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曾議漢 本論文以「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為題,主題論述弘一書法之人格生命特質。弘一 書法雖不至於包羅萬象,但其獨特的書法風格,以至於形成所謂的「弘一體」的書 法意象,在中國近現代書法發展史上更具有非常獨特的佛教書法。弘一書法在出家 前後轉變最大,從遍臨習諸碑帖的李叔同,尤其是魏碑、張猛龍碑,入虎跑山斷食 期間前後所寫的「靈化」(37歲)、「放下」、「南無阿彌陀佛」(39歲)、「勇 猛精進」(39歲)、「珍重」(41歲)等魏碑書風的作品,都是精品,筆力雄建, 攝人精魂,過目永生不忘。直至最後絕筆「悲欣交集」(63歲),氣息將歇,而筆 力仍一貫。近代學人為求研究方便,以弘一法師出家前後分期,以出家前主臨古, 出家後則專寫經,漸趨成熟、圓融。綜觀其早期書法,雖多臨習古碑帖作品,仍可 窺見其恬淡、內斂的體格,不事張揚、一絲不苟的個性,這才是弘一書法貫串一生 的主軸精神,以此精嚴不苟的律己精神,出入多元藝術涵養砥礪,進而道家靜坐斷 食靈化,轉而出家學律宗,都是這種一絲不苟精嚴靜律的精神,逐步琢磨、切己砥 礪出的人格境界。關於弘一法師書法藝術,甚至弘一法師所專精的多項才藝,於學 術界與藝術界有非常的報導及研究,而專門針對於弘一法師人格書品生命教育的研 究,相對稀少,因此本文即是針對此方面來著墨,尤其強調弘一法師一生非常重視 「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的生命格言之實踐,作為身體力行的典型在 夙昔,我們對於弘一法師生前留下大量的生命格言,更當作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弘一法師、書法、抄經、生命教育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1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曾議漢

摘 要

本論文以「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為題,主題論述弘一書法之人格生命特質。弘一

書法雖不至於包羅萬象,但其獨特的書法風格,以至於形成所謂的「弘一體」的書

法意象,在中國近現代書法發展史上更具有非常獨特的佛教書法。弘一書法在出家

前後轉變最大,從遍臨習諸碑帖的李叔同,尤其是魏碑、張猛龍碑,入虎跑山斷食

期間前後所寫的「靈化」(37歲)、「放下」、「南無阿彌陀佛」(39歲)、「勇

猛精進」(39歲)、「珍重」(41歲)等魏碑書風的作品,都是精品,筆力雄建,

攝人精魂,過目永生不忘。直至最後絕筆「悲欣交集」(63歲),氣息將歇,而筆

力仍一貫。近代學人為求研究方便,以弘一法師出家前後分期,以出家前主臨古,

出家後則專寫經,漸趨成熟、圓融。綜觀其早期書法,雖多臨習古碑帖作品,仍可

窺見其恬淡、內斂的體格,不事張揚、一絲不苟的個性,這才是弘一書法貫串一生

的主軸精神,以此精嚴不苟的律己精神,出入多元藝術涵養砥礪,進而道家靜坐斷

食靈化,轉而出家學律宗,都是這種一絲不苟精嚴靜律的精神,逐步琢磨、切己砥

礪出的人格境界。關於弘一法師書法藝術,甚至弘一法師所專精的多項才藝,於學

術界與藝術界有非常的報導及研究,而專門針對於弘一法師人格書品生命教育的研

究,相對稀少,因此本文即是針對此方面來著墨,尤其強調弘一法師一生非常重視

「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的生命格言之實踐,作為身體力行的典型在

夙昔,我們對於弘一法師生前留下大量的生命格言,更當作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弘一法師、書法、抄經、生命教育

