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48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 李廷恩 無線充電係指具有電池裝置之產品,可透過無線感應的方式取得電力以進行充電,包含 無線充電、感應式電力、非接觸式充電、無接點充電都是泛指相同之技術。相較於有線充電 方式,無線充電因無通電接點之設計,可避免觸電危險,具較高之安全性,同時也降低電力 傳送元件於使用期間之損耗、避免受環境影響而老化與氧化,進而提高設備之耐用性。此 外,無線充電的最大優點在於其便利性,用電裝置無須以電線連接,僅需放置於無線充電器 上或附近,即可啟動充電;於技術上,甚至可支援 1 對多的無線充電模式,可省去多餘之充 電器,減少電線纏繞的麻煩。因此,現今的用電產品中,不論是手機、平板、電腦、民生家 電、甚至是電動車,皆有其所使用之無線充電產品逐漸被開發與上市,以提供消費者另一種 充電方式的選擇。 無線充電技術發展 一般而言、無線充電系統包含傳送端線圈及接收端線圈,傳送端線圈在電源供應 下以交流電推動而產生交流電磁場,使接收端線圈接收交流電磁場並轉換為電能, 進而供電給用電裝置上的電池,現行之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兩種,分別為磁感應 (Magnetic Induction) 及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磁感應式無線充電係依法拉第磁感應定 律,透過電生磁、磁生電的方式傳送,其系 統架構如圖 1 所示。採磁感應技術的無線電 /////////////////////////////////////////// 一、磁感應 力傳輸效率較易受線圈尺寸及傳輸線圈之間 距離條件所影響,需在短距離傳輸時方能有 較佳之效率,甚至要讓傳送端與接收端貼緊 方能傳輸。雖然感應式無線充電受到物理限 制,然其優點為成本低廉、實現技術較容易。 AC/DC 轉換器(PFC) AC/DC 轉換器(PFC) AC/DC 整流模組 電動車 電池 DC/AC 轉換模組 控制器 通訊模組 控制器 控制器 通訊模組 發射端(供電端) 接收端(電動車端) 天線 Wifi or BLE ▲圖 1. 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架構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48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李廷恩

  無線充電係指具有電池裝置之產品,可透過無線感應的方式取得電力以進行充電,包含

無線充電、感應式電力、非接觸式充電、無接點充電都是泛指相同之技術。相較於有線充電

方式,無線充電因無通電接點之設計,可避免觸電危險,具較高之安全性,同時也降低電力

傳送元件於使用期間之損耗、避免受環境影響而老化與氧化,進而提高設備之耐用性。此

外,無線充電的最大優點在於其便利性,用電裝置無須以電線連接,僅需放置於無線充電器

上或附近,即可啟動充電;於技術上,甚至可支援 1 對多的無線充電模式,可省去多餘之充

電器,減少電線纏繞的麻煩。因此,現今的用電產品中,不論是手機、平板、電腦、民生家

電、甚至是電動車,皆有其所使用之無線充電產品逐漸被開發與上市,以提供消費者另一種

充電方式的選擇。

無線充電技術發展

  一般而言、無線充電系統包含傳送端線圈及接收端線圈,傳送端線圈在電源供應

下以交流電推動而產生交流電磁場,使接收端線圈接收交流電磁場並轉換為電能,

進而供電給用電裝置上的電池,現行之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兩種,分別為磁感應

(Magnetic Induction) 及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磁感應式無線充電係依法拉第磁感應定

律,透過電生磁、磁生電的方式傳送,其系

統架構如圖 1 所示。採磁感應技術的無線電

///////////////////////////////////////////

一、磁感應

力傳輸效率較易受線圈尺寸及傳輸線圈之間

距離條件所影響,需在短距離傳輸時方能有

較佳之效率,甚至要讓傳送端與接收端貼緊

方能傳輸。雖然感應式無線充電受到物理限

制,然其優點為成本低廉、實現技術較容易。

AC/DC

轉換器(PFC)

AC/DC

轉換器(PFC)AC/DC

整流模組

電動車

電池

DC/AC

轉換模組

控制器

通訊模組

控制器 控制器

通訊模組

市電

發射端(供電端) 接收端(電動車端)天線

Wifi or BLE

▲圖 1. 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架構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Page 2: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49

  磁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起源於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 (MIT) 研究團隊於 2006 年 11 月發起一

項代號 WiTricity(Wireless Electricity) 的研究

計畫,其系統架構相同於磁感應式,但不同的

是需讓傳送端與接收端線圈與電路設計在一特

定之操作頻率,可讓兩端線圈達到磁場共振現

象,進而傳輸能量。相較於磁感應,磁共振技

術之優點為:

