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10.26 星期六 责编 张立新 | 版式 陈学铭 | 校对 李萍 A04 焦点新闻 罕见!前洲有一对双百岁伉俪寿星 心态平和、知足常乐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山中难找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这是无锡民间的一句老话,说的是活 到100岁的人不多见。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双活到100岁,更是罕见。日前, 从无锡前洲街道邓巷村传出一条喜人的消息,该村一对夫妇双双达到100岁。 明天,也就是出生于 1920 年 10 月 27 日的男寿星百岁生日(虚岁)。这对无锡罕 见的“百岁夫妻”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老人居住的村庄,探访 这对携手走过80年的伉俪寿星。采访中,慈祥的两位老人恩爱、开朗、相濡以 沫、相互包容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记者来到邓巷村,提起李涌 元的名字,村里的工作人员季一 清连忙说,知道这位寿星。在她 带领下来到老人家里。一栋三层 自建房的庭院里宽敞整洁,不时 有鸟儿扑腾着来庭院里嬉戏觅 食。漂亮的楼房,整洁的客厅,足 见这家主人的勤快。李涌元和妻 子范仁娣单独居住在这幢房子 里。闻讯记者采访,李涌元从里 屋走出来迎接。只见老人气定神 闲,脸上并非想象中的沟壑纵 横。握住手的一刹那,感觉老人 手上很有力气,不像一个百岁老 人的手,看上去精神很好,口齿也 清晰。“别看我 100 岁了,身体没 啥大毛病,饮食起居完全能自 理。”他指着围在他周边的两个年 龄偏大的女子介绍说是他大女儿 和四女儿。他还有其他四个孩 子,工作都忙当日没有来。老人 娓娓道来,思路很清晰。 范仁娣老人坐在沙发上一脸 的微笑,虽年事已高,但也可看出 老人年轻时候美丽的影子。两位 老人时而相视一笑,时而打着手 势说着只有他们互相能懂的语 言。据介绍,李涌元出生于 1920 年,妻子比他大一岁,1919 年出 生。1935 年,村里忠厚老实的 15 岁小伙李涌元在村上一个叔叔的 介绍下,到大上海卖猪肉营生。4 年后经人介绍与范仁娣成亲,两 人相亲相爱一辈子,一路风雨兼 程携手共度人生。李涌元后来进 入上海的饭店工作,而范仁娣则 在家种地忙家务,照料公婆和子 女。“父母相亲相爱那么多年,好 家风影响了小辈。如今,我们这 个40多人的大家庭都是夫妻和 睦,子女孝顺。”老人的大女儿李 惠萍说。 李惠萍随后从里屋拿出一张 珍藏的全家福,这是范仁娣老人 去年100岁拍的四代同堂合影。 她介绍说,父亲在上海好几家饭 店工作过,平时工作很忙也很认 真,一年之中只有一到两次回到 前洲来。当时无锡上海之间交通 不发达,但父亲还是想办法换乘 各种交通工具回到家中看望家 人。而平时,家中就由妈妈范仁 娣操劳,妈妈任劳任怨,勤劳善 良,爷爷奶奶也满意自己能干的 儿媳,一家人和和睦睦。 十口之家靠着当时父亲每月 寄回来60元钱生活,而当时父亲 自己的工资也就是每月80元左 右。平时妈妈精打细算,日子虽 苦,但自己和弟弟妹妹小时候都过 得开心。父亲当年初小毕业,到上 海工作后更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 性,督促儿女几个认真念书学习。 后来她高中毕业,儿女几个文凭最 低也是初中学历。 “几个子女以及其他晚辈的电 话,爸爸几乎都记得。”李惠萍很佩 服父亲,老人这么大年龄了一点都 不糊涂。这主要还是爸爸热爱生 活,对家人和乡邻有真感情。李涌 元表示,现在大家庭里已经是五代 同堂。 看着这么大一家人,他笑着 说,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开心。 晚辈们很孝顺,经常来看望自己, 家里的零食和牛奶几乎都吃不掉, 自己每月还有4500 元的退休金, 据了解,这对百岁的寿星伉俪,一 共育有六个子女,五个女儿一个儿 子,成家立业后每人的小家庭过得 都很不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两 位老人都年过百岁,生活能基本 自理,他们都是子女的‘宝’。”