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为学、兴业、治国英才, 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充分发挥高质量生源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为学生 创造学习和探索的理想沃土,是清华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致力于构建研究型 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倡导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 学。我校 2003-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研究型教学的一种尝试。 新生研讨课将架设新生与教授间沟通互动的桥梁。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新生在 大学一年级这个特殊的至关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能够有机会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 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新生研讨课将有助于新生确立为学为人的目标、尽快 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环境。 新生研讨课将成为我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者、示范者。教师精心选择的独 特专题,认真组织的小组讨论,学生热情积极的全员参与,标志着新生研讨课的教学 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而是师生互动、以探索研究为基础。新生 研讨课将推动我校教学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实践表明,新生研讨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 得到了教授、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受到普遍欢迎。同时,新生研讨课建设还 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得到各位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好经验、 好建议,也希望有更多的教授参与到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中来,以扩大课程规模,让更 多的新生受益。 清华大学教务处 2018 年 11 月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前 言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为学、兴业、治国英才,

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充分发挥高质量生源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为学生

创造学习和探索的理想沃土,是清华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致力于构建研究型

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倡导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

学。我校 2003-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研究型教学的一种尝试。

新生研讨课将架设新生与教授间沟通互动的桥梁。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新生在

大学一年级这个特殊的至关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能够有机会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

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新生研讨课将有助于新生确立为学为人的目标、尽快

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环境。

新生研讨课将成为我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者、示范者。教师精心选择的独

特专题,认真组织的小组讨论,学生热情积极的全员参与,标志着新生研讨课的教学

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而是师生互动、以探索研究为基础。新生

研讨课将推动我校教学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实践表明,新生研讨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

得到了教授、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受到普遍欢迎。同时,新生研讨课建设还

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得到各位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好经验、

好建议,也希望有更多的教授参与到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中来,以扩大课程规模,让更

多的新生受益。

清华大学教务处

2018年 11月

Page 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Page 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目 录

新生研讨课问答················································································· i

课程介绍

建筑与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1

认识文化遗产·················································································2

建筑发展趋向················································································ 3

结构中的技术和艺术·······································································4

工程师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5

可持续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 6

水科学及水工程············································································ 8

水资源与水危机············································································· 9

水权与水资源管理探索···································································· 10

环境与化学··················································································· 11

固体废物:中国问题与全球视角······················································ 12

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 13

土壤与环境安全··············································································14

环境与健康··················································································· 15

环境危机与生态重建········································································16

走进新能源与环境催化···································································· 17

宇航技术的发展与微小卫星······························································18

微米纳米技术与仪器·······································································19

纳米制造······················································································· 20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1

现代道路交通与安全······································································· 22

智能化汽车···················································································· 23

集成电路简史················································································ 24

Page 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设计互联网··················································································· 25

电子工程的物理基础—材料与器件··················································· 26

下一代互联网················································································ 27

企业信息化概论············································································· 28

视觉信息获取与显示······································································· 29

太赫兹技术概论············································································· 30

智能机器人初探··············································································31

量子信息处理的超导实现································································ 32

飞天的奥秘···················································································· 33

力学生物学研讨课·········································································· 34

一双慧眼—辐射粒子的探测····························································· 35

核能物理与超算············································································· 36

辐射成像技术发展·········································································· 37

分子设计与化学工程······································································· 38

生物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9

人类与微生物················································································ 41

当代化学工程:应对全球挑战························································· 42

金属功能材料导论·········································································· 43

纳米材料与未来科技······································································· 44

神奇的氧化物················································································ 45

信息技术中的新材料······································································· 46

环境材料的实践与发展··································································· 47

新能源与新材料··············································································48

无处不在的金属材料·······································································49

磷与生命化学················································································ 50

碳原子:化学领域的魔术师····························································· 51

分析化学与现代社会····································································· 52

病毒感染与免疫············································································· 53

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入门······························································ 54

Page 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市场营销研究················································································ 56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研讨··································································· 57

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58

新闻中的文化················································································ 60

理解文学-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对话····················································61

沈括与《梦溪笔谈》·········································································62

中国陶瓷艺术················································································ 63

2018-2019学年度春季学期新生研讨课安排表······························· 64

Page 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Page 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i

新生研讨课问答

1、 什么是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的小班研讨类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授主持下,围绕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

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国外很

多著名大学,如 Harvard,Berkeley,已有多年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

2、 为什么开设新生研讨课

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研究型

大学的教学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强

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的精神。

开设新生研讨课,是我校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研究型教学的一种尝试。我校开设新生

研讨课的主要目的:

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

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新生在大学一年级这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能够有

机会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

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新生研讨课,旨在启发新

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为建立基

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探索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新生研

讨课以其教师精心选择的独特专题,认真组织的小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全

员参与,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3、 关于新生研讨课有哪些规定

课程性质: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选修课,以教授引导、师生互动、

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以培养认知能力为目的。课程结束考核合格者取

得“新生研讨课”课程学分。该课程学分可以计入文化素质课程学分。

主要教学形式:新生研讨课围绕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以教授和学生之

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口头以及写作训练为主,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

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

学时学分:新生研讨课课内总学时一般为 16 或 32,学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课

Page 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ii

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 1或 2学分。

考核方式:新生研讨课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一般为考查。课程结束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口头报告或书面

报告等,对选修研讨课的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考核评价。

课堂容量:为保证小组讨论的效果,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限制在 8-30人以内,

各门课程的具体人数由任课教师确定。

4、 如何选课

学有余力的新生,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可以申请选修新生研讨课,每个学生限选

一门。新生若希望选修该课,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新生研讨课手册》,按照各门课程指定的

选课方式参加选课。选课方式有如下两类:

参加网上选课的课程,学生直接在网上报名,报名人数多于接纳人数时,以抽签方

式确定选课人选。

不参加网上选课的课程:根据附录中课程的选课说明进行选课。其中需要面试的课

程,由开课院系组织面试。

登录教学门户可查询新生研讨课的详细信息。

5、 对申请选课新生的院系专业有何要求

为利于学生在不同学术领域拓宽视野,除有特别说明的课程外,一般不限定选课学生

的院系和专业。

6、 高年级学生能否申请选修

新生研讨课优先满足新生的选课需求。新生选课结束后如有空余名额,经任课教授同

意,可以供高年级学生选课。

教务处

2018年 11月

Page 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

课程编号:00000011 课程名称:建筑与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任课教授:江亿 开课单位:建筑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4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建筑运行与全球能源系统、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均有密切关联。建筑运行能

