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106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 Coming soon(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96年補助縣市辦理資訊教育推動細部計畫 - fju.edu.twmobile.project.lins.fju.edu.tw › sites › default › files › ... · Web view2.教學設計與歷程: (1)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96年補助縣市辦理資訊教育推動細部計畫

106年國中小行動學習推動計畫

(推動學校)

成果報告

行動學習,Coming soon(順)!

宜蘭縣立順安國民中學

106年11月30日

1、 簡介:

(一) 學校簡介:

順安國中位處宜蘭縣冬山鄉境內,學校班級數11班,學生240人,學校致力推動品格、環境、英語及閱讀等本位課程,期望讓學生發自內心產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觀念,塑造每位學生具有「健康、和諧、積極、成長」四方兼俱之正向人生態度,以期創造一個學習、健康、永續,且獨具特色的國中校園。惟因屬位處都市外圍的偏遠學校,學生外流嚴重,學區內家長社經地位中下,對學生的期望不高,因此在學生課業的督促及輔導著力不多,課業上的表現較不理想,但學生保有鄉下孩子的單純善良、樂觀天真。

為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成效,本校積極改造教學場域,推動「心寧靜運動」提升學生氣質,落實晨讀15分鐘政策,增加英聽課程,並積極參與「行動學習」、「分組合作學習」、「適性分組教學」等計畫,期望透過新思維的導入,培育出對自己有自信、對世界有熱情的世界公民。

(二) 行動學習實施願景:

數位時代的來臨,善用資訊設備可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而行動載具讓學習的時間空間都更具彈性。本校希望藉由推行「行動學習」計畫使學生有效學習,開展終生學習願景,包括:

1. 建構優質行動教學環境,提供最大教學支援:透過相關計畫執行,建置適合行動學習之軟硬體,設置行動學習教室,讓老師教學無負擔,樂於使用行動載具作為教學工具。

2. 與校外資源接軌,提供老師更多教學資源:網際網路的暢通讓學習變成無疆界,因此推動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更顯重要,而透過網路更容易取用集思廣益的教學資源,透過同儕分享,讓老師備課更容易,教學更有效。

3. 活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藉由標竿觀摩學習,老師可使教學策略更加多元豐富,讓教學不限於教室單向式的講述,而是雙向式的引導,讓行動載具成為教學的好幫手。

4. 強化行動學習社群,凝聚教師向心力:藉由行動學習社群的推動,增加教師間跨領域的溝通機會,為12年教新課綱之統整彈性課程做好準備。

5. 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透過行動學習所提供的工具進入延伸學習,可以連結網際網路其他相關內容,讓學習更多元,能自主做不同主題式探索學習。

6.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精神:運用多媒體教學呈現多元有趣,使的學生在課堂中開心學習,培養出自主學習及樂於學習,進而能勇於嘗試,激發創意,養成終身學習精神。

順安國中行動學習願景圖

(三) 行動學習實施特色:

1. 行動學習社群推動架構的確立:

為使讓學生成為教室的主體,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校必須藉由「翻轉學習」,吸引每一名學生專注學習,幫助他們學得更深、更廣,而行動載具恰為「翻轉學習」重要輔具之一。

美國翻轉教室的開山始祖強納森.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認為除了學生要下定決心外,身為老師可以提供他們三個C:內容(Content)、好奇(Curiosity)、師生關係(Connection),讓他們順利進入自主學習,而這也是本校推動行動學習很重要的理論依據,這三個C有以下功效:

(1)內容(Content):優質的內容能幫助學生加深、加廣,有效學習。

(2)好奇(Curiosity):強烈的好奇心能引發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範疇。

(3)師生關係(Connection):良好的師生關有助於鼓舞學生,發自內心追求卓越。

有效學習關鍵3要素

而教師團隊面對學校、社區轉型與時代教育潮流驅使下,思考教學還能有何不同的樣貌?教室能有何不同的風景?透過社群同儕支持,教師自己的「教與學」模式轉化,期望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過程中,隨時吸收新知,發現有助教學的模式或工具,則共同討論,引入資源及辦理研習活動,以滾動式的修正,持續調整教學知能。

