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病毒與癌症 整理:魏光佑 主持人:施弘基 陳主委的經歷是由台灣大學畢業、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的博士,陳 主委的資歷也非常豐富,在這裡報告幾樣較特別的,他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 當過教授、得過無數次的獎項、當過很多次的研究員,最近得到的獎項是 2005 年總統科學獎之中的一位,這獎項是由兩位獲得,而他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很高 興請到陳主委來探討「病毒與癌症來歡迎建仁主委來為我們演說。 演講者:陳建仁 很高興能來雄作這大科學的演講「病毒與癌症,這題目是由的研究在這一二十所做努力 希望會對家有所幫助 ,最提供三十分鐘時間給各聽眾發問。 家都清楚癌症是台灣的一大死因從民71 年,1982 開始癌症成為台灣死因一位了腦缺血性心臟病、 事故傷害等…但是大 家不需要太恐慌實際上,癌症並不症,當年紀還時候,很叔叔伯伯得到癌症,因為得到癌症好像被判了死有希望了,這樣的 如果在這 21 的今天,大家還這樣癌症是一症的完全錯誤觀念癌症症,更重的癌症可以預防,在幾我們不知道怎避免 得到癌症,也得癌症可以預防可以早期發現 ,而還有標榜治療症的藥物可以針細胞殺,而常的細胞被影響放射線 治療 手術切除 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因為夠久 平均壽命,在台灣79 歲男74 ,在7479 的這當中, 就有一人得到癌症, 癌症是很普的,大家不需要太緊張 早期發現,這癌症並不會任何影響台灣得到癌症是最的, 看哪排名 ,其是很簡單的, 看身器官器官越細胞多,得到癌症的會就大,這樣的大、結腸長,較奇怪的是口腔,他並不是大的器官奇怪的是鼻咽,而究竟鼻咽多大,有我們拇指指腹面積樣的大,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病毒與癌症 整理:魏光佑

主持人:施弘基

陳主委的經歷是由台灣大學畢業、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的博士,陳

主委的資歷也非常豐富,在這裡報告幾樣較特別的,他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

當過教授、得過無數次的獎項、當過很多次的研究員,最近得到的獎項是 2005

年總統科學獎之中的一位,這獎項是由兩位獲得,而他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很高

興請到陳主委來探討「病毒與癌症」,現在來歡迎陳建仁主委來為我們演說。

演講者:陳建仁

很高興能來高雄作這大眾科學的演講「病毒與癌症」,這題目是由我的研究團

對在這一二十年所做的努力,希望這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最後也提供三十分鐘的

時間給各位聽眾發問。

大家都很清楚癌症是台灣的第一大死因,從民國 71年,1982年開始癌症就

成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超過了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事故傷害等…但是大

家不需要太恐慌,實際上,癌症並不是絕症,當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很忌諱聽到

某位叔叔伯伯得到癌症,因為得到癌症就好像被判了死刑,沒有希望了,這樣的

說法,如果在這 21世紀的今天,大家還這樣認為癌症是一種絕症的話,那就是

完全錯誤的觀念。

癌症不是絕症,更重要的癌症還可以預防,在幾十年前我們不知道怎樣避免

一個得到癌症,也不曉得癌症可以預防可以早期發現,而且現在還有標榜治療癌

症的藥物,所這可以針對癌細胞殺死它,而正常的細胞不被影響,或是有放射線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活到平均壽命,在台灣女性是 79歲男性則是 74歲,在活到 74、79歲的這些人

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得到癌症,所以癌症是很普遍的,大家不需要太過緊張,

若在早期發現,這些癌症並不會造成任何的影響。

台灣男性得到癌症哪一個是最重要的,要看哪一種的排名,其實是很簡單的,

就是看身上的器官,器官越大細胞就越多,得到癌症的機會就越大,這樣的說法

大致是可通用的向是肝、肺大、結腸長,較奇怪的是口腔,他並不是大的器官,

更奇怪的是鼻咽,而究竟鼻咽有多大,它大概有我們大拇指指腹面積那樣的大,

Page 2: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在這樣小的地方上會有這麼大的癌症,那可必是很重要的,鼻咽癌又叫做廣東腫

瘤,也是華人的驕傲(打趣的說)今天就是要談到肝癌、鼻咽癌是跟病毒有關。

而女性最常見的是子宮頸癌,子宮頸癌有多大,女性朋友將手握拳,而拳的

面大致就是子宮頸的面積,那麼小的面積竟是女性癌症的第一位,這必須要好好

的預防,一年大約有 6千位婦女得到子宮頸癌,大概自 1995年以前,大部分得

到子宮頸癌的都已經達到侵襲癌的階段了,也就是說癌細胞會轉移到期它的器官

上,近幾年以來,台灣子宮頸癌、原位癌大量的增加,這是因為大家都有去做子

宮頸癌的篩檢,我們有發現子宮頸癌有與病毒有關,所以華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異

族,我們華人重要的癌症大部分都跟病毒有關,但是跟病毒有關就更有希望來預

防它。

Page 3: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主要分為三類來做報告:肝細胞癌: B型與 C型肝炎病毒(HBV, HCV)、鼻咽

癌: Epstein-Barr病毒(EBV)、子宮頸癌: 人類疣瘤病毒(HPV)。實際跟感染有

關的除了上述三中以外還有一種引起很大的癌症,但是因為不是病毒,所以就不

加以詳述,而這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胃癌。先前有談到,凡是病毒引起的癌

症,只要把病毒的感染給壓抑住,那麼我們就不會得到癌症,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要有疫苗、抗病毒的藥物,那我們就可能減少台灣人減少得到這些癌症的機率。

Page 4: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一、肝癌

首先來看肝癌

這是一個切下來的肝細胞,左側就癌細胞,何謂癌症呢?就是成長很快不斷的增

生,但不執行他正常細胞的功能,我們就稱做癌細胞,所以他有兩個特色,是永

垂不朽的、不斷的增生、不會死亡的,沒有正常細胞的功能。

上圖是肝癌的國際比較,肝癌實際上,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還有在東

南亞的國家是有很高的好發率,由於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地圖,所以看不到台

灣,台灣的發生率跟中國大陸一樣,是屬於紅色的部分,如果以年齡層來看的話,

那肝癌就從二十幾歲就一直增加到五十幾歲就達到高峰,很多的癌症,像是大腸

Page 5: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癌、前列腺癌,都是到七、八十歲才達到高峰,但是肝癌在年輕的時就達到高峰,