耗与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因

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能源系统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同时,在中国,伴随城

镇化的不断推进,建筑运行面临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能耗不大量增加的双

重调整。本课程拟就建筑与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通过

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讨论,了解建筑运行的发展目标以及最新发展趋势。希望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符合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观。

任课教师简介

江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与土木学部)。现

任清华大学建筑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节能学会理

事会理事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自 2007

年其持续发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江亿

教授是人工环境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常年从事人工环境工

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施。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

地铁热环境仿真与控制,热网调节与优化,供热与空调系

统的控制与管理等方面都曾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致力于室内环境和建筑

节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建筑节能国情研究,室内环境营造热力学基础研究;室

内人员行为模式及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以及基于这三项基础研究上的多项室

内环境和建筑节能重大工程研究。曾获国际建筑模拟协会建筑模拟杰出贡献奖

(200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项(均排名第 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Page 1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

两项(均排名第 1)等。已出版专著和教材 12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百篇,其

中 SCI论文 50余篇,目前拥有发明专利 80余项。

课程编号:00020021 课程名称:认识文化遗产

任课教授:吕 舟 开课单位:建筑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3(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认识了解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根据每次开课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对主

要处于北京的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或非物质文化

遗产(北京的传统文化、习俗、技艺)进行实地调查、文献收集、研究和分析,

认识其演化的历史和所具有的价值。要求学生最终通过报告、图片、DV等各种

可能的手段展示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文化遗产的内涵、

价值,这种价值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以及可能的保护途径。使学生初步掌握调查、

研究、讨论,用多种手段表达研究成果的方法。

任课教师简介

吕舟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教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研

究,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保护规划、保护实践

各方面工作,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规划、项目审查等相关工

作,担任多个学术团体的负责人,曾撰写大量关于文化遗产

保护和建筑历史的论文,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著名的

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Page 1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

课程编号:00020031 课程名称:建筑发展趋向

任课教授:朱文一 开课单位:建筑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生态化、地方化和信息化三种视角研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主体的

建筑与城市。建筑的生态化趋向表明建筑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

态原理作为一种建筑伦理和建筑美学成为评判建筑不可缺少的因素。建筑作为

人与人沟通的载体担负着社会文化基因的传承功能。建筑的地方化趋向从一个

方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自然世界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

个有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信息世界。信息或比特“大爆炸”正在前所未有地、全

方位地改变建筑的概念、建筑的涵义以及建筑的形态。建筑的信息化趋向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转变。

任课教师简介

朱文一教授,曾任建筑学院院长。1985、1988、1992 年

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01年

为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首都规划建设

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多种专

业杂志的编委。研究领域: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及实践。专著《空间·符

号·城市—种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于 1993年和 95年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

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主持设计的方案多次在国际国内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

名。

Page 1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

课程编号:00030131 课程名称:结构中的技术和艺术

任课教授:石永久 开课单位:土木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9-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以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著名土木工程结构实例(例如赵州桥、比萨斜塔、

世贸双塔等)为载体,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精品结构中的科技成

就及其艺术魅力,展示工程结构中的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之创新的精妙,让学

生既受到科学和技术的感染,又体验美学和艺术的熏陶,集知识性、趣味性和

探索性于一体,横贯纵览土木工程结构的发展,畅想土木工程的未来,激发学

生探求土木工程结构奥妙的热情,增强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的创新意识。

任课教师简介

石永久教授,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89

年在英国爱丁堡Heriot-Watt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加

盟英国钢结构研究所从事建筑钢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

究,1992年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要从事建

筑钢结构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多高层钢结构抗震

分析、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与应用、建筑幕墙结构研究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主

讲《土木工程专业概论》,《钢结构I》,《钢结构II》,《建筑结构》,《高层与大

跨结构》等课程。2006年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目前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等组织的专家委员,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杂志编

委,取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英国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

Page 1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

课程编号:00030151 课程名称:工程师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任课教授:覃维祖 开课单位:土木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结合工程案例和工作体会,讲述并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认识两种科

学思想体系,即分解论与整体论科学思想和方法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各自的优势

与局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从点滴着手,积累丰

富的、多学科领域知识与综合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经历工程锻炼成为

出类拔萃工程师的理想奠定基础。

任课教师简介

覃维祖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在国内冶

金和交通建设部门从事工程施工与研究工作 26年(其间曾

到法国路桥试验中心进修 1年多),积累了较丰富的工程经

验和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1993 年回校

任教,讲授本科与研究生课 3门,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

20名,发表结合工程的科技与综合论文近 80篇,于 2006年

退休,退休后仍然继续任教该课程至今。

Page 1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6

课程编号:00030311 课程名称:可持续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

任课教授:韩林海 开课单位:土木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56(9-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可持续土木工程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

(1)土木工程导论

介绍土木工程的概况及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土木工程新材料

介绍应用于现代土木工程结构的新材料及其相关技术。

(3)土木工程新结构体系

介绍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新结构形式。

(4)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介绍地震的概念,危害及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

(5)土木工程与未来城镇

介绍土木工程在城镇发展转型中的作用与地位,包括可持续城市,智慧城

市和海绵城市等。

(6)土木工程与环境

介绍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及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土木工程与资源消耗,碳排放;绿色土木工程:绿色

建筑、可再生混凝土等。

(7)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土木工程

介绍全寿命周期土木工程的概念、意义及研究现状,包括工程项目全寿命

周期中从规划设计到建造、运营和回收各阶段的介绍以及在建筑、交通、海洋

等领域中的工程实践。

Page 1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7

任课教师简介

韩林海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兼任

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

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

构 协 会 专 家 委 员 会 委 员 。 担 任 “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编委等

职。为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6年),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国务院特贴专家

(1997年)。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1996年)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

师奖(2004年)。200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清华大学

“百人计划”; 2007 年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第十届“茅

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方向:组合结构、混合结构和工程抗火。出

版学术专著三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 SCI 收录五十

多篇)。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五次、获国家发明专利五项,

实用型专利五项。

Page 1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8

课程编号:00040032 课程名称:水科学及水工程

任课教授:方红卫 开课单位:水利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讲授国内外对水科学和水工程的需求历史和现状,从水生态环境、

水资源需求、防洪工程到水信息化来阐述水科学和水工程有关工作的主要内容

和任务;讲授从事水科学及水工程工作所需要的主要知识结构和主干课程之间

的内在联系;讲授研究水科学与水工程的主要方法,论述理论研究、实验室物

理模型试验和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课程采用实践环节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两次校外认