校內行動學習社群運作模式圖

研習精進

實際教學及演示推廣

觀課後議課

邀請專家提供意見

2. 落實差異化補救教學,有效讓成績落後學生,重回學習軌道。

在數學科程度落後的補救教學課程中,教師利用行動載具及均一教育平台,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學習內容及單元(國小三年級-國中八年級),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包括觀看影片、答題練習、同儕討論、求救教師等方式進行差異化補救教學,課堂中,學生自主認真學習,並組隊參加均一教育平台舉辦的『星空探險隊』活動,表現積極,獲得肯定,也獲頒獎狀,讓學生獲得自信,部分學生也能重返正常學習軌道,能銜接上原班的數學學習。

數學科補教教學使用均一平台

線上使用時間及成績均有進展

獲頒獎狀鼓勵

實際上課情形

3. 開發自有雲端題庫平台,不受時空限制,讓學習無所不在,強化學習成效。

建置國文科題庫網站

課堂上立即驗證所學

學習好夥伴

答對回饋機制

4. 善用行動載具,結合網路資源,讓學習更多元有趣,讓學生愛上學習。

合作專題探索任務

成果發表

行動載具結合顯微鏡

鏡頭下的小生物

5. 結合校外教學,舉辦微電影製作活動,鼓勵學生,用心學習,分享所見所聞。

利用行動載具,收集資源

體驗新科技

結合資訊課程,將校外參訪教學成果,製作成微電影

二、教學模式:

(一)自然學習領域(能力指標:1-4-1-1、1-4-3-1、1-4-3-2、1-4-4-4、1-4-5-1、1-4-5-3)

1.教學模式創新創新程度:

顯微鏡對一般學生是很少機會能接觸到的儀器,對於看不到的水中微生物,更是無法以肉眼辨識及欣賞,藉由顯微鏡頭結合行動載具輔助,作為拍攝水中微生物及其他細胞工具,讓學生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生物之美,並留下小生物影像,也讓學生能再發揮想像,使行動載具能發揮更大的學習用途。

自然科教學模式圖

2.教學設計與歷程:

(1) 設計理念:

學生能力呈常態分佈的一般班級,透過行動載具及課本說明方式自學,再以異質性分組方式同儕學習,讓水中的小生物及細胞以手機顯微攝影方式拍出呈現發表,由動手做過程中,發現科學的奧妙與樂趣。

(2)教學歷程:

A.顯微鏡簡介:利用電腦簡報,介紹顯微鏡,說明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之構造功能。

B.玻片標本製作示範利用影片示範,並提示儘量勿產生氣泡,同時製成玻片標本後,必頇 擦拭乾才可以於顯微鏡下觀察。

C.說明如何觀察玻片標本利用影片示範說明:

(a)複式顯微鏡:固定標本→選低倍物鏡→轉動粗調節輪至距標本最近→調節光線→觀察 →轉動粗調節輪直至影像出現→轉動細調節輪至影像清晰→欲觀察物置於視野中央→換高 倍物鏡→調節光線→調細調節輪至影像清晰。

(b)解剖顯微鏡:調粗調節輪直至載物板可見→標本置於載物板上→調細調節輪至清晰。

D.說明使用顯微鏡注意事項

E.各組檢查實驗器材:活動前要求學生對照所列的器材作檢查。

F.分組活動:兩人一組,共用一台複式顯微鏡,依據檢核表項目,逐步檢核同組組員是否完成複式及解剖顯微鏡操作的基本步驟。

G.以手機顯微鏡頭,拍攝水中小生物或其他細胞。

H.進行「顯微鏡操作高手暨攝影選拔大賽」,針對各組拍攝照片上傳至 google classroom 作業平台行評選,最高票的前三名組別,頒發獎品。

查詢網路資料

拍攝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學生拍攝水中小生物

觀察玻片標本並拍攝

(二)數學學習領域(能力指標:8-a-01)

