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富古典藝術的傳統布袋戲戲台。 唐山過台灣深植庶民間 在在台灣,一說到「布袋戲」,就會 聯想到耳熟能詳的「霹靂」系列戲齣,峰 迴路轉的精彩劇情,和突破傳統的聲光效 果表現,已經讓「霹靂」變成台灣民間重 要的次文化之一。 在電視聲光影音媒體進駐前,長久以 來深植民間「一人笑談千古事,十指搬弄 百萬兵」的布袋戲,從民國59年開始,黃 俊雄以「雲州大儒俠」電視布袋戲,風靡 無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台灣人。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在明朝末年 時,發源於中國南方,廣泛流傳於閩南、 粵東一帶,尤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大約 在清道光、咸豐年間,隨著閩南移民到台 灣,陸續有泉州、漳州、潮州的布袋戲藝 人,遠渡台海到台灣演出,或定居下來傳 徒授藝,歷經百餘年來的淬鍊,才發展成 道地的台灣本土文化。 布袋戲的由來,歷史傳說較為有趣的 說法,是在明末福建泉州城,有梁炳麟及 孫巧仁兩位書生,在赴京趕考途中,夜宿 九鯉仙山,夢見仙公在手掌心,題寫「功 名歸掌中」,兩人以為科舉功名有望,放 榜結果卻名落孫山,兩人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偶見傀儡戲演出,深受劇情感 動,兩人突發奇想,便自己雕刻木偶,戲 玩於手掌間以解悶。梁炳麟將適合文戲的 懸絲傀儡,改良為以手掌撐偶操演,添加 耍刀弄劍的武打戲,並藉由滿腹經綸,將 詩詞文章和稗官野吏,注入戲中傳統對 白,編造戲齣於鄉里間演出,不只炫耀自 己的才華,抒發心中的不滿,也藉此諷刺 人情世故,由於他的想法出眾,演出後廣 受民眾歡迎,轟動整個福建省。兩人走紅 後,才體會出仙翁指示「功名歸掌上」的 真正意義,是回應在小小戲偶上,而非金 榜題名。這個傳說,更深深包涵「行行出 狀元」的寓意。 台灣布袋戲的傳入與發展,分為:傳 入、發達、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四 個歷程。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經濟逐漸繁 榮,布袋戲也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 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加上許多優秀藝人 的創造改造,而不斷在改變創新,不但創 造出台灣布袋戲的獨特風格,許多藝人也 創造出個人的表演藝術風格。 布袋戲的靈魂─ 戲台、偶頭、服飾、劇本 傳統的布袋戲,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 術,它結合文學、音樂、造型美術等各種 藝術形式,而成為一種包含視覺、聽覺與 想像的多功能藝術媒體。 台灣演藝 文、攝影/陳子祥 十指搬弄百萬兵 52 53 台灣風俗 YUAN Magazine

台灣演藝 十指搬弄百萬兵 - tri.org.t · 造,酷似廟宇或殿堂的建築藝術,雕刻著 各種民間故事或歷史傳奇,配合吉祥驅 邪鎮煞的花草鳥獸圖案為主要題材;戲偶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台灣演藝 十指搬弄百萬兵 - tri.org.t · 造,酷似廟宇或殿堂的建築藝術,雕刻著 各種民間故事或歷史傳奇,配合吉祥驅 邪鎮煞的花草鳥獸圖案為主要題材;戲偶

▲ 富古典藝術的傳統布袋戲戲台。

唐山過台灣深植庶民間

在在台灣,一說到「布袋戲」,就會

聯想到耳熟能詳的「霹靂」系列戲齣,峰

迴路轉的精彩劇情,和突破傳統的聲光效

果表現,已經讓「霹靂」變成台灣民間重

要的次文化之一。

在電視聲光影音媒體進駐前,長久以

來深植民間「一人笑談千古事,十指搬弄

百萬兵」的布袋戲,從民國59年開始,黃

俊雄以「雲州大儒俠」電視布袋戲,風靡

無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台灣人。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在明朝末年

