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于1994年,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于1994年,旨在 赓续其前身“南洋大学”的创校精神,推动中华语言与文化的学术研

  • Upload
    others

  • View
    2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于1994年,旨在赓续其前身“南洋大学”的创校精神,推动中华语言与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既注重研究中国的语言、哲学、文学、文化等,也特别关注与区域华人社会有关的课题,范围涉及传统与文化、华语与方言、历史与民俗、移民与网络,以及教育、社团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南洋特色。中心一贯重视学术出版,包括学术丛书《南洋人文丛书》和《南大语言文化丛书》、国际学术期刊《南大语言文化学报》和《华人研究国际学报》(联合出版),以及学术演讲集《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等。

  • 目 录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1

    南洋人文丛书6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13

    “华人移民比较研究:适应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20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22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30

    订购说明与订购单34

  •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在南洋大学校友、陈六使家族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下,于1998年成立,旨在让陈六使和先辈兴学办校的理念得以流传和发扬,藉以推动中华语言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亦使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东南亚地区中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中心。

    基金成立后,南洋理工大学随即与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组建五人顾问委员会,由在任校长出任主席。南洋大学第二届历史系毕业生、海外华人研究权威、南澳阿德雷德大学的颜清湟教授,于2000年8月受邀到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为首位“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颜教授的中英文公开演讲稿收入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1年出版的《南大学人》一书。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香港城市大学的邹嘉彦教授是第二任访问教授。他于2002年1月来新演讲。

    自2007年以来,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先后邀请到中国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的金观涛教授、中国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周敏教授,举办一系列的“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每次的公开演讲系列活动之后,中心即会请这些著名学者对其演讲内容进行修订,陆续出版,集成《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希望藉此能让更多人受惠,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

    中心至今出版的演讲集包括:《大学·文学与文学教育》(2010,演讲人:陈平原教授)、《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2012,演讲人:金观涛教授)、《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2012,演讲人:汪晖教授)及《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2012,演讲人:周敏教授)。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1

    公开演讲系列

  •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2

    公开演讲系 列

    历任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访问教授

    教授姓名 访问时间

    周敏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11年4月

    汪晖教授(中国清华大学)

    2009年10月

    金观涛教授(台湾政治大学)

    2009年4月底-5月初

    陈平原教授(中国北京大学)

    2007年11月

    邹嘉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2002年1月

    颜清湟教授(南澳阿德雷德大学)

    2000年8月

  • 2

    现已出版

    3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The Tan Lark Sye Professorship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ublic Lecture Series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

    陈六使小传

    陈六使先生1897年生于中国福建同

    安集美乡,18岁南来新加坡,在陈嘉庚

    先生的树胶厂工作,后来自己创立益和

    公司,并成为享誉世界的树胶界翘楚。

    他于1950年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和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跃升为新加坡

    华社的首领。

    陈六使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

    1953年倡办中国以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

    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他率先认

    捐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带动福建

    会馆捐出云南园523英亩土地作为大学校

    址;其义举获得东南亚各地华社的热烈

    响应,掀起了为南洋大学筹募建校基金

    的运动。从1956年至1963年,他一直担

    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

    陈六使先生于1972年9月11日逝世,

    享年75岁。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为 了 纪 念 南 洋 大 学 倡 办 人 陈 六 使

    先生的百岁冥诞、表彰其对教育事业

    做出的巨大贡献,南洋大学毕业生协

    会于1998年3月在南洋理工大学设立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并将筹得的基金款项交托南洋理工大学

    管理。基金的利息收入主要用于邀请国

    际著名学者前来作学术公开演讲、专题

    讲座等。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旨在让陈六使和先辈兴学办校的理念得

    以流传和发扬,藉以推动中华语言文化

    的研究与发展,亦使南洋理工大学成

    为东南亚地区中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

    中心。

    特别鸣谢:“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捐款者

    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

    新加坡《联合早报》www.cclc.hss.ntu.edu.sg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周

    敏教授

    演讲摘要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The Tan Lark Sye Professorship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ublic Lecture Series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

    陈六使小传

    陈六使先生1897年生于中国福建同

    安集美乡,18岁南来新加坡,在陈嘉庚

    先生的树胶厂工作,后来自己创立益和

    公司,并成为享誉世界的树胶界翘楚。

    他于1950年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和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跃升为新加坡

    华社的首领。

    陈六使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

    1953年倡办中国以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

    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他率先认

    捐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带动福建

    会馆捐出云南园523英亩土地作为大学校

    址;其义举获得东南亚各地华社的热烈

    响应,掀起了为南洋大学筹募建校基金

    的运动。从1956年至1963年,他一直担

    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

    陈六使先生于1972年9月11日逝世,

    享年75岁。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为 了 纪 念 南 洋 大 学 倡 办 人 陈 六 使

    先生的百岁冥诞、表彰其对教育事业

    做出的巨大贡献,南洋大学毕业生协

    会于1998年3月在南洋理工大学设立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并将筹得的基金款项交托南洋理工大学

    管理。基金的利息收入主要用于邀请国

    际著名学者前来作学术公开演讲、专题

    讲座等。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

    旨在让陈六使和先辈兴学办校的理念得

    以流传和发扬,藉以推动中华语言文化

    的研究与发展,亦使南洋理工大学成

    为东南亚地区中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

    中心。

    特别鸣谢:“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捐款者

    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

    新加坡《联合早报》www.cclc.hss.ntu.edu.sg

    ISBN 978-981-07-1094-1

    跨体系社会

    跨体系社会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 汪

    晖教授

    汪晖教授

    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1984年

    获中国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现任清

    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

    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

    堡大学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

    访问教授。早期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

    学,后来转向思想史,其多种专作、论

    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

    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主要著作有《反

    抗绝望:鲁迅及其〈呐喊〉〈彷徨〉研

    究》、《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去

    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

    代》等,编著有《文化与公共性》(与

    陈燕谷合编)、《发展的幻象》(与许

    宝强合编)等。在1991年与陈平原、

    王守常一同创办《学人》丛刊,并任

    《读书》杂志主编长达十年,在其任

    内,《读书》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

    杂志之一。

    演讲摘要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2008年3月14日及稍后一段时间爆发的“西藏事件”引起了全世

    界的关注,不但在世界各地(主要是西方国家)触发了围绕奥林匹

    克火炬的对抗,而且也为网络时代的媒体斗争提供了一个契机。如

    何理解西方社会对于西藏问题的态度?如何分析西藏问题的历史成

    因?如何解释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西藏危机?如何看待海内外新

    一代人对于这一问题的介入?汪晖教授围绕这些问题,对“西藏问

    题”展开讨论。

    Trans-systemic Society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in Chinese Studies

    Among discussions of various concrete problems about China,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China” remains hidden at the heart of all concerns.

