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2017 9 3 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8 艺术视界 6 文化纵横 我的老师杨隆山 7 西安地理 扯袍峪 责任编辑 郭峰 视觉编辑 贾庆华 组版 牛怡墨 校对 徐延峰 收藏天下 探秘“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的日子,您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从 老师手中接过课本时那激动的心情?课本是知识的摇 篮,其中语文课本更是我们的启蒙恩师。时光流转,现如 今您儿时的语文课本或许早已遗失,但不必遗憾,今天, 就请您与藏者们重回课堂,一同翻阅几本老旧而又珍贵 的语文课本,回顾一下这些良师益友的前世今生吧。 清末,随着科举制被废除,新式 学堂不断涌现。伴随着新式教育的 推广,旧教材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 需求,为此南洋公学、无锡三等公学 堂等学校开始自编语文课本使用。 时至 1902 年,清政府为了统一和控 制思想,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编书处, 作为专门的教科书编写机构。1906 年,中国第一册由中央政府组织编 写的全国统一语文课本《初等小学 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应运而 生了。 该套教科书右侧环筒页装,文 字工整,印刷讲究,课文中如有生 字,则位于上栏。翻开《初等小学 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开篇 仍具有浓厚的传统蒙学色彩。第 一页即是一幅孔子像,其后的“第 一课 ”的内容是 :“各处学 堂,皆供孔子,我上学堂, 我拜孔子”。该书内容比 较繁杂,既有关于礼仪规范的课 文,如“我为尔之兄,尔为我之弟, 彼为我之友,亦为尔之友”等;还有 关于常识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等。书中 还有一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 文,标题为“龙祝庆旗”,文中写道: “地上各国,皆有国旗,国有庆事, 则升旗以祝之。龙旗者,我国之旗 也,我爱我国,故爱我国国旗。”配 图是一张迎风招展的龙旗。 值得一提的是,整套教科书有 大量精美插图,且有彩图,尤其是第 一册,几乎每页都有插图。这种图 文并茂的方式虽然值得肯定,但相 较之下,文字却少得可怜,这反映了 封建制度下,教育工作者们对新式 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在脱离了《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 学经典的情况下,很难对“国文教 育”做出应有的创新。 (王文) 民国时期,新式教育虽然取得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当时整个教 育体系有意识地为上层社会服务,许 多普通民众依然无法在公立学校中 接受教育。这段时期内,社会底层出 现了许多由私塾改办的民办学堂,一 些同时结合了新旧教材内容的启蒙 读物就是这种学堂里比较常用的语文 教材。 不久前,笔者在乡下淘得一套《改 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经鉴定为民国 时期的语文教材。该书共分四卷,采 用西昌程允升原本,雾阁邹圣脉增补 注释,石韫玉重校,由鸿文书局发行。 古代启蒙课本《幼学故事琼林》最 早刊行于乾隆二十五年,该书在清代 乃至民国初期,可谓是家喻户晓,风行 全国。笔者收藏的这套《改良绘图幼 学故事琼林》中依然保留有原《幼学故 事琼林》的许多内容,比如首页上序言 就引自《至圣先师孔子赞》:“盖自三才 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 代宣其蕴……”接下来就是从三皇五 帝开始至清朝宣统年代为止的历代帝 王姓氏、建都、登基地点和在位时间,并 附有孔子、盘古氏、黄帝、伏羲、神农和 周武王等 25 位重要帝王的画像。除了 继承原有内容外,《改良绘图幼学故事 琼林》还增补了不少“新式教材”的内 容,比如该书在首卷载有《中华民国直 省舆地图》《各省府厅州县指掌》等,卷 中还收录了《简明字典》《最新国民尺 牍》(即常用书信、契约类范文)等。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本语文书中 竟 然 新 增 有《英 文 启 蒙》和《英 语 入 门》,从 26 个英文字母到常见的英文 单词和短语,分门别类,页眉甚至还 有汉语词语的中英文对照,并有汉 字注音,以便于初学者阅读。比如 “箱”( box )标上“抱克司”,“ 锁 ” lock )标上“落克”,“篮”( basket )标上 “败司开脱”,令人忍俊不禁。更为有 意思的是,汉语词语阅读顺序为从右 向左念,而用以标注英文单词读音的 汉字阅读顺序则为 从左向右念。 在今天看来, 这套《改良绘图幼 学故事琼林》简直 就是大杂烩,虽然 内容包罗万象,但 显得杂乱无章,完 全不适合作为启蒙 语文课本。《改良绘 图幼学故事琼林》 的出现反映出了民 国时期教育界没有 统一思想,求新、求 变却有些脱离现实 的情况。(王云志)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 40 年代, 中国文盲率高达 80%,而识字者中,仅 认识不到百余字的人也占了绝大多 数。针对这种情况, 1944 年,毛泽东在 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 会议上发表了“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 教育问题”的讲话,提出“统统把文盲消 灭掉,把边区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 要的程度”的目标。从此,用白话文编 写的边区《识字课本》应运而生,它们在 军民间广泛传阅,读书识字的风气渐渐 形成。 近来,一位藏友与我分享了他收藏 的一本太岳区识字课本。这本识字课 本编印于 1945 年,编者为李安亭,由韬 奋书店出版。全书 32 开大小,共有 39 页,木版印刻,采用的是当地手工制造 的木质纤维纸。虽然纸张粗糙,表面不 光滑,却很柔韧。70 多年的岁月侵蚀, 让这本识字课本纸质泛黄变色,边角也 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现在翻阅起来, 内容依然清晰可辨。 翻开识字课本的第一页,即是告诉 人们一要知道“姓名”,二要“认字”,与 之相对应的则是两首简单的歌谣:“人 有姓,也有名,我有我的姓,也有我的 名”,“念书认字,先认姓名,认会自己, 再认别人”。大白话式的语言通俗易 懂,非常适合当时的一般群众。 