時,發源於中國南方,廣泛流傳於閩南、

粵東一帶,尤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大約

在清道光、咸豐年間,隨著閩南移民到台

灣,陸續有泉州、漳州、潮州的布袋戲藝

人,遠渡台海到台灣演出,或定居下來傳

徒授藝,歷經百餘年來的淬鍊,才發展成

道地的台灣本土文化。

布袋戲的由來,歷史傳說較為有趣的

說法,是在明末福建泉州城,有梁炳麟及

孫巧仁兩位書生,在赴京趕考途中,夜宿

九鯉仙山,夢見仙公在手掌心,題寫「功

名歸掌中」,兩人以為科舉功名有望,放

榜結果卻名落孫山,兩人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偶見傀儡戲演出,深受劇情感

動,兩人突發奇想,便自己雕刻木偶,戲

玩於手掌間以解悶。梁炳麟將適合文戲的

懸絲傀儡,改良為以手掌撐偶操演,添加

耍刀弄劍的武打戲,並藉由滿腹經綸,將

詩詞文章和稗官野吏,注入戲中傳統對

白,編造戲齣於鄉里間演出,不只炫耀自

己的才華,抒發心中的不滿,也藉此諷刺

人情世故,由於他的想法出眾,演出後廣

受民眾歡迎,轟動整個福建省。兩人走紅

後,才體會出仙翁指示「功名歸掌上」的

真正意義,是回應在小小戲偶上,而非金

榜題名。這個傳說,更深深包涵「行行出

狀元」的寓意。

台灣布袋戲的傳入與發展,分為:傳

入、發達、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四

個歷程。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經濟逐漸繁

榮,布袋戲也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

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加上許多優秀藝人

的創造改造,而不斷在改變創新,不但創

造出台灣布袋戲的獨特風格,許多藝人也

創造出個人的表演藝術風格。

布袋戲的靈魂─

戲台、偶頭、服飾、劇本

傳統的布袋戲,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

術,它結合文學、音樂、造型美術等各種

藝術形式,而成為一種包含視覺、聽覺與

想像的多功能藝術媒體。

台灣演藝

■ 文、攝影/陳子祥

布袋戲十指搬弄百萬兵

52 53

台灣風俗YUAN Magazine

Page 2: 台灣演藝 十指搬弄百萬兵 - tri.org.t · 造,酷似廟宇或殿堂的建築藝術,雕刻著 各種民間故事或歷史傳奇,配合吉祥驅 邪鎮煞的花草鳥獸圖案為主要題材;戲偶

台灣第一位具學士學位的布袋戲藝

師,也是「祝安掌中木偶劇團」第三代傳

人的陳正義先生表示,布袋戲的演出,是

典型的口傳文學,透過整個表演體系,呈

現一種民間通俗文學;布袋戲的音樂,讓

人深深感受到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其情

感的表達,或柔慢清雅,或喧噪熱鬧,和

其他中國民間音樂一樣,表現出中國民族

性的音樂風格。

布袋戲搬演時,傳統木雕戲台的構

造,酷似廟宇或殿堂的建築藝術,雕刻著

各種民間故事或歷史傳奇,配合吉祥驅

邪鎮煞的花草鳥獸圖案為主要題材;戲偶

頭的雕刻和臉譜,乃在區別它的角色和特

徵,通常正派人物臉龐正常順暢,神色平

和安詳,反派角色則複雜醜陋,奇形怪

狀;而布袋戲偶穿著的戲服,大多仿取明

制,其縫繡一針一線嚴謹認真,展現傳統

刺繡之美。

每當有布袋戲演出時,讓觀眾們印象

最深刻的,是每個劇團的彩繪戲台,也就

是現在所說的「戲棚」。

早期傳統布袋戲的戲台稱為「彩

樓」,造型頗似現代民家佛廳的佛龕,都

是以木材精雕細刻而成。清代中葉時期,

改良「六角棚」造型的戲台,構造與廟宇

殿堂建築中木雕藝術相結合,顯得更加富

麗堂皇。從戲台外觀來看,最大的特徵是

戲棚上蓋有凌霄簷,頂棚進步為較生動的

半圓形,整體雕刻精緻,圖案更富變化。

但隨著時代的推進,現代布袋戲的戲台,

造型也有若干的變化。

整座六角棚戲台外觀,其「構思之

巧,匠心之深」,是最富完整古典藝術的

舞台。造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最前頭

有對雕刻攀龍的龍柱。頂棚的凌霄簷,以

極富動感的鏤空雙龍搶珠為主體。戲台底

座常以三國演義,或其他民間故事作為題

材,雕鏤人物、車馬、城垣,乃至飛禽走

獸、珍草奇花等圖案。

布袋戲藝師演弄的戲偶,是由偶頭、

手、腳、服飾、盔冠等部份構成,其頭、

手、身、足間的比例,除要求率真、精

緻、俊美、華麗外,還必需與真人相仿,

造型力求逼真。

布袋戲偶頭的造型,概分為「生、

旦、淨、丑、雜」等5大類。在頭形上,每

個頭像又分為「臉、眼、眉、鼻、口」等5

個部位。舉「臉型」為例,有國字臉、鵝

蛋臉、瓜子臉等;「眉毛」有大刀眉、壽

眉、柳葉眉等;「鼻子」有懸膽鼻、鷹嘴

鼻、朝天鼻等;「嘴巴」則有櫻桃嘴、彎

弓嘴、鯉魚嘴等造型。

傳統布袋戲演出時,戲偶穿著的服

飾,是不需符合戲碼中的朝代,不過,卻

訂有:「番漢有別,文武有別,男女有

分,貧富不同,貴賤不同,僧俗不同」的

▲ 戲偶造型分成「生、旦、淨、丑、雜」五大類。

▲ 傳統布袋戲戲台底座雕鏤人物等華美圖案。

規律,因此,服飾大多取仿明朝制式。戲

服的製作,是選用高級綢緞作為材料,再

以各色絲線繡成,盤上金線,鑲上玉珠,

無論做工、質料與裝飾,都很嚴謹考究。

傳統布袋戲演出的劇本,是史學與

文學的結合,通常採自稗官野史、章回小

說,題材不會脫離忠、孝、節、義、才子

54 55

台灣風俗YUAN Magazine

Page 3: 台灣演藝 十指搬弄百萬兵 - tri.org.t · 造,酷似廟宇或殿堂的建築藝術,雕刻著 各種民間故事或歷史傳奇,配合吉祥驅 邪鎮煞的花草鳥獸圖案為主要題材;戲偶

