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387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論文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賈台寶 1 邱政元 2 林幸嫻 3 黃奕孝 4 洪瀚濰 1 洪敦益 1 余偉綸 5 1 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暨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 2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 3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4 工業安全衛生協會 5 衛生行政學系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 摘要 職場菸害已導致健康與經濟的嚴重損失,如何有效協助職場員工戒菸,降低職場戒菸率, 仍需進一步的努力,本研究透過跨理論模式分析員工吸菸行為,了解協助員工戒菸的困難度, 並提出相關實務建議。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職場共1,872名吸菸員工為調查對象,以跨理論模式量表進行調查,依 員工戒菸意圖區分為「無意圖期」、「意圖期」及「準備期」三個改變階段,利用SPSS12.0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敘述性統計、ANOVA及雪費法分析吸菸員工的改變階段與吸菸態 度、改變過程的差異性。 三期吸菸員工數各為「無意圖期」(n=1,345)、「意圖期」(n=364)及「準備期」(n=163)最不想戒菸的「無意圖期」員工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居多、上班時平均吸菸次數最多;決策權 衡分析經事後檢定比較發現「無意圖期」與「意圖期」員工作吸菸決定時視利益更為重要;自 我效能分析結果為「無意圖期」與「意圖期」員工在三種情境下比「準備期」的員工更想吸 菸;三期吸菸員工在改變吸菸行為過程面向具有顯著差異。 透過跨理論量表分析可知三期吸菸員工的吸菸狀況與協助需求有顯著不同處,顯示三期吸 菸員工的戒菸協助方式須以量身訂作、階段式、多元化、長期追蹤輔導的模式進行,但在經營 競爭的壓力下使得協助職場員工戒菸呈現高困難度。佔多數的「無意圖期」員工,建議可先行 了解其生活或工作困難與壓力源,再提供後續專業適宜的協助,才能全面顧及吸菸員工真正的 需求。在新修訂法規規定加強對勞工健康照護及國內龐大菸害損失的壓力下,期許職場行有餘 力時能戮力降低職場吸菸率,亦可避免未來的健康損害與潛在的重大工安災害。 關鍵詞:職場、跨理論模式、吸菸行為、戒菸 民國10116日投稿,民國1021029日修改,民國1021121日接受。 通訊作者:賈台寶,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暨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電子郵件信箱:tpchia@ sunrise.hk.edu.tw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87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論文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賈台寶1 邱政元

2 林幸嫻

3 黃奕孝

4 洪瀚濰

1 洪敦益

1 余偉綸

5

1  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暨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

2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

3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4 工業安全衛生協會

5 衛生行政學系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

摘要

職場菸害已導致健康與經濟的嚴重損失,如何有效協助職場員工戒菸,降低職場戒菸率,

仍需進一步的努力,本研究透過跨理論模式分析員工吸菸行為,了解協助員工戒菸的困難度,

並提出相關實務建議。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職場共1,872名吸菸員工為調查對象,以跨理論模式量表進行調查,依員工戒菸意圖區分為「無意圖期」、「意圖期」及「準備期」三個改變階段,利用SPSS12.0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敘述性統計、ANOVA及雪費法分析吸菸員工的改變階段與吸菸態度、改變過程的差異性。

三期吸菸員工數各為「無意圖期」(n=1,345)、「意圖期」(n=364)及「準備期」(n=163),最不想戒菸的「無意圖期」員工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居多、上班時平均吸菸次數最多;決策權

衡分析經事後檢定比較發現「無意圖期」與「意圖期」員工作吸菸決定時視利益更為重要;自

我效能分析結果為「無意圖期」與「意圖期」員工在三種情境下比「準備期」的員工更想吸

菸;三期吸菸員工在改變吸菸行為過程面向具有顯著差異。

透過跨理論量表分析可知三期吸菸員工的吸菸狀況與協助需求有顯著不同處,顯示三期吸

菸員工的戒菸協助方式須以量身訂作、階段式、多元化、長期追蹤輔導的模式進行,但在經營

競爭的壓力下使得協助職場員工戒菸呈現高困難度。佔多數的「無意圖期」員工,建議可先行

了解其生活或工作困難與壓力源,再提供後續專業適宜的協助,才能全面顧及吸菸員工真正的

需求。在新修訂法規規定加強對勞工健康照護及國內龐大菸害損失的壓力下,期許職場行有餘

力時能戮力降低職場吸菸率,亦可避免未來的健康損害與潛在的重大工安災害。

關鍵詞: 職場、跨理論模式、吸菸行為、戒菸

民國101年1月6日投稿,民國102年10月29日修改,民國102年11月21日接受。通訊作者:賈台寶,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暨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Page 2: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88

前言

早在1991年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即將環境菸煙(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歸類為職業健康危害[1],吸菸或二手菸可能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等疾病已是眾所皆知

[2,3]。美國利用行為之風險因子調查系統,針對27,000居民進行健康生活品質自覺狀態與吸菸行為之比較分析,也發現非吸菸者比吸菸者

或曾吸菸者較少自陳慢性疾病;非吸菸者或成

功戒菸者比未曾戒菸者較少自陳有經常性的憂

鬱症狀[4]。依美國一項大型的職場健康促進研究結果

顯示職場禁菸政策與吸菸量降低有顯著相關性

[5],其他研究也顯示職場進行菸害防制或戒菸介入可以促進員工健康、增進生產力、出席率

及顯著降低二手菸暴露率[6-8]。另職場菸害也可能引起的安全問題,因體內CO與尼古丁含量可能影響工作表現,如注意力不集中、手拿

菸或眼睛刺激引起的工作傷害或火災爆炸[9],Dement表示吸菸行為可當作是勞工個性與風險行為的表徵。Tsai等保守估計台灣之職場因吸菸以至曠職、生產力降低或職業傷害造成之經

濟損失約為十億美金[10];Iacobelli調查3,057名吸菸者之吸菸行為,發現開車時(69%)或騎機車時(17%)有吸菸之風險行為者(含開車或加油時吸菸等),以年輕、男性、重菸癮者為

主,建議應多加宣導吸菸行為與高風險傷害的

相關資訊[11]。國內亦曾發生勞工吸菸導致重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業,因去漬油揮發之蒸氣積滯於作業處達爆炸

界限濃度,再因勞工抽菸引發火災,致二死四

傷,其中五位工作年資僅18日。Sorensen於2001年即建議職場要有效強化

職場戒菸的方法包括整合介入方案推動吸菸者

戒菸、提供戒菸協助、支援非吸菸氛圍、透過

管理確保健康工作環境、連結社區或政府資源

及透過吸菸員工的家庭協助菸害防制或更廣泛

的努力推動員工健康促進活動[12]。反觀國內於2003-2008推動大型職場菸害防制與健康促進計畫多年,並設立三大中心推動職場健康促

進與菸害防制,透過建立工具、現場輔導與績

效評估表揚,已有效引起數千家職場參與[13-15],職場吸菸率也從25%降至20%、二手菸暴露率從41% 降到26%[16]。但如何協助職場員工戒菸,期許更進一步降低職場戒菸率,仍需

