刊不定期地开辟专刊、 专栏, 发表少

特别报道

30

Page 3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数民族文学作品, 宣传和推介贵州少数民族作家作

品; 另一方面争取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支持, 拟从

今年起, 与贵州省民委共同设立贵州少数民族文学

奖, 以加大发现、 培养少数民族作家力度, 充分挖

掘和弘扬贵州优秀多民族文化, 提升贵州少数民族

文学在全国的影响, 增强贵州少数民族作家的自信

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进一步打造贵州民族

文学品牌为宗旨, 促进贵州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同时, 希望中国作协能在少数民族省份或聚居

地开设中、 短期文学创作培训班, 为少数民族提供

更多更大的展示平台。

3.

创新模式, 培养人才

优秀的作品呼唤优秀的文学创作人才。 贵州省

作协把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当成工作的重中

之重来抓。 通过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改稿班, 召

开有创作潜力的作家作品研讨会, 举办各类征文活

动, 与相关报刊杂志联系, 了解作者的民族身份和

年龄状况, 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 通

过邀请著名作家、 评论家前来授课, 分析少数民族

文学创作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报刊对一些少数民族

重点作家的创作态势、 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大量的宣

传报道, 提高优秀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知名度, 以

此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热情。 一些基层

作协, 如黔南、 黔东南、 铜仁、 安顺、 六盘水、 毕

节等地作协也将目光投向培养少数民族青年文学创

作人才的目标上。 他们或利用自已的文学园地为少

数民族作家设立固定的栏目, 重点刊发少数民族青

年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或筹措经费对在省内外一

些大型刊物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或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式, 加大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力

度。 这些举措不仅对作家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鼓劲

作用, 同时也对作家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更好地培养文学创作人才, 省作协还创新培

养模式, 拟委派专人在完善作协会员档案的基础上

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库, 对那些有创作潜力

的青年少数民族进行重点关注, 向有关报刊推荐他

们创作的作品, 在举办各类学习班、 组织人员外出

采风时对他们优先考虑, 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

情, 为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后备力量打好基础。

4.

加强交流, 增强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坚

实基础。 只有强化民族意识, 热爱自己的民族, 熟

悉自己的民族, 理解自己的民族, 并脚踏实地、 不

断深入到本民族的生活之中, 才有可能较好地驾驭

本民族的创作题材, 才能为自己的民族文学发展做

出自己的贡献, 才有可能催生真正的精品力作。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

对中国多民族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的理性把握上,

由此, 少数民族作家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

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 加强与其他民族作家之

间的交流, 准确把握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 深入思

考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问题, 并最终化为文学作品展

示给世人。

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贵州省作协希

望根据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和个性特点, 选择民族

文化资源丰厚、 民族特色浓郁、 少数民族文学队伍

建设和文学创作势头较好的地区, 设立相关少数民

族文学创作基地。 如苗族文学创作基地, 布依族文

学创作基地, 仡佬族文学创作基地, 土家族创作基

地、 侗族创作基地、 彝族创作基地、 白族创作基地、

回族创作基地等等。 通过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

组织全省甚至全国的作家深入其中生活、 采风, 组

织多民族作家进行文学交流, 促使各民族文学相互

借鉴、 共同促进。

5.

研究现状, 指导创作

囿于特殊的历史、 地理、 生态环境, 贵州世居

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的冲击、 渗透、 挤压与同化中

所形成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态, 促使贵州文学

具有本土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迹, 从而提供了开拓少

数民族文学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

为使少数民族作者了解和认识本民族文学, 提

高作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贵州省作协希望组

织文学评论家对苗、 彝、 侗、 布依、 土家、 仡佬等

世居民族作家作品进行整体研究和个案分析, 充分

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文学所取得的成果, 探讨当前少

数民族作品的成败得失, 辨析少数民族的文学风格,

提升少数民族作家的理论素养和鉴赏水平, 指导少

数民族作家更好地把握创作规律, 挖掘本民族文化

特质, 彰显本民族文化内涵, 保障精品力作的不断

涌现。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 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

坚信, 有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 有相关部门的大力

支持, 有全体文学工作者通力合作, 有少数民族作

家的共同努力, 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定会前途似锦。

特别报道

31

Page 3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4

16

17

日,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繁荣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座谈会” 在昆明举行。 中国作协

党组书记、 副主席李冰,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

协名誉副主席丹增,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梁鸿鹰,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

记、 主席郑明, 省民委副主任李国林, 省委宣传部

文艺处处长李新, 省作协主席黄尧, 省作协副主席、

秘书长杨红昆等出席会议。 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吕汝伦, 广西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 副主

席黄德昌,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 作协主席欧阳黔森,

三省作协负责人及作家以及部分云南少数民族作家

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 中国作

协创研部副主任梁鸿鹰、 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共同

主持。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首先在会上作

了讲话。 他首先肯定了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作家在繁

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到, 云

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大省, 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

作家作为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民族文化强省过

程中的生力军, 为推动云南的少数民族发展作出了

突出贡献。 同时省委省政府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视程

度高、 扶持力度大, 先后设立了“云南文艺基金

奖”、 “德艺双馨奖”、 “文学艺术创作奖” 等相关

奖项鼓励作家创作, 力图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作者创

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后, 郑明主席又向与会嘉

宾介绍了云南文苑建设的基本情况, 他说, 云南文

苑目标建成集时代性、 艺术性、 国际性于一体的的

国际文化交流殿堂, 建成后将成为“云南文化大观

园”。 最后他提到, 云南省作协将与兄弟省区的作家

协会一起并肩奋斗, 共同为了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

业而努力。

随后,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李冰在会上

就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 意义及相关情况作了讲话。

他首先肯定了云南方面对于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而做出的努力。 他说, 今年被定为“少数民族文学

发展年”, 中国作协已对今年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方面

的工作做出了相关安排部署。 一是中国作协分四个

组分别到全国四个少数民族地区召开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会。 二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 预计将于今

9

月在北京召开。 三是介绍了“全国少数民族文

学骏马奖” 评选及颁奖的相关工作安排。 四是着力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的阵地建设, 把 《民族文学》 由

之前的一个汉语版本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变为一

个汉语版本和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本, 六个版本之

间即实现资源共享, 又保持各自独有资源的原创性。

五是今年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

70

周年, 中国作协计划于“

5

·

23

” 期间将鲁迅

文学院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作家班的学员召回北京参加

相关的座谈会、 创作研讨会及专题研究等一系列活

动。 整个工作安排将大致从今年三月延续到十月。

丹增在会上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 存在问

题以及他所理解的少数民族文学三个方面作了讲话。

他说,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困难重重的同时

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总体来说发展前景广阔。 但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集

中在少数民族作家本身缺乏自信、 缺少学习、 缺失

视野等方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

的核心利益,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承载的根基, 少数民

族文学发展形势大好。 各位文学创作者应放手一搏,

突破阻碍, 实现发展。

在会上, 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向参会嘉宾

作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调研云

南方面的汇报。 其汇报内容主要围绕: 一、 云南省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简况。 二、 云南少数民族文

学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经验。 三、 少数民族文学

工作存在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四、 创新促进少数民

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座谈会

在昆明召开

特别报道

32

Page 3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族文学发展体制、 机制,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

建议这四个方面展开。

在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基

本经验时, 黄尧提到, 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建设中, 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

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主要是各级作协、 文联是发展

民族文学事业最基本的组织保障。 实事求是, 尊重

“差异”, 按文学规律指导民族文学创作是发展民族

文学事业的基本方法。 充分重视少数民族青年作家

的培养, 鼓励“回归” 民族本源, 大力倡导深入生

活, 创新发展, 是保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后继有人、

发展有序、 持续有劲的基本目标。

同时黄尧主席也对创新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

体制、 机制,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建议做了相

关汇报: 一、 在体制机制上应大胆创新改革, 首先

是“固基” 的问题, 即在省一级作协有专管机构,

以便协调统筹和长远发展。 建议中国作协促成在全

国重点省区作协也设立专管机构。 二、 建议中国作

协在专门会议中研究并加以强调, 给予少数民族文

学事业恰当的地位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 对已经

在办的民语文学期刊不要强行并转、 一刀切, 允许

继续办; 同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对有条件办, 又

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民语文学期刊应按要求核准

办。 四、 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出版、 翻译联动合作机

制, 与出版集团、 高校, 尤其是民族大学语言专科

合作建立“翻译” 人才储备库和支持平台, 培养民

语翻译人员队伍。 五、 在规范评奖条例办法的同时,

应考虑我国民族文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西部、 西

南、 中南、 东北等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 各民

族作家多、 少、 强、 弱的区别, 以及“少数民族文

学” 原本很难制定评定的统一标准的重要特点, 不

应将某些程度的“协商”、 “照顾” 机制全部革除。

对人口较少民族, 考虑到其起点低、 发展状况差的

现实情况, 应以扶持为主。 以体现民族团结平等和

睦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宗旨。 六、 给予少数民族作家

更多的发展空间、 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 加大对少

数民族作家的培训力度。

原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晓雪也在会上作了讲话。

他提到三点, 首先, 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提高文化自

觉, 增加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其次, 少数民

族作家要有民族性和民族精神, 同时又要具有人类

情怀和世界眼光。 最后, 必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

文学的理论建设, 培养扎实的理论人才。

会上,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分别对少

数民族文学创作相关情况做了汇报并提出相关的发

展建议。 彝族作家李骞首先发言, 他针对云南省作

协的升格问题和“骏马奖” 中取消了文学评论奖项

的问题作了阐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随后, 普米族

作家鲁若迪基与参会嘉宾探讨了关于人口较少民族

的文学事业建设问题。 他建议骏马奖继续保留“较

少民族” 的相关奖项的设置及评选; 同时希望相关

部门能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较少民族文学创作者的

相关培训、 学习、 作品出版等相关工作; 鲁迅文学

院培训班可以增加每期培训学员中少数民族学员的

名额, 为更多少数民族作家提供学习平台。 哈尼族

作家哥布谈到了少数民族进行母语文学创作方面的

相关问题。 他首先阐述了母语创作存在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其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有文化至关

重要。 所以他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对母语创作给予更

多的扶持和帮助, 特别希望可以创办属于自己民

族—哈尼族文字的文学期刊。 景颇族作家玛波同样

提及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 她建议

鼓励少数民族作家的母语创作行为, 并希望相关部

门在资金方面能够给予扶持。 同时能够重视民文刊

物的生存发展, 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出版、 翻译联动

合作机制, 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人才。 最后,

原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彝族作家张昆华作了总

结性发言, 他指出,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应注

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面” 的拓展与“点” 的

精深; 二是“量” 的增大与“质” 的升华; 三是学

习与教育相结合。

来自广西、 贵州、 四川三个省区作家协会的代

表们纷纷向与会领导汇报关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学发

展的调研情况。 代表们分别从本省区少数民族文学

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工作中的经验、 做法, 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解决建议做阐述。 对于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作协

代表提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作者民族性的缺失和

地方性与时代感不强。 而贵州代表则指出, 创作队

伍参差不齐, 缺乏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缺

乏良好的学习、 创作环境, 缺乏精品力作等四个方

面是贵州目前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

主要问题。 四川代表则提出了关于促进少数民族文

学发展的体制、 机制问题以及关于“少数民族文学”

的界定问题。

特别报道

33

Page 3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 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

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三省代表也纷纷献计

献策, 提出自己的建议。 广西代表建议, 为创新促

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 应加强文学创作的体制和机

制建设和完善。 设置多种少数民族文学奖。 健全并

完善少数民族作家签约制度。 开办专门的少数民族

作家班, 招收初具成绩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入学

深造。 保障和增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相关

刊物。 贵州代表则认为, 要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人才的力度, 推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文

学作品, 就应该以以下工作为工作重心: 一是抢抓

机遇, 打造品牌。 二是拓展平台, 繁荣创作。 三是

创新模式, 培养人才。 四是加强交流, 增强自信。

五是研究现状, 指导创作。 四川代表也从深化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的思想认识、 构建发展新机制、 狠抓

队伍建设、 重视创作园地建设、 加强理论建设、 关

心扶持母语创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代表们一致认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 任重