換句話說,造成社會工作人員的損失、對社會經濟的衝擊是遠比其他癌症還要來

的重要,但是卻有一見是值得可喜的,就是如果我們看發生率與死亡率的比較,

那死亡率相對於發生率,都是一樣的偏低,而且都是累積到後來才死亡,換句話

說,肝癌的病人雖然他發現的得了肝癌,但是他死亡的日期是在後面,也就是說

早期發現增加了存活率,延遲了死亡,所以死亡率的上升比發生年齡還要來的延

後,這也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台灣醫療進步以及全民健保的實施最大

的貢獻之一。

台灣肝癌流行病學的特徵:台灣男性好發癌症及癌症死因第一位、台灣女性

好發癌症第二位及癌症死因第四位、原發性肝癌九成為肝細胞癌、B型及 C型肝

炎病毒是台灣肝細胞癌的主要病因。從顯微鏡下見 B型肝炎病毒有球狀、長條狀

的為何會有不同,B型肝炎病毒它外面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部分我們稱做表面

抗原,我們通常說體內有沒有 B行肝炎病毒,就是測這表面抗原因為核心抗原是

被這表面抗原包覆住,要檢測並不容易,大家可以見到這是完整的病毒顆粒

Page 6: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裡面有基因體、基因的複製酶,都包含在表面抗面裡,但是有些時候,尚未製造

完全的病毒就急著跑出,像是長條狀的,它只有表面抗原,卻沒有核心抗原,像

這樣的病毒我們也可以測得到,可以看到各種 B行肝炎病毒在血液裡面,B型肝

炎病毒其實是一很簡單的病毒,它的基因不多,有表面抗原,然後有複製酶的基

因、核心抗原還有一個 X抗原,就只有這幾條基因,雖然說是很簡單,但卻讓我

們身陷其苦,B型肝炎病毒他具有組織特異性的病毒,只會侵襲肝臟細胞,進入

人體以後病毒的基因體 DNA會嵌入宿主的基因體內,會造成宿主的基因體不穩

定,染色體會會有缺失、重組、複製,因此我們的基因就會產生突變,更重要的

這 B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質當中,有兩種致癌蛋白是 X蛋白及 pre-S蛋白,會活化

調控細胞的成長基因、調控轉錄作用,讓細胞做不正常的增生。

B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標誌有:HBsAg表面抗原(慢性感染)、HBeAg e抗原

(大量複製)、HBxAg x抗原、Anti-HBs表面抗體(具免疫力)、Anti-HBe e抗

體、Anti-HBc核心抗體、HBV DNA病毒 DNA。大部分台灣的懷孕母親如果 e抗原

陽性的話,那麼當小孩在經過產道時,會很容易得到病毒的感染,形成垂直感染,

所以 e抗原陽性的母親在生下小孩後,小孩在預防接種時就要打免疫球蛋白。

抗體的消長是當我們感染 B行肝炎病毒時,前面的一段時間叫做免疫耐受

期,表示對病毒沒有任何的抵抗力,它是也不會引起肝臟的傷害,所以 B行肝炎

病毒的數量蠻多的,e抗原成陽性,肝功能正常,但到了某一時期,肝臟發覺病

毒的存在,當要消除病毒時,也會把肝細胞破壞掉,而肝細胞內的酵素 ALT

就會增加,如果 ALT增加,就表示體內開始準備清除 B型肝炎病毒,在這清除過

程中,病毒會越來越少,e抗原會由陽性轉為陰性而生 e抗體。

Page 7: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全世界感染 B型肝炎的大約有三億五千萬人,單在亞太地區就有兩億五千

萬人、撒哈拉沙漠有七千五百萬人、北美則有一百五十萬人。最早期會認為 B

型肝炎病毒跟肝癌有關就是靠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原來 B型肝炎的盛行率(下

圖)跟肝癌的盛行率的分佈圖是吻合的,所以我們懷疑表面抗原帶原率高的也就

是慢性感染越多的地方越容易得到肝癌。

Page 8: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有兩種:垂直感染-週產期感染,如果懷孕的母親

表面抗原以及 e抗原都呈現陽性,表示體內病毒複製得很厲害,就會在母親生小

孩的時候經由產道傳染給小孩子,台灣的母親屬於這類型的,而非洲的媽媽懷孕

時,e抗原呈現陰性也就是垂直感染的機會不多,B型肝炎可非為多種基因型,

由於基因型的不同,其感染情況也就會有所不同,關於這點等會會再做探討,在

這週產期感染的情況中,台北榮總醫院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剖腹生產的小

孩較不容易成為帶原者,若是自然產的小孩就較容易成為帶原者,因為剖腹生產

的小孩不會經過產道,得到感染的機會就會減少,但並不鼓勵去做剖腹生產。另

外是水平傳染-醫源感染,像是輸血、洗腎、針灸、用不清潔的針頭注射,其實

B型肝炎有一種重要的傳染途徑,叫做性傳染,這在台灣比較少見,主要是在還

沒來得及有幸行為之前,就已經由媽媽的垂直感染得到,或是從環境中的輸血、

不乾淨的針頭注射與針灸,大部分在 15歲還沒有性行為的時候,就已經達到感

染的最高峰,百分之九十幾就都已經得到感染。

1984年台灣做一件轟動的事情,就是全國全面實施高危險群母親所生下的

小孩作新生兒的預防接種,在這之前台灣的陽性率在 40歲之前達到 20%,隨著

年齡增加越來越少,並非年紀越老就沒事,年齡越大而減少的原因是帶原者都已

經死亡,死於肝癌、肝硬化,並非年齡越老就沒有 B型肝炎的問題。表面抗原呈

陽性的這些人當中,e抗原陽性的比率是多少?如果表面抗原陽性的人,在 1歲

Page 9: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的時候,100%的 e抗原呈陽性,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減少,表示 e抗原消失,

而 e抗體增加。

我們在台灣針對三萬多人做長期的追蹤(下圖),有 27962表面抗原陰性的

人,5384表面抗原陽性的人,長期追蹤十年後,表面抗原陰性的人十年追蹤下

來,不到 1%的人得到肝癌,每年平均不到千分之一,但是表面抗原陽性、e抗

原陰性的大約有 2%,一年平均有千分之二,但是如果是表面抗原、e抗原均是

陽性的話,在這 10年當中,將近 12%的人就會得到肝癌,所以在這論文出來的

時候,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後,對全世界做這方面的論文是一重要的指標,

因為以前有表面抗原的人會得到肝癌,但表面抗原當中 e抗原陽性,其風險相對

的提高。

如果表面抗原陽性、e抗原陽性的人從 30歲追蹤到 70歲幾乎是百分之九十

的人會得到肝癌,這告訴我們表面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的人從 30歲開始大概

只有 10%的會得到肝癌,因此,如果這個人表面抗原陽性受到病毒感染,那我們

是否就束手無策呢?答案是不會的,因為目前還有方法可以治療這群人,所以我

們要感謝科技的進步,如果表面抗原 e抗原都是陰性的人視為 1的話,那只有表

面抗原陽性的就有 10倍的風險,如果表面抗原 e抗原都是陽性的就有 60倍的風

險會產生肝癌,而且我們還把 C型肝炎病毒、年齡、抽煙、喝酒通通控制以後,

還會有這樣高的風險。

去年我們發現測血清中的 DNA的濃度,是否可以預測肝細胞癌,由下圖可以

清楚見到 13年的追蹤,在 13年前病毒量越高的人產生的風險越高,有這劑量效

Page 10: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應的關係,在以前都說 105是不好的,但是現在發現 104已經有兩倍半的風險了,