對員工吸菸行為作深入探討,藉以了解戒菸協

助的可能模式與困難何在。

勞工吸菸行為改變的影響來源包括個

人、親/友/同事、組織、社區與公共政策等。過去20年中跨理論改變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MC)已被視為是最著名的行為改變心理研究模式之一[17]。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量表的吸菸行為調查包括決策權衡(引發吸菸行為的因

素)、自我效能(抵抗吸菸的信心)及改變

過程(改變吸菸階段的認知與行為過程)[18-20],並依人們戒菸意願的程度,將吸菸者分為「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PC)、「意圖期」(contemplation stage,C)及「準備期」 (preparation,PR),行動期」(action)和維持期(maintenance)等五個改變階段(Stage of Change),各期定義分述如下—

「無意圖期」:在未來六個月內不會有想1. 要戒菸的打算。

「意圖期」:在未來六個月內會採取戒菸2. 行動。

「準備期」:在不久的將來(如一個月)3. 打算戒菸或最近已經做一些戒菸嘗試。

Page 3: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89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行動期」:是已經戒菸的人,有規律的4. 行為,但戒菸未超過六個月。

「維持期」:是已經戒菸的人,戒菸已超5. 過六個月,並維持不再復發吸菸的行為。

但此吸菸改變階段是變動的,或進(1→5正向改變)或退(5→1負向改變)或停滯,會受到決策權衡(decisional balance,決定吸菸的因素)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吸菸的意念強度)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吸菸者,

可再利用與跨理論相關之量表,分析其與自我

效能、決策權衡、改變過程的關聯性[21],決策權衡是行為改變初期的重要影響因素;自我

效能則有助於後續階段的改變與維持,如「行

動期」→「維持期」。改變吸菸行為的過程

(process of change)又分為經驗認知面向與行為面向,「吸菸行為改變過程」量表包括經驗認

知面向的意識覺醒、感情喚起、環境再評價、

自我再評價、社會解放與行為面向的刺激控

制、反制約、增強管理、自我解放與獲得幫助

等十個因子,可以分析其較適宜改變其吸菸行

為的介入方法,參考例如表1[22]。然而Herzog指出跨理論模式的缺失包括以吸菸意圖區分吸

菸者的改變階段尚未標準化,且目前也無對

應之明確介入方法驅使吸菸者作正向的改變

[23],針對改變階段與其對應介入方法的有效性,仍需更多的研究進行關聯性探討,但無須

為此放棄探討吸菸行為改變階段的模式應用。

早在1995年Hennrikus針對802名吸菸員工進行2年的戒菸介入與成功戒菸的跨理論分析,發現年紀較大、低教育程度或處於「無意

圖期」的吸菸者較難戒菸,且吸菸行為是變動

的;跨理論分析可用以預測吸菸者是否會參與

戒菸,及有戒菸意願的吸菸員工後續是否能戒

菸成功的相關性[24]。另針對不同階段的吸菸者需要適當介入,量身訂作進行行為改變的輔

導,才能正向改變到下一階段[17],但仍須進行更多的研究探討,以了解吸菸者戒菸的真正

需求與國家須因應改善之公共戒菸計畫。

表1 員工吸菸行為改變過程的介入方法參考例[22]

編號 改變過程面向 介入方法參考例

1 意識覺醒 觀察、面對問題、解釋情況、讀書治療法

2 環境評價 移情訓練、課程教學

3 自我再評價 價值澄清、矯正觀念、塑造健康楷模

4 社會解放 擁護受壓抑者的權利、賦予權力、政策介入

5 情感喚起 戲劇節目之角色扮演

6 獲得幫助 治療中心、社會支持、自助團體

7 自我解放 治療決策、新年新希望活動

8 反制約 放鬆、降低敏感度、堅持、正面的自我催眠

9 增強管理獎勵約定、Quit & Win、增強管理(明或暗地進行)、自我獎賞

10 刺激控制 重建個人四周環境

近年新修訂之勞工安全衛生組織管理及自

動檢查辦法規定雇主應依其事業規模、特性,

訂定勞工安全衛生管理計畫執行健康檢查、健

康管理及健康促進事項,並留下紀錄備查,勞

工健康保護規則亦規定勞工人數在300人以上者,應視該場所之規模及性質,僱用或特約從

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護人員,辦理臨廠健康服

務包括勞工之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與衛生指導

之策劃及實施,顯示職場員工健康照護未來亟

需更上一層樓。

本研究目的為利用跨理論模式量表分析員

工吸菸行為,以問卷調查1,872名吸菸員工,依其戒菸意圖分為「無意圖期」、「意圖期」

及「準備期」,比較分析其吸菸階段與決策權

衡、自我效能與改變過程之差異性,並依結果

結合過去輔導經驗及現有協助資源探討職場戒

菸困難度與相關實務建議。

方法

本研究於92-93年間以中部地區有意願配合的職場(共約50家工廠)之吸菸員工為調查

Page 4: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90

對象,由各廠菸害防制負責人僅針對有意願配

合填問卷的吸菸員工發放問卷,回收吸菸員工

問卷共1,872份,基本問項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吸菸狀況及希望戒菸的方

法,依其戒菸意圖區分為「無意圖期」、「準

備期」及「意圖期」三期,問卷亦包括跨理論

模式的「決策權衡」、「自我效能」及「吸菸

行為改變過程」三個量表(問項內容如附件

一),量表係翻譯Prochaska 等人在1992年所設計的跨理論模式問卷,該問卷在文獻中已得到

良好的信、效度證實[19,25,26]。跨理論模式量表可調查吸菸員工的吸菸階段與決策權衡、自

我效能與改變過程之差異性,可透過分析提出

職場可能的戒菸協助模式。

「決策權衡」量表包含利益和代價二個

面向共6題,利益代表:吸菸可以減輕緊張、可以幫助我集中精神及做好工作、當我吸菸時

我感到很放鬆所以較為愉快;代價係吸菸這

件事讓我感到不好意思、我的吸菸行為干擾了

他人、別人認為我不顧吸菸的警告是很愚蠢

的。由利益、代價的比較可以得知吸菸員工引

起其吸菸的決定因素。「自我效能」量表包括

正面社交、負面影響及習慣性需要三個面向共

9題,係量測吸菸員工在不同其情境下會迫切想採取吸菸行為的強度、是否有信心對抗吸菸

的誘惑等,可分析吸菸或戒菸員工採取吸菸行

為的強度。「吸菸行為改變過程」量表包括經

驗認知面向的意識覺醒、環境再評價、自我再

評價、社會解放、感情喚起;與行為面向的

獲得幫助、自我解放、反制約、增強管理與

刺激控制等十個面向共20題,可分析吸菸者對這些改變過程所採取的態度[正面或反面]。本研究以Cronbach’s α驗證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三個量表中決策權衡量表分成兩個因素