从课文的表达方式看,这本《识字 课本》中除了以问题或自问自答格式写 作的白话文外,还包 括 俚 语 、对 联 、曲 调、秧歌词、标语、故事等形式的文 章,其风格相对口语化,都是人们耳 熟能详、张口就来的句子;从课文的 内容来看,书中首先讲农村周围的人 和事,其次是生活、生产中的事物,然 后是一些自然常识,最后是响应政府 号召的口号,这些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农 村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展开,十 分切合实际。 书中除了告诉人们简单的汉字和 基本常识外,还印刻了毛泽东、朱德、彭 德怀、刘伯承等八路军领导人的图像。 书中第 42 页为“好军队”,配有歌谣“八 路军、新四军,爱护民众打日本,百战百 胜有威名;八路军、新四军,打仗生产都 能行”。封底印刻着一幅生动的劳军 图,男女老少带着食品和鞋袜等物品慰 问八路军战士,老乡们情真意切,战士 们婉言谢绝,与之相呼应的则是那首传 唱广泛的拥军花鼓:“正月里来是新春, 抬上猪羊出了门,猪羊抬到哪里去,送 给英雄的八路军,八路军是咱自家人, 他们和咱一条心,坚持抗战有功劳,赫 赫大名天下闻”。同时,这本书还注明 了征求意见:“一、本乡拥军工作有什么 缺点;二、今后应该怎样改进”,由此可 见,开展拥军宣传工作也是这本识字课 本的重要内容。 现在看来,这种边区《识字课本》与 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本有很大不同,但 在那个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它的 诞生极具现实意义,其产生的影响十分 深远。 (周小丽)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刚从战乱走 向和平,学校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当时,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尚处过 渡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通用教 科书,因此编写统一教材迫在眉睫。 195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国家 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的《初级小学国语 课本》(繁体竖排版)。1951 年,人民教 育出版社又在 1948 年华北区版《新编 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的基础上,修订出 版了《高级小学国语课本》。这里提到 的“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均沿用了 清末及民国时期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 学两年的学制。 笔者收藏了《高级小学国语课本》 中的第二册。与现行的教材不同,这本 语文课本采用的是右开本形式,字体为 繁体字。该书封面以蓝色为主体色调, 背景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 为上方光芒四射的天安门正面图,城楼 上红旗飘扬,正中央的毛主席像及两旁 标语依稀可见;下半部分则由中间及下 方分别代表着工、农、林、渔的简图组 成:厂房高楼林立,设施齐备,烟囱高 耸;农田里大型机械正在作业,田垄整 齐;森林里树木葱茏,果树上硕果累累; 大坝下渔船来往,网内鱼群跳跃,一片 丰收景象。图案正中书本名称旁,“秋 季始业用”清晰可见。 该课本共 66 页,分为 30 个章节,内 页印刷均为竖版繁体字。翻开首页,目 录上的课文包括《举杯祝福毛主席》《我 们的好朋友》《开荒日记》《人民解放军 渡长江》《牛牵来了》《为什么要喝水》 等,其中第一篇《举杯祝福毛主席》中写 道:“发了芽的榆树,得了雨水更茂盛; 孩子见了母亲,怎么能不亲近”,读来令 人振奋,耳目一新。 从封底看,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 改编,版别为“1949 8 月新华书店原 版, 1951 7 月第三次修订原版”,“定 1300 元”。需要说明的是,封底的定 1300 元不同于现在,指的是我国于 1955 年停用的第一套人民币,其面值有 1 千、 1 万等,最大面值为 5 万元。 《初级小学国语课本》与《高级小学 国语课本》的出版,一改语文教材杂乱 无序的面貌,为新中国语文教育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其中的部分文章至今仍出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成为几代人心中 永恒的记忆。 (王继军) 不久前,笔者偶然找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学 生四用字典》,那是父亲于上世纪 40 年代使用过的 学生字典,距今已 70 多年了。 该字典外观虽然较为破旧,但目录、内容十分 完整,字迹清晰。字典为竖式长方形,侧面印有繁 体字样“学生四用字典”,上下长约 8 厘米,左右宽约 4 厘米,从左至右翻页,共计 880 余页,厚实而又小 巧,便于携带。 字典内第一页为查字目录,使用方法与现代字 典基本相同,设有部首、笔画查字内容,均为繁体 字,从最简单的“一部、口部、鸟部……”和“一画、二 画、三画……”等开始,简单实用。字典的附录共有 三部分内容,“附录一”为“简体俗体字表”,主要是 将俗体字(即繁体字)与当时的简体字进行分列对 比,比如简体字“联”对应着俗体字“聯”,简体字 “体”对应着俗体字“軆”,等等,方便学生对应查询; 附录二为“生僻字补考”,也按照部首笔画,罗列了 平常不多用的一些生僻字,比如“琇”字,解释为“像 玉的石”;附录三为“国语文法表”,是对词语从文法 上进行分类阐述,比如在“名词”一栏中,将名词定 义为“用来表示实体事务的名称”,又将其分为“特 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三类。 正因为该字典不仅能够查字,还具有简体繁体 字对照、生僻字释义、文法解释这几种用途功能,因 此被命名为《学生四用字典》。 说起该字典的来历,据父亲回忆,上世纪 40 代,他在完小读书。有一次,在盩厔县(今周至县) 永红乡公所(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担任文书的爷 爷带他到武功县城办事,途经一书店,就买了两件 东西,一本就是《学生四用字典》,另一件则是当时 的《中华民国地图》。可惜的是,那张地图早已不见 踪影,仅剩下这本珍贵的《学生四用字典》了。 (张友直) 清末《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 图文并茂但内容欠缺 民国时期《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 融合语文、历史、地理、英语 革命根据地的《识字课本》 为农村群众编写的白话文课本 1951 年的《高级小学国语课本》 部分课文延用至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用电子版,尽量有清晰配图 需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70 多年前的《学生四用字典》 各具特色的 不同时期语文课本 课本的内页

