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3 2017 年 1 月 12 日 本版编辑 于珊珊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热线电话:(010)51895625 E-mail:[email protected] 艺海拾贝 今年 31 岁的袁毅是名副其实的 “铁三代”。翻开他珍藏的相册,照片里 身着灰色制服的爷爷曾参与宝成铁路的 线路规划,身着黑色制服的父亲是宝成 铁路建设队伍里的一员,而现任成都客 运段 T8/7 次列车长的袁毅,除了有数 张身着藏蓝色铁路制服值乘的照片外, 还有一张张穿着五彩“小丑”服装在各 趟列车进行表演的演出照片。 入路前,袁毅曾在成都市杂技团做 专职杂技演员,并曾代表中国参加过在 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 马戏表演比赛,获得了多项好成绩,为 国家争得了荣誉。2006 9 月,因身体 伤病不能继续进行杂技表演,21 岁的 袁毅放弃了陪伴自己 15 年的杂技事 业,进入成都客运段成为一名列车员。 同年,在该段举办的职工才艺大赛中, 身着“小丑”服装的袁毅以一场诙谐、 幽默的杂耍表演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 的一等奖。从此,袁毅开始在该段各类 文艺晚会中表演“小丑”,拉开了杂技 舞台的第二序幕。 2008 7 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袁毅得知他所在的客运段将值乘 300 名地震遗孤赴北京学习的专列,他主动 请缨,想给这群失去亲人的孩子带去一 点旅途的欢乐。 “穿上五彩的演出服,戴上夸张的 黄色假发,用沾上红颜料的毛笔细致勾 勒出上扬的嘴角,再涂抹出上翘的红鼻 头。”上专列后,袁毅在摇晃的洗脸间 换上“小丑”服装,化妆完毕,在车厢 里惊艳“亮相”。 袁毅的出现让原本沉默的孩子们的 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只见他手里拿 着气球和肥皂水,一边吹着泡泡,一边 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车厢中部摆放好的 透明水缸,袁毅笑着告诉孩子们:“现 在我将表演一个魔术。”只见他在空空 的透明水缸里注满水,又神秘地向水面 吹了一口气。随后,袁毅笑着向孩子们 打了招呼,他表情夸张地挽起袖子、踮 起脚尖,动作滑稽地用双手在水缸里接 连捞出了三四块冰块。神奇的魔术立刻 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车厢里的气氛 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一段热身表演后,袁毅开始邀请孩 子们参与互动。孩子们与他一同表演简 单的杂耍、一同参与小魔术,车厢里的 沉闷一扫而空。袁毅回忆道:“在这群 7 岁到 14 岁的孩子当中,8 岁的小马让 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他孩子们的脸上渐 渐有了笑意,只有他还是一声不吭。后 来,我打听到他在地震中整整被埋了三 天,最好的小伙伴在眼前离世。”表演 结束后,袁毅一直陪着小马聊天,小马 逐渐打开了心结,接受了这个滑稽的 “大伙伴”,终于露出笑容。“参与那次 专列值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 暂时忘却伤痛,把欢乐带给他们。”袁 毅说。那次的经历让他决定穿上“小 丑”戏服,继续在列车上表演,为更多 旅客带来欢乐。 从那以后,每年农历除夕的“列 车春晚”,袁毅的“小丑”表演就成为 压轴节目。只要袁毅扮上滑稽的“小 丑”造型出现在车厢里,欢乐气氛便 立刻被推向高潮。表演中,他时而从 口袋里掏出小玩具,时而摸出气球拧 成小动物,袁毅夸张的表情和逗趣的 表演总能拧开列车欢乐的“阀门”,带 来快乐的潮水。 去年春节期间,在广州务工的秦芳 乘坐 K191 次列车返乡时,正巧赶上袁 毅的表演。“回家太匆忙忘了给女儿带 礼物,列车‘小丑’变了个‘猴子’给 我,回家送给女儿,让她开心一下。” 38 岁的秦芳在收到袁毅魔术表演赠送 的玩偶猴子时,笑得合不拢嘴。 