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37 20 2014. 08.26 线 每年的上海书展,《可凡倾听》的落地书几乎成了“保留节目”。十 年,十本 书,不 能 不 佩 服 曹 可凡 的 坚 持 和 韧 性 。就 像 书 名 所 寓 意 的 那 样,这 档 访 谈 节目 和 由 它 而 生 的 书 籍,每 年 都 陪 伴 观 众 走 过“ 四 时”——春夏秋冬。 l 唐骋华 l 资料 曹可凡 倾听十年的“小学生” 曹可凡作为央视一套重磅打造的国内 首档即兴喜剧真人秀节目《喜乐街》的主持 人,虽然首次挑战即兴喜剧且表演经历并不 丰富,但他在节目中展示了其独特的喜剧天 赋,更突显其麻辣“毒舌”功力,让台上的常 驻嘉宾们招架不住。 星闻 Stars 当我坐到嘉宾面前,心态就像个 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去聆听他 对人生和艺术的想法,这才是人 生最宝贵的财富。 “你老出卖朋友,还能有江湖地位吗?” Q: 《可凡倾听》播出已经十年,你还记得刚创办这个节目时的情景吗? A:印象太深了。我们是2004年开播的,第一期嘉宾是作家黄永玉先生,其实 呢,我们最早采访的是漫画家丁聪先生,去北京录制的。但我们没有经验,甚至可 以说,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人物访问。所以到了北京我先去求助,第一个找的就是白 岩松。当时他做《东方之子》,已经有了丰厚的经验和人脉。他送了我一堆《东方之 子》的书,还给了我采访名单和联系电话。人家是同行相忌,我们则是同行相助,我非 常感谢白岩松。 Q:最初几期嘉宾都是文化人,这是一开始的定位? A:不是,因为我们刚做这个,没有找人的门路,就只能从我最熟悉的文化老人入 手,所以我先找了丁聪先生和黄永玉先生。 Q:初次做人物访谈感受怎么样? A:意外情况太多了。丁聪先生很好玩的,但坦白讲,当时做完采访后我是有点挫折 感的。因为丁先生年纪大了,经历很多,谈任何事情都要“从头说起”,加上语速又慢,访 谈进行了近6个小时。最后带子都不够了,只好抹掉一部分再来录。这让我们十分受 挫,没敢把丁先生的节目放第一个播出,而用了和黄永玉先生的对谈。 Q:重看当年的节目,你会怎样评价? A: 当然很青涩了,但也很感慨。十年的光阴真的太匆匆了,当年采访过的文化老人,好 些个已经走了,比如丁聪、吴冠中、程十发。我觉得十分幸运,能为他们留下了点什么。 Q:后来明星嘉宾越请越多,像这本《四时花开》中就有莫文蔚、李健等娱乐明 星的访谈。是为了收视率? A: 无关。我举个例子说明——李宗盛。他的歌不矫揉造作,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 大实话,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他的这些看法是通过三位女歌手来表达的。早 期是陈淑桦,写出了《梦醒时分》。后来碰到林忆莲,感情炽热,但无法洞察爱情,所以 他写“爱情它是个难题”。分手后又碰到莫文蔚,你去听那首《阴天》,就是写给林忆莲 的。李宗盛已经超越了“流行”的范畴,访谈也不再是八卦访谈,而带有一种“文化感”。 Q:你还弥合过明星之间的关系? A:你指的是刘德华和梁朝伟吧?我曾经问刘德华怎么看待梁朝伟?他说梁朝伟已经是 一个演员了,而我还是艺人。后来我向刘嘉玲转述了这话,她很感动,立刻告诉了梁朝伟。 Q:你做访谈时把握的标准是? A:跟嘉宾约定的底线一定不能碰,我也不想做成八卦类节目。你注意看就会发 现,不管是谁,文化人也好明星也好,我都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展现他们的喜怒哀 乐。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八卦,嘉宾不愿播的我们也可以剪掉。 Q:你不担心收视率? A: 朋友比收视率更重要,我不能出卖朋友啊(笑)。你老出卖朋友,还能有江湖地 位吗? “每前进一步,我都有成就感” Q:简单地概括,你是怎么样确定采访嘉宾的? A:我们假设过5年、10年、20年、30年,我们再来讲那段时期的文化历史、文化版图 的时候,把某个人拿掉,链条会不会缺失?如果可有可无,那这种人不重要;如果说拿掉 他链条就不完整了,那这个人就有采访的价值。 Q:也不管他多有争议?比如郭敬明。 A:对,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好或者不好。郭敬明就是这样,你可以不喜欢 他,但是你不能忽略他。社会对他的评价是多元的,而我们也应该听听他想说什么。 Q: 《可凡倾听》的播出时段并不在黄金档,电视节目竞争又十分激烈,你感受 到压力吗? A:确实,现在的电视节目竞争非常激烈,那些“真人秀”的成本达到8000万甚至1亿 元。相对来说,我们这种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是被边缘化的。我们的制作经费有限、播出 时间不那么好,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但是我们习惯了这种状态。 Q:是什么让你做了十年访谈仍不疲倦? A: 成就感。我们的呼吸很微弱、声音很微弱,但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采访的那 些前辈大师,很多已经不在了。每要走一步都非常的艰难,但每前进一步我都有成就感。 Q:从《表情攻略》到《四时花开》,十年间《可凡倾听》保持了一年出一本书的 节奏,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做落地书? A:说起来很感慨。上世纪70年代,BBC曾邀请过一些哲学家做访谈,随后就出 书。有鉴于此,我觉得如果把电视的内容变成文字,一定很有意思。我们期望通过文字 的形式,把访谈内容固化下来,于是一步一步走下来,走了十年,出到第十本。 Q:把电视节目的内容搬到书上,要做一些转换工作吧? A:是的,和书面语言相比,口语表达时语法和语句的成分会缺失,那我们就要做一 定的修正,使语言相对书面化。同时,也要保留口语交流的特点,要鲜活、生动。为了做到 这一点,我们可没少下工夫。 Q: 《可凡倾听》十年,《四时花开》是第十本书,你有何感触? A:十年来,当我坐到嘉宾面前,心态就像个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去聆听他对人生 和艺术的想法。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十年来聆听到不同人的看法和想法。对我来说,虽 然期间遇到了很多起伏坎坷,但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014. 08.26 曹可凡 1537 20 倾听十年的“小学生”app.why.com.cn/epaper/shzk/images/2014-08/26/A20/A20.pdf · 首档即兴喜剧真人秀节目《喜乐街》的主持 人,虽然首次挑战即兴喜剧且表演经历并不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537