    In his lecture, Professor Wang Hui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narrative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 in Chinese studies by invoking the

    notion of China as a “trans-systemic society”.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是“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出版计划下的第四本演讲集。2011年,中心邀请周敏教授担任“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先后进行了两场公开演讲,第一场演讲以英文进行,题为“美国华人:‘永远的外国人’还是‘模范的少数族群’”(Chinese Americans: The Paradox of the “Forever Foreigner” and the “Model Monority”);第二场演讲以中文进行,题为“美国华人跨国社团:新家园的社区建设与祖国家乡的经济发展”。《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的内容包括上述两场演讲的讲稿及现场答问的内容。同时收录一篇周教授尚未发表的学术文章——〈美国华人移民跨国社团〉(英文),及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生章星虹为周教授的两场演讲所撰写的活动报告。周教授特别为这本演讲集亲自撰写〈序言〉,叙述自己如何接触社会学、后来投入美国华人研究领域的历程。

    周敏,祖籍中国广东中山。1984年移民美国,随后加入美国国籍。中国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学士(1982),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1985)、博士(1989)。现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亚美研究学系教授、王文祥夫妇基金美中关系与传媒讲座教授,美国社会学学会国际移民分会会长,中国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和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亚洲和亚裔研究分会会长以及北美华人社会学学会会长。学术研究领域包括移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种族与族群关系、移民新生代的教育与成长、亚裔研究学。主要著作有《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1992年英文版)、《唐人街》(1995年中文版)、《在美国成长:越裔青少年如何适应美国社会》(2004年英文版,合著)、《美国亚裔青少年文化与族裔认同》(2004年英文版,合编)、《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2006年中文版)等,并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和专业论著中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部分论文被翻译成中文、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和葡萄牙文。近期研究项目包括非洲移民在广州以及中非种族关系、美国华人移民跨国社团。目前正在撰写两本有关洛杉矶移民的专著,一本题为《从唐人街、韩国城看族裔资源对移民子女教育的影响》,另一本题为《洛杉矶移民的新生代:社会流动,身份认同与新都市的建设》。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周敏 演讲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2)

    国际书号:978-981-07-3542-5 页 数:226页价 格:S$25

    《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是“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出版计划下的第三本演讲集。2009年,中心邀请汪晖教授担任“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先后进行了两场公开演讲:第一场演讲以中文进行,题为“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第二场演讲以英文进行,题为“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区域视角”(Trans-systemic Society: Regional Perspectives in Chinese Studies)。《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的内容包括上述两场演讲的讲稿及现场答问的内容。

    汪晖,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1984年获中国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早期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后来转向思想史,其多种专作、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呐喊〉〈彷徨〉研究》、《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等,编著有《文化与公共性》(与陈燕谷合编)、《发展的幻象》(与许宝强合编)等。在1991年与陈平原、王守常一同创办《学人》丛刊,并任《读书》杂志主编长达十年,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汪晖 演讲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2)

    国际书号:978-981-07-3541-8页 数:233页价 格:S$25

  • 现已出版

    《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是“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出版计划下的第二本演讲集。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中心邀得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金观涛教授担任“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先后举办一场公开演讲和一场专题演讲暨研讨会。第一场的讲题是“从观念史研究看中国近现代的分期”,第二场主题是“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第二场又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的专题演讲,由金教授主讲“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启蒙运动”;下半场的“五四运动与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研讨会,南大衣若芬教授和梁秉赋博士,以及《联合早报》李慧玲助理总编辑,分别发表有关五四的论文。新加坡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以主宾身份出席第二场活动并致开幕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应邀为专题演讲暨研讨会作了结评。 《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收录了金观涛教授在上述两场活动中的演讲及现场答问,研讨会三位主讲人——衣若芬、梁秉赋、李慧玲的论文,傅海燕部长的开幕词和郑永年教授的结评,同时收录了《联合早报》、《亚洲周刊》刊登的活动相关报道及文章。

    金观涛,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哲学研究室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主要从事思想史研究,学术领域横跨历史社会学、哲学及中西比较文化。出版学术著作二十多本,撰写论文一百多篇,并与刘青峰一起创立观念史研究的数据库方法。 1980 年代作为中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曾任《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主编,电视片《河殇》总顾问。2000年开始组织修编十卷中国史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该书于2008年陆续面世,被认为是这几十年来近代史学界的一大盛事。

    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2)

    国际书号:978-981-0710-94-1页 数:286页价 格:S$25

    《大学·文学·与文化教育》是“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出版计划下的第一本演讲集。

    2007年,中心邀请陈平原教授担任“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先后进行了两场公开演讲。讲题分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大学”和“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访问期间,陈教授还为中心的研究学者和南大中文系的师生作了题为“重建‘文学史’”的学术讲座。 《大学·文学与文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上述两场演讲的讲稿及现场答问的内容,陈教授特别为这本演讲集特别撰写〈小引〉,更附赠其大作〈南洋大学的故事〉冀以表达他对陈六使等“南大人”的敬意。

    陈平原,文学博士,现为中国北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双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港、台、日、德、英、法、美等地著名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中国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等著作三十种。

    大学·文学与文学教育陈平原 演讲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0)

    国际书号:978-981-0851-08-8页 数:108页价 格:S$16

    4

  • 新书预告

    5

    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 (5)2012年陈六使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和

    新加坡《联合早报》,假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举办“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专题演讲、新书推介暨研讨会”,主题为“传承文化、作育英才:纪念陈六使逝世四十周年”。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金樑教授代表主办机构致欢迎词,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先生以主宾身份出席活动并致开幕词,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受邀以“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身份为公众作专题演讲,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利亮时副教授、新加坡《联合早报》周兆呈博士和南洋理工大学游俊豪助理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表有关陈六使与南洋大学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世界著名史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应邀为活动作结评。

    王德威教授此行也在新加坡华裔馆为公众作一场英文的公开演讲。

    王德威教授 演讲

    专题演讲(中文) 公开演讲(英文)

    题 目: 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与新加坡经验:十个关键词

    题 目: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Literati in Mid-20th Century Crisis

    主 席: 李元瑾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主 席: 刘宏教授(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主办者: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新加坡《联合早报》

    主办者: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

    时 间: 2012年10月28日 时 间: 2012年10月29日

    地 点: 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 地 点: 新加坡华裔馆

    王德威教授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现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蒋经国基金会中国制度史与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

    王教授197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82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2004年荣获中央研究院第25届院士、2007年被中国教育部聘为复旦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受聘为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及现当代小说、比较文学理论、中西小说及叙事学等。他的学术成果丰硕,主要专著有《后遗民写作》、《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等。

    “陈六使与南洋大学”研讨会

    主席: 林任君先生(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总编辑)

    讲题: 从创校到治校:评价陈六使经营南洋大学的理念与策略(利亮时主讲)

    控制与反控制:陈六使与南洋大学的国家化之路(周兆呈主讲)

    换轨行驶:南洋大学1960年代的改制与改革(游俊豪主讲)

    活动过后,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将出版“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公开演讲系列”下的第五本演讲集,收录王德威教授中英文两场公开演讲的讲稿(包括现场答问内容),利亮时、周兆呈、游俊豪三位主讲人在“陈六使与南洋大学”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陈金樑院长的欢迎词、尚达曼副总理的开幕词以及王赓武教授的结评。

    该演讲集预计于2013年上半年出版,敬请期待。

  • 南洋人文丛书

    南洋人文丛书“南洋人文丛书“由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与八方文化创作室联合出版,为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的主要出版项目之一。

    该丛书现有四个不同的系列,即“南洋大学历史研究”系列、“华人研究”系列、“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以及“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系列。丛书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有十六本专著出版,包括“南洋大学历史研究”系列的六本、“华人研究”系列的三本、“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的两本,及“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系列的五本专著。

    6

    南洋人文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问 丁邦新 香港科技大学

    王德威 美国哈佛大学

    王赓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袁行霈 中国北京大学

    主编 李元瑾

    副主编 柯思仁郭淑云

    系列主编

    南洋大学历史研究 李元瑾

    华人研究 李元瑾、游俊豪

    文学与文化研究 柯思仁、衣若芬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熊贤关、谭慧敏、柯思仁、宋 耕、李元瑾

  • 南洋大学历史研究系列

    7

    GC 279 sc

    世 界 科 技 出 版 公 司

    创 作 室八方文化G l o b a l P u b l i s h i n g

    定价:S$26

    www.worldscientific.com

    ISBN-13 978-981-4425-15-5 (pbk)