Page 2: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2

一 悲欣交集

提到弘一法師的書法墨寶,最常見的是魏碑體的「南無阿彌陀佛」,現代生活

中常見於許多車子的後座橫字排列,或於某些電線桿、牆壁以直行書寫形式,此魏

碑體「南無阿彌陀佛」字體雄渾有力,充滿追求佛法勇猛精進的精神,使觀賞者生

歡喜心,在沉穩墨色字體排列視覺感應進行中,不知不覺中,我們內心似乎也呼喚

出此佛號,彷彿念誦出此佛號,在呼吸間得到緩和情緒的功效,開車與日用常行之

間,較能空諸所有,繫心一處,發揮定靜的功夫,這是近代佛法書法最受歡迎、也

是最成功之作,流傳流通之廣之久,深入社會人心,此現象很值得進一步深刻研究。

弘一法師曾讚賞夏丏尊先生文章不朽,以此角度欣賞弘一法師的墨寶亦然;學習者

如能由此生歡喜心,喜歡佛法,喜歡書法,終生奉行,其樂將如恆河沙數難以計量!

學習者由此入門,欣賞魏碑、學習魏碑,猶如聽古典音樂,立基於貝多芬,進可攻

退可守,往前可上追巴哈韓德爾,下開舒曼布拉姆斯,書法和古典音樂一樣,魏碑

以前往古代有隸書篆書,魏碑以後有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這些都是無窮的寶藏,

同樣發展出極其迷人的藝術天地。另一特殊的墨寶當屬臨終前寫下的「悲欣交集」,

這也是弘一法師為人所熟悉的、最具生命意象的書法墨跡,一方面是他一生生命體

會的遺偈,另一方面也體現他生命自死至終的生命線條,是弘一法師了脫生死最具

體的生命意象,弘一法師以佛教戒律修行的生活實際實踐了他藝術化的一生,示現

了他那個時代所能展現的生命極致。從弘一法師生命最後階段給弟子們的提醒,談

到自己始終不忘《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是

為平生得力處,願共勉焉。晚晴。」1可見弘一法師一絲不苟真知力行、知行合一的

功夫貫徹至底。

二 學書歷程

弘一法師的學書歷程,出家前主臨古,出家後則專務寫經。弘一法師自謂學書

1 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六十三歲》:「勝聞居士屬寫遺訓題記:壬午初夏,衰老益甚,將豚世埋

名,求早生極樂,勝聞居士屬寫遺訓。余行疏學淺,何敢妄談玄妙?謹錄余平生不敢忘懷《論語》

一章,以酬勝屬。」

Page 3: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3

甚早,十二、三歲即勤習臨摹篆帖,尤好石鼓文,十七歲從唐靜岩先生學篆隸刻石,

「居嘗雞鳴而起,執筆臨池」,遍臨大篆石鼓文、小篆繹山碑、古隸三公山碑、天

發神懺碑、魏晉南北朝墓誌銘、黃山谷、趙孟頫等,「尤致力於天發神懺碑、張猛

龍及魏齊諸造像。」期間受碑學啟發,廣搜拓片,眼界大開。刻印「南海康君是吾

師」,雖指維新意識,還包含著一些學術思想,為此被當局懷疑為康黨,也非偶然。

出家後之作品為宣揚佛法,主要有寫經、佛號、經偈、集聯、護生畫集等,所寫佛

經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

經》、《佛說阿彌陀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五十五部。

弘一法師書法的特色,功力之外,極重視章法。他晚年曾批評自己的書法說:

朽人于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于常

人所注意之字畫、筆法、筆力、結構、神韻,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

致屏除,決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觀之則可矣。2

又說:

無論寫字刻印等,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

沖逸之致也。3

究其實,弘一法師出家前,已將筆硯碑帖等贈給書法家周承德,示絕藝事。惟求書

者眾,弘一法師遂請示范古農居士,而後再以書法與信徒結緣,據說當時有一為青

年求書,當時弘一大師猶豫不決,范古農則認為:

若能以佛語書寫,令人喜見,以種淨因,亦佛事也!4

弘一法師於是寫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自此以墨寶與大眾結緣。弘一大師

早年著力於魏碑,獨鍾於張猛龍碑,初期所寫的佛號、法語、經文等,筆意凝重飛

揚。有次他寫完《地藏經》,致書印光大師求教,獲得覆函:

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

格,斷不可用。5

2 林子青,〈書論選〉,《弘一大師新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年版,頁 537。 3 李璧苑,《毫端舍利---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年版,頁 67。 4 范古農,〈述懷〉,收入曾議漢增編:《永遠的弘一法師》,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92 年版,