20

2014.08.26

声线

每年的上海书展,《可凡倾听》的落地书几乎成了“保留节目”。十年,十本书,不能不佩 服曹 可凡的坚 持 和韧性。就像书名所寓意的那 样,这档访谈节目和由它而生的书籍,每年都陪 伴观众 走 过“四时”——春夏秋冬。

文 l 唐骋华 图 l 资料

曹可凡 倾听十年的“小学生”曹可凡作为央视一套重磅打造的国内

首档即兴喜剧真人秀节目《喜乐街》的主持

人,虽然首次挑战即兴喜剧且表演经历并不

丰富,但他在节目中展示了其独特的喜剧天

赋,更突显其麻辣“毒舌”功力,让台上的常

驻嘉宾们招架不住。

星闻 Stars

当我坐到嘉宾面前,心态就像个

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去聆听他

对人生和艺术的想法,这才是人

生最宝贵的财富。

“你老出卖朋友,还能有江湖地位吗?”

Q:《可凡倾听》播出已经十年,你还记得刚创办这个节目时的情景吗?

A:印象太深了。我们是2004年开播的,第一期嘉宾是作家黄永玉先生,其实

呢,我们最早采访的是漫画家丁聪先生,去北京录制的。但我们没有经验,甚至可

以说,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人物访问。所以到了北京我先去求助,第一个找的就是白

岩松。当时他做《东方之子》,已经有了丰厚的经验和人脉。他送了我一堆《东方之

子》的书,还给了我采访名单和联系电话。人家是同行相忌,我们则是同行相助,我非

常感谢白岩松。

Q:最初几期嘉宾都是文化人,这是一开始的定位?

A:不是,因为我们刚做这个,没有找人的门路,就只能从我最熟悉的文化老人入

手,所以我先找了丁聪先生和黄永玉先生。

Q:初次做人物访谈感受怎么样?

