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第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赋的演变

  • Upload
    ahyien

  • View
    22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赋的演变

第二章 汉 赋

第一节 汉 初 的 韵 文

※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第四节 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Page 2: 赋的演变

第一节 汉初的韵文一、骚体赋

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二、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垓下歌》

Page 3: 赋的演变

☆ 刘邦 (前 256 -前 195 ),字季,沛丰邑(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泗水亭长,秦末加入到反秦大军中,逐步建立了军事力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称汉高祖。

Page 4: 赋的演变

刘 邦 短 歌 二 首▲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Page 5: 赋的演变

※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 序》 一、赋体的起源说:★ 由《诗经 “》 六义”中的“赋”衍化、发展而来。(西 晋 · 挚虞)

“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 · 诠赋》)-- “赋自《诗》出”

Page 6: 赋的演变

★ 赋体与“隐语”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承接的关系——赋体具 有民间文学性质。(北大 费振刚《汉赋的起源》)

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

“ 隐语”即“谜语”,是人民创造的借助隐喻手法表现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的一种娱乐方式,亦庄亦谐 。

《汉书 · 艺文志 · 诗赋略 》的“杂赋”类中把“成相杂辞”和“隐书”并列。

赋体有铺张扬厉的特点,但并不单纯只用“赋”的手法,而兼有比、兴。

Page 7: 赋的演变

※ 二、赋体的含义: 铺陈写物,“不歌而诵”的一种文体。抒情成分少,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等。 三、“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Page 8: 赋的演变

四、汉赋的三种体式 (一)骚体赋 产生并盛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中期,代表作家是贾谊,代

表作品是《服鸟赋》和《吊屈原赋》。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二)汉大赋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

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杨雄(代表作品有 《 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张衡(代表作为《二京赋》)。这四人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Page 9: 赋的演变

(三)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

其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和《思玄赋》、弥衡的《鹦鹉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等。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真刺社会黑暗,暴露时弊,抒写作家个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在艺术上,一般篇幅短小,长于直抒胸臆。

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Page 10: 赋的演变

漢賦的三大流派漢賦的三大流派抒情派

繼承了「楚辭」的遺風,特別是喜歡書寫情懷,他們的作品大都帶著消極的色彩和感傷的氣氛,如賈誼〈弔屈原賦〉。

典雅派 可稱為漢賦的正宗,特別愛好誇張,追求典雅,文章所用

都是穠麗的文辭與鋪張的描寫。如司馬相如〈子虛賦〉。滑稽派

在漢賦中另成一格,在整個文學史上也是別開生面,特別愛用滑稽幽默的詞句,諷諭時政,頗具縱橫家和陰陽家的色彩,如東方朔〈答客難〉。

Page 11: 赋的演变

※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1 、 汉初:高祖初年(前 206 )—武帝初年(前 140 )

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Page 12: 赋的演变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2 、 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 · 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Page 13: 赋的演变

一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

Page 14: 赋的演变

汉武帝刘彻(前 156— 前 87 )

汉景帝之第 9 子, 17岁即位,在位 55 年。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到强盛的顶峰。 极重视文化,大量征召文人赋家入京,用名利鼓励他们创作。他本人也酷爱辞赋,有《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还有《瓠子歌》二首,风格雄豪质朴,气势宏伟,为难得的帝王之作,收入《乐府诗集》。

Page 15: 赋的演变

3 、东汉中叶之后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衰微下去,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 转变原因: 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东汉中叶后,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Page 16: 赋的演变

漢賦興盛的原因漢賦興盛的原因文體本身的演變

四言詩的發展,由全盛而漸趨式微,且《詩經》經過儒家的渲染,更離開文學範圍而登上經典的寶座,繼之而起的是《楚辭》,到了漢代,就陸續蛻變為「賦」這種文體。

社會發展的要求 漢朝的大一統,在政治上形成一種自豪感,經濟的迅速

發展,在社會引起一種安定感。因此,在文學上就要求一些誇張的、宏麗的內容。

Page 17: 赋的演变

四 汉大赋的主要内容

1 、歌颂汉帝国强大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一。

2 、大量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描写宫殿台阁。

3 、劝百而讽一。

汉大赋的艺术特色

1 、采用宾主问答的形式。

2 、注重形式美,大量运用铺叙手法,善用排比,讲究词澡,语言华丽。

3 、长篇巨制。

4 、千篇一律。

Page 18: 赋的演变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1 、贾谊 (生平略) 《汉书 · 艺文志》载共有赋七篇,现仅存《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为被贬后所作。 ▲ 《吊屈原赋》

主题: 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写作特色: 句法上为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 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 ,揭示了正直与奸邪、贤能与不肖及美善与丑恶的对抗,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Page 19: 赋的演变

▲ 《鵩鸟赋》

Ⅰ 解题:写作缘由 Ⅱ 主题:以万物变化不息,吉凶福祸相倚相生,不可执著于毁誉得失乃至生死存亡的道家哲学为解脱之方,咏鵩自伤。实则是作者愤世激情的含蓄体现,反映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的思想变化,表现出他对自身坎坷命运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愤激之情。 Ⅲ 艺术特点:用巧妙的比喻将议论、哲理形象化;文体特征上已脱离了楚辞的风格;以自己与鵩鸟的问答展开全文,开启汉赋问答体之先河。 ☻ “贾谊《鵩鸟》致辩于情衷”。--刘勰《文心雕 龙》

