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白話列子 目 錄 天瑞第一 黃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湯問第五 力命第六 楊朱第七 說符第八

白話列子 - oa.lib.ksu.edu.twoa.lib.ksu.edu.tw/OA/bitstream/987654321/59290/2/白話列子.pdf也值得商榷,當然開創之功不應抹煞。筆者步楊伯峻等先生之後塵,理應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白話列子  

     

    目 錄

    前 言

    天瑞第一

    黃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湯問第五

    力命第六

    楊朱第七

    說符第八

     

     

     

     

     

     

     

     

     

     

     

     

     

     

     

     

     

  •  

    前 言

    《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與道家十

    分接近,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唐天寶元年(西元 742 年)詔稱《列子》

    為《沖虛真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因而在中

    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書中還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

    亦值得研究。我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服務,《列子》是有必要認真閱讀的。

    《列子》一書相傳為戰國時期列禦寇所著。列禦寇在古籍中又被寫作

    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莊子》中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呂氏春秋·

    不二》說:“子列子貴虛。"這裡的“虛"即虛靜、無為,一切順應自然。

    列子曾向壺丘子林和老商氏學過氣功。《莊子·逍遙遊》把他描繪成為神仙,

    說:“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列子的學說主要是

    養生術,因而他不大關心政治,認為政治事務與政治鬥爭,以及一切改造

    社會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礙於養生。在這方面,他與老子“無為而無不

    為"的權術有明顯區別,而比較接近於莊子,其消極因素是十分明顯的。

    但他與奏漢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認為人不能長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該

    生就讓它生,該死就讓它死,才是正確的態度。在這一點上,也和莊子相

    同。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們見到的《列

    子》,可能是西晉人的作品。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蓋《列子》晚

    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

    海經》、《墨子》、《莊子》、《屍佼》、《韓非子》、《呂氏春秋》、

  • 《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

    說,假為向序以見重。"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

    北朝卷)對此作了歸納:(一)劉向的《列子序》稱列子為鄭人,與鄭繆

    公同時,然而書中多言繆公以後事,如孔穿、公孫龍是戰國後期人而入書。

    (二)書中多采引先秦與西漢諸子書的資料,除馬敘倫《列子偽書考》已

    列舉者外,還有今已亡佚的《湯問》、《說符》等。(三)書中有些資料

    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說出自《易緯》,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

    帝事,周穆王駕八駿西游出自汲家書《穆天子傳》,《楊朱篇》縱恣肉欲,

    不符合《淮南子·汜論訓》關於楊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

    反映魏晉人的放蕩性格。(四)有明顯的佛教影響,如“西方之人有聖者"

    指佛,“死之與生,一往一反"乃釋氏輪回之說等。(五)從語言的角度

    考察,書中有不少漢以後、甚至魏晉以後的詞彙。

    今本《列子》雖系魏晉人的作品,但他們在重新編輯《列子》時,畢

    竟採錄了許多先秦古籍中關於列子的記載,並不是完全憑空捏造。其中有

    些寓言故事古樸無華,不見於漢魏諸書,如愚公移山、扁鵲易心等。可知

    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斷倚殘篇與零星記載,對於

    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參考價值。

    《列子》的版本甚多,清人汪繼培曾取影宋本、纂圖互注本、明世德

    堂本、虞九章和王震亨同訂本參訂缺誤,刻入《湖海樓叢書》。今人楊伯

    峻先生以汪本為底本,複取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叢刊》

    之底本)、吉府本、鐵華館影宋本、《道藏》諸本(白文本、宋徽宗《義

    解》本、林希逸《口義》本、江遹《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

    本、明世德堂本參校,于汪本頗多訂正,並吸取歷代注家解釋,著成《列

  • 子集釋》,於 1979 年 10 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是為《列子》一書最好的版

    本。本書的原文部分,以楊伯峻《列子集釋》本為依據,只作了個別訂正。

    校勘記也多采自該書,但為了節省篇幅,只採錄了少量的必須說明的部分,

    納入了注釋之中。標點有與《集釋》本相同者,也有與《集釋》本相異者。

    本書的注釋部分,引用或參考了歷代諸家的注釋,除《列子集釋》中已集

    錄者外,還參考了任繼愈先生的《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3

    月版)、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 年 5 月版)、

    周克昌先生的《讀<列子集釋>劄記》(載《古籍點校疑誤匯錄四》,中

    華書局 1990 年 3 月版)等,有可從者擇善而從,無可從者賦以己意。本

    書的譯文部分,參考了楊伯峻先生的《白話列子》(嶽麓書社 1990 年 4 月

    版),但該書有多處漏譯(不知何故,漏譯達 20 多處),其中許多譯文

    也值得商榷,當然開創之功不應抹煞。筆者步楊伯峻等先生之後塵,理應

    有超過前人之處,但因水準所限,無論在標點、校勘、注釋與今譯方面,

    都必定存在不少錯誤與不妥之處,歡讀者批評指正。

    尹協理

    于古晉陽雙塔寺下

     

     

     

     

     

     

     

     

     

     

     

  •  

    天瑞第一

    【原文】

    子列子居鄭圃②,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③。

    國不足④,將嫁于衛⑤。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⑥,先

    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

    ⑧?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⑨。吾側聞之,試以告女⑩。其言曰:有生

    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

    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11),

    四時爾。不生者疑獨(12),不化者往復(13)。往復,其際不可終(14);

    疑獨,其道不可窮。《黃帝書》日:`穀神不死(15),是謂玄牝(16)。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

    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

    智力消息者(18),非也。"

    【注釋】

    ①天瑞——瑞,吉祥,這裡指吉祥的徵兆。天人感應論認為,帝王修

    德,世道清平,會出現祥瑞感應。本篇認為所謂祥符瑞以至天地萬物都是

    由一個不生不化的本體所產生的,並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列子,名列禦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莊

    於》中多載其傳說,後被道教神化為神仙,唐玄宗封他為“沖虛真人",

    宋徽宗封他為“致虛觀妙真君"。子列子,後一個“子"表示有德之人,

  • 前一個“子"表示是作者或說話人的老師。《陔余叢考·夫子》:“有以子

    為師之專稱者,《公羊傳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馬子。何休釋曰:加子於

    姓上,名其為師也。若非師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雲:

    《列子》書,亦其門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為師也。不但言

    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鄭圃——鄭國的圃田。楊伯峻:“鄭之圃田,一

    作甫田,見《詩經》、《左傳》、《爾雅》諸書,今河南中牟縣西南之丈

    八溝及附近諸陂湖,皆其遺跡。"

    ③眾庶——指一般百姓。

    ④國不足——張湛注:“年饑。"

    ⑤嫁——張湛注:“自家而出謂之嫁。"盧重玄解:“嫁者,往也。"⑥

    敢有所謁——敢,自言冒昧之詞,猶膽敢。謁,請問,請求說明問題。

    ⑦壺丘子林——張湛注:“列子之師。"殷敬順、陳景元釋文:“司

    馬彪注《南華真經》雲:名種,鄭人也。"

    ⑧壺子何言哉——何言,猶言何,說了些什麼。

    ⑨語——告訴。本作“詔"。伯昏瞀人,又作伯昏無人,張湛注:“伯

    昏,列子之友,同學于壺子。"瞀,音 móu(謀)。

    ⑩女——同“汝",你。

  • (11)爾——指示代詞,如此。陰陽爾,四時爾,指陰陽如此,四時

    也如此。

    (12)疑獨——疑,許維遹:“疑讀為擬,僭也,比也。即比擬之意。

    獨,獨一無二。

    (13)往復——迴圈。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處只出現

    一次“往復",按王重民說,應據吉府本憎補“往復"二字。

    (14)際——交界之處。終,終點。

    (15)谷神——穀,即山谷之穀,指虛空。任繼愈《老子新譯》:“穀

    神,也就是老子的道。"張湛注:“至虛無物,故謂穀神。"

    (16)玄牝——牝,音 pn(聘)。任繼愈:“`牝'是一切動物的母

    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徵著深遠的、看不見的生產萬物的生殖器官。"

    玄,幽遠,微妙。

    (17)勤——許維遹:“勤當訓盡。"任繼愈:“勤即盡。"

    (18)謂——俞樾:“謂,當作為,古書`謂'`為'通用,說詳王

    氏引之《經傳釋詞》。"