2017 年一到,袁毅就入路 11 了。“回忆自己 11 年的工作表现,一个 关键词就是‘欢乐’。”袁毅动情地 说,“在为旅客服务的同时,穿着扮演 ‘小丑’的特殊服装将欢乐传递给他 们,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 本文图片由张智勇提供 近日,武汉铁路局开展“送福到万家”公益活动,为广大一线职工送上新春 祝福。 本报特约通讯员 2016 12 28 日,上海客运段举办的“挑战麦克风 奔向 2017”职工迎新 歌咏赛火热开赛。比赛现场,20 名选手一展歌喉。经过激烈角逐,共有 9 名选手 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另有 2 名选手荣获最佳风采奖和最具特色奖。图为歌伴 舞 《美丽的动车姑娘》。 张锦渭 浸淫砚池近三十载,在其中摇曳徜徉,时而孤帆远航, 时而驻足凝思。墨海如大海,忽而惊涛骇浪,忽而风平浪 静。爱茶多年,虽不敢以茶饕自居,但对茶中乾坤能略知一 二。写字与饮茶几乎同时“打造”,经年下来,书法、品茗 长成一体,无法剥离,非一非异。 我的书法入门师从柳体,诚悬之森严结构、犀利笔法、 整饬布局,让人叹为观止,颇似花茶之浓俨,茉莉花的馥 郁,于芬芳中蕴含着苦涩,须臾间回甘不断,如云蒸霞蔚、 否 极 泰 来 。 三 十 年 来 《玄 秘 塔 碑》《神 策 军 碑》 让 我 春 秋 不 辍,每每感触无有雷同。 婉约舒展的小篆,款款而至,衣袂飘飘间宛如绿茶、白 茶,液体清澈,或碧或黄,饮之甘绵纯净,虽经杀青却如凤 凰 涅 槃 , 饮 后 尾 净 , 不 着 一 丝 火 气 , 如 《峄 山 碑》《袁 安 碑》笔如玉筋,宛如天成,结字舒朗又如冰山雪莲,于高处 不胜寒之处却丹心一片。 纵横开合的《祭侄文稿》,充满鲁国公痛失兄侄之殇、 对叛军之愤懑,率真成篇,完全性情宣泄,犹如苦丁之茶, 口口让人清醒、砥砺,颇有“西北望,射天狼”的冲天豪迈 与无往不胜的气派。镔铁般的苦涩之后,回甘冉冉,有一种 想“泪奔”的感觉,勾勒出百姓饱受战乱摧残,而后全民思 定,对河清海晏的翘首期盼。 气势波折,一咏三叹。风姿绰约的汉隶,端庄、静穆、 内敛与含蓄,温婉暖人,似一杯红茶,于冬夜中给你一丝温 暖和一声对久受尘劳之人的真心问候。窗明几净,手执《诗 经》,开篇章节映入眼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品红茶,似与相爱的人同望窗外一轮明月, 黛幕银盘,印你我心,狼毫一支,有红袖添香。茶香袅袅, 此情此景,如诗如幻,笔走龙蛇间,满纸云烟,洇然一片…… 结字奇巧诡异的魏碑,古拙、厚重,在五胡乱华间诉说汉字的惆怅。“我很 丑但我很温柔”,魏碑如是说。魏碑形如金石或峥嵘或险绝,但是它的灵魂却是 格外的灵妙,似黑茶一般,经烈火的蒸煮、烟火的洗礼。如此“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黑茶铁血丹心的写照与自白。 茶是碑帖、墨迹,沸水是研好的墨。眼观茶之色,谓观帖,小啜茶汤如挥毫 泼墨,不断地品茗似草书般连绵不绝。“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 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怀素的率性泼墨。以胡须为笔,恣意挥洒, 李白对其诗赞曰:“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 雄侠争追随。”这是诗仙对张旭的准确白描。 泡功夫茶,确实不易,诚如它的名字,亦如书法中“捺”的写法:一波三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静观茶叶在杯中蹁跹。这是否也印证着世人 的起心动念,片刻不肯停息?茶人如是说,书家亦如是说。然而真正的高手是弘 一法师悲天悯人、平静似水的“悲欣交集”。饮酒会让人兴奋或者疯狂,品茶只 会让人清醒、清醒再清醒。人人都说“冲动是魔鬼”,清醒是否是天使呢?答案 是不言而喻的。 佛教中的“茶禅一味”便是最好的写照:禅在茶中,上下左右;万物虚空无 处不有禅;万物皆有佛性。禅无处不在,而真正的成佛之日,就是人格的圆成, 人成即佛成。 饮茶是修行,书法是修行,生活亦是修行。 