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 外外外外外外外 外外外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 Upload
    merrill

  • View
    50

  • Download
    7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云南大学哲学系 王志宏. 讲座内容. 一个时代:西化的时代 两个计划:留美与同文馆 三个人物 严复 林纾 辜鸿铭. 第一部分 一个时代:西化的时代. 一 近代中国西化的历程 1 器物 2 制度 3 心理(精神) 二 以俄为师 三 改革开放:重新拥抱西方文明. 第二部分 两个计划:西学东渐. 走出去:容闳和留美学生计划 请进来:同文馆. 2.1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云南大学哲学系 王志宏

Page 2: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讲座内容• 一个时代:西化的时代

• 两个计划:留美与同文馆

• 三个人物• 严复• 林纾• 辜鸿铭

Page 3: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第一部分 一个时代:西化的时代

一 近代中国西化的历程1 器物2 制度3 心理(精神)二 以俄为师

三 改革开放:重新拥抱西方文明

Page 4: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第二部分 两个计划:西学东渐• 走出去:容闳和留美学生计划

• 请进来:同文馆

Page 5: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2.1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英语: Yung Wing , 1828 年 11 月 17 日-

1912 年 4 月 21 日),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亦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后又创设幼童留美计划,世人称他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年轻时便曾与太平天国打交道,后来又连续参加了自强运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运动、与兴中会革命等。从太平天国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每一个最重要的运动里都能发现他的身影。容闳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后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1912 年 4 月 21 日于美国去世。

Page 6: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容闳一生的重大功绩一、容闳是中国近代提出“教育救国”主张的第一人。他主

张“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造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为少年新中国。”

二、1898年,他参加了维新派变法活动。三、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奠基人。四、积极支持办洋务。1863年,容闳入曾国藩幕,筹建

江南制造局并赴美购买机器。他在通过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尚有开采矿产、修铁路、禁止教会干涉民间诉讼等内容。

五、五、特别是1860年11月他专程去南京,向太平天国提出七项建议,希望太平天国能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点以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改革。

Page 7: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容闳的梦想“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容闳晚年回忆说,

“我已经初步想好了我将做什么。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为我一生事业的雄心之所在。”

Page 8: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容闳的实绩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 30 人,其中工矿负责人 9 人,工程师 6 人,铁路局长 3 人;从事教育事业者 5 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 1 人、北洋大学校长 1 人;从事外交行政者 24 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 12 人,外交部部长 1 人、副部长 1 人,驻外大使 1 人,国务院总理 1 人;从事商业者 7 人;进入海军者 20 人,其中 14 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就见证了容闳的历史眼光,也成为了他对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

Page 9: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2.2 同文馆一 “同文”的出处1 《礼记 ·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

文。”2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 书同文字。”

二 “同文”的情怀

Page 10: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同文馆的历史•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

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于 1862 年 8 月 24 日成立于北京。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桂良和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同文馆除了教授西方语言之外,亦供西方人学习汉语。同文馆于 1900 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 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而结束。

Page 11: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同文馆的任务• 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 1862 年 6 月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 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 1876 )后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

• 同文馆初设,学生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太大。最初新学只有外语一科,调派八旗子弟,充任学员,年限 14岁以下。几年后设科学馆,满汉举人、生员、五品以下京外官员皆可投考。两个月后,“投考者寥寥”,只好放宽要求,没正途出身的也收。这样一来,终于有 98 人投考。可到了日子,真来考试的只有 72 名,最后录取 30 名。

Page 12: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同文馆的困境• 这就是中国第一所新学堂中最早学习科学的第一批新学生。•   总教习丁韪良称这批新学生为“老青年”,但究竟有多老,最初

他也不甚了了。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学生带着一个孩子,便问:“这是令郎吗?”对方微笑着答道:“是我小孙子。”丁韪良这才发现,同文馆学生几乎全部已婚,其中还有两对已是父子。又一天,丁韪良问一个学生:“什么事?你这么满面愁容的?”学生答道:“老师,我的孩子死了。”这些学生大多仕途落魄,功名坎坷,这才来学新学―――近代西方科学;另外一个原因,是你只要来上新学堂,政府就付给高薪。但当时,他们为有科举功名者所不屑,被斥之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他们自己也觉得是这么回事。“许多人连公开承认他们是同文馆学生的勇气都没有。”   初设外语教学班,总署(外交部)到处寻找既懂外语又通汉文的教师。传教士中原有这等人才,但事关意识形态,为中国第一所新学堂所不取。