而道远。 但他们同时也坚信, 有上级领导的正确指

引, 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全体文学工作者通

力合作, 有少数民族作家的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文

学事业定会前途似锦。

李冰书记全程认真听取了各位代表所提出的建

议并参与会议讨论。 最后, 李冰书记作了此次会议

的总结性发言。 他表示, 这次会议听取了很多有价

值的意见和建议, 在感到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意识到

肩上的任务之重。 会后将组织相关学习研究, 尽力

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而使其拥有灿烂美好的明天。

17

日晚, 云南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

光荣, 省委副书记、 省长李纪恒, 省人大常委会常

务副主任晏友琼会见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

李冰, 以及参加座谈会的作协负责人和作家。 中国

文联副主席丹增也参加会见。

在昆期间, 李冰书记等中国作协连同广西、 贵

州、 四川三省作协代表一行在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等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 来到正在建设中

的云南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的“云南文苑” 项目

工地进行实地考察。

李冰书记首先来到施工现场考察工程建设进展

情况, 随后来到“云南文苑” 建设陈列馆参观图文

介绍并观看了“云南文苑” 项目宣传片。 在听取郑

明关于“云南文苑”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的汇报后,

李冰表示看到云南文苑的建设情况感到很振奋。 其

对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于“云南文苑” 建设的投入和

支持表示肯定。 并对云南文苑的设计、 建造、 功能

构思给予了高度赞扬。 同时, 李冰也针对文苑的建

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在功能设置上思路要

调整, 在收藏、 办公、 展示、 交流的四大功能上准

确定位需要着重建设的功能。 同时, 要注重工程的

科技性与现代性, 必须建立完备高效的信息网络。

他强调“云南文苑” 的建设必须遵循“安全工程、

廉政工程、 品味工程” 这三大准则进行。 工程建好

后, 在坚守其基本功能的同时, 应将其效用发挥到

最大化, 例如采取培训机制化等措施使其效用得以

更好发挥。 最后, 李冰书记预祝云南文苑项目建设

进展顺利, 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项目建设带好头,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事业工程建设中的标杆项目。

四川、 广西、 贵州三省的作协代表在参观结束

后也纷纷表示, 要把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带回去研究

学习, 取长补短, 将好的东西运用到本地的文化事

业建设中去。

结束昆明的调研行程后, 李冰一行前往西双版

纳州继续调研工作。

在云南省委、 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

一系列部署, 西双版纳州以建设民族文化名州为目

标, 不断夯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壮大文

化产业, 逐渐走上了具有时代特征、 民族特色、 地

域特点的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之路, 民族文

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4

18

日至

20

日,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

冰,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丹

增,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 云南省文联

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 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

副主席杨红昆等一行人员到西双版纳进行繁荣少数

民族文化事业调研。

西双版纳州委常委、 州委宣传部部长陈启忠,

州文联李志明主席全程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人员先后到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 傣族园对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 丰富的

民族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考察。

4

19

日, 调研组与西双版纳州部分作家进行

座谈。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书记江普生、 州委宣传部

长陈启忠、 州文联主席李志明等领导及当地部分作

家及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及编辑工作的人员出席

会议。

特别报道

34

Page 3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IIIIIIIIII

"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IIIIIIIIII

"

座谈会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主持。

座谈会上, 西双版纳州作协主席罗云智首先对

全州近年来的文学创作进行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

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和文学

创作人才培养高度重视。

30

多年来, 西双版纳州作

协以 《西双版纳》 杂志为平台和园地, 发现培养了

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 目前, 西双版纳州作

协共有会员

106

人,

52%

为少数民族, 有

4

名中国

作协会员, 有

4

人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 罗云智说, 短短几年, 中国作协已是两

任书记亲临西双版纳考察、 调研, 足见中国作协领

导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视和关爱, 这使西

双版纳作家倍受鼓舞。 罗云智主席还说, 西双版纳

作协和全省其他州市作协一样, 也是“无编制、 无

经费、 无办公地点”。 希望中国作协、 云南省作协在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创作人才的培养、 《西双版纳》

杂志的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使西双版

纳作家的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争取更大进步。

西双版纳傣族作家征鹏、 刀正明、 岩温, 回族

作家冯晓飞, 汉族作家鄢家骏也在座谈会上发言,

他们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出版、 翻译面临的困难

和问题进行汇报, 在发言中, 他们还特别提到 《西

双版纳》 杂志通过文学作品这种广大少数民族群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 生动形象地反映党的方针、 政策,

传播科学文化, 宣传禁毒防艾, 很受群众欢迎, 乐

于接受, 在维护边疆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 反对分

裂, 保卫文化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 《西双版

纳》 杂志傣文版创刊以来, 就有不少杂志通过民间

渠道流传到老挝、 缅甸和泰国, 影响深远。 但近年

来, 面临资金短缺、 作家青黄不接、 翻译人才队伍

短缺等诸多问题, 希望调研组能重视此项问题。

江普生书记最后介绍了西双版纳近年来的经济

社会及文化建设发展情况及未来几年内全州的发展

规划和建设目标。

李冰调研组一行人员认真听取西双版纳州作家

及文学工作者的汇报, 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交流

和探讨。 同时对西双版纳州文联及作协的工作给予

充分的肯定, 李冰同志说, 此次西双版纳州调研时

间虽短, 但收获很大, 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文化的

荟萃之地, 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 都有各自多姿多

彩的历史文化, 西双版纳作家也曾经创作出在全国

有影响的作品,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 谈论的话

题和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中国作家协会会认真

研究这些问题, 并一如既往支持少数民族文学的创

作、 翻译和出版工作, 争取为少数民族作家营造更

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共同为繁荣发展我国多民族

文学事业而努力。

(张睿琦)

特别报道

协会纪要

2012

5

24

日, 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 副

主席杨红昆, 副秘书长胡性能, 《百家》 副主编

李朝德一行

4

人, 为

6

月下旬在楚雄市举办“云

南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培训班” 前期准备工作及如

何发展当地文学及文化事业等进行调研, 考察了

办班地点和场地设施, 商谈了举办少数民族青年

作家培训等相关事宜。

5

25

日上午, 楚雄市委、 市政府举办了文

艺座谈会。 楚雄州委常委、 市委书记袁鹏, 市人

大主任李丕良, 市委副书记吴永祥, 分管文教卫

工作的副市长包继文, 市人大副主任杨廷凯, 开发

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春荣以及市属宣传系统的相关领

导参加会议。 会议由楚雄市委副书记吴永祥主持。

袁鹏代表中共楚雄市委、 市人民政府对省作

家协会到楚雄市调研表示热烈欢迎, 并向省作协领

导汇报了近几年楚雄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对促进

全市民族文化工作的规划设想, 介绍了楚雄的历

史、 自然及文化, 希望通过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对楚

雄对外宣传和文艺事业有大的推动作用, 使楚雄的

文学创作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

黄尧主席在座谈会上针对楚雄市的文学创作现

状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加强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建

设, 充实人员, 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加大作家之间

的交流力度。

省作协副主席杨红昆、 楚雄市委副书记吴永祥

分别在会上发了言, 从各自的工作角度, 为楚雄州

文学事业及当地的文化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秦迩殊)

云南省作协到楚雄市进行调研

35

Page 3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文学·活动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 隆重举行一

系列颁奖活动, 让我们用掌声和心底的祝福向所有

获奖者表示祝贺,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帷幕开启, 荣耀和鲜花簇拥着获奖者, 颁奖典礼上,

象征着荣耀的奖金、 奖状和奖杯见证了作家们无数

日日夜夜的奋笔疾书与不懈努力。 在收获成果之时,

我简单谈四点感受:

第一、 在云南这片神奇广袤的土地上, 从来就

不缺少文人墨客抒其自然地域之美, 赞其人文底蕴

之奇。 云南文学, 也就随着时间, 越发枝繁叶茂,

生生不息。 我们今天有这么多作家在全国发表作品,

获各种奖励, 也发现了不少优秀的新人、 新作及优

秀作品, 这充分体现了云南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

特别是近年来, 我省老、 中、 青三代作家充分发挥

积极性和创作性, 共同创造了云南文学的喜人局面。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散文、 诗歌、 文艺评论、

报告文学、 儿童文学等各类作品纷纷涌现并在全国

刊物亮相与各类赛事中频频获奖, 这些作家为云南

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在这里举行系

列颁奖仪式, 既是对云南过去一段时间文学收获的

检阅, 也是对云南文学重新出发的集结!

第二, 云南省文联、 云南省作家协会与省教育

厅联合举办的中小学师生征文评选的颁奖活动在这

里隆重颁奖。 这样的活动在以前

举办得不多, 这次师生征文参与

师生之多, 获奖人数之多在云南

省极为少见。 学生作品或抒发真

情实感、 或张扬独特个性; 教师

作品或展现民风民情、 或彰显时

代色彩, 师生的作品体现出了很

好的文学素养和功力。 这说明了

我们云南文学事业发展有很多生

力军和后备队伍。 特别是在这次

中小学师生征文中, 发现了一大

批具有创作潜力的学生, 他们是

云南文学的未来和希望。

这样的活动, 很有意义也非

常有影响, 今后, 我们还将与教

育厅联合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

以不断发现新人新作, 让更多有

潜力的作者在校园里被发现,

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作家, 走向

世界, 走向未来。

第三, 今天在这里举行重点作品扶持与作家深

入生活启动仪式。 这体现党和政府对文艺家的关心

和尊重。 虽然就目前的条件来说, 扶持资金并不算

多, 但这是党委、 政府对作家的一片爱心。

在座的云南的彭荆风、 张永权、 晓雪、 张昆华

等一批老作家, 当然也包括还有全国著名的巴金、

茅盾等伟大的作家们他们当时并没有赶上如此好的

创作环境和时代, 但他们仍然凭着对文学事业的一

腔热诚, 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用智慧创造, 用心灵

感悟,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今天的作家是很幸运的, 我们的文艺家遇

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希望作家文艺家们珍惜这

大好时机, 深入生活, 潜心创作, 写出优秀的作品

回报社会, 回报人民, 回报这个好时代。

第四, 现在, 党和政府关心文学事业发展, 人

民群众也关注文学事业发展。 我们一定要到基层,

为时代而歌, 为人民而歌。 争取写出更多有时代特

色的作品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 获奖是对各位创作

者辛勤创作的鼓励和肯定, 也希望各位获奖作家能

够再接再厉, 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愿我们云南文学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也希望

云南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家里最灿烂的群星照耀天空!

(作者系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

愿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愿愿

云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云云

南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南南

文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文文

学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明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明明

天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天天

更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更更

加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加加

灿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灿灿

烂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烂烂

郑 明

36

Page 37: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云南省中小学师生优秀文学作

品奖”, 是由云南省云南省文联、 省

教育厅主办, 云南省作家协会、 云

南日报文化生活部承办, 联合在我

省首次举办的一次大型文学作品评

选活动。 这次活动周期长、 作品类

型丰富, 凡属云南省在职的中小学

教师以及在校中小学学生从

2006

1

1

日至

2012

4

31

日期间,

在公开

(

内部

)

报刊发表的文学作

品都可以参评, 包括短篇小说、 诗

歌、 散文、 报告文学、 文学评论等。

活动从

2011

9

月省文联、 省教育

厅联合下发文件开始, 历时

8

个多

月。 在各州、 市、 县教育局、 各级

文联和学校、 以及全省近

100

家文

学期刊的大力支持下, 动员了广大

热爱文学的老师和学生, 利用课余

时间, 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

全省共有

5000

多篇各类体裁的作品

参评, 经过各州、 市文联和教育局

的初评, 以及由省文联、 省教育厅、

省作家协会、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有关专家、 学者、 儿童文学作家所

组成的终评委进行认真地评选, 最

终评选出全省教师作品

405

篇、 中

小学学生作品

770

篇获得此次大奖,

这是一个伴随着今年入夏以来, 一

场透雨带来的文学新秀的丰润, 创

作新人的丰收。 是一个鲜花与果实

并存、 播种与收获共赏的一个令人

鼓舞、 令人欣喜的奖项。

在此请允许我受省委高校工委

书记、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罗崇敏厅长委托, 并代表

省委高校工委、 省教育厅向所有获奖师生表示热烈

祝贺! 向这次评选活动作出辛勤笔耕指导和评选的

作家、 评委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从此次获奖的

1175

篇作品中, 有汉族、 彝族、

白族、 傣族、 哈尼族、 苗族等

13

种少数民族作者,

有小说、 散文、 现代诗歌、 古体诗词、 文言体记叙

文、 文学评论、 童话、 寓言等体裁, 部分作品在这

次获奖之前已在 《诗刊》、 《散文选刊》 等全囯重要

刊物上刊载过, 还有的己获过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

奖和冰心儿童文学奖等, 说明在

我省广大的中小学师生中, 有着

起点较扎实的文学基础和不泛极

高文学潜质的人才。 我们欣喜地

看到, 这次大赛中出现了不少灵

气四溢、 文采飞扬的中青年教师,

他们以自已独有的才智和责任用

到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 教书育

人, 教真育爱, 言传身教, 文学

作品处处闪现着立德树人的博大

情怀, 用心、 用情、 用笔抒发着

教育的大爱, 如涓涓细流, 有活

力而充满意义地发挥着自我品质

和健康情趣, 培养着一批批新人。

同时也看到了不少“小荷才露尖

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小作

者、 小才子, 他们用自已独到的

文学视角和表现手法, 放飞梦想

和希望, 展现自已的理想和才智,

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文学园地

中, 茁壮成长的新苗和蓓蕾蓬勃

争艳的可喜景象, 我们的文学后

继有人, 后生可喜。

后天是“六

.