頁 211。 5 釋廣定編,《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台北佛教出版社,1997 年版,頁 71-73。

Page 4: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4

弘一大師服膺印光大師規勸,他找到晉唐小楷作為楷模借鏡,求其沉靜典雅、純厚

潔淨。從此筆筆工整,落實「誠」與「敬」的精神。葉聖陶先生對於弘一法師的書法

曾有過紀實的評論:

弘一法師對于書法是用過苦功的。在夏丏尊先生那里,見到他許多習字的成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西洋畫的基本練習是木炭素描,一條線條,一筆烘托,都得和擺在面前的實

物不差分毫。經過這樣訓練手腕和眼力,運用起來自然能夠十分準確,達到

得心應手的境界。于是寫什麼像什麼了。6

葉聖陶先生的觀察是具有非常獨特的體會的,他指出弘一法師出家前,尤其是留學時期

學過西洋畫受到西洋畫木炭素描基本練習的訓練,嚴格的寫實技法,加上腕力眼力的鍛

鍊,這些都是弘一法師書法能超越古人的養料之一。葉聖陶先生又說:

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

地回答,因為他蘊藉著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人,不亢不

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就一個字看,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

密,只覺得每一筆都落在最適當的位置上,不容移動一絲一毫。再就一筆一

畫看,無不使人起充實之感,立體之感。有時候有點兒像小孩子所寫的那樣

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別又顯然可見。總括以上的

話,就是所謂蘊藉,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

樣淺薄的話,方家或許要覺得好笑,可是我不能說我所不知道的話,只是暴

露自己的淺薄了。7

除了受西洋畫素描訓練的影響,葉聖陶先生針對他對弘一法師書法的整體說明,雖然

不是藝評家的評論,卻更能夠說出弘一書法全人格的特色,因此一再地被引用。

有人曾評述弘一寫經結字的特點為早年偏扁、中年偏方、晚年偏長,這並不是沒有道理

的,這個特點自然也反映到他的書牘中來。如果人們也像賞析弘一書法作品一樣,把他

出家前後、45至55歲之前和此後直至圓寂這三個階段的書牘作比較的話,就能清晰地看

出這個規律來。正由於弘一法師出家修行的精深,他的書牘愈至到晚年,字跡越是清癯

6 李璧苑,《毫端舍利---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年版,頁 68。 7 李璧苑,《毫端舍利---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年版,頁 68。

Page 5: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5

柔緩,給人以一種出塵之感,晉升到如天籟的境界。熊稟明云:

其字的風格卻有佛弟子的意味,用中國傳統描寫書畫的形容詞可說:寒簡、

淡泊。

獨具一格之外,其書法更有安定人心的作用。為僧以前,弘一法師的書法絢爛之致,

尤其是魏碑之作,法度嚴謹,筆筆精到,面貌多變化。遁入空門之後,書風突變,

偋棄原來魏碑稜角剛強之氣,行筆採取藏鋒稚拙之意趣,轉入禪境的平淡、枯寂孤

清之風格。莊訪祺先生說:

