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巴巴巴 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 巴巴

巴黎派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巴黎派. 聚集在藝術之都─巴黎 的一群人. 巴黎派. 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藝術運動或流派,而是泛指在二十世紀的最初四十年左右,以巴黎為活動中心的所有批評家、畫商、鑑賞家和藝術家等。 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 在繪畫方面的主要人物: 風景畫家憂德里羅 (Utrillo , 1883-1955) 人體及肖像畫家莫迪里亞尼 (Modigliani , 1884-1920) 夢般天真的畫家夏卡爾 (Chagall , 1889). 莫迪里亞尼 (Modigliani , 1884-1920). 藝術家的故事 電影 《 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 》 他與畢卡索的友誼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巴黎派

巴黎派

聚集在藝術之都─巴黎的一群人

Page 2: 巴黎派

巴黎派• 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藝術運動或流派,而是泛指在二十世紀的最初四十年左右,以巴黎為活動中心的所有批評家、畫商、鑑賞家和藝術家等。

• 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 在繪畫方面的主要人物:

– 風景畫家憂德里羅 (Utrillo , 1883-1955)– 人體及肖像畫家莫迪里亞尼 (Modigliani , 1884-1920)

– 夢般天真的畫家夏卡爾 (Chagall , 1889)

Page 3: 巴黎派

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 1884-1920)

• 藝術家的故事• 電影《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 他與畢卡索的友誼• 這兩個風格迥異的畫家相互競爭,猶如瑜亮情結

• 相較於畢卡索的畫作,莫迪里亞尼的作品售出的數量極為稀少。

Page 4: 巴黎派
Page 5: 巴黎派
Page 6: 巴黎派
Page 7: 巴黎派

珍妮 ·艾布特尼 《席夢‧提霍肖像》

Page 8: 巴黎派

生平

• 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 , 1884-1920)

• 莫迪里亞尼於 1884 年 7月 12 日出生,家鄉是義大利西海岸的里窩那。父母皆為猶太人,雖家中貧困但莫迪里亞尼的父母仍給孩子們受良好的教育。

• 猶太人特有的敏感及義大利深厚的藝術傳統使得莫迪利亞尼從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繪畫的天分。

• 1902 年,他進入威尼斯美術學院學習。

Page 9: 巴黎派

生平• 1906 年, 22歲的莫迪利亞尼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剛到巴黎的莫迪利亞尼一心想成為雕塑家。當時,畢卡索、塞尚的作品,讓莫迪利亞尼傾倒,非洲黑人雕刻所表現出的強勁生命力也讓他產生狂熱的創作衝動。這期間,莫迪利亞尼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並很快成為“巴黎畫派”的代表畫家。 22歲時,他到巴黎,卻和周圍的許多畫家一同淪落窮困潦倒之窘境。

Page 10: 巴黎派

• 1917 年,莫迪利亞尼邂逅了當時正在巴黎學習繪畫、比自己小 14 歲的珍妮‧艾布特尼,溫柔漂亮的 19 歲姑娘立即吸引了他,這是他一生中直到最後才獲得的真正愛情。他對她說:“有機會,我要畫出你的眼睛。”他認為,必須徹底地瞭解一個人的靈魂,才能畫出一個人的眼睛。

•莫迪里亞尼是詩人、畫家、也是位雕塑家和製圖員。同時是一名風流倜儻的浪子。

Page 11: 巴黎派

•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幾年裡,是莫迪里亞尼真正學有所成的時期。

•此時立體主義的畫風漸長,成為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藝術新流派。

•後來他開始專注於肖像畫和裸體畫的描繪,這些作品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核心。

Page 12: 巴黎派

20 世紀癲狂不馴的代表• 他對橢圓形的東西尤其著迷,同時受立體主義畫風的影響,使他揉合傳統文藝復興與現代藝術形式,重新塑造出他心中的理想形象。

• 1917 年莫迪里亞尼的個人畫展因淫穢的裸體畫被查封,此時他正和一位 19 歲的美術院學生珍妮赫布特尼( (Jeanne Hebuterne)同居,育有一女。