    谨此特别鸣谢马来西亚霹雳州南洋大学

    校友会提供封面照片。

    丘淑玲,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

    2003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文学硕士

    学位,随后在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

    文化中心担任研究助理,协助“南洋

    大学历史研究”计划的史料收集、

    编析,以 及口述 历史等工作。著有

    《理想与现实:南洋大学学生会研究

    (1956-1964)》(2006)。

    曾任教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中华

    国民型中学 (SMK Choong Hua

    Bidor, Perak)、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

    (Nanyang Gir ls’High School,

    Singapore)。目前在马来西亚柔佛

    州居銮明吉摩国民中学(SMK Jalan

    Mengkibol, Kluang, Johor)担任

    华文老师。

    编者简介 南洋大学学生会是南大生的最高组织,具有服务学生、辅助

    学校、沟通各界的功能,也是实践“自治”理念的重要场所。

    它统领南大生参与各个阶段的大学建设,对各种南大问题

    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后来甚至投入学潮和社会洪流之中。

    学生会的史料,足以反映知识分子的思想、大学的处境、社会

    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等,因此十分之珍贵。就以大学处境

    为例,南大创办后便得迎接严峻的挑战,对内面对经费、

    制度、行政等问题,对外又遭遇政府不承认学位、不资助

    经费的困难。基于爱校心理,学生会对南大问题几乎是全

    面追踪、清楚表态。前后不到八年,它针对南大课题所发表的

    声明、备忘录、建议书、信件多达数十篇,给后人留下大量

    史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李元瑾

    丘淑玲编

    南洋大学学生会文献汇编

    南洋大学学生会文献汇编1956-1964

    南洋大学学生是新马华校发展与

    社会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其言行

    反映了南洋大学以及那个时代

    的精神状貌。而南洋大学学生会

    则是南大学生群体的最高组织,

    它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

    南大生的思想意识。

    本 书 专 注 于 南 洋 大 学 改 制 前

    (1956-1964) 的史料选编。这

    一阶段的学生会对当时的南大

    改制、民族教育、新马合并、

    国际 局 势 等问 题,都 有 鲜明 的

    原 则 和 立 场 。本书总共 收 录了

    145篇学生会声明、函件、宣言、

    建议书、备忘录、报告、出版物

    的社论等重要文献,以横切面、

    微观式的做法对文献进行分类、

    梳理与整编,把南洋大学的面貌

    勾勒得更加清晰,成为研究南洋

    大学学生以及南洋大学历史的

    重要切入点。

    内容简介

    丘淑玲 编

    0C 100M 85Y 5K 100C 85M 20Y 5K

    NTU Full Logo printing on coated or matt stock: CMYK

    周兆呈著

    0C 100M 85Y 5K 100C 85M 20Y 5K

    NTU Full Logo printing on coated or matt stock: CMYK

    语言、政治与国家化

    南洋大学在国家意志下实现转轨,其演变的脉络,与中国大学百年历程

    中私立、国立的交织与纠葛有相通之处。本书考察新加坡政治史/教育

    史视野中的华文大学,从而也为中国学术与政治的对话,提供了独特的

    参照范本。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平原

    作者对南大如何逐步地被“国家化”及其政治和社会含义的探讨深具 

    原创性,所采用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流畅的文笔使其令人信服地重构

    了南大与政府关系的多元、立体和流动的图景。

    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刘宏

    本书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从新的视角来探究南大与政府关系的 

    课题,勾勒出新加坡各个阶段的政府对南大政策的演变,并分析演变的

    原因和它们背后的政治考量。

    澳洲阿德莱德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兼任讲座教授

    颜清湟

    本书是第一部从大学与政府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著作,是非常珍贵的 

    南大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好书。

    前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

    郑奋兴

    本书从早期语言/族群造成的社会分歧到二战后政权/政党引发的政治 

    斗争,展现了族群、教育与政治的纠葛;再到国家建构阶段,南大失去 

    “自由意志”,最后在国家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质和原貌。 

    书中有多处精彩的论述,有关“南大国家化”的表述,更引人入胜。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李元瑾

    GC 285 sc www.worldscientific.com

    定价:S$28

    0C 100M 85Y 5K 100C 85M 20Y 5K

    NTU Full Logo printing on coated or matt stock: CMYK

    世 界 科 技 出 版 公 司

    创 作 室八方文化G l o b a l P u b l i s h i n g

    978-981-4436-01-4 (pbk)

    南洋大学与新加坡政府关系

    1953-1968

    周兆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

    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南京师

    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士,曾任职中国

    媒体,1999年加入联合早报。现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兼早报《新

    汇点》主编。

    他目前也是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

    管理研究生院兼任助理教授、南大

    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员、南

    大“当代中国”硕士课程学术委员

    会委员、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管

    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亚

    洲研究学会副会长。2011年上半年

    曾在美国杜克大学 Sanford 公共政

    策学院任访问学者及媒体研究员。 

    著作包括《世纪传承》、《百年基 

    千秋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百年特

    刊》、《两岸三地  点到为止》;主

    编《百年辛亥  南洋回眸》等;译著

    包括《一千两金》等。

    作者简介

    语言、政治与国家化

    周兆呈 著

    南洋大学与新加坡政府关系1953-1968

    内容简介

    南洋大学从倡办到被合并,二十七年间

    始终与政治密切相连,与政府的关系

    是核心因素,也尤为错综复杂。本书

    冷静而清晰地把握南洋大学发展历程的

    关键,借助详尽的档案资料和细致的 

    口述历史,深入分析殖民、民选、自治、

    独立不同阶段南大面临的政治情势, 

    对1953年南洋大学倡办至1968年新加

    坡政府正式承认南洋大学学位,这十五

    年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不同时期政府的

    关系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研究,探寻

    南洋大学如何从最初的华文大学,历经

    族群、语言、教育与政治的纠葛,最终

    在国家建构阶段,按照行动党政府的 

    国家目标、国家特性、政治格局、政党

    体系等要求,实现了国家化。

    本书立论客观,论述有力,从新的视野

    和角度,勾勒出南洋大学与政府的角

    力、对新加坡政治生态的影响,从而力

    求透视教育、语言、文化和政府、国家

    之间的多重关系。

    该书乃南洋大学改制前(1956-1964)的史料选编。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对当时的南大改制、民族教育、新马合并、国际局势等问题,都有鲜明的原则、立场和行动。该书总共收录了144篇学生会声明、函件、宣言、建议书、备忘录、报告、出版物的社论等重要文献,采取微观式的做法对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整编,不仅清晰的呈现南洋大学学生会的状貌,也为研究南洋大学及其学生会的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主编丘淑玲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在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担任研究助理,协助“南洋大学历史研究”计划的史料收集、编析以及口述历史等工作。著有《理想与现实:南洋大学学生会研究(1956-1964)》(2006)。

    国际书号:978-981-4425-15-5页 数:406页 价 格:S$26

    全书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阐述华商在华文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殖民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论析陈六使的奋斗历程和陈嘉庚对他的影响。第三章探讨陈六使如何迈出自办大学的第一步,分析各方的回应,探究陈六使如何在赞成和反对的声浪中让办学脚步继续走下去。第四章围绕陈六使与新上任的南洋大学校长林语堂的冲突,尝试从两者的背景、政治立场、思想,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来分析造成冲突的因素。第五章论及陈六使于南洋大学开学之后,即面对了学位不受承认的问题,关注他如何就此问题与政府交涉,政府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置。第六章探讨的是陈六使与人民行动党就南洋大学行政权的角力,分析这场角力战如何影响陈六使的命运与南洋大学的发展。第七章是该书的结论。

    作者利亮时是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研究员。现为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员。

    陈六使与南洋大学利亮时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2)

    国际书号:978-981-4436-08-3 页 数:235页 价 格:S$18

    周兆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士,曾任职中国媒体,1999年加入联合早报。现任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兼早报《新汇点》主编。他目前也是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兼任助理教授、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员、南大“当代中国”硕士课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副会长。

    国际书号: 978-981-4436-01-4 页 数:441页 价 格:S$28

    语言、政治与国家化南洋大学与新加坡政府关系(1953-1968)周兆呈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2)

    炽热年代、铿锵声音南洋大学学生会文献汇编(1956-1964)丘淑玲 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2)