各具特色的 不同时期语文课本 - xiancn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9/03/05/2017090305_pdf.pdf课本是知识的摇 篮,其中语文课本更是我们的启蒙恩师。时光流转,现如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各具特色的 不同时期语文课本 - xiancn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9/03/05/2017090305_pdf.pdf课本是知识的摇 篮,其中语文课本更是我们的启蒙恩师。时光流转,现如

5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8版 艺术视界

6版 文化纵横我的老师杨隆山

7版 西安地理扯袍峪

责任编辑郭峰 视觉编辑贾庆华组版 牛怡墨 校对徐延峰收藏天下

探秘“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的日子,您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从老师手中接过课本时那激动的心情?课本是知识的摇篮,其中语文课本更是我们的启蒙恩师。时光流转,现如今您儿时的语文课本或许早已遗失,但不必遗憾,今天,就请您与藏者们重回课堂,一同翻阅几本老旧而又珍贵的语文课本,回顾一下这些良师益友的前世今生吧。

清末,随着科举制被废除,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伴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旧教材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需求,为此南洋公学、无锡三等公学堂等学校开始自编语文课本使用。时至 1902年,清政府为了统一和控制思想,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编书处,作为专门的教科书编写机构。1906年,中国第一册由中央政府组织编写的全国统一语文课本《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应运而生了。

该套教科书右侧环筒页装,文字工整,印刷讲究,课文中如有生字,则位于上栏。翻开《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开篇仍具有浓厚的传统蒙学色彩。第一页即是一幅孔子像,其后的“第