    【譯文】

  • 列子住在鄭國圃田,四十年沒有知道他的人。鄭國的國君公卿大夫看

    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樣。鄭國發生了饑荒,列於準備離開家到衛

    國去。他的學生說:“老師這次出門,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學生想

    請教一些問題,老師用什麼來教導我們呢?老師沒有聽到過壺丘子林的教

    導嗎?"列子笑著說:“壺丘先生說了什麼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經

    告訴過伯昏瞀人。我從旁邊聽到了,姑且告訴你們。他的話說:有生死的

    事物不能產生其它事物,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發生變化。沒有生

    死的事物能夠產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沒有變化的事物能使有變化的事物發

    生變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不變化,所以這些

    事物經常生死,經常變化。經常生死、經常變化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生

    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陰陽是這樣,四時也是這樣。沒有生死的事物無

    與倫比,沒有變化的事物循環往復。循環往復的事物,它的邊界永遠找不

    到;無與倫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窮究。《黃帝書》說:`虛空之神

    不會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的大門,就叫做天地的本根。它綿

    延不斷,好像存在著,用它不盡。'所以產生萬物的自己不生死,變化萬

    物的自己沒有變化。

    它自己產生,自己變化;自己形成,自己著色;自己產生智慧,自己

    產生力量;自己消減衰落,自己生長旺盛。說有使它產生、變化、形成、

    著色、產生智慧、產生力量、消減衰落、生長旺盛的事物,那是錯誤的。"

    【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

    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

  •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

    未相離,故曰渾淪①。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

    之不聞,循之不得②,故日易也③。易無形埒④,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

    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⑤,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⑥;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注釋】

    ①渾淪——又作“渾沌"、“混沌",古人想像中的天地開闢前的狀

    態,即氣、形、質都未分離出來的混然一片的狀態。

    ②循——王重民《列子校釋》:“循當讀如揗"“揗,正字;循,假

    字。"《說文》:“揗,摩也。"

    ③易——簡易。張湛注:“《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希。'而此

    曰易,易亦希簡之別稱也。"

    ④形埒——形狀。埒,音 liè(劣)。《淮南子 本經訓》:“合氣

    化物,以成埒類。"高誘注:“埒,形也。"

    ⑤究——窮盡,終極。張湛注:“究,窮也。"

    ⑥沖和——中和。陶鴻慶《讀列子劄記》雲:“沖讀為中。《文子·九

    守篇》:`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沖即中也。又《精誠筒》`執沖含和',《淮南子·泰族訓》沖作中,皆沖、

  • 中通用之證。"

    【譯文】

    列子說:“過去聖人憑藉陰陽二氣來統禦天地萬物。有形的事物是從

    無形的事物產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產生的呢?所以

    說:天地萬物的產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

    階段。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態;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

    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太素,是指

    品質開始出現時的狀態。元氣、形狀、品質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

    叫做渾淪。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態。看它

    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所以叫做簡易。易沒有形狀,易變化

    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九是變化的終極,於是反

    過來又變化而成為一。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

    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華,萬物由此變

    化而生。"

    【原文】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①,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

    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②,

    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

    宜定者不出所位③。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

    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④;

    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

  • 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

    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

    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

    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⑤,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⑥,

    能宮能商⑦,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

    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注釋】

    ①全——完備。張湛注:“全猶備也。"

    ②否——堵塞,不通達,與下句“通"相對而言。

    ③不出所位——楊伯峻案:“`不出所位'`不'下疑脫`能'字。

    `不能出所位'與`不能形載'等三句句法一律。下句`不能出所位者

    也',有`能'字,可證。"

    ④生生者——第二個“生"字,指有生死的事物。第一個“生"字是

    動詞,指產生。此下“形形者"、“聲聲音"、“色色者"、“味味者"

    句法相同。

    ⑤員——通“圓"。

    ⑥沈——音 chén(沉),與“沉"同。

  • ⑦宮、商——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第二音級。五聲音階為:宮、

    商、角、徵(zhǐ 紙)、羽,近似於簡譜中的 1、2、3、4、5、6。

    【譯文】

    列子說:“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萬物沒有完

    備的用途。所以天的職責在於生長覆蓋,地的職責在於成形載物,聖人的

    職責在於教育感化,器物的職責在於適合人們使用。這樣看來,天有短缺

    之功,地有擅長之事,聖人有淤塞之時,器物有通達之用。為什麼呢?這

    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

    不能違背它的適當用途,事物適宜的功用已經確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

    所擔負的職責。所以天地的運行,不是陰便是陽;聖人的教訛,不是仁便

    是義;萬物的本質,不是柔便是剛;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適宜的功用而不能

    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的。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產生的事物;

    有有形狀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聲音的事物,有使有聲

    之物發出聲音的事物;有有顏色的事物,有使有色之物表現出顏色的事物;

    有有滋昧的事物,有使有味之物呈現出滋味的事物。有生死的事物所呈現

    出的生命死亡了,但使有生之物產生的事物卻沒有終止;有形狀的事物所

    呈現出的形狀成就了,但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卻沒有出現;有聲音的事

    物所呈現出的聲音已經被聽到了,但使有聲之物發聲的事物卻沒有發聲;

    有顏色的事物所呈現出的顏色顯明了,但使有色之物出色的事物卻沒有顯

    露;有滋味的事物所呈現出的滋味已經被嘗到了,但使有味之物出味的事

    物卻沒有呈現:這些都是`無'所做的事情。無使事物可以表現出陰的特

    性,也可以表現出陽的特性;可以表現出柔的特性,也可以表現出剛的特

    性;可以縮短,也可以延長;可以呈現圓的形狀,也可以呈現方的形狀;

  • 可以產生,也可以死亡;可以暑熱,也可以涼爽;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沉;

    可以發出宮聲,也可以發出商聲;可以呈現,也可以隱沒;可以表現出黑

    的顏色,也可以表現出黃的顏色;可以呈現出甜的滋味,也可以呈現出苦

    的滋味;可以發出羶的氣味,也可以發出香的氣味。它沒有知覺,沒有能

    力,卻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原文】

    子列子適衛,食於道,從者見百歲髑髏①,攓蓬而指②,顧謂弟子百

    豐曰:“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此過養乎?此過歡乎③?種有兒

    ④:若 為鶉⑤,得水為 ⑥。得水土之際,則為 之衣⑦。生於陵屯⑧,則

    為陵舃⑨。陵舃得鬱棲⑩,則為烏足(11)。烏足之根為蠐螬(12),其

    葉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為蟲(13),生灶下,其狀若脫(14),其名曰 掇

    (15)。掇千日化而為鳥,其名日乾餘骨。乾餘骨之沫為斯彌(16),斯

    彌為食醯頤輅(17)。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18),食醯黃軦生乎九猷

    (19),九猷生乎瞀芮(20),瞀芮生乎首腐蠸(21)。羊肝化為地皋(22),

    馬血之為轉鄰也(23),人血之為野火也。鷂之為鸇(24),鸇之為布穀,

    布穀久複為鷂也。燕之為蛤也(25),田鼠之為鶉也(25),朽瓜之為魚

    也,老韮之為莧也,老羭之為猨也(26),魚卵之為蟲(27)。亶爰之獸

    自孕而生日類(28),河澤之鳥視而生曰 (29)。純雌其名大腰(30),

    純雄其名稚蜂(31)。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後稷生乎巨跡(32),

    伊尹生乎空桑(33)。厥昭生乎濕(34),醯雞生乎酒(35)。羊奚比乎不

    箰(36),久竹生青寧(37),青甯生程(38),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入

    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 【注釋】

    ①從者——陶鴻慶《讀列子劄記》:“列子因見髑髏,攓蓬而指,以

    示弟子百豐,不當言`從者'。《莊子·秋水篇》作`從見百歲髑髏',無

    `者'

    字,當從之。"楊伯峻案:“從,當依《釋文》作`徒',字之誤也。"“郭

    慶藩《莊子集釋·至樂篇注》:`《列子·天瑞篇》正作食於道徒',是郭所

    見《列子》有作`徒'者矣,當據改。`者'字後人所加,陶說是。"司

    馬彪:“徒,道旁也;一本或作從。"髑髏——死人的頭骨。

    ②捷蓬——攓,音 qiān(牽),拔取。蓬,草名,又叫“飛蓬"。

    ③過養、過歡——洪頤煊《讀書叢錄》:“《莊子·至樂篇》兩`過'

    字皆作`果'。《國語·晉語》`知果',《漢書·古今人表》作`知過'。

    過即果,假借字。"俞樾《諸子平議》:“養當讀為恙。《爾雅·釋詁》“`恙,

    憂也。'恙與歡對,猶優與樂對也。恙與養古字通。"

    ④種有幾——種,物種,指萬事萬物。幾,當讀為“機",即下文結

    語“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之“機"。機,機關,指萬物出生與複歸

    的機關。

    ⑤ ——同鼃(蛙)。鶉——鳥名,鵪鶉。

    ⑥ ——音 j(計),與“繼"同。《說文》:“繼,續也。繼或作 。"