    南洋大学从倡办到被合并,二十七年间始终与政治密切相连,与政府的关系是核心因素,也尤为错综复杂。本书冷静而清晰地把握南洋大学发展历程的关键,借助详尽的档案资料和细致的口述历史,深入分析殖民、民选、自治、独立不同阶段南大面临的政治情势,对1953年南洋大学倡办至1968年新加坡政府正式承认南洋大学学位,这十五年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不同时期政府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研究,探寻南洋大学如何从最初的华文大学,历经族群、语言、教育与政治的纠葛,最终在国家建构阶段,按照行动党政府的国家目标、国家特性、政治格局、政党体系等要求,实现了国家化。该书立论客观,论述有力,从新的视野和角度,勾勒出南洋大学与政府的角力、对新加坡政治生态的影响,从而力求透视教育、语言、文化和政府、国家之间的多重关系。

  • 该书为口述历史,由郑奋兴教授先后五次接受南洋大学校友夫妇陈玉雄博士和刘慧娟博士访谈的录音记录结集而成。 全书共分五章,主要述说了南大创建发展的历程,南大优良的校风,南大的品牌及其双语政策,南大学位从不被承认到被承认的过程,南大与政府的关系,南大与新大的合并,南大有趣的人与事,以及南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书中也汇集了一批珍贵的照片,同时还收录了郑教授曾在报章和网站上发表的十三篇文章。

    作者郑奋兴1960年自南大理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即赴英国皇后大学深造,两年内取得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毅然返回母校执教,先后担任南洋大学数学系主任、李光前数学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到了1970年代末,开始把专业研究重点转向资讯科技。过去四十年,就数学与电脑资讯科技等相关课题,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Algebraic Graph Theory 和 Neural Logic Network。

    国际书号:978-981-4365-78-9 页 数:269页 价 格:S$20

    该书十位作者,分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生、受教和任职,因为对南大研究有一份共同的兴趣和关怀,于是集聚在一起,各自从不同角度回望历史之河,审视不同的图像。

    在书中,南大创办人陈六使、首任校长林语堂、发动学潮的南大学生陆续登场,评议大学的其中两份报告书——《白里斯葛报告书》和《王赓武报告书》先后亮相,南洋大学文化符号——旧牌坊、前行政楼和裕廊校园,也成为焦点。另一方面,作者们还通过国际与中国元素的考察、新港两所华文大学的比较、新马国家疆界虚实的论析、新加坡华文教育者情态的探索,回溯往事。其中有宏观的论述,更有微观的探讨,还有比较研究。书里第一手资料纷呈,连漫画和木刻也

    进场。南大往昔,经过一番解读与梳理、勾勒与反思,过去一些不为人注意的事件,或一些刻板的论述,或一些想当然尔的评结,获得关切、质疑、讨论、补充和纠正。

    主编李元瑾是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也是《南洋人文丛书》总主编,以及该丛书之“南洋大学历史研究”和“华人研究”的系列主编。其他论文作者包括:黄康显、黄庭康、利亮时、何启良、周兆呈、黄坚立、丘淑玲、林增如、游俊豪。

    南大图像:历史河流中的省视李元瑾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7)

    国际书号:978-981-4139-76-2 页 数:338页 价 格:S$25

    该书是从学生角度切入研究南洋大学历史的一本著作。书中以早期的南洋大学学生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在20世纪50、60年代动荡时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研究检视了一代华校生的坚持和理想,同时也反映他们在新加坡政治社会转型期面对的困境。

    作者丘淑玲曾在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攻读硕士学位,并于毕业后担任“南洋大学历史研究“计划的研究助理。“南洋大学历史研究”计划由李元瑾博士主持,该书是此项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

    国际书号:981-4139-52-1 页 数:311页 价 格:S$25

    理想与现实南洋大学学生会研究(1956-1964)丘淑玲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6)

    郑奋兴讲南大故事郑奋兴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1)

    7 8

    南洋大学历史研究系列

  • 华人研究系列

    9

    该书十二位作者分别出生、受教和任职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跨国的生活和研究经历,使得作者们对于华商网络这样的题材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识。全书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提供了不同的个案及其氛围。其中,序章和第一部分着重理论性的探讨;第二部分讨论了清末至1949年之间在华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的事例,重点在于揭示华商网络的历史特征;第三部分则讨论了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厦门以及长崎等地的现状。将网络与国家作为两个流动性的范畴来把握,是本书的一个尝试,这

    一视野或能让我们对20世纪的华人研究范式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主编廖赤阳是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教授。刘宏时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暨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其他论文作者包括:滨下武志、陈天玺、任娜、村上卫、释明瑛、陈丽园、游俊豪、曾玲、王维、帆刈浩之。

    错综于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东亚口岸城市的华商与亚洲区域网络廖赤阳、刘宏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国际书号:978-981-4139-92-2 页 数:284页 价 格:S$26

    作者在书中对海外华人社会的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等课题进行了深刻的透析、考察和论证。海外华人社会还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在海外环境和祖国政治经济交叉的影响之下,海外华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对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作出一定贡献。 全书共14篇论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与传统的课题有关,诸如海外华人传统形象的变更、传统的行业组织、传统的社会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以及传统的商业网络等;第二部分讨论现代化,包括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海外华人民族主义、海外华人参与中国的经济与交通的现代化,以及海外华人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的互动等。

    作者颜清湟是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士、澳洲国立大学博士,现任澳洲阿德莱德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兼任讲座教授。学术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外交史、海外华人史、海外华人社会史和海外华人商业史等。

    海外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化颜清湟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0)

    国际书号:978-981-4340-01-4页 数:357页 价 格:S$28

    该书对林文庆在东西文化之间穿梭、在南洋与中国两地之间南北往返,作了探讨和记录,全书即由“东西穿梭”和“南北往返”两卷组成。上卷“东西穿梭”的七篇论文,为2006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中学与西学:纪念林文庆创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成果。下卷“南北往返”中,编著者的四篇文章,加上出自中英文报章记者之手笔的两篇附文,主要追溯林文庆从新加坡北上厦门大学、在厦大十六年、然后从厦门南返家园的足迹,并记录林文庆在厦门大学从被遗忘到再受尊重、最后“重归”厦大校园的历程。

    从西学到中学、从边缘到中心、从遗忘到纪念,这是林文庆与厦门大学一段曲折而又发人深省的经历。该书编著与出版的目的,一则回顾林文庆的文化之旅及其为厦大所作的贡献,二则反思人物的研究与历史的评价。

    编著者李元瑾是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也是《南洋人文丛书》总主编,以及该丛书之“南洋大学历史研究”及“华人研究”的系列主编。

    东西穿梭 南北往返林文庆的厦大情缘李元瑾 编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9)

    国际书号:978-981-4261-94-4 页 数:272页 价 格:S$26

  • 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

    剧盒是新加坡最活跃的剧团之一,不仅作品产量丰富,在艺术实践上也有多方面的探索,不论是本土原创作品、改编自外国经典的著作、商业主流的音乐剧、实践性制作、户外的社区剧场,或是广播论坛剧场,都有非常显著的表现。

    然而,在一个华语被边缘化,政府强势,而审查和监控机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戏剧盒如何与国家协商艺术自主性,创造一个具有社会批判性和动员能力的剧场呢?它又通过何种策略吸引观众,建立自己的观众群,成为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剧团之一?