一” 国际儿童节,

虽然获奖者中有不少已不属于儿

童, 但所有人都是从儿童过来的,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节日, 花儿

盛开的节日, 理想辉煌的节日,

今天在这儿颁发“云南省中小学师

生优秀文学作品奖”, 我们共同见

证分享到作者的收获, 对我们正在

深入推进的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是很好的凝炼和定格,

这将具有生动的富于生命和生活成长感的新景象意

义。 唐代诗人韩愈断言过: “天恐文章浑断绝, 更生

贾岛著人间。” 希望广大热爱文学的师生们在劲风入

怀的新形势下, 不断努力, 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

新生“贾岛” 胜旧人。

最后,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为培育更多的文学

新秀和后备军作出更大贡献, 以广育新人的优异成

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

厅党组成员)

文学·活动

37

Page 38: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在中国古代, 文学是一种基本修养,

在中国近现代, 文学是艺术之一种, 在

革命时代, 文学是一种工具, 在当下中

国, 当挣钱成为社会生活中惟一正确的

选择时, 文学的存在, 就变得意味深长。

它的价值超越了文学本身, 变成一种世

界观, 作家变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群。

写作不挣钱, 就另有目的。 文学的

意义之一, 是从感情的角度, 从心灵的

角度, 对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 一群被

称为作家的人, 深入人心, 从另外一个

角度考察和体验人生, 研究世界的存在

和人的处境, 用语言艺术的形式对人生

作出解释。

钱可以买来钢铁和水泥, 也会带来

物质重压下的狼狈。 世界由多种多样的

内容组成, 钱是其一, 文学是其二。 钢

铁和水泥描绘出可见的欢乐, 这些欢乐,

却是由人心与情感来支撑, 人心的荒凉,

将导致金钱的钢铁世界同样荒凉。

钢铁世界是可见的和沉重的, 人心与情感不可

见, 正因为如此, 虚无的情感天地, 可

能比坚硬可见的钢铁世界更宽阔, 文学

的责任, 是把宽阔无边的虚幻情感描绘

清楚。

文学毕竟是艺术之一种, 它要解释

人心, 还要运用最朴素的语言文字, 完

成非同寻常的文本创造, 要在最质朴无

华的文字叙说中, 描绘出强大的钢铁世

界和蕴藏其中的复杂人心。 所以, 文学

之路很艰险。 可是, 选择做一个作家,

难度就无法回避, 文学引人入胜, 原因

就在其难度。

作家只能写好, 或写得更好, 没有

退路。 文学是一种世界观, 不仅体现在

它能解释人心, 还体现在文学的存在,

能使坚硬世界的喧嚣中多一份警示、 一

份安慰、 一份守望良知的态度和一份吟

风诵月的闲散与风雅。

让我们共同努力, 把文学的工作做

得更好。

(本文系作者在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文学·活动

5

30

日, 电影 《包裹》 在昆明保利电影院隆重首映, 向

“六一” 儿童节特别献礼。 昭通市副市长杨桂红率昭通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 文明办主任李岐, 昭通市文联主席吕亚平, 市文联副主

席、 秘书长沈洋, 昭阳区区委常委、 区纪委书记王翼等相关领导

参加了首映式。 省委宣传部、 省广电局、 省扶贫办、 省教育厅、

共青团云南省委、 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昆明市委宣传部、

昆明市教育局, 电影《包裹》主创人员, 中央驻滇新闻单位、 云南

新闻媒体, 部分影评专家及师生代表

330

人参加了首映式。

公益电影《包裹》根据昭通青年作家沈洋中篇小说《包裹》改编。

该影片以乌蒙山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现状为题材, 在昭通大关

县和昭阳区大山包完成拍摄。

5

3

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首映礼,

全国已有

100

余所高校陆续展开了第一轮公益放映, 预计将有

150

所高校进行公益放映, 央视电影频道也于

5

28

日上午

10

10

分首播, 下步还将在

CCTV-6

黄金时段进行多次重播, 全国

200

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社会反响很好。 (大 山)

沈洋中篇小说 《包裹》

改编同名电影云南首映

文学资讯

文学资讯

为充分展示抚仙湖的美丽风

貌, 进一步加强对抚仙湖的保护

和管理, 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抚仙

湖的责任意识, 促进玉溪生态建

设, 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 玉溪

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决定举办

“抚仙湖杯” 散文、 诗歌大赛,

大赛设一等奖

4

名, 奖金各

3000

元; 二等奖

6

名, 奖金各

2000

元; 三等奖

8

名, 奖金各

1000

元; 优秀奖若干名。 征文日期即

日起至

2012

10

31

日, 投

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电话:

0877

8881169

(刘燕)。

详细征文要求及奖项设置见玉溪

网、 玉溪新闻网。

玉溪举办“抚仙湖杯”

散文、 诗歌大赛

38

Page 39: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是昭通文学现象中异军突

起的一个点。 近日, 中央级媒体中国广电网对星火

文学学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西部时报》 总编辑杨

泉福为学会题词, 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张智敏、 团中央 《身影》 在线栏目摄制组寄予贺信,

这些既是中央级媒体对昭通民刊 《星火》 的关注和

扶持, 更是对昭通文学现象进行宣传和推广的有力

举措之一。

2012

4

22

日, 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 《星

火》 首发仪式成功举行, 是昭通“星火” 发展的重

大转折点和发展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牌。 昭通市

委副书记、 市长刘建华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市委常

委、 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军主持仪式并提出具体要求,

省作协副主席、 夏天敏, 著名作家曾令云等多名领

导、 作家作者和星火学会会员出席仪式。

(刘绍清)

媒体关注昭通民刊 《星火》

文学资讯

云南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无论是江河奔腾、 雪

山耸立的横断山区, 还是土地广袤、 山川起伏的红

土高原, 都是我们, 以及我们的先祖, 我们的后辈

赖以生存的土地。 无论是雄伟的高黎贡山还是富饶

的滇中平原, 都是维系我们全部尊严和生命本色的

精神领地。 云南是我们自由和诗意的故乡。 千百年

来, 二十六个民族, 出于对族群文化差异的尊重和

认同, 安贫乐道, 和谐共生, 我想, 作为云南人,

我们已经找到了文化兼容的根本智慧。

云南灿烂的区域文明, 以及和谐栖居的族群,

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和处世之道, 使每个云南人

本身也变得丰富和动人, 我认为, 这种和谐共处的

理念, 是其它地区人们所无法到达的集体高度。 而

联系这种表象的根本纽带是我们所推崇和维护的文

化意义上的差异性自由, 也即云南血统的智慧所在。

今天, 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云南建设文化

大省所推动的各项工作, 以及它所发挥的越来越重

要的引领作用, 我和很多获奖作家以及众多云南本

土文艺家一道, 正在努力成为这支文化建设大军中

的行动者和实践者。

第七届文艺基金奖在省委政府, 省文联的辛勤

劳动下, 接近了尾声, 对于我本人而言, 感触颇深,

一言难尽。 作为一个还没有真正进入汉语言文学圣

殿的文学爱好者, 因为得到这项超出我自身能力的

殊荣, 我感到诚惶诚恐, 但是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

的傈僳人来说, 我感受到了云南汉语主流文化对边

地文明的承认, 接纳与尊重, 这种精神, 对我个人

和我的民族在浩瀚的时代潮流中, 重新拾起文化自

信, 我认为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此, 请允许我代表所有获奖作家, 对长期帮

助, 关心和支持我们文学事业的省文联, 省作协致

以崇高的敬意! 对长期关注, 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与

汉文化兼容发展的老师们致敬! 对在精神和人格建

设的路途上, 引导我步入正途的导师们致敬! 在你

们的悉心关怀下, 因为增加了自信的力量, 我相信

我们, 将会走得更远。

在此, 也感谢担任本届评委的老师和同事们,

因为你们沉默, 公正和公平的劳动, 使我们能够展

示出自己维护的尊严和梦想。 向我们共同的云南故

乡致敬, 因为它动人的色彩, 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

识到多元文化对推动人类和谐所彰显的双重启示。

(本文系作者在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在差异与认同中寻找文学的通道

李贵明

文学·活动

39

Page 40: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让生命的种子回到土地

陈洪金

回顾我的工作经历, 我才发现, 除了当年在乡

村里当老师的那短短一年半的时间, 我的职业生活

竟然全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 在县委宣传部, 我

整整呆了十年, 在市社科联, 到现在也已经是第五

个年头了。 十五年来, 我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坐

在办公室里, 始终面对着的是一份又一份的文件和

领导讲话, 一个又一个以电话和会议, 偶尔下乡,

也是蜻蜓点水, 最多不超过一星期。 就这样, 十五

年就过去了, 居住在城里的日子过得飞快, 有时候,

我甚至感觉到, 上次出城的时候是春寒料峭的播种

时节, 下一次再出城, 秋收都已经过去了。 也许,

这对于在城里住惯了的人们来说, 这是很正常的事

情。 但是, 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来说, 这

意味着对他的创作源头和根的疏离, 同时也就意味

着闭门造车的开始。 就我个人来说, 十五年的城里

人的身份, 使得我丧失了对我所深爱着的农村生活

的亲近。 当我的创作一次面对乡村的时候, 往往只能

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去表达与呈现。 然而, 在事实上,

当下的农村, 早已发了深刻的变化, 我已经不能及时

地把握农村变迁的轨迹, 不能贴近乡亲们的心跳,

不能洞察到他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喜乐悲欢。

今年年初, 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新农村建设

工作队员。 当我被市委组织部告知, 要我到宁蒗县

西川乡离职工作一年的时候, 我的心里是不太愿意

的。 因为, 我已经习惯了在城里的生活, 我担心我

的写作计划会被打断, 我甚至还牵挂着我的家人。

但是, 当我走进宁蒗县西川乡那个叫做沙力河的彝

族小山村的时候, 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

个狭长的山谷里, 一些彝族村落分散在河的两岸,

隐藏在山坡后面, 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彝族同胞,

生活在当下, 生活在他们的历史与未来之间。 在此

之前, 我对彝族的了解, 仅仅局限于书本, 或者是

生活中仅有的几个早已现代化了的城里人。 而在沙

力河村, 当我置身于彝族同胞之间, 听到他们陌生

的语言, 看到他们祖祖辈辈一直沿袭着的生活, 我

的内心被触动了, 似乎有一个人, 对着我的灵魂说:

这个陌生的世界, 足以让我的写作产生新的冲动。

当我通过乡里和村里的领导那里得知, 西川乡

是宁蒗县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资源最厚重的乡, 而

沙力河又是西川乡毕摩最集中的村的时候, 我突然

发现, 我在不经意中来到了小凉山毕摩文化的腹地,

我可以利用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身份, 在这里展

开为期一年的生活和体验。 一个偶然获得的身份,

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来说, 竟然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厚

礼。 每每想到这里, 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

回到单位, 我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的时候, 谈到了

村里贫困的村民, 也谈到了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情,

同时, 也详尽地谈到了我的创作计划。 单位领导对

我的支持, 自然也包括了我的创作, 鼓励我在做好

各项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精心创作出一批以小凉山

彝族毕摩文化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来, 这既是对挂钩

点的一份贡献, 也是对自己创作上的一个突破。 事

实上, 我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一个全新的世

界正在向我敞开它那掩藏的历史深处的众多秘密,

我的收获将与我在那里的付出密切相关。

跟我一样, 今天参加这次会议的同行们, 都是

有着作家和新农村工作队员的双重身份的。 省作协

作为我们的娘家, 设身处地地意识到了, 这样的身

份, 对于每一位作家的创作来说, 都是一次深入生

活的珍贵机遇, 也是一笔产生精品佳作的宝贵资源。

此时此刻, 省作协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非常及时地

给我们以关心和支持, 作为这个有着双重身份的团

队中的一员, 我感觉到了一种温暖。 我们没有理由

错失良机, 也没有理由虚度光阴。 我坚信, 在不远

的将来, 我和我的同行们, 一定会肩负省作协的殷

切期望, 把自己当成一粒文学的种子, 撒播到彩云

之南的山水之间,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乡亲

的优秀作品来。

让时间来检验我们吧。

(本文系作者在定点深入生活仪式上的发言)

文学·活动

40

Page 4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2012

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活动

启动仪式暨省作协系列颁奖活动于

5

30

日下午在

昆举行。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 云南省高校

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陶晴, 省文联党组

成员、 专职副主席麻卫军, 省作协主席黄尧, 云南

省文联副主席欧之德, 云南省文联秘书长张碧伟,

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雯, 《边疆文学》 主编

潘灵,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红昆、 夏天敏、 张

庆国、 李骞、 黄晓萍、 原因等出席活动。

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首先在会上作了讲话。 他

说, 云南省作家协会实行的多项奖励制度, 旨在激

励作家更好地“三贴近”, 越来越多的作家正比以往

更加坚决的姿态走向基层、 走向生活、 走向群众,

只有这样, 才有更多的好作品涌现出来。 另外, 这

些实行了多年的制度,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调整,

也是一种制度性改革的常态, 希望得到广大作家的

理解支持。

会上, 首先进行了

2011

年云南文艺基金奖文学

奖的颁奖。 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是经省委、

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 省文联主管主办的全省性

常设奖项, 每两年评选一次, 对全省各文艺门类创

作进行综合评奖, 以鼓励云南文艺创作, 促进云南

文艺发展繁荣。 此次共评选出

19

位作家获得云南文

艺基金奖文学奖, 其中一等奖

4

名、 二等奖

6

名、

三等奖

9

名。 这些获奖作品强调主旋律, 提倡多样

化, 体现科学发展观,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

群众, 又能鼓舞读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代

表我省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 此次云南文艺基金奖

获奖作品奖金颁发标准为一等奖

8000

元, 二等奖

4000

元, 三等奖

2000

元。 为表彰获奖作家, 云南

省作协从自有资金中为每位文学类获奖作家再奖励

2000

元奖金, 鼓励大家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 为云

南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再做贡献。 云南省文联党组

书记、 主席郑明, 云南省高校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

厅党组成员陶晴等领导分别为一、 二、 三等奖获得

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杯。 李贵明作为获奖者代表

在会上作了发言。

随后进行了会议第二项议程, 云南省中小学师

生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活动颁奖。 此次评奖活动由云

南省文联、 云南省作家协会联合省教育厅举办, 意

在鼓励中小学师生提高写作水平, 发现和培养文学

新人。 云南省高校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陶晴就此活动作了讲话。 此次评选活动报送作品覆

盖面广、 题材广泛。 学生作品或抒发真情实感、 或

张扬独特个性。 教师作品或展现民风民情、 或彰显

时代色彩, 很好的体现了“高原情怀、 大山品德”。

活动共评选出

1167

篇获奖作品, 其中教师作品

404

篇, 学生作品

763

篇。 省文联领导为各州市代表颁

发了奖状。

当天活动还进行了省作协

2011

年重点刊物作品

扶持津贴的发放。

2011

年, 是云南文学的丰收年,

我省作家发表在全国性重点刊物的作品数量再创新

高。 经省作协召开会议研究决定, 在当天活动上对

省作协系列颁奖活动及定点

深入生活启动仪式在昆举行

文学·活动

41

Page 4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编者按:

2012

年, 根据作者本人意愿及创作计

划,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 今年, 云南省

作家协会为保证作家深入生活的时间及质量, 大多

数在新农村指导员中遴选, 给予一定的深入生活补

贴, 以期创作出更有生活底蕴和质量的文学作品。

部分推荐为中国作家协会, 其中

2

人获得通过,

10

人确定为云南省定点深入生活作家, 名单如下:

中国作家协会

2012

年定点深入生活作家 (云

南) 名单

姓名 定点深入生活地点

乔丽(德宏) 瑞丽市大等罕寨子及南桑寨子

沈洋(昭通) 昭阳区永丰镇

云南省作家协会

2012

年定点深入生活作家名单

10

人)

马成云(昆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乡

何 鸟(玉溪) 溪市红塔区玉兴街道朱槿社区

杨泽文(大理) 永平县杉阳镇

张永祥(楚雄) 大姚县金碧镇

张云(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

陈洪金(丽江) 宁蒗县西川乡

李永天(丽江) 宁蒗县战河乡松树河村委会

黄光平(红河) 弥勒县竹园镇赵林村

张邦兴(文山) 富宁县者桑乡

杨 荣(怒江) 泸水县三河村

2012

年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家名单

2011

年 (

1

月—

12

月) 云南省作协会员发表在全国

重点刊物的作品发放创作津贴。 此次共有

130

多件

符合要求的作品获得重点刊物扶持津贴, 这一数字

创历年新高, 其中有的作家一人就有多件作品获得

扶持奖励。 在获奖作品中有长篇小说

3

部, 短篇小

12

部, 中篇小说

10

部, 诗歌数千行, 散文

37

篇, 以及大量的评论文章。 其中获奖作者代表张庆

国、 存文学、 夏天敏、 胡性能、 范稳、 窦红宇上台

领奖。 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 云南省文联副主

席张维明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者代表张庆国在会上

作了讲话。

最后举行了

2012

年省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活

动启动仪式。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 是云南省作

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推出的一项引导与扶持作家深

入生活的举措, 旨在倡导和鼓励作家走向现实生活

的第一线, 帮助作家增加基层生活经验和积累, 促

进文学创作。 今年共有来自

11

个地州的

12

位省作

协会员签约为定点深入生活作家, 省作协将在他们

深入生活期间, 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帮助他们创

造出“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的好作品。

在会上,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郑明, 云南省文联

副主席麻卫军为为这些作家颁发了聘书。

云南文艺基金奖文学奖及重点刊物作品扶持津

贴及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补贴奖金共计近

30

万元, 也

是历年发放数量最多的。

最后, 省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郑明在会上作了

总结发言。 他说了自己的三点感受: 一是, 今天有

这么多作家在全国发表作品, 获各种奖励, 也发现

了不少优秀的新人、 新作及优秀作品, 这充分体现

了云南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 特别是近年来, 我省

老、 中、 青三代作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作性, 共

同创造了云南文学的喜人局面, 他们为云南文化强

省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是此次中小学师生征文

参与师生之多, 获奖人数之多在云南省极为少见。

这说明了我们云南文学事业发展很多生力军和后备

队伍。 特别是在这次中小学师生征文中, 发现了一

大批具有创作潜力的学生, 他们是云南文学的未来

和希望。 三是重点作品扶持与作家深入生活, 这体

现党和政府对文艺家的关心和尊重。 今天的文艺家

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希望作家文艺家们珍惜

这大好时机, 深入生活, 潜心创作, 写出优秀的作

品回报社会, 回报人民, 回报这个好时代。 四是现

在, 党和政府关心文学事业发展, 人民群众也关注

文学事业发展。 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到基层, 为时代

而歌, 为人民而歌。 争取写出更多有时代特色的作

品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 (张睿琦)

文学·活动

协会纪要

42

Page 4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收藏阳光》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

3

月版)

是青年散文家余继聪继他的散文集 《炊烟的味道》

后又一本散文新著。 这部作品承袭了作者主要以乡

村生活为题材、 用别一种风味的乡村生活来构建他

的散文村庄, 其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云南滇中山野的

楚雄味道和芬芳扑鼻的泥土气息。

读余继聪的 《收藏阳光》 我们走进了一个构建

在滇中哀牢山乡的散文村庄, 在这个风格独特的文

学村庄里, 我们感受到一名当代作家少有的衷情于

茅屋、 老农、 村姑、 飞禽走兽、 乡村小学、 山花绿

树、 山峦河流的乡村情结。 余继聪用他那蘸满一名

乡村赤子情泪的彩笔, 去收藏山乡春天的绚丽多彩,

收藏高原阳光的温暖芬芳。 用山街子的市声、 龙川

江的浪花、 土掌房里的笑声、 流淌在密林中的山歌、

乡野的春花草药山果、 在城乡间往来的菜鸟以及对

父老乡亲与童年伙伴的真情, 构建了属于作家特有

的散文村庄。 这也是在当今散文的大观园中, 能以

其独特的乡村风格的散文法倾倒众多的读者和散文

界、 文学评论界的名家高手, 获得广泛的认可与好

评的文学村庄。 继聪的这些作品发表在有影响的散

文名刊, 多次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奖项中获奖, 并

入选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五十多种权威性散文选

本。 一位就职于哀牢山中民族中学的青年业余散文

家, 也因此被聘任为颇有影响的 《中国散文家》、

《华夏散文》 杂志的副总编, 还兼任中国散文家学会

副会长。 余继聪散文创作的风格和影响, 在云南散

文界, 被誉为余继聪现象, 引起关注。

余继聪自他开始散文创作起, 就把他创作的主

要精力和才智, 倾注在生他、 养他, 培育他成长的

哀牢山故土上。 在他

10

余年的散文创作中, 所发表

100

多万字的散文作品, 几乎都是取材于这方神

奇美丽丰富的滇中山乡生活。 他新近出版的这本散

文新著 《收藏阳光》 除了个别篇章和关于散文创作

的心得随笔外, 也主要是写他故乡生活的作品。 在

余继聪的这座散文山乡村庄里, 让我们感动的是作

家对他衷情的乡土散文题材的挚着追求, 甚至让我

们看到了一名对故土和父老乡亲饱含真情的赤子形

象。 大诗人艾青曾经在在他的诗中这样倾吐他对土

地的深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诗人的这句话来评价余继聪和

他的散文作品, 也是十分贴切的。 散文集 《收藏阳

光》 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他对故乡生活的诗意化描写,

其实这也是作家对乡土爱到极致的一种创作现象。

“美不美, 乡中水; 亲不亲, 故乡人”。 故乡赤子眼

中的乡土、 乡人、 乡事, 因缘于一种内心的爱, 总

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让他品味。 余继聪爱在他的散文

中, 去品炊烟的味道, 去品阳光的味道, 去品春天

的味道, 去品泥土的味道, 去品庄稼的味道, 去品

香草山花野果的味道等等, 也就很自然将这一切诗

化了。 在文学作品中, 好的诗歌也是最有味道, 让

人回味不尽的。 而乡村生活中的山水风光、 地理人

文、 风情民俗, 很多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作为热

爱故乡的赤子作家余继聪, 在他的不少作品中, 都

写得很诗情画意, 是最自然不过了。 像 《收藏阳光》

《晾在阳光里的五街》、 《三月桃花开》、 《土掌房》

《送花》、 《荷香满姚州》 等篇, 都是充满了诗意的

散文作品。 曾经入选 《

2008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被许多省市选进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收藏阳