未來我們還可以測 B型肝炎病毒的 DNA。

那會有人問說表面抗原、e抗原、DNA那個重要呢?如果是所有的個案合在

一起當然是病毒量越高的,那肝癌的風險就越高;而 e抗原陰性的人會怎麼樣,

這也是一樣 DNA的量越高,肝癌得風險也會越高;如果 e抗原陰性肝功能正常的

話也是一樣;如果 e抗原陰性肝功能正常沒有肝硬化,也是隨著 DNA的濃度增加

而增加。換句話說,做重要預測肝癌的指標是在 B型肝炎慢性感染的人當中,是

B型肝炎病毒 DNA的濃度最重要。

B型肝炎病毒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又發現 B型肝炎病毒分為 A、B、C、D、

E等等不同的基因型,那我們現在也可以檢測出 C基因型的比其他基因型的風險

還要來的高,如果一個人的得到慢性肝炎,他這一輩子當中,平均會有 5%~10

%的人會的到肝癌,但是 e抗原陽性或是 B型肝炎病毒的 DNA濃度很高的話,幾

乎是 8、90%的人會的到肝癌,慢性肝炎的人會有 30%的人會得到肝硬化,得肝

硬化的人當中,有些會得到肝癌,有些會肝衰竭死亡,肝癌跟肝衰竭的人可以藉

由肝臟移植,得到重生。

那慢性肝炎可以治療嗎?答案是可以的,在台灣 1989年六歲的小孩沒有打

過預防針,有 10%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是慢性帶原者,如果保持一輩子 e抗原

陽性那一定會得到肝癌,但是 1991年也就是 1985年出生的小孩,在 1984到 1986

高危險群的媽媽所生的小孩,進行預防接種,而這些小孩的帶原率從原本的 10

%下降到 6%,1993年六歲的小孩也就是 1987年出生的,作全民接種,可見到

Page 11: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帶原率下降到 1.7%,2000年的時候到達 0.7%,我們可以預測 2010年可以到

0.1%,慢慢的 B型肝炎將不會是台灣人的夢魘,所以這是台灣最成功的案例

台灣全民接種以後,世界衛生組織才說全世界也該向台灣學習成功的衛生經驗,

把這 B型肝炎病毒納入了全球預防接種計畫裡。

在此追溯三位重要的人與 B型肝炎病毒有關,當時孫運璿當上行政院長、李

XX(32:28)當上科技顧問組組長、許子秋當上衛生署署長,它們把肝炎防制做

為台灣的八大重點科技開始預防接種的預防計畫,當時有人跟許子秋署長說,許

署長在你當衛生處處長時為了引聘日本的日本腦炎疫苗到台灣接種,卻丟了烏紗

帽,從衛生處處長下台,這次卻要做 B型肝炎預防接種還是全世界第一次做,那

乾脆不要做衛生署署長了,結果許子秋先生說,做了一個好的政務官,如果沒有

這種擔當的話,就沒有資格當衛生署署長,即使丟了烏紗帽我也要實施全民預防

接種,後來許子秋先生因為肝癌過世了,他真的是做衛生的典範也是政務官的典

範,有擔當敢突破,今天我們大家在懷念孫運璿先生、李 XX先生,他們能夠在

有科學根據以後,勇往直前不管有多少的責難,新竹科學園區是這樣、台灣的

IC產業也是這樣,勉勵各位年輕人,當年輕的時候只要認為是對的,就勇往直

前的去做不用怕任何人的指責。

在 B型肝炎預防接種以後,那台灣小孩子的肝癌從 1975年後一路下降,為

何 0~5歲的沒有下降,因為肝癌分為肝母細胞癌、肝細胞癌,而 0~5歲的是得到

肝母細胞癌與 B型肝炎無關,當然不會下降,而 6~14歲的小兒是肝癌與 B型炎

有關當然會下降,

Page 12: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在 1974-1984年出生的小孩,每十萬個有 0.52個人產生肝癌;1984-1986年出

生的剩下 0.13,下降了約 75%,這樣的貢獻是全世界第一個疫苗可以預防癌症

的就是在台灣做出來的證明。科技進步實際上對於慢性帶原者現在可以用免疫調

節的藥,叫做干擾素來治療 B型肝炎帶原者,也可以用抗病毒的藥物來治療 B

型肝炎的人,但是抗病毒藥物使用以後,會產生抗藥性的變種,叫做 YMDD的變

異種。如果有用這種藥物的人,肝炎演進的情形,在追蹤三年以後,約 5%的人

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如果是沒有吃藥的人,大約有 25%的人會得到肝硬化或

肝癌,所以會有 5倍的效果,至少目前的資料是這樣的,但是目前的藥物還需要

再改進,因為有些人會產生突變,如果沒有產生突變它的風險是 5%,若是產生

突變藥物的效果就不好了,3年的風險就變成 13%;如果沒有吃藥的,風險就變

成 21%,未來我們還要發明更多的藥,然後這些藥不會產生突變,對於這些帶

原者我們也可以治療他,所以 B型肝炎在台灣是一個很完整的例子,告訴大家台

灣預防接種成功,不只是孫運璿、李 XX、許子秋這三人的功勞而已,更重要的

是每一個媽媽的努力,台灣的預防接種是 95%以上的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小孩載

到衛生署去打預防針,所以公共衛生的成功是每一個人完成的,使 B型肝炎成為

世界衛生的典範,是全民努力的成果。

回頭來看 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是肝癌另一個病原,這和 B型肝炎病毒不

一樣,是屬於 RNA的病毒,RNA病毒就跟愛滋病病毒一樣很討厭,因為常常突變,

還有像是現在的禽流感病毒一樣,很容易突變就會很難做疫苗,如果現在禽流感

來了,可以做疫苗準備給大家用就好了,但這樣卻不行,因為人傳人的禽流感病

Page 13: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毒尚未出現,如果做了很多的疫苗,等到它出現後,這疫苗就白做了,因為它會

突變,突變率很強的是 C型肝炎的特色,也就因為這樣我們做疫苗就相對的困

難,一個人得到 C型肝炎病毒感染,他會在體內產生抗體叫做 Anti-HCV,這種

抗體呈現陽性並不表示有抵抗力,是表示你感染了但是不見得有抵抗力,有時候

我們也可以測 C型肝炎病毒的 RNA的量,也就是看他病毒複製的狀況。

在台灣比起 B型肝炎病毒來講,C型肝炎病毒算是小 case,在 1984年以前。

全民大概有 8、90%都得到 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但是得到 C型肝炎病毒的大約