识实习:分别为北京市内主要河湖生态环境系统工程及修复的认识实习;北京

市官厅水库工程的主要建筑物及布置、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实习。两次模拟设计:

分别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水沙输移实验室物理模拟设计,黄河干流水库群水量

联合调度数值模拟仿真设计;一次模拟水科学及水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

大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分组报告及招贴报告等。

任课教师简介

方红卫教授,工学博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霍英

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和优秀青年教师

资助计划等。提出了全三维水沙两相变密度湍流模型的控制

方程组及求解方法,研制的 CREST软件包能够仿真出水流流

场、环境物质及泥沙迁移转化的浓度场等物理过程,再现矢

量场的运动轨迹。上述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

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Page 1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9

课程编号:00040122 课程名称:水资源与水危机

任课教授:杨大文 开课单位:水利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

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

机组成部分。21世纪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正面临着严

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危机隐患,因此我们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将讨论在全球变化环境和人口压力下,水资源的

自然特性及社会经济特性;水资源利用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水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水权、水资源价值与水市场、水交易;水危机应对措施;水与人类和文化

等。

任课教师简介

杨大文教授主要从事数字水文预报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以及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特别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资源

评价、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水文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领域的研究,如遥感水文、气象水文和生态水文等。曾任日

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2004 年 4 月入选清华大学

“百名人才”特聘教授,2004 年 7 月正式回国工作、并任

博士生导师。在东京大学工作期间,参加了多项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获得文

部科学省青年重点基金的资助。在现代水文数值模拟的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现

代水文学与相关学科的一些交叉领域处于国际研究前沿。获 2003 年度国际水

文科学协会(IAHS)杰出青年水文学家奖(Tison Award)。近 5年中,在国内

外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50篇,其中 9篇已被 SCI检索。

Page 1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10

课程编号:00040151 课程名称:水权与水资源管理探索

任课教授:王忠静 开课单位:水利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2(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的四分之一,因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特别突出,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良

性发展。2011年中国提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向全世界承诺中国

的(经济社会)年用水总量不超过七千亿立方米,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本质需要,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层面水资

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水权,包括水权分配、水权管理和水权交易等,

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水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领域,是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交叉新兴学科,有许多空白,期待探索。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索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兴

趣,培养观察水资源现象的专业视角,锻炼分析水权管理与社会管理关系的能

力。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适合水利、社科、公管、环境、建筑等院系及其他

院系相关专业同学,也特别欢迎其他院系对水资源管理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任课教师简介

王忠静教授,先后参加过水资源规划、防渗抗冻、工程

组织设计、节水、防洪抗旱、水环境分析、宏观经济水资源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等研究,主持过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专

题研究多项,负责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研究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主持设计并

开发多个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情景分析方法、水资源

Page 1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1

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相互作用机制、绿洲稳定性、水文序列还原“失效”

及数字流域框架等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程编号:00050161 课程名称:环境与化学

任课教授:余 刚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4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是综合性交叉学科,化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环境学科与化学学科相

互影响,伴生发展。本课程重点学习主要化学污染物质的环境影响以及化学在

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分 8个主题组织讲授和研讨:(1)从历史和大数据视角

研讨化学、环境及社会的关系;(2)从炼丹和水俣病污染事件研讨重金属类化

学物质的环境影响;(3)从环保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和滴滴涕研讨有机合

成农药类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4)从苏丹红和抗生素案例研讨生活类化学物

质的环境影响;(5)从高级氧化技术研讨环境污染污染控制方法;(6)从明矾

和活性炭的作用研讨环境污染控制材料;(7)从 SAICM、REACH和 TSCA 法案研

讨化学物质风险防控的全球和区域行动;(8)从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的作用研

讨环境与化学如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课程将通过课堂讲授、专题研

讨、实验室参观、调研报告等方式开展。

任课教师简介

余刚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

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第一批

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等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控制技术、水的物理

化学处理技术、环境安全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获得 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 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 SCI收录论文 280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0多项。

Page 2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12

课程编号:00050171 课程名称:固体废物:中国问题与全球视角

任课教授:王洪涛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4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固体废物即是污染源也是资源,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所面临的重要环境

和社会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对待固体废物问题,从而树立节约资源、循

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课程将分 7个主题组织讲授、研讨和报告:(1)

固体废物:污染源与资源;(2)生活垃圾分类;(3)垃圾焚烧与邻避效应;(4)

电子废物管理;(5)废物回收与全球价值链;(6)固体废物填埋场与恶臭污染;

(7)循环经济与全过程管理;最后安排课程答辩。课程将通过课堂讲授、专

题研讨、视频播放、调研报告(必要时可安排现场考察)、课程答辩等方式进

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王洪涛,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工程

系系主任,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国家

“863”计划主题专家;Journal of Hydrology 副主编。

主讲《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研究生精品课)、

《基础地质学》、《固体废物:中国问题与全球视角》(新

生研讨课),辅讲《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英文课)。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和污染物迁移模拟研

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是 SUM双年度国际会议的中方

主席。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三等奖 1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SCI论文 70余篇),出版专著 4部。

Page 2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3

课程编号:00050181 课程名称: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

任课教授:吴 烨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是将自动化与信息产业前沿技术引入环境领域,推动

环境管理智能化升级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本课程将概述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

的起源、发展与环境应用,并以“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机动车大数据排放控制

决策系统”、“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流域水环境质量监管:从欧洲到中国”、“环保

督察的眼睛:大样本分布式微型空气质量观测网络”三个典型案例,分别侧重

介绍环境物联网的整体架构与环境大数据分析方法、环境物联网的感知层和硬

件基础、以及环境大数据的校准、分析与反演及其实践应用。课程采用课堂讲

授、案例分析与讨论、分组调研和实验室参观、课程报告等形式开展教学,使

学生了解物联网与大数据在提升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任课教师简介

吴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

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边

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2007 年在美国

能源部阿岗国家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基于物联

网和大数据的交通污染综合控制体系、新能源车和替代燃

料车能源环境系统分析的研究。为北京、澳门、南京、成

都和广州等城市开发了机动车排放模型和移动源排放综

合控制决策系统平台,为国家和地方移动源排放标准、法

规、指南及控制措施的制订、实施和效益评估提供了长期的技术支持。

Page 2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14

课程编号:00050191 课程名称:土壤与环境安全

任课教授:李广贺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结合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土壤(场地)污染与环境事故等热点话题,分