光》, 不仅写得很风土、 很乡情、 充满了特有的滇中

农村的生活气息, 而且通过几组“收藏阳光” 的画

面的组合, 就像诗歌中的并列意象一样, 把冬日的

作家作品研究

43

Page 4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滇中农村表现得如诗如画, 读起来很有味道, 是一

篇真正的美文, 也是具有散文味道, 又有诗歌质地

的诗散文。 散文不像小说戏剧那样, 去表现尖锐的

矛盾冲突, 也不一定都要表现乡村的灼痛和不幸,

只要写出了让人回味、 具有散文的品格就可称之为

一篇优秀之作了。

我这样来评价继聪的散文, 并不是说他的作品

缺少对农村生活的深度反映。 从这部散文集看,

《饥饿的声音》 《饭碗》 《虱子和母亲》 《愁穿年代

和母爱》 等篇, 通过作者的亲历和感悟, 以及乡村

生活中特有的细节, 把特殊时代乡村农民生活的艰

辛、 痛苦, 表现得刻骨铭心。 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有

过作者类似的童年经历的读者, 读着这些作品更容

易引起共鸣。 还有像 《祭村庄文》 写城市房地产业

对乡村土地的蚕食, 不仅造成了一个村庄的消失,

更有那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和大自然对人类的许多

美好馈赠, 也将随之寿终正寝。 文中作家许多童年

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更加应衬了作者面对一座村

庄消失痛彻骨髓的感情。 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

的矛盾, 多为人们的急功好利造成, 如果我们多一

些长远的思考和科学的抉择, 为什么不能把二者的

矛盾化为和谐的音符呢? 读继聪这类作品, 自然会

引发我有关的思考。 《很疼的一个春天》 虽然也是

乡土题材散文, 但作者却在小处着笔时, 以更宽阔

的视野来关注去年那场牵动全国同胞心灵的大旱,

虚实相生, 也就拓宽了作品的境界, 也见证一名乡

土散文作家的责任感。

余继聪虽然以写乡土题材的散文为特色, 但引

起我情感之弦共鸣的, 不仅是浓郁的乡村味道, 还

有从他作品中洋溢出的那种让人感动的真挚情怀。

作者无论是写乡村的山水风光、 民俗风情、 人文地

理。 还是记童年的生活, 叙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

都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流露。 有的作品很难分清

作者是在叙事还是在抒发真情。 像 《收藏春天》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睡美人的眼泪》 《甑子蒸

饭》 《最感人的读书》 等作品, 都可说是情到真处

写出的美文。 作者老家的侄女小秋红和邻居家的小

女孩春桃, 因无钱买书, 学校又缺少课外读物, 在

周末或假日总要徒步进城到书店去读书, 来回十几

公里, 风雨无阻, 甚至春节团年也要去读书。 这样

的读书感动了作者并忆起自己童年的读书经历。 通

篇看似冷峻的叙述, 却浸润了作家被感动的热泪。

这样的真情文章, 又怎不让人共鸣呢? 《住在城市

里的菜鸟》 作者抑止不住对泥土、 庄稼、 老农、 农

历、 节气、 鸟儿的挚爱之情, 虽然在城里已经居住

20

年, 依然衷情于乡村生活, 甚至骨头缝里都还

流着泥土的味道。 山野的那些鸟儿飞到城里的树上,

那怕是听到乌鸦的叫声, 竟然觉得是乡下的老乡来

了, 感到分外亲切。 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真切

体验, 是写不出这样让人感动和惊喜的真文章的。

读余继聪的 《收藏阳光》, 作者对乡村题材的衷

情和从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 和某些都市作家写乡

村题材相比较, 继聪对乡村的依恋, 在于楚雄乡村

是他的衣胞之地, 乡村是他的生命之根。 那儿有他

的父母兄弟, 有他儿时的伙伴, 有他的亲戚乡邻。

他不像有些都市作家关注乡村仅仅是因都市生活所

累, 是去寻找一方闲适安逸的乐土, 或者以一种居

高临下的姿态, 对乡村的弱势者送去一些怜悯。 继

聪和乡村是一种与生俱来、 血肉相连、 无法割舍的

情结。 因此, 乡村题材到了他的笔下, 就会鲜活起

来、 生动起来, 也就格外亲切自然, 甚至从字里行

间流露出无法言说的幸福感。 那怕是写一些山花小

草野果, 也能让人感到作者、 乡下人与它们和谐依

承, 难以割舍的情缘。 草药九里香, 一种山野的藤

蔓类植物。 作者写乡下女人用它熬汤洗澡那种原生

态的芬芳、 快乐、 舒适和幸福感, 那是都市人永远

也无法享用到的。 文章还特别写了他母亲在劳累中

的汗香扑鼻之外, 每个月也总会有那么几天的芳香

扑鼻。 那就是他最喜欢闻的山野香草的味道。 原来

是他母亲在他们睡下后或外出时, 熬了一锅使满房

生香的九里香水。 母亲“幸福惬意地沐浴熏香着她

疲劳的身体……试想, 有那一个城市女子能够像她

一样, 能够像我们乡村女子一样享受这样一大盆香

水, 能够用这样一大盆香水来沐浴熏香”。 只有和乡

村有着血肉相连的作家, 才能写出这样亲切自然、

充满了幸福感的文字。

《收藏阳光》 把我们带进一个用乡村题材和作者

情泪构建的散文村庄。

在这里, 我们品尝到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追求

过的真文字散文的味道。 当然继聪的散文也非完美

无缺。 我们在品读他这些作品时, 就单篇而言, 都

可称为优秀之作。 但作为集子看, 似乎在题材、 构

思、 写作手法上, 也时有雷同之感。 这说明在散文

的世界里, 还有更加广阔的艺术天空等待着余继聪

的前行和突破。 我想, 这也是关注余继聪散文创作

人们的希望。

作家作品研究

44

Page 4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札记 《地方官》

张绍碧

约四十万字的《地方官》, 是邵瑞义的第三部长

篇小说, 是他的反腐三部曲的第二部。 或许是作品

魅力缺失, 或许是阅读疲劳, 像 《地方官》 这样吸

引我每天读约十万字的小说, 在我近些年的阅读中,

这是第一次。 并且读过之后, 总有一些东西在脑子

里萦绕, 有一些话想说, 所以有了此篇 《札记 〈地

方官〉》。 因为读书之感, 不敢妄称评论, 是为札记。

精巧的结构

作家面对的人间镜像千姿百态, 生活的素材比

乱麻还乱。 而作家的创作, 就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

认识, 在这些千姿百态的人间镜像和比乱麻还乱的

生活素材中, 按照表现主题、 塑造人物的需要, 选

取生活中的典型人物、 安排适合塑造人物的环境、

选取适合塑造人物的情节, 结构成一篇引人入胜的

小说。 《地方官》 之所以能让我爱不释手, 废寝忘

食地阅读, 就在于 《地方官》 有一个精巧的结构,

开卷之后, 就被作者的结构魔力所牵引, 并沿着这

股结构魔力不由自主地往前走。

《地方官》 的结构魔力, 首先在于首尾呼应的结

构魔力。 这样的结构方式, 既强调了主题, 又让加

深了读者对邝导源独断专横、 必然走向失败这以规

律的认识。 作品起笔, 就写市委书记邝导源在写检

讨, 写检讨的过程中, 又幻化出辛老八流血的坟墓,

变成蟒蛇的袁承峰, 参差不齐的村子“吱溜” 变成

了一栋栋高楼大厦, 老钢炮晃着拳头问市委书记:

“你是吃粮食长大的还是吃屁长大的?” 作品才开篇,

作者给读者设下了一个市委书记为什么写检讨、 辛

老八的坟墓为什么流血、 袁承峰什么变成蟒蛇、 参

差不齐的村子为什么“吱溜” 就变成了一栋栋高楼

大厦、 老钢炮为什么晃着拳头问市委书记: “你是

吃粮食长大的还是吃屁长大的?” 等等一系列的“扣

子”, 为了解开这些魔幻般的“扣子”, 读者就不得

不循着维系这些扣子的线索读下去。

《地方官》 的结构魔力, 更在于多线条的复线型

结构魔力。 作品中, 邝导源的独断专横、 高旧章求

实为民、 袁承峰的权力幻想、 魏成国的神秘商店、

香枫湖项目建设、 老钢炮和辛老八的土地情节等等,

都是贯穿始终的情节线条, 这样多线条的复线型结

构, 使得作品情节紧紧围绕“权力” 这个主题和主

线同时展开, 交错发展, 加之且听下回分解章回体

小说方法的运用, 使作品起伏跌宕, 峰回路转, 尽

展权力斗争的凶险和惊心动魄, 尽展各色人物的复

杂心态和喜怒哀乐、 尽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揭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的道理和“邪不压正”

的规律。

《地方官》 的精巧结构, 加之主要事件是当下社

会热切关注的征地问题、 占用良田搞政绩工程问题,

又把围绕这一问题的官场权力斗争写得淋漓尽致,

如袁承峰为进市委常委不择手段雇凶暗杀市长, 甚

至亲手掐死妻子等; 把各色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如老钢炮为保护土地被杀伤住院后还瘸着去为民请

命等; 把情节安排得悬念丛生、 丝丝入扣, 如为一

泡猪屎开展轰轰烈烈的整人运动、 “超越与梦想”

的打人运动、 市长和市纪委书记的“失踪”、 魏成国

的时隐时现等等, 都叫人开卷就难以释手, 追根溯

源读到完。

作家作品研究

45

Page 4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浓厚的土地情结

《地方官》 是一部为土地、 为农民的请愿书。 它

为土地、 为农民的请愿, 表达出深深的、 浓浓的土

地情结。 农民爱着土地, 保护着土地, 以神圣的仪

式感恩土地, 因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

离开了土地, 农民便一无所有。

香枫村的村民们亦然, 他们爱恋着自己的土地,

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土地。 开秧门了, 香枫

村人要为土地神敲锣打鼓放鞭炮, 祈求丰收。 他们

对侵占自己土地的任何言行都非常的敏感, 邝导源

第一次到香枫村调研, 感叹香枫村景致优美随便说

一句“如果村子前面有个湖什么的, 那就是锦上添

花了”, 香枫村的主任老钢炮脱口就反对说: “把这

样的土地拿去修什么湖那可不成。 这是香枫村上万

个口子活命的土地呢。” 邝导源第二次指着村前的大

片庄稼地慨叹“这里如果是一片湖泊那该多好啊”

时, 老钢炮便紧张地说: “……田地变成湖泊了,

村里人吃啥喝啥? 大家要靠这几分地活命呢。” 村民

们说: “我们的田地都修成湖了, 我们这些人吃什

么, 是不是叫我们今后喝水过日子?” “谁敢动我一

寸土地, 我骂他三代祖宗。”

有人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有本事的人就不

会把眼睛盯在土地上, 只有傻瓜、 笨蛋、 弱智才离

不开土地。 歪理邪说! 胡说八道! 如果人们都离开

了土地, 吃啥喝啥? 香枫村人不糊涂, 老钢炮说:

“我们这个鬼地方, 农民没了土地, 靠啥维持生计?”

老钢炮舍不得一寸土地闲着空着, 张混子不栽的地,

他出钱包过来栽上庄稼。 高旧章市长想的更多, 除

了香枫村, 他还想到了市民的吃菜问题, 因为香枫

村处在城郊, 修湖用的一万多亩良田好地中, 有四

千多亩菜地, “你们把那么多菜地弄飞了, 今后凌

华市几十万市民不吃菜啦?” 眼看着香枫湖就要上

马, 一万多亩田地就要被吞噬, 高旧章市长情绪激

动, 质问邝导源。

征用土地批不了, 邝导源动起了“以租代征”

歪脑子, 并在香枫村的现场办公会上含沙射影地批

判汤银中: “我们的有些干部为啥就不动动脑筋

呢?” 老钢炮邝导源带着人来香枫村开香枫湖建设的

现场办公会, 便带着村民过来理论, 但邝导源之流

蔑视村民, 叫老钢炮不要管闲事。 当邝导源说香枫

湖建设十天内开工时, 村民辛老八瞪着邝导源说:

“你们看到没有, 这田里的稻谷马上就要打苞扬花

了。 我先把话撂在这里, 别的人家怎么想我管不着,

谁敢踏进我的田地一步, 除非先把我砍了。” 村民渣

才富说: “是啊, 谁敢踏进我们的田地, 我们就和

他拼了!”

