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壹、緣起 大學時經由同學的介紹 進入晨曦佛學社,始有因緣 接觸許多善知識,也在社團 的引領下有機會參加一些有 趣的活動。如慧炬出版社鄭 振煌老師帶領下的《西藏生 死書》 (註1讀書會、《西藏 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於台北舉辦的 週末禪修營、聆聽《雪洞 丹津.葩默悟道歷程》(註 2的作者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法師的佛學演講 等。開始逐漸理解佛法並非 一般世俗所認為的消極避 世、或遁入空門的表象;反 之因為深入佛法,對人生才 更有熱情、有希望、有未來。 大學主修哲學系,開始 學習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 對任何社會現狀或宗教教義 都不盲目地服從與接受。正 因為如此,更能體會佛法的 可貴,佛教的宗教態度以 及佛陀的教法都更深地吸引 著我。因此選擇《佛陀的啟 示》這本書,加以仔細閱讀 與反覆咀嚼,書中破除許多 對佛教的錯誤觀點,為我們 重新建立起正確知見。我將 依循書中的章節逐次整理並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貳、關於佛教的宗教態度 一則小篇幅的〈佛陀 傳略〉開啟了這本小書的序 章,簡單地回顧了佛陀的生 平後,開始進入本書的第一 章〈佛教的宗教態度〉。相 較於向外追求真理,一直以 來我都更傾慕於一條向內求 索的道路。本章揭櫫內在於 自我的根柢就能有成佛的 潛力,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 祇,或終其一生不可能達到 的目標:「佛……自承只是 一個單純的人類……人,而 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 他肯發願努力,每一個人身 邱一平 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No.599 Apr. 2016 53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佛 青 園 地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二○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心得寫作組首獎

壹、緣起

大學時經由同學的介紹

進入晨曦佛學社,始有因緣

接觸許多善知識,也在社團

的引領下有機會參加一些有

趣的活動。如慧炬出版社鄭

振煌老師帶領下的《西藏生

死書》(註1)讀書會、《西藏

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於台北舉辦的

週末禪修營、聆聽《雪洞 :

丹津.葩默悟道歷程》(註

2)的作者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法師的佛學演講

等。開始逐漸理解佛法並非

一般世俗所認為的消極避

世、或遁入空門的表象;反

之因為深入佛法,對人生才

更有熱情、有希望、有未來。

大學主修哲學系,開始

學習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

對任何社會現狀或宗教教義

都不盲目地服從與接受。正

因為如此,更能體會佛法的

可貴,佛教的宗教態度以

及佛陀的教法都更深地吸引

著我。因此選擇《佛陀的啟

示》這本書,加以仔細閱讀

與反覆咀嚼,書中破除許多

對佛教的錯誤觀點,為我們

重新建立起正確知見。我將

依循書中的章節逐次整理並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貳、關於佛教的宗教態度

一則小篇幅的〈佛陀

傳略〉開啟了這本小書的序

章,簡單地回顧了佛陀的生

平後,開始進入本書的第一

章〈佛教的宗教態度〉。相

較於向外追求真理,一直以

來我都更傾慕於一條向內求

索的道路。本章揭櫫內在於

自我的根柢就能有成佛的

潛力,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

祇,或終其一生不可能達到

的目標:「佛……自承只是

一個單純的人類……人,而

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

他肯發願努力,每一個人身

邱一平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No.599 Apr. 2016∣53

Page 2: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內都潛伏有成佛的勢能。」

(頁2)這段文字說明了佛法

可以給人帶來真正的自信,

因為一切所追求的真正的圓

滿就內在於自己本身。真正

的信仰並非將自己交託給另

一個外在於自己的神靈,而

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

「人應當自作皈依,還有誰

可以作他的皈依呢?」(頁

2)如此的思維方式,如此的

求索真理的方式深深地打動

我。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價

值,因為無論賢愚、無論富

貧,我們都有內在的佛性,

可以有機會和佛陀一樣走向

一條覺悟的道路。原來,在

吾人內心的根柢,蘊藏了極

為豐富的寶藏,只要向內求

索,就能獲得一把通往整個

世界的真理的鑰匙。因此,

涵養、訓練我們的心成為最

重要的修行目標。所有修行

的態度便因此而不指向外在

物質世界的追求,或個人欲

望的滿足,而在降服自己的

心。因為若將目標轉向外在

物質世界的追求或欲望的滿

足,將無止盡,但若轉向降

服自己的心,將無往不行。

這令我想起寂天菩薩於《入

菩薩行論》中的話語:「何

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

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另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