• 莫迪里亞尼的才華始終未被當時世人所識,他的才能被湮沒,又加上他與愛人珍妮的婚姻被屢遭反對,莫迪利亞尼漸漸染上毒品的惡習。

Page 13: 巴黎派

癲狂不馴人生•畫作總是瀰漫著憂傷與優雅的莫迪里亞尼,曾經說過:「我要的是短暫卻完整的生命。」在絕望與貧病交纏之下,過著藝術家特有的反傳統、反社會、豪放不羈的生活,熬不到 36 歲的生日就因肺結核而辭世了。

Page 14: 巴黎派

他的愛情故事• 男性藝術家的浪漫愛情故事,往往是女性的悲劇故事。• 他與眾多女子的愛恨情仇也是生命中的一大部分。• 莫迪里亞尼是風流倜儻的情場浪子:• 女子席夢是他的情人之一,為他育有一子卻從未被承認。• 碧翠絲是莫迪里亞尼唯一害怕的女人,最後與他分手並拿

掉腹中的孩子。• 珍妮是他最後一個情人,兩人的愛情因宗教和珍妮的雙親

被強烈反對。• 在他因肺結核過世後的隔天,妻子珍妮帶著近 9 個月的身

孕跳樓身亡。

Page 15: 巴黎派

莫迪里亞尼的《戴項鏈的珍妮》( Jeanne Hébuterne au Collier)

估價 800萬至 1,200萬美元/成交金額: 1,380萬

美元)

Page 16: 巴黎派

• 一幅【珍妮肖像】中,女人的眼框不再空洞,而是一雙湛藍的眼睛。台下觀畫的珍妮此時喜極而泣─莫迪里亞尼曾對她說:當我看見妳靈魂之時,我就為妳畫上眼睛。

http://www.google.com.tw/imgres?q=%E7%8F%8D%E5%A6%AE%E8%82%96%E5%83%8F&hl=zh-TW&tbo=d&tbm=isch&tbnid=-NjEnbd8QyjJEM:&imgrefurl=http://bufangkelly.i.sohu.com/blog/view/98736091.htm&docid=X8kXUNXF-JJkzM&imgurl=http://1833.img.pp.sohu.com.cn/images/2008/9/6/17/21/11cddadb977g215.jpg&w=412&h=530&ei=kGW7UMiJIs_rmAXTpIDoDg&zoom=1&iact=hc&vpx=611&vpy=45&dur=3876&hovh=255&hovw=198&tx=108&ty=176&sig=111520631351742842091&page=1&tbnh=148&tbnw=108&start=0&ndsp=15&ved=1t:429,r:6,s:0,i:97&biw=911&bih=434

•眼睛作為靈魂的隱喻,在此也暗示了二人的靈魂相融互滲,達成了精神上的、崇高的、浪漫愛情的永恆結合。

Page 17: 巴黎派

巴黎派的代表人物•和他的朋友:畢卡索、夏卡爾、雅各及奇斯林同為「巴黎畫派」的重要藝術家。

Page 18: 巴黎派

肖像畫和裸體畫是創作的核心• 肖像畫和裸體畫的描繪,這些作品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核心。

• 莫迪里亞尼畫了好多珍妮的肖像,總共有十三幅與其它許多的素描,包括《戴帽子的珍妮》、《戴著項鍊的珍妮》、《穿著長袍的珍妮》、《頭髮凌亂的珍妮》 (Jeanne col cappello, Jeanne con la collana, Jeanne in camicia, Jeanne con i capelli scomposti.) 等。

推薦網站─關於莫迪里亞尼http://modiglianiinchinese.blogspot.tw/2011/04/claudio-strinati.html

Page 19: 巴黎派

詩的幻想夢般天真夏卡爾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5%85%8B%C2%B7%E5%A4%8F%E5%8D%A1%E7%88%BE

Page 20: 巴黎派

• 1887 年 7月 7日- 1985 年 3月 28日。• 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 小學時,夏卡爾從同學那看到書籍的插圖,回家後,他模仿書籍插圖,並以自己的想像重組,這開啟了他的繪畫之路。