這種巨變,來源於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更是『禪』的融入與影

響的結果。四十七歲所寫的《華嚴經》,心如秋水澄潭,中正肅穆,風采拙

樸,冷卻的深悲,率真簡易,淡而腴,松而不散,老而彌秀,輕而不浮,逸

而不枯,圓轉處不求勢,橫豎止筆處不見力點,靜得振作,了無倦容。筆劃

間的離合、伸屈、濃淡、徐疾、暢澀、向背、虛實、俯仰、開闔、幹濕,純

任自然,筆筆被人格光芒點化。熔鑄眾體百家,皆似皆不似,另具多種美感,

非一般鑒賞家可以發現和接受的。8

晚年的字火氣消盡,以弘一法師自己的說法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

沖逸之致也。」字形狹長,運筆疏鬆,舊貌脫去,強調書法如佛法,「是法非思量

分別之所能解」,如莊訪祺先生說:「不求工而至工,渾然一體,妙跡難尋,鏡底

曇花,超脫中含著不能超凡入聖的至情,一片童趣與高度修養相結合的博大深邃。

化百練鋼成繞指柔。美學境地不同了,是進步還是變得乏味少力,不同的欣賞者見

仁見智,卻沒有人能否定他的存在。」這種轉變正是弘一法師生命實踐的如實呈現

了,書法也成為其心靈蛻化過程如實照相機的忠實記錄。

三 主要書風:恬淡、內斂、一絲不苟的「精嚴淨妙」

弘一書法雖不至於包羅萬象,但其獨特的書法風格,以至於形成所謂的「弘一

體」的書法意象,在中國近現代書法發展史上更具有非常獨特的佛教書法。弘一書

法在出家前後轉變最大,從遍臨習諸碑帖的李叔同,尤其是魏碑、張猛龍碑,入虎

跑山斷食期間前後所寫的「靈化」(37歲)、「放下」、「南無阿彌陀佛」(39歲)、

8 參見莊訪祺,〈悲欣交集.禪者之思-----弘一法師書法探微〉一文。

Page 6: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6

「勇猛精進」(39歲)等魏碑書風的作品,都是精品,筆力雄建,攝人精魂,過目

永生不忘。直至最後絕筆「悲欣交集」(63歲),氣息將歇,而筆力仍一貫。近代

學人為求研究方便,以弘一法師出家前後分期,以出家前主臨古,出家後則專寫經,

漸趨成熟、圓融。綜觀其早期書法,雖多臨習古碑帖作品,仍可窺見其恬淡、內斂

的體格,不事張揚、一絲不苟的個性,這才是弘一書法貫串一生的主軸精神,以此

精嚴不苟的律己精神,出入多元藝術涵養砥礪,進而道家靜坐斷食靈化,轉而出家

學律宗,都是這種一絲不苟精嚴靜律的精神,逐步琢磨、切己砥礪出的人格境界。

馬一浮先生評弘一法師的書法精要且得其來龍去脈,可為弘一書法之知音,其

評:「大師書法,得力於張猛龍。晚歲離塵,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

品。常謂華亭(董其昌)于書頗得禪悅,如讀王右丞書。今觀大師書,精嚴淨妙,

乃似宣律師文字。蓋大師深究律學,於南山(唐道宣)靈芝(宋元照)撰述,皆有

闡明。內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之知也。」 馬一浮先生慧眼獨具,看

見了弘一書法基本骨架來自張猛龍碑,內力充滿,這來自於馬一浮先生的書法實踐,

也是遍臨諸碑帖,深刻體會之後,鐵口直斷,寥寥數語,貫串弘一書法與人格功夫

精神,「精嚴淨妙」四字當為弘一書跡與為學佛學之精神境界。也因此精神求索,弘

一書法得本於張猛龍,弘一佛學歸宗於律學。

四 晚歲離塵、刊落鋒穎、一味恬靜之「逸品」

馬一浮先生所謂「晚歲離塵,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也

有詩形容弘一法師說:「苦行頭陀重,遺風藝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

戒爲師」,陳祥耀居士對弘一法師晚年書體的演進,把它分為三個階段。他說:

其初由碑學脫化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其後肉漸減,氣漸收,力漸凝,

變成較方較楷的一派。冶成其戛憂獨造的整個人格的表現的歸真返樸超塵入

妙的書境。其不可及處乃在筆筆氣舒,筆筆鋒藏,筆筆神斂。寫這種字,必

先把全股精神,集於心中,然後運之於腕,貫之於筆,傳之於紙,其發於心

也,為心澄,為神住,故其作為字也,有一種斂神藏鋒之氣韻,心正筆正,

此之謂矣,與信手揮灑,解衣磅礡者,又自不同也。數年後乃由方楷而變為

修長,骨肉由飽滿而變為瘦硬,氣韻由沉雄而變為清拔。其不可及處,乃在

筆筆氣舒、鋒藏、神斂。寫這種字,必先把全股精神集於心中,然後運之於

Page 7: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7

腕,貫之於筆,傳之於紙。心正筆正,此之謂歟。9

簡直是把弘一法師的字說活了,必須對於書法的實踐與創作有深刻的體會,才能傳

神地把弘一法師書法筆行的神韻具體地描繪出來,如「筆筆氣舒,筆筆鋒藏,筆筆

神斂」,才能寫出「斂神藏鋒之氣韻」的字,陳祥耀居士又說:

有法師之人品,有法師的心靈修養工夫,有法師的書畫天才,故有那種清氣

流行,線條俊蕩之書法。……法師老年書法,根脈愈來愈韌,愈有柔而堅之

力量,是亦夕陽絢爛黃昏最好之象徵。10

他的書法「早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北碑,得力于《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

脫胎化骨,自成一家,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自然而然,渾若天成。弘一大師

曾致書許霏(晦廬),論及書法和篆刻,自謂其書法所示者:平淡,恬靜,與沖逸之

致。他的晚年之作如《行書金剛經偈軸》等,雖似下筆遲緩、結字狹瘦,幾近硬筆

書,然此中所映現澹泊寧靜不落一絲塵埃的白賁之美,非書法大家,確是無法表現

這種精邃玄微的道之境界的。弘一法師不愧為我國近代書壇心手合一的曠世高人。

五 無復「六朝習氣」

弘一法師也因自己的書法得到馬一浮的讚賞而引以為榮:「拙書爾來,意在晉

唐,無復六朝習氣,一浮甚讚許。」吳可為先生在《古道長亭---李叔同傳》針對「無

復六朝習氣」做了深刻分析:

所謂「六朝習氣」,一是指形式上不拘定式,富於變化。從他出家初期數年中

的若干手札來看,信筆而書,隨處可見。二是在風格上以蒼勁雄渾為主,有些

臨作甚至於剛猛險奇,帶有一絲兵戈之氣,碑體浸染之深,一望可知。出家後

幾年,因寫經的需要,書風開始向帖靠近,這裡所說的「意在晉唐」,便是此

意。不過,法師書風的變化,已不是基於書法的興趣要復歸晉唐時代的書家正

統法脈,而是因為,從寫經的角度來看,法度嚴整,張持有度,典雅端正而清

秀圓潤的晉唐書風無疑要較碑體更為適宜。11

9 陳祥耀:《息影閩南的弘一法師》,1941 年《覺音·弘一法師六十紀念專刊》。 10 陳祥耀:《息影閩南的弘一法師》,1941 年《覺音·弘一法師六十紀念專刊》。 11 吳可為,《古道長亭---李叔同傳》。

Page 8: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8

六 印光大師的規勸

弘一大師早年著力於魏碑,獨鍾於張猛龍碑,初期所寫的佛號、法語、經文等,筆

意凝重飛揚。有次他寫完《地藏經》,致書印光大師求教,獲得覆函:

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

格,斷不可用。12

弘一大師服膺印光大師規勸,他找到晉唐小楷作為楷模借鏡,求其沉靜典雅、純厚

潔淨。從此筆筆工整,落實「誠」與「敬」的精神。印光大師在其第二封信中進一

步說明:

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世耳。如此

書經,非全為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

為如來心識。13

他的字體被稱為「弘一體」,在近代書家之中開啟平淡清瘦、恬靜舒緩的書法美學。

弘一法師認為,寫字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步驟,須由篆字下手,再學隸書,然後入楷,

楷字寫好,再學草書。他說寫字最要緊的是章法(即佈置格局)。字的好壞,章法佔

七分,書法佔三分。章法和書法合成十分,那就可以學書了。也正起因於書寫經文

的嚴謹態度,以至隨著作書的不斷深入和在書法審美上的轉化,弘一法師開始有意

識地將自己多年書法書寫的經驗,轉化以碑碣為主調的書風,因而在他出家之後的

二十四年時間裡,書作中總帶有一種碑帖交合、欲放還收的意味。面對這一巨大的

書風嬗變期,誠如他於1923年致堵申甫的信中所說的:

拙書邇來意在晉書,無復六朝習氣。

正道出了這個蛻變的過程,不再如出家前剛猛強健魏碑書風,脫盡六朝習氣,轉成

平淡清瘦、恬靜舒緩的書法風格。如《行書地藏經偈軸》、《楷書楞嚴偈頁》、《行

書先德法語軸》諸作,便兼有此類意味,這為日後弘一書法風貌的正式確立,做好

了前期準備。弘一法師45歲時所書《佛說大乘戒經》和《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的

經文書法,則是他學習晉唐小楷,頗見淳厚絜淨。1926年所寫的《華嚴經十迴向品.