後的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利益Pros (0.8)和

代價Cons(0.7);自我效能量表成三個因素後的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正面社交(0.8)、負面影響(0.8)及習慣性需要(0.7);吸菸改變過程量表分成十個因素後的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意識覺醒(0.6)、環境再評價(0.5)、自我再評價(0.7)、社會解放(0.6)、感情喚起(0.5)、獲得幫助(0.7)、自我解放(0.6)、反制約(0.6)、增強管理(0.6)與刺激控制(0.6),以各面向之Cronbach’s α係數 ≥ 0.6者顯示其具有相當的內部一致性。

問卷調查對量表問題同意程度分為5等級(Likert-type scale)計分,分為決策權衡量表之「非常重要(5)、很重要(4)、普通重要(3)、稍微重要(2)、不重要(1)」,因此利益部分愈高分表示吸菸是重要的[負向反應]、代價部分則反之,愈高分愈不吸菸是重要的[正向反應];自我效能量表之「一點都不想吸菸(1)、不常想吸菸(2)、有點想吸菸(3)、很想吸菸(4)、非常想吸菸(5)」,愈高分表示吸菸者愈想吸菸、自我效能較低 [負向反應];吸菸行為改變過程量表之「不曾(1)、很少(2)、偶而(3)、常常(4)、不斷地(5)」,改變過程量表有一反向題則單獨修正計分方式,因此改變過程各面向愈高分表

示吸菸者認同此改變過程[正向反應]。本研究數據資料以SPSS 12.0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計,統計方法包括敘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one way ANOVA)及雪費法(Scheffe)事後檢定三期員工改變階段與吸菸態度、行為、改變

過程的差異性。

結果

基本資料分析1.

本研究調查具配合意願的職場1,872名吸菸員工,依其戒菸意圖將員工吸菸的改變階段

區分為三期分別為「無意圖期」(n=1,345人)、

Page 5: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91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意圖期」(n=364人)及「準備期」(n=163人)(表2)。「無意圖期」吸菸員工中的男性比例(佔95.3%)、年齡21-40歲(佔64.4%)、已婚者居多(佔58.2%),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居多(佔42.1%);「意圖期」吸菸員工中的男性比例居多(佔91.9%)、21-40歲(佔68.7%)、已婚者居多(佔55.8%),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居多(佔55.3%);「準備期」吸菸員工中的男性比例(佔87.7%)、21-40歲(佔66.9%)、已婚者居多(佔63.8%),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居多(佔58.9%)。吸菸員工中以「無意圖期」最多,即在未來六

個月內不會有想要戒菸的打算,「意圖期」

(在未來六個月內會採取戒菸行動)及「準

備期」(在不久的將來打算戒菸,如一個月,或最近已經做一些戒菸嘗試)的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者居多。三期均以青壯年(年齡21-40歲)者、已婚者居多。「準備期」吸菸員工

希望之戒菸模式為提供尼古丁口嚼錠(25%)、戒菸貼片(17%)、戒菸資訊(32%);「意圖期」吸菸員工希望之戒菸方法為提供尼古丁口嚼

錠(30%)、戒菸貼片(26%)、戒菸資訊(34%);「無意圖期」吸菸員工希望之戒菸方法為提供

尼古丁口嚼錠(24%)、戒菸貼片(17%)、戒菸資訊(19%)。

吸菸員工的吸菸狀況(表3)由一年內平均戒菸次數、上班平均一天吸幾根菸及起床後

多久吸第一支菸可了解吸菸員工對尼古丁的依

賴度。「無意圖期」員工一年內平均戒菸次

數顯著低於「意圖期」與「準備期」;「無

意圖期」上班時平均吸菸次數顯著大於「準備

期」;「無意圖期」與「意圖期」起床後多久

吸第一支菸的時間顯著小於「準備期」,這些

結果顯示「準備期」對尼古丁的依賴度較低。

「無意圖期」、「意圖期」吸菸員工吸菸狀況

的問項中「當我非常焦慮和感覺壓力很大時」

表示很想吸菸及非常想吸菸的佔~67%,佔一半以上,有點想吸菸的比例為27%;「準備期」吸菸員工很想吸菸及非常想吸菸的佔52%,有點想吸菸的比例為32%。

表2 三期吸菸員工基本資料

項目

跨理論分析

無意圖期(n=1,240)

%

意圖期(n=360)

%

準備期(n=163)

%

性別

男生 95.3(1182) 91.9(331) 87.7(143)

女生 3.2(40) 6.1(22) 12.3(20)

年齡

20歲以下 2.8(35) 1.9(7) 2.5(4)

21-40歲 64.4(798) 68.7(202) 66.9(109)

41歲及以上 20.4(254) 29.4(66) 17.8(29)

婚姻

未婚 38.7(480) 42.5(153) 34.4(56)

已婚 58.2(722) 55.8(201) 63.8(104)

其他 2.0(25) 1.7(6) 1.8(3)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2.4(30) 1.1(4) 1.2(2)

國中 9.5(118) 4.4(16) 7.4(12)

高中職 42.1(522) 33.1(119) 28.8(47)

大學及專科 40.6(504) 55.3(199) 58.9(96)

研究所及以上 1.9(23) 3.1(11) 1.8(3)

表3 三期吸菸勞工吸菸狀況無意圖期

PCn=1,345

意圖期C

n=364

準備期PR

n=154p§ Scheffe

事後檢定

一年內平均戒菸次數(次)

0.95 2.0 5.56 <0.001 PC<C,PR

上班平均一天吸幾支菸(支)

7.4 5.8 4.5 0.020 PR<PC

起床後多久吸第一根菸(分鐘)

16.4 23.8 32.4 0.605 -

§ ANOVA

跨理論量表分析2.