乃是佛陀寬大的胸懷,准許

自由的思想、准許自由的懷

疑的精神。文中,在佛陀與

優婆離的談話中(詳見頁6),

佛陀並不要優婆離急速地

皈依於其門下,而是要他審

慎地考慮。由此可見,佛陀

並不要盲目的相信,而是要

我們運用理性去反覆檢驗

思考,這與哲學的懷疑精神

相符。然而,以往一直困擾

我的一個問題是:佛教究竟

是宗教、還是哲學?還是亦

宗教亦哲學?或非宗教非哲

學?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

生曾撰文:〈佛法非宗教、非

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

圍繞這個議題曾有一系列的

討論,討論的焦點無不指向

將「宗教」與「哲學」的定

義再做深入的鑽研與釐清。

然而本書給了一個良好的答

覆。無論是「宗教」或「哲

學」都是一個標籤,佛陀的

教導並不需要被套進任何一

個標籤裡,佛陀的教導指向

普世的真理,而真理不需要

標籤。「名字有什麼相干?

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別

的名字,仍然一樣的芬芳。」

(頁8)由是,針對佛陀所教

導的真理,我們需要的是知

與見,而不是信。文中提到

「巴利文佛典裡有一個字

saddhā,一般都譯作『信』或

『相信』。但saddhā不是單純

的『信』,而是由確知而生之

堅心」(頁12)。佛陀的教導都

指向讓我們看見這個真理,

而佛陀的話語也如協助吾人

渡河之竹筏一般,為的是載

負我們航向真理,而非成為

我們執取、鑽研的對象。

參、四聖諦及無我觀

本書自第二章至第五

章,逐次講解四聖諦的教

法―苦、集、滅、道。在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54∣ 雜誌 599 期

Page 3: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佛 青 園 地

解釋每一諦的同時,撥除我

們對四聖諦原先的錯誤見

解。比如,在講述苦諦時,

一般想到的都是苦難、痛

苦、憂傷,由此而容易引伸

出認為佛教即是一種悲觀的

哲理、或如虛無主義一般認

為人生不過是一場沒有意義

的荒謬劇本。毋庸置疑,如

上的態度,乃是對佛教苦

諦的錯誤見解。苦諦包含

有更深的哲學意義。書中

指出,我們應當由三方面

來審察「苦」諦的內容:

(一)、一般苦難的苦(苦

苦),(二)、由變易而生

的苦(壞苦),(三)、由因

緣和合(條件具備)而生起的

苦(行苦)。(頁35)前述兩種

苦,較易於瞭解,值得更多

著墨的乃是第三種苦(行苦)

的內容。在解釋「行苦」之

前,本書先說明了一些佛教

關於「個人」與「自我」的

概念。佛教認為,「個人」

或「我」乃是由各種不同的

條件所組合而成的組合體。

而這些組合可分為五類:

(一)、物質組合之類―

色蘊,(二)、感覺組合

之類―受蘊,(三)、

識別組合之類―想蘊,

(四)、心所組合之類―

行蘊,(五)、知覺組合之

類―識蘊。(頁36-40)文中

對五蘊做出詳細的說明,然

而更重要的乃是指出,這五

類組合的內容皆是變遷不

已,流轉不息的。在這之

中,並沒有固定不變的實

體,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常

體可稱為「我」。「世間遷

流不息,無有恆常。」(頁

43)而所謂的苦,指的就是

這種無常的狀態:「凡是

無常的,即是苦。」(頁43)

於是,我們可以說,吾人的

生命只是一個不停活動的活

動本身,只有活動而背後沒

有活動者,思想的背後也沒

有思想者。如書中的一首詩

「僅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

受苦者。事蹟是有的,卻

找不到行事之人。」(頁44)

文中也指出,這樣的自我概

念,與笛卡兒的「我思,故

我在。」差異甚大。

如上對「自我」概念的

說明,甚為觸動我的內心。

這令我想到,日本哲學家西

田幾多郎(にしだきたろう,1870-

1945)亦曾對笛卡兒「我思,

故我在。」的說法提出反

駁,並將吾人的存在狀態以

No.599 Apr. 2016∣55

Page 4: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存在即活動」(有即活動)