老钢炮是香枫村的主任, 更是香枫村农民利益

的代表, 邝导源、 袁承峰之流把老钢炮看成是香枫

湖开工的“障碍”。 为了排除老钢炮这个“障碍”,

他们竟然雇凶杀害老钢炮。 老钢炮住院了, 邝导源

们耍两手: 一边引诱去领征地费, 一边开工铲除稻

谷和蔬菜。 眼看就要收获的庄稼被铲除, 农民心疼

啊! 没了老钢炮, 辛老八带着村民阻止开工, 阻止

铲除庄稼被戴上了手铐。 是老钢炮被人用担架抬到

工地劝住了激动的村民, 向民警求情并许下不再阻

止开工的承诺, 辛老八手铐才得以打开。 土地是农

民的命根子。 没有了土地, 啥也没有了, 村民们心

里酸楚疼痛。 老钢炮捶着胸口流着泪说: “可惜我

那田地喲, 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哟!” 土地没了,

张混子撸了征地费逃跑了。 村民兑现不到征地款,

稻谷被推掉了, 没粮吃饭, 没钱过年, 村民们打着

“我们要吃饭” 的横幅去市政府上访, 结果辛老八被

区委书记袁承峰的人打死, 酿成了万人围攻市政府

的重大事件, 并最终解决了凌华的问题, 停止了香

枫湖建设项目, 还农民予赖以生存的土地。

香枫村村民以血的代价保护土地描写, 不仅写

出了农民深厚的土地情结, 更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

深厚情怀, 如果没有对农民的深厚情感, 没有对农

民的深切关注, 就表达不出对农民、 对土地的深情

厚意, 就写不出农民为捍卫土地而进行的壮烈抗争,

就写不出为土地、 为农民而请命的 《地方官》。

邝导源的“邝”

《地方官》 中, 邝导源是一个不顾群众死活的狂

人。 他不顾当前旱情严重的实际, 丢下农业生产搞

什么卫生大检查, 他不顾财力、 不顾实际、 不顾凌

华人的吃饭问题、 耗巨资搞“政绩”, 在香枫山脚一

次征地一万亩建香枫湖、 建环湖公园。 而要管凌华

市几百万人吃喝住行的市长高旧章, 不同意用那么

多良田来搞个无用的香枫湖。 高旧章知道一万亩良

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香枫村近万人“一夜之间没

了土地”, 他们的子孙后代谁来承当, 谁来养活? 不

当家不知柴米贵。 而邝导源是一个当家不知柴米贵

的狂人, 是一个不顾农民死活的冷血动物。 在大家

都反对香枫湖项目建设的情况下, 邝导源依然不顾

作家作品研究

46

Page 47: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香枫村人的死活, 冷酷地说什么“凌华市缺少几千

万把亩田地不会饿死人”, 强行上马香枫湖工程。

邝导源是一个无组织、 无纪律, 目中无人的狂

人。 他对人大、 政协的视察监督毫不在意, 蔑视群

众, 说“人们代表、 政协委员, 还有那些吃饱了就

不知天亮的大头百姓, 他们的意见并不代表什么”。

他到凌华后, 人大靠边站, 政协靠边站, 纪委靠边

站, 一切都是他一手捏着。 邝导源不但蔑视群众,

还蔑视专家, 当高旧章市长提出让专家论证香枫湖

项目时, 邝导源说: “中国的所谓专家学着有几个

配得上这个光荣称号? 有几个懂得中国的经济, 中

国的政治? 有几个知道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历史?”

说专家们“还不是人云亦云, 小脚老太跳神, 蒙着

一个算一个? 如果中国的事情都听这些狗屁专家的

意见, 恐怕别的国家实行现代化了, 中国还在过母

系氏族社会呢”。

邝导源是一个排除异己、 妄自尊大的狂人。 邝

导源来到凌华市, 尽干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 但谁

要是反对, 他大打出手。 吴华县的县委书记汤银中,

因为反对邝导源不顾当前旱情的卫生大整治, 被从

县委书记职位上撸了下来; 后又因为反对征用万亩

良田, 被邝导源两次提议要免去国土局长。 高旧章

市长对邝导源的工作有一些不同意见, 邝导源就发

起所谓“超越与梦想” 运动, 打压高旧章市长等领

导, 把市长高旧章、 纪委书记余昌华逼出凌华。 香

枫村的主任老钢炮抵制征用他们的良田好地, 被邝

导源之流控制的黑社会差点杀死, 高旧章、 余昌华

和人大主任辛高平三位凌华政要也被邝导源之流控

制的黑社会人员蒙面劫杀, 差点丧命。 凌华日报社

的牛总编, 因为反对邝导源把报社变成自己的御用

阵地, 被邝导源撤了职。

邝导源是一个极欲糜烂的狂人。 他来到凌华后,

穷奢极欲, 不但与属下袁承峰争抢情妇佘华, 还把

在凌华日报社没有群众基础的烂人佘华强行提拔为

副总编、 总编。 邝导源不仅歌厅舞厅寻欢作乐, 还

让老板买单淫乱, 包养发廊小姐, 并且制造假学历、

假年龄把发廊小姐安排在事业单位工作, 后又提拔

为副镇长。 邝导源到武汉出差, 还要专门去找俄罗

斯小姐, 极尽淫乱狂欢。

从以上对邝导源的描写, 不难看出, 作者是把

这个人物当成了一个社会符号, 并赋予了他逻辑意

义。 邝导源的“邝”, 是“狂” 的谐音, “导源” 则

是“导演” 的谐音。 “邝导源” 便是“狂导演” 的

谐音。 邝导源在凌华市疯狂地导演着一幕幕官场丑

剧, 疯狂地导演着“超越与梦想” 讽刺戏剧, 最终

导演出一出打死人、 冻死人、 万人围攻市政府的悲

剧。 狂, 是悲剧的根源;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

发, 这才是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许这就是邝导源这

个符号和《地方官》 的启示意义。

权力欲望的恶果

欲望是个好东西。 欲望每个人前进的动力。 没

有欲望的驱动, 就没有前进的激情、 工作的热情和

创新的灵感。 但是, 欲望要有个度, 因为欲望的特

性是容易膨胀。 欲望的过度膨胀, 就会使事情的发

展走向反面, 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权力的欲望也一

样, 追求进步, 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尽心尽责地

为人民服务, 是好事。 但如果权力的荷尔蒙太旺盛,

不谋事, 只谋权, 就会以权谋私, 贪婪无度, 把自

己置于人民群众对面, 被人民群众唾弃。

《地方官》 中的袁承峰就是权力荷尔蒙太旺盛的

人。 因为袁承峰的权力荷尔蒙太旺盛, 权力欲望太

强太过分, 导致他不择手段贪污受贿、 包养二奶,

控制黑社会, 搞抢劫, 搞暗杀, 酿成血案, 酿成万

人围攻市政府事件, 锒铛入狱。

袁承峰可谓官运亨通, 从灵光镇的基层干部到

焦柳区的区委书记, 他权力欲望一路顺风。 可是他

不满足这个正处级的区委书记, 他地盘太小, 他还

想进市委常委。 这个权力幻象, 是两年前任区委书

记时就非常明晰的了。 但两年过去了, 他因工作作

风和工作方法给老市委班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也

正因为此, 两年过去了, 他还没有进入市委常委。

袁承峰认为自己进不了市委常委, 是市长高旧章在

其中阻挠, 便把仇恨记在了高旧章头上。 老市委班

子调整, 袁承峰认为高旧章要干市委书记, 觉得连

区委书记也保不住, 感到前途渺茫, 精神颓废。 然

而出乎意料, 新班子的市委书记不是高旧章, 而是

从省里空投来的邝导源。 新书记一来, 袁承峰便像

糍粑一样粘上去, 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积极, 又是汇

报, 又是送钱, 还把邝导源带进按摩室“开心”, 鞍

前马后, 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屁颠屁颠像只哈巴

狗, 把主人的皮鞋跟都舔得锃亮。 当邝导源对袁承

峰有了好感, 通过袁承峰的情妇佘华告诉袁承峰,

他进市委常委的事已经提上议程时, 袁承峰居然原

谅了佘华与邝导源的幽会, 然后在邝导源面前表现

作家作品研究

47

Page 48: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上接 51 页) 民族文学译著选题均可申报。

3

、 主题健康, 有较充分的生活和艺术准备的选

题均可申报。 作者可依据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拟定

的专项选题申报, 亦可另行提出选题。

六、 申报程序

1

、 重点作品扶持选题按年度进行申报。 申报开

始前, 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发布征集通知和重点作

品扶持专项选题。

2

、 个人申报与团体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 云

南省直机关直接向云南省作家协会申报, 其余的作

家到各州市文联(作协) 申报。

3

、 申报者须依照征集通知要求提供创作计划、

构思大纲和作品部分文本, 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和

推荐单位对此负有保密责任。

七、 论证、 审批和管理

1

、 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对选题价值和

作者完成选题的能力进行评估。

2

、 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投票选出重点

作品扶持项目。 入选的选题须获委员人数

2/3

以上

的赞成票, 经云南省作家协会审批后公布。

3

、 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公布后, 重点作品扶持办

公室、 推荐单位、 申报人三方签订合同, 确定各方

的权利和责任。

4

、 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和推荐单位对项目进行

跟踪管理, 定期了解作品的创作情况。 推荐单位每

年应向办公室通报作品的完成和出版情况。 作品一

般应在

1-2

年内完成。 不能按时完成的, 应向办公

室做出说明。 如不做出说明, 将收回补助资金, 今

后将不再接受申报。

八、 工作纪律

严格论证与审批程序, 防止不正之风。 参与推

荐、 论证和审批的人员, 不得有任何可能影响论证

和审批结果的不正当行为, 如有违反, 有关人员的

工作资格和有关选题的申报资格均予取消。 重点作

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和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成员,

如有选题申报, 或系申报选题作者的亲属, 应实行

回避。

九、 本条例由云南省作家协会负责修订、 解释。

出不可理喻的乖戾和卑恭, 而邝导源似乎也对袁承

峰有点不放心, 只把常委当一块诱饵扔给袁承峰,

利用他充当自己的马前卒。

诱饵就是“诱”, 蜻蜓和鱼, 都在诱饵面前失去

理智。 袁承峰也一样, 在“市委常委”这块大诱饵面

前, 失去了人德和官德, 失去了起码的价值判断,

从而充当起邝导源的打手, 控制黑社会组织, 官场

上打市长、 打人大主任、 打纪委书记、 打汤银中、

打老钢炮, 群众中打辛老八、 打魏成国等等, 为自

己的升迁想打谁就打谁, 凌华市成了袁承峰的黑斑

天下。 然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做尽有天惩。

袁承峰幻象权力, 追逐权力, 为权力大打出手, 最

终打到了自己头上。 袁承峰以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锒铛入狱, 为过分的权力欲望付出了代价。

科崇新、 张二狗亦然, 他们一个幻想着市国土

局长, 一个幻想着香枫村的村委会主任。 虽然市国

土局长只是个正处, 但科崇新从一个享受副处级待

遇的镇党委书记跳到市国土局长位置上, 那就不是

享受待遇, 而是有职有权的正处级了, 何况又是国

土局这样的“肥窝窝”, 像饿猫望着挂在树上的鱼,

科崇新怎抵挡得住诱惑, 他不艳羡垂涎才怪。 而这

个职位没有袁承峰的推举, 没有邝导源的提拔, 真

的只能是幻想, 因此, 科崇新对邝导源和袁承峰惟

命是从, 为追逐权力干了不该干的事。 村委会主任

是最小的官了, 但好吃懒做、 游手好闲又利欲熏心

的混子张二狗还是觉得有“油水”, 于是, 他不惜背

叛乡亲, 背叛土地, 既出卖土地, 又出卖良心, 依

仗着袁承峰、 科崇新, 张牙舞爪地打压老钢炮, 打

压辛老八, 混得一个代理主任的位子, 最后卷走了

村里的土地钱一千八百万。 当然, 法网恢恢, 疏而

不漏, 张二狗得到了应得的制裁。

老百姓说, 做人做事要有个度, 一切恶果都是

失度而造成的。 这个度, 说的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太

过分。 过分了, 权力的追求者就会失去自我, 就得为

失度、 为过分而付出代价。 这就是《地方官》 和袁承

峰、 科崇新、 张二狗这个人物给予人们的警示意义。

作家作品研究

48

Page 49: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民刊 《诗红河》 杂志主

编、 著名哈尼族诗人陈强走了!