三期1,872名吸菸員工的決策權衡、自我效能、改變過程量表的吸菸態度與戒菸行為改

變過程差異性比較如表4,決策權衡量表用以量測吸菸員工是否會作吸菸的決定,結果顯示

Page 6: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92

「無意圖期」利益的平均值最高、代價的平均

值最低,各期平均值均大於「稍微重要」的程

度;三期員工在利益、代價面向上決定是否會

吸菸上具顯著差異水準,經事後檢定比較結果

發現「無意圖期」、「意圖期」的員工作吸菸

決定時視利益為最重要;「意圖期」、「準備

期」員工作不吸菸決定時比無意圖戒菸的員工

視代價更為重要。

自我效能用以測試員工在面對不同情境時

會吸菸的信心程度,包括平時吸菸習慣[習慣性—早上起床時或覺得要提振精神時]、未能抗拒情境的誘惑而吸菸[負面影響—覺得壓力大焦慮或憤怒時]或在社交情境時自覺會吸菸[正面社交—在休息時間或與朋友相聚時],結果顯示三期員工在正面社交、負面影響及習慣性需

要三種情境下是否會吸菸具顯著差異水準;經

事後檢定比較發現「無意圖期」、「意圖期」

之平均得分顯著高於「準備期」,即「無意圖

期」、「意圖期」員工在三種情境下比「準備

期」的員工更想吸菸。

改變過程量表為量測改變員工吸菸行為的

改變過程之差異分析,平均得分≥3者表示對吸菸行為改變過程曾有經驗或持正面態度,三期

吸菸員工在改變過程問項中平均分數同時大於

3的是「我察覺到非吸菸者開始維護他們的權利」,量表題項Cronbach›s α值≥0.6且「準備期」平均值≥3的面向包括—

意識覺醒:我會想起別人給我有關於戒菸(1) 好處的資訊、我會去思考戒菸相關的資

訊。

社會解放:我察覺到非吸菸者開始維護他(2) 們的權利、我發現社會正轉變成對非吸菸

者較有利的環境。

自我解放:我告訴我自己,若我想戒菸就(3) 可以戒掉、我告訴自己如果夠努力,我一

表4 三期吸菸員工之決策權衡、自我效能與改變過程各面向之差異性比較

三期員工

量表面向名稱

平均值無意圖期

PC 意圖期

C準備期

PR p§ Scheffe 法

標準差 n=1240 n=306 n=163

決策權衡

利益Mean 2.77 2.76 2.54

0.028 PR < C,PCS.D. 1.01 0.88 0.98

代價Mean 2.73 2.93 3.18

0.002 PC < C,PRS.D. 0.89 0.79 0.99

自我效能

正面社交情境

Mean 3.31 3.22 2.88<0.001 PR < C,PC

S.D. 0.76 0.71 0.89

負面影響Mean 3.54 3.59 3.29

<0.001 PR < C,PCS.D. 0.86 0.79 1.05

習慣性的需要

Mean 3.18 3.07 2.600.003 PR < C,PC

S.D. 0.84 0.74 0.97

改變過程

意識覺醒Mean 2.38 2.81 3.11

<0.001 PC< C,PRS.D. 0.84 0.78 1.01

環境再評價

Mean 2.73 3.06 3.16<0.001 PC< C,PR

S.D. 0.83 0.81 1.01

自我再評價

Mean 2.08 2.49 2.68<0.001 PC< C,PR

S.D. 0.84 0.84 0.98

社會解放Mean 3.09 3.37 3.41

<0.001 PC< C,PRS.D. 0.89 0.78 0.99

情感喚起

Mean 2.35 2.63 2.85

0.075 —S.D. 1.31 0.92 1.14

S.D. 0.89 0.78 0.99

獲得幫助Mean 2.03 2.34 2.59

<0.001 PC< C,PRS.D. 0.85 0.84 1.02

自我解放Mean 2.54 3.03 3.45

<0.001 PC< C,PRS.D. 3.48 0.79 1.00

反制約Mean 2.34 2.65 2.91

<0.001 PC< C,PRS.D. 0.75 0.69 0.90

增強管理Mean 2.27 2.74 2.98

<0.001 PC< C,PRS.D. 1.00 1.11 1.22

刺激控制Mean 2.12 2.49 2.84

<0.001 PC< C,PRS.D. 0.92 0.92 1.14

§ ANOVA

Page 7: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93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定能不吸菸。

「無意圖期」吸菸員工在自我解放(行為

面向)平均值最低,意識覺醒、社會解放(經

驗認知面向)之平均值亦最低,顯示「無意圖

期」吸菸員工對這些改變過程均持負面態度,

且三期員工在意識覺醒、社會解放及自我解放

面向上具顯著差異水準,經事後檢定比較發現

「準備期」、「意圖期」之平均得分顯著高於

「無意圖期」,即「準備期」、「意圖期」員

工比「無意圖期」的員工更認同這些吸菸行為

的改變過程。

討論

本研究針對1,872名職場吸菸員工進行調查,發現處於不同吸菸階段的三期員工大部分

已認知吸菸會干擾別人、也察覺到非吸菸者開

始維護他們的權利;問卷分析三期吸菸員工的

吸菸狀況與戒菸需求不同,決策權衡、自我效

能與改變過程各面向具顯著差異,顯示三期吸

菸員工的戒菸協助方式應為階段式、多元化量

身訂作的模式。

三期雷同處為吸菸員工的改變過程量表問

項“我察覺到非吸菸者開始維護他們的權利”平均分數唯一同時大於3,可以說明本研究調查對象即為接受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輔導的職場,

在限菸或無菸政策公佈下,均已意識到公司推

動菸害防制工作的決心。三期狀況相異處為吸

菸員工以「無意圖期」不想戒菸的人數最多,

其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居多、上班時平均吸菸次

數也最多;「準備期」員工在吸菸行為改變過

程的方法大部分持正面態度、平均戒菸次數也

最多。

本研究調查「準備期」員工起床後多久後

吸菸的時間高於「無意圖期」、每日吸菸量低

於「無意圖期」;「無意圖期」上班平均吸菸

支數最多,符合Haberstick對吸菸者尼古丁依賴度之陳述,無意圖戒菸者具較高之尼古丁依賴

度[27]。由於本研究吸菸員工中以青壯年(年齡21-40歲)居多,對其日後健康影響甚鉅,又吸菸員工以已婚者居多,又多為家庭支柱,

可透過家庭影響協助低尼古丁依賴度的員工成

功戒菸,避免日後健康受損,對家庭、社會造

成巨大損失。以下分別討論三期員工的吸菸態

度、改變過程與戒菸協助建議模式。

吸菸態度1.