(NKZ 1:45)(註3)的方式來做

說明。西田認為真正的自我

只能被詮釋為活動的本身,

也就是本書中說的「生命就

是活動本身」(頁44)。西田

對這樣的思考方式,曾提出

他哲學性的說明。而其說

明,亦是從批判笛卡兒的二

元論開始。與此處佛教的想

法有左右逢源之妙。笛卡兒

的二元論影響了西方近代哲

學的思路。也迥異於佛教的

思維方式。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

1650)「心物二元論」(mind-

body dualism)的形上學觀,認

為有限存在的事物,最終都

可被劃分為兩大類―即

「心」(res cogitans)與「物」

(res extensa),「心」之屬性

是有「思維」(cogitatio)而無

「擴延」(extensio),「物」

之屬性則是有「擴延」而無

「思維」,如此,心、物分

屬兩類,迥然殊異。西洋

近代哲學就是以這種「主

觀(精神、心)、客觀(物質、

物)」之二元論的構圖為前

提,在此前提之下運行,而

佛教所批判的正是笛卡兒這

種將心與物分別執著為實體

的觀點。批判的理由是不認

同笛卡兒將「心」與「物」

分別實體化的主張。「心」

與「物」就其作為「思維實

體」(substantia cogitans)與「擴

延實體」(substantia extensa)這

樣的想法不能為佛教所認

同。因為在上述對五蘊的解

說當中,我們已經知道,無

論從五蘊的任何一處,都不

可能把握到任何固定不變的

實體。在此,西田幾多郎將

這樣的存在狀態以「宇宙就

是此唯一實在的唯一活動」

(宇宙は唯一実在の唯一活動である)

(NKZ 1:59)來說明,可以與佛

教的「生命就是活動本身」

的想法相互輝映。

因為沒有固定不變的實

體,所以生命的本身,只是

一連串的活動本身,如書中

所述,「像是一朵徹夜常明

的燈焰,從初夜亮到天明,

它既非同一焰,亦非不同

焰」。(頁60)這也令我想起

另一則比喻,將自我生命的

延續,由幼兒至耄耋之年,

甚至死後生命的延續,比喻

成一串環狀的佛珠,珠珠相

連,但中間卻沒有一條串起

每顆珠子的線。如此,佛陀

對生命存在的說明方式,跳

脫了西方二元論的窠臼,為

我們指向一條更為寬廣,更

為真實的存在說明方式;因

為執著於實體的思維方法並

不能為我們導向真理,盲目

的依此尋覓真理,無異於騎

驢覓驢。

四聖諦的第二諦乃是

集諦,說明痛苦所生起的

原因。苦的根源乃是「渴

(愛)」(頁54)。因我們貪戀

各式各樣賴以生存的條件,

無論是物質世界的條件或甚

至是為思想世界中的念頭、

想法、意見、理論所綑綁,

都是一種貪愛。這樣的貪

愛導致了痛苦。而止息的

方法則在於去除這種「渴

(愛)」。斷愛即是涅槃。書

中對涅槃的說明,亦甚耐人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56∣ 雜誌 599 期

Page 5: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佛 青 園 地

玩味。依據巴利文原典對涅

槃有如下的解釋:

「熄滅貪愛,就是

涅槃。」(頁66)

雖然經典有如上的解

釋,但有趣的是,涅槃指的

卻也不是熄滅貪愛之後的結

果。因為涅槃指的不是一種

「結果」。書中指出,我們

也不能問涅槃之後會如何?

或涅槃的作用是什麼?也不

是一種神祕的心靈或思想的

狀態。於是,對涅槃本身的

理解,必須超越於一切的語

言遊戲,必須止息一切在語

言層面的推敲與鑽研。涅槃

只能親證,而無法以語言來

說明。語言僅為工具性的說

明,目的是指向解脫的道

路,讀者不能單純執著於語

言本身,必須得意而忘言、

得魚而忘筌。語言因為溝通

的需要而產生,在某一個極

短的瞬間它似乎也抓住了某

種程度片面的真理,但我們

不能把這短暫的瞬間所抓住

的東西執著為真正的存在。

比方,真正的認為有「身」

與「心」這兩個分別獨立的

實體存在。我們不能隨意的

執取語言的表象,然後犯了

隨言取義的弊病。如此,就

是墮入文字相,為了破除這

種墮入文字相的弊病,諸佛

及菩薩的教導甚至「不說一

字」、「不答一字」,說明

真正的領悟是超脫文字的束

縛,進入無聲、靜默的深層

領悟之中。

最 末 , 是 導 致 苦 止

息的途徑,也就是所謂的

「道」,包括八正道以及

戒、定、慧三學。(頁82-83)