1.教學模式創新創新程度:

教育部挹注許多資源進行「補救教學」,以期能「帶好每一位學生」,但究竟「補救教學」該教什麼?應該怎麼教?即使同樣是補救教學的弱勢學生,彼此能力也「差很大」,在教學上是一大挑戰,所以按照個別程度給予輔助是第一步,但每人程度都不同,如何讓每個學生各取所需?這時行動載具加上均一平台,就是補救教學老師的最好幫手。

數學科補救教學模式圖

2.教學設計與歷程:

(1) 設計理念:

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政策,以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能力與效果為目標,透過「弱勢優先」、 「公平公正」及「個別輔導」之實施原則,發揮「教育有愛、學習無礙」之精神,達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願景。藉由客觀性評量,篩選學習低成就學生,施以補救教學,藉此提高學生學力,確保教育品質,讓學生能重返正常學習軌道。

但學生程度高低不齊,行動載具及均一平台的應用,恰能補足不足,是值得推廣於補救教學之模式。

(2)教學歷程:

A.依據各年級之基本學習內容,界定基本學力。

B.有效篩選出學習低成就學生,管控學習進展。

C.透過行動載具及均一平台扶助每一位學習低成就學生,弭平學習落差。

D.確保學生之基本學力,重返正常學習軌道。

在數學科程度落後的補救教學課程中,教師利用行動載具及均一教育平台,由老師指定或讓學生依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學習內容及單元,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包括觀看影片、答題練習、同儕討論、求救教師等方式進行差異化補救教學,讓學生依程度學習,重拾信心。

課堂中,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從旁協助,過程中,學生提議組隊參加均一教育平台舉辦的『星空探險隊』活動,表現積極,獲得肯定,也獲頒獎狀,讓學生重獲自信,部分學生也能重返正常學習軌道,能銜接上原班的數學學習。

依個人進度,自主學習

觀看教學影片

學習時間曲線不斷上升

獲均一平台肯定

三、運用資訊設備的效益:

(一) 現有資訊設備:

教室數

普通班教室數

專科教室數

資源班教室數

總計

11

6

1

18

電腦數(含平板電腦)

教學用(桌上型)

教學用(平板)

教學用(筆記型)

行政用(筆記型)

總計

40

45

54

2

112

單槍投

影機數

教學用(固定式)

行政用(固定式)

教學用(移動式)

行政用(移動式)

總計

15

3

1

0

19

其他資訊相關設備(單價1萬元以上者)

電子白板

攝影機

2

1

(二)數位資源結合教學:

1. 計畫產生之教案設計、學習活動、媒體資源、或是活動評量等資料上傳至相關資源平台,提供本校全體教師參考使用,擴大效益。

2. 本校在資訊設備硬體建置方面,以建構行動學習環境為優先,目前建置如下:

(1)一般教室:教室內設有桌上型電腦及單槍投影機,教師可透過平板於課堂中分組教學,並結合自製的教學影片,實現翻轉教室。

(2)電腦教室:電腦教室內部的學生電腦均裝有還原系統及軟體廣播系統與投影設備,老師可指定作業並上傳至指定檔案伺服器,儲存需要分階段完成的各項作業。

(3)行動學習教室:為配合教師行動教學所需,建置1間 行動學習教室,設有5組調整式討論桌,教師可視需求調整擺設及分組,方便學生透過網路進行學習資料蒐集以完成分組學習任務。

(4)資訊充電車2部:54台Chromebook,隨時支援一般教室教師教學行動載具需求。

(5)平板電腦45台:編號管理,供教師教學借用,提供校外教學、行動學習所需,特別在拍攝照片、影片等,製作學習影片。

4、 教師社群運作模式與歷程:

(1) 行動學習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員:

本團隊成員包括校長、領域教師、課發組長、行政人員等,分別負責專業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整合及行政支援工作,分工如下:

職稱

姓名

任教科目

備註

校長

張秀梅

英語

教務主任

李立彬

自然

課發組長

黃浩弼

數學

教師

陳雅琪

數學

教師

黃浩銓

國文

教師

吳旻樺

國文

教師

蔡青妘

自然

教師

蔡向偉

國文

(二)運作模式

1. 成立教師行動學習社群,增進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

團隊固定時間視教學現場需求安排行動學習相關主題,邀請縣內推展行動學習經驗豐富的學校教師與專家,如:本地佛光大學陳惠美教授及教網中心團隊等相關領域專家擔任講座,分享行動學習實施現況與最新理論、行動載具引導學生創作等,透過專家諮詢、引導,教師建構專業領域學理知識,配合社群 成員所學應用在教學歷程中,社群成員對話、研討、分享,不斷循環、修正,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昇,有顯著的成效。

2. 共同備課、觀課及議課:

在社群學習之後,由領域教師共同協助備課,共同發展教案,並經由實際教學演示過程中,透過對話,修正教案,強化教學能力及有效運用工具學習,尚未加入行動學習之老師,也能經由此觀課活動,起而效尤。

3. 創建成功模式,推廣與分享

成功建立模式後,辦理跨校性行動學習分享活動,讓成功模式得以擴散並經由回饋意見,加以修正,讓教學更有效。

(三)歷程與活動照片:

實施內容

實施方式

主講或

指導者

地點或場地

1

行動教學研發工作討論

同儕學習共同討論

李立彬

教師研討室

2

平板電腦在分組合作教學之應用

經驗分享

黃浩弼

教師研討室

3

Googleclassroom在教學上的應用

跨校研習活動

壯圍國中團隊

教師研討室

4

行動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

研習活動

陳宣霖

教師研討室

5

教學演示及觀課回饋

跨校演示及觀課回饋

張秀梅

802教室

6

好棒棒國文學習網教學應用

校內演示及觀課回饋

黃浩銓

704教室

7

行動學習專家指導

經驗分享

許惠美

教授

教師研討室

行動教學研發工作討論

平板電腦在分組合作教學之應用

Googleclassroom在教學上的應用

行動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

教學演示及觀課回饋

好棒棒國文學習網教學應用

行動學習專家指導一

行動學習專家指導二

5、 成效評估:

(1) 行動學習實施後,學生的改變:

1. 部分領域實施行動學習以前,學生極少作課前預習,課堂中也不易集中精神,實施後,學生課堂參與度變高了,也樂於分享小組活動,教師也更容易設計教學教案。

2. 以往上課多半是由教師講述,學生學習興致較低,現在利用行動載具,使用各種軟

體和平台上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會期待老師在設計不一樣的課程。

3. 線上平台的方便使用性及趣味性,讓學生更了解行動載具不只是遊戲機或通訊工具,更是學習的好幫手。

4. 學生的資訊能力明顯提升,更擅於收集、篩選有用的資料,能與同儕合作學習。

5. 數學科補救教學學生,利用均一平台的個別化學習設計,從原本放棄數學到願意重拾課本,重返學習行列。

(2) 行動學習實施後,教師的改變:

1. 經由硬體環境的建置及方便性,對於資訊設備及教學軟體的使用動機提升,也樂於參加資訊及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習。

2. 共同備課、設計教案的情形增多,公開觀課、議課的心態更開放,透過社群精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起模組,領域內的老師們可以互相討論彼此原有的教學方法,若有可行的教學資源可以引進,同領域的老師可以共同備課,並且設計出能融入行動教學資源,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外,老師的教學專業也能更加進步。

3. 行動學習導入補救教學,藉由一對一適性化的教學,讓師生關係更緊密,學習更有效。

(3) 行動學習成效評估 - 前後測比較結果(以八年三班為例)

推動班八年三班

組內比

填答人數

前測平均數

後測平均數

推動班(前後測比較)