由吸菸決策權衡分析顯示三期員工在利

益、代價面向上具顯著差異(表4),經事後檢定比較結果發現「無意圖期」的員工作吸菸

決定時視利益為最重要,且顯著高於「準備

期」,即「無意圖期」員工在吸菸決定時傾向

吸菸,建議於輔導員工改變吸菸行為時可增

加代價的知覺,以促使其採取不吸菸的抉擇。

「準備期」員工作不吸菸決定時比無意圖戒菸

的員工視代價更為重要,且平均戒菸次數最

多,尼古丁依賴度也最低,根據Nishiura針對15,229名吸菸員工進行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低尼古丁依賴者其成功戒菸機會較高[28],此結果意涵以專業適當地協助「準備期」員

工,協助其成功戒菸的機會較大。

由自我效能分析顯示吸菸態度中正面社

交、負面影響及習慣性需要面向(表4)中以「無意圖期」、「意圖期」之平均值較高,且

三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比較結

果為「無意圖期」、「意圖期」員工在正面社

交、負面影響、習慣性需要的三種情境下比

「準備期」的員工更想吸菸,顯示在協助此

三期員工戒菸的困難度比較,會以「無意圖

期」、「意圖期」最為困難,也顯示對「無意

圖期」、「意圖期」員工進行戒菸介入輔導方

Page 8: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94

式是否適當的重要性。建議於改變員工吸菸行

為時應思考如何提升自我效能,以促使其面對

不同情境時能不吸菸,及為使戒菸資源有效應

用,至少應評估吸菸員工戒菸意願之程度,再

量身訂做合適的戒菸方法,以達到成功戒菸的

目標。

因吸菸行為的改變會受到決策權衡與自

我效能的影響[21],未來職場進行決策權衡與自我效能分析,可用於改變吸菸者吸菸行為時

的追蹤調查(階段1→5正向改變),觀察吸菸態度及自我效能部分的變化,提供戒菸輔導參

考。

改變過程2.

Ham等人以跨理論模式調查韓國300名高職生的戒菸成效[29],發現決策權衡、自我效能及行為改變過程與學生的改變階段有顯著差

異,即決策權衡、自我效能及行為改變過程因

子可以預測學生吸菸行為改變階段的變化。作

者並認為在具有戒菸協助的充分資訊下,戒菸

計畫結合跨理論模式分析可協助學生的吸菸行

為作階段性的改變,如行為面的改變過程與戒

菸具顯著相關性,即可透過行為面的改變方法

介入,比僅強化戒菸的經驗認知更具有成效。

Armitage等回顧應用TTM進行戒菸行為改變之研究結果具正面成效,認為TTM提供了規劃健康行為介入方案一有利之依據[30-32]。

本研究中「準備期」、「意圖期」員工

在改變過程之面向—意識覺醒、社會解放、

自我解放上均持較正面態度,即「準備期」、

「意圖期」員工比較認同這些改變的方法,

未來可利用此類方法協助輔導「準備期」、

「意圖期」的員工,也意喻協助處於該二期之

員工成功戒菸的機會較高。如本研究結果「意

圖期」及「準備期」的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者

居多,輔導方式之一可透過知識性的教育宣

導、矯正觀念、解釋情況、價值澄清、面對問

題、讀書治療法等改變其吸菸行為(表1)。即為了提高戒菸成效必須同時考量員工個人行

為矯正及工作場所的無菸環境的營造,且職場

具有較低的吸菸率,更能強化員工戒菸之意願

[28]。另McClave等利用行為風險因子調查系統調查27,000居民[4],發現有較佳健康生活品質自覺狀態的吸菸者比較有戒菸成功的機會,

且戒菸成功者之健康生活品質自覺狀態則比未

曾戒菸者佳,即曾經吸菸者因戒菸而覺得有較

佳之健康生活品質,可以持續戒菸直至成功,

McClave同時也發現健康生活品質自覺狀態最差者為戒菸失敗之吸菸者[4],比未曾戒菸之吸菸者感受還差,即戒菸失敗的吸菸者陳述有較

差的健康生活品質,此心理困擾在戒菸協助時

務必納入考量。

另「意圖期」的員工雖在改變過程之面

向、決策權衡的代價、及平均戒菸次數與「準

備期」員工相似,但在決策權衡的利益及自我

效能的三個面向又與「無意圖期」員工相似,

即「意圖期」員工在吸菸態度上偏向要提振精

神或感受焦慮及壓力很大時,吸菸會讓他感到

放鬆減輕緊張,但又與「準備期」員工一樣了

解吸菸的代價,如不顧吸菸的警告是很愚蠢

的。因此,實際上「意圖期」與「準備期」員

工一樣,一年內平均戒菸次數顯著高於「無意

圖期」,此結果呈現「意圖期」同時具有「準

備期」及「無意圖期」的特色,在戒菸輔導上

比「準備期」員工在自我效能輔導上要多著力

些,促使其面對不同情境時能不吸菸。

針對「無意圖期」吸菸員工,本研究結

果顯示其自我評價等因子(經驗認知面向)、

刺激控制等(行為面向)十個面向上平均值均

最低,顯示無意圖期員工對所有改變過程均持

Page 9: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95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負面態度、選擇不需要協助或以環境刺激也無

效,此結果彰顯協助「無意圖期」戒菸的高困

難度,單純勸導「無意圖期」的員工戒菸或直

接給予尼古丁貼片將徒勞無功。

日本調查1,439名政府工作人員基本資料、運動習慣、早餐習慣、心理健康狀態等因子

與吸菸行為之關係[33],發現男性與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的因子包括40歲以上、低教育程度、較少運動、早餐進食不正常,低教育程度

的員工戒菸率也遠低於高教育程度者,早期

Hennrikus針對吸菸員工的跨理論分析,也發現年紀較大、低教育程度或處於「無意圖期」

的吸菸者較難戒菸。本研究無意圖戒菸員工教

育程度也較低,建議戒菸協助方案需同時考量

吸菸者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健康行為與心

理健康狀態,可用全然不同的方法,如需先行

了解其工作或生活的壓力源或藉由員工協助方

案進行困難點(工作壓力、家庭因素等)的深

入分析後,予以適當輔導後,才能進一步調查

其戒菸意願,再施以適當之戒菸協助,使之正

向改變為「意圖期」或「準備期」,再推進至

「意圖期」或「準備期」,即便輔導戒菸時亦

應注意其心理健康狀態,因Nakata評估2,770名工作人員進行吸菸史及抑鬱量表之問卷調查,

發現吸菸者有顯著的抑鬱症狀[32],顯示具菸癮者要輔導其戒菸時需注意其心理健康狀態。

由上述討論可知,職場戒菸協助是需要量身訂

作適合的方案,並進行階段式的輔導。

土耳其針對某一廠勞工的吸菸行為進行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比較研究,以六個月教育為

介入方法[35],發現「無意圖期」的吸菸員工比例顯著降低、由「無意圖期」轉變為「準備

期」的人數顯著增加,但期間內戒菸成功者並

未增加,建議戒菸介入需要更長期的教育及個

別輔導諮商才能協助其成功戒菸,且在6個月

內需追蹤其變化[19],避免行為意圖的易變動性[24],顯示職場戒菸協助需要長期進行輔導與追蹤。

職場內部戒菸協助建議模式3.