列车“小丑”欢乐多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智勇 本报通讯员 兰之清 2017 1 28 日,时序进入农历 丁酉鸡年。 1 5 日,中国邮政发行 《丁酉年》特种邮 票,全套 2 枚图案, 表现的是生肖鸡幸 福美满的一家:第 一枚“意气风发”, 画面是一只威武雄 壮、高傲奔放的大 公鸡;第二枚“丁 酉大吉”,画有呵护 幼子、温婉柔美的 鸡妈妈与可爱的两 只小鸡。这是我国 发行的第四轮生肖 邮票的第二套,图 案出自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之手。 我国的第一轮生 肖邮票第二套是 1981 1 5 日发行的 《辛 酉年》特种邮票,全套1 枚,图案是一只 五彩公鸡。第二轮生肖邮票第二套是 1993 1 5 日发行的《癸酉年》特种邮 票,全套 2 枚:第一枚“雄鸡报晓”,图 案是一只剪纸公鸡;第二枚“四季吉 祥”,图案是剪纸四季花包围的一个篆书 “鸡”字。第三轮生肖邮票第二套是 2005 1 5 日发行的《乙酉年》特种邮票, 全套1 枚,图案是红日上方一只尾顶牡丹 花昂首欲鸣的彩色公鸡,红日与公鸡巧 妙组合成一个“酉”字,代表鸡年。 2016 10 9 日,中国邮政发行一枚 《吉祥富贵》贺年专用邮票,图案为牡丹 花及各种花草组合成五彩缤纷的一只雄 鸡。这枚贺年“鸡票”与《丁酉年》生 肖“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 鸡的形象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很常 见。1959 1 1 日 发 行 的 《剪 纸》 特 种邮票第三枚“公鸡”,图案是一只陕 北民间剪纸鸡,这是新中国发行的邮票 中最早出现的鸡。这只剪纸鸡还出现在 1981 4 29 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邮票展览·日本》纪念邮票第二枚 “一衣带水”图案中。1959 9 25 发行的《人民公社》特种邮票第三枚 “农”,图案中的女社员背后有几只觅食 的鸡。1987 6 25 日发行的《今日 农村》特种邮票第二枚“新菜上市”, 图案中的一个菜筐内装着一只鸡。1988 2 10 日发行的《农村风情》特种邮 票第二枚“各显神通吉庆有余”,图案 中的女农民怀抱一只公鸡,身前还有一 只鸡。 蒸汽机车摄影节随想 郭明珠 每年的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都 是摄影爱好者的节日。他们穿得严严 实实,拿着照相机,发现美景就欣然 拍摄下来。同样,蒸汽机车摄影节也 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与摄影爱好者一 同参与其中,却和他们做着截然不同 的事情。我所在的锡林浩特铁路公安 处经棚站派出所负责蒸汽机车摄影节 期间的安保工作。为了保障摄影爱好 者们的安全,我们“全副武装”地穿 戴整齐,拿着执法记录仪,奔波在各 个站点。看见不顾自身安全拍摄美景 的摄影爱好者,我们便第一时间上前 劝阻。 1 6 日,第十届国际蒸汽机车 摄影节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幕。本届摄 影节持续 3 天,我们却要用不止 3 的时间做准备工作。除了提前下线路 检查、消除隐患外,我们还要结合今 年的实际情况精细制作安全保护方 案,同时积极与各个单位联勤、联 动,保障摄影节顺利进行。其中,与 其他兄弟单位的联席会议、赛前封闭 内部职工通道门、制作工作牌等工 作,一项也不能少。 2016 年,开始有管内的同事增 援蒸汽机车摄影节的安保工作。零下 20 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民警们拿着 铁锹一步一步地为游客铲平台阶上的 积雪。本届蒸汽机车摄影节期间,又 12 名民警增援安保工作,寒冷的 朔风扑面而来,却冷却不了所有工作 人员的热情。 所里领导们加班加点,针对每一 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应急措施,把 方案做得细之又细。民警们依照方 案,尽职尽责地完成分管任务。所有 人没有一丝怨言,大家的辛苦都写在 了冻得通红的脸上。到了休息时间,民 警们来到食堂轮班吃饭,没人有时间闲 聊,因为外面还有执勤的同事饿着肚子 坚守着岗位。