  • ì

    ⑦ 之衣—— ,音 bīn(賓),又音 pn(貧)等。

    í 之衣,青苔,又稱蝦蟆衣、魚衣、石衣。

    ⑧陵屯——張湛注:“陵屯,高潔處也。"

    ⑨陵舃——《莊子·至樂》疏:“陵舃,車前草也。既生於陵阜高陸,

    即變為車前也。"

    ⑩鬱棲——《莊子·至樂》疏:“鬱棲,糞壤也。"

    (11)烏足——草名。

    (12)蠐螬——俗稱“地蠶"、“土蠶",金龜子的幼蟲。

    (13)胥——《釋文》:“胥,少也,謂少去時也。"俞樾:“`蝴

    蝶胥也化而為蟲',與下文` 掇千日化而為鳥'兩文相對。`千日為

    鳥',言其久也;`胥也化而為蟲',言其速也。"

    (14)脫——蛻皮。《釋文》:“郭注《爾雅》雲:脫謂剝皮也。"

    (15) 掇——音 qú(渠)duō(多),蟲名。

  • (16)斯彌——蟲名。

    (17)食醯頤輅——醯,音 xī(希),醋。頤輅,蟲名,古人以為酒

    醋上的白黴所變。

    (18)黃軦——軦,音 kuàng(況)。黃軦,蟲名,亦生於酒醋之上。

    (19)九猷——《釋文》:“李雲:九當作久。久,老也。猷,蟲名。"

    (20)瞀芮——瞀,音 mào(茂)或 móu(謀)。瞀芮,《釋文》:

    “小蟲也,喜去亂飛。"

    (21)腐蠸——腐蠸,《釋文》:“謂瓜中黃甲蟲也。"《莊子·至樂》

    疏:“螢火蟲也,亦言是粉鼠蟲。"以上四句所雲,皆為小蟲,但越來越

    大,故文中“乎"字當為助詞,非介詞“於"意。

    (22)地皋——皋,《說文》:“皋,氣皋白之進也,從白本。"段

    注:“氣白之進者,謂進之見於白氣滃然者也。"則地皋當附在地面上的

    白氣,鬼火之屬。

    (23)轉鄰——《釋文》:“顧胤《漢書集解》雲:如淤泥鄰,《說

    文》作粦,又作燐,皆鬼火也。"則轉鄰當為能轉動的磷火,鬼人之屬。

    下句“野火",為在野外亂竄的鬼火。

  • (24)鸇——又名“晨風",鳥名。

    (25)蛤——即蛤蜊,生活在淺海泥沙中的有殼軟體動物。《釋文》

    引《家語》:“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又引《周書》:“雀入大水化為

    蛤。"

    (26)羭——音 yú(於),母羊。《說文》:“夏羊牝曰羭。"猨,

    即猿。

    (27)魚卵之為蟲——王叔岷《列子補正》:“`蟲'下當有`也'

    字。乃與上文句法一律。《御覽》八八七引《莊子》正有`也'字。"

    (28)亶爰──亶,音 chǎn(蟬)。亶爰,山名,《山海經》:“亶

    爰之山有獸,其狀如狸而有發,其名曰類,自為牝牡相生也。"

    (29) ——音 y(億),鳥名,即鷁。《莊子天運》:“白 相視,

    ì 子不運而風化之也。"

    (30)大腰——張湛注:“大腰,龜鱉之類也。"

    (31)稚蜂——《釋文》引司馬彪:“稚蜂,細腰者。"張湛注:“此

    無雌雄而自化。"

  • (32)後稷生乎巨跡——張湛注:“傳記雲:高辛氏之妃名姜原,見

    大人跡,好而履之,如有人理感己者,遂孕,因生後稷。長而賢,乃為堯

    佐。即周祖也。"

    (33)伊尹生乎空桑——張湛注:“傳記曰: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

    孕,夢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無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

    東走,十裡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空桑。有莘氏女子採桑,得嬰兒于

    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而獻其君。令庖人養之。長而賢,為殷湯相。"

    (34)厥昭生乎濕——厥昭,當即蟩蛁,厥為蟩之省,昭為蛁之訛。

    井中赤蟲。《晉書·束皙傳》:“羽族翔林,蟩蛁赴濕。"《玉篇》:“蟩,

    井中蟲。"濕,潮濕之處。張湛注:“此因蒸潤而生。

    (35)醯雞——醯,音 xī(希)。醯雞,小蟲名,即蠛蠓。古人誤以

    為由酒醋上的白黴所變。張湛注:“此因酸氣而生。"

    (36)羊奚比乎不箰——羊奚,《釋文》引司馬彪:“羊奚,草名,

    根似蕪青。"箰,即筍。《太平御覽》卷八八七引《莊子·至樂》文,此句

    與下句為:“羊奚比乎不箰久竹,不箰久竹生青寧。"不箰久竹,為不生

    筍的老竹,文意甚明。

    (37)久竹生青寧——按《太平御覽》引《莊子》文,此句應為“不

    箰久竹生青寧"。青寧,《釋文》引司馬彪:“青寧,蟲名也。"

    (38)程——《釋文》引《屍子》:“程,中國謂之豹,越人謂之貘。"

  • 【譯文】

    列子到衛國去,在路邊吃飯,看見道旁已有百年的死人頭骨。列子拔

    起一根飛蓬草指著它,回頭對他的學生百豐說:“只有我和他懂得萬物既

    沒有生,也沒有死的道理。生死果真使人憂愁嗎?生死果真使人歡喜嗎?

    物種都有出生與複歸的機關:就像青蛙變為鵪鶉,得到水又繼續變化。到

    了水土交會之處,便成為青苔。生長在高土堆上,便成為車前草。車前草

    得到了糞土,又變為烏足草。烏足草的根變為土蠶,它的葉子則變為蝴蝶。

    蝴蝶很快就又變為蟲子,如果生長在爐灶下,它的形狀就會像蛻了皮一樣,

    它的名字叫掇。 掇過了一千天,又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乾餘骨。乾餘

    骨和唾沫變成為斯彌蟲,斯彌蟲又變成為酒醋上的頤輅蟲。酒醋上的頤輅

    蟲生出了酒醋上的黃軦蟲,酒醋上的黃軦蟲又生出了九猷蟲,九猷蟲生出

    了瞀芮蟲,瞀芮蟲又生出了螢火蟲。羊肝變化為附在地面上的白氣,馬血

    變成為能轉動的磷火,人血變成為在野外流竄的鬼火。鷂鳥變成為晨風鳥,

    晨風鳥變成為布穀

    鳥,布穀鳥時間長了又反過來變為鷂鳥。燕子變成為蛤蜊,田鼠變成

    為鵪鶉,腐朽的瓜變成為魚,老韮菜變成為莧菜,老母羊變成為猿猴,魚

    的卵又變成為蟲子。亶愛山上的獸自己懷孕而生崽叫做類,河澤中的鳥互

    相看著而生子叫做 。全是母的動物的名字叫大腰,全是公的動物的名字叫

    稚蜂。單相思的男士不娶妻子而受胎,單相思的女子不嫁丈夫而懷孕。後

    稷生於巨人的腳印,伊尹生於空曠的桑林。蟩昭生在潮濕之處,蠛蠓生在

    酒醋之中。羊奚草與不長筍子的老竹相比美,不長筍子的老竹生出了青寧

    蟲,青寧蟲生出了豹子,豹子生出了馬,馬生出了人,人活久了又複歸於

  • 像****那樣的機關。萬物都從這個機關生出,又都複於這個機關。

    【原文】

    《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

    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

    ①?不知也②,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③。有生則複於不生,有形則

    複於無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生者,理之

    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④,

    惑於數也⑤。精神者,天之分⑥;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

    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⑦,故謂之鬼。鬼⑧,歸也,歸其真宅⑨。黃

    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注釋】

    ①終進乎——盧重玄解:“進當為盡。假設問者,言天地有終盡乎?"