一课”的内容是:“各处学堂,皆供孔子,我上学堂,我拜孔子”。该书内容比

较繁杂,既有关于礼仪规范的课文,如“我为尔之兄,尔为我之弟,彼为我之友,亦为尔之友”等;还有关于常识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等。书中还有一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标题为“龙祝庆旗”,文中写道:

“地上各国,皆有国旗,国有庆事,则升旗以祝之。龙旗者,我国之旗也,我爱我国,故爱我国国旗。”配图是一张迎风招展的龙旗。

值得一提的是,整套教科书有大量精美插图,且有彩图,尤其是第一册,几乎每页都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虽然值得肯定,但相较之下,文字却少得可怜,这反映了封建制度下,教育工作者们对新式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在脱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经典的情况下,很难对“国文教育”做出应有的创新。 (王文)

民国时期,新式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当时整个教育体系有意识地为上层社会服务,许多普通民众依然无法在公立学校中接受教育。这段时期内,社会底层出现了许多由私塾改办的民办学堂,一些同时结合了新旧教材内容的启蒙读物就是这种学堂里比较常用的语文教材。

不久前,笔者在乡下淘得一套《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经鉴定为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该书共分四卷,采用西昌程允升原本,雾阁邹圣脉增补注释,石韫玉重校,由鸿文书局发行。

古代启蒙课本《幼学故事琼林》最早刊行于乾隆二十五年,该书在清代乃至民国初期,可谓是家喻户晓,风行全国。笔者收藏的这套《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中依然保留有原《幼学故事琼林》的许多内容,比如首页上序言就引自《至圣先师孔子赞》:“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接下来就是从三皇五帝开始至清朝宣统年代为止的历代帝王姓氏、建都、登基地点和在位时间,并附有孔子、盘古氏、黄帝、伏羲、神农和周武王等25位重要帝王的画像。除了继承原有内容外,《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还增补了不少“新式教材”的内容,比如该书在首卷载有《中华民国直

省舆地图》《各省府厅州县指掌》等,卷中还收录了《简明字典》《最新国民尺牍》(即常用书信、契约类范文)等。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本语文书中竟然新增有《英文启蒙》和《英语入门》,从26个英文字母到常见的英文单词和短语,分门别类,页眉甚至还有汉语词语的中英文对照,并有汉字注音,以便于初学者阅读。比如

“箱”(box)标上“抱克司”,“ 锁 ”(lock)标上“落克”,“篮”(basket)标上“败司开脱”,令人忍俊不禁。更为有意思的是,汉语词语阅读顺序为从右向左念,而用以标注英文单词读音的汉字阅读顺序则为从左向右念。

在今天看来,这套《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简直就是大杂烩,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显得杂乱无章,完全不适合作为启蒙语文课本。《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的出现反映出了民国时期教育界没有统一思想,求新、求变却有些脱离现实的情况。(王云志)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 40年代,中国文盲率高达 80%,而识字者中,仅认识不到百余字的人也占了绝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1944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提出“统统把文盲消灭掉,把边区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的程度”的目标。从此,用白话文编写的边区《识字课本》应运而生,它们在军民间广泛传阅,读书识字的风气渐渐形成。

近来,一位藏友与我分享了他收藏的一本太岳区识字课本。这本识字课本编印于 1945年,编者为李安亭,由韬奋书店出版。全书 32开大小,共有 39页,木版印刻,采用的是当地手工制造的木质纤维纸。虽然纸张粗糙,表面不光滑,却很柔韧。70多年的岁月侵蚀,让这本识字课本纸质泛黄变色,边角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现在翻阅起来,内容依然清晰可辨。

翻开识字课本的第一页,即是告诉人们一要知道“姓名”,二要“认字”,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两首简单的歌谣:“人有姓,也有名,我有我的姓,也有我的

名”,“念书认字,先认姓名,认会自己,再认别人”。大白话式的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当时的一般群众。

从课文的表达方式看,这本《识字课本》中除了以问题或自问自答格式写作的白话文外,还包括俚语、对联、曲调、秧歌词、标语、故事等形式的文章,其风格相对口语化,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句子;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书中首先讲农村周围的人和事,其次是生活、生产中的事物,然后是一些自然常识,最后是响应政府号召的口号,这些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农