这是

2012

5

31

日中午, 一个朋友告诉我

的极不愿意听到的坏消息。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一位值得信赖和尊重的领导,

一个可以交往的哈尼族诗人、 作家, 咋说走就走了呢?

这些日子, 我心里像堵了一坨乱麻, 总有种用

言语难以表述的滋味。 我与陈强交往的时日不算长,

也不很短。 几年前, 我与陈强邂逅在苗岭屏边的红

河州旅游现场办公会上。 那时, 我在屏边某部任职,

陈强在蒙自任县长。 因为同时钟爱着文学创作, 相

互读过对方作品,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 其实神交已

久。 因而, 一见如故, 话语比较投机。

作为诗人, 陈强不喜欢高谈阔论, 显山露水,

一举一动是那么平淡, 稳重, 要不是早就在 《人民

日报》、 《民族文学》、 《诗刊》、 《边疆文学》 等一

些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读过他的诗歌, 很难想象他

是位诗人。 这次谋面, 因公务缠身, 时间紧迫, 我

们虽然投缘, 却缺少时间谈及更多共同嗜好。 我倒

希望与他多谈及些与文学有关的话题, 多与他交流

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技巧。 因为陈强最早是写散文的,

而且作品已经写得较有层次。

我乐意读他的诗歌, 淡淡的, 宛若哈尼山乡密

林深处汩汩流淌的山泉, 饱蘸诗人浓郁的乡情、 亲

情……在自然流淌中, 给人以智慧、 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思考……每次他的诗作在我们编辑的刊物发

表后, 有读者、 作者见到我, 总会情不自禁谈及陈

强的诗作。 他们和我一样, 对陈强的诗歌偏爱有加。

最后一次见到陈强, 是去年底的事。 省上来了

两位作家, 想拜访时任红河州州委常委、 蒙自市市

委书记的陈强, 我和文友陪两位作家如约而去。 两

位作家与陈强聊得十分投缘。

与陈强认识好几年了, 在一起参加过数次文学

活动, 一起用过几次餐, 聊过几次天。 然而, 却对

他的身体状况知之甚少。 那天下午, 陈强心情尤为

愉快, 首次给我们透露了他人生中的痛楚。 几年前,

倾注身心工作中的陈强, 突患重病。 经多方及时治

疗, 病情有所好

转。 但有时可能

危及生命的病痛,

始终不能彻底摘

除。 在重病死死

缠住他的时候 ,

他没有气馁, 更

没有沉湎, 而是

振作精神, 一边

与病魔搏斗, 一

边拼命工作。

病痛折磨中

的陈强, 无法预

知生命还能走多

远。 写诗, 就在

此时从零起步 ,

算是对病患的精

神治疗和抚慰 。

他一边抽水烟筒, 一边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 “生

病对我打击太大, 惟一能做的, 就是抓紧有限时间,

多干工作, 多做些事。 写散文, 因为工作多, 精力

顾不过来, 就开始写诗。” 生病后的陈强, 仍坚持在

重要的领导岗位上, 像匹奋蹄疾飞的骏马, 不停地

驰骋在人生征途上, 一刻也不肯停息。 工作业绩不

断跃升, 诗作也不断见诸报刊。 民刊 《诗红河》 杂

志的创办, 就是他患病后倾力承做的一件对红河、

云南, 乃至更大范围诗人、 诗歌爱好者极为有意义

的事。 要是他不直言相告, 我还一直以为他是个较

为健康的哈尼汉子。

我万万不曾想到, 这竟成了我与陈强书记的最

后一次谋面。 人生就是这样, 难以预料和把握的事

太多。 生老病死, 是人生不得不过的坎。 只是, 有

的人走了, 如一阵风, 很快烟消云散, 被人们淡忘。

而有的人走了, 却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陈强就属于

后者。

愿陈强书记一路走好! 愿陈强书记和他的诗歌,

永远传颂在哀牢山区的哈尼山乡、 红河大地!

作家手记

编者按: 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强同志, 因病于

2012

5

29

不幸去世。 陈强于

1963

10

月出生, 哈尼族, 云南元阳人, 出版过诗

集《有一种忧伤穿过我的情感》、 《情愫》、 散文集 《怀念远山》 等。 本

刊现刊发王印吉同志的悼念文章, 以示纪念。

49

Page 50: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2012

年中国作家协会、 云南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作品申报即将开展,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2012

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为长篇文学作品。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 至

8

31

日接受申报。

二、 申报推荐为中国作家协会

2012

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的, 请直接到中国作家网 (

http://www.

chinawriter.com.cn/

) 公告栏里看相关通知及要求, 符合要求及达到申报条件者, 请直接下载表格申报,

可直接向云南省作协申报也可由各州市文联推荐申报。

三、 凡符合《云南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工作条例》 所列条件的作者, 均可申报云南省重点作品

扶持选题。 申报作品为长篇小说及长篇纪实文学, 文学集子及中短篇不在申报之列。

四、 云南省直机关直接向云南省作家协会申报, 其余的作家到各州市文联(作协) 申报, 由各州市

文联(作协) 统一报省作协, 申报表可从云南文艺网

(http://www.ynwy.org/wenx/)

下载。

五、 推荐单位接受申报作品后, 进行论证和遴选, 填写推荐意见, 报送云南省作家协会办公室。 每

州市报送的作品, 一般为

1-2

部。 如推荐的作品被省作协决定扶持, 省作协将给该州市文联(作协) 一

定的工作经费。

六、

2012

年重点作品扶持工作设立以下专项:

1

、 特设以“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为主题的专项, 鼓励创作反映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 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书写人民群众生活及精神面貌巨大变化的作品, 为迎接和庆祝党

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2

、 特设以“高原情怀、 大山品质” 为云南精神主题的专项, 鼓励创作反映云南特有的自然人文所

形成的云南精神。 创作胸怀过去、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既饱含对云南人民的深情, 又满载对广袤红土

地的厚望的文学作品。

3

、 特设“少数民族作者专项”, 鼓励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反映各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中的新生活、 新变化, 体现民族团结、 共同进步的作品。

4

、 特设“定点深入生活专项”, 鼓励作家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创作反映人民主体地

位, 展现时代风貌,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作品。

5

、 为纪念

201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 特设“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专项”, 鼓励创作

表现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英雄壮举, 弘扬民族精神的作品。

七、 作者可依据上述专项选题申报, 也可另行提出选题。

协会纪要

关于征集 2012年度推荐

中国作家协会、 云南省作家协会

重点作品扶持作品的通知及工作条例

50

Page 51: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 促进多

出精品、 多出人才, 云南省作家协会用一定的资

金, 开展重点作品扶持工作,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

重点扶持工作条例》, 特制订本条例。

一、 指导思想

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

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弘扬主旋

律, 提倡多样化, 鼓励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

群众, 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和作家的艺术个性。

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为长篇小说、 长篇纪实文

学。 文学集子不在申报之列, 中、 短篇云南省作协

已有重点刊物作品津贴扶持, 也不在申报之列。

二、 组织机构

云南省作家协会设立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 负

责组织实施有关工作。 云南省作家协会聘请专家组

成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 对申报的选题进

行评估、 论证。

三、 工作原则

重点作品扶持工作遵循“分类管理、 重点倾

斜” 的原则。

注重支持反映现实生活, 弘扬时代精神、 民族

精神的长篇选题。

注重支持优秀作家的重要选题。

注重支持少数民族作者、 边远地区作者、 基层

作者和青年作者。

支持各文学体裁的发展, 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

和需求的体裁尤应予以关注。

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可依据各年度的创作状

况, 提出当年分类管理的特定专项。

四、 扶持方式

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依据通过论证审批的选题的

具体情况, 可采取以下支持方式:

1

、 对创作所需的基本经费予以一定的补贴。

2

、 对有修改作品意愿的作者, 在作品完成后

聘请专家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3

、 对出版确有困难的作品, 协助作者联系出

版单位, 或给予适当出版补助, 或以专项丛书方式

出版。

4

、 组织对部分优秀作品的研讨。

5

、 对适宜改编为影视、 戏剧剧本的作品, 经

作者授权后向有关制作单位推荐。

6

、 经省作协论证批准的选题, 省作协将给推

荐单位一定的工作经费。

五、 申报条件

1

、 申报者应具有一定的创作实力、 严谨的创

作态度和较高的思想艺术追求。

2

、 各体裁的文学创作和少数 (下转 48 页)

云南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工作条例

协会纪要

八、 申报者应认真填写申报表格, 说明创作计划, 提供详细的构思大纲和作品部分文本。

九、 云南省作家协会将聘请专家组成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 对选题价值和申报者完成选

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委员会以投票方式决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最终确定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将在

《云南文艺网》 和《文学界》 公布。

地 址: 昆明市翠湖北路

25

号 云南省作家协会

邮政编码:

650031

联系电话:

0871-5155079 0871-5159193

联 系 人: 屈 宁 王 静

云南省作家协会

2012

6

5

51

Page 52: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全国评奖前夕, 云南省作协组织专家, 对

13

地州市文联选送的符合中国作协全国少数民族

文学创作“骏马奖” 评奖要求的

62

部作品进行

评选。 这

62

部作品涵盖了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

说、 诗歌、 散文、 报告文学共五个类别。 其中,

有长篇小说

18

部, 短篇小说

7

部, 散文

12

部,

诗歌

17

部, 报告文学

7

部, 文学评论

1

部。 在

5

11

日举行的投票中, 共评出

20

部作品获

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精品奖, 省作协给予

奖励表彰。 其中的

19

部(除一部文学评论) 将

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的角逐。

这次由云南省作协选送参评第十届骏马

奖的作品, 作者包括了彝、 白、 藏等共

13

少数民族, 其中有傣、 纳西、 哈尼等共

9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

据悉, 在新修订的第十届骏马奖评奖条例

中, 奖项设置共有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诗

歌、 散文、 报告文学、 翻译共六个类别。 前几

届参评的理论评论专著和人口较少民族特别奖

不在奖项之列。 现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精

品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如下 (排名按作品出版

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作者姓名 民族 作品类别 作品题名 出版日期

岳小保 傣 长篇小说 《帕英法》(傣文)

2008.5

叶多多 回 散文集 《我的心在高原》

2008.8

潘 灵 布依 长篇小说 《泥太阳》

2008.9

普 飞 彝 长篇小说 《红腰带》

2008.10

和晓梅 纳西 中短篇小说集 《女人是“蜜”》

2008.11

陶玉明 布朗 散文集 《我的乡村》

2008.11

哥 布 哈尼 诗歌集 《神圣的村庄》(哈尼文)

2008.12

张昆华 彝 散文集 《云南的云》

2009.3

杨义龙 白 长篇小说 《喜鹊窝的秋天》

2009.7

存文学 哈尼 长篇小说 《碧洛雪山》

2009.7

鲁若迪基 普米 诗歌集 《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

2009.12

白 山 回 报告文学 《大通道》

2010.7

永基卓玛 藏 长篇小说 《雪线》

2010.8

央金拉姆 藏 短篇小说集 《风之末端》

2010.8

李贵明 傈僳 诗歌集 《我的滇西》

2010.8

闵建岚 景颇 诗歌集 《半个月亮》(汉、载)