    该书通过对戏剧盒二十年剧场实践的分析,从批判的角度审视新加坡剧场与国家政策、全球化过程及媒体的各种复杂关系,并希望能够带动更多读者、评论者、艺术工作者和学者对新加坡剧场艺术和历史的关注。

    作者黄浩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之后在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课程并获得学位,并在英国亚非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性/别在中国大陆电视的再现问题,其他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当代文化现象、文学与戏剧,以及新加坡剧场。

    戏剧盒与新加坡的社会剧场文化干预与艺术自主性黄浩威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1)

    国际书号:978-981-4343-23-7页 数:302页 价 格:S$26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书。如何阅读作品,是文学理论最重要的出发点,也是文学理论尝试要解决的问题。该书列出与文学批评有关的十五个关键词,以欧美文论所阐发的内容为基础,并适当地参照中国的文学批评。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现代中文文学作品,还涉及非文字的文本,如绘画、音乐、广告等等,以及各种广义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行为。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处理的是几个基本课题——作者、阅读、文本;第二部分是文本的阅读策略,是读者面对文本的切入方法与分析工具;第三部分是将文本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关注的是文本的政治性。

    作者柯思仁是南大中文系副教授,也是《南洋人文丛书》副总主编,以及该丛书之“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的主编。作者陈乐是旅英学者,曾任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研究员。

    文学批评关键词概念·理论·中文文本解读 柯思仁、陈乐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国际书号:978-981-2839-85-5 页 数:283页 价 格:S$26

    10

  •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系列

    11

    该书十二篇文章分成五个单元。前面六篇都以人物为篇名,第一至三篇分别探讨二战前南洋、朝鲜和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跨界与反应,研究他们对“国家”、 “文化”的体会与见解;第四至六篇以二战后的马来西亚和印尼为研究地区,聚焦于国家建构与族群文化的矛盾、挣扎、适应。第七和第八篇,焦点则放在跨国网络、国家疆界与文化认同,前者以中国南安诗山和马来西亚的叶姓家族为研究对象,后者以当代世界华人宗乡社团为考察范围。第九和第十篇,着重于两个旧/新华人移民群体,一为马来亚柔佛州的潮州义兴公司及其潮州文化的维续,一为新西兰的华人新移民与土著毛利人在权利和文化上的矛盾。第十一和第十二篇,

    探讨的是疆域观念和华人称谓两个课题,一是论述中国疆域及其观念的变迁,一是阐释中国人/华人等称谓的政治意涵。

    主编李元瑾是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也是《南洋人文丛书》总主编,以及该丛书之“南洋大学历史研究”及“华人研究”的系列主编。论文作者包括:王赓武、梁元生、范广欣、颜清湟、何国忠、廖建裕、陈志明、曾玲、郑良树、叶宋曼瑛、林岗、高默波。

    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李元瑾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国际书号:978-981-2839-81-7 页 数:294页 价 格:S$26

    不把疆界看成是一个固定甚至僵化的概念,而开始思考疆界的流动性和变异性,这种行动,也正是超越疆界思考的重要基础。本书共收集十六篇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中的疆界”,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疆界和文化的课题;第二部分“中国文学中的疆界与现代性”,侧重在中国文学中的疆界与现代性问题;第三部分“疆界与本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新马本土文学与文化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文学疆界与南洋图像”,探讨的是中国与新马文学中对于南洋的想像。

    主编柯思仁是南大中文系副教授。宋耕时任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论文作者包括:王宁、冯树勋、林安梧、贺麦晓、陈乐、魏纶、孙爱玲、戴有均、蔡慧琨、王志伟、庄华兴、许福吉、朱崇科、南治国、许文荣。

    超越疆界全球化·现代性·本土文化柯思仁、宋耕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7)

    国际书号:978-981-4139-70-0 页 数:270页 价 格:S$22

  •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系列

    当前对“性别”议题的讨论日益多元化,该书将之与“疆界”概念并置,意在呈现两性主体在空间、地理、内心与身体等诸多层面上的对话。书中共收录十五篇文章,涉及范围宽广,依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跨界视阈与性别身份;二、中国文学语境中的性别阐释;三、中华文化圈内的女性文本世界。第一部分对性别与疆界的论述,突出了全球化的语境,并通过跨越地理时空、“主流/边缘”的界线,对“全球化/本土化”、“主体/他者”等身份问题提出深刻思考。第二部分对中国传统历史场域中的性别生存议题,和现当代文本世界中的“上海-女人”这一文化热点,给予了当代性别研究的细致阐释。第三部分横跨大中华区域,或纵览古今众多女性形象,或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的女性文本世界,揭示不同时空

    语境下女性话语的丰富内涵及其之间的深层联系,并兼及对大众文化等课题的讨论。

    主编熊贤关曾执教于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论文作者包括:吴燕娜、冯进、谢瑶玲、王仪君、徐基新、林松辉、华玮、陈淑贞、余婉儿、刘茜、林丹娅、杨莹、胡月宝、林姵吟、孙玲玲、李毅梅。

    性别与疆界熊贤关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6)

    国际书号:981-4139-58-0 页 数:317页 价 格:S$25

    该书收录论文十篇,横看方言,再从现代汉语上探近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诸现象与各种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教育等因素的关系,并跨语言和学科就翻译中的语义、语篇和认知等角度展现语言研究的多个面向,以及语言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的事实。

    主编谭慧敏时任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论文作者包括:曹志耘、黄晓东、周长楫、王惠、王黎、陈瑶、唐莉、郑雅丽、郑冰寒、邓静。

    语言的多视角考察谭慧敏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7)

    国际书号:978-981-4139-62-5页 数:184页价 格:S$16

    该书收录论文十七篇,分四个方向谈汉语的发展近况。首先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宏观思考,从命名到语言系统性乃至汉语成为东亚共同语的可能性,进而论及汉语词汇的扩散变异,包括编撰通用汉语词典的具体讨论。然后,分论汉语在各华语文地区的一些微观现象,包括探索语言的竞争和汉语教材因时制宜的变化。最后讨论了资讯科技对传播汉语所起的作用。

    主编谭慧敏时任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论文作者包括:陆俭明、范开泰、郭熙、汪惠迪、周清海、林万菁、姚德怀、钟志邦、王晓梅、汤浩坚、黎欧阳汝颖、梁慧霞、张连航、陈家骏、谢家浩、王君超、张从兴、黄惠燕。

    汉语文走向世界谭慧敏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06)

    国际书号:981-4139-61-0 页 数:349页 价 格:S$25

    12

  • 南大 语言 文化 丛书12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华族语言、文化、文学、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邀请海内外学者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后即出版专书,集成“南大语言文化丛书”,自1996年至今已出版二十余册。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3

  • 南大 语言 文化 丛书

    出版一览表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出版一览表

    14

    书名 编者/作者 出版机构 出版年份

    甲骨学论集 云惟利

    黄競新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2011

    古腔粤曲的音韵 云惟利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香港) 2005

    重读传统:跨文化阅读新视野 宋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5

    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尝试:

    兼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究

    顾祖钊

    郭淑云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2005

    一种方言在两地三代间的变异:

    文昌话和漳州话在本土与海外的时地差异 云惟利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2004

    新加坡闽南话俗语歌谣选 周长楫

    周清海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2003

    翻译与语言对比论丛

    谭慧敏

    林万菁

    (编著)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2003

    新加坡闽南话词典 周长楫

    周清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

    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 周清海 玲子传媒(新加坡) 2002迈进新世纪:文学言说 郭淑云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2002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童庆炳

    谢世涯

    郭淑云

    北京出版社(北京) 2002

    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李元瑾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新加坡)

    2002

    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汶莱卷

    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九

    云惟利

    (总编)

    王绍英

    (主编)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2001

    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

    木斋

    张爱东

    郭淑云

    京华出版社(北京) 2001

    南大学人 李元瑾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2001

    新加坡闽南话概说 周长楫

    周清海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2000

    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 曾玲

    庄英章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2000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汪惠迪 联邦出版社(新加坡) 2000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新加坡华语文的现状与未来 陈照明 联邦出版社(新加坡) 2000

    务实的决策:

    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 吴元华 联邦出版社(新加坡) 1999

    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 庄钦永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台北) 1998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 周清海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1998新加坡社会和语言 云惟利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1996

  •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5

    该书由南洋理工大学的云惟利教授和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的黄競新教授担纲主编,收录黄競新教授发起的研究计划“殷代疾病研究”之第一批研究成果的各篇论文。此计划的研究层面较广,涉及甲骨文中的殷代疾病及医疗问题、殷人生育问题、甲骨文资料库论文索引与考释文字功能之探索等。研究成果不仅可还原殷代医学史实,也为未来地球人类适应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讯息。

