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太太太太太

太平洋戰爭

  • Upload
    afa

  • View
    24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太平洋戰爭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Page 2: 太平洋戰爭

日本軍國主義之起源 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提高,逐漸走向

軍國主義。 1878 年,日本設立直屬於天皇的參謀本部(後分設陸軍參謀本部和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令部),執掌用兵、作戰等軍令事務,內閣無權過問,由此確立「統帥權獨立原則」。設立參謀本部,標誌日本正式邁向軍國主義。 1889 年,《明治憲法》規定天皇總攬統帥權。 1900 年,規定內閣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由現役武官專任。

Page 3: 太平洋戰爭

軍國主義之定義 所謂軍國主義,是泛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

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近現代的軍國主義是將人力、技術、資金大量投注在軍備,軍國主義教育的論述會民族主義為多。從字面的理解則為軍人統治國家的一種主義,一種精神靈魂。軍人是國家的統治核心。它主張對內以殘酷律法對待本國人民,對外侵略擴張。與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同為一轍,本質相同。

Page 4: 太平洋戰爭

軍國主義之特色 經濟以軍事發展為目標,由政府補貼軍需,

帶動重工業發展迅速;並以戰爭實利再擴軍 人民被要求向國家無私奉獻,私權、人權、

言論自由受到壓抑 政治上實行集權制,議會及司法機構無法有

效制衡政府 內閣要職由軍人擔任 教育以軍事訓練、仇外主義、自我民族優越

作為自幼養成的教材

Page 5: 太平洋戰爭

二戰亞洲戰區中日戰爭: 局部: 1931 年 9 月 18 日 -1937 年 7 月 7 日 全面: 1937 年 7 月 7 日- 1945 年 9 月 9 日 起始:蘆溝橋事變 關鍵戰役:松滬會戰太平洋戰爭: 1941 年 12 月 7 日 – 1945 年 9 月 2 日 起始:空襲珍珠港 關鍵戰役:中途島海戰

Page 6: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突襲珍珠港,重創停泊在那裡的美國艦隊,

同時向馬來亞 (馬來半島)與菲律賓進攻。日本非常清楚無法與美國進行一場持久戰,希望美國在面對如此突然、慘烈的犧牲後能夠願意與日本進行協商,以迫使美國接受其在中國的侵略行徑和既得利益。

1941 年 12 月 10 日英軍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軍艦被擊沉

1941 年 12 月 25 日被日本佔領香港,美國在關島和威克島的基地也被日本攻佔。

次年 1 月日本開始進攻緬甸、索羅門群島、荷屬東印度以及新幾內亞,佔領了馬尼拉、吉隆坡和臘包爾等城市。

1942 年 2 月新加坡、巴釐島與帝汶、 3 月仰光、爪哇、 5 月曼德勒都

Page 7: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1942 年 6 月 4 日中途島海戰( Battle of

Midway )的戰役中,日本海軍遭到了決定性的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1945 年 8 月 6 日廣島投放原子彈「小男孩( Little Boy )」

同年 8 月 9 日於長崎投放原子彈「胖子( Fat Man )」

日本帝國在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英文 V-J Day )正式宣佈投降。

Page 8: 太平洋戰爭

珍珠港事件 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撃或夏威夷作戰、 AI 作戰、 Z 作戰 日本自 1937 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

美國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多項戰爭罪行而施行道德禁運,並逐漸升級。

1941 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對日本停止了一切的石油出口。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下進攻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加以干涉

必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致命的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了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Page 9: 太平洋戰爭

珍珠港事件

第一、第二波攻擊成功重創珍珠港的軍事設施和停泊在港內的美軍艦隊

由於在第二波攻擊時美軍的防空戰力大幅增強,且日軍燃料稍嫌不足等因素,日軍取消第三波攻擊

整個空襲作戰只耗時 1小時 50 分鐘就讓太平洋艦隊至少 4 個月無法動作

這次的奇襲讓日軍以極少的損失重創美軍的太平洋艦隊,日軍取得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 12 月 8 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了該國的紀念日

Page 10: 太平洋戰爭

中途島海戰 1942 年 6 月 4 日展開 日本意識到了中太平洋的威脅,從而試圖佔領中途島,並圍殲美國艦隊。

日軍在制定作戰計畫時錯估了美軍的戰力和戰術,導致整場戰役的慘敗。

在戰役中損失航母主力的第一、二航空戰隊 (赤城、加賀、飛龍、蒼龍 )