有 2~3%,主要是什麼感染,因為以前的血庫不篩檢 C型肝炎病毒,所以輸血會

傳染、洗腎如果用的器具不乾淨、針灸注射的器具不乾淨都會傳染 C型肝炎病

毒,像在台灣有一些叫做 C型肝炎村,一位很好的學生盧勝男醫師,目前服務於

高雄長庚醫院肝膽科,他在我們南部做了很多 C型肝炎村的調查,發現很多地方

有小地區的聚集了有 20%以上,跟 B型肝炎一樣,在我們把 B型肝炎的問題解

決了以後,而 C型肝炎將會引起一波的壓力,這是公共衛生上的挑戰,所以我們

未來要很小心,那這時候就不要再做不潔針頭的注射以及針灸,所以每個人要去

針灸的時候就帶自己專用的一套,自己有什麼病毒不管怎麼扎,在是扎在自己的

身上,沒有什麼好埋怨的,記得以前有一位老師劉教授,他年紀蠻大的要開痔瘡,

因為老人家開痔瘡怕他需要輸血,他就要求要輸的血不能有 B型肝炎病毒、C型

肝炎病毒,因為他是學者所以列出了二三十種的病毒都不可以有,但是台灣不知

道是否有這種血液可以給他,幫他開刀的學生說,這痔瘡晚兩三個禮拜開沒有關

係,那現在你開始捐血給你自己,等到開刀的時候,等你開到需要血的時候,就

把你自己的血輸進去就好了,這就沒有什麼好埋怨了,這是一個方法,把自己的

血捐給自己,是另一種輸血的方式。再來就是靜脈毒癮注射,這毒癮者是現在愛

滋病增加的一大原因,也是台灣 C型肝炎病毒增加的隱憂,還有刺青、穿耳洞,

愛漂亮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要不然就很容易得到感染,台灣的 C型肝炎村大

部分都是以前有一些不乾淨針筒的注射所造成的,大家可以發現 C型肝炎沒有性

傳染,他性傳染的效益比較不高。

C型肝炎陽性的人跟陰性的人得到肝癌的風險是相差幾倍,是相差 10~20

倍,所以也是重要,只是目前在台灣 B型肝炎預防接種以後,1990年 80~90%肝

癌的病人都是 B型肝炎引起的,現在 50%是 B型肝炎,另外有 50%是 C型肝炎,

這樣 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就出來了,但是很不像 B型肝炎的,就是疫苗還在研

發中,原因就是因為好變的病毒很難去處理它,當然還可以阻斷傳染的途徑、養

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譬如說不要隨便亂打針、輸血要小心、不要注射成癮的藥物、

不要跟人家分享針頭,這都是可以阻斷傳染的途徑,雖然說沒有疫苗,但治療的

方式我們還有干擾素、抗病毒的藥物可以治療,這治療的效果比起 B型肝炎病毒

的治療還要更好。

Page 14: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如果說一個人受到 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雖然可以治療,但是還

是有產生肝癌的風險,這該怎麼辦呢?這不需要太擔心,我們可以做各式各樣肝

癌的篩檢,像是:α胎兒蛋白、超音波篩檢都可以做得很好,早期發現的肝癌存活率不高。

二、鼻咽癌

接下來講一個華人的驕傲,華人有三個驕傲有:羅盤、火藥、印刷術;在癌

症方面華人也有三個驕傲: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為什麼鼻咽癌是華人的驕

傲,因為只要是華人不管在地球的哪一個地方都會有很高的鼻咽癌發生率,叫做

日不落國的癌症。

如上圖鼻咽的位置在鼻腔的後面,咽喉的上面的這塊地方,之前有提過它的

大小如同大拇指指腹一般大,那樣小的面積竟然形成的癌症有那麼多,這是很奇

怪的,當英國人剛到香港的時候,英國的醫師到香港發現香港有一些住在船上的

居民,它們常常在頸部會有很大的腫瘤也不知道是什麼,就稱為廣東腫瘤,最後

發現這些就是因為得了鼻咽癌,才使得頸部的淋巴結腫大,就是鼻咽癌轉移至淋

巴結的結果。

鼻咽癌相對於肝癌是更早就發生了,但是男女有很大的差別,死亡率比起發

生率是要來的低的,鼻咽癌若是早期發現的話就可活的很久,有一個研究對象他

已經活到 85歲,鼻咽癌已經好了,而它的子子孫孫也有多人得到鼻咽癌,他也

跟他們講要早期治療,現在他們也都活的很久。

Page 15: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這是不同種族移民鼻咽癌的發生率,香港就是廣東人就很高,新加坡的華人

比起馬來人跟印度人高很多,舊金山的華人第一名、洛杉磯的華人第一名、台灣

第一名、夏威夷第一名,為什麼中國大陸會比較低呢?只要是長江以南的就有很

高的鼻咽癌發生率,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台灣都很高,我們南方的人

是不是某種病毒感染比較多或是某一種基因讓我們比較容易得到,可以清楚看到

除了華人以外,其它的種族實際上很少,因為馬來人跟 Filipino實際上蠻多是

有華人的血統。

華人的祖先給我們的不是基因就是吃醬油,就是說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鼻

咽癌 EB病毒很重要、在廣東發酵食品與鹹魚、抽煙、木塵跟福馬林的暴露,木

塵就是木匠與家具工人會比較容易、慢性鼻竇炎、有家族傾向的。

Page 16: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上圖是 EB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面貌,它有外鞘,等會會談到外鞘抗原,

對他產生抗體,裡面有 DNA。EB病毒是一個很大的病毒比起 B型肝炎病毒大得不

得了,整個基因的序列很長,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抗原,我們就是用這些抗原所產

生的抗體來預測一個人容不容易得到鼻咽癌,像一些抗原 EBER是 EB病毒的

RNA,是一個指標,然後 EBNA是 EB病毒的核心抗原,這些都是感染到 EB病毒重

要的指標,還有 LMP是感染後其的蛋白質,也是一重要的指標。

我們來看看台灣長期追蹤的研究情形,追蹤了一萬多人,測他 EB病毒的抗

體,抗體陽性的人相對於陰性的人,產生鼻咽癌的情形是相差很多的,我們測兩

種的外鞘抗原的 IgA抗體跟 DNA分解酶的抗體,如果兩個都是陰性的,或是只有

一項是陽性,還有都是陽性的來做比較,收案後我們看是 5年內發病或是更久會

發病,如果是 5年內發病的會分別有 5倍、7倍、508倍的風險,如果要發現一

個人有沒有得鼻咽癌測 EB病毒的抗體是很有效的,可以預測 5年內發病的風險,

全世界第一個做長期追蹤研究的就是此研究;那如果大於 5年以上的,雖然時間

長了一點,也分別有 1倍、3倍、20倍的風險,所以我們每 5年測一次 EB病毒

的抗體,對於高風險的人也許我們會早期發現會不會得到鼻咽癌,這是一項很好

早期發現的工具,後來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抗體,像是外鞘抗原、EBNA抗原、LMP