☻ 贾谊被文学史评价为“汉初唯一优秀的骚体赋作家”

Page 20: 赋的演变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2 、枚乘(?—前 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文帝、景帝时代。先追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仕进,托病辞官。武帝好赋,“安车蒲轮”请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途中。 《汉书 · 艺文志 》载共有赋 9 篇,仅存 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 代表作:《七发》

◇ 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要言妙道”使太子痊愈。

Page 21: 赋的演变

枚 乘 的 《七发》◇ 主旨: 劝戒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特色:Ⅰ、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上见于

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Ⅱ、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Ⅲ、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

事 ,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Page 22: 赋的演变

枚 乘 的 《七发》 ◇ 文学成就: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Ⅰ、虚构的故事框架摆脱了描述实际事件的限制,使作者能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对汉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Ⅱ、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符合了后人对赋体所下的定义。

Ⅲ、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在后来的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Ⅳ、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和“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Page 23: 赋的演变

◇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以进言等写法为后人竞相仿效,形成了一种定型的文体:“七体”。 “七体”: 以一件事做开端,采用反复的问答体,铺陈辞藻,咏物说理,达到某种讽谏的目的。通常由序言、赋文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其文韵散结合,句式参差,铺陈夸张,描绘细致。 “递及魏晋,仍多拟造。谢灵运有《七集》 10卷,卞景有《七林》 12 卷…今俱佚,惟乘《七发》及曹植《七启》、张协《七命》在 《文选》中。”(《汉文学史纲要》)还有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等,但少有出色者,都不及《七发》。

Page 24: 赋的演变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3 、司马相如(前 179— 前 118 )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善为辞赋且精通音律。是汉赋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初为景帝的武骑常侍,后辞官做了梁孝王门客。武帝时拜为中郎将,曾奉命出使西南。晚年称病闲居。

《汉书 · 艺文志》记载共有赋 29 篇,仅存 6 篇:《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

Page 25: 赋的演变

☻ 司马相如琴歌《凤求凰》二 首: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Page 26: 赋的演变

★《文君听琴》取材于司马相

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段文学

史上的佳话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Page 27: 赋的演变

▲ 代表作:《子虚》、《上林》

内容前后衔接的天子游猎赋。前者假托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使者乌有互相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自然物产的丰富、君主田猎场面的盛大。后者写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涉猎的盛举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突出天子的绝对权威,最后“曲终奏雅”。

◇ 主旨:

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可过于奢侈,但是“劝百而讽一”,客观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Page 28: 赋的演变

▲ 代表作《子虚》、《上林》◇ 艺术手法:

采用主客问答体,以虚构形式展开;结构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极有气魄;词汇丰富,文采华茂。

◇ 贡献:

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赋颂的传统,为汉赋登峰之作。

☻ “ 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鲁迅

Page 29: 赋的演变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4 、赵壹 (生卒年不详):汉末优秀的辞赋家

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生活在东汉末灵帝时代。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反传统式的人物,为人耿直,狂傲不羁。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党祸不断的时代,却养成慷慨激烈、忠勇无畏的性格。光和元年为上计吏入京,名动京师,但连辟公府皆不就,后卒于家中。

史书载著有赋、颂、箴、诔、书、论等 16 篇,现存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迅风赋》的残文。

Page 30: 赋的演变

▲ 代表作《刺世疾邪赋》◇ 内容 :

无情地揭露了黑暗的政治现实,讽刺了官场上的丑行,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一切邪恶的根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愤世疾俗的反抗精神和坚持操守的坚定信念。

◇ 艺术特点:

Ⅰ 、篇幅短小,笔势凌厉,一反大赋僵硬呆板、缺少生气的风格,变板滞为丰富,变华丽为通俗。

Ⅱ 、融骚句法、赋句法、散文句法于一体,以适应尖锐情绪的表达。

Page 31: 赋的演变

◇ 艺术特点: Ⅲ 、感情激烈,语言犀利,揭露颇有深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如:

“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舵,坐积薪而待燃?”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Ⅳ、篇末加以两首五言诗,强化抒情。

Page 32: 赋的演变

第四节 汉赋的地位与影响一、汉赋的局限性 ※ 作为汉赋正宗的大赋,在思想和形式上表现出许多局限性:题材单一,竞相写作一些宏丽浮夸之词,以炫博斗奇为能事。

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汉赋思想的薄弱性和某些作品形式与内容不相符、作品与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不统一的形式主义说: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Page 33: 赋的演变

二、汉赋的积极意义Ⅰ、时代意义: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旺盛昂扬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作用。

Ⅱ、丰富了汉字与词汇,锻练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能力。

Ⅲ 、从文学发展上看,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我国的韵文经过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出现了“文章”的概念,魏晋时出现了“诗赋欲丽”(《典论 ·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等观点,文学观念日益走向明朗化。汉赋在某些方面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