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23

3.42

3.61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身體活動

22

3.18

3.47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視力

21

3.21

4.13

推動班的後測顯著高於前測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飲食

21

5.36

5.97

推動班的後測顯著高於前測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睡眠

21

3.67

4.32

推動班的後測顯著高於前測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創造思考

7

3.84

4.06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問題解決

4

3.76

3.61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團隊合作

3

4.67

4.67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批判思考

1

3.00

3.78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溝通表達

6

3.96

4.13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實施對象為宜蘭縣順安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為期兩個月課程。教師以主題探索教學策略及分組合作方式完成課間老師提問,引導學生探索相關問題。評量工具為學習成效評估量表、問題解決量表、溝通表達量表。結果顯示在(a) 整體學生學習成效評量、(b)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溝通表達雖未達顯著差異,但分數皆有增長。

(四)推廣擴散效益(開放觀課及校際推廣活動):

1.校內擴散

(1)每學期辦理校內社群研習,一年至少10場次,透過研習活動、班級教學觀摩,將實施方法、有效教學模式與成效分享給其他教師。

(2)透過雲端學習平台,進行校內教材資源分享,讓校內其他教師可以具體看到自製

教材的成果,進而引起動機和興趣。

2.校外擴散

(1)舉辦示範教學觀摩活動,將本校的創新學習模式、教案設計提供他學校,執行參

考。

(2)規劃辦理校際交流參訪活動,展現雲端平台在教學上之應用成效。

(3)協助建立計畫專題網站,將教學模式相關資料(教學設計、教案、學習活動等)置於計畫網站供各界參考。

(4)建立國文科題庫網站,提供外校師生使用。

3. 開放觀課及校際推廣活動成果照片

辦理觀課活動,開放全縣教師報名

學生專注完成任務

參與教師用心觀課,提出建議

共同議課提供建議,並請課程督學指導

4.開發教材成果:

建立線上題庫系統,讓學生隨時學習

建立線上題庫系統,讓學生隨時學習

教材教案上傳雲端平台,樂於分享

課堂學習檔案,數位化

附錄一:學校基本資料表

一、縣市

宜蘭縣

二、學校名稱(全銜)

宜蘭縣立順安國民中學

三、團隊成員

張秀梅校長

李立彬主任

黃浩弼組長

陳雅琪老師

黃浩銓老師

校長親自簽名

四、成果摘要

經由本計畫的推動,學校成立了教師行動學習社群,團隊視教學現場需求安排行動學習相關主題,邀請縣內推展行動學習經驗豐富的教師與專家擔任講座,分享行動學習實施現況與理論,社群成員應用所學在教學歷程中,經由成員對話、研討、分享,不斷循環、修正,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昇,有顯著的成效。領域教師共同備課,並經由實際教學演示過程中,修正教案,強化教學能力及有效運用工具學習,尚未加入行動學習之老師,也能經由此觀課活動,起而效尤。

成功建立模式後,辦理跨校性行動學習分享活動,讓模式得以擴散,並經由回饋意見,加以修正,讓教學更有效。

五、行動學習教學活動剪影

校長帶領行動學習社群精進成長,辦理縣內教師觀課議課推廣活動

附錄二:成效評估結果摘要

推動班前後測比較結果

推動班八年一班

組內比

填答人數

前測平均數

後測平均數

推動班(前後測比較)

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28

3.48

3.44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身體活動

27

3.73

3.93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視力

26

4.20

4.46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飲食

26

5.54

5.90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睡眠

26

4.17

4.55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創造思考

2

3.48

3.18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問題解決

2

3.50

3.04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團隊合作

2

3.56

3.00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批判思考

2

3.36

3.00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溝通表達

2

3.57

3.10

推動班未達顯著差異

對照班前後測比較結果

對照班八年三班

組內比

填答人數

前測平均數

後測平均數

對照班(前後測比較)