本書中亦提到許多維持正念

的方法。第六章,則更專門

地再申述「無我論」的想

法。再次的說明,佛教不承

認有實體的自我、永恆不滅

的靈魂、或神我。所謂的

「無我論」乃是上述五蘊和

合的觀點下的自然結論,因

緣生滅的法則永遠只依循一

條定理:「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

滅故彼滅。」(頁95)凡是因

緣組合的世界,就沒有固定

不變的實體,也因此沒有固

定不變的實體的自我。

肆、修習與佛陀的教誡

第七章談修習,也就

是心智的培育。如同前述所

說,佛陀的教法的全部態度

乃指向如何降服內心,如何

降服我們從無始以來累積的

習氣與業障呢?書中提供了

一些修習的方法,如奢摩他

或毘婆舍那(觀)。奢摩他能

讓我們安住於「此生愉快的

生活」、「平靜的生活」當

中,而毘婆舍那才能為我們

深刻地洞察萬物本性,帶我

們航向解脫。(頁126)也有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

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

安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

(頁135-136)以及四無量心的

修習―慈心無量,悲心無

量,喜心無量,捨心無量。

(頁136-137)

上述的修習方法都在教

No.599 Apr. 2016∣57

Page 6: 5&!!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5&!! A U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二 一五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心得寫作組首獎

導我們專注於眼前的分秒,

不過份地耽溺於過去,也不

過份地妄想未來。耽溺過

去、或憂慮未來都是活在泡

沫之中,而非真實的世界。

這樣的說明看似簡單,但實

際做到則相當不易。這讓我

想起了《西藏生死書》裡的

一句話:「禪坐,就是把心

帶回家。」《西藏生死書》

中,對禪修所做的說明,是

在上一秒的念頭消逝與下一

秒的念頭生起之間有一個空

隙,而修習就是拉大這個空

隙,讓我們真正能停駐於當

下。享受片刻不被各種概

念、或想法所束縛的時刻。

如此的修習,是這輩子能給

自己的對大禮物。

最末說明佛陀的教誡,

誡律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傷

害。也說明了在今日世界的

佛教徒該如何修行,是否必

須隱居山林,或遁世出家?但

這都只是外在的形式。讓我

想起從前讀過的一本暢銷書

《當和尚遇到鑽石》(註4),

書中一位僧侶選擇成為鑽石

商人來作為實踐佛法的場

域。在現實的商場中,也能成

為佛法修行的好環境,這就

是一個例子。隨著時代不停

地變遷,吾人不需拘泥於必

須在山洞中閉關,或隱居深

山寺院才能修行。所謂的修

行只在於自己的心,如能調

整自己的內心,則隨處都是

道場,隨處都能見到真理。

伍、結語

閱畢本書,讓我有機會

重新檢視佛陀的基本教義,

重新看到佛陀在現代社會中

能帶來的啟示,受益良多。

未來我將依循著佛陀的教

導,持續不懈地努力。

註釋

1.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2.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原著,葉文可譯,《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

3. 縮寫說明──西田幾多郎著作的引用及參照,依據《西田幾多郎全集》(東京都:岩波書店,2003年),引用的時候統一縮寫為(NKZ 卷數:頁數)

4. 麥可.羅區格西、克莉絲蒂.麥娜麗喇嘛 ,《當和尚遇到鑽石: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中實踐

佛法》。

參考書目

1. NKZ:《西田幾多郎全集》(東京都,岩波書局,2003年)

2. NKZ 1:『善の研究』

3. 索甲仁波切(2012),《西藏生死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12年)

4.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原著(2000),葉文可譯,《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臺北市:躍昇文化,2000年)。

5. 麥可.羅區格西、克莉絲蒂.麥娜麗喇嘛著(2009),項慧齡、吳茵茵譯,《當和尚遇到鑽石: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中實踐佛法》(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09年)

6. 羅睺羅,化普樂著(2003),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2003年)

《佛陀的啟示》讀書心得

58∣ 雜誌 59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