为了让所有参与蒸汽机车 摄影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吃上一口热饭, 所里抽调了 3 名辅警来食堂帮厨。他们 脱下警服,换上围裙,洗菜、炒菜、刷 碗一条龙。辅警陈海波边炒菜边问: “还有几个兄弟没吃饭,要不要再添点 菜?”这种感动人心的细节在蒸汽机车 摄影节安保工作期间不胜枚举,温暖了 在寒风中坚守的我们。 蒸汽机车摄影节于我们而言,与其 说是考验,不如说是特别节日。在这期 间,虽然我们没有享受到拍出满意照片 的成就感,但是当我们看到安保方案又 细化了一些,协作默契又提高了一分, 摄影环境又安全了一些的时候,我们发 自内心地高兴。在我看来,这个节日的 特别之处在于,在其他节日里,我们放 松身心,享受节日气氛,而这个节日我 们却紧绷神经,期待结果。当摄影爱好 者们一批一批地平安返乡,我们的节日 才真正结束了。 汗水结成冰,力量凝成绳,这就是 我们的特别节日。 袁毅的列车“小丑”表演。 袁毅为表演做准备。 旅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精彩瞬间。 上海客运段举办职工迎新歌咏赛 本报特约通讯员 任卫云 由本报记者、作家陈南辉采访创 作,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作序的长 篇报告文学《国家名片—中国高速 铁路发展纪实》一书,由江西高校出 版社作为“圆梦中国丛书”中的一本 出版上市。 中国高速铁路不仅已成为中国老 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而且以其 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等综合优 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 高速铁路,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 战略的“国家名片”。作为一名资深 铁路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国高铁发展 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陈南辉花了 3 年时间进行深入采写,采访足迹 遍布高铁建设的设计、施工、车辆研 发制造等单位,通过大量的实地采 访、现场体验,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和 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 该书内容分为 《历史选择》《科学决 策》《梦圆京沪》《引进“盛宴”》《举国 优 势》《磨 难 辉 煌》《盛 世 丰 碑》 7 章。 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宏观的视野,激 情澎湃的笔墨,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高 铁艰难曲折的发展经历,讲述了中国 高铁的成功之路,讴歌了共和国的高 铁缔造者们,用自己的情和爱、生命 和汗水推动中国制造工业发展进程, 创 造 了 令 世 人 惊 叹 的 中 国 速 度 。《国家 名片》一书多视角地为历史留下了一 部关于中国高铁大发展的真实纪录,是 一部大气磅礴的中国高铁发展史。 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在该书序 言中指出,该书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 合,以人物为线索,以故事为主体,可 读性强,细节描写生动,引人入胜,将 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高铁,认识中 国高铁。 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名片》出版 本报记者 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作品《时代记忆》。