抗原,這些抗體都有蠻好的預測效果,抗體陽性相對陰性,最起碼有 7倍,最高

有 35倍的風險,像現在我們就在挑不同的抗體,看這些抗體的組合會不會有最

好的預測效果,答案是可以的,如果是由一項來看風險不高,如果有兩項的話風

險就會達到 41倍,所以我們就可以組合不同的抗體,來決定這個人得到鼻咽癌

的風險到底有多少,如果我們做兩次追蹤,收案的時候還有追蹤的時候前後差三

Page 17: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年,如果比較兩次都是陰性,第一次是陰性第二次是陽性,兩次都是陽性的話,

風險的機率分別是 1倍、12倍、64倍,所以在這要跟大家講的 EB病毒跟鼻咽癌

的關係,在我們長期追蹤研究以後,世界上就公認這因果相關的持續性也就這樣

建立起來。

如果單一的抗體來講的話,敏感度多不是太好,特異度是好的,所以未來要

做不同組合,到現在我們也在研發不同組合的效果是怎麼樣。除了 EB病毒以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的指標,就是家裡有沒有人得到鼻咽癌,在所有的癌症當中,家

族親向最明顯的,不是乳癌而是鼻咽癌,如果是健康的人,他的一等親得鼻咽癌

的風險,與鼻咽癌病人一等親的親屬得鼻咽癌的風險相差 20倍,乳癌大概是 4~5

倍左右、肝癌大概在 2倍、胃癌的家族史也只有 2倍,只有鼻咽癌是高到 20倍,

這告訴我們遺傳說不定是很重要,還有年輕的時候在家裡共同分享的環境很可能

很重要,所以這是家族史的情形。在遺傳學上,父母是一等親,兄弟姊妹仍是一

等親,原因是我跟我的兄弟姊妹分享的基因有一半是一樣的,所以父母兄弟姊妹

是一等親、祖父母跟伯叔姑舅姨叫二等親,這跟民法的親等是不同的。一等親的

發病率每一千人是 10~15人 ,但是二等親的發病率很明顯的下降到 2~4左右,

配偶是 1的話,有血緣關係的是 3倍左右是二等親,一等親是到 10倍左右,親

等越接近的得到癌症的就越多,表示說遺傳是更重要。

鼻咽癌我們要做篩檢的時候,可以用 EB病毒來做檢查或是用鼻咽鏡做檢

查,特別是家裡有人有一等親鼻咽癌的,一定要定期做篩檢追蹤,早期發現鼻咽

癌的 5年存活率可以達到 85%,10年的存活率可以到 70%,好像沒有病一樣,

一般的人在 10年後會有多少人會活下來,還需要考慮其他死亡因素,所以 10

年後還有 70%存活率是很長命的。

Page 18: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三、子宮頸癌

最後的主題不只是為了女性講的也為男性講的,如果你愛你的太太的話,那

你就不要讓他得到子宮頸癌,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子宮是人類所有生命的開

始,沒有子宮就沒有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一般婦女沒有懷孕的時候,是

不大的,所以握拳的拳面大致就是子宮頸的大小,在鴨嘴撐開後,你會看到顏色

比較深的,因為是裡外的細胞種類是不同的,子宮頸癌最常發生在這交接的口這

附近,正常的子宮頸跟子宮頸癌用鏡檢,從陰道進去看是可以看的到,但是等你

看到這樣的時候(上圖)已經太慢了,已經達到侵襲癌的階段了,通常我們都會

做細胞抹片,看上皮細胞的病變,我們看鱗狀細胞的病變,我們有說非典型的病

變,叫做 ASC 或是 ASC-H,然後有低度病變叫做 LSIL、高度病變叫 HSIL,有些

已經變成癌症了就叫做鱗狀細胞癌,另外有一類是腺狀細胞的病變,所以這些是

做細胞抹片是看細胞的,我們來看看如果細胞抹片陽性要做病理切片的時候,我

們會分成不同的等級,如下圖這事正常女性的子宮頸的部位底下是增生的細胞,

細胞越往上來的時候,會慢慢變成上皮細胞的特性扁扁的,如果有一為婦女得到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變成 condyloma,濾泡狀的細胞是由乳突病毒感染的,如

果更嚴重的話就會有細胞增生得很快,只有看到細胞核沒有看到細胞質了,那已

經變成癌細胞了,這些癌細胞都僅限 1/3、一半、2/3,所以我們就稱 CIN1、2、

3,這整個上皮都是癌細胞了,到後來會侵入內層我們就叫侵襲癌了,所以在這

演變當中,從正常要到有癌細胞產生每年風險並不高,就是有很長的時間等待,

我們就可早期的去發現它,所以這些病變:CIN2的病變有 40%有回歸 CIN1、CIN1

有 53%會回歸正常,也就是說子宮頸的病變是來來去去的、來來回回的,並不

Page 19: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是只有單行道的,他也會回歸正常,所以在這情況下,我們更有機會去早期發現

這癌症的產生。

子宮頸癌是全世界女性好發的第二位,每年發生大約有 51萬人其中大約有

30萬人死亡,這是最不值得,這些人當中如果可以早期發現的話,可以一個都

不會死亡,這表示全世界很多的國家子宮頸癌的發現還是太晚,另一項女性好發

的第一名是乳癌,也是台灣的第二名,台灣的乳癌已經快變第一名了,如果大家

努力控制子宮頸癌的話,那乳癌就會變成第一名,那台灣女性好發的第一位是子

宮頸癌死亡率是每十萬裡有 28個,發生率是每十萬有 54個是相當高的。

台灣實際上在世界上的侵襲癌部分,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幾左右,算是中等的

國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仍然是最高的,印度也是很高的,柬普賽也蠻高的,

這些很高的國家都有一個特色,就是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的很多。好一點的國家

與台灣的比較,我們看年齡越高的癌症的發生率是怎樣,大家可以看到捷克、蘇

聯、芬蘭、義大利都很低,只並非說台灣與韓國的女性最倒楣,而是其他較低的

國家是她們都會去做子宮頸的篩檢,所以它們不會成為侵襲癌,她們在癌前病變

的時候,就發現了就治療了而不會得侵襲癌,這是說台灣跟韓國還要繼續努力,

把這侵襲癌減少。

Page 20: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台灣每十萬人就有 24.9個人、香港是 12、新加坡是 15,難道說香港與新加

坡的華人女性比台灣的女性還要好嗎?她們就好在她們喜歡去做子宮頸抹片,這

可以明顯的下降一半左右,日本則是 7,菲律賓是很高的,也是不做抹片檢查的

結果。

Page 21: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大家可以看到,在 2001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在 65歲之

前原位癌的都比侵襲癌還要來的高,表示這些女性都有出來做篩檢,如果是 70

歲以上的,都比較不喜歡出來做檢查,在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是侵襲癌了,死亡率

遠比發生率還要來的往後移,也就是說我們子宮頸癌發現的早,治療的好,死亡

就低。

我們的侵襲癌從民國 84開始做這子宮頸抹片,這侵襲癌開始在下降,更重

要的是原位癌通通出來了,篩檢就是要把看起來健康的人實際卻有病的人通通篩

檢出來,這時候發現都是很早期的,在治療以後,成為侵襲癌的機會就會降低。

所以說篩檢有沒有效,就是看侵襲癌與早期的癌症有沒有一下子被我們發現。

Page 22: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我們來看看不同年齡層,逐年在下降,只有這 70歲以上的人仍然在上升,也就