    ②不知也——陶鴻慶:“`不知'二字無義,注亦弗及,疑`知'為

    `始'字之誤。"並以二句為一句“終進乎不始也。"此說證據不足,然

    可供參考。

    ③進乎本不久——張湛注:“`久'當為`有'。無始故不終,無有

    故下盡。"王叔岷雲:“`久'蓋`又'字形誤,古多以`又'為`有'。"

    ④畫其終——俞樾:“畫者,止也。《論語·雍也篇》`今女畫',孔

  • 注曰:`畫'止也。'`畫其終'者,止之使不終也。"楊伯峻案:“俞

    說是也。《藏》本、北宋本、盧重玄本作`盡',今從世德堂本正。"

    ⑤數——自然之理。

    ⑥天之分——分,當作“有"。《釋文》引《漢書》楊王孫:“精神

    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訓》“是故精神者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壺子持以天壤",高誘注“精神天

    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認為“與楊王孫所雲皆本《列子》此文,然則

    漢人所見之本並作`有',不作`分'。"

    ⑦真——本原,即下文“真宅"。

    ⑧鬼——王重民:“`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脫之。《韓詩外

    傳》:`死者為鬼。鬼者,歸也。'"《論衡·論死篇》:“人死精神升天,

    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風俗通》`死者,澌也;鬼者,

    歸也。精神消越,骨肉歸於土也。'`鬼'下並有`者'字可證。《意林》

    引正作`鬼者歸也'。"

    ⑨真宅——本原之地,即“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之“機",亦

    即玄牝,天地萬物的****。

    【譯文】

    《黃帝書》說:“形體動不產生形體而產生影子,聲音動不產生聲音

  • 產生迴響,`無'動不產生`無'而產生`有'。"有形之物是一定

    會終結的。天地會終結嗎?和我一樣有終結。終結有完盡的時候嗎?不知

    道。道終結于原來沒有開始的時候,完盡于原來就沒有事物的地方。有生

    死的事物則回復到沒有生死的狀態,有形狀的事物則回復到沒有狀態的狀

    態。沒有生死的狀態,並不是原來就沒有生死;沒有形狀的狀態,並不是

    原來就沒有形狀。凡是產生出來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終結的。該終結的

    事物不得不終結,就像該產生的事物不能不產生一樣。而要想使它永遠生

    存,制止它的終結,這是不懂得自然之理啊!精神,屬於天;骨骸,屬於

    地。屬於天的清明而分散,屬於地的混濁而凝聚。精神離開了形骸,各自

    回到它原來的地方,所以叫它為鬼。鬼,意思是回歸,回歸到它原來的老

    家。黃帝說:“精神進入天門,骨骸返回原來的地根,我還有什麼留存呢?"

    【原文】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①,死亡也。其在

    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

    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

    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於少壯②,間矣③。其在死亡也,則之於

    息焉,反其極矣④。

    【注釋】

    ①耄——音 mào(冒),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 《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老耄,"

    ②方——比。

    ③間——《釋文》:“間,隔也。"

    ④極——本文指死與生的交會點。

    【譯文】

    人從出生到死亡,大的變化有四個階段:嬰孩,少壯,老耄,死亡。

    人在嬰孩階段,意氣專一,是最和諧的時候,外物不能傷害它,德不能比

    這再高了。人在少壯階段,血氣飄浮橫溢,欲望思慮充斥升起,外物便向

    它進攻,德也就開始衰敗了。人在老耄階段,欲望思慮不斷減弱,身體將

    要休息,外物也就不和它爭先了。這時的德雖然還不如嬰孩時的完備,但

    與少壯階段相比,卻有距離了。人在死亡階段,那就到了完全休息的時候,

    返回到出生之前的極點了。

    【原文】

    孔子游於太山①,見榮啟期行乎郵之野②,鹿裘帶索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

    為貴;而吾得為人④,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

    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

    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⑤,當何憂哉⑥?"

  • 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注釋】

    ①太山——即泰山。②郕——音 chéng(成)。楊伯峻:“郕,亦作成,

    本國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時屬魯,為盂氏邑。在今山東泰安

    地區甯陽縣東北九十裡。"

    ③鹿裘帶索——裘,皮衣。鹿裘,沈濤:“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

    為裘也。鹿車乃車之粗者,非以鹿駕車也。"“《呂氏春秋·貴生篇》,顏

    闔鹿布之衣,猶言粗布之衣也。"帶索,腰間系著繩索。

    ④而吾得為人——楊伯峻:“《御覽》四六八引作`吾既得為人',

    與下`吾既得為男'、`吾既已行年九十'句法一律,《說苑·雜言篇》作

    `吾既已得為人',《家語·六本篇》作`吾既得為人',疑當從《家語》。"

    ⑤處常得終——盧文紹:“`得',《說苑·雜言篇》作`待'。"王

    重民:“作`待'是也。蓋榮啟期樂天知命,既明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

    終,故自謂處常以待終,當有何憂,若作得,則非其旨矣。《御覽》四六

    八引正作`待'。《類聚》四十四引作`居常以待終',文雖小異,`待'

    字固不誤也。"

    ⑥當——楊伯峻:“當讀為尚。《史記·魏公子列傳》:`使秦破大樑,

    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當亦應讀為尚,可以互證。"

  • 【譯文】

    孔子在泰山遊覽,看見榮啟期漫步在郕邑的郊外,穿著粗皮衣,系著

    粗麻繩,一面彈琴,一面唱歌。孔子問道:“先生這樣快樂,是因為什麼

    呢?"榮啟期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萬事萬物,只有

    人最尊貴;而我既然能夠成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了。人

    類中有男女的區別,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視,所以男人最為貴;而我既

    然能夠成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

    沒有見到太陽月亮、沒有離開繈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經活到了九十歲,

    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三個原因了。貧窮是讀書人的普遍狀況,死亡是人

    的最終結果,我安心處於一般狀況,等待最終結果,還有什麼可憂愁的

    呢?"孔子說:“說得好!你是個能夠自己寬慰自己的人。"

    【原文】

    林類年且百歲①,底春被裘②,拾遺穗於故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

    望之于野,顧謂弟子曰:“彼臾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③。逆

    之壟端④,面之而歎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

    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⑤,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

    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

    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

    時,故能壽若此⑥,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⑦。"子貢曰:“壽

    者人之情⑧,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

    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⑨?吾

    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

  • 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

    而不盡者也⑩。"

    【注釋】

    ①林類——張湛注:“書傳無聞,蓋古之隱者也。"且——將近。

    ②底——張湛注:“底,當也。"被——同“披",穿著。裘——這

    裡指粗糙皮衣。

    ③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

    ④逆——迎。壟——田埂。

    ⑤叩——詢問。

    ⑥故能壽若此——張湛注:“不勤行,則遺名譽;不竟時,則無利欲。

    二者不存於胸中,則百年之壽不祈而自獲也。"盧重玄解:“勤於非行之

    行,競於命外之時,求之下跋,傷生夭壽矣。吾所以樂天知命,而得此壽。"

    跋當作獲。

    ⑦故能樂若此——張湛注:“所謂樂天知命,故無憂也。"盧重玄解:

    “妻子適足以勞生苦心,豈能延入壽命?居常待終,心無憂戚,是以能樂

    若此也。"

  • ⑧情——楊伯峻:“《漢書·董仲舒傳》雲:`情者人欲也。'又雲:

    `人欲之謂情。'《後漢書·張衡傳》注雲:`情者,性之欲。'古人多以

    欲惡對文,如《呂覽·論成篇》`人情欲生而惡死'是也。則此`情'字當

    訓`欲'。"

    ⑨故吾知其不相若矣——俞樾雲:“`吾'下脫`安'字。上雲`死

    之與生,一往一反',故雲`安知其不相若',言死生一致也。下雲`吾

    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正承此而言。若作`知其不相若',則於語

    意大背矣。"

    ⑩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孔子為何說林類之言未盡其理,其意不

    清。張湛雲:“今方對無於有,去彼取此,則不得不黨內外之異。"“若

    夫萬變玄一,彼我兩忘,即理自夷,而實無所遺。"盧重玄則雲:“死此

    生彼,必然之理也。林類所言`安知'者,是疑似之言耳,故雲未盡。"

    【譯文】

    林類的年紀將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還穿著粗皮衣,在田地裡拾取收

    割後遺留下來的穀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

    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那位元老人是個值得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

    他。"子貢請求前往。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著他感歎道:“先生

    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穀穗?"林類不停地往前走,照樣唱歌不

    止。子貢再三追問,他才仰著頭答覆說:“我後悔什麼呢?"子貢說:“您

    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

    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谷穗時邊走邊唱歌呢?"林類笑著

  • 說:“我所以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們卻反而以此為憂。我少年時

    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所以才能這樣長壽。到老了還沒有妻

    子兒女,現在又死到臨頭了,所以才能這樣快樂。"子貢問:“長壽是人

    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厭惡的。您卻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麼呢?"