佳人等劇情。演出的戲碼,可分為:歷史

劇、公案戲、家庭戲、劍俠戲、神怪戲、

金光戲等類型。前四者的劇情,主要以中

國歷代國家大事、清官名吏、父慈子孝、

武俠章回小說的故事;後二者的劇情,則

多以神話小說、武林派系恩怨,人物主角

都憑空杜撰,使情節更能自由發揮。

電視影音取代傳統布袋戲

若不論布袋戲劇團的演藝水準,台

灣有將近800個劇團,就是一項驚人的紀

錄奇蹟。回顧歷年來,台灣較為著名的布

袋戲團,有雲林五洲園:黃海岱、黃俊

雄(金光)、黃立綱(金光)、黃強華

(霹靂)、黃文擇(霹靂)與黃文耀(天

宇),以及西螺新興閣(鍾任祥)、廖素

琴掌中劇團(廖素琴)、廖文和布袋戲團

(廖文和)、昇平五洲園(林宗男)、小

西園第四代(許王、許欽)、隆興閣第二

團(廖武雄)、隆興閣掌中劇團(廖來

興)、亦宛然掌中劇團(陳錫鍠、林金

鍊)、沈明正電視木偶劇團(沈明正)、

嘉義長興閣(童枝民、第二代童蒞得、童

永發)、關廟玉泉閣、屏東全樂閣、南投

新世界、麻豆錦花閣、東港復興社、高雄

林園國興閣(張清國)、高雄林園祝安掌

中劇團(陳萬吉)等劇團。

這些劇團不斷的努力創新,為布袋

戲增添新元素,例如為戲偶加入拳腳功夫

的李天祿的「亦宛然」劇團。「亦宛然」

劇團到大陸唐山巡迴演出時,從上海帶回

敘述反清復明的武林事跡「清宮三百年」

▲ 霹靂布袋戲的戲偶 ▲ 現場演奏的布袋戲配樂最能配合演出的節奏

▲ 陳正義是全台灣第一位學士布袋戲藝師。

可說是布袋戲的全盛時期。其後,黃俊雄

布袋戲逐漸轉變為自行錄製節目,再交由

電視台播放的型態。

到民國77年,「五洲園」黃文擇與黃

強華兩兄弟,以美地塢廣播電視節目錄製

公司為踏板,轉入錄影帶租售市場,發行

以出租為主的「霹靂」系列布袋戲。布袋

戲不僅邁向出租市場,89年發行「聖石傳

說」布袋戲電影,91年更外銷到日本,傳

揚台灣布袋戲文化。新型態的布袋戲成績

搶眼,傳統布袋戲也依舊存在鄉間廟會活

動中,傳統與創新互不衝突,繼續為布袋

戲寫下台灣民間戲劇的歷史。

參考資料

陳正義《認識傳統布袋戲》,屏東縣

立文化中心,1993。

小說,並改編為「洪熙官三建少林寺」之

故事。由於改編的鍾任祥,曾經學過少林

拳術,而將功夫應用到戲偶動作的安排,

施展發揮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感覺耳目一

新,因而打開「金光布袋戲」的先河。

布袋戲加入武打元素後,新興閣劇

團於演出「大俠百草翁」時,更引入嶄新

西洋音樂及七彩燈光的新元素,大幅提升

布袋戲的聽覺及聲光感官刺激。風靡南台

灣的高雄林園「國興閣」掌中劇團,張清

國主演的「玉筆鈴聲一生傳」,透過玉筆

鈴聲在江湖中,節節高升的恩怨情仇,主

角生死的神秘謎團,以及男人女體-「阿

體」的逗趣串場,讓這齣高知名度的金光

布袋戲,享譽南台灣二十餘年,打遍當時

戲院無敵手,在高雄鳳山地方的戲院演出

時,甚至發生觀眾群擠爆戲院的紀錄。也

因為受到這種新表演型態的影響,使得布

袋戲得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全台各地劇

團隨之激增。

民國59年,雲林縣五洲派的黃俊雄

以「雲州大儒俠」一劇,在台視頻道連續

演出583集,確實是「轟動武林,驚動萬

教」。此劇在螢光幕演出成功,大受士農

工商各界歡迎,讓當時的老三台競相邀請

布袋戲團,於電視頻道搬弄布袋戲演出,

56 57

台灣風俗YUAN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