“土壤的宏观视角”、“土壤的微观认识”、“土壤物质赋存与循环过程”、“土壤

与三大环境安全的关联性”、“土壤环境安全评价与保障措施”五个单元,系统

介绍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地位及与环境安全(农产品安全、居住安全、饮水

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讲授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污染过

程、途径挤兑环境安全的影响,土壤安全性评价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结合

课堂讨论、典型土壤污染事故案例研究、小组作业等环节,加深学生对土壤及

环境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形成

对环境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李广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地下水与土壤教

研所所长,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

任。主要从事场地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土壤和地下水

环境安全诊断方法、劣质地下水体净化技术与设备等方

面的研究。承担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60余项,发表

研究论文 160余篇,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和论著 10部,获

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项。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

利 20项,编写国家相关技术指南、标准和管理性文件等

9部。

Page 2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5

课程编号:00050201 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

任课教授:王书肖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4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本,幸福之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

日益突出,环境质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程将从“环境与

健康概论”、“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水环境与人体健康”和“土壤环境与人

体健康”四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介绍环境科学、流行病学在认识和评估环

境健康风险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小组实验、课堂研讨等

环节,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领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王书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

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专业领军人才。主要从事

大气污染来源与影响研究,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70多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省部级一等奖 2项,并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奖项。主讲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大气污染控制工

程》。

Page 2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16

课程编号:00050211 课程名称:环境危机与生态重建

任课教授:王慧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和谐平衡的生态伴随健康的环境,解决当今环境危机需要我们以生态学的

基本理念为依据,探寻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社会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

展。本课程将在概括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

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和能量循环,并以案例的形式探讨以解决环境污染、

资源与能源危机为目的,构建平衡和谐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技术与方法,

包括污染城市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

污染修复与生态重建,以及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等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等。课

程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生态重建的内涵与框架”、“受损自然环境的生态重

建”、“社会生态系统的重建”、“环境危机解决途径的思考”。课程将主要采用

课堂授课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案例调研与研讨将占全部学时的

一半。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认识和自主探索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索

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中,理解环境与生态学科的本质与范畴,产生兴趣;理解

个人发展与国家及世界发展的关系,理解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任课教师简介

王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系系主任,环境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从事

污染环境(土壤与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与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原理》(全英文授课)、《环

境危机与生态重建》等专业基础课。作为课题负责

人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20多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 9项。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4项,入选教育部跨

Page 2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7

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课程编号:00050231 课程名称:走进新能源与环境催化

任课教授:李俊华 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结合全球能源短缺及污染严重的现状,针对新能源开发及大气污染治理中

的热点问题,介绍环境/能源催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在

污染控制及能源开拓方面的重要应用。主要包括:固定源/移动源排放催化控

制、工业与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光电催化转换储存太阳能、燃料电池

和生物质资源化等方面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内容。通过分组调研、课堂讲解及实

验室实践展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科学和

工程方面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替代能源、污染治理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复杂性和

跨学科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源及污染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兴趣。

此外,也可锻炼学生文献调研、数据采集、公众演讲的能力。

任课教师简介

李俊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首批科

技创新领军人才,烟气多污染物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主

任。主讲《大气污染化学》和《专业实践》;《Appl. Catal.

B Environ.》、《Chin. J.Catal.》《J. Environ. Sci.》、

《Fron. Environ. Sci. Engin.》等期刊杂志编委;爱

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从事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

发表 SCI论文 230篇,授权专利 32项,出版专著 2部。曾获国际发明博览会

金奖、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项、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3项。

Page 2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18

课程编号:00130201 课程名称:宇航技术的发展与微小卫星

任课教授:尤 政 开课单位:精仪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实地参观,了解国内外卫星技术的发

展历史与现状,讲授卫星设计、制造、测控与应用的基础知识,着重介绍微型

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技术在现代微小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中的应用。

任课教师简介

尤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清华大

学副校长、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1992年获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

位获得者”称号,1999 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

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2000年在英国萨里大

学空间中心做访问教授,2005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全国

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现任国家科技部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中国微米纳

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学术方向为精密仪器及机械、微电机系统

(MEMS)。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研究,在基于微纳技术的

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方面,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型化、高性

能的空间微系统并实现了在轨应用;同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卫星技术创新与

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清华 1号”、“纳

星 1号”、“纳星 2号”等多颗微纳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

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教育部和北京市

科技奖励 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0余项,发表 SCI/EI论文 400余篇,出版

专著 1部,译著 2部。

Page 2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19

课程编号:00130291 课程名称:微米纳米技术与仪器

任课教授:叶雄英 开课单位:精仪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接纳对象:建议理工类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通过对微米纳米技术及其在仪器中的应用以及在微/纳米尺度观测物质的

仪器的介绍,以及通过学生自己对微米纳米技术及其在仪器领域的应用中某一

专题的调研、报告和讨论,使学生对微米纳米技术、仪器技术及其关联有大致

的了解,并熟悉研究型学习方法,提高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兴趣。

一半时间老师讲课,主要介绍:仪器的概念、微米纳米技术及微纳传感器

概念及其在仪器中的应用、以及在微/纳米尺度观测物质的仪器;另一半时间

讨论,学生分组通过对微米纳米技术及其在仪器中的应用中某一专题进行调

研,在课堂上报告并进行讨论。

任课教师简介

叶雄英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中国微米纳米技

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和纳机电系统研

究,近年承担和参与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国家部

委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发表论文 200余篇,申报发明

专利 30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四等奖和教育部科学

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 1项。

Page 2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0

课程编号:00130411 课程名称:纳米制造

任课教授:孙洪波 开课单位:精仪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通过课堂讲授纳米制造技术的原理,以及通过学生自己对纳米技术及其在

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的调研、报告和讨论,使学生了解纳米制造技术的发

展状况及前沿应用,并熟悉研究型学习方法,提高对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研究

的兴趣。授课内容重点讲解光刻技术、电子束曝光技术、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

纳米压印、刻蚀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纳米制造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国防领

域的前沿应用。

任课教师简介

孙洪波,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学者、全国优

博指导教师,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 国际光

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从事超快激光微纳加

工基础与应用研究,发表 SCI论文 400余篇,被 SCI论

文引用 16000 次,H 因子 62。目前任光学领域 Top3 杂

志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执行主编、Optics

Letters等十余个国内外杂志编委或顾问编委、中国光

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Page 2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21

课程编号:00140041 课程名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任课教授:蔡宁生 开课单位:热能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9-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未来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将需要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充足、经济的洁净能源。本课程就中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新技术的选

择进行研讨。包括传统能源的洁净转化,特别是煤炭利用如何向零排放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和提供替代液体燃料;如何基于资源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与规模化应用的矛盾;分布式与大规模集中式

