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4: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範例為了能夠更清楚解釋危害識別活動,我們提供了以下兩個個案以作示範:

個案一 搭竹棚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參加者: 竹棚工人主持人: 搭棚工序之管工設備: 白板(作解釋安全要點用途)、所需工作工具(作示範用途)、全身式安全帶及防墮扣及其他高空工作個人防護裝備

(作示範用途)、相關工作守則及安全守則(作參考用途)。

危害識別活動及監督表小組名稱:棚架搭建

監督結果日期:3-5-2010╱時間:8:30 am

# 潛在危害 跟進行動 滿意 不滿意 備註 完成日期

1 棚架承托工作

(a) 欠缺穩固承托而塌下 (a1) 確保承托棚架之地面或構建物堅固平坦,並以認可的工程原理證明地面有足夠強度及穩固性

(a2) 壓實或加固泥土,並排乾積水(a3) 棚架直桿與地面之接觸點應有底板

2 棚架搭建(a) 攀爬棚架時跌下

(b) 搭建棚架時墮下

(c) 高空墜下物料、工具或廢料擊中途人

(a1) 提供安全進出棚架途徑(a2) 使用安全進出途徑,不得沿直桿或

大橫桿攀爬(b1) 只由曾受訓及有足夠經驗的工人,

於合資格人士的直接監督下方可搭建

(b2) 工程由下而上、由內而外進行(b3) 棚架不應高出構建物頂部超過一層(b4) 直桿必須垂直,並有能覆蓋整個棚

架的斜桿有效地繫穩(b5) 提供安全進出途徑及安全工作地方(b6) 如沒有安全工作平台,必須使用安

全網或繫於獨立救生繩的安全帶(c1) 設置斜柵、保護屏障、覆蓋物及

網幕(c2) 定時清理棚架上的碎料(c3) 所有棚桿不得用作懸掛設備、工具

及物料(c4) 圍封有危險的地面範圍,並豎立警

告標示(c5) 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工程範圍

Page 5: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6: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主持人: 吊重工序之管工設備: 白板(作解釋安全要點用途)、所需工作工具(作示範用途)、防割 手套及反光衣等個人防護裝備(作示範用途)、相

關工作守則及安全守則(作參考用途)。

危害識別活動及監督表小組名稱:物料吊運

監督結果日期:3-5-2010╱時間:8:30 am

# 潛在危害 跟進行動 滿意 不滿意 備註 完成日期

1 選擇起重機械及裝置(a) 起重機負重超出安全負載,

導致意外

(b) 起重裝置未能配合吊重工作需要,導致物料墜下

(a1) 由工程師參閱相關資料後選擇適當的起重機,確保其安全操作負荷大於負荷物的重量

(a2) 檢查安全負荷自動顯示器是否操作正常

(a3) 由合資格檢驗員測試及檢驗,以確定其構造安全

(b1) 選用合適起重裝置及以安全方法縛緊物料

(b2) 由合資格檢驗員進行檢驗(b3) 根據辨色系統選擇已被檢驗的起重

裝置,並於使用前作檢查,如有缺損應立即更換

2 架置起重機械(a) 起重機械承托不穩固,導致

倒塌(a1) 架置前,視察及整理(如需要)停泊

起重機之地面,以確保可承托起重機及負荷物之總重量

(a2) 將所有支撐臂╱架完全伸展,並置於塾板之上

(a3) 如起重機必須停泊於斜面,須注意調校吊臂的角度,令負荷物保持在正確的操作半徑

3 進行吊運(a) 物料滑脫並墜下,擊傷工人

或途人(a1) 將不同體積、重量和形狀的負荷物

分開吊運(a2) 將鬆散的負荷物包裹好,並放於吊

斗或盛器內吊運(a3) 使用有性能良好的安全扣的吊鈎(a4) 設立吊運工作區,禁止非工作組員

進入(a5) 吊運物件時,須遵守安全吊運守

則,不可超載(a6) 禁止任何人站立在懸吊物之下

Page 7: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8: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9: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0: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1: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2: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3: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4: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5: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6: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7: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在建築地盤預防中暑

• 如不影響工作安全,工人應穿著

淺色、鬆身及天然質料的衣服;

• 工人應戴上淺色的安全頭盔;

• 供應足夠的清涼飲用水,讓工人

隨時飲用,並鼓勵他們多飲水;

• 安排適當的小休,讓工人在陰涼

的地方休息;

• 工人如未習慣在酷熱環境下工作,

應給予時間讓其身體適應;

• 確保工人有足夠訓練,認識中暑

的徵狀、預防措施及緊急應變

行動。

此外,承辦商╱僱主及工人亦可

參閱勞工處所出版另一份名為《酷熱環

境下工作預防中暑》的單張,以了解中

暑的一般症狀及預防中暑的措施。

上述勞工處所出版的刊物,除可

在該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各辦事處免

費索取外,亦可於勞工處網頁下載。此

外,勞工處一向會定期在社區會堂、

中央圖書館等公眾場所舉辦職業健康

講座,以推廣職業安全及健康信息,亦

會就個別機構的邀請,派遣職業健康

人員到這些機構舉辦專題健康講座。

如僱主或僱員就中暑風險及控制措施

有任何查詢,歡迎聯絡勞工處職業安

全及健康部:

電話:2852 4041

傳真:2581 2049

電郵:[email protected]

若僱員有任何有關不安全工作地

方或作業模式的投訴,歡迎致電勞工

處職安健投訴熱線:2542 2172。所有

投訴均會絕對保密。

- 是否在所有工人的工作位置附近

都有提供飲用水?