大艦巨砲正式被制空權取代

Page 11: 太平洋戰爭

跳島戰術 1943 年以後,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擁

有海空支配權,可以自由選擇就戰爭全局而言具有較大戰略價值的島嶼加以奪取

繞過戰略價值較低或日軍防守較為堅固的島嶼,僅以海空封鎖

海軍主張以台灣作為威脅日本的跳板,不過在麥克阿瑟的堅持下,盟軍最後選擇攻佔菲律賓和沖繩跳過台灣的方案

Page 12: 太平洋戰爭

終戰──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波茨坦宣言為盟軍對日本的最後通牒,而

日方選擇無視 說服日本按照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 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實戰中使用核武 長崎遭受核彈轟炸後六天,也就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向盟軍投降,並在1945 年 9 月 2 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Page 13: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知名艦艇

Page 14: 太平洋戰爭

戰艦─大和 史上最大戰艦 當代日本造艦技術的集大成 1937 年動工, 1941 年服役, 1945 年於坊之岬海戰被轟沉

1944 年取代長門號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參與雷伊泰灣海戰、坊之岬海戰等戰役

Page 15: 太平洋戰爭

戰艦─長門 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象徵 1917 年動工, 1920 年服役, 1946 年於比基尼群島的十字路行動中轟沉

長期擔任聯合艦隊旗艦 終戰時唯一倖存且可以使用的戰艦

Page 16: 太平洋戰爭

正規航空母艦─赤城 第一航空戰隊 ( 一航戰 )旗艦 1920 年動工, 1927 年服役, 1942 年於

中途島海戰中大破被雷擊處份轟沉 參與珍珠港事件,並在拉寶爾攻略戰、達爾文空襲、印度洋海戰中屢戰屢勝,創下無敵機動部隊的名聲

Page 17: 太平洋戰爭

驅逐艦─雪風 陽炎型 8號艦 參與過 16次作戰並能在戰後保持幾乎無損

的狀態,因此被稱為「奇蹟的驅逐艦」 雪風的在日本海軍相當有名,與另一艘幸運

艦時雨並稱「吳的雪風、佐世保的時雨」 戰後輾轉成為中華民國海軍旗艦,並改名

「丹陽」 1966 年除役, 1969 年因暴風雨導致艦底破損而開始進行解體處分, 1971 年解體完畢

Page 18: 太平洋戰爭

日軍最後的掙扎──特攻 中途島海戰失敗後,為了對抗美國海軍強

大的優勢,挽救其戰敗的局面 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

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海軍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的特別攻擊隊

以最少資源獲取最高破壞力

Page 19: 太平洋戰爭

特攻的戰略思考 依據日軍觀察美軍作戰程序,總是以官兵生命安全為重要顧慮。

如果能造成美方大量傷亡,並顯示日人必死抵抗之決心,在美國本土或許會引起厭戰情緒

處於不利戰局的日本,或許有謀求談判,停止戰鬥,不需面對投降與毀滅的一線希望。

Page 20: 太平洋戰爭

特別攻擊隊──知名裝備 MXY-7 櫻花:這是一種由人操縱進行自殺攻擊用的空對地飛彈。目的和效能相當於今日的反艦飛彈與巡弋飛彈。

回天魚雷:由人手直接操舵的魚雷,於大戰最後期的特攻作戰中使用的自殺式兵器。「回天」之名來自當時逆轉戰局的願望。

Page 21: 太平洋戰爭

延伸文章元特攻隊員的訪問──江名武彦

Page 22: 太平洋戰爭

對日本政治的影響 在同盟國的主導下,天皇被除去原有的統

治權力,僅存象徵地位與有限的職權,即所謂的「象徵天皇制」

透過《人間宣言》的發表,天皇也否定自己作為「現人神」的身分

新憲法公布後,日本的政治體制從天皇職掌大權的二元君主制,改變為國民主權的君主立憲制

Page 23: 太平洋戰爭

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為了剷除被同盟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經濟基礎的日本財閥,在美方的授意下,日本政府施行財閥解體

為了徹底剷除日本國主義思想,全面施行教育改革,由國民教育深入的紮下民主的基礎

Page 24: 太平洋戰爭

後世對太平洋戰爭的創作 宇宙戰艦大和號 風起 永遠的 0 艦隊收藏

Page 25: 太平洋戰爭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