发电/供能系统的关系;实现氢能经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煤炭的洁净转化(煤的气化、液化以及发电和燃

料联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供

能系统,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将由任课教师介绍研讨主题,鼓励学生预先分组收集资料,在课堂

上做主题报告,组织研讨分析,总结归纳要点。使新生了解能源高新技术发展

趋势和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任课教师简介

蔡宁生教授,热能工程系副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

展计划(863计划)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工程热物理学报》、《热能动力工

程》与《燃气轮机技术》编委,《热力发电》副主任编委。

1999年在东南大学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首批特聘教授,2001年任国家 863计划能源领域洁净煤主

题第一届专家组首任组长,2002年应 “百名人才引进计

划”调入清华大学。从事过火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通用计算软件的研制并参与

编写《热工应用软件丛集》;曾承担燃煤磁流体中试电站概-念设计系统分析,

Page 3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2

获国家高技术能源领域重要贡献荣誉奖;完成我国首座洁净煤增压流化床燃烧

联合循环(PFBC-CC)中试电站总体设计和工程试验研究以及 PFBC-CC热力

性能和技术经济评价,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撰写《中国洁净煤技术》、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三

等奖)。

课程编号:00150011 课程名称:现代道路交通与安全

任课教授:周 青 开课单位:汽车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首先简要介绍道路交通安全、乘员和行人碰撞保护、人体碰撞损伤、汽车

和交通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技术和知识。然后利用一半左右的课程时间,由教

师和学生共同选定若干相关问题进行研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

道路交通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训练学生调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部分教

学和讨论将使用英文。

任课教师简介

周青教授,1985 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毕业,1994 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力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 2003 年先后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和美国联邦交通部 Volpe 研

究中心工作,2003年回国,作为清华大学 “百人计划” 引

进教授在汽车工程系任教。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副主编,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n Biomechanics of Injury。研究领域为

汽车碰撞安全,结构和材料碰撞失效,电池碰撞安全,汽车轻量化,乘员及行

人碰撞保护以及人体损伤生物力学等。所主讲的《汽车碰撞安全基础》研究生

课程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称号。曾 4次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Page 3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23

课程编号:00150051 课程名称:智能化汽车

任课教授:李升波 开课单位:汽车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5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汽车智能化是近年兴起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引领着世界汽车未来

的发展方向。它综合利用信息、通讯、传感、图像、控制等现代技术手段,拓

展汽车的感知范围,赋予汽车以人性化思维,实现与人及环境的实时互动,在

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驾驶辅助的同时,也为交通事故、城市拥堵和环境污

染等汽车社会特有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起步时间短,

涉及问题复杂,尚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

本课程将在这一背景下,首先结合具体实例,简要介绍智能汽车的基本概

念、体系框架、面临的挑战和关键技术问题等背景知识。在后一半课程时间里,

将选择一些相关问题,通过信息资料查询、小组专题研究和课堂讨论的方法,

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了解智能汽车

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灵活运

用知识的能力,开拓视野。

任课教师简介

李升波,清华大学汽车系长聘副教授,博导。留学

于斯坦福、密歇根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智能汽车、

强化学习、群体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70

余篇,累计引用超过3600次,6篇入选ESI高引论文,5

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基金

委优青、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及行业一等奖4次等。兼

Page 3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4

任IEEE ITS学会理事会委员、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执委会委员、IEEE Trans

ITS副主编、IEEE ITS Magazine副主编等。所开发的汽车节能和安全驾驶辅助

技术部分已产业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课程编号:00230101 课程名称:集成电路简史

任课教授:杨华中 开课单位:电子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今天,用硅材料制作的 MOS集成电路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

的各个方面,集成电路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之一。纵观从电

子元件的产生到微系统芯片的短暂历史,不论是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不论是从

Ge 到 Si,也不论是从模拟到数字,我们都不难看到其间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

造,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本课程希望通过介绍这段历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透

视电子系统的发展规律,从而使新入学的同学掌握如何辨别新技术(方法)的

价值、如何确定工作方向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希望新同学从集成电路发展历史

中获得一些启示。

任课教师简介

杨华中教授 1989 年获清华大学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学

士学位,分别于 1993年、1998 年获得清华大学电路与系统专

业硕士、博士学位, 2000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先后承

担或参加过“九五”攻关项目、博士点科学研究基金、“863”

项目、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

划(“973” 计划)和多项国际合作;在模拟集成电路综合、

快速电路仿真、低功耗系统结构与电路技术、功耗模型与优化等方面取得了开

创性成果,发表专著 3本、教材 1本、普通著作 2本,在 IEEE Trans、《中国

Page 3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25

科学》等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0余篇。

课程编号:00230112 课程名称:设计互联网

任课教授:李 星 开课单位:电子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3(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互联网是目前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本研讨课从研究互联网的历史

出发,从互联网的基本科学依据,互联网的工程原理和互联网的哲学理念三个

方面分析互联网成功的原因。本课程分析基于目前互联网体系的案例,包括主

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和应用系统,讨论设计理念和工程实施的关键问题。在

此基础上,研究我们如果重新设计互联网,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哪些可能做得

更差。本课程以宏观概念为主,学习网络体系结构和大工程的设计实施方法。

任课教师简介

李星教授目前从事互联网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

域为:(1)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行为和网络测量,建立中国

第一个 IPv6试验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下一代网络互联中心

DRAGONTAP,建立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组播主干网。(2) 分布

式信息检索和组织:建立大规模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网络

指南针联邦”。 (3) 网络多媒体通信:建立网络音频和视频

“cool-audio/cool-video”系列软件系统。(4) 网络安全和入侵检测:建立中

国第一个网络紧急相应组 CCERT。 (5) 主持参与重大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

实施:如 CERNET系类工程,CNGI等。

Page 3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6

课程编号:00230171 课程名称:电子工程的物理基础—材料与器件

任课教授:罗毅 开课单位:电子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目前在光子集成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前沿研究方向,包括

基于 III-V族半导体材料的光子集成回路(PIC)和光电集成电路(OEIC),基于

光子晶体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光子集成技术,以及基于微纳结构的量子通信器

件。课程在重点介绍新型光子集成器件结构和原理的同时,将对光子集成器件

制作中的关键性工艺技术进行介绍,并通过文献阅读、讲评和讨论的形式帮助

和启发学生,使其了解目前国际光子集成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并尝试提出创新

性的光子集成方案与器件结构。

任课教师简介

罗毅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增益耦合分布反馈(DFB)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DFB激光器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光源