衣物

- 工人是否穿著薄而透氣的衣物?

- 工人穿著的反光衣是否透氣及符

合他們的身形?

- 在中暑風險較大的工作地點(例如

在通風欠佳並有使用灼熱機械的

地方),是否已採取足夠的預防措

施(例如提供冷凍背心)?

適應

- 工人是否適應酷熱的工作環境?

- 對於初次在酷熱環境下工作的工

人,有否在開始時為他們安排較

輕的工作量或較短的工作時間,

並在數日內逐步增加工作量,以

幫助他們適應酷熱的環境?

核對表的使用方法僱主可委任一名熟悉有關工序,

並對熱壓力有基本職安健知識的人士

作為評估員,而該評估員可使用核對

表對有關工作進行中暑風險的評估。

在進行評估前,評估員應先確定

該工作的基本資料,包括工作地點、

工作方法、工作時間、使用的器具及

工作涉及的工人等,然後按核對表內

所列舉的各項因素逐一考慮。

一般而言,若有多項相關因素的

情況是否定,表示可能有潛在的熱壓

力風險。評估員考慮過所有因素後,

須綜合整體所得的資料,然後作出評

定風險程度的結論,並建議應採取的

有效預防中暑措施。

必須注意的是,這份核對表所列

舉的因素只作為參考用途,而不是詳

盡無遺。承辦商╱僱主在使用該核對

表時,亦應考慮與工作地點個別情況

有關的其他因素。如情況複雜或有疑

問,僱主應考慮安排具備有關熱壓力

及其風險評估知識、經驗及能力的人

士,進行詳細及全面的風險評估。

勞工處特別建議承辦商╱僱主╱

評估員閱讀這份核對表時,同時參閱

該處印製的《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

估》。該冊子就如何在一般工作地點以

核對表評估熱壓力風險提供指引,並

提出可有效控制熱壓力的預防措施。

預防中暑的措施完成風險評估後,承辦商╱僱主

及工人應按評估結果採取有效的預防

措施。以下列出一些預防建築工人中

暑的方法,以供參考:

• 工人應避免在烈日當空下工作,

盡可能在工作地點架設臨時上蓋

以遮擋陽光;

• 使用適當的通風系統如手提風扇

等,增加工作地點的空氣流通;

• 隔離工作地點的高溫設施,如焊

接機器或發熱的機械;

• 留意天氣報告。當酷熱天氣警告

生效時,或於紫外線指數偏高或

潮濕的天氣下,應加強控制措施,

例如盡可能把工作重新編排於日

間較清涼的時間及較清涼的地方

進行;

• 為工人提供機械輔助設備,盡量

減少人力操作所需的體力;

返回目錄

Page 18: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19: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0: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1: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2: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3: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4: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中國近代安全史

險峻的地區築路上的意外情況及傷亡

數字,定必更為驚人。

帝國主義在中國修築鐵路,中國

工人是直接的受害者,他們不但待遇菲

薄,而且飽受各種殘害、飢餓、工傷及

疾病而死亡。例如於1903年至1910年,

法國在雲南修築長 64公里的昆河米軌

鐵路,奪去了數萬工人的生命,而另

一項人字橋建築工程,則有 800多工人

死亡。

1912-1927民國成立到北洋軍閥倒台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推翻了幾千

年以來君主專制的封建統治,逐漸開

始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觀念。部分

資產級的代表人物,不僅在中央政府

內,並且在各級地方政府中都擔任要

職,政府的一系列法令明顯為資產階

級服務,使其發展工礦業和其他經濟

活動所遇到的阻力大為減少。

工礦業及安全行政領導機構的建立和變遷

雖說 1912-1927年以北洋政府為主

導,政權更迭十分頻繁,但其政府的

部門相當穩定。當中,更成立了下列

各主要安全管理部門:

工商部 南京按國務院及各部通則

共設外交、內務、財政、

陸軍、海軍、司法等十個

部門。於遷往北京後,袁

世凱於民國二年頒布修正

各部官制通則及各部官制。

農商部 於 1914年成立,直隸於大

總統,管理農林、水產、牧

畜及工商礦事務,掌十二

項事務,其中包括關於檢

查及督促工廠設備之有關

勞工事項、礦業及冶業監

督事項、工廠之檢查事項。

農工部 由農商部改組,於 1927年

成立,由張作霖為大元

帥,成立軍政府,主管農

林、工務、漁牧及水利事

務,實業部主管商業、礦

業及其他實業行政事務。

辛亥革命以後,形成了中國近代

史上又一個立法高潮,1912-1916年間

先後頒布了《公司保息條例》、《公司條

例》、《礦業條例》、《公司註冊條例》、

《礦業註冊條例》等條例,以及有關條

例的施行細則,例如《礦業條例施行細

則》、《工廠暫行通則》、《礦業保安規

則》、《煤礦爆發預防規則》、《礦工待

遇規則》、《工廠條例》及《監察工廠規

則》等。

落實安全措施及成立救援組織

隨著各礦業的產量增加,礦業工

人數幾乎直線上升,礦工傷亡事故亦

連續發生,死傷人員急劇增加。因此,

各礦場也被迫採取一些安全措施及制

定相關的安全規章制度。安全措施包

括:改用「安全燈」或「蓄電池燈」來取

代「油燈」,以減少引發瓦斯爆炸;改

善煤礦通風、排水、排氣及照明外,

亦先後採取了防煤塵爆炸、防瓦斯爆

炸、防炸藥事故、防水害及防火等措

施。與此同時,大型的礦場亦相繼設

立了「礦山救援組織」,專門負責礦山

救援工作。

資料來源:中國近代安全史 1840-

1949(孫安弟,2009年)

返回目錄

Page 25: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6: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7: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8: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29: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0: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1: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2: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3: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4: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Page 35: 201005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安全施工程序之關鍵-危害識別活動 個案二 吊重工序之危害識別活動 參加者: 吊運工人、吊機操作員、訊號員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0

Case Study of Marine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h i s da i ly l i fe , a s tevedore

must face different kinds of risk e.g.

unexpected sea conditions, different

types and shapes of cargo, crane

malfunctions, unskillful working partners

and more. If the stevedore does not

keep alert, even a skilled worker may be

injured. In this incident, the stevedore

had more than thirty years experience,

but due to a lapse in attention, he

almost died. Luckily, he was wearing a

safety helmet that saved his life.

The incidentOn one day, a dumb steel lighter

was moored to an ocean going vessel to

receive a load of steel I-beams.

In the afternoon, a number of steel

I-beams were unloaded onto the dumb

steel lighter. Stevedores working inside

the cargo hold needed to unhook the

sling wire. One side sling was unhooked

successfully but the other one was

obstructed by the I-beam. The worker

made a signal to the crane operator

on the vessel to raise the sling. When

the sling was tensioned, it sprang into

the stevedore’s face, injuring him. The

stevedore was send to hospital for

treatment for contusions on his face

and eyelid.

CircumstancesOne morn ing , an ves se l was

anchored to unload its cargo of steel

I-beams. A dumb steel lighter was towed

to the starboard side of the ocean going

vessel to unload the I-beams.

Work commenced at 0800 hours

and continued until 1130 hours. Batches

of steel I-beam were unloaded onto

the dumb steel lighter using the vessel’s

crane. The duty of the stevedore was to

unhook the sling after the I-beam has

been placed in the correct location.

In the afternoon, A batch of steel I-beam was hoisted and placed in the dumb steel lighter. The worker went to unhook the slings and found that one of them was stuck under the I-beam. When the other sling had been removed, the stevedores stepped away from the beam to avoid being hit by the tensioning wire and gave a signal to the crane operator to tension the sling. When the sl ing tensioned, the movement loosened it and caused it to fling into the Stevedore’s face causing injury. The Stevedore was hospitalized and released after several days.

Findings and observationsOn the morning if the incident, the

dumb steel lighter was attended while it was in Drinker’s bay. The worker was interviewed and a statement was obtained from him. A photograph of the worker identification document and certificate was taken. The worker claimed that his supervisor was Mr. A at the time of the incident. Mr. A was interviewed and can produce a valid certificate of training including ‘Shipboard cargo handling basic safety tra in ing , Works super v i sor sa fety and Shipboard crane operator safety training’.

The worker had worked in this field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he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handling steel I-beams. In the worker’s statement, he had walked away from the batch of steel before giving the signal to the crane operator. This showed that the stevedore had already known that the sling could be released when the cable was tightened.

The cargo gear register had been checked and photographed. It showed that the gear was inspected recently by the competent examiner.

The worker wore safety helmet

when he was working inside the cargo

hold. The sling first hit the safety helmet

and broke it before hitting the worker’s

face. The helmet saved the worker’s life.

RecommendationsI t i s a common pract i ce for

stevedores to disengage the hooks on

slings, and walking away to let the crane

operator to raise the sling. In some

cases, when the sling is raised, there

may be a chance that the hook is partly

blocked by the I-beam causing the sling

wire to tension. When the wire hook is

placed under high tension, it will spring

out flying anywhere within the length of

the wire.

There are various ways of reducing

the above risk:

(1) Two thick wooden blocks are

placed underneath the batch of

steel I-beams before they are

lowered down, so that the slings

are easy removed instead of caught

under the beams.

(2) Common mis takes shou ld be

rectified. Instead of just unhooking

the sling. Stevedores should unwire

the slings by hand until they are

clear of the beam.

(3) Stevedores should keep a saf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sling hook.

The worker did understand the

risk posed by the sling springing out but

he underestimated the minimum safe

distance and just walked a few steps

from the slings. He should walk further

away and keep a sufficient distance from

the wire before making the raising signal

to the crane operator.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