    编者云惟利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黄競新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甲骨文论集云惟利、黄競新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2011)

    国际书号:978-981-0899-88-2 页 数:466页 价 格:S$68

    古腔粤曲是现代粤曲的前身。现代粤曲用现代音唱曲和念白,古腔粤曲则用官话音,其来源为何种方言尚不清楚,照粤曲伶人代代相传的说法为来自“中原音韵”和“中州方言”。但是后来又受到桂林官话的影响,所以古腔粤曲所用官话又称为“中州桂林话”。不过,现传古腔粤曲的语音系统和现在的桂林话并不相同。大抵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参入不同的方音。粤音便是其中之一。

    自现代粤曲发达后,古腔粤曲便日渐式微了。目前,世界上会唱古腔粤曲的人不到十个,在内地亦已失传。作者联络上其中一个会唱之人李锐祖先生,以记戏文的办法,在书中记录其唱古腔粤曲的语音,资料弥足珍贵,独一无二。

    该书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探讨古腔粤曲形成的历史及其与现代粤曲的关系;第二,分析和描写古腔粤曲的语音系统;第三,整理戏文,以便保存这项珍贵的史料。全书共分“序说”、“古腔粤曲的形成”、 “音韵系统”、“戏文标音”、“结论”五章,记录十二折古腔粤曲戏文,逐字标音,保存古腔的音韵,以便研究粤曲历史和方言的人参考。这些资料,于语言学和粤曲历史两方面都很重要,其可贵之处有四:第一,早期粤曲所用的中原音,藉古腔粤曲而保存下来,虽然口耳相传难免走样,但仍可想见其梗概,而这古腔粤曲的语音好比是一种方言化石;第二,古腔粤曲的语音保存入声,而入声字的韵尾辅音已消变为轻微的喉塞了,这对于了解元代《中原音韵》的入声演变情形很有帮助;第三,古腔粤曲的语音虽为官话音,然几百年间口耳相传,难免参杂粤音,实为一种新的官话方言,这有助于了解方言融合生成的情形;第四,粤曲舍官话音而改用粤音,这在粤曲历史上为一大转变,这些资料将有助于了解粤曲早期的历史。

    古腔粤曲的音韵云惟利 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2005)

    国际书号:978-962-7330-18-9页 数:189页 价 格:S$8

    作者云惟利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6

    在文化、知识和思想多元共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对传统文化做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使之成为连续不断的传承、成为一种新的走向?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需不断发掘和开拓。编者深谙通过跨文化视角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文化传统,为此在本书中作了有益和重要的尝试,即从跨文化角度对传统文本进行“重读”,希望可以发现许多在单一本土文化中难以被发现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与价值。所涉及的文本从《周易》到《红楼梦》,跨度很大,方法也不尽相同,既有运用和借鉴西方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批评理论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文章,又

    有使用较为“传统”方法的研究。然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从某种层面颠覆了“权威”解读,提出了新的阅读可能性。 书中共收录十五篇论文和译作,新阐释与新思路琳琅满目,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以现代眼光解读《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横向比较杜甫和但丁、研究现存元杂剧版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性别与意识形态角度解构《西厢记》的“爱情”话语、分析《红楼梦》中“情”与自我建构的关系、从文武之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建构等。这些阅读新视野,相信能让对于中国文学、文化以及比较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有所获益。

    编著者宋耕曾是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本书作者和译者包括:张爱东、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宋耕、顾祖钊、戴思客、伍晓明、周锦莲、郑雅丽、杰若米·坦伯灵、列键曦、伊维德、周建渝、熊贤关、邱加辉、李海燕、王一敏、许福吉、雷金庆、李木兰。

    重读传统跨文化阅读新视野宋耕 编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国际书号:756-00-4698-3页 数:323页 价 格:S$12

    所谓“真理”,即人类在某些问题上的共同看法。由于真理不会仅囿于一种文化内反映出来,因此,该书试图从总结人类关于文学艺术的共同性认识着手,将中西共识性的、共通性的问题融合起来,努力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并为21世纪人类文学理论重建工程提供一个文艺理论融合的新方案。综观全书,主要透过八个篇章做出两项有趣的尝试:一是为一批古代文论的范畴和理论作出现代阐释,以纠正西方文论的某些缺陷,如剖析气韵生动论对西方生命形式论的改造作用,意象论对西方现代派的概括作用,言、象、意理论对西方现代文本层次论的规范作用,摹心说对西方模仿论的纠正作用,中国言理、言情和言史的三元文学观对西方文学观的梳理作用,中国道家思维方法对

    西方传统思维、后现代思维方法的整合作用等;二是根据以上基础总结出中西文论融合的五种基本模式,即共通性融合、互补性融合、对接式融合、辨伪式融合和重构式融合。两位作者通过新理性主义此种新思维方法超越了旧的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困境,有助于建构起一种既能继承人类理论智慧,又能超越目前中西文论形式的新文艺理论体系。该书是两位作者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进行的研究计划的成果。

    作者顾祖钊是中国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做访问研究。郭淑云是南大中文系副教授,也是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

    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尝试兼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究顾祖钊、郭淑云 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国际书号:702-004-867-6页 数:652页 价 格:S$15

  •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7

    新加坡人对于翻译的普遍概念是:那不是一门专业,几乎任何有双语能力的人都可以胜任。事实真是如此吗?通晓双语的人与精通双语的人的翻译效果会否一样?精通双语的人和精通双语并善于研究语言对比的人的翻译效果会否相同?答案均是否定的,因为语言对比能帮助人们对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翻译的效果将会不同凡响。 该书共收录十二篇论文,包括五篇英文稿,集中探讨汉语和其他语言以及方言之间的各种关系,有总论、研究述评以及翻译理念和语言对比的讨论,凡语音、语汇、语法、语义、修辞、文化各个方面,皆有所涉,旨在推动新加坡翻译与语言对比研究,鼓励社会在这个信息时代珍惜、善用与开发语言资源,发挥多语社会的潜在优势。

    编者谭慧敏时任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林万菁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本书论文作者有黄邦杰、潘文国、郑雅丽、白阿丽、谭慧敏、林万菁、赵伊露、俞鸣蒙、余丹、王永炳、潘文光、周长楫。

    翻译与语言对比论丛谭慧敏、林万菁 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3)

    国际书号: 981-0499-03-5页 数:289页 价 格:S$22

    该书是继《新加坡闽南话概说》和《新加坡闽南话词典》之后,两位作者在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进行的研究计划的成果。 新加坡闽南话俗语与歌谣是闽南话地域文化宝库里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历时十个月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闽南籍华人中进行调查访问而完成的本书,收录了1500多条俗语和近200首歌谣,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加坡闽南籍华人先辈从福建闽南地区移民至此时所带来的,也有少数是本地闽南籍华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创造的。这些俗语和歌谣不仅述说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反映了本地的生活,散发着南国风土人情的芳香,也突出了新加坡闽南话词语独具的特点,堪称是新马地区闽南话俗语歌谣的一个剪影,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

    编者周长楫是中国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做访问研究。周清海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新加坡闽南话俗语歌谣选周长楫、周清海 编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书号:756-1521-58-8页 数:478页 价 格:S$10

    文昌话是海南岛文昌县的方言,漳州话是福建省漳州市的方言。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目前文昌话在文昌、汶莱两地三代人的情况和漳州话在漳州、马六甲两地三代人的情况,并从中着眼于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同一地方三代人所说的话在语音、语词、语法方面有些什么差异?第二,两地三代人所说的话在语音、语词、语法方面有些什么差异?第三,哪些因素影响同一种方言在两地的传承与变化?第四,同一种方言在本土与海外所面对的困难有何不同?第五,同一种方言在本土与海外的发展趋势如何?该书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来撰写,深入探讨同一种方言在不同环境中存活与衰亡的情况和影响因素,确立“一种方言在两地三代间的变异”这样的调查模式,而这从方言研究角度而言,是综合社会语言