2010.10

纳张元 彝 文学评论 《民族性与地域性》

2011.6

李金荣 怒 诗歌集 《老姆登》

2011.10

吕 翼 彝 短篇小说集 《风过杨树村》

2011.11

黄 玲 彝 报告文学 《七彩织锦》

2011.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精品奖揭晓

19

部作品将参加第十届骏马奖角逐

协会纪要

52

Page 53: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第十届骏马奖各州市文联推荐作品目录

昆 明

陈晓兰 蒙古 长篇小说 《中国军嫂》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存文学 哈尼 长篇小说 � 《碧洛雪山》 十月文艺出版社

潘 灵 布依 长篇小说 《泥太阳》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 长 白 散文 《爱的收获》 云南民族出版社

叶多多 回 散文 《我的心在高原》 花城出版社

布饶依露 佤 散文 《神树的约定》 云南大学出版社

张昆华 彝 散文集 《云南的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黄 玲 彝 报告文学 《七彩织锦》 云南民族出版社

白 山 回 报告文学 《大通道》 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成生 彝 报告文学 《边疆教育诗》 云南民族出版社

赵振王 彝 长篇叙事诗 《公仆本色》 云南人民出版社

楚 雄

起云金 彝 长篇小说 《咪依噜》 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亦杭 彝 长篇小说 《宫凡四小姐》 云南民族出版社

毕增堂 彝 长篇小说 《撵山狗》 云南民族出版社

张恩华 彝 短篇小说 《“哥们” 小传》 云南民族出版社

帕 男 � � 瑶 诗集 《帕男诗选》 云南民族出版社

玉 溪

普 今

李 朵 � � 彝 长篇小说 《深度问责》 文化艺术出版社

普 飞 � � 彝 长篇小说 《红腰带》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海明 � � 彝 中短篇小说集《荒河水》 云南民族出版社

白笑杰 � � 傣 诗集 《花腰傣村庄》 云南民族出版社

大 理

杨义龙 � � 白 长篇小说 《喜鹊窝的秋天 云南人民出版社

安轩龙 � � 土家 长篇小说 《小女子曼玲》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洪文 � � 白 长篇小说 《唐标铁柱背后的故事》 云南民族出版社

只廉清 � � 彝 散文 《永远的哀牢》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智红 彝 散文 《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 云南民族出版社

杨卓如 白 散文 《故乡情思》 云南民族出版社

左中美 彝 散文 《不见秋天》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何永飞 白 诗集 《梦无边》 中国戏剧出版社

常建世 彝 诗集 《语言的高处》 云南民族出版社

郁 东 彝 诗歌 《追赶春天的花朵》 云南民族出版社

纳张元 彝 理论 《民族性与地域性》 云南人民出版社

协会纪要

53

Page 54: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德 宏

乔 丽 傣 散文 《人

ooo

o

众》 作家出版社

闵建岚 景颇 诗歌 《半个月亮》(汉、 载) 德宏民族出版社

朗昌辉 傣 诗歌 《竹楼听风》 云南民族出版社

岳小保 傣 历史长篇小说《帕英法》 (傣文) 云南民族出版社

迪 庆

永基卓玛 藏 长篇小说 《雪线》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丹增曲珍 白 长篇小说 《格桑花》 云南人民出版社

央金拉姆 藏 短篇小说 《风之末端》 云南科技出版社

李贵明 傈僳 诗歌 《我的滇西》 云南科技出版社

红 河

阮殿文 回 散文 《像大地一样》 百花文艺出版社

艾 吉 哈尼 诗集 《山上》 云南民族出版社

莫 独 哈尼 诗集 《速写: 哈尼梯田映象》 云南人民出版社

哥 布 哈尼 诗集 《神圣的村庄》 云南民族出版社

陈 强 哈尼 诗集 《情愫》 云南人民出版社

虹 玲 苗 长篇小说 《情殇》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丽 江

鲁若迪基 普米 诗集 《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 作家出版社

和晓梅 纳西 中短篇小说 《女人是“蜜”》 作家出版社

和志刚 纳西 报告文学(传记) 《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 昆仑出版社

木丽春 纳西 报告文学(传记) 《东巴传人史记》 中国文史出版社

蔡晓龄 纳西 报告文学(自传) 《公民宣科》 云南大学出版社

临 沧

陶玉明 布朗 散文集 《我的乡村》 云南民族出版社

怒 江

彭愫英 白 长篇小说 《枣红》 云南民族出版社

彭愫英 白 中短篇小说集《古道碎花》 云南民族出版社

熊泰河 傈僳 中短篇小说集《笛梦弦歌》 云南民族出版社

尹雪英 白 诗歌 《晨露荷香》 中国戏剧出版社

李金荣 怒 诗集 � � � � 《老姆登》 云南民族出版社

玖合生 傈僳 诗集 《乡村的背面》 云南人民出版社

马瑞翎 回 散文 《原始的终极地》 云南人民出版社

普 洱

马 青 回 长篇小说 《雪落拉祜山》 云南民族出版社

昭 通

吕 翼 彝 短篇小说集 《风过杨树村》 长江文艺出版社

西双版纳

朗 确 哈尼 长篇小说 《茶山人家》 云南人民出版社

协会纪要

●●●●●●●●●●●●●●●●●●●●●●●●●●●●●●●●●●●●●●●●●●●●●#

●●●●●●●●●●●●●●●●●●●●●●●●●●●●●●●●●●●●●●●●●●●●●●●●●●●●●●●●●●●●●●●●●●●$

%%%%%%%%%%%%%%%%%%%%%%%%%%%%%%%%%%%%%%%%%%%%%$

●●●●●●●●●●●●●●●●●●●●●●●●●●●●●●●●●●●●●●●●●●●●●●●●●●●●●●●●●●●●●●●●●●●$

54

Page 55: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2011

年重点刊物发表作品津贴目录

(排名不分先后)

散 文

彭荆风 告别刀耕火种 《民族文学》

彭荆风 昆明的节孝巷《人民日报》

彭荆风 永远的居仁巷 《人民日报》

许文舟 海拔《民族文学》

陈永明 醉在苗家山寨 《散文选刊》

雷平阳 雷平阳散文特辑《散文选刊》

余继聪 幸福的庄稼《散文选刊》

庄文勤 一次凝视足以贯穿一生《民族文学》

纳张元 彝山爱“打歌” 《人民日报》

纳张元 梦中的海《散文选刊》

纳张元 生活的馈赠《人民日报》

纳张元 父亲的三双鞋 《人民日报》

纳张元 山寨岁月《人民日报》

原 因 古道上的蚕豆花《人民日报》

原 因 花馔大理《光明日报》

原 因 滇西故城《光明日报》

彭鸽子 从北戴河走向文学圣地《中国作家》

王德凤 草原上的花考 《散文选刊》

王德凤 幸福美丽的惦念《散文选刊》

张昆华 张学良将军的中国结《中国作家》

张昆华 滇西散记《中国作家》

那家伦 从白露到雨水 《民族文学》

罗荣芬 山高水远《民族文学》

陶玉明 江边山《民族文学》

左中美 母亲的歌《民族文学》

阮殿文 内蒙古行记《民族文学》

张永权 独龙人的歌声 《人民日报》

杨卓成 大山的性格《人民日报》

张 长 昆明的雨《人民日报》

张 长 一支唢呐的快乐《人民日报》

张 长 城里人下乡, 乡下人进城 《人民日报》

张 长 飞翔的爱《人民日报》

和建全 梦幻家园《民族文学》

蔡晓龄 解读东巴《民族文学》

鲁若迪基 泸沽湖故事 《民族文学》

李万辉 稻草人《民族文学》

王必昆 病疾密布的乡村 《十月》

诗歌

存一榕 小鸟在天空中打洞《民族文学》

刘金富 农具之诗《北京文学》

哥 布 青海, 蓝色的黄河《民族文学》

艾傈木诺 来吧, 来听雪花的缄默 《民族文学》

艾傈木诺 写一首诗, 献给党《民族文学》

晓 雪 党啊, 我们的党 《民族文学》

晓 雪 青海行《民族文学》

晓 雪 从贵德到循化《民族文学》

柏 叶 一片落叶砸在我头上《民族文学》

梁长江 滇西北记忆《民族文学》

于 坚 沙漠与绿洲 《中国作家》

于 坚 于坚的诗 《十月》

于 坚 在冬天的花园里点火《诗刊》

于 坚 失踪之书《大家》

于 坚 女哲人《诗刊》

鲁若迪基 神话 《民族文学》

哥 布 哈尼村寨《民族文学》

赵振王 公仆本色《民族文学》

曹 翔 揪心喜欢《民族文学》

雷平阳 流淌《诗刊》

樊忠慰 低处的光亮《诗刊》

阿卓务林 闲散的云 《诗刊》

樊忠慰 游子《诗刊》

协会纪要

55

Page 56: 切磋思想艺术的园地 瞭望文学创作的窗口 交流文坛信息的渠道–‡学界2-3.pdf · 重》,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 《解放大西南》, 小说

TH

EL

IT

ER

AT

唐阳凤 过家家《诗刊》

唐阳凤 善意的想象《诗刊》

唐阳凤 欣喜诗《人民文学》

字旭东 情人湖《人民文学》

陈衍强 方志敏《中国作家》

李贵明 我的滇西《民族文学》

贾来发 山寨访友《诗刊》

张首滨 菩提树下《诗刊》

张首滨 就这么高《诗刊》

张永权 一个名字与一片森林《诗刊》

柏 桦 春城, 春天即将逝去《诗刊》

伊蒙红木 亲亲南依河《民族文学》

黑 羊 挖土豆的一家人 《民族文学》

泉 溪 黄草《诗刊》

聂 勒 呼吸《十月》

聂 勒 大地歌谣《中国作家》

杨 军 山中《诗刊》

短篇小说

李万辉 埋枪《民族文学》

蔡晓龄 情人节的礼物《民族文学》

和晓梅 我和我的病人《民族文学》

存文学 澜沧江《中国作家》

余 雷 风的名字叫后来 《儿童文学》

余 雷 岸上的青鱼《儿童文学选刊》

胡性能 母亲的爱情《十月》

那家伦 金沙屹《民族文学》

陈约红 雪门坎《儿童文学》

李承翰 怀梦草《民族文学》

吴运强 孝子运《四川文学》

吴运强 精神病记《四川文学》

中篇小说

夏天敏 时光里的银子《小说选刊》

夏天敏 月色晦明《当代》

胡性能 下野石手记《小说选刊》

胡性能 守口如瓶《飞天》

沈 阳 包裹《四川文学》

张庆国 错字案《十月》

张庆国 如鬼《新华文摘》

张庆国 如戏《中国作家》

张庆国 羞耻《小说月报》

张庆国 如风《新华文摘》

纪实文学

冉隆中、 段平 仍然是老兵《中国作家》

长篇小说

窦红宇 斑铜《十月》

存文学 牧羊天《十月》

范 稳 碧色寨《十月》

评 论

杨荣昌 彝族当代诗歌的精神轨迹《民族文学》

晓 雪 飞翔的词语 生命的绝唱《文艺报》

晓 雪 让音乐之光照耀一生《文艺报》

张永权 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文艺报》

张永权 他就是一首大诗 《文艺报》

张永权 生活中发现美《文艺报》

张永权 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文艺报》

纳张元 信念坚守与梦想超越《文艺报》

纳张元 文学教育与民族凝聚力《文艺报》

纳张元 折射社会发展的镜子《光明日报》

张运贵 百艺相通的可喜收获《文艺报》

吴 然 如水的温润与灵动《文艺报》

吴 然 自然传奇 生命赞歌《文艺报》

艾 扎 哈尼族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文学》

彭荆风 道由心悟———评《江贡》 《边疆文学·

文艺评论》

冉隆中 迷人的文学风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

综评《文艺报》

冉隆中 评王必昆 《云岭红墙》 《文艺报》

冉隆中 田野调查与文学批评《南方文坛》

冉隆中 我所关注文学小问题《小说评论》

余 雷 精神成长的传奇与隐喻《文艺报》

胡性能 最后的故土 《十月》

宋家宏 丧失批判精神也就丧失文学理想

《文艺报》

黄 玲 发出自己民族的独特声音 《文艺报》

刘鸿渝 重拾文艺理论的民族性《文艺报》

协会纪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