村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展开,十分切合实际。

书中除了告诉人们简单的汉字和基本常识外,还印刻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八路军领导人的图像。书中第42页为“好军队”,配有歌谣“八路军、新四军,爱护民众打日本,百战百胜有威名;八路军、新四军,打仗生产都能行”。封底印刻着一幅生动的劳军图,男女老少带着食品和鞋袜等物品慰问八路军战士,老乡们情真意切,战士们婉言谢绝,与之相呼应的则是那首传唱广泛的拥军花鼓:“正月里来是新春,抬上猪羊出了门,猪羊抬到哪里去,送给英雄的八路军,八路军是咱自家人,他们和咱一条心,坚持抗战有功劳,赫赫大名天下闻”。同时,这本书还注明了征求意见:“一、本乡拥军工作有什么缺点;二、今后应该怎样改进”,由此可见,开展拥军宣传工作也是这本识字课本的重要内容。

现在看来,这种边区《识字课本》与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本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个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它的诞生极具现实意义,其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 (周小丽)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刚从战乱走向和平,学校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当时,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尚处过渡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通用教科书,因此编写统一教材迫在眉睫。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繁体竖排版)。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在 1948年华北区版《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高级小学国语课本》。这里提到的“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均沿用了清末及民国时期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两年的学制。

笔者收藏了《高级小学国语课本》中的第二册。与现行的教材不同,这本语文课本采用的是右开本形式,字体为繁体字。该书封面以蓝色为主体色调,背景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上方光芒四射的天安门正面图,城楼上红旗飘扬,正中央的毛主席像及两旁标语依稀可见;下半部分则由中间及下

方分别代表着工、农、林、渔的简图组成:厂房高楼林立,设施齐备,烟囱高耸;农田里大型机械正在作业,田垄整齐;森林里树木葱茏,果树上硕果累累;大坝下渔船来往,网内鱼群跳跃,一片丰收景象。图案正中书本名称旁,“秋季始业用”清晰可见。

该课本共66页,分为30个章节,内页印刷均为竖版繁体字。翻开首页,目录上的课文包括《举杯祝福毛主席》《我们的好朋友》《开荒日记》《人民解放军渡长江》《牛牵来了》《为什么要喝水》等,其中第一篇《举杯祝福毛主席》中写道:“发了芽的榆树,得了雨水更茂盛;孩子见了母亲,怎么能不亲近”,读来令人振奋,耳目一新。

从封底看,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改编,版别为“1949年 8月新华书店原版,1951年 7月第三次修订原版”,“ 定价 1300元”。需要说明的是,封底的定价 1300元不同于现在,指的是我国于

1955年停用的第一套人民币,其面值有1千、1万等,最大面值为5万元。

《初级小学国语课本》与《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的出版,一改语文教材杂乱无序的面貌,为新中国语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部分文章至今仍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王继军)

不久前,笔者偶然找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学生四用字典》,那是父亲于上世纪 40年代使用过的学生字典,距今已70多年了。

该字典外观虽然较为破旧,但目录、内容十分完整,字迹清晰。字典为竖式长方形,侧面印有繁体字样“学生四用字典”,上下长约8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从左至右翻页,共计 880余页,厚实而又小巧,便于携带。

字典内第一页为查字目录,使用方法与现代字典基本相同,设有部首、笔画查字内容,均为繁体字,从最简单的“一部、口部、鸟部……”和“一画、二画、三画……”等开始,简单实用。字典的附录共有三部分内容,“附录一”为“简体俗体字表”,主要是

将俗体字(即繁体字)与当时的简体字进行分列对比,比如简体字“联”对应着俗体字“聯”,简体字

“体”对应着俗体字“軆”,等等,方便学生对应查询;附录二为“生僻字补考”,也按照部首笔画,罗列了平常不多用的一些生僻字,比如“琇”字,解释为“像玉的石”;附录三为“国语文法表”,是对词语从文法上进行分类阐述,比如在“名词”一栏中,将名词定义为“用来表示实体事务的名称”,又将其分为“特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三类。

正因为该字典不仅能够查字,还具有简体繁体字对照、生僻字释义、文法解释这几种用途功能,因此被命名为《学生四用字典》。

说起该字典的来历,据父亲回忆,上世纪 40年

代,他在完小读书。有一次,在盩厔县(今周至县)永红乡公所(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担任文书的爷爷带他到武功县城办事,途经一书店,就买了两件东西,一本就是《学生四用字典》,另一件则是当时的《中华民国地图》。可惜的是,那张地图早已不见踪影,仅剩下这本珍贵的《学生四用字典》了。

(张友直)

清末《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图文并茂但内容欠缺

民国时期《改良绘图幼学故事琼林》融合语文、历史、地理、英语

革命根据地的《识字课本》为农村群众编写的白话文课本

1951年的《高级小学国语课本》部分课文延用至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用电子版,尽量有清晰配图

需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70多年前的《学生四用字典》

各具特色的不同时期语文课本

课本的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