的研究,并研制出国内第一只高亮度 GaN基蓝光发光二极管

(LED)。迄今为止发表各类论文 210余篇,其中 SCI 收录 45

篇,SCI他人引用次数总计 285次以上,申请与获得专利 20

余项。承担了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

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

863计划招标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19项。现担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

室主任、清华大学实验区主任。95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教育部长江特

聘教授。

Page 3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27

课程编号:00240112 课程名称:下一代互联网

任课教授:吴建平 开课单位:计算机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互联网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大,同时也成为

影响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在地址空间、网络安全等

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下一代互联网主要特征包括:能提供更大的 IP 地址空

间;数据传输速度更快;互联网络更安全可信;支持大规模实时交互式的网络

视频通信;支持大规模移动和漫游服务;更易于管理、盈利模式更清晰等。课

程围绕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讲座、讨论和参观等形式,让学生

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内容和广泛应用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

建立初步的研究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吴建平教授,现任计算机系主任,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

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

其应用”领域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主持研制和运行管理我国

第一个计算机互联网 CERNET,最早开始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

研制工作,还在高性能路由器和形式化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

及其技术等方面有杰出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

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20 多个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 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10 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多篇。多年担任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或程序委员会主

席。在国际各种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30 余次。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

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得者。

Page 3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28

课程编号:00250131 课程名称:企业信息化概论

任课教授:范玉顺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3(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简要介绍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定义、功能和内涵,介绍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

运作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介绍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和典型的企业信息

化系统功能组成,重点介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介绍沃尔玛、通用电气、DELL、海尔等公司的信息化应用案例,介绍电子商务

的发展历程和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功能(网上购物、电子银行、网上审批、网

上拍卖),介绍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案例,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组

成结构,指导同学们用创新的思路为企业设计信息化应用系统或电子商务网站

方案,并构建具有基本功能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或者电子商务网站,在此基

础上,指导同学们编写相关报告和论文。

任课教师简介

范玉顺教授,承担并完成国家 973、863、自然科学

基金、中欧合作科研项目 30 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

等奖二次(排名第 1)、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2 本。论著《企

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入选

2014、2015艾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Page 3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29

课程编号:00250141 课程名称:视觉信息获取与显示

任课教授:戴琼海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1(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视觉信号是日常生活中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学术界对此

相关研究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且在工业界有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视频信

息采集、处理及显示方面均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国际诸多科研机构在视频信

息的采集及显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兴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摄像学、光场

理论、立体视频采集与显示等。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共开设 16 学时,一方面讲授视觉信息采集和显

示方面的新兴理论,另一方面介绍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热点以及知名研究结

构,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增强起对基础课的学习动

力,并引导其学以致用,为未来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任课教师简介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

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

青年基金,200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

授,2010 年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 年入选国家“新世

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201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

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 973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

大仪器项目,负责研制了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和新一代立体视觉理论与关键技

术等,分别在 201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和 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年来,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百名,出

版专著 3部,发表论文 126篇(其中 SCI期刊论文 79篇,12篇是高被引论文),

授权发明专利 76件。

Page 3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30

课程编号:00250161 课程名称:太赫兹技术概论

任课教授:郑小平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2(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太赫兹是近 20 年涌现的一门新兴技术,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将其列为改

变未来世界的十大高新技术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大国竞相追赶的技术高地。本

课程主要介绍太赫兹在探测、成像和通信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及其系统,具有基

础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特点;内容还涉及其在军事国防、安全检测、诊断医学

等探测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

和对新兴技术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并引导其学以致用,为未来从事相关

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任课教师简介

郑小平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

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化学

品的太赫兹探测成像、大气扩散过程模拟、事故应急处置

平台和群体紧急疏散研究。

Page 3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1

课程编号:00250181 课程名称:智能机器人初探

任课教授:张涛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3(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全校性新生研讨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相

关知识有所了解,如机器人感知、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控制等。另外,帮助学

生对各类机器人特点有更广泛的了解。为今后从事机器人相关学习、研究和应

用打下基础。

任课教师简介

张涛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理论、机器人学、人工

智能等领域研究。曾发表论文 200余篇,学术译著 3部,主

编教材 2部,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 20余项。曾负责或参

与国家 863项目、国家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

项目。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

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教育部自然科学

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奖等奖励。

Page 4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32

课程编号:00260061 课程名称:量子信息处理的超导实现

任课教授:陈炜 开课单位:微纳电子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基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经典信息处理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息处理器件,例如个人电脑和手机,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持。但是经典信息处理技术的继续发展面临着技术上的瓶颈,其性能很

难在现有技术路线上继续提高。一种新型的完全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信息

处理技术,有望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并解决一些经典信息处理技术无法解决的

问题。 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的成功实施,将为我们提供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技

术和高效的量子计算机。本课程将学习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超导材料的

基本特性以及利用超导器件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原理与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

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利用超导器件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

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任课教师简介

陈炜教授,1990-1995 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

室进行纳米技术的学习研究,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1994

年至 1997 年任英国剑桥大学 Wolfson 学院 Hitachi

Fellow,从事纳电子器件研究。 1997年至 2007 年在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任 Research scientist 及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从事超导量子器件及分子电

子器件教学研究。 2007至目前在清华大学工作,从事纳米电子学教学研究。

2008年受聘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研究课题为量子信息处理的超导

实现,内容包括超导单光子探测及超导量子比特的实验研究。

Page 4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3

课程编号:00310291 课程名称:飞天的奥秘

任课教授:李路明 开课单位:航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自加加林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开辟了新的纪元。看似简单的飞天,背后关

联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从实现飞天到一次次飞天,从第一

次飞天到第一次登陆月球,人类在庆祝自己伟大的同时,其背后的很多东西又

那么意味深长。

课程希望借助航天科技这一视角,展示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个成就及其背

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背景,并从美、俄和我国媒体、大众角度,考察

当时的社会热点,分析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探讨其偶然性、必然性和影

响。

希望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和讨论,了解飞天的科技进展,引领学生反思技术、

人、社会的关系。

任课教师简介

李路明教授,1986-1996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

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航天航空学院

航空宇航系主任,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

家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和预先研究航天医学专家组成员,中

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国际 Alliance

for Innovations in Neural Technology 共同发起人。长

期从事载人航天、植入神经电刺激技术研究,研制成功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

起搏器),并进入临床应用;在载人航天领域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程做出了贡

献,研制的航天员质量测量仪等多个设备已经装备“天宫一号”并成功应用于

“神九”任务。获得教育部一等奖一项、质检总局二等奖两项。授权专利 30

多项,发表文章 100 多篇。

Page 4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34

课程编号:00310312 课程名称:力学生物学研讨课

任课教授:杨 春 开课单位:航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自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学、医学的诸多重大进展均受到物理学研究方法和