    林類說:“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

    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

    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

    亡不比過去活著更好些呢?"子貢聽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告訴了孔

    子。孔子說:“我知道他是值得對話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

    並不完全徹底。"

    【原文】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

    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①?"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②, 如也③,

    宰如也④,墳如也⑤,鬲如也⑥,則知所息矣⑦。"子貢曰:“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伏焉⑧。"仲尼曰:“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⑨,

    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⑩。晏子

    曰(11):

    `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

    (12)。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

    知歸,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鄉

    土、離六親(13)、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

    蕩之人矣。又有人鐘賢世(14)、矜巧能、修名譽、誇張於世而不知己者,

  • 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15)。

    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

    【注釋】

    ①賜——子貢之名,姓端木,字子貢。息無所——王叔岷:“`息無

    所'疑原作`無所息',即本上文`生無所息'而言。今本`息'字誤錯

    在`無所'上。"此說可從。子貢所要的是休息的時間,而不是休息的地

    方,故不應談到“有所"、“無所"上。

    ②壙——音 kuàng(礦),墓穴;原野。本文指空曠的墓地。

    ③ 如—— ,音 gāo(高),通“皋",實即“皋"字的訛變。《荀

    子·大略》:“望其壙,皋如也。"可證。 如,高貌。

    ④宰如——宰,猶“塚",墳墓。

    ⑤墳如——墳,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禮記·檀弓》:“古也墓而

    不墳。"鄭玄注:“土之高者曰墳。"

    ⑥鬲如——鬲,音 l(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銅制,圓口,三空心足。

    ì 鬲如,像鬲一樣。郝懿行:“鬲如,蓋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

    見亦多有之。"

  • ⑦則知所息矣——張湛注:“見其墳壤鬲翼,則知息之有所。《莊子》

    曰:“死為休息也。"

    ⑧伏——埋葬。

    ⑨胥——皆,都。《方言》第七:“胥,皆也。東齊曰胥。"

    ⑩苦、佚、息——張湛注引《莊子·大宗師》文:“大塊載我以形,勞

    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11)晏子——晏子(?——前 500 年),名嬰,字平仲,夷維(今

    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齊靈公二十六年(前 556 年)其父去世

    後,繼任齊卿,曆仕靈公、莊公、景公。世傳《晏子春秋》出於後人偽託,

    但保存了很多晏嬰的有關資料。此下孔子引文,見《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12)德之徼——徼,音 yāo(腰),求取。張湛注:“德者,得也。

    徼者,歸也。言各得其所歸。"似不妥。緊接下文有“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此處不該重複。

    (13)六親——六種親屬,其說不一,《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引應

    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一般以“六親"泛指各種親屬

    或所有的親屬。

    (14)鐘賢世——鐘,專注。賢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

  • (15)與——贊許。

    【譯文】

    子貢對學習有些厭倦,對孔子說:“希望能休息一陣。"孔子說:“人

    生沒有什麼休息。"子貢問:“那麼我也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孔子

    回答說:“有休息的時候。你看那空曠的原野上,有高起來的地方,好像

    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飯鍋,就知道休息的時候了。"子

    貢說:“死亡真偉大啊!君子在那時休息了,小人在那時被埋葬了。"孔

    子說:“賜!

    你現在已經明白了。人們都知道活著的快樂,卻不知道活著的勞苦;

    都知道老年的疲憊,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惡,卻不知道

    死亡是休息。晏子說過:`真好啊,自古以來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時

    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時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

    人叫做`歸人'。說死人是`歸人',那麼活著的人就是`行人'了。一

    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拋棄了家庭的人。一個人拋棄了家庭,

    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對他;天下的人都拋棄了家庭,卻沒有人知道反對。有

    人離開了家鄉,拋棄了親人,荒廢了家業,到處遊蕩而不知道回家,這是

    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說他是放蕩而瘋狂的人。又有人專心致志于

    盛世之治,自以為聰明能幹,於是博取功名,到處誇誇其談而不知道停止,

    這又是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認為他是有智慧謀略的人。這兩種人

    都是錯誤的,而世上的人卻讚揚一個,反對一個。只有聖人才知道什麼該

    讚揚,什麼該反對。"

  • 【原文】

    或謂子列子日:“子奚貴虛①?"列子曰:“虛者無貴也②。"子列

    子曰:“非其名也③。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

    失其所矣。事之破 而後有舞仁義者④,弗能複也。"

    【注釋】

    ①奚——何,為什麼。貴虛——以虛無為貴。《呂氏春秋·不二篇》:

    “子列子貴虛。"

    ②虛者無貴也——張湛注:“凡貴名之所以生,必謂去彼而取此,是

    我而非物。今有無兩忘,萬異冥一,故謂之虛。虛既虛矣,貴賤之名,將

    何所生?"

    ③非其名也——不在於事情的名稱。張湛注:“事有實者,非假名而

    後得也。"

    ④ ——音 huǐ(毀),毀壞。

    【譯文】

    有人對列子說:“您為什麼以虛無為貴呢?"列子說:“虛無沒有什

    麼可貴的。"列子又說:“不在於事物的名稱。關鍵在於保持靜,最好是

    虛。清靜與虛無,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諦;爭取與贊許,反而喪失了事情的

  • 精義本性。事物已被破壞,而後出現了舞弄仁義的人,但卻不能修復了。"

    【原文】粥熊曰①:“運轉亡已②,天地密移,疇覺之哉③?故物損

    於彼者盈于此,成於此者虧於彼。損盈成虧,隨世隨死④。往來相接,間

    不可省⑤,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⑥,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

    覺其虧。亦如人自世至老⑦,貌色智態,亡日不異;皮膚爪發,隨世隨落,

    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間不可覺,俟至後知。"

    【注釋】

    ①粥熊——粥,音 yù(育),同“鬻"。鬻熊,史傳為周代楚國的祖

    先。年九十知道,為周文王師。後人集其遺言,凡 22 篇,名《鬻子》。

    成王時封其玄孫熊繹于荊楚之丹陽。

    ②亡已——亡,無。已,止。

    ③疇——通“誰"。《書·堯典》:“帝曰:疇諮若時登庸?"蔡沈集

    傳:“疇,誰。"

    ④世——生。張湛注:“此`世'亦宜言`生'。"

    ⑤間——音 jiàn(見),縫隙。省——音 xǐng(醒),察看。

    ⑥頓——很短的時間,突然。進——增長。

  • ⑦世——出生。

    【譯文】

    鬻熊說:“萬事萬物運動轉移永不停止,連天地也在悄悄地移動,誰

    感覺到了呢?所以事物在那裡減損了,卻在這裡有了盈餘;在這裡成長了,

    卻在那裡有了虧缺。減損、盈餘、成長、虧缺,隨時發生,隨時消失。一

    往一來,頭尾相接,一點間隙也看不出來,誰感覺到了呢?所有的元氣都

    不是突然增長,所有的形體都不是突然虧損,所以我們也就不覺得它在成

    長,也不覺得它在虧損。這也像人們從出生到衰老一樣,容貌、膚色、智

    慧、體態,沒有一夭不發生變化;皮膚、指甲、毛髮,隨時生長,隨時脫

    落,並不是在嬰孩時就停頓而不變化了。變化一點覺察不到,等到衰老來

    到了才明白。"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

    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

    曰②:“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③,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④?"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若躇步跳蹈⑤,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⑥,曉之

    者亦舍然大喜。長廬子聞而笑之曰⑦:“虹蜺也⑧,雲霧也,風雨也,四

    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

    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

  • ⑨,有中之最巨者⑩。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

    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

    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

    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

    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注釋】

    ①杞國——杞,音 qǐ(起)。杞國,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姒姓,初在

    雍丘(今河南杞縣),杞成公遷緣陵(今山東昌樂東南),杞文公遷淳于

    (今山東安丘東北)。西元前 445 年被楚國所滅。

    ②曉之者——王重民:“`曉'下`之'字蒙上文`因往曉之'句而

    衍。《御覽》二引作`曉者雲',無`之'字。下文`曉者曰地積塊耳'

    云云,亦無`之'字,可證。"然觀下文,又有“曉之者亦舍然大喜"一

    句,似此處不衍,而“曉者曰地積塊耳"句脫一“之"字。

    ③只使——即使。吳闓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語。"

    ④奈地壞何——猶“地壞奈何"。

    ⑤躇步跐蹈——躇,音 chú(除)。跐,音 cǐ(此)。《釋文》雲:

    “四字皆踐蹈之貌。"

    ⑥舍然——張湛注:“舍,宜作釋,此書釋字作舍。"《釋文》:“舍

  • 音釋,下同。"釋然,疑慮消除貌。

    ⑦長廬子——又作“長盧子“,楚國人,曾著書九篇,屬道家一流。

    之曰——楊伯峻:“《御覽》二引無`之'字,是也,當刪。下文`子

    列子聞而笑曰'亦無`之'字,可證。"

    ⑧蜺——音 n(倪),即霓,虹的一種,亦稱副虹。

    í

    ⑨空——與“有"相對,指整個宇宙空間。

    ⑩有——與“空"相對,指我們見到的萬物。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自己的身體無處可藏,因