‧傳輸距離較遠、可達 10-20cm 以上

‧傳輸功率較高、可達到 kW級以上之輸出功率

‧傳輸效率較佳、可達到 75~90% 之系統效率

  然而,磁共振技術之缺點是成本較高,且

傳輸效率會受共振頻率影響,於系統設計與開

發上較具技術難度。

  WPC 制定的 Qi 標準為目前最大之無線充電聯盟,市占率達 95% 以上。除目前已廣泛引

用之 Qi 1.0 版之外,WPC 於 2014 年 5 月提出 Qi 1.1 正式取代 Qi 1.0 成為新的標準版,後

續更將提出 Qi 1.2 版,其在特性上不僅提高充電功率與改善距離限制外,更將納入磁共振與一

對多之充電技術。

( 一 ) 消費型產品用之無線充電系統

(1) 法規動向

  為了能在廣大商機的無線充電市場中佔有

一席之地,許多公司籌組無線充電技術聯盟並訂

定無線充電標準、產品規格與頻段。截至 2015

年全球三大無線充電聯盟分別為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PMS(Power Manager

Alliance) 及 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其相關介紹與比較如下表所示。

///////////////////////////////////////////

///////////////////////////////////////////

二、磁共振

三、法規動向與近期發展

聯盟 WPC PMA A4WP

成立時間 2008 年 2012 年 2012 年

使用技術 磁感應 / 磁共振 磁感應 磁共振

制定標準 Qi 無 Rezence

操作頻率 100~205kHz 277~400kHz 6.78MHz

主導廠商

TI

Sony

Nokia

Duracell

Powermat

AT&T

Intel

Samsung

Qualcomm

  不論是磁共振或是磁感應技術,無線充電

產品若要普及,其關鍵因素有二:「標準統一」

及「大量建佈」,唯有明確的法規標準方能推

動產業鏈,在產品大量建佈後,方能提高消費

者的使用可能。

▲表 1. 駕駛監控系統分析比較表

Page 3: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50

  PMA 至目前尚無提出任何無線充電標

準,會員數相較同屬於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

WPC 較少,然在金主寶僑 (P&G) 強力支持

下,積極與星巴克、麥當勞等進行跨業合作,

並於 2014 年與 A4WP 結盟,藉此擴大市場

能見度,且整合電磁感應與電磁共振無線充電

技術,可望統整出單一規格、加速技術推廣。  

  A4WP 有別於 Qi 標準的磁感應技術,致

力於發展磁共振式無線充電,以提供較遠的

傳輸距離、具彈性之充電、更佳的傳輸效率,

及支援多個設備同時無線充電之功能。A4WP

提供的充電功率已從消費性電子產品的 10W

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 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標準之產品,

其未來市場競爭力不容小覷。

(2) 近期發展

  以下列舉 2013-2015 年間消費型產品用

無線充電系統具代表性的技術發展:

‧2013 年

汽 車 消 費 電 子 協 會 (Consumer

Electronics for Automotive, CE4A) 推

薦 WPC 聯盟的 Qi 標準作為車內無線充

電系統之標準。

‧2014 年

聯 發 科 的 多 模 無 線 充 電 解 決 方 案

MT3188 先於 4 月通過 WPC 聯盟的

Qi 認證,再於 12 月獲得 PMA 認證,

證明產品採用的 IC 模組具無線充電兼

容性。另聯發科已通過 UL 台灣測試,

成為在台唯一可提供 PMA 測試及認證

服務的認可實驗室。

‧2014 年

德州儀器 (TI)、IDT 等晶片商搶推中功

率無線充電,以提升充電速度、改善使

用者觀點。

‧2015 年

Intel 於 CES 2014 大會上展示智慧無

線充電碗的概念原型,在運用 A4WP

技術下、使線圈不用對位即能有良好之

充電效果,且能一次對多個裝置充電。

‧2015 年 3 月

瑞典公司 IKEA 選擇 WPC 聯盟的 Qi

標準為放置在 IKEA 家具的電器產品充

電標準,所推出的無線充電家俱種類有

檯燈、桌燈和立燈等燈具。

‧2015 年 3 月

蘋果推出之 Apple Watch 正式導入無線

充電功能,聯發科、凌通、盛群、迅杰、

立錡、聯昌等台灣相關廠商可望受惠。

‧2015 年 6 月

最新的 Qi 無限充電器可傳送 15W 電

力至手機電池,且能在 30 分鐘內充飽

60% 電力,其近似於手機快充功能。

‧2015 年 7 月

高通 WiPower 採 A4WP 的 Rezence 規

格,其所開發之新技術可讓具金屬外殼

的智慧手機或平板亦能使用無線充電。

Page 4: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51

  從上述發展趨勢可觀察到,三大聯盟雖

原各有其開發技術與主導廠商,然而近期如

Qualcomm、Broadcom 及 TI 等大廠皆朝

多模化方案進行產品佈局,以提升無線充電

產品之相容性,進而拓展市場占有率。

( 二 ) 電動車用之無線充電系統

(1) 法規動向

  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協會 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J2954 規 範 已 於