    学的新视角,也是作者的奇招创见,值得关注。

    作者云惟利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种方言在两地三代间的变异文昌话和漳州话在本土与海外的时地差异云惟利 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国际书号:756-1521-98-7页 数:368页 价 格:S$20

  •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8

    世纪末往往充满了烦躁与骚动,后现代语境中的世纪末文学更是悬浮着紧逼感与危机感。关怀人文思想与文化承传的文学探索是重要的任务,那么21世纪末的文学研究是如何的呢?是忧郁的?平稳的?还是多元的? 该书在世纪末之际,收录十五篇论文,其中三篇为英文稿,分为“文学与文化探索”与“文学语言与教学”两辑。第一辑收录与美学、文学与文化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比较美学、中国古典诗学、文学评论、民间文学、性别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以及当代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的论文则从不同角度概述和剖析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特征,有助于检视当今文学和语言的教学方法。

    该书论文作者包括童庆炳、王洪、张爱东、宋耕、熊贤关、郭淑云、李雪萍、蔡美丽、杜琳、禤素微、王永炳、谭慧敏、林万菁、许福吉、谢世涯。

    迈进新世纪:文学言说郭淑云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2)

    国际书号:981-04-7399-0页 数:353页 价 格:S$15

    1965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家后,两地华人各自朝往不同方向前行,无论是在政经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或是在文化教育道路所选择的方式,其差异性显然超越共同性,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比较研究是学术工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全面检视和剖析问题,然目前学术界针对新马华人比较的研究并不多,本书可谓是这方面的补白力作,从各方面比较新马两地的华人课题。

    世纪之交,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携手,于2001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新加坡举办“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国际学术会议,集合了加拿大、澳洲、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

    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新马华人研究学者,就各自的相关研究课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会上宣读的论文超过40篇,过后有38篇论文经参会学者修订后,出版成中、英文两本论文专辑,本书为中文专辑。书中共收录了二十篇文稿、一篇主体论文的中译稿,按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传统与现代:归属感的游移”、 “华文教育与华闻”、“华人政治与经济”、“华人文学、宗教、语言”,以及“新马华人研究概况”,从而揭开新马华人本土化的一些画面,并展现新马华人分道扬镳后的一组组图像。

    该书论文作者有王赓武、何国忠、李元瑾、曾玲、郑良树、周聿峨、小木裕文、崔贵强、林若雩、朱浤源、郭俊麟、庄国土、林华生、王润华、杜琳、杨松年、苏庆华、陆俭明、黄贤强、张应龙。

    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李元瑾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南洋大学毕业生协(2002)

    国际书号:981-4127-15-9页 数:544页 价 格:S$25

  • 南大语言文化丛书

    19

    文学反映历史。战后这几十年间,东南亚地区华人的社会变迁,在当地文学中,必有反映。把这些作品编选成集,正可以考察战后以来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的历史。于是,乃有编选《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之倡议。以东南亚各地华文文学为一整体,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汶莱、泰国、越南、寮国、柬埔寨、缅甸。编成若干选集出版,成为一套丛书,以便了解战后以来,东南亚各地的华文文学及华人社会历史。这是编选这套选集的缘起。

    该书为《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系列的首本选集,编者先从〈火炬〉、〈油城文艺〉、《文苑》等报纸副刊、及“婆罗乃同学会”、“婆罗乃旅台同学会”、“汶莱旅台同学会”等诸多社团会刊、年刊、校刊中,尽心搜罗汶莱华文文学作品,之后依据作品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挑选出200余篇作品载于书

    中,其中包括72首诗作、114篇散文、7篇短篇小说、8篇微型小说、12篇论文与史料,以及1部剧本。入选的作品,都是极珍贵的史料,有如镜子般照出汶莱华人在1945年至1999年这55年来的历史足迹,还有东南亚华人半个世纪的悲喜甜酸。

    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汶莱卷·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九年云惟利 总编、王昭英 主编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1)

    国际书号:981-04-4462-1页 数:668页 价 格:S$40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国家,由于国情需要,政府实行双语政策,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以利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如今新加坡已处发达国家之行列,生存的问题解决了,然而母语的教学问题、文化的传承问题应如何解决?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建议新加坡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全书共分三卷,收录十五篇与新加坡华文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是为作者三十年来从事华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的经验总结。作者针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发表关于华文教学的目的、华文教学的内容、华文教学的方法以及华文教材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北京大学汉语研究学家陆俭明教授在序中写道:“周清海博士在这本书里所发表的关于如何进行华文教学的意见,真可谓是

    真知灼见。我认为,本书的出版将大大有助于改进新加坡现有的华文教学,提高华文教学水平。本书对中国汉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学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清海时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周清海 著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

    国际书号:981-0098-97-9页 数:158页 价 格:S$8

  • 20

    华人移民比较研究:适应与发展

    国际会议论文集

    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华裔馆联袂,于2007年10月26日至27日举办“华人移民比较研究:适应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会后按计划与学者们共同努力,对会上提交的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进行评审和修改,分别结集出版成中文专辑和英文专辑。

    两本专辑共收录16篇论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西方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定居、调适与发展。

    目录

    周敏 华人移民家庭和华人社区环境对新生代成长的影响

    李明欢 国家与市场的跨国互动: 从人口构成解读法国中国新移民非正规流动模式

    刘宏 华人新移民的跨国流动和调适模式: 英国与新加坡的比较研究

    黄昆章 明天会更美好: 澳大利亚新老华人移民的比较研究

    廖赤阳 在日中国人社会的历史经验与时代课题: 兼与东南亚模式相比较

    梁英明 多元种族社会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

    游俊豪 家族、种族、国族: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境遇

    李元瑾 新加坡的中国移民: 从“新客”到“新移民”

    华人移民比较研究 适应与发展 主编:李元瑾、廖建裕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华裔馆(2010) 国际书号:978-981-0858-38-4

    页 数:181页 价 格:S$28

  • 英文专辑

    21

    Table of ContentsChinese Migration to the U.S.ABernard Wo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AustraliaChristine Inglis

    Locating Chinese New Zealanders: Contemporary “QualityMigrants” and Yesterdays’ “Undesirable Aliens” ComparedManying Yip

    Chinese Migrants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States:Some ReflectionsLeo Suryadinata

    Old and New Immigrants from China to the Philippine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Teresita Ang-See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Voon Phin Ke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Tea Merchants in Singapore:1920-1960: Issues and ResponsesJason Lim

    Chinese-Singaporeans in Hong Kong:Transnational Habiti and Cultural CapitalCaroline Pluss

    Chinese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Edited by Leo Suryadinata & Lee Guan KinSingapore: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2009)

    ISBN: 978-981-0823-72-6

    如欲订购该会议论文的英文专辑,敬请联络:

    华裔馆 Chinese Heritage Centre12 Nanyang Drive, Singapore 637721

    电话:+65 6790-6176传真:+65 6792-0017 电邮:[email protected]

  • 22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出版、云惟利教授担纲主编,刊载各地学者之研究心得,其中包括海内外华族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政治、经济之论文,旨在促进汉学之教学与研究,以及与各地汉学界之交流。学报自1996年推出以来,至今已出版至第七卷第二期,总计十四期。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

    主编:云惟利 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国 际 书 号:0219-0699 价 格(每期) :$12(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六卷第二期) $22(第七卷第一期、第二期)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顾问委员会

    何 大 安 中央研究院刘 象 愚 北京师范大学单 周 尧 香港大学王 赓 武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吴 宏 一 香港城市大学郉 福 义 华中师范大学颜 清 湟 阿德雷德大学张 洪 年 香港中文大学赵 昌 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周 清 海 南洋理工大学庄 英 章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3

    拆呐,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对城市拆迁的再现

    陈 涛

    汉语交际语法论析 徐 峰

    论布莱希特的主体认识和儒家及道家思想间的关系(英文)