    而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又有一個擔憂那個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於是前

    去向他解釋,說:“天是氣的積聚,無處沒有氣。就像你彎腰挺身、呼氣

    吸氣,整天在天空中生活,為什麼要擔憂它崩塌下來呢?"那人說:“天

    果真是氣的積聚,那日月星辰不會掉下來嗎?"向他解釋的人說:“日月

    星辰,也是積聚起來的氣中有光輝的物體,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人說:“地陷下去怎麼辦呢?"解釋的人說:“地是土塊的積聚,充滿

  • 了四方空間,無處沒有土塊。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為什麼

    要擔憂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來,十分高興;那個為他擔心的人也

    放下心來。長廬子聽說後笑著說:“虹霓呀,雲霧呀,風雨呀,四季呀,

    這些是氣在天上積聚而形成的。山嶽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這些

    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積聚而形成的。知道它們是氣的積聚,是土塊的積聚,

    為什麼說它不會毀壞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物體,但卻是有形之物中

    最巨大的東西。難以終結,難以窮究,這是必然的;難以觀測,難以認識,

    也是必然的。擔憂它會崩陷,確實離正確的認識太遠;說它不會崩陷,也

    是不正確的。天地不可能不毀壞,最終總會毀壞的。遇到它毀壞時,怎麼

    能不擔憂呢?"列子聽到後,笑著說:“說天地會毀壞的意見是荒謬的,

    說天地不會毀壞的意見也是荒謬的。毀壞與不毀壞,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

    事情。即使這樣,毀壞是一種可能,不毀壞也是一種可能,所以出生不知

    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來不知道去,去不知道來。毀壞與不毀壞,我

    為什麼要放在心上呢?"

    【原文】

    舜問乎烝曰①:“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

    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②。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③。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④。孫子非

    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⑤。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⑥。

    天地強陽⑦,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釋】

  • ①烝——當是人名。

    ②委——委託,託付。

    ③和——指宇宙中的中和之氣。

    ④順——指宇宙中的順序密碼。

    ⑤蛻——指宇宙中的蛻變功能。

    ⑥食不知所以——俞樾:“《莊子·知北遊篇》作`食不知所味'。"

    王叔岷:“宋徽宗《義解》:`食不知所味。'范致虛《解》:`食安知

    所味。'是所見本`以'並作`味',與《莊子》同。"

    ⑦天地強陽——王重民:“《莊子·知北遊篇》` 大地'下有`之'字,

    此不可省。疑《列子》本有`之'字,而今本脫之也。郭注雲:強陽猶運

    耳。"

    【譯文】

    舜問烝說:“治理天下的道可以獲得並據為己有嗎?"烝回答說:“你

    的身體都不是你所據有的,你怎麼能據有道呢?"舜問:“我的身體不屬

    於我所有,是誰據有它呢?"烝回答說:“是天地把形體託付給你的。生

  • 命不屬於你所有,是天地把中和之氣託付給你的。壽天不屬於你所有,是

    天地把順序密碼託付給你的。子孫也不屬於你所有,是天地把蛻變的功能

    託付給你的。所以你行走不知道要到哪兒去,居住不知道要拿些什麼,吃

    飯不知道要什麼味道。天地的運動,也是氣的作用,天地間的萬物又怎麼

    能獲得並據有呢?"

    【原文】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國氏告之曰:“吾

    善為盜。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攘①。自此以往,施

    及州閭②。"向氏大喜。喻其為盜之言③,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踰垣鑿

    室④,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時,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⑤。向氏

    以國氏之謬己也⑥,往而怨之。國氏曰:“若為盜若何⑦?"向氏言其狀。

    國氏曰:“嘻⑧!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今將告若矣。吾聞天有時,地有

    利。吾盜天地之時利,雲雨之滂潤,山澤之產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築

    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鱉,亡非盜也。夫禾稼、土木、禽獸、

    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寶,穀帛財

    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⑨?"向氏大惑,以

    為國氏之重罔己也⑩,過東郭先生問焉(11)。東郭先生曰:“若一身庸

    非盜乎(12)?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誠然,

    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仍而有之(13),皆惑也。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

    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

    公公私私(14),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耶?孰為不盜耶?"

    【注釋】

  • ①穰——一本作“壤",誤。穰,莊稼豐熟。

    ②閭——裡巷。《周禮·地官·閭胥》:“閭胥各掌其閭之征令。"鄭玄

    注引鄭司農:“二十五家為閭。"

    ③喻——瞭解。

    ④踰垣——踰,即逾,越過。垣,牆。

    ⑤居——積蓄。俞樾:“居猶畜也,謂其先所蓄之財也。《論語·公冶

    長篇》:`臧文仲居蔡。'皇侃《義疏》曰:“居猶蓄也。'是其義。"

    ⑥謬——錢繹:“謬,詐也。"

    ⑦若為盜若何——前一“若"字,你。

    ⑧嘻——《釋文》:“嘻,哀痛之聲。"

    ⑨孰怨——孰,誰。孰怨,猶怨誰。

    ⑩罔——欺騙。《漢書·王嘉傳》:“臣驕侵罔。"師古:“罔,謂誣

    蔽也。"

    (11)過——一本作“遇"。

  • (12)庸——豈,難道。

    (13)仞——通“認"。

    (14)公公私私——公其公,私其私。前一個“公"、“私"為動詞。

    【譯文】

    齊國的國氏非常富有,宋國的向氏非常貧窮。向氏從宋國到齊國,向

    國氏請教致富的方法。國氏告訴他說:“我善於偷盜。我開始偷盜時,一

    年就夠自用,二年便很富足,三年就家資豐收了。從此以後,我還施捨州

    裡鄉親。"向氏聽了非常高興。但他只理解了國氏偷盜的話,卻沒有瞭解

    國氏偷盜的方法。於是跳牆打洞,凡是手摸到的,眼睛看到的,沒有一件

    不探取。沒過多久,便以盜竊來的贓物而被問罪,並被沒收了先前積蓄的

    財產。向氏認為國氏欺騙了自己,便去埋怨國氏。國氏問:“你是怎樣偷

    盜的?"向氏敘述了他偷盜的情況。國氏說:“唉!你偷盜的方法竟然錯

    到了這種程度!現在來告訴你吧。我聽說天有季節性,地有利人處。我偷

    盜天的季節和地的利益,如雲雨的滋潤,山澤的特產,都用來生育我的禾

    苗,繁殖我的莊稼,夯築我的圍牆,建造我的房屋。在陸地上偷盜禽獸,

    在水泊中偷盜魚鱉,沒有不偷盜的。這些禾苗、莊稼、土地、樹木、禽獸、

    魚鱉,都是天生出來的,難道是我所有的?然而我偷盜天的東西卻沒有災

    殃。至於金玉珍寶、穀布財物,是別人所積聚,哪裡是天給你的呢?你偷

    盜它們而被問罪,能怨誰呢?"向氏十分迷惑,以為國氏又在欺騙自己了,

    於是到東郭先生那裡去請教。東郭先生說:“你全身的東西難道不都是偷

  • 盜來的嗎?偷盜陰陽中和之氣來成就你的生命,充塞你的形體,又何況身

    外之物,哪一樣不是偷盜來的呢?誠然,天地和萬物都是不能完全分開的,

    把它們認作己有,都是糊塗的。國氏的偷盜,是公道,所以沒有災殃;你

    的偷盜,是私心,所以被問罪。其實,分別公私也是偷盜,不分別公私也

    是偷盜。但把公共的東西視為公共所有,把私人的東西視為私人所有,這

    是天地的德行。瞭解天地德行的人,誰是偷盜者呢?誰又不是偷盜者呢?"

     

     

     

     

     

     

     

     

     

     

     

     

     

     

     

     

     

     

     

     

     

     

     

     

     

     

     

     

     

  •  

    黃帝第二

    【原文】

    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①,養正命②,娛耳目,供鼻口,焦

    然膚色皯黣③,昏然五情爽惑④。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⑤,

    進智力⑥,營百姓⑦,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贊曰⑧:

    “朕之過淫矣⑨。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⑩,

    舍宮寢,去直侍(11),徹鐘懸(12),減廚膳,退而間居大庭之館(13),

    齋心服形(14),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

    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15),蓋非舟車足力之

    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16),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

    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17),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

    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18),指擿無痟癢(19)。乘空如履實,寢虛若

    處床。雲霧不硋其視(20),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21),山谷

    不躓其步(22),神行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

    稽(23),告之曰:“朕閒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

    獲其木。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24)。朕知之矣!