在前述跨理論量表分析顯示本研究三期吸

菸員工在吸菸態度上具顯著差異,需要改變其

吸菸行為的過程也具顯著差異(表4),「意圖期」、「準備期」的吸菸員工都曾有較多這

些改變吸菸行為方法的經驗,或對這些改變的

方法持有較為正面的態度,若連結表1可知職場提供戒菸協助時可以透過意識覺醒(觀察、

面對問題、解釋情況、讀書治療法)、社會解

放(擁護受壓抑者的權利、賦予權力、政策

介入)及自我解放(治療決策、新年新希望活動)等介入方法協助其戒菸,可能較有成功的機會,即欲應用改變過程進行戒菸介入與追蹤

管理,須謹慎評估其執行方式,以提高戒菸成

效。

同時本研究結果(表3、表4)顯示職場若對無意圖戒菸員工直接給予戒菸貼片、資訊

等協助將徒勞無功,建議需先行了解其工作或

生活的壓力源予以適當輔導後,才能進一步諮

詢其戒菸意願,意願提升後才能施以適當之戒

菸協助,戒菸輔導執行面仍需專業人士與吸菸

者做進一步的互動了解,研擬適合的戒菸協助

模式。提高戒菸成效須同時考量員工個人行為

矯正、輔導措施(個人面)及工作場所的無菸

環境的營造與相關政策(組織面),其他特殊

議題如員工關切職場危害暴露更甚於吸菸行為

時,暴露於化學危害的員工想戒菸的意願可能

會高於未暴露者,此刻,介入方案即可考量員

工職業暴露因素,聯繫相關單位共同參與戒菸

協助,因此整合職場危害預防與菸害防制是相

當重要的[12]。本研究建議三期吸菸員工的戒

Page 10: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96

菸協助方式建議應為量身訂作、階段式、多元

化、長期追蹤輔導的模式。以下說明職場內戒

菸輔導建議模式—

階段式輔導:針對「無意圖期」吸菸員工(1) 的協助可先行了解其工作或生活的壓力

源,再藉由員工協助方案進行困難點(工

作壓力、家庭因素等)的深入分析,予

以適當輔導後,才能進一步調查其戒菸

意願,再施以適當之戒菸協助,使「無

意圖期」正向改變為「意圖期」或「準

備期」,再推進至「準備期」或「行動

期」,不同吸菸階段應用不同輔導策略,

Prochaska針對TTM的研究已提供針對改變階段設計的戒菸手冊[36]。多元性輔導:對整體吸菸者輔導方法包括(2) 舉辦健康促進等宣導講座及紓壓活動,

紓壓方式可為音樂、藝術、舞蹈治療、身

體放鬆技巧指導與心靈講座等,其他尚可

應用專家系統、電腦諮詢、主動電話諮商

及個人諮商計畫等[36],另可透過網路或相關單位提供充分的戒菸貼片、尼古丁口

嚼錠的諮詢與資訊,以避免副作用的傷害

[29],同時多管齊下,其效果會比單獨應用更具成效。介入方案成效取決於方案的

整體品質,包括精準規劃、互動與依階段

量身訂做的溝通方式等,高品質的執行模

式,才會有較高的戒菸成效[36]。持續性輔導:因吸菸改變階段是變動的,(3) 或進(1→5正向改變)或退(5→1負向改變)或停滯,會受到決策權衡、自我效

能、家庭、職場與社會的多方影響,因此

須持續追蹤輔導至成功為止。

結合外部支援之戒菸協助建議模式4.

除了上述職場內部的戒菸協助外,結合社

區、家庭、國家資源也是很重要的,以下參考

相關文獻[37],並依據Sorensen主張的有效戒菸協助重點及中區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輔導

中心六年之輔導經歷[38],建議職場實務上協助戒菸的建議模式如下—

促使吸菸者戒菸與提供戒菸協助(1) —了解

行業特性研擬適宜協助方案如營造業、

運輸業、房仲業及派遣人力特別的作業模

式;結合職場危害、可能危害的加成效

果,編訂禁菸宣導內容;排除生產線員工

戒菸協助的困難(如不能離開工作崗位、

工時過長、輪班、上下班路程遙遠等),

於休息時段介入戒菸協助;針對吸菸員工

不同的戒菸意願,提供「量身訂作」的協

助與戒菸資訊。

支援無菸氛圍(2) —宣示高層決心與支持;

公告禁菸措施、指定戶外吸菸區;建立吸

菸同事夥伴關係,不時的關懷與支持,提

高「無意圖期」、「意圖期」吸菸員工的

戒菸意願;舉辦戒菸員工茶會、提供吸菸

員工之網路「社群」互動諮詢,於戒菸期

間彼此鼓勵,增加成功機率。

確保健康工作環境(3) —執行工程控制、行

政管理與個人防護等安全衛生措施;監

督員工遵守戶外吸菸區規定;確保室內空

氣品質;修正吸菸休息時段為健康休息時

段,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連結社區、協會、工會或政府資源(4) —建

立社會支援與網絡與組織的歸屬感,包括

同事夥伴關係、家人關懷、朋友鼓勵、宗

教信仰、社區團體、機關學校、民間組織

等;社區、協會、工會的衛教宣導、提供

政府戒菸門診戒菸專線資源予「準備期」

之吸菸員工。

透過家庭協助菸害防制(5) —透過親情影

Page 11: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97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響、時時提醒鼓勵與關懷,提高「無意圖

期」、「意圖期」吸菸員工的「戒菸意

願」及「準備期」、「行動期」、「維持

期」吸菸員工未來「成功戒菸」的成效。

廣泛推動員工健康促進活動(6) —透過健康

檢查了解員工健康現況,提供健康促進協

助之需求,包括健康專題演講、工作中休

息時段運動、計步器一萬步獎勵活動、鼓

勵不搭電梯多爬樓梯活動及員工運動會或

旅遊活動等較正面之促進全員參與的員工

健康促進活動,增進公司健康文化的良性

發展、也可同時強化員工向心力。

本研究限制為調查當時國內剛開始推動職

場菸害計畫,於初期尋求配合調查對象困難,

故僅能徵求接受菸害防制輔導廠商有意願配合

的吸菸員工填寫問卷,非隨機選取之調查對

象,且工廠剛剛接受輔導無菸害防制概念,各

工廠未完整統計吸菸員工總數,本研究僅針對

有回收之問卷進行分析。對未來應用TTM分析吸菸者改變過程、決策權衡、自我效能與吸

菸行為階段正向改變的關聯性時須注意評估時

間間隔長度、族群特性等[39];Callaghan 等人也認為TTM模式可清楚定義其行為階段,但仍不足用以解釋吸菸者致使其改變行為的機制

[17]。因此透過不同戒菸介入分析其吸菸行為的改變時,須妥善規劃調查方式及長期追蹤觀

察TTM量表的調查結果,才能做更完整的分析。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1,872名吸菸員工為調查對象,利用跨理論模式量表進行調查,分析