手段的革命性创新所推动。例如:X-ray衍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光阱、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等新技术的产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在生物学研究

中的视野,推动了对生命科学现象的认识;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则在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等领域中大显身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

件。因此,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为生物学、医学的发展带来巨大助力;而

生物学和医学也为多种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力学生物学就是一门在

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新兴交叉学科,20余年来,力学生物学在生理学、细胞生物

学、临床医学、结构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渐渐显露中重要研究价值,并推动了人

们对上述学科的认识。本课程拟围绕着近年来力学生物学的前沿,结合生物学

和力学基础知识,讨论新的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研究手段(如:微纳米加工

技术、牵引力显微镜、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分子动力学分析

工具等);结合讲课和实验室调查和演示,为同学们展开一套内容丰富的课程

内容;就一些尚未完全得到解答的生物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重现重要发现的历

史过程,开阔同学的视野,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深

度和广度地让同学了解力学生物学学科。

任课教师简介

杨春,长聘副教授。1995年 7月获清华大学工程热

物理专业学士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双学士,2001 年

1月获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导师过增元);2001

年 5月-2002年 7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做博士后。先任职

于清华大学,航院工程力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力

Page 4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5

学,力学生物学。长期从事生物力学教学,与同学们深入广泛地探讨生物学与

力学的交叉科学问题。涵盖范围包括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物

力学问题。自 2008 年以来致力于力学-生化耦合现象的研究。代表作品发表于

PNAS,ASC Nano,Journal of Biomechanics, Soft Matter 等杂志。

课程编号:00320161 课程名称:一双慧眼―辐射粒子的探测

任课教师:李玉兰 开课单位:工程物理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1(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核辐射如同空气,无处不在: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

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从医院的 X光机、CT、SPECT、PET到机场、车站的

安检设备。它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既能帮助我们看到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的物体内部的宏观结构,也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在给我们带

来无限福祉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要研究它、应用它、防护它,就需

要首先捕获它。怎样去捕获这些看不着、摸不着的小精灵,将是本新生研讨课

的主要内容。

任课教师简介

李玉兰,博士,研究员。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

程物理系工作,先后任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研究

员。就业以来一直从事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主攻

辐射物理及各种新型探测技术的研发,现在担任清华大

学工程物理系辐射物理及探测研究室室主任,首席研究

员。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教

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工业

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获国内

外发明专利 40余项。

Page 4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36

课程编号:00320211 课程名称:核能物理与超算

任课教师:王侃 开课单位:工程物理系

学 分: 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1(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从 20亿年前西非加蓬的天然反应堆谈起,重点讲授和讨论相关的物理问

题:包括:为什么会发生该天然反应堆?与史前文明或地球演变(甚至外星人)

有关吗?什么物理机制使得它拥有自我调节能力?这些反应堆是稳定运转、还

是间歇式发作?现在还在运行吗?继而讨论未来的先进或新概念核能系统,以

及支撑其设计的高性能并行超算平台(例如目前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二的我国神

威和天河二号)和物理程序。同时结合调研、讨论和参观,比较不同电源的特

点,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电源和水能、太阳能、核能、

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等可再生能源。

任课教师简介:

王侃,工程物理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及蒙特卡洛方法、钍

基先进和新概念核能系统、多物理多尺寸耦合普适性

数值反应堆分析平台等。负责与承担 973、国家核能重

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

基金等 50余项课题研究。坚持近 20年研发的 RMC程

序保持若干世界第一,是我国目前 2套成系列自主化

核电设计软件的蒙卡核心。指导博士生 40余名、学术型硕士生 20余名。发表

学术论文 550余篇。现为工程物理系核能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另兼任中国

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核学会副

理事长、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技

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多个核能相关

期刊编委等。

Page 4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7

课程编号:00320221 课程名称:辐射成像技术发展

任课教师:赵自然 开课单位:工物系

学 分: 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1(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辐射成像技术最早起源于 1895年伦琴发现 X光,人们获得了利用射线观

察物体内部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获得了三维断层成像

的能力,该技术首先被用于医学检查,而后在工业检测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辐射成像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 X光照相、医学

CT、大型工业 CT、机场车站安检、海关集装箱检测等,都是基于这种技术。随

着物理学的发展,常用的辐射源从 X射线、γ射线逐渐扩展到中子、质子、电

子、μ介子、重离子等电离辐射,也引入毫米波、太赫兹等非电离辐射作为信

号源。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获得高性能图像已经不是最终的目的,还要通过

对图像及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识别达到智能探测的效果。本课程将从智能辐射成

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研讨最新的技术前沿,并探索未来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任课教师简介:

赵自然,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探测与成像技

术及其安检应用。系统研究了非接触人体安检成像技

术,采用电磁波谱成像或 X 射线成像的方式在不直接

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检测出藏匿于人体衣物

下的违禁品与危险品,并研制成功多种人体安检仪。

突破了 THz谱成像技术用于安检领域的部分瓶颈,研

究了基于太赫兹光谱特征的物质识别方法,建立了典

型爆炸物毒品的 THz 光谱数据库,提出了水蒸气吸收线滤除算法。将 CT 重

建方法研究拓展到液体检查、核材料探测等领域。在上述研究过程中,近 5年

发表学术论文 18篇(10SCI,14EI),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6项,申请发明专利

60 项,获“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2014)、“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2013)、 “中国体视学学会首届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中国发明专利

金奖”(2009)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Page 4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38

课程编号:00340051 课程名称:分子设计与化学工程

任课教授:刘 铮 开课单位:化工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1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化学工业是支撑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产业。进入 21 世纪的化学工业正在

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原料路线方面从绝对倚重化石资源转向增加使用可再生

资源;在生产工艺方面更加要求采用绿色、本质安全和节能减排新工艺;在盈

利模式方面从成本控制转向产品创新与终身服务。化工新产品是引领上述所有

变化的火车头,也是汇聚现代科技的载体。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产品设计的基本方

法,然后学生组成产品设计小组,调研用户需求、确定产品规格,制定生产工

艺并估算生产成本。通过上述过程使同学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强自主

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任课教师简介

刘铮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包括 1)蛋白质构象转换调控及其

在蛋白质折叠和分离中的应用,2)纳米酶制剂及其在工业

催化中的应用 3)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担任教育部科学

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生物

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表论文 180 余篇,其中 SCI 收

录 120余篇,专利授权 10项。已培养研究生 40余名,其中全国优秀百篇博士

论文 1人。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Page 4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39