    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25),天下大治,幾若華

    胥氏之國,而帝登假(26)。百姓號之(27),二百餘年不輟。

    【注釋】

    ①喜天下戴己——王叔岷:“《路史後記》五注引`戴'上有`之'

  • 字,當從之。`喜天下之戴己'與下文`憂天下之不治'句法一律。《藝

    文類聚》十一引`戴'上亦有`之'字。"戴,擁護,尊奉。

    ②養正命——俞樾:“正當為生。"

    ③焦然肌色皯黣——焦,一本作“燋",二字通用。焦然,枯焦的樣

    子,面色黃黑。皯,音 gǎn(杆),面色枯焦黝黑。黣,音 měi(每),

    面色晦黑。《釋文》雲:“《埤蒼》作 ,同音每,謂木傷雨而生黑斑點也。

    皯黣亦然也。"“肌色一作顏色。"

    ④五情爽惑——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感情。《文

    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五情愧赧。"劉良注:“五情,喜、怒、

    哀、樂、怨。"爽惑,爽然迷惑,空虛恍傷,心緒迷亂。

    ⑤聰明——聰,聽力。明,視力。

    ⑥進智力——《釋文》:“進,音盡。"智,指智力。力,指體力。

    ⑦營——治理。《詩·小雅·黍苗》:“召伯營之。"鄭玄箋:“營,治

    也。"下文“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養一己"與上文

    “養正命"相應,“治萬物"與“營百姓"相應,知營意為治。

    ⑧喟然贊曰——喟然,歎息的樣子。贊,張湛注:“贊當作歎。"《釋

    文》:“贊音歎。"

  • ⑨朕之過淫矣——朕,古人自稱之詞,自秦始皇始,專用為皇帝自稱。

    過,過錯。淫,張湛注:“淫當作深。"《釋文》:“淫音深。"

    ⑩放——放棄。

    (11)直侍——直,通“值",當值,指值班官吏。侍,指侍從。

    (12)徹鐘懸——徹,通“撤",撤除。《左傳·宣公十二年》:“軍

    衛不徹。"注:“徹,去也。"鐘懸,指懸掛的鐘磐之類的樂器。(13)

    間——

    《釋文》:“間音閑。"意亦為閑。

    (14)齋心服形——齋心,清除心中雜念。服形,降服形體欲望。張

    湛注:“心無欲則形自服矣。"盧重玄解:“齋肅其心,退伏其體。"

    (15)斯齊——張湛注:“斯,離也。齊,中也。"周克昌雲:“`齊'

    通`臍'。以臍居腹之中部,故引申為`中'或`中央'之義。"

    (16)師——一本作“帥"。當以“師"為正。

    (17)惜——王重民:“`惜'當作“憎',字之誤也。"“《御覽》

    七十九引正作`憎'。"王叔岷:“范致虛解:`都無所愛憎,故其心無

    所知。'是所見本`惜'亦作`憎'。"

  • (18)斫撻——斫,音 zhuo(酌),砍。撻,打。

    (19)指擿無痟癢——擿,音 zh(至),搔爬。痟,音 xiāo(消),

    ì 痛。

    (20)硋——音 ài(礙),同“礙"。

    (21)滑——音 gǔ(骨),擾亂。通“汩"(gǔ)。一本作“汩"。

    (22)躓——音 zh(至),阻擋,妨礙。

    ì

    (23)天老、力牧、太山稽——張湛注:“三人,黃帝相也。"

    (24)情——此處“情"字亦當訓“欲",與《天瑞篇》“壽者人之

    情"的“情"字相同。參見“林類年且百歲"節注⑧。

    (25)又二十有八年——《釋文》:“一本作三十有八年。"《集釋》:

    “《路史後記》五注引作`四十八年',《事文類聚後集》二一引作`二

    十有九年'。"

    (26)登假——同“登遐"。古代帝王死亡的諱稱。《禮記·曲禮下》

  • 孔穎達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

    (27)號——音 háo(豪),哭。

    【譯文】

    黃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因天下百姓擁戴自己而十分高興,於是就

    保養身體,興歌舞娛悅耳目,調美味溫飽鼻口,然而卻弄得肌膚枯焦,面

    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又過了十五年,因憂慮天下得不到治理,

    於是竭盡全部精力,增進智慧和體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樣是肌膚枯焦,

    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黃帝長歎道:“我的錯誤真是太深了。

    保養自己的毛病是這樣,治理萬物的毛病也是這樣。"於是他放下了紛繁

    的日常事務,離開了宮殿寢室,取消了值班侍衛,撤掉了鐘磐樂器,削減

    了廚師膳食,退出來安閒地居住在宮外的大庭之館,清除心中雜念,降服

    形體欲望,三個月不過問政治事務。有一天,他白天睡覺時做夢,遊歷到

    了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離中國有幾

    千萬裡,並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只不過是精神遊歷而已。

    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聽其自然罷了。那裡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欲

    望,一切順其自然罷了。他們不懂得以生存為快樂,也不懂得以死亡為可

    惡,因而沒有幼年死亡的人;不懂得私愛自身,也不懂得疏遠外物,因而

    沒有可愛與可憎的東西;不懂得反對與叛逆,也不懂得贊成與順從,因而

    沒有有利與有害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偏愛與吝借的,也沒有什麼值得畏

    懼與忌諱的。他們到水中淹不死,到火裡燒不壞。刀砍鞭打沒有傷痛,指

    甲抓搔也不覺酸癢。乘雲升空就像腳踏實地,寢臥虛氣就像安睡木床。雲

    霧不能妨礙他們的視覺,雷霆不能搗亂他們的聽覺,美醜不能干擾他們的

  • 心情,山谷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一切都憑精

    神運行而已。黃帝醒來後,覺得十分愉快而滿足,於是把大臣天老、

    力牧和太山稽叫來,告訴他們說:“我安閒地在家中住了三個月,清除了

    心中的雜念,降服了形體的欲望,專心考慮能夠保養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

    法,卻仍然得不到這種方法。後來我因疲倦而睡覺,做了一個這樣的夢。

    現在我才懂得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觀的欲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

    得到了!但卻不能用語言來告訴你們。"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

    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

    曾中斷過。

    【原文】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①,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心如

    淵泉②,形如處女;不偎不愛③,仙聖為之臣④;不畏不怒⑤,願愨為之

    使⑥;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⑦。陰陽常調,日月常

    明,四時常若⑧,風雨常均,字育常時⑨,年谷常豐;而土無劄傷⑩,人

    無夭惡,物無疵厲(11),鬼無靈響焉(12)。

    【注釋】

    ①列姑射之山在海河洲中——此段文字大意又見《山海經·海內北經》

    與《莊子·逍遙遊》中。

    ②淵泉——深泉。《詩·邶風·燕燕》:“其心塞淵。"孔穎達疏:“其

  • 心誠實而深遠也。"

    ③偎——張湛注:“偎亦愛也。"

    ④仙聖——張湛注:“仙,壽考之跡;聖,治世之名。"

    ⑤畏——張湛注:“畏,威也。"

    ⑥願愨——願,謹慎老實。愨,音 què(確),誠篤忠厚。

    ⑦愆——音 qiān(牽),張湛注:“愆,蹇乏也。"指困難缺乏。

    ⑧若——張湛注:“若,順也。"

    ⑨字——養育。《左傳·昭公十一年》:“其僚無子,使字敬叔。"注:

    “字,養也。"

    ⑩劄——因遭瘟疫而早死。本文指損傷。

    (11)疵厲——疵厲,災害,疾病。

    (12)靈響——妖異作怪。

    【譯文】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住著神人,呼吸空氣,飲用露水,

    不吃五穀;心靈似深山的泉水,形貌似閨房的少女;不偏心不私愛,仙人

  • 和聖人做他的群臣;不威嚴不憤怒,誠實與忠厚的人替他辦事;不施捨不

    恩惠,外界的事物都自己滿足;不積聚不搜括,自己的用品一點也不缺乏。

    陰陽二氣永遠調和,太陽月亮永久明亮,春夏秋冬年年有序,風霜雨雪季

    季適當,孕育生長時時合節,五穀雜糧歲歲滿倉;而土地未被傷害,人民

    不會夭殤,萬物沒有殘疾,鬼魅不興風作浪。

    【原文】

    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尹生聞之,從列

    子居,數月不省舍①。因間請薪其術者②,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懟而請辭

    ③,列子又不命④。尹生退。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列子曰:“汝何

    去來之頻?"尹生曰:“曩章戴有請於子⑤,子不我告⑥,固有憾於子⑦。

    今複脫然⑧,是以又來。"列子曰:“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

    姬⑨!將

    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⑩。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 11,三年之後,心不

    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 12。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

    13,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 14。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