书法中的茶香 列车“小丑”欢乐多 · 2016年12月28日,上海客运段举办的“挑战麦克风 奔向2017”职工迎新 歌咏赛火热开赛。比赛现场,20名选手一展歌喉。经过激烈角逐,共有9名选手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B3 2017年1月12日

本版编辑 于珊珊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胡 茗 热线电话:(010)51895625 E-mail:[email protected] 艺海拾贝

今 年 31 岁 的 袁 毅 是 名 副 其 实 的“铁三代”。翻开他珍藏的相册,照片里身着灰色制服的爷爷曾参与宝成铁路的线路规划,身着黑色制服的父亲是宝成铁路建设队伍里的一员,而现任成都客运段 T8/7 次列车长的袁毅,除了有数张身着藏蓝色铁路制服值乘的照片外,还有一张张穿着五彩“小丑”服装在各趟列车进行表演的演出照片。

入路前,袁毅曾在成都市杂技团做专职杂技演员,并曾代表中国参加过在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马戏表演比赛,获得了多项好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06年 9月,因身体伤病不能继续进行杂技表演,21 岁的袁 毅 放 弃 了 陪 伴 自 己 15 年 的 杂 技 事业,进入成都客运段成为一名列车员。同年,在该段举办的职工才艺大赛中,身着“小丑”服装的袁毅以一场诙谐、幽默的杂耍表演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从此,袁毅开始在该段各类文艺晚会中表演“小丑”,拉开了杂技舞台的第二序幕。

2008 年 7 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袁毅得知他所在的客运段将值乘 300余名地震遗孤赴北京学习的专列,他主动请缨,想给这群失去亲人的孩子带去一点旅途的欢乐。

“穿上五彩的演出服,戴上夸张的黄色假发,用沾上红颜料的毛笔细致勾勒出上扬的嘴角,再涂抹出上翘的红鼻头。”上专列后,袁毅在摇晃的洗脸间换上“小丑”服装,化妆完毕,在车厢里惊艳“亮相”。

袁毅的出现让原本沉默的孩子们的

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只见他手里拿着气球和肥皂水,一边吹着泡泡,一边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车厢中部摆放好的透明水缸,袁毅笑着告诉孩子们:“现在我将表演一个魔术。”只见他在空空的透明水缸里注满水,又神秘地向水面吹了一口气。随后,袁毅笑着向孩子们打了招呼,他表情夸张地挽起袖子、踮起脚尖,动作滑稽地用双手在水缸里接连捞出了三四块冰块。神奇的魔术立刻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车厢里的气氛

渐渐变得热闹起来。一段热身表演后,袁毅开始邀请孩

子们参与互动。孩子们与他一同表演简单的杂耍、一同参与小魔术,车厢里的沉闷一扫而空。袁毅回忆道:“在这群7岁到 14岁的孩子当中,8岁的小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他孩子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只有他还是一声不吭。后来,我打听到他在地震中整整被埋了三天,最好的小伙伴在眼前离世。”表演结束后,袁毅一直陪着小马聊天,小马

逐渐打开了心结,接受了这个滑稽的“大伙伴”,终于露出笑容。“参与那次专列值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暂时忘却伤痛,把欢乐带给他们。”袁毅说。那次的经历让他决定穿上“小丑”戏服,继续在列车上表演,为更多旅客带来欢乐。

从那以后,每年农历除夕的“列车春晚”,袁毅的“小丑”表演就成为压轴节目。只要袁毅扮上滑稽的“小丑”造型出现在车厢里,欢乐气氛便立刻被推向高潮。表演中,他时而从口袋里掏出小玩具,时而摸出气球拧成小动物,袁毅夸张的表情和逗趣的表演总能拧开列车欢乐的“阀门”,带来快乐的潮水。