是說這群人做篩檢的最少。

子宮頸癌重要的危險因子是什麼,歷史上做重要的危險因子是在 19世紀就

被發現了,他們發現性工作者有很高的子宮頸癌的發生率,修女則有最低的發生

率,由此就知道與性行為有關,因為性行為會帶來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而人類

乳突病毒被世界公認為子宮頸癌的必要因子,意思是要得到子宮頸癌就要有人類

乳突病毒才會產生,那如果檢測出有人類乳突病毒這該怎麼辦?這不需要太緊

張,因為有乳突病毒不見得會得子宮頸癌。

乳突病毒的結構超好,就是因為它的結構超好,所以我們才有辦法對它做很

好的疫苗,人類乳突病毒實際上有一百多種,會引起癌症的目前已知道的大概有

17種,像是 16、18、31、45、52、58…,很有趣的是不同地區的子宮頸癌的型

別不太一樣,還有一些是低度的致癌性的 6跟 11,就是我們常講的菜花、疣瘤。

一般皮膚上的良性的疣瘤(菜花)

人類疣瘤病毒是 DNA病毒,所以疫苗已經開發成功。特性有具有組織特異性

的 DNA病毒;病毒 DNA嵌入到宿主基因體中使基因體不穩定、染色體缺失、重組、

Page 23: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複製;致癌蛋白有 E6及 E7蛋白分別對細胞調控產生活化導致癌症的產生。

由國外的研究指出,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的人追蹤 36個月當中有 28%的人,

會引起細胞內的癌前病變;而陰性的人當中只有 10%,但是因為這是收案時是

陰性的,可是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是在國外的話是 20~30%的人是得到感染的,

感染完後 70~80%體內的病毒會在一年內消失掉,然後會重複感染,所以一個女

性如果性伴侶多的話,感染的機會就多,更有趣的是,有些女性只有一個性伴侶,

就是她的配偶,如果她的配偶性伴侶多的話,也可能讓她會有較多的感染率。

那在診斷出細胞病變的時候,所有的病灶都可以測出人類乳突病毒,也就是

說必要因素,有 81%子宮頸癌的人在前六個月都可以發現人類乳突病毒的感

染,如果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任一型,那他子宮頸癌的風險就增加 70倍,如果

持續感染高危險的人類乳突病毒的話,那它的風險會增加到 100~300倍,所以持

續被感染很重要,還有高危險群也很重要。

在台灣做了 12000人的調查,在健康對照組中的 420個人只有 40個感染人

類乳突病毒,換句話說,我們台灣的女性大概 10%的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

國外是 20~30%,那為什麼得子宮頸癌的比人家多,我們感染率低應該低子宮頸

癌應該要少,因為外國人雖然會到子宮頸癌少,但是他們在癌前病變就已經阻斷

掉了,台灣在低度病變的 51人當中,有 60%的是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的,型別有

16、18、52、58、52/58;在高度病變 99人當中,有 80人是人類乳突病毒陽性。

為何會強調 16、18、52、58的重要性,之前提過,不同的國家病毒的型別

會不同,如果由世界衛生組織做了一萬多個婦女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 16型最

高,我們可以看到非洲是 16、18、45、33比較高;在歐洲是 16、18、33、31

比較高;南美洲是 16、18、31、45比較高;而在亞洲則是 16、18、52、58比較

高,為何要這樣講,因為要做疫苗,16型就要有 16型的疫苗、18型要有 18型

的疫苗,所以疫苗的製作要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改變,要不的話,它預防子宮頸

癌的效果,會因為 16、18所佔比率低,使得效果會不彰。

Page 24: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子宮頸癌的篩檢當然可以做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查、子宮頸癌抹片、子宮頸攝

影、陰道鏡,效果都不錯,圖為抹片的結果,有正常的細胞就是細胞質很大、細

胞核很小的,什麼叫癌症,是不斷的分裂不斷的成長,不做上皮細胞的工作,因

為不斷的分裂所以細胞核比起細胞質的比例來說,就是細胞核佔很大比例。

話說到澎湖做子宮頸抹片的調查時,請一位老太太做檢查,而老太太說為

何要做檢查,就回說:沒有檢查就會生癌,生癌就會死。老太太就回一句令人傻

眼的話說:死一死就好了,活著也不會更好。一旁的公共衛生護士就說不會馬上

死掉,但是癌細胞會擴散到膀胱、直腸,然後就切除掉,再來就是大小便就會失

禁,會讓家裡的親人很辛苦地照顧你。隔天,老太太馬上跑去做檢查。以後就請

家人去鼓勵做檢查,因為家庭的關心最重要。

Page 25: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在 85年全民健保開始的時候,只有 16%的女性接受檢查,現在累計有 72

%的婦女至少做過一次的抹片檢查,短短的七年從 16%增加到 72%

1995~2001年有檢查的大約有四百萬人與沒有檢查的三百萬人,有檢查的人

每十萬人的死亡率 134,而沒有檢查的人是 331,換句話說,有檢查的是沒有檢

查的 40%,就是降低了 60%的死亡率,我們相信 2002~2006年有檢查的死亡率

一定會再下降,因為侵襲癌的人都已經被找出來了,如果各個年齡層來看我們發

現,最有效的是危險性最高的高年齡層,下降最快。

假設不檢查的人是 1的話,檢查一次、兩次、三次的人,其風險會從 60%

下降到 30%,會有明顯的下降,篩檢的次數越多死亡的風險就會下降,從發生

風險比來看,下降的沒有死亡的多,原因是我們篩檢是發現得病後,趕緊去治療,

這篩檢的效益與國外比起來是不錯的。

Page 26: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不同篩檢頻率之子宮頸癌死亡風險比

不同篩檢頻率之子宮頸癌發生風險比

Page 27: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最後,除了篩檢還有沒有好的方法,答案是有的。因為篩檢很麻煩,每一年

或是每三年要做一次,現在科技的進步,我們有人類的疣瘤病毒的疫苗發明出

來。A公司的疫苗包含了有 6、11、16、18四型,對菜花、子宮頸癌都可以預防;