Page 13: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困境(续)• 后来教英文的有了,可其他语种,久不得人。急得总署大臣奕訢到外国使馆公干时,也是一心二用,“留心访查”。后来法国和俄国公使分别推荐两人,一个叫司默灵,一个叫柏林。奕 ?亲自考核,发现二人双语并精。但司默灵是法国传教士,奕 ? 一听,很不高兴,当即拒绝。法国公使再三解释,说这人是传教士,可早就不传教了,而且老实、忠诚、可靠,当外语老师没问题。于是奕 ? 请旨定夺。奏折上说(译文),臣见了这个司默灵,表面上的确“看不出有传教士习气,再三言定,你到我同文馆是教书的,断然不准传教,一旦发现,立即辞退”,并要法国公使担保。至于那个叫柏林的,“臣等接见,觉得此人看上去不是那种特别狡诈的家伙,教咱们的学生学习俄语,好像问题不大。”诏准。同文馆从此有了法语和俄语班。

Page 14: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个人物

Page 15: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3.1 严复• 严复( 1854 年 1 月 8 日- 1921 年 10 月 27 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 20 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Page 16: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生平之重大环节• 1877 年 3 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 1879 年 6 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 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 ),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 1880 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 [3] ,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 1889 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1 年 10 月 8 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事出有因,李鸿章在“办理海军请奖折”所附清单中提到:“直隶试用道吕耀斗拟请归候补班前补用”,“候补知府马复恒、鲍兰征、严复均拟请免选本班,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前先选用”。

•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 1896 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 9 月 24 日捐款 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Page 17: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生平之重大环节(续)• 1897 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

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9 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

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 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 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 年 5 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 年 1 月 17 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 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 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11 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 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

Page 18: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的八部译作• 《天演论》,赫胥黎, 1896 年~ 1898 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 ·斯密, 1901

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 1903 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 ·穆勒, 1903 年• 《穆勒名学》,约翰 ·穆勒, 1903 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 1903 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1904 年~ 1909 年

• 《名学浅说》,耶方斯, 1909 年

Page 19: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翻译的原则和误译问题辨正• 钱钟书说严复“三难原则”是三国时期佛教译经大师支谦所著〈法句经序〉里的“雅、严、信、达”来的。有学者像伍蠡甫、邹振环皆指出苏格兰法学家亚历山大 ·弗雷泽 ·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 )在 1791 年出版的《翻译原理论》(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的“三条翻译通律”( 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对严复的影响很大。

• 俞政在书中亦表示“严复一生著、译甚多。他在翻译西方论著的时候,常常掺杂己意,还要附加大量按语;有些译作甚至带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如《天演论》、《名学浅说》):因此,人们把他的翻译作品称为“译著”。意思是说他的译作中的不少内容相当于他的著作,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 俞政曾在《严复译著研究》一书中指严复有多处“误译”,然汪荣祖在《重读严复的翻译》一文中则否定俞政的说法,表示俞政指出严复的误译,有的只是“意译”与“直译”上的区别。

Page 20: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和中国的现代化• 严复是一个 19 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鲁迅语),对于他的研究是近代

中国史中绕不过的题目。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1854 年出生到 1879 年返国, 1879 年— 1900 年福州船政学堂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席,晚年1900—1921 。他对天演论的新宇宙观引介导致经学时代向科学时代的转变。在介绍西学时,他偏向于引介自由、民主、资本主义,而不介绍马克思思想与工业革命的弊端。在逻辑引介方面,他的目的不在于逻辑的引介,而在于逻辑的发现。 通过对严复于甲午战争后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的观察,可知严复的思想主张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分析严氏一门三代(严复、严叔夏、严侨)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实际上是对中国往何处去的追寻。透过对其《天演论》以及其它文章的文本分析,可知其思想脉络:一个是易传、老庄、荀子的思想;一个是西方演化说,即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一个是英国保守主义伯克的思想。正是基于此,严复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明清以来“西学源于中国”说,以及全盘西化论进行了批判。由于在官场上的不得意,他转而投身翻译事业,从而造成其在学术上的成功,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是时代挫败的一个缩影。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翻译家,严复翻译的词到现在很少保留使用,主要原因有:清末以来译自日本的书刊数量太多,形成一整套系统,这些书刊垄断了出版界,而严复翻译的书刊在市场只占一小部分;严复的译文不易为人理解,很难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严复的翻译喜用单音词、音译;严复他所负责的译名统一工作迟迟无法有效推行等等。