• 以後,他在當地的寫實派畫家彭恩的工作室學習繪畫。• 1907 年,夏卡爾來到聖彼得堡,斷斷續續學習了 3年,最後投入巴克斯特門下的藝術學校。他從巴克斯特那得知巴黎的藝術環境,便開始對巴黎懷著無限憧憬。

• 1910 年,隻身前去法國。抵達法國後,就給自己取了法文名字馬克‧夏卡爾。

• 1922 年離開俄國,再度前往法國,定居巴黎近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美國,開始設計芭蕾舞的佈景和服裝。• 卒於法國聖保羅。

詩的幻想夢般天真夏卡爾

Page 21: 巴黎派

• 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政治迫害來到美國,起初,美國的藝評家並不欣賞夏卡爾,但 1946 年大規模回顧展後,美國開始擁抱夏卡爾。

Page 22: 巴黎派

•第一次前往法國,他受到了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等思潮影響。

•隨後,他回到了維捷布斯克。 1922 年離開俄國,從 1923 年到二次大戰爆發間,他和妻女待在巴黎,並為《死魂靈》、《寓言》及《聖經》蝕刻系列製作插圖。

Page 23: 巴黎派

生平

• 1948~1985 年去世前,這段時間,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彩色玻璃畫窗,及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新館製作的兩個大型壁畫。

Page 24: 巴黎派

• 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 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 這些畫中的動物、物體和人取材於個人生活、美夢和俄羅斯民間傳說。

詩的幻想夢般天真夏卡爾

Page 25: 巴黎派

作品特色• 雖說夏卡爾的畫受到立體主義風格影響,但其只做了短時間的試驗。

• 他在 1944 年接受斯威涅( Sweeney )的訪問時提及自己對立體主義的看法:– 夏卡爾覺得立體主義過度限制了繪畫的表現手法,只將物體解構後重組,他希望找尋更自由的表達方式,一種可以表達內心真實的呈現方式。

– 夏卡爾從立體主義那學到對形的分析,但其解析的不是物體的結構,他重組的也不是物體的各個面向,而是他的記憶,他將經驗的記憶重組成充滿感情的畫。他說:「我是將佔據我內心的形象收集畫出來」。

Page 26: 巴黎派

• 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立體主義是對物體的分解及再統整有興趣,夏卡爾則是對分解的記憶有興趣」。

• 他融合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亦了解其限制,藉著立體主義的技巧,「夏卡爾合併在不同時間所從事的一些活動,在他的畫作《我的鄉村》。這畫作所關注的是童年的回憶,所捕捉的不是某一時刻,亦不是某一季節,而是成長的歲月。」

Page 27: 巴黎派

《我的鄉村》• 藉著立體主義的技巧,「夏卡爾合併在不同時間所從事的一些活動,在他的畫作《我的鄉村》。這畫作所關注的是童年的回憶,所捕捉的不是某一時刻,亦不是某一季節,而是成長的歲月。」

Page 28: 巴黎派

《屋頂上的提琴手》( le violoniste vert),

1923~24年

• 他創作了許多東歐猶太人生活題材的作品,窮困童年時的印象:猶太鄉村、牲畜、鄉民包括小提琴手的印象,都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Page 29: 巴黎派

夏卡爾的自評• 夏卡爾的作品內容表現多為超現實的繪畫。夏卡爾曾說:「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地,我的繪畫是寫實的……」

• 「我不喜歡『幻想』和『象徵主義』這類話,在我內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現實的、恐怕比我們目睹的世界更加現實。」夏卡爾告訴我們,他的藝術雖看起來奇怪,卻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亂畫的,是藝術上的真實。

Page 30: 巴黎派

來自他人的評論• 阿波里內爾是如此讚歎夏卡爾:「他從理性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把想像力與無意識的衝動相結合,產生了記憶與夢幻的世界。他的境界是屬於超自然的。從他心靈深處激起的那份情感,是如此激烈。」

Page 31: 巴黎派

來自他人的評論

• 畢卡索評論夏卡爾:「從馬諦斯以後,他是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

• 從俄國擴散至整個歐洲,甚至到美國,夏卡爾的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

Page 32: 巴黎派
Page 33: 巴黎派
Page 34: 巴黎派

推薦網站

• http://www.cgfaonlineartmuseum.com/chagal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