員工吸菸態度、行為,並提出協助員工戒菸實

務上可行的輔導對策與重要措施。本研究結果

中「準備期」員工平均戒菸次數最多、「無意

圖期」上班時平均吸菸次數最多。三期吸菸員

工在決策權衡、自我效能與改變過程分析有顯

著差異,表示三期吸菸員工戒菸協助之介入方

案須由專業人士針對個案進行諮詢,執行方式

應為階段式、多元化、持續性進行量身訂作的

輔導模式,如「準備期」員工對戒菸採較積極

之態度與行動,即針對「準備期」之員工可以

多元化下選擇適宜管道,協助其成功戒菸之機

會較大;「意圖期」員工須提升其自我效能;

「無意圖期」員工建議可透過員工協助方案

等先行了解其困難與壓力源,再引導其至有戒

菸意圖的階段,並提供後續的協助,才能全面

顧及吸菸員工真正的需求,著實降低職場吸菸

率。

吸菸行為的改變過程目前無明確對應的戒

菸輔導方案,本研究建議吸菸行為階段的正向

改變,不能以一體適用的輔導方案進行協助,

跨理論模式可提供戒菸協助者有利的參考框

架,但TTM未必能預測其未來作正向改變成功戒菸,後續之協助方案建議仍須由專業人員規

劃進行個案諮詢及準備長期「抗戰」耐心的輔

導,以提高戒菸成效。本研究結果突顯了協助

職場員工戒菸的困難度,在新修訂法規加強對

勞工健康照護及國內龐大菸害損失的壓力下,

期許職場行有餘力時能戮力降低職場吸菸率,

亦可避免未來的健康損害與潛在之重大工安災

害。再者,「準備期」、「行動期」員工戒菸

的 “後戰” 過程棘手,困難度高,反而是事先建立職場無菸環境降低吸菸率或預防潛在吸菸者

吸第一支菸的工作,相形之下,容易許多。

致謝

本研究感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職

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計畫(2003-2008,DOH(92-94)-HP-92001等)經費支援,

Page 12: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398

及萬分感激接受中區健康促進暨職場菸害防制

輔導中心輔導之職場的善意配合與協助。

參考文獻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1] and Health. Work, Smoking and Health. A NIOSH Scientific Workshop. Washington DC, USA 2000; 91-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CDC 2004; 25-8.Yamada Y, Noborisaka Y, Ishizaki M, Honda [3] R, Tsuritani I, Ymada S. Association between cigarette consumption and proteinuria in healthy Japanese men and women from an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04; 46: 365-73.McClave AK, Dube SR, Strine TW, Mokdad [4] AH. Associat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smoking status among a large sample of U.S.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2009; 48: 173-9.Heimendinger J, Feng Z, Emmons K, Stoddard [5] A, Kinne S, Biener L, et al. The working well trial: Baseline dietary and smoking behaviors of employees and related worksite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ve Medicine 1995; 24: 180-93.Parrott S, Godfrey C, Raw M. Costs of employee [6] smoking in the workplace in Scotland. Tob Control 2000; 9: 187-92.Sargent R, Shepard R, Glantz S. Reduced [7] incidence of admission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public smoking ban before and after study. 2004; 328: 977-

80.Skee M, Cheng DM, Rigotti NA, Siegel M. [8]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 28: 2103-9.Dement JM. Tobacco smoking and workplace [9] hazards: cancer, heart disease and other occupational risks, in Work, smoking and health. A NIOSH Scientific workshop. Washington DC: USA; 2000.Tsai SP, Wen CP, Hu SC, Cheng TY, Huang [10] SJ. Workplace smoking related absenteeism and productivity costs in Taiwan. Tob Control 2005; 14: i33-7.Iacobelli N, Gallus S, Petridou E, Zuccaro [11] P, Colombo P, Pacifici R, et al. Smoking behaviors and perceived risk of injuries in Italy.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47: 123-6.Sorensen G. Worksite tobacco control programs: [12] the rol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espiration Physiology 2001; 128: 89-102.賈台寶、黃奕孝、邱政元、黃舒平、王櫻[13] 芳:推動職場菸害防制關鍵點探討。安全

系統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賈台寶、王櫻芳、黃奕孝、余偉綸、姜豊[14] 弦、邱政元:職場菸害防制推動模式。

第13屆海峽兩岸職業安全健康研討會論文集;2005。賈台寶、林幸嫻、黃奕孝、曾民璟:職場[15] 菸害防制推動必要性探討。環境工程學會

2006公安衛,防災研討會;2006。北區菸害防制中心。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16] 中心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

康局;2008:41-2。Callaghan RC, Thaddeus AH. The relation [17]

Page 13: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399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between processes-of-change and stage-transition in smoking behavior: A two-year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ddictive Behaviors 2006; 31: 1331-45.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Stages and [18]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of smoking: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3; 51: 390-5.DiClemente CC, Prochaska JO, Fairhurst SK, [19] Velicer WF, Velasquez MM, Rossi JS. The process of smoking cessation: an analysis of precontemplation, contemplation and contemplation/ ac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1; 59: 295-304.Velicer WF, Prochaska JO, Fava JL, Norman [20] GJ, Redding CA. Smoking cessation and stress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 Homeosta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1998; 38: 216-33.Johnson JL, Fava JL, Velicer WF, Monroe [21] AD, Emmons K. Testing stage effect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sample. Addictive Behaviors 2002; 27: 605-17.Prochaska JO, Norcross JC. Attendance [22] and Outcome in a worksite weight control program: Process and stages of change as process and predictor variables. Addictive Behaviors 1992; 17: 35-45.Herzog TA. Analyz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23] Model Using the Framework of Weinstein, Rothman, and Sutton(1998): The Example of Smoking Cessation. Health Psychology 2008;

27: 548-56.Hennrikus DJ, Jeffery RW, Lando HA. The [24] smoking cessation process: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s in a working population. Preventive Medicine 1995; 24: 235-44.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Norcross JC. [25]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addictive behavior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2; 47: 1102-14.Rossi SR, Greene GW, Rossi JS, Plummer BA, [26] Benisovich SV, Keeler S, et al. Validation of decisional balance and situational temptations measures for dietary fat reduction in a large school-based population of adolescents. Eating Behaviors 2001; 2: 1-18.Haberstick BC, Timberlake D, Ehringer [27] MA, Lessem JM, Hopfer CJ, Smolen A, et al. Genes, time to first cigarette and nicotine dependenc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of young adults. Addiction 2007; 102: 655-65.Nishiura C, Narai N, Ohguri T, Fanahashi [28] A, Yarita K, Hashimoto H. The effect of smoking prevalence at worksite on individual cess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09; 51: 48-56.Ham OK, Lee YJ. Use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29] Model to predict stages of smoking cessa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7; 77: 319-26.Carbonari JP, DiClemente CC, Sewell KB. [30] Stage transitions and the transtheoretical “stages of change” model of smoking cessation.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58: 134-44.Keller S, Nigg CR, Jäkle C, Baum E, Basler [31]