去年春节期间,在广州务工的秦芳乘坐K191次列车返乡时,正巧赶上袁毅的表演。“回家太匆忙忘了给女儿带礼物,列车‘小丑’变了个‘猴子’给我,回家送给女儿,让她开心一下。”38 岁的秦芳在收到袁毅魔术表演赠送的玩偶猴子时,笑得合不拢嘴。

2017 年 一 到 , 袁 毅 就 入 路 11 年了。“回忆自己 11年的工作表现,一个关 键 词 就 是 ‘ 欢 乐 ’。” 袁 毅 动 情 地说,“在为旅客服务的同时,穿着扮演

‘小丑’的特殊服装将欢乐传递给他们,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

本文图片由张智勇提供

近日,武汉铁路局开展“送福到万家”公益活动,为广大一线职工送上新春祝福。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 强 摄

2016年12月28日,上海客运段举办的“挑战麦克风 奔向2017”职工迎新歌咏赛火热开赛。比赛现场,20名选手一展歌喉。经过激烈角逐,共有9名选手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另有2名选手荣获最佳风采奖和最具特色奖。图为歌伴舞《美丽的动车姑娘》。 张锦渭 摄

浸淫砚池近三十载,在其中摇曳徜徉,时而孤帆远航,时而驻足凝思。墨海如大海,忽而惊涛骇浪,忽而风平浪静。爱茶多年,虽不敢以茶饕自居,但对茶中乾坤能略知一二。写字与饮茶几乎同时“打造”,经年下来,书法、品茗长成一体,无法剥离,非一非异。

我的书法入门师从柳体,诚悬之森严结构、犀利笔法、整饬布局,让人叹为观止,颇似花茶之浓俨,茉莉花的馥郁,于芬芳中蕴含着苦涩,须臾间回甘不断,如云蒸霞蔚、否极泰来。三十年来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让我春秋不辍,每每感触无有雷同。

婉约舒展的小篆,款款而至,衣袂飘飘间宛如绿茶、白茶,液体清澈,或碧或黄,饮之甘绵纯净,虽经杀青却如凤凰涅槃,饮后尾净,不着一丝火气,如 《峄山碑》《袁安碑》 笔如玉筋,宛如天成,结字舒朗又如冰山雪莲,于高处不胜寒之处却丹心一片。

纵横开合的 《祭侄文稿》,充满鲁国公痛失兄侄之殇、对叛军之愤懑,率真成篇,完全性情宣泄,犹如苦丁之茶,口口让人清醒、砥砺,颇有“西北望,射天狼”的冲天豪迈与无往不胜的气派。镔铁般的苦涩之后,回甘冉冉,有一种想“泪奔”的感觉,勾勒出百姓饱受战乱摧残,而后全民思定,对河清海晏的翘首期盼。

气势波折,一咏三叹。风姿绰约的汉隶,端庄、静穆、内敛与含蓄,温婉暖人,似一杯红茶,于冬夜中给你一丝温暖和一声对久受尘劳之人的真心问候。窗明几净,手执 《诗经》,开篇章节映入眼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品红茶,似与相爱的人同望窗外一轮明月,黛幕银盘,印你我心,狼毫一支,有红袖添香。茶香袅袅,此情此景,如诗如幻,笔走龙蛇间,满纸云烟,洇然一片……

结字奇巧诡异的魏碑,古拙、厚重,在五胡乱华间诉说汉字的惆怅。“我很丑但我很温柔”,魏碑如是说。魏碑形如金石或峥嵘或险绝,但是它的灵魂却是格外的灵妙,似黑茶一般,经烈火的蒸煮、烟火的洗礼。如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黑茶铁血丹心的写照与自白。