Page 21: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严复与孙中山1激进与保守

2 革命与改良

3 社会与心理

Page 22: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3.2. 林纾• 字琴南,号畏庐,福建福州人。自幼学习勤奋。 1879 年入县学, 1882 年中举。此后却屡试屡败,只得放弃求取功名的梦想。 1897 年后任福州苍霞精舍汉文总教习。 1899 年移居杭州后执教于杭州东城讲舍。 1901 年举家迁至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先后在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和孔教大学任教,以讲授古文、经学为主。

• 1897 年夏,受刘法归来的王寿昌启发,开始与别人合作译书。他自己不懂外文,根据别人口译,以古文笔法描摹成篇。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与王寿昌合作译出, 1899 年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 1901 年,又与魏易合易美国斯土活夫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 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约稿后,一个以独特方式专事小说翻译的翻译家出现在清末民初文坛上。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 180余种(共约 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 40余种。作为一位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外国文学的创始人,在近代中国文坛上影响甚大 。

•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思想上倾向保守。五四时反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对白话文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深恶痛绝,以至编撰小说进行恐吓辱骂,一直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Page 23: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钱钟书关于林纾的一段妙论• 不是一九三一年、就是一九三二年,我有一次和陈衍先生谈话。陈先

生知道我懂外文,但不知道我学的专科是外国文学,以为总不外乎理工科或政法科之类。那一天,他查问明白了,就慨叹说:“文学又何必向外国去学呢 ! 咱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么 ?”[63] ,我不敢跟他理论,只抬出他的朋友来挡一下,就说读了林纾的翻译小说,因此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陈先生说:“这事做颠倒了。琴南如果知道,未必高兴。你读了他的翻译,应该进而学他的古文,怎么反而向往外国了 ?琴南岂不是‘为渊驱鱼’么 ?’ 他顿一顿,又说:“琴南最恼人家恭维他的翻译和画。我送他一副寿联,称赞他的画,碰了他一个钉子。康长素送他一首诗,捧他的翻译,也惹他发脾气。”我记得见过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那首诗 [64] ,当时也没追问下去。事隔七八年,李宣龚先生给我看他保存的师友来信,里面两大本是《林畏庐先生手札》,有一封信说:

• “……前年我七十贱辰,石遗送联云:‘讲席推前辈;画师得大年。’于吾之品行文章不涉一字。来书云:‘尔不用吾寿文,……故吾亦不言尔之好处’” [65] 。

Page 24: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续• 这就是陈先生讲的那一回事了。另一封信提到严复:• “……然几道生时,亦至轻我,至当面诋毁” [66] 。•   我想起康有为的诗,就请问李先生。李先生说,康有

为一句话得罪两个人 [67] 。严复一向瞧不起林纾,看见那首诗,就说康有为胡闹,天下哪有一个外国字也不认识的“译才”,自己真羞与为伍。至于林纾呢,他不快意的有两点。诗里既然不紧扣图画,都是题外的衬托,那末第一该讲自己的“古文”,为什么倒去讲翻译小说 ?舍本逐末,这是一 [68] 。在这首诗里,严复只是个陪客,难道非用“十二侵”韵不可,不能用“十四盐”韵,来一句“译才并世数严、林”么 ?“ 史思明懂得的道理,安绍山竟不懂 !”[69]喧宾夺主,这是二。文人好名争名,历来是个笑话,只要不发展成为无情无耻的倾轧和陷害,它终还算得“人间喜剧”里一个情景轻松的场面。