李 娟娣说道,她是老人的四女儿,平 时中午都是由她来老人家烧一顿 午饭,其他的两顿饭基本是两位 老人自理。老人心疼子女辛苦, 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能自己处 理就处理掉了。大姐家离得近, 每天晚饭后都来看望老人,别的 时间其他晚辈们也会经常来看望 两位老人。 李涌元对自己的健康很自信, 他告诉记者,平时除了一些常见的 老年病外,基本上没生过大病,早 睡早起,胃口也好。午饭时间到 了,李娟娣和大姐为父母烧了一个 包菜、一个红烧鱼块。李涌元由于 有痛风,不吃鱼块,一个炒菜也吃 得津津有味,而这边范仁娣一碗饭 搭上红烧鱼块,吃得很香。正当感 慨两位老人胃口很好的时候,老人 的一碗饭几乎见底了。 “100 岁了,身体、胃口还这么 好,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知足 常乐,”老人轻松地回答。对此,李 惠萍表示,以前爸爸不在无锡工 作,很久才回来一次,但村里每个 人他都记得并与他们友好相处。 在上海的工作上也是如此,他平时 和同事、领导关系相处融洽。后来 退休后,村上有不少外地务工人员 租住在周边,大家都知道这里住着 个善良的老头。老人物质上、金钱 上也愿意资助人家。在晚辈和邻 居的记忆中,李涌元夫妇几乎没有 和别人吵过架、斗过嘴,有什么事 情都是好好说。平时谁家有个小 矛盾,他们还经常去劝和。 当被问起长寿秘诀时,两位老人都笑了, “也没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平时平和随意 吧。”李涌元给自己总结了几句话:吃亏是福, 不占便宜,凡事想得开。他悄悄告诉记者,年 轻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这么高寿,也 许是自己心态比较好吧。老人的晚辈反映, 老人在饮食上没有特别要求,有什么吃什么, 不挑食。李娟娣说,别看老父亲这么大岁数 了,平时还是吃硬饭,喜欢吃面食,尤其是葱 油拌面,一次甚至可以吃半斤。 “平时中午11点就吃午饭了,下午4点半 晚饭,晚上也睡得早,第二天凌晨,不到 5 点就 起床了。”李惠萍对两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很熟 悉,父母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很有规 律。父亲多年前在饭店从事工作,烧得一手好 饭菜。平时没事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菜市 场买菜。这辆车他骑了很多年,去年才“退休”。 在老人的书桌上,还摆放着中国剪报、中 国文摘报等报纸杂志。老人也是江南晚报多 年的忠实读者。李涌元笑称自己平时闲不 住,85岁的时候,他自己用一年多的时间写 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交到晚辈人手中。回 忆录中叙述了自己一生踏实而又开朗的过 往,寄希望子女们也能脚踏实地、与人为善快 乐的生活。说起子女,范仁娣老人连连竖起 大拇指夸他们孝顺。老人的牙齿已经掉光、 头发花白,但幸福的笑容爬上脸庞的一幕特 别让人感到温馨。 李娟娣说,以前农村祝福人的老话是“长 命百岁”,现在生活好了,如果谁家有一位百 岁老人,那就是儿孙们的福气,要是有两位百 岁老人,“那是福上加福”。“父母他们俩身体 好,这是我们一大家人的福气。”她发出了爽 朗的笑声。 (晚报记者黄振/文、摄) 长寿之道:吃亏是福,凡事想得开 当年,卖猪肉的憨厚小伙,娶上美丽新娘 人丁兴旺,大家庭已经是五代同堂 身体好、胃口棒,生活基本能自理 无锡市广瑞高级中学拟向事业 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现已成立清算组。请债权人自2019 年11月2日起90日内向本清算组申 报债权。 特此公告。 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