Page 14: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民國102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第387-403頁

400

HD. Self-efficacy, decisional balance and the stages of change for smoking cessation in a German sample.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58: 101-10.Armi tage CJ . I s the re u t i l i ty in the [32] transtheoretical model?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09; 14: 195-210.Hu L, Sekine M, Gaina A, Narsermoaddeli [33] A, Kagamimori S. Association of smoking behavior an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work,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Civil servant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07; 49: 443-52.Nakata A, Takahashi M, Ikeda T, Hojou M, [34] Nigam JA, Swanson NG.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and depression among Japanese workers.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46: 451-6.Gunes G, Ilgar M, Karaoglu L. The effectiveness [35]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stages of smoking behavior for workers at a factory in Turkey.

Industry Health 2007; 45: 232-6.Prochaska JO, Wright JA, Velicer WF. Evaluating [36] theories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 hierarchy of criteria applied to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Applied Psychology 2008; 57: 561-8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7] Best practices for comprehensive tobacco control programs: CDC 1999; 1-87.中區職場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中心。職場[38] 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中心計畫期末報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2008。Guo B, Aveyard P, Fielding A, Sutton S. Do [39]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processes of change, decisional balance and temptation predict stage movement? Evidence from smoking cessation in adolescents. Addiction 2009; 104: 828-38.

Page 15: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401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附件一 吸菸員工跨理論分析問卷問項

一、吸菸決策權衡量表

選項題目

不重要 稍微重要 普通重要 很重要 非常重要

1. 我認為吸菸可以減輕緊張2. 我一定要吸菸這件事讓我感到不好意思3. 吸菸可以幫助我集中精神及做好工作4. 我的吸菸行為干擾了他人5. 當我吸菸時我感到很放鬆所以較為愉快6. 別人認為我不顧吸菸的警告是很愚蠢的

二、吸菸自我效能量表

選項題目

一點都不想吸菸 不常想吸菸 有點想吸菸 很想吸菸 非常想吸菸

1. 和朋友在一起聚會的時候2. 當我早上剛起床時3. 當我非常焦慮和感覺壓力很大時4. 在聊天和心情放鬆的休息時間5. 當我覺得需要提振精神時6. 當我對某件事或某個人感到非常生氣時7. 當我的另一半和好朋友正在吸菸時8. 當我發覺有一陣子沒有吸菸時9. 當事情不如意和我感到挫折的時候

三、吸菸行為改變過程量表

選項題目

不曾 很少 偶爾 常常 不斷地

1. 當我想要吸菸的時候,我會做其他的事取代吸菸2. 我告訴我自己,若我想戒菸就可以戒掉3. 我察覺到非吸菸者開始維護他們的權利4. 我會想起別人給我有關於戒菸好處的資訊5. 若我沒有吸菸時,我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鼓勵6. 我不認為吸菸會污染環境7. 吸菸對健康有害的警告會影響我的情緒8. 當我想到我有吸菸的這件事,我就會感到心煩意亂9. 我想移除在我家裡或工作場所中會使我想吸菸的東西10. 希望有人願意聽我說,有關我吸菸的這件事情11. 我會去思考戒菸相關的資訊12. 我認同吸菸會對環境有害13. 我告訴自己如果夠努力,我一定能不吸菸14. 我發現社會正轉變成對非吸菸者較有利的環境15. 我對香菸的需求會使我自己感到失望16. 當我有關於吸菸方面的問題時,有人可以諮詢17. 當我需要放鬆時,我會做其他事情而不是吸菸18. 我對吸菸的警告會產生情緒上的反應19. 我會保留家裡或工作場所中,可以提醒我不要吸菸的東西20. 在我沒有吸菸時,我有得到別人的鼓勵

Page 16: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1: 387-403 (2013)

402

Research Articles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ask for Smoking Cessation in

Workplace

Taipau Chia1 Jeng-Yuan Chiou2

 Hsin-Hsien Lin3 Yih-Shiao Huang4

 

Han-Wei Hung1 Duen-Yi Hung1

 Wei-Lung Yu5

1  Department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ngkuang University2  School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3  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Laborator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4 Association of Industrial Safety and Health5  Department of Health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Abstract

Smoking has resulted in huge health and economic loss in workplace. Great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assist employees for smoking cessation and to reduce the smoking prevalence rat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moking behavior of workers 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From the

model, the difficulties of smoking cessation in workplac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as well.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two smokers in the factories in central Taiwan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urvey. Questionnaires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ir intention to smoking cessation, the smoke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change”, which were the precontemplation stage, the contemplation stage and the preparation

stage. The 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oftware (SPSS Statistics 12.0) was used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moking attitude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

among the three stages of change of the smoke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ANOVA and the Scheffe’s

method.

Page 17: 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職場戒菸協助的困難度 · 大的工安職災案例,該案例係因勞工於反應槽 內(局限空間)使用去漬油從事塔盤清理作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ask for Smoking Cessation in Workplace

403

The number of the smokers in the three stages was 1,345 (precontemplation stage),

364(contemplation stage) and 163(preparation stage), respectively. The ones who had no intention

to quit smoking (precontemplation stage) were with lower educational level and higher smoking

frequency during the workdays. The results of decision mak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mokers in

the precontemplation and the contemplation stage considered more benefits or advantages to adopt

smoking. In self-efficacy analysis, smokers in the precontemplation and the contemplation stage also

showed higher tendency to smoke in the three situational temptation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of smoking cessation among the three stages of smoke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he needs of smoking cessation of the

smokers in three stag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t showed that the approaches for smoking cessation

should be tailored, hierarchy, multi-channeled and long term followed-up. However,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may face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workplace with tight operation schedule. As most smokers

were in precontemplation stag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ressors and difficulties of smokers should be

consulted first and then offer professionals’ assistance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ly caring the smokers’

requests.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recently revised regulations of workers’ health care and the great

loss attributed by smoking,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prevent health risks and potential disasters

in the workplace.

Keywords: Workplac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Smoking behavior, Smoking cessation

Accepted 21 November, 2013Correspondence to: Taipau Chia, Department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ngkuang University,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