Page 25: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林纾思想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林纾早年翻译的《黑奴吁天录》、《伊索寓言》为代表。

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林纾拥抱西学,以黑奴与苦力,野兽与列强的类比唤起读 者的危机感,并以古文推广公理、公法等新概念,以普世价值为标准,批评中国现状,也对殖民者加以抨击。林译狄更斯小说构成了第二阶段。作者先从叙事学与小 说评点的角度,探讨林纾如何在《雾都孤儿》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兼具原著者与译者口味的外史氏之评点,强调批判英国社会的作者与英国读者的对话关系,建立译 者与中国读者的对话,以此塑造理想中的中国读者群。在分析《孝女耐儿传》时,则从情节的角度出发,展现林纾笔下个人与家庭的对立,自由与孝道的矛盾,消解 了林纾在题目里刻意突出的道德寓意。而在作者笔下,第三阶段的《拊掌录》在林纾的翻译生涯中更是别具意义。在华盛顿欧文的怀旧笔触中,林纾重新肯定自己对 古文的追求,不再像当年一般追求西化。韩嵩文强调,欧文的怀旧是工业化的产物,林纾的怀旧也不是简单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有其现代性的来源。

Page 26: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林纾与现代中国• 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保守主义,而也正是因林译小说,林纾建立了古文大家的名声,并通过编选古文选本,文集来建 立、推广自己心中的现代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林纾念念不忘的,是古典文化的现代命运,他保存国故的愿望,以及与出版商密切合作的方式,都是现代性的产物, 只是因其与新青年同仁论战败北,遭受否定,他的现代性方案也因而搁浅。而五四文人所塑造的保守遗老的林纾形象,可谓遮蔽了林纾式现代性的追求。换言之,林 纾的保守,是其自身思想经历中西新旧之争的结果,他与五四的对立,是不同的现代性的分歧,而非简单的新旧之争。

Page 27: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3.3 辜鸿铭• 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

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Page 28: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辜鸿铭语录精选• 制止一种社会和政治罪恶、以及改革世界之儒教办法,是通过一种自尊和正直诚实的生活,赢得一种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我以为,这就是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惟一可赖的力量,要想将其古老的文明从现代欧洲民族的物质实利主义之破坏力中挽救出来,最好的办法就存在于这种古老的文明之中。(《中国牛津运动故事》)

• 真正的平等,意味着一视同仁,门户开放,有教无类,或像伟大的拿破仑所表述的人尽其才,而不是将笨蛋与非笨蛋的头脑弄平,使国家中最好之人与最差之人一样差的绝对平等;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即中国经书中所谓率性之谓道。真正的民主,是指敞开的大门,没有出身、地位和种族之别,而不是指没有君主、王权,更不是指庶民议政。大多数永远是不好的,他们不具备参政议政的能力。近代西方由大多数人来参与和支配政治的观念为群氓崇拜,它是非理性民主政治的来源,是欧美近来所有社会、政治和世界无政府状态的根源,也是导致欧洲大战的非直接原因。

Page 29: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辜鸿铭轶事背后的文化情结

Page 30: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辜鸿铭在现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有一次,辜鸿铭在宴席上大放蹶阔:“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有客问他二人是谁,他回答道:“是严复和林纾。”严、林二人均在同席,严复涵养好,对辜鸿铭的挑衅置若罔闻,林纾则是个暴脾气,当即质问辜氏何出此言。辜鸿铭振振有词,拍桌叫道:“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萃萃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听者为之面面相觑,林纾也无从置辩。

Page 31: 外语和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 说到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路程, " 中体西用 " 是一个重要链条。辜鸿铭虽然担任张之洞的幕僚近 20 年时间,可以说是处在 " 中体西用 " 的风暴眼中,但他本人却不是一个 " 中体西用 " 的拥护者。辜鸿铭并不相信 " 中体西用 "式的分类方法,他的名言是 " 有教无类 " ,也即 "真正有教养的人之间不存在种族差别 " ,文明之间应该一视同仁,东西方文化不是对立的,也不存在此尊彼卑,文明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可以融合的。他的这种文明观姑且可称为 " 文明扩展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