罕见!前洲有一对双百岁伉俪寿星 - wxrb.comszb.wxrb.com/jnwb/pc/attachment/201910/26/cbd5cf00... · 介绍下,到大上海卖猪肉营生。4 年后经人介绍与范仁娣成亲,两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罕见!前洲有一对双百岁伉俪寿星 - wxrb.comszb.wxrb.com/jnwb/pc/attachment/201910/26/cbd5cf00... · 介绍下,到大上海卖猪肉营生。4 年后经人介绍与范仁娣成亲,两

2019.10.26 星期六责编 张立新 | 版式 陈学铭 | 校对 李萍A04 焦点新闻

罕见!前洲有一对双百岁伉俪寿星心态平和、知足常乐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山中难找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这是无锡民间的一句老话,说的是活到100岁的人不多见。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双活到100岁,更是罕见。日前,从无锡前洲街道邓巷村传出一条喜人的消息,该村一对夫妇双双达到100岁。明天,也就是出生于1920年10月27日的男寿星百岁生日(虚岁)。这对无锡罕见的“百岁夫妻”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老人居住的村庄,探访这对携手走过80年的伉俪寿星。采访中,慈祥的两位老人恩爱、开朗、相濡以沫、相互包容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记者来到邓巷村,提起李涌元的名字,村里的工作人员季一清连忙说,知道这位寿星。在她带领下来到老人家里。一栋三层自建房的庭院里宽敞整洁,不时有鸟儿扑腾着来庭院里嬉戏觅食。漂亮的楼房,整洁的客厅,足见这家主人的勤快。李涌元和妻子范仁娣单独居住在这幢房子里。闻讯记者采访,李涌元从里屋走出来迎接。只见老人气定神闲,脸上并非想象中的沟壑纵横。握住手的一刹那,感觉老人手上很有力气,不像一个百岁老

人的手,看上去精神很好,口齿也清晰。“别看我100岁了,身体没啥大毛病,饮食起居完全能自理。”他指着围在他周边的两个年龄偏大的女子介绍说是他大女儿和四女儿。他还有其他四个孩子,工作都忙当日没有来。老人娓娓道来,思路很清晰。

范仁娣老人坐在沙发上一脸的微笑,虽年事已高,但也可看出老人年轻时候美丽的影子。两位老人时而相视一笑,时而打着手势说着只有他们互相能懂的语言。据介绍,李涌元出生于1920

年,妻子比他大一岁,1919年出生。1935年,村里忠厚老实的15岁小伙李涌元在村上一个叔叔的介绍下,到大上海卖猪肉营生。4年后经人介绍与范仁娣成亲,两人相亲相爱一辈子,一路风雨兼程携手共度人生。李涌元后来进入上海的饭店工作,而范仁娣则在家种地忙家务,照料公婆和子女。“父母相亲相爱那么多年,好家风影响了小辈。如今,我们这个40多人的大家庭都是夫妻和睦,子女孝顺。”老人的大女儿李惠萍说。

李惠萍随后从里屋拿出一张珍藏的全家福,这是范仁娣老人去年100岁拍的四代同堂合影。她介绍说,父亲在上海好几家饭店工作过,平时工作很忙也很认真,一年之中只有一到两次回到前洲来。当时无锡上海之间交通不发达,但父亲还是想办法换乘各种交通工具回到家中看望家人。而平时,家中就由妈妈范仁娣操劳,妈妈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爷爷奶奶也满意自己能干的儿媳,一家人和和睦睦。

十口之家靠着当时父亲每月寄回来60元钱生活,而当时父亲自己的工资也就是每月80元左右。平时妈妈精打细算,日子虽苦,但自己和弟弟妹妹小时候都过得开心。父亲当年初小毕业,到上海工作后更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督促儿女几个认真念书学习。后来她高中毕业,儿女几个文凭最低也是初中学历。