初迴向章》,展現敦厚淡泊的內蘊,太虛大師推讚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

弘一大師也自評為「應是此生最精工之作」。最後遺墨「悲欣交集」,寫於圓寂前

12 釋廣定編,《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台北佛教出版社,1997 年版,頁 71-73。 13 釋廣定編,《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台北佛教出版社,1997 年版,頁 41。

Page 9: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9

三日,文義與書法皆臻上品且具深意,留給後人無盡的懷思。

七 強烈的生命意象--「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

除了臨池之基本功,弘一法師年輕時期即主張「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早在十

九歲任天津縣學應考,課卷寫時文兩篇。其一為〈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論〉,

其二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提出「器識為先,文藝為後」之觀點。大師晚

年常教人以「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之思想,在其弱冠前早已形成。

其中〈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提出:

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蓋不可輕。士

習端而後鄉黨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令以孝悌為本,才能為末;器

識為先,文藝為後。14

弘一法師任教杭一師時期,弘一法師又一次徵引了「士先器識而後文藝」這句名言。

豐子愷對此有一段生動的回憶文字,他說到弘一法師在杭一師自己宿舍的案頭,常

放著一冊明朝理學家劉宗周的《人譜》,封面上還親筆寫著「身體力行」四個字,

每個字旁邊加一個紅圈。有一次,他叫豐子愷和幾個同學到他房間裡談話,翻開《人

譜》,指出一節給他們看。這一節就是載於《人譜》五卷的《唐書·裴行儉傳》中的

一段文字:

唐初,王(勃)、揚、盧、駱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許其顯貴。裴行儉見之,

曰:「士之致遠者,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

祿之器耶?」

他還紅著臉,吃著口,把「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意義講解給他們聽,並且說明這裡

的「顯貴」和「享爵祿」不可呆板地解釋為做官,應該解釋為道德高尚,人格偉大

的意思;還具體地說到:「要做一個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1938年秋,弘一

法師已皈依佛門二十年,他在給許晦廬的信中說:

朽人剃度以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

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

文藝傳」,即此義也。

弘一法師的這句引申,又見於兩年後,即1940年秋,他為王夢惺居士文稿所寫的題

14 佛陀教育基金會,《弘公道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0 年版,頁 13。

Page 10: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10

詞,在題詞中,弘一法師首先稱讚王居士的文章:

文以載道,豈惟辭華;內蘊真實,卓然成家;居士孝母,騰譽千里;文章藝

術,是其餘技。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至哉斯言,居士有焉。

最後便以「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作為歸結。此文藝思想於1942年郭

沫若〈致李芳遠書〉中所欣賞:

澄覽大師言甚是,文事要在乎人,有舊學根柢固佳,然僅有此而無人的修養,

終不得事也。

至於為什麼弘一法師要對一生遵奉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這個名言作出這樣的延

伸呢?徐正綸先生的看法是:

這可能因為弘一法師此時已步入晚年,他的思維方式,由注重現在逐漸轉到

考慮未來的延續和承傳問題。在他看來,文藝能否傳之於千秋萬代,歸根結

底決定于作者本身的道德品格如何。這句話雖與「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一樣

都主張道德在文藝之先,道德重於文藝,但它不是停留在從橫向上考慮,而

是從縱向上觀察並肯定道德的意義,從而大大拓寬了這個名言所涵蓋的時間

維度,這是對「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一個重大發展。

從弘一法師多次地徵引「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名言,反映了弘一法師的一生(尤

其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始終把道德置於處身立世的首要位置;而且他對這句名言

從認可到身體力行,從原文引用到意義引申,也折射了弘一法師的道德認識和道德

實踐經歷了不斷深化的過程,更進一步應證法師「凡事認真」的態度,以及對自己

深信真理的身體力行,進而成為弘一法師的生命觀。

八 關於弘一書法評論的討論

本文最後引用熊秉明先生〈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15及鄭進發,〈書評戲論:

讀熊秉明撰〈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16,這兩篇文章作為對比評論之比較。

熊秉明先生〈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評論弘一法師晚歲(一九三六年,五十七歲)

15 熊秉明,〈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收於《弘一法師翰墨因緣》,《雄獅美術》編,台北:雄獅

圖書有限公司,1996,頁 132。 16 鄭進發,〈書評戲論:讀熊秉明撰〈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收於《弘一法師翰墨因緣》,《雄

獅美術》編,台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1996,頁 145。

Page 11: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11

所抄寫「金剛經」的結字和布白,熊先生的分析:

「一、其字的風格確有佛弟子的意味,用中國傳統描寫書畫的形容詞可說:「寒簡、

淡泊」,「虛重於實,字間與行間的空間重於筆畫實體」,而具有下列特色:

(一)字與字之間的距離較大。字內筆畫之間常常不相接觸,好像間架脫榫;

(二)筆致是楷書的,筆筆各有起訖,但是每筆的起和收都頓得很輕微,不經意、不

刻畫,淡淡地起、輕輕地收……這筆致反映兩種心理:不做造形上的雕鑿,極端素

樸;沒有情緒上的起伏,心若古井;

(三)不但橫豎沒有變化,其他筆畫也少變化,撇筆不特別尖銳,捺筆不強調波折。……

在時間中的節奏是固定的,不受外界的干擾,也無內在的情緒波瀾。像深山佛寺的

鐘聲,屬於天體的韻律。……在靜態中有一種細微的流動感。這流動感排除了正楷

的營造的認真和嚴峻,這一類連筆和前面所說的筆畫脫榫同樣是對實體結構上的淡

然處理。……暗示某種內在的鬱結,在皈依後並未有完全的解脫。」

熊秉明先生〈弘一法師的寫經書風〉這篇文章要給出一個突兀、但具有分析性的書

法評論命題:「『寒簡、淡泊』,但是不飄逸、不疏放。也就是在淡泊寒簡中,充

滿了拘束、鬱結、矜持。」並且說他寫經的心理狀態「未必是他最自然、最安適、

最真率的表現」,是一種「缺陷」。說法師的書風「拘束」,某些字的造形甚至是

「畏縮自閉」等等。

熊秉明先生認為,因為弘一「金剛經」書寫的撇捺沒有快筆掠勢之力感,而依

據李世民的《筆法訣》:「為撇必掠,貴險而勁。」當弘一的經書不再有「伸入外

界空間的開拓意志」,就可以進行下列推論:「撇畫不能舒展,不能險勁,則暗示

某種內在的鬱結,在皈依後並未有完全的解脫。」

熊秉明比對了弘一法師的信札書體與寫經書體的不同後,認為皈依後的弘一法

師在寫經時,作為恪守戒律的佛僧書法,由於高遠理想造成的矜持狀態,使得他在

手抄「金剛經」某一類的筆畫中「不但拘束而且屈蹙不展」,譬如「不」字的右撇

與「須」字的左旁三撇,形象短小勾曲,「像一個逗號,一個初成形的胚胎,一只

曲卷冬眠的幼蟲,畏縮自閉。」

但是若從熊秉明的觀點來看,在鄭進發的心目中,「弘一法師已具備如來智慧,

凡夫心識早已轉化,豈有些微渣滓?高僧的書法必定圓潤、澄靜、光明、自在,只

合焚香供奉,豈容妄加評論?」書寫經典的行為,達到心佛一如的境界,與一心唸

Page 12: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12

誦,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寫經書者的修持越高,禪定越深,人、書更能一體。書字

便真如「心畫」一般,直接地現示書者當時的精神以及心理狀態,這是一種定中動,

猶如甚深大海上面的微波蕩漾。

鄭進發運用了孫過庭《書譜》中所稱「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個人風格辯証

法,從書寫者個體的書寫發展系譜,為熊秉明原先所強調的「不同書體對應不同性

格層面」的心理分析認識論,補充了時間與歷史的向度,指出弘一法師早期作品受

到清代以後碑體興盛的影響,但法師的書風,自四十五歲帶有鍾繇風格的寫經之後,

漸有素樸、平淡和內斂的趨向,尤其是最後十年間的作品,行筆無論撇捺、勾腳,

意到即止,有一種圓潤、恬靜、脫俗的特質,令觀頌者無形中也感染到傳自他內心

深處的清涼、自在。

熊秉明列進一步討論了書僧智永、懷仁、懷素所表現的書法與佛教思想的關係。

他曾經說過:

書法和佛義的關係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把寫字當作一項善業,與佈施造寺

相同,是一種宗教行為。一是把寫字當作佛性的直接表現,和擔水砍柴相同,

是一種機峰妙道。前一種寫字當然主要是抄經。在優秀的經卷抄本中,我們可

以察覺出虔恪誠篤的宗教情操。後一種寫字則見於禪僧的狂草。那是棒喝頓悟

式的活動,利劍一斬,妄念俱絕,是直截了當的當下表現;這一種書法的最高

境界就是禪境。

熊秉明的文章〈爭議與共渡──回應鄭進發〈書評戲論〉〉、〈一點說明與補充〉接

二連三的指出其他評論者也強調:「弘一的字,到了晚年,只是『抄經』,用字寫

生命的真理,每一筆都只是謙遜、謹慎,每一筆都只是『前塵影事』的懺悔修行罷。」

綜合以上兩位知名學者的論辯,可見熊秉明先生以西方藝術評論的角度論弘一

法師書法的各種可能的風格型態,極力擺脫佛教徒崇拜的心理影響,力求客觀公正,

卻很諷刺地落入理論與博學的圈套綑綁,無法真正欣賞弘一書法的真面目,熊秉明

先生的嘗試與勇氣可嘉。而鄭進發先生從佛教抄經與法師書法發展的角度,反而更

能獲得同情的理解與體會,收到更豐富的滋養與成長。

九 結論

本文以弘一法師的書法為研究主體,論及弘一法師的主要作品與其書法生命發

Page 13: 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6_2fb6b20d.pdf · 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于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

13

展的軌跡,擺脫一般學者分期分段的支解研究,試圖從生命意象完整性的整體觀著

手,希望生命人格發展的研究方向,發掘弘一書法所蘊藏無限光彩的生命意義,提

供現代中國人重新認識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字,一條新鮮的學習路線,弘一法師面對

他所處的文化衰微之秋,毅然出家,不喊口號,不做大師,選擇一條以全生命實踐

的文化復興道路,讓世人看到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美好與寶貴,這是我們在弘一法師

圓寂六十多年後,看到弘一法師的生命形象越來越鮮明地活在現代人的心中,永遠

具有啟發性的生命形象。論文中段略述弘一法師書跡轉化因緣,最後加入今人評論

之例,以見進一步研究之必要。中國文化之再認識,乃全文用心所在,並以此紀念

曉雲法師提倡中國文化與印度佛教之教育精神。

另外補充申論,現代中國人學習中國語文,絕對不能套用學習英文的方法與經

驗,只是學習中文的習字、字形、字音,進而練習中文對話與中文作文,往往事倍

功半,愈見中文表達能力抓襟見肘之窘態,不能只停留在簡單日常生活的溝通表達

應用而已,那就只見其文字生命之小用,未見大用。中文是以象形字發展出來的圖

像文字,英文是充滿邏輯性的拼音文字,各具特色及優點,必須回到各自的文化脈

絡中來學習其文字特質,尤其是中文的圖像的象形與表意,兼具圖像感性美感的觸

發與意象會意的智慧,並負責承載歷史知識與維護社會世道人心,圖像文字之用大

矣哉!

十 參考書目

1. 夏丏尊編,《弘一大師永懷錄》。

2. 陳慧劍,《弘一大師論》。

3. 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

4. 李璧苑,《豪端舍利》。

5. 《弘一大師全集》(九)書法卷。

6. 雄獅美術編,《弘一法師翰墨因緣》。

7. 田濤,《百年家族李叔同》。

8. 陳星,《白馬湖畔話弘一》。

9. 《弘一大師演講錄》。

10. 吳可為,《古道長亭—李叔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