茶是碑帖、墨迹,沸水是研好的墨。眼观茶之色,谓观帖,小啜茶汤如挥毫泼墨,不断地品茗似草书般连绵不绝。“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怀素的率性泼墨。以胡须为笔,恣意挥洒,李白对其诗赞曰:“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争追随。”这是诗仙对张旭的准确白描。

泡功夫茶,确实不易,诚如它的名字,亦如书法中“捺”的写法:一波三折,“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静观茶叶在杯中蹁跹。这是否也印证着世人的起心动念,片刻不肯停息?茶人如是说,书家亦如是说。然而真正的高手是弘一法师悲天悯人、平静似水的“悲欣交集”。饮酒会让人兴奋或者疯狂,品茶只会让人清醒、清醒再清醒。人人都说“冲动是魔鬼”,清醒是否是天使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佛教中的“茶禅一味”便是最好的写照:禅在茶中,上下左右;万物虚空无处不有禅;万物皆有佛性。禅无处不在,而真正的成佛之日,就是人格的圆成,人成即佛成。

饮茶是修行,书法是修行,生活亦是修行。

书法中的茶香

■周长青

列车“小丑”欢乐多■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智勇 本报通讯员 龚 萱 兰之清

2017 年 1 月 28日 , 时 序 进 入 农 历丁 酉 鸡 年 。 1 月 5日 , 中 国 邮 政 发 行

《丁 酉 年》 特 种 邮票,全套 2 枚图案,表 现 的 是 生 肖 鸡 幸福 美 满 的 一 家 : 第一枚“意气风发”,画 面 是 一 只 威 武 雄壮 、 高 傲 奔 放 的 大公 鸡 ; 第 二 枚 “ 丁酉大吉”,画有呵护幼 子 、 温 婉 柔 美 的鸡 妈 妈 与 可 爱 的 两只 小 鸡 。 这 是 我 国发 行 的 第 四 轮 生 肖邮 票 的 第 二 套 , 图案 出 自 著 名 艺 术 家韩美林之手。

我国的第一轮生肖邮票第二套是1981年1月5日发行的《辛

酉年》特种邮票,全套1枚,图案是一只五彩公鸡。第二轮生肖邮票第二套是1993年1月5日发行的《癸酉年》特种邮票,全套2枚:第一枚“雄鸡报晓”,图案是一只剪纸公鸡;第二枚“四季吉祥”,图案是剪纸四季花包围的一个篆书

“鸡”字。第三轮生肖邮票第二套是2005年 1月 5日发行的 《乙酉年》 特种邮票,全套1枚,图案是红日上方一只尾顶牡丹花昂首欲鸣的彩色公鸡,红日与公鸡巧妙组合成一个“酉”字,代表鸡年。2016 年 10 月 9 日,中国邮政发行一枚

《吉祥富贵》贺年专用邮票,图案为牡丹花及各种花草组合成五彩缤纷的一只雄鸡。这枚贺年“鸡票”与 《丁酉年》 生肖“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

鸡的形象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很常见。1959年 1月 1日发行的 《剪纸》 特种邮票第三枚“公鸡”,图案是一只陕北民间剪纸鸡,这是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中最早出现的鸡。这只剪纸鸡还出现在1981 年 4 月 29 日发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 纪念邮票第二枚

“一衣带水”图案中。1959年 9月 25日发行的 《人民公社》 特种邮票第三枚

“农”,图案中的女社员背后有几只觅食的鸡。1987 年 6 月 25 日发行的 《今日农村》 特种邮票第二枚“新菜上市”,图案中的一个菜筐内装着一只鸡。1988年 2月 10日发行的 《农村风情》 特种邮票第二枚“各显神通 吉庆有余”,图案中的女农民怀抱一只公鸡,身前还有一只鸡。

