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回归 自然 ,走近健康. 王树庆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名中医药专家 ” 潍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 主任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主任. 健康的基本概念. 健康 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 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 “ 无病即健康 ” 。 现代的健康观是 “ 整体健康 ” 。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 “ 健康 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和有 道德 ” 。 健康 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回归自然,走近健康

Page 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名中医药专家”潍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 主任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主任

王树庆 个人简介

Page 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 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的基本概念

Page 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万物都是气的变化

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

Page 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养生之道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 用各种手段强身健体的传统保健方法。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 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 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范畴: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Page 6: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养生的总原则

黄帝问于天师曰 :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素问 ·上古天真论》

Page 7: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Page 8: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生活起居与养生

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Page 9: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Page 10: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Page 1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1. 气候2. 季节 春防风 夏防暑 长夏防湿 秋防燥 冬防寒3. 昼夜

Page 1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二、平衡阴阳

损其偏盛—“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补其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Page 1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三、起居有常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Page 1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Page 1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Page 16: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Page 17: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作息定时

春季—晚睡早起;

夏季—晚睡早起,

中午适时休息;

秋季—早睡早起;

冬季—早睡晚起。

Page 18: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睡眠充足

每日睡眠时间≮ 8 小时 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忌: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睡眠过长, 精神倦怠, 气血郁滞

Page 19: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21:00—23:00

为亥时。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亥时入眠,百脉皆得濡养,故百岁

Page 20: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遵生八笺 ·

起居安乐笺 ·

恬逸自足条》言:

“ 所寝之室,

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

遇有睡思则就枕”。

居处养生

Page 2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居室安处条》:

“ 天隐子曰:‘吾谓安处者,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

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

阴阳适中,明暗相半。

屋勿高,高则阳盛而明多;

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

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 。

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

Page 2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司马承祯曰:

“吾所居室,四面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

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

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

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

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 ?”

Page 2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指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性活动。• 太过—“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不及—“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精神活动亦如此。• 性生活—必须适中、有度,“惜精”、“节欲”

四、劳逸适度

Page 2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慎避外邪

Page 2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养形—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 养神—精神调养。•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

六、形神共养

Page 26: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第二节 情志与养生

• 概念—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 各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活动。

Page 27: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内经》:“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历代养生家强调:

“ 养生莫若养性”

“善医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

而后医其未病”

Page 28: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七情的致病特点

(一 ) 损伤五脏         

“ 怒伤肝” —木   “以情胜情”     “喜伤心” —火       “思伤脾” —土          “忧(悲)伤肺” —金            “恐(惊)伤肾” —水

Page 29: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百病生于气也。   1. 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二)影响气机

Page 30: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三 ) 影响病情变化

豁达乐观 - 五脏安和 ;

气机调畅 - 疾病向愈 ;

忧思郁怒 - 病情恶化。

Page 3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情志的自我调护

(一 ) 清静养神

淡泊宁静—不为七情六欲所干扰;精神内守—神气清静,五脏安和,健康长寿。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者寿,躁者夭”气功疗法—调摄精神。用意念“调神”、“入静”。

Page 3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 ) 养性修身

• “仁者寿” —道德和性格修养为养生首务。• 养德—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 道德低下,个性狭隘—用神不当;• 日久则耗伤精气,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受损。

Page 3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三 ) 怡情快志

• 积极• 乐观• 愉快• 舒畅

Page 3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四 ) 平和七情

• 以理胜情• 以耐养性• 以静制动• 以宣消郁• 思虑有度• 慎避惊恐

Page 3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一、饮食调护的意义

• 饮食—维持生命活动物质基础;濡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的源泉。• 饮食—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 《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第三节 饮食与养生

Page 36: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食物—与中药同源,也具有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特性,

具有治病和补体作用。

• 饮食得当—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饮食不当—加重病情,延长病程,疾病反复,产生后遗症。

Page 37: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维持、控制、增加

Page 38: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调整: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

Page 39: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维持 : 维持高纤维素摄入 /

维持食物多样化

Page 40: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

Page 4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Page 4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食物的性味对人体的影响

(一 ) 按食物的性质分类 热性食物——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等。热证、阴虚者忌用。 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温中、补气、通阳、散寒、暖胃等。 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或忌用。 羊肉、狗肉、鸡肉、鹿肉、海参、桂圆肉等。 寒性食物——清热、泻火、解毒等。 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苦瓜、黄瓜、莴苣、茶叶、绿豆、柿子、竹笋、藕等。 凉性食物——清热、养阴等。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李子、芒果、柠檬、梨、油菜、菠菜、丝瓜等。