2015 年底公布,其規範宗旨為建立電動車及

插電式混合車之無線充電準則,以確保充電性

能及安全性有符合要求。此外、亦評估多種無

線充電技術,包含電磁感應、電磁共振等,期

許各應用場合之無線充電方式具備共通性,使

無線充電應用更為廣泛。

  SAE J2954 所規範之輸出功率可分為

三級,如圖 2 所示,包含家庭及事務所使用

之 3.7kW,分類為 WPT1(Wireless Power

Transfer 1);用於私人及公共停車場之

7.7kW,稱為 WPT2;而應用於快速充電之

‧2012 年

高 通 (Qualcomm) 與 法 國 雷 諾 公 司

簽屬純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開發備

忘錄,在倫敦使用雷諾和英國 Delta

Motorsport 公司的 50 輛電動車進行

電磁感應方式之無線充電測試驗證。

‧2012 年

日本自動機工程師學會 (JSAE) 與日本

無限供電系統技術部門委員會進行無線

供電標準化。

必須相容

η>80%

選擇性相容

η>80%

選擇性相容

η>80%

0-3.7kW

η>90%

0-7.7kW

η>90%

0-22kW

η>90%

WPT 1

WPT 2 WPT 3

必須

相容

選擇性

相容

必須

相容

必須相容

10-16cm

16-22cm 22-28cm

Gap S

Gap M Gap L

▲圖 2. SAE J2954 規範之功率等級規格指標 ▲圖 3. SAE J2954 規範之傳輸距離規格指標

22kW,則稱作 WPT3。SAE J2954 所規範

之傳輸距離亦可分為三級,如圖 3 所示,分別

為 10-16cm 的 Gap S、16-22cm 的 Gap M

及 22-28cm 的 Gap L。此外,SAE J2954

亦規範電動車無線充電之操作頻帶範圍為

81.38~90.00 kHz,望藉此制定以提升電動車

無線充電之共通性。

(2) 近期發展

  以下列舉近 2012-2014 年間電動車無線

充電系統具代表性的技術發展:

Page 5: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52

‧2012-2013 年

EMOSS汽車電動系統研發公司於荷蘭、

交通運營商 RNV 於德國、英國 Arup 工

程公司及北愛爾蘭 Wright Bus 客運公

司於英國分別啟動電動車無線充電試運

行專案,使無線充電技術成為眾多汽車

製造商與零組件商關注的研發技術。

‧2014 年

日 本 Toyota 開 始 對 3 輛 Plug-in

Hybrid 車款進行無線充電系統測驗,朝

技術商品化階段邁進。

‧2014 年

BMW 與 Daimler 集 團 簽 下 合 作 意 願

書,研發一套通用之無線充電系統,能

適用於各式不同的純電動車或是 Plug-in

Hybrid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款。

‧2014 年

賓士和寶馬合作攻電動車「最後一英

哩」,目標為在幾年內將無線充電技術

實現系統化應用。

‧2014 年

高通的 Halo 電動車採用磁共振技術實現

地面充電板與電動車充電板間的能量傳

輸。於 Formula E 賽程中,BMW i8 安

全領航車即採用 Halo 技術,而另一部採

用該技術的 BMW i3 則為醫療車、服務

車等其他賽事工作用車。

  國內雖已有多家系統廠與晶片商投入消

費型產品用之無線充電市場開發,然鮮少業

者投入電動車或高功率產品用之無線充電技

術開發。基於此,ARTC 從 2011 年至 2015

年間便致力於高功率無線充電相關技術開

發、籌建多項關鍵技術,以下分別說明:

四、車輛中心 (ARTC)