邮票上的鸡

■党玉占

蒸汽机车摄影节随想■郭明珠

每年的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都是摄影爱好者的节日。他们穿得严严实实,拿着照相机,发现美景就欣然拍摄下来。同样,蒸汽机车摄影节也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与摄影爱好者一同参与其中,却和他们做着截然不同的事情。我所在的锡林浩特铁路公安处经棚站派出所负责蒸汽机车摄影节期间的安保工作。为了保障摄影爱好者们的安全,我们“全副武装”地穿戴整齐,拿着执法记录仪,奔波在各个站点。看见不顾自身安全拍摄美景的摄影爱好者,我们便第一时间上前劝阻。

1 月 6 日,第十届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幕。本届摄影节持续 3天,我们却要用不止 3天的时间做准备工作。除了提前下线路检查、消除隐患外,我们还要结合今

年的实际情况精细制作安全保护方案,同时积极与各个单位联勤、联动,保障摄影节顺利进行。其中,与其他兄弟单位的联席会议、赛前封闭内部职工通道门、制作工作牌等工作,一项也不能少。

2016 年,开始有管内的同事增援蒸汽机车摄影节的安保工作。零下20 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民警们拿着铁锹一步一步地为游客铲平台阶上的积雪。本届蒸汽机车摄影节期间,又有 12 名民警增援安保工作,寒冷的朔风扑面而来,却冷却不了所有工作人员的热情。

所里领导们加班加点,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应急措施,把方案做得细之又细。民警们依照方案,尽职尽责地完成分管任务。所有人没有一丝怨言,大家的辛苦都写在

了冻得通红的脸上。到了休息时间,民警们来到食堂轮班吃饭,没人有时间闲聊,因为外面还有执勤的同事饿着肚子坚守着岗位。为了让所有参与蒸汽机车摄影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吃上一口热饭,所里抽调了 3名辅警来食堂帮厨。他们脱下警服,换上围裙,洗菜、炒菜、刷碗一条龙。辅警陈海波边炒菜边问:

“还有几个兄弟没吃饭,要不要再添点菜?”这种感动人心的细节在蒸汽机车摄影节安保工作期间不胜枚举,温暖了在寒风中坚守的我们。

蒸汽机车摄影节于我们而言,与其说是考验,不如说是特别节日。在这期间,虽然我们没有享受到拍出满意照片的成就感,但是当我们看到安保方案又细化了一些,协作默契又提高了一分,摄影环境又安全了一些的时候,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在我看来,这个节日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其他节日里,我们放松身心,享受节日气氛,而这个节日我们却紧绷神经,期待结果。当摄影爱好者们一批一批地平安返乡,我们的节日才真正结束了。

汗水结成冰,力量凝成绳,这就是我们的特别节日。

袁毅的列车“小丑”表演。

袁毅为表演做准备。

旅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精彩瞬间。

上海客运段举办职工迎新歌咏赛

本报特约通讯员 任卫云 摄

由本报记者、作家陈南辉采访创作,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作序的长篇报告文学 《国家名片——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 一书,由江西高校出版社作为“圆梦中国丛书”中的一本出版上市。

中国高速铁路不仅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而且以其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等综合优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高速铁路,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名片”。作为一名资深铁路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国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陈南辉花了近 3年时间进行深入采写,采访足迹遍布高铁建设的设计、施工、车辆研发制造等单位,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现场体验,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

该书内容分为《历史选择》《科学决策》《梦圆京沪》《引进“盛宴”》《举国优势》《磨难辉煌》《盛世丰碑》 7 章。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宏观的视野,激情澎湃的笔墨,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高铁艰难曲折的发展经历,讲述了中国高铁的成功之路,讴歌了共和国的高铁缔造者们,用自己的情和爱、生命和汗水推动中国制造工业发展进程,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国家名片》 一书多视角地为历史留下了一部关于中国高铁大发展的真实纪录,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中国高铁发展史。

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在该书序言中指出,该书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以人物为线索,以故事为主体,可读性强,细节描写生动,引人入胜,将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高铁,认识中国高铁。

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名片》出版■本报记者 嵇 红

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作品《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