A:意外情况太多了。丁聪先生很好玩的,但坦白讲,当时做完采访后我是有点挫折

感的。因为丁先生年纪大了,经历很多,谈任何事情都要“从头说起”,加上语速又慢,访

谈进行了近6个小时。最后带子都不够了,只好抹掉一部分再来录。这让我们十分受

挫,没敢把丁先生的节目放第一个播出,而用了和黄永玉先生的对谈。

Q:重看当年的节目,你会怎样评价?

A:当然很青涩了,但也很感慨。十年的光阴真的太匆匆了,当年采访过的文化老人,好

些个已经走了,比如丁聪、吴冠中、程十发。我觉得十分幸运,能为他们留下了点什么。

Q:后来明星嘉宾越请越多,像这本《四时花开》中就有莫文蔚、李健等娱乐明

星的访谈。是为了收视率?

A:无关。我举个例子说明——李宗盛。他的歌不矫揉造作,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

大实话,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他的这些看法是通过三位女歌手来表达的。早

期是陈淑桦,写出了《梦醒时分》。后来碰到林忆莲,感情炽热,但无法洞察爱情,所以

他写“爱情它是个难题”。分手后又碰到莫文蔚,你去听那首《阴天》,就是写给林忆莲

的。李宗盛已经超越了“流行”的范畴,访谈也不再是八卦访谈,而带有一种“文化感”。

Q:你还弥合过明星之间的关系?

A:你指的是刘德华和梁朝伟吧?我曾经问刘德华怎么看待梁朝伟?他说梁朝伟已经是

一个演员了,而我还是艺人。后来我向刘嘉玲转述了这话,她很感动,立刻告诉了梁朝伟。

Q:你做访谈时把握的标准是?

A:跟嘉宾约定的底线一定不能碰,我也不想做成八卦类节目。你注意看就会发

现,不管是谁,文化人也好明星也好,我都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展现他们的喜怒哀

乐。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八卦,嘉宾不愿播的我们也可以剪掉。

Q:你不担心收视率?

A:朋友比收视率更重要,我不能出卖朋友啊(笑)。你老出卖朋友,还能有江湖地

位吗?

“每前进一步,我都有成就感”

Q:简单地概括,你是怎么样确定采访嘉宾的?

A:我们假设过5年、10年、20年、30年,我们再来讲那段时期的文化历史、文化版图

的时候,把某个人拿掉,链条会不会缺失?如果可有可无,那这种人不重要;如果说拿掉

他链条就不完整了,那这个人就有采访的价值。

Q:也不管他多有争议?比如郭敬明。

A:对,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好或者不好。郭敬明就是这样,你可以不喜欢

他,但是你不能忽略他。社会对他的评价是多元的,而我们也应该听听他想说什么。

Q:《可凡倾听》的播出时段并不在黄金档,电视节目竞争又十分激烈,你感受

到压力吗?

A:确实,现在的电视节目竞争非常激烈,那些“真人秀”的成本达到8000万甚至1亿

元。相对来说,我们这种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是被边缘化的。我们的制作经费有限、播出

时间不那么好,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但是我们习惯了这种状态。

Q:是什么让你做了十年访谈仍不疲倦?

A:成就感。我们的呼吸很微弱、声音很微弱,但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采访的那

些前辈大师,很多已经不在了。每要走一步都非常的艰难,但每前进一步我都有成就感。

Q:从《表情攻略》到《四时花开》,十年间《可凡倾听》保持了一年出一本书的

节奏,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做落地书?

A:说起来很感慨。上世纪70年代,BBC曾邀请过一些哲学家做访谈,随后就出

书。有鉴于此,我觉得如果把电视的内容变成文字,一定很有意思。我们期望通过文字

的形式,把访谈内容固化下来,于是一步一步走下来,走了十年,出到第十本。

Q:把电视节目的内容搬到书上,要做一些转换工作吧?

A:是的,和书面语言相比,口语表达时语法和语句的成分会缺失,那我们就要做一

定的修正,使语言相对书面化。同时,也要保留口语交流的特点,要鲜活、生动。为了做到

这一点,我们可没少下工夫。

Q:《可凡倾听》十年,《四时花开》是第十本书,你有何感触?

A:十年来,当我坐到嘉宾面前,心态就像个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去聆听他对人生

和艺术的想法。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十年来聆听到不同人的看法和想法。对我来说,虽

然期间遇到了很多起伏坎坷,但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