所開發無線充電關鍵技術

( 一 )2012 年完成集中磁場型共振線圈設計

  研發成果如圖 4 所示。其關鍵技術在於

設計五面盒型構型之線圈,可將磁場整形、

▲圖 4. 無線充電集中磁場共振線圈開發成果 ▲圖 5. 集中磁場共振線圈之磁場分布分析

集中,並將磁場匯聚於電力傳輸作用區 ( 如

圖 5 所示 ),不僅能提升系統傳輸、亦增加傳

輸距離。此外,因大量減少非磁場作用區之

磁場分布,達到降低對周邊電子電路之電磁

干擾影響,可改善屏蔽材質因渦電流所生之

高溫影響。測試結果與傳統無線充電線圈比

較,ARTC 所開發之集中磁場型共振線圈可

提升 46% 之感應電壓。

Page 6: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53

( 二 )2014 年完成無線充電阻抗匹配技術開發

  其成果如圖 6 所示。此一技術目的在於

當無線充電系統的傳輸距離改變時,仍可保持

穩定之系統效率。所開發之阻抗匹配技術概念

如圖 7 所示,在於當系統動作於不同傳輸距離

時,可經由自動位移偵測技術回授電路中補償

電容之變動跨壓,並由微控制器計算各跨壓值

所對應之傳輸距離,進而切換最適電容值以使

系統操作頻率保持在最佳傳輸效率。圖 8 為

系統效率比較曲線,其結果指出、系統設計上

以傳輸距離 15mm 具最佳效率,而當傳輸距

離改變至 5mm 時,原系統會有明顯的效率衰

減,而車輛中心所開發之阻抗匹配技術可維持

一定之效率值,相較之下、提升 10% 的系統

效率。此技術不論是應用於消費型產品或電動

車用無線充電系統上,皆具實質之價值、可提

升產品使用的自由度與方便性。

( 三 )3.7kW 無線充電系統雛型

  於 2015 年 ARTC 依循 J2954 WPT class

1 關鍵指標建置 3.7kW 無線充電系統雛型,其

中包含了線圈構型、屏蔽效應、耦合電路、功

率轉換、整流電路等多項技術,並實際整合系

統於 ARTC 自行研發之電動車平台上,其成果

如圖 9 所示,詳細之無線充電系統規格如下:

‧ 技術架構:磁共振技術、SP 電路架構

‧ 傳輸功率:3.7kW

‧ 傳輸距離:10-16cm

‧ 操作頻率:80-90kHz

‧ 線圈大小:55cm*55cm*2cm

‧ 系統效率:80%

‧ 通訊介面:WiFi

▲圖 6. 無線充電阻抗匹配技術開發成果 ▲圖 8. 系統效率比較曲線

▲圖 7. T 型等效電路及系統操作頻率示意圖

Page 7: 無線充電系統技術發展 - artc.org.tw到車用充電的 6kW,成員之一的 WiTricity 已與豐田汽車合作開發車用無線充電系統, 而Intel 也積極開發 Rezence

產情趨勢

創新研發

驗證技術

精選論文

影音推薦

54

  然而,無線充電系統另有安全面與技術面

之考量:在安全方面,因無線充電系統屬非接

觸式裝置,傳送與接收端有一定距離,在系統

運作過程中若有金屬異物侵入,有可能因異物

發熱甚至引燃而發生危害;在技術方面,無線

充電系統會因天線設計、線圈匝數、對位距離

等因素而造成功率不足及效能不佳等問題。因

此,ARTC 將針對上述之議題籌建異物偵測與

主動式阻抗匹配兩項關鍵技術能量,以提升無

線充電系統之安全性與效率。

  無線充電已成為新一代電子產品之技術特

色,無線充電器的成本價格雖仍不及有線充電器

▲圖 9. 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開發成果

///////////////////////////////////////////

五、結論

來的親民,傳輸效率尚不盡理想,使用上亦有方

向性與角度的限制,然而無線充電之便利性及其

新鮮感仍能吸引消費者使用。在電動車應用領域

中,BMW、GM、Volvo、Toyota、Nissan 等

車廠皆有推出相關之無線充電模組,可見無線充

電技術未來將會是消費市場的主流之一。

  而 ARTC 所開發之無線充電系統除可用於

電動車之外,亦適用於電動機車、高爾夫球車、

福祉車、電動搬運車等各式大功率之電動載具,

其應用市場極為廣泛。此外,在發展大功率無

線充電系統的同時,期望以 ARTC 於電動車無

線充電系統所建置之研發能量,推動國內廠商

擴展相關技術與產能,進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

鏈,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

影片推薦

ARTC 研發團隊

所開發車載無線

充電系統,係透

過磁共振技術提

高系統的運輸效

率,也增加傳輸

距離,並與整車系統整合,當發

生異常或其他緊急狀況時,系統

會透過無線通訊即時停止電力傳

送,並於人機介面顯示警訊。

ARTC 無線充電系統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