“几个子女以及其他晚辈的电话,爸爸几乎都记得。”李惠萍很佩服父亲,老人这么大年龄了一点都

不糊涂。这主要还是爸爸热爱生活,对家人和乡邻有真感情。李涌元表示,现在大家庭里已经是五代同堂。

看着这么大一家人,他笑着说,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开心。晚辈们很孝顺,经常来看望自己,家里的零食和牛奶几乎都吃不掉,自己每月还有4500元的退休金,据了解,这对百岁的寿星伉俪,一共育有六个子女,五个女儿一个儿子,成家立业后每人的小家庭过得都很不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两位老人都年过百岁,生活能基本自理,他们都是子女的‘宝’。”李娟娣说道,她是老人的四女儿,平时中午都是由她来老人家烧一顿午饭,其他的两顿饭基本是两位老人自理。老人心疼子女辛苦,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能自己处理就处理掉了。大姐家离得近,每天晚饭后都来看望老人,别的时间其他晚辈们也会经常来看望两位老人。

李涌元对自己的健康很自信,

他告诉记者,平时除了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外,基本上没生过大病,早睡早起,胃口也好。午饭时间到了,李娟娣和大姐为父母烧了一个包菜、一个红烧鱼块。李涌元由于有痛风,不吃鱼块,一个炒菜也吃得津津有味,而这边范仁娣一碗饭搭上红烧鱼块,吃得很香。正当感慨两位老人胃口很好的时候,老人的一碗饭几乎见底了。

“100岁了,身体、胃口还这么好,是怎么做到的?”“很简单,知足常乐,”老人轻松地回答。对此,李

惠萍表示,以前爸爸不在无锡工作,很久才回来一次,但村里每个人他都记得并与他们友好相处。在上海的工作上也是如此,他平时和同事、领导关系相处融洽。后来退休后,村上有不少外地务工人员租住在周边,大家都知道这里住着个善良的老头。老人物质上、金钱上也愿意资助人家。在晚辈和邻居的记忆中,李涌元夫妇几乎没有和别人吵过架、斗过嘴,有什么事情都是好好说。平时谁家有个小矛盾,他们还经常去劝和。

当被问起长寿秘诀时,两位老人都笑了,“也没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平时平和随意吧。”李涌元给自己总结了几句话:吃亏是福,不占便宜,凡事想得开。他悄悄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这么高寿,也许是自己心态比较好吧。老人的晚辈反映,老人在饮食上没有特别要求,有什么吃什么,不挑食。李娟娣说,别看老父亲这么大岁数了,平时还是吃硬饭,喜欢吃面食,尤其是葱油拌面,一次甚至可以吃半斤。

“平时中午11点就吃午饭了,下午4点半晚饭,晚上也睡得早,第二天凌晨,不到5点就起床了。”李惠萍对两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很熟悉,父母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很有规律。父亲多年前在饭店从事工作,烧得一手好饭菜。平时没事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这辆车他骑了很多年,去年才“退休”。

在老人的书桌上,还摆放着中国剪报、中国文摘报等报纸杂志。老人也是江南晚报多年的忠实读者。李涌元笑称自己平时闲不住,85岁的时候,他自己用一年多的时间写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交到晚辈人手中。回忆录中叙述了自己一生踏实而又开朗的过往,寄希望子女们也能脚踏实地、与人为善快乐的生活。说起子女,范仁娣老人连连竖起大拇指夸他们孝顺。老人的牙齿已经掉光、头发花白,但幸福的笑容爬上脸庞的一幕特别让人感到温馨。

李娟娣说,以前农村祝福人的老话是“长命百岁”,现在生活好了,如果谁家有一位百岁老人,那就是儿孙们的福气,要是有两位百岁老人,“那是福上加福”。“父母他们俩身体好,这是我们一大家人的福气。”她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

长寿之道:吃亏是福,凡事想得开

当年,卖猪肉的憨厚小伙,娶上美丽新娘

人丁兴旺,大家庭已经是五代同堂

身体好、胃口棒,生活基本能自理

无锡市广瑞高级中学拟向事业

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现已成立清算组。请债权人自 2019

年11月2日起90日内向本清算组申

报债权。

特此公告。

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