    郑 杰

    “所以”的语法化历程 陈松霖

    “潮”的多义网络及词义演变机制 梁吉平

    书评

    陈蒙鹤著、胡兴荣译 《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与华人社会(1881-1919)》

    何奕恺

    [美]周蕾著、蔡青松译《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

    吴舒洁

    第七卷第二期

    茅盾的修辞观及其语言风格特点论析 陈家骏

    新加坡版的“新三民主义”:初探新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与离散意识

    陈志锐

    想象台北:论罗门诗中的城市书写 区仲桃

    格非的叙事实验:从“紊学”的角度阅读〈青黄〉

    危令敦

    冯至《伍子胥》新释 孔新人

    从“荒域”到“V城”:王韬和董启章的香港故事与男性建构

    许维贤

    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

    朱崇科

    论美成体与江西诗派之间的关系 木斋 张爱东

    宋太宗对宋初政治的贡献述评 钟国荣

    一套记音符号,两种语音系统:新加坡小一儿童汉语拼音偏误调查

    胡月宝

    书评

    宗延虎主编,宗延虎、吴礼权、高万云著《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上、下卷)

    林万菁

    第七卷第一期

    2012

    2008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4

    北静王如是说:《红楼梦》庄重语调的翻译(英文)

    黄国彬

    1950年代教会大学的改造:以金陵大学为个案研究(1888-1952)

    刘方仪

    杏花村:从文学意象到文化符号 纪永贵

    论虚实空间之转移媒介及其美感 陈佳君

    解读“三毛热”现象中的文化意蕴与欲望书写 孙玲玲 熊贤关

    探测形成新加坡华语声调特质的外来语素(英文)

    蔡志礼

    当前新加坡华文报章新闻标题修辞手法论析 陈家骏

    “寻根”悖论:重读韩少功1985-1986年的创作文本

    陈 乐

    清代诗学的折中思维现象与雅的审美思潮 廖宏昌

    书评

    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 林万菁

    《文心雕龙》《诗》论中的两种诗学范式 姚爱斌

    《全唐诗》“红楼”意象与《红楼梦》命意发微 潘承玉

    记忆的永恒与永恒的梦境:论皇甫松《梦江南》二首

    陈湘琳

    唐宋赋学研究之我见 詹杭伦

    宋明理学对无锡才子顾毓琇的熏陶 王 煜

    内心私语与现实批评:论刘以鬯的《酒徒》 危令敦

    第六卷第二期

    第六卷第一期

    2006

    2003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5

    从铜器铭文看西周中期的土地交换 马瑞霞 陈双新

    朱熹叶音与江永古音 陈鸿儒

    当代汉字用字定量的几个问题 王有卫

    武侠小说的鼻祖,欧洲史诗的远亲:重读《庄子·说剑》

    黄国彬

    六朝唐宋同题咏物赋管窥 谭家健

    论《水云楼词》的艺术 刘梦芙

    派里—洛德口头—套语理论:对中国口传文本研究的应用与局限性

    郭淑云

    论如何中译《一树梨花压海棠:剧本》 曾焯文

    书评

    单周尧《左传学论集》 崔 彦

    单周尧《文字训诂丛稿》 崔 彦

    中晚唐诗四题 陈文华

    缶庐题画诗论衡 严寿澂

    惯性下的突围: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古代妇女作家研究

    张雁 张宏生

    从佛教苦行角度解释郁达夫其人其文及南奔动机

    王晋光

    回顾“寻根文学” 潘天强

    高行健:知识分子型的剧作家(英文) 柯思仁

    钱钟书先生的《离骚》辨析与忧患意识 李学铭

    第五卷第二期

    第五卷第一期

    2002

    2002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6

    羌钟铭文新释 陈双新

    晋侯苏钟铭文述考 陈双新

    黎锦熙语法体系述评 谢耀基

    九万里风安税驾:论东坡之出处进退

    王洪 张爱东

    《宋史日本传》材料来源考 王贞平

    文学诠释 黄维樑

    《九歌》韦里英译商榷 陈远止

    文学翻译的限度(英文) 黄国彬

    力比多与权利欲:传统女性不自知的生命动力

    林春美

    书评

    孙广德《中国政治思想专题研究集》《明清政治思想论集》《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论集》

    朱浤源

    钟瑜《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 林万菁

    有关汉泰早期接触年代的几个汉语古音参照点 龚群虎

    《西游记》中的“把/将”“被”合用句 谭慧敏

    清代以来成都话双音节重叠词的变调 唐 莉

    北京话句尾“了”三分法初探 许小颖

    音韵与句法交界:华语三声变调的机制与音域(英文)

    吴英成

    第四卷第二期

    第四卷第一期

    1999

    1999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7

    当代汉字认知研究的进展与困惑 李 辉

    鲁迅《自题小像》诗五种英译的比较 林万菁

    从意境说看王维辋川诗 谢华龙

    李晓生未完成自传稿先睹 李 纾

    书评

    黄嫣梨《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 陈三井

    陈星《丰子恺的艺术世界》 梁文福

    伍艾伦《专制之限度:从宋儒学说到政治权利学说》(英文)

    严寿澂

    丘宏达等《第一届亚太区国际法学会会议论文集》

    卜 达

    第三卷第一期

    1998

    台湾闽南话部分次方言的语音和词汇差异 张屏生

    钟嵘之《诗品》是诗话吗?(英文) 张爱东

    《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阈值界定 李凤亮

    光影与色彩交响:张爱玲《金锁记》的视觉意象

    黄国彬

    论卞之琳诗文中的废名影响 江弱水

    书评

    韩拿斯《亚洲语言拼字法困境》(英文) 康 丹

    叶宋曼瑛《五十年来的海外华人》(英文) 洗玉仪

    关信基等《一九九七年中国回顾》(英文) 泰伟斯

    第三卷第二期

    1998

  • 李陆琦先生传

    甲骨文中所见之日晕与天虹 黄競新

    两周金文复句研究 周清海

    越王剑铭考释 云惟利

    楚国金文书体风格的演变历程 林清源

    隶书起源问题重探 陈昭容

    关于同类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林万菁

    汉石经论语残字异文考 吕振端

    新加坡与中国调整简体字评骘 谢世涯

    论新加坡华语文的“政治价值” 吴元华

    孝经称代词研究 陈雨箬

    孔子所谓“仁”的旨义之省思 苏新鋈

    陆陇其的实践哲学 龚道运

    附录:李陆琦先生著作目录

    第二卷第二期

    1997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8

    诗经“式”字释义(英文) 蔡志礼

    左传双音词的变异用法 卢鸣东

    说人们及其相关说法 云惟利

    谈心以及心的比喻词 曹逢甫 刘秀莹

    张正见及其诗歌风格 陈玉珊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角色建构(英文)

    熊贤关

    书评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谭慧敏

    叶览册《上海口语材料》(英文) 包睿舜

    吕法鲁《经商与自我拓展:清代社会的正直商贾》(英文)

    邓诗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

    宏建燊

    丘宏达《中国国际法年报》(英文) 邱垂亮

    曾澍基等《一九九六年中国回顾》(英文) 家 博

    郑宇硕《一九九七香港专题报道》(英文) 陈智宏

    第二卷第一期

    1997

  • 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目录

    29

    译龙点睛:谈中国古典诗动境的英译

    黄国彬

    死亡愿望与殉国大义:郁达夫在苏门答腊的生活(英文)

    曾焯文

    近百年日本汉语教育管窥 鳟泽彰夫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修辞 王永炳

    海南闽语语词的来源及闽语和吴语的关系 云惟利

    书评

    柯木林《新华历史人物列传》 游学华

    潘翎《炎黄子孙》(英文) 吕敏琳

    卢永鸿《中国司法复兴》(英文) 伍绮剑

    林保淳《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 许福吉

    发刊词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 陆俭明 张楚浩钱 萍

    文革词研究 侍建国

    从历史地理看吴语和闽语的关系 云惟利

    情欲的告解:论张贤亮小说里的自我批评与自我肯定(英文)

    危令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