B公司的疫苗目前只有 16, 18 兩型。如果對歐美國家 16、18佔了子宮頸癌八

成,這疫苗實施以後,可以預防八成以上的子宮頸癌,但是 16、18在台灣只有

五成,那這疫苗用在台灣只有一半的人,打了預防針以後會有效。很重要的是,

當這兩家公司過來找時,他們說台灣 B型肝炎接種是世界的典範,衛生的楷模,

所以人類乳突病毒就應該要接種,更何況你們的子宮頸癌那麼高。回說:我們的

52、58型的也很重要,佔了約 40%,這些疫苗都沒有 52、58型的,如何能在台

灣進行接種呢?這兩家廠商就說:等他們上市後,第一個就會製作這 16、18、

52、58四型的疫苗。在中國、台灣、新加坡、越南、香港都無法使用,因為這

些國家 52、58型的都佔了近四成,我們不可能會去打一個疫苗,而預防的效益

只有六成,這恐怕會很難去實施。

未來疫苗能成功的話是很不錯,那疫苗沒有成功以前,健康是你的權利,但

是保健是你的義務,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好該接種的接種,該做抗病毒藥物治療的

就做抗病毒藥物治療,最好就是不要得到感染,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華人的三個驕

傲: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就從台灣的土地上消失掉。

感謝陳主委幽默、風趣、學識淵博的專業演說,讓今天聽到演講的人有福了,

聽到而有行動的更有福,讓我們再次的感謝陳主委精闢的演說。

Q & A

Q1: 站在市民的立場,在請教陳醫師之前,以門外漢聽了陳醫師的報告,覺得

很好。因為剛剛陳醫師講,病會變,同樣的陳醫師的身份角色也變了,所

以就用不同的領域請教陳醫師,從工會體系與科技產業,如何互補?就整

體科技產業與民生經濟應如何互補或互動?以上兩個問題牽涉到衛生署署

長的成果以及擔任國科會主委下一步該怎麼走

A1: 台灣的公共衛生跟科技是不分的,沒有好的科技研發是不可能做好公

共衛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國父孫中山先生,很多人死於肝癌,我

們束手無策,完全一點辦法都沒有,直到 Blumberg得了諾貝爾獎,說的了

B型肝炎病毒會得了肝癌以後,我們才有一系列的很好的肝癌肝硬化的治

療方法,所以科技研發可以來發現疾病的病因在哪裡,可以發展出來好的

診斷工具、好的藥物、好的治療的方法像是手術、電療…,所以科技跟公

共衛生醫療確實要 hand in hand,所以在衛生署本身就有科技組,而且衛

生署也有國家衛生研究院,它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行政都是有科學的基

Page 28: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礎。現在相當著重在生醫科技的發展,所以未來在新竹會有一個竹北生醫

園區,台灣實際上在做生物科技產業有幾個方向是很容易做的到的,第一

個我們的 IC的產業很好、數位的產業也很好、奈米精密的儀器也做得很

好,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診斷試劑的方向來研發,實際上台灣在診斷試劑的

研發來說,我們是相當成功的,像是人類乳突病毒的研究就是金車公司研

發出來的,全世界做人類乳突病毒試劑的公司都很驚嚇,覺得台灣的公司

怎麼會這樣厲害,只是我們沒有國際行銷的能力,未來這部分是需要加強

的。第二就是我們華人本身有蠻好的中草藥歷史,如果這中草藥可以做科

學化的研究,那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治療癌症的方法,像是紫杉醇是治療乳

癌的一種藥,是來自於植物中萃取出來的,那我們可以有多的中草藥的研

究這是很重要,再來就是基因診斷科技也是很重要,像是 EB病毒我們每一

個人都會感染,可是得鼻咽癌的人那麼少,那在基因上來講是怎樣的基因

才會有,我們可以檢測基因告訴你說,你的鼻咽癌的風險是十萬分之一,

而他的是十分之一,所以十分之一的人更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基因做為

疾病高風險診斷很重要,有些基因診斷會發現某些藥物會有副作用,如果

我們診斷出哪些人不可服用哪些藥物的話這試蠻有效的,像是中央研究院

生醫所的陳垣崇教授發現吃藥會有這 Stevens-Johnson這種病出現,他發

現某種基因跟這病的發作有關,所以說有這基因型的人就不能吃這種藥,

未來醫學慢慢會因為基因體的發展進入所謂的個人醫學的階段,目前台灣

在這科技產業成功的大概是晶片、平面顯示器、數位、重要的就是生物科

技,生物科技比起其他產業來講,更是知識經濟領域的重要一環,台灣在

這部分會有很好發展的契機。

最後台灣生技產業最重要的就是臨床的研究,台灣的臨床研究在世界

上來說是相當不錯的,很多的臨床實驗都是在台灣進行的,新加坡、香港

都因人太少,要做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困難度是蠻高的,而且他們的法規還

沒有我們更接近歐盟與美國,所以像生物科技的演進需要有法規的配合,

相信科技、衛生、經濟是要 hand in hand。

我們科技部的首長每個月都要聚會討論,有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國

科會…,我們也很希望以很專業的精神來幫大家服務。

Q2: 陳主委強調肝癌篩檢預防的觀念,可否談一下是否有篩檢誤差的問題,就

是說有篩檢成沒有,或是反過來的情形,另外可不可以建議篩檢的頻率要

多高是比較好的?

A2: 何謂篩檢,就是一群看起來沒有病的人當中,以一個又簡單又方便又

可接受的有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法,去找出還沒有臨床症兆的疾病,這就叫

做篩檢,所以篩檢的工具就有敏感度、特異度,那這敏感度、特異度不高

Page 29: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的時候,就會牽涉到篩檢頻率,就要篩檢的更頻繁,反之,篩檢頻率就不

需要頻繁,這通常都要做一些臨床的試驗才能夠做,像是 B型肝炎表面抗

原帶原者、或是 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建議如果有肝硬化的傾向要發現

肝癌,就要每三個月做一次篩檢,如果沒有的話,大約六個月至一年做一

次肝癌的篩檢;子宮頸癌的篩檢一般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而連續三年是陰性

的話,以後就變成每三年做一次,現在是因為健保為了鼓勵大家盡量去做,

所以是每年做一次;鼻咽癌的部分,因為之前講過的標記還沒有很完整的

組合起來,所以目前只對於高危險群的人每年做一次檢查。敏感度與特異

度是需要靠科技來改進,研究出更有效益的篩檢方法,像是以前做子宮頸

抹片,就單單只刷子宮頸上的細胞放在片子上,這時候會有很多細胞會重

疊或是有血液,會造成判讀不容易,所以現在就有一種子宮頸抹片的方法,

不是直接做抹片,而是放在一個保存液裡面再做離心,使一些干擾判讀的

細胞會沈澱,科技是在進步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提高敏感杜、特異度。

頻率是需要再做研究,方法是可以再改進。

Q3: 有位婦人曾經做過乳房觸摸檢查以及攝影檢查,但是半年後她卻發現了二

期的癌症,不知是否是病毒發展得很快或是檢查的時候不夠徹底,本身自

己做過兩次的攝影檢查,都是在公家醫院,一次是版子壓的很緊,另一次

卻很鬆,不曉得是那邊出了問題?