Page 4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 ) 按食物的性质分类

平性食物— 寒热温凉不明显,日常习用,为基本食物。 大豆、豆浆、玉米、粳米、猪肉、鸡蛋、花生等。 发散性食物— “发物”,性多腥、膻、荤、臊, 易于动风、生痰、 发毒、助火、助邪,诱发旧病 (皮肤病)或加重新病。 1.海腥类: 2. 食用菌类: 3.禽畜类:猪头、鸡头、公鸡、母猪、鹅肉、狗肉、驴肉、各种 野味、各类病死畜肉等。 4.蔬菜类:蘑菇、芫荽、香椿、葱、蒜、生姜、辣椒等。 5.淡水产品:鲤鱼、虾、蟹等。 6. 其它类: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Page 4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1.清补类食物:性寒凉,有滋阴、清热作用—阴虚或热性病 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 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2.温补类食物:性温热,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阳虚证、 寒证、或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者。 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 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3. 平补类食物:无明显寒凉或温热偏性—各类病证、恢复期、 正常人。 鸡蛋、猪肉、鸡肉、银耳等。

补益性食物— 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的作用。

Page 4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 ) 按食物的味分类

1.辛味食物—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 生姜、葱、蒜、花椒等。2.甘味食物—和中、缓急、补益、解痉、解毒等。 蜂蜜、饴糖、山药、大枣等。3.酸味食物—收敛、固涩等。 食醋、山楂、杏子等。4.苦味食物—清热、泄降、燥湿等。如苦瓜等。5.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润下等。海产品。

Page 46: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 ) 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 “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二 ) 饮食有方—细嚼慢咽,软硬恰当,冷热适宜,精力集中, 食后活动,睡前拒食,饮食有洁。(三 ) 谨和五味—合理搭配,不可偏食;注意气味。 《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四 ) 荤素搭配—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 肉、蛋、鱼类,忌食油腻厚味。

三、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Page 47: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人的禀赋体质不同;• 疾病有寒热虚实及阴阳表里之分;• 药物和食物也各有偏性;• 有的食物于病所宜;• 有的食物于病所忌;• 有的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有的食物与药物有拮抗作用。

四、饮食宜忌

Page 48: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 ) 辨证施食 热证—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 寒证—宜食温热性食物,忌寒凉、生冷之品。 虚证—宜补虚益损,食补益类食物。 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 阴虚者:宜清补,忌用温热; 气血虚者:宜随病证不同辨证施食; 虚证多脾胃虚弱,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滋腻、固硬品。

Page 49: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实证— 宜疏利、消导,忌施补。 外感病证—宜食清淡,可食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

忌油腻厚味。 其他— 各类血证、阴虚阳亢证、目疾、皮肤病、、

痔瘘、疮疖、痈疽等忌辛热、发散类食物。

Page 50: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二 ) 辨药施食

• 体胖之人—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体瘦之人—多阴虚,宜滋阴生津,养血补血,忌辛辣动火• 老年人—脾胃虚弱,宜清淡,忌油腻。• 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忌辛辣温燥,以免助阳生火。•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

(三 ) 因人施食

• 食物的性味 = 所服药物的性能

Page 51: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 春季—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

黑木耳、 莲子;忌及辛辣耗气之品。• 夏季—宜甘寒,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

忌温热、 生火、助阳之品。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

芝麻等;忌辛燥温热品• 冬季—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

栗 子。适量黄酒、白酒等;忌生冷寒凉。

(四 ) 因时施食

Page 52: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一 ) 汗法(解表法) 辛温解表—常用食物葱、姜等; 辛凉解表—常用食物西瓜、薄荷、芦根等。(二 ) 下法(泻下法) 常用食物蜂蜜、香蕉、桑葚、植物果仁、各类蔬菜等;(三 ) 温法(温里法) 常用食物辣椒、黄酒、白酒、花椒、姜、羊肉等。(四 ) 清法(清热法) 常用食物西瓜、梨、藕、黄瓜、苦瓜、绿豆、茶等。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Page 53: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五 ) 消食法(消导法) 常用食物如山楂、萝卜、大蒜、醋等等。(六 ) 补法(补益法) 1.温补—适用于阳虚证 羊肉、狗肉、鹿茸、荔枝、胡桃、干姜、茴香、胡椒等。 2.清补—适用于阴虚证 甲鱼、鸭肉、银耳、豆腐、梨、桑葚、西瓜、百合等。 3. 平补—适用于气虚、血虚证及常人养生保健进补。 粳米、鸡蛋、鸡肉、猪肉、牛肉、鲫鱼、大枣、桂圆肉、 山药、花生、海参、木耳、黑芝麻等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Page 54: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

【基本原则】(一 ) 以动为恒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二 ) 身心并重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身心并重。 动—强筋壮骨,滑利关节,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以壮形体; 静—收心纳意,以养精神。(三 ) 相因相宜 根据不同体质、病证、个人爱好以及客观环境等 选择适宜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第四节 运动与养生

Page 55: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