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身體活動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視力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飲食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睡眠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創造思考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問題解決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團隊合作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批判思考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溝通表達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推動班與對照班後測比較結果

推動班八年一班

對照班八年三班

組間比

填答人數

調整後平均數

填答人數

調整後平均數

兩班(後測比較)

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28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身體活動

27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視力

26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飲食

26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健康促進自評表 - 睡眠

26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創造思考

2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問題解決

2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團隊合作

2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批判思考

2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學生5C關鍵能力意向量表 - 溝通表達

2

0

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報表產生時間:20171003 04:37

資料庫更新時間:20171003 04:37

附錄三:心得與未來展望

(一)心得:

1. 國文科教師:在此行動研究計畫中,使用了自製的國文教學網站及Socrative APP,在傳統講述教學中,即使講的內容再精彩,仍有少部份的同學聽了一段時間後會分神。透過學生最愛的平板載具,可以讓他們自行發掘課程內的知識,施行到現在,上課睡覺的同學等於零。讓我覺得,只要他們還醒著,教育就在進行中。除此之外,現在也漸漸用這些工具取代傳統紙筆,學生可以立即知道答對或答錯,不需全部答完再來對答案。對此項改變,學生普遍都有正面且良好的反應。

2. 數學科教師:e化~差異化數學補救教學有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而均一教育平台提供多元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能適性選擇符合自己程度的單元做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程度,進而幫助其能銜接上原班的數學學習。雖然具體的學習成效未必理想,但學習是長久的事,相信只要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與動力,終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3. 自然科教師:專題式學習貼近自然領域教學需求,以往自然領域之教學常採取講授、食譜式實驗及考試為主的科學教育教學模式,但此模式常使得學生對於自然科的興趣低落、科學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科學概念和過程技能應用在實際的情境中、學生缺乏學科間的大概念和學生學成後無法處理科技引出的社會問題等。另一方面,學生跟著教科書中的食譜式實驗步驟依樣畫葫蘆後,卻不清楚實驗所要傳達的科學概念,也不清楚實驗其實是蘊含著理論。透過行動載具的輔助,讓專題式學習更容易,合作學習也更容易實行,式教學的好工具。

4. 自然科學生:我覺得透過平板電腦及鏡頭來觀察顯微鏡並拍照是很有趣的活動,因為除了觀察外,又可留下影像紀錄,比只看課本圖片,或實驗影片效果好很多,透過實際的觀察,對於課程內容也比較好理解。老師有要我們去找一些水中生物,並把它拍起來,而每一組都看到不同的生物,我覺得很好玩,因為這些生物都是平常肉眼無法看到的,透過同學的上傳照片,你可以知道它的特徵以及它的特性,我覺得自己去找真的可以比較有印象,也不會覺得枯燥。

(二)展望:

面對目前教育現場的普遍性問題,包括從學習逃走的學生、學習動機的缺乏,我們不禁得反思教育的目的何在?面對即將而來的新課綱,學校如何回應學生學習需求?學校如何推動本位課程發展?學校如何支持教師專業成長?這些問題,都是身為教育人員責無旁貸急需思考的問題,教學的主體在學生,要培養學生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我們的教學方法不能再一成不變,利用新的科技,協助教育現場的困境,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Charles Hendy曾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教育目的是為了孩子的一生,而不只是為他們短暫的學校生涯而已。」利用科技,以不同的方式來教與學,正是客製化教學最有效的工具。最後感謝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持續關懷著我們這些偏鄉的學子,轉贈仁寶公司平板電腦45部,以提升學童學習效益。

行動學習Coming soon(順).

活化

教學策略

增強

學習動機

養成

自主學習

組織

學習社群

豐富

教學資源

提供

專業支援

行政

教師

學生

內容

(Cotent)

師生關係(Connection)

好奇(Content)

發現問題

研習精進

實際教學

修正模式

推廣應用

引起動機

簡要說明

合作學習

完成任務

發表展示

評估程度

指定單元

自我學習

同儕協助

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