A3: 乳癌的檢查現在是國民健康局積極推動的重點,在乳癌檢查的情況

下,對於乳房不是很大的人,檢查確實不是很容易,觸摸檢查除非是很有

經驗的醫師,不然常常會 miss掉,所以我們就會做乳房攝影,但乳房攝影

也會因為操作者本身的認真操作與否有關,如果說像剛剛的敘述的情況,

操作的很仔細的話就不會有判讀錯誤的情況發生,怎樣提升乳房攝影的品

質是國民健康局需要積極去改善的部分,對於觸摸檢查沒有發現二期的乳

癌,是可以被瞭解的,因為乳癌在觸摸不見得會觸摸的到,但是如果連攝

影也沒有找到的話,那就必須檢討這攝影那邊出了什麼錯誤。乳癌的進展

對於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有些很快,像是一些年輕婦女就會很快的在一

年之間從 CIN1進展到侵襲癌的階段,但是有些人從 CIN1到侵襲癌是需要

十年到二十年,所以乳癌、子宮頸癌的進展有些是快的、有些是慢的,這

是因人而異的。

乳癌跟病毒有沒有關係,目前是還沒有定論的,乳癌目前的想法可能

是跟賀爾蒙有關、跟動物脂肪攝取有關、跟肥胖有關,跟病毒的關係目前

還沒有被確定的。乳房的篩檢攝影,如果做的不放心的話,建議可以去請

教衛生局,哪些是合格的,平常有給補助經費的醫院去做檢查。

Page 30: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Q4: 一位朋友去年有做子宮內膜異位的檢查以及抹片檢查,檢查的結果是正常

的,但是半年後因為大量出血,再去做檢查時,卻發現已經是子宮頸癌末

期,現在也已經去世了,為何會有這種的檢查結果?

A4: 如果半年就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應該是抹片假陰性的結果,假陰性結

果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抹片本身的品質不好,會有這樣的例子出現,但不要

因為這少數例子的出現而使得大家去做抹片的意願減低,像這樣的個案應

該要檢討,這抹片的結果,不管在哪家醫院做檢查,如果有嚴重的病變的

時候,已經不容易刷到細胞了,黏膜血液增多會變的判讀困難。

Q5: 請教陳主委的幾本著作裡面,第一本是在 1978年的流行病學,還有 1999

年的原理與方法,其中最後一本是買得到,但是第一本好像已經失傳了,

是否可以說明哪些地方可以購得?

A5: 1978年那本流行病學是碩士班畢業時所寫的,還蠻暢銷的,實際上

已經刷了三十幾版,後來因為原理與方法出來後,廠商就問還要不要印,

因為是年輕時的著作,所以就不用了,目前是買不到的,那本書是比較容

易念,而原理與方法是比較學理一點。

Q6: 現在常常在網路看到關於保健的消息,說到要有效的預防癌症首先要

降低血液的酸鹼值,所以把吃肉的習慣改為吃素的習慣,不知是否有學理

上的根據?

A6: 答案是日本人認為有,但是全世界的人認為還沒有,日本人是很講求

健康食品的像是納豆,納豆的確是有好處的,因為其成分被提煉出來而且

是對治療大腸癌有幫助的,醋對癌症的影響說老實話目前來沒有完整的研

究,但是少吃肉是正確的,像是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乳癌,實

際上攝取動物蛋白越高的,是比較容易得到這些癌症,特別是燒烤過的肉

類,因為動物脂肪在熱裂解的情況下,很容易變成致癌物,我們應該要特

別小心,我們常開玩笑的說,外國人在吃烤肉前都要先吃一大盤的生菜沙

拉,因為在生菜沙拉中有一些抗氧化的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癌症,所

以飲食均衡是很重要,動物性脂肪盡可能少吃,少吃油脂部分,這會對健

康比較好。

Q7:幫同學問說鼓不鼓勵走這方面的路,那有什麼特質的學生適合走這條路?

A7: 如果說瞭解道明這位神父的出身,就會瞭解道教育的重要,是學習的

對象,覺得任何的年輕人未來找自己的道路上來看要有兩件事,第一是量

Page 31: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你的才能,就是量才,喜歡數量、喜歡做實驗、喜歡人文社會科學的,自

己要看自己的才能到哪裡;第二是要適合你的個性、性格,以前也是不喜

歡公開講話是比較害羞的,因為喜歡做科學的研究,就不得不走入人群,

所以覺得量才其實是很重要。

就公共衛生領域、生物醫學領域是興當有趣的,我們每天都在作夢,

每次在作夢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科學的假說,當假說被你驗證的時候,那種

喜悅都是很難講的,最近有位學生發現 EB病毒可能跟乳癌有關,這是全世

界從來沒有人有很好的證據證明,科學就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求

證出來後就是創新的突破,年輕最好的就是不受權威學說的束縛,釋放心

靈的自由追求你所需要的東西,所以不見得只有做科學家是好的,最重要

的在我們人生當中只有一個東西是永恆的,那就是愛,你的工作去關心別

人,帶給別人好處,就是值得尊重的工作,一輩子很努力希望未來大家記

得的是愛這土地上所有的人,而不是有多好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目的是

探討大自然的奧妙、改善人類的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在和平的愛中生活,

這樣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一個方向,追求自我。

Q8:今天的演說都是敘述癌症的發生與病毒的感染有關,那有沒有就是用病毒來

治療癌症的案例?

A8: 首先,先澄清今天所講的是傳染性的病毒會引起癌症,但是癌症本身

是不會傳染的。

現在就是我們會用標靶治療,,我們會用對人體沒有害的病毒帶著某一段

的基因進入到癌細胞裡面,控制癌細胞的分裂使癌細胞死亡,而這病毒無

法進入到正常的細胞,這等於是用病毒做為裝甲車,把炸彈帶到癌細胞裡

面去,這種療法是有的,有用病毒做為藥物、疫苗,像現在我們在研發禽

流感疫苗的時候,有人是用牛痘的病毒來研發多價的疫苗,所以病毒不見

得是壞的,也有好的。

Q9: 很多人本身就有 B型肝炎帶原,我們說治療是用一些干擾素、抗病毒的藥

物,如果說有副作用的話,要決定蠻困難的,像先前提到的教授輸血的情

況,那是否可以大量輸入有抗體的血類似換血的作用?

A9: 目前就是病毒的基因已經嵌到肝細胞裡面,我們現在的作法就是用一

個藥物去抑止肝細胞裡的這段基因不斷的複製,那這要必須要得進入到肝

細胞裡才有用,如果只有用抗體的話,是在肝細胞外面來處理,目前是沒

有人用免疫球蛋白來做,免疫球蛋白有用來做疫苗的共同使用,像高危險

群的母親所生下的新生兒,就要打免疫球蛋白,這時因為裡面有 B型肝炎

的病毒,我們就用免疫球蛋白把它中和掉,再把這疫苗打進去,增加它的

Page 32: 病毒與癌症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notes/note4.pdf · 治療、手術切除,所以大家發現有人得到癌症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只要活的夠久,

免疫力,會有副作用產生是沒錯,但還是可以在忍受的範圍內,至於是哪

一種治療的方法,是需要請教腸胃科的醫師,因為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特性,

有些人吃副作用大,有些則不會,像是抗病毒藥物很多種,就要問專屬的

醫生,看哪一種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