    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 15。九年之後,橫心

    之所念 16,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

    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 17。而後眼如耳,耳如鼻,

    鼻如口,無不同也 18。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

    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19?今女居先生之

    門,曾未浹時 20,而慰憾者再三。女之片體將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將地所

    不載。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21?"尹生甚怍 22,屏息良久,不敢複言。

  • 【注釋】

    ①省——音 xǐng(醒),察看。

    ②間——《釋文》:“間,音閑。"意亦為閑。蘄——祈求。

    ③懟——音 du(隊),怨恨。

    ì

    ④不命——《釋文》作“又不與命"。意為不表態。

    ⑤曩——音 nǎng,以前。章戴——張湛注:“章戴,尹生名。"

    ⑥子不我告——猶“子不告我"。

    ⑦憾——恨。

    ⑧脫然——疾病痊癒的樣子。本文指解除了怨恨。

    ⑨姬——音 jū(居)。張湛注:“姬,居也。"指坐下來。

    ⑩夫子——張湛注:“夫子謂老商。"

  • 11 若人——張湛注:“若人謂伯高。"

    12 眄——音 miǎn(免),斜視。

    13 庚——張湛注:“庚當作更。"《集釋》:“吉府本`庚'作

    `更',"《釋文》:“庚音更,居行切,益也,下同。"

    14 夫子始一解顏而笑——張湛注:“是非利害,世間之常理;任心之

    所念,任口之所言,而無矜吝於胸懷,內外如一,不猶逾於匿而不顯哉?

    欣其一致,聊寄笑焉。"

    (15)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張湛注:“夫心者何?寂然而無意

    想也;口者何?默然而自吐納也。若順心之極,則無是非;任口之理,則

    無利害。道契師友,同位比肩,故其宜耳。"

    (16)橫_——音 hēng,放縱。

    (17)內外進矣——張湛注:“心既無念,口既無違,故能恣其所念,

    縱其所言。體道窮宗,為世津粱。終日念而非我念,終日言而非我言。若

    以無念為念,無言為言,未造於極也。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者如斯,則彼此

    之異,於何而求?師資乏義,將何所施?故曰內外盡矣。"則“進"應讀

    為“盡"。

    (18)無不同也——盧重玄解:“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

    之而無心,故雲無不同也。"

  • (19)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張湛注:“夫眼、耳、鼻、口,

    各有攸司。令神凝形廢,無待於外.則視聽不恣眼、耳,臰味不賴鼻、口,

    故六藏七孔,四肢百節,塊然屍居,同為一物,則形奚所倚?足奚所履?

    我之乘風,風之乘我,孰能辨也?"

    (20)浹時——浹,音 jiā(夾),周匝。浹時,一個時辰,等於現在

    的 2 小時。

    (21)幾——希望。《史記·晉世家》:“毌幾為君。"索隱:“兒,

    望也。"

    (22)怍——音 zuò(坐),慚愧。

    【譯文】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把兩人的所有本領部學到了手,

    然後乘風而歸。尹生聽說了,便來跟列子學習,並和列子住到一起,好幾

    個門都下回去看望家人。他趁列子閒暇時,請求學習他的法術,往返十次,

    列子十次都沒有告訴他。尹生有些生氣,請求離開,列子也不表態。尹生

    回家了。幾個月後,尹生心不死,又去跟列子學習。列子問:“你為什麼

    來去這麼頻繁呢?"尹生說:“以前我向您請教,您不告訴我,本來有些

    怨恨您。現在又不恨您了,所以又來了。"列子說:“過去我以為你通達

    事理,現在你的無知竟到了如此程度嗎?坐下!我打算把我在老師那裡學

    習的情況告訴你。自從我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三年之內,心中

  • 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師斜著眼睛看我一

    下罷了。又在兩年之內,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

    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師才開始放鬆臉面對我笑了笑。又在兩年之內,我

    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

    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席子上。又在兩年之內,我

    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

    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別人的是非利害呢;並且也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

    師,伯高子是我的朋友;這時身內身外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從此以後,眼

    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了。

    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部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依靠著什麼,兩腳

    踩著什麼,隨風飄游四方,就像樹葉與乾燥的皮殼一樣。竟然不知道是風

    駕馭著我呢,還是我駕馭著風啊!現在你在老師的門下,還不到一個時辰,

    便怨恨了好幾次。你的一片膚體也不會被元氣所接受,你的一根肢節也不

    會被大地所容納。腳踏虛空,駕馭風雲,又怎麼能辦得到呢?"尹生非常

    慚愧,好長時間不敢大聲出氣,也不敢再說什麼。

    【原文】

    列子問關尹曰①:“至人潛行不空②,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

    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③。

    姬!魚語女④。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夫奚足以

    至乎先?是色而已⑤。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

    焉得而正焉?彼將處乎不深之度⑥,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⑦。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

    神無郤⑧,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于車也,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

  • 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

    是故遌物而不慴⑨。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子天乎⑩?聖人藏于

    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注釋】

    ①關尹——《釋文》:“關尹,關令尹喜,字公度,著書九篇。"楊

    伯峻:“今本《關尹子》一卷,九篇,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疑為

    孫定(南宋人)依讬,《四庫提要》則雲`或唐五代間方士解文章者所為

    也'。"

    ②至人——道木最高的人。空——《集釋》:“《道藏》江遹本、宋

    宗本`空'並作`窒'。作`窒'者是也。"俞樾:“《釋文》曰,

    `空一本作窒',當從之。《莊子·達生篇》正作`不窒'。"窒,指窒息。

    ③列——《釋文》:“列音例。"

    ④魚語女——張湛注:“魚當作吾。"《釋文》雲:“魚音吾。"女,

    即汝,你。

    ⑤是色而已——楊伯峻:“`色'上脫`形'字,當作`是形色而

    已'。`形色'承上文`貌像聲色'而言。注引向秀曰`同是形色之物

    耳',則向所注《莊子》本有`形'字。江南古《藏》本《莊子》正作`是

  • 形色而已',當據正。說本奚侗《莊子補注》。"

    ⑥深——張湛注:“深當作淫。"《釋文》:“深音淫。"

    ⑦造——到,至。《釋文》:“造,至也。"

    ⑧郤——音 x(隙),通“隙",空隙。

    ì

    ⑨遌——音 è(鄂),遇到。慴— — 即懾,音 shè,害怕。

    ⑩而況得全於天乎——張湛注:“向秀曰:得全于天者,自然無心,

    委順理也。"

    【譯文】

    列子問關尹說:“道術最高的人在深水中游泳不會窒息,站在火中不

    感到熾熱,在最高的地方行走不至於戰慄。請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關尹說:“這是積聚了純真之氣的結果,而不是聰明、技巧和果敢所能辦

    到的。坐下!我給你講。凡是有相貌、形狀、聲音和顏色的,都是物。物

    與物為什麼會差別很大呢?是什麼使某些物比其它物高出一頭呢?不過是

    形貌與聲色罷了。而那些高級的物可以達到沒有聲色形貌的程度,以圭於

    達到沒有變化的程度,到了這種程度時你要想考察個透徹,又怎麼能獲得

    完全正確的認識呢?這種物將表現出平常的的狀態,隱藏於無頭無尾的迴

  • 圈之中,運動在萬事萬物的始終。完善你的性,培養你的氣,深藏你的德,

    與最高級的物相貫通。如果能這樣,你的天賦的純真之氣就會積聚完整,

    你的精神就不會有空缺,那外物又怎麼能侵入井影響你呢?喝醉酒的人從

    車上跌落下來,雖然有傷卻不會死亡。骨骼與別人相同,而損傷卻比別人

    輕,就是因為他的精神完整。坐車沒有知覺,跌落也沒有知覺,死亡、生

    存、驚恐、懼怕等觀念都侵入不到他的心中,因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怕。

    他因為醉酒而使精神完整尚且如此,又何況積聚了完整的天賦純真之氣

    呢?聖人把自己隱藏在天賦的純真之氣中,所以沒有任何外物能傷害他。"

    【原文】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①,引之盈貫②,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鏑矢複

    遝③,方矢複寓④。當是時也,猶象人也⑤。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

    非不射之射也⑥。當與汝登高山⑦,履危石,臨百仞之淵⑧,若能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⑨,足二分垂在外⑩,

    揖禦寇而進之(11)。禦寇伏地,汗流至踵(12)。伯昏無人曰:“夫至

    人者,上闚青天(13),下潛黃泉(14),揮斥八極(15),神氣不變。今

    汝怵然有恂目之志(16),爾於中也殆矣夫(17)!"

    【注釋】

    ①伯昏無人——《莊子·德充符》成玄英疏:“伯昏無人,師者之嘉號

    也。伯,長也。昏,暗也。德居物長,韜光若暗,洞忘物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