课程编号:00340071 课程名称:生物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任课教授:刘德华 开课单位:化工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能源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高度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当前各国政府的

能源战略无一例外的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的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种可再生的

清洁能源,生物能源相对于化石能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引起了全球的

广泛关注。生物能源来自于生物质,而生物质只是太阳光能的储存形式,是自

然界能量和物质循环链上的一个环节。毫无疑问,在未来 20 年生物能源等可

再生能源的增长速率将比社会经济增长速率高出许多倍。

本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交流等形式,帮助同学了

解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联系,熟悉生物能

源的基本概念、主要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加深学生对能源、资源、环境等社

会可持续发展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增强科学发展观意识。课程

内容包括:能源与国民经济,化石能源利用的历史,生物能源的优势与相关国

家政策;燃料酒精简介,发展燃料酒精的意义,国内外乙醇工业现状,纤维素

乙醇研究进展;生物柴油简介,国内外生物柴油发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生

物柴油原料多样性;其它生物能源;学生自己选择与生物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相

关主题,制作幻灯片,分享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进行讨论。

任课教师简介

刘德华教授,1986、1991 年分别获清华大学学

士、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

长,兼任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换联合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

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

究领域为天然可再生资源利用及生物能源开发的生

Page 4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0

物化工技术。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863”、“973”、“国家重点工业性

试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及“科技部

科技援外项目”项目。发表论文 200余篇,其中 SCI收录 100多篇;申请专利

58项,其中已有 51项获得授权。2010年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获得 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

年度蓝天奖、2015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2006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

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

奖项。

Page 4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41

课程编号:00340081 课程名称:人类与微生物

任课教授:邢新会 开课单位:化工系

学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 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化生)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人类赖于发展的宝库,科技创新之源。近年来,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化学品、

改造传统加工业进行清洁生产、生产可再生能源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资

源循环新技术等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领

域。本课程的主要通过课题调研、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微生物技术

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对微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讨论和思考微生物技术

对绿色工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任课教师简介

邢新会,清华大学 “百人计划”教授,任第十二届全国

政协委员,化工系副主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清华大学侨

联主席。担任《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生物产业技术》和

《食品科学》编委,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主编、《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Enzymatic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Journal of Biotechnology》、《Food

Science and Wellness》和《Industrial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编委。从事生物化工部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酶工程、生物进化

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装备、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技术等。

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40 余篇,合作著书 8 本,译著教材 2 部,获发明专利 40

余项。2008 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 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和首都新侨乡

创新发展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

Page 5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2

等奖。

课程编号:00340172 课程名称:当代化学工程:应对全球挑战

任课教授:张强 开课单位:化工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将面临气候变化、能源、水、健康以及食物的

挑战。这门课程将从物质科学基础出发,以化学、工程、物理、数学等基本原

理出发,探讨解决全球挑战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任课教师简介

张强,从事能材料研究,尤其是金属锂、锂硫电池

和电催化的研究。曾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英国皇家学会 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7 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

学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 Sci.

Adv., Chem 等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所发论文引

用 13000 余次,h 因子为 61,42 篇为 ESI 高引用学术论

文。

担任国际期刊 J Energy Chem 编辑、Adv Mater Interfaces、Sci China

Mater、Philos Trans A 编委会、Sci China Chem、Chinese Chem Letter、化

工学报青年编委会,Energy Storage Mater、Adv Funct Mater 客座编辑。主

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科委重

点项目等。担任 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Sci. Adv.、JACS、Adv.

Mater.、Angew. Chem.等期刊特约审稿人或仲裁人。担任北京市科委会评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美国等国际科技项目评阅人。

Page 5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43

课程编号:00350102 课程名称:金属功能材料导论

任课教授:Andy Godfrey 开课单位:材料学院

学 分:2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

质基础。功能材料是具有特定光、电、磁、声、热、湿、气、生物等特性的各

类材料。这些材料在能源、计算机、通讯、激光、空间、医药等现代技术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将选择一些重要的金属功能材料为代表,着重阐述功能材料产生功

能特性的原理,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及材料应用等内容。

通过课程讲授及实验,使一年级新生对金属功能材料学有初步的认识。课程也

将对金属功能材料的前沿发展,如纳米金属材料、纳米技术、 金属微结构及

纳结构作探索性的介绍。

任课教师简介

Ph.D of Oxford University,Research Scientist at Sandia

National aboratory,Livermore,California,USA

From 1996 to 2000 and Visiting Scientist in Dept.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 Tsinghua University

From 2000 to 2003. Currently, prof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Reasearch interes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BSP analysis techniques.

·Mechanisms of dislocation plasticity in metals

·Ultra-fine grained metals produced by deformation processing.

Page 5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4

课程编号:00350171 课程名称:纳米材料与未来科技

任课教授:朱宏伟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纳米材料串连了信息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体

系,具有许多新奇的元素,同时能够体现材料学中的众多基本问题。本课程将

以研讨的方式,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围绕纳米材料相关的若干专题展

开交流讨论或辩论,教师组织、指导、参与研讨,并作出总结和评价。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考的能力、交流合作的精神、

以及批判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朱宏伟,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1998年获学士学位,2003 年获博

士学位。2003年 9月至 2008年 3月在日本和美国从事博

士后研究。2008年 4月回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主讲《工

程材料》、《工程材料基础》、《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第 90

单元)、《新生研讨课》,合讲《现代材料加工》、《微纳米

科学与技术》等课程。近年来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传感领

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

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 2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

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在 Science、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

文 200余篇,出版《石墨烯》、《碳纳米管》著作 2部。

Page 5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45

课程编号:00350181 课程名称:神奇的氧化物

任课教授:沈洋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小组学习、课堂讨论和引导讲授为主要模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

发,结合日常所见的丰富材料,深入浅出的解析多种氧化物材料的基本特点和

广泛用途,了解材料加工-结构-性能-效能相互关联的科学问题,以及材料选

择问题,理解材料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

于材料学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任课教师简介

沈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02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清华大学

博士学位。2007年 3月至 2010年 12月先后于美国加州大

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从

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2011

年 12月至今人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功能复合电介

质材料、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集成技术。共发表 SCI论文 110余篇,

被引 3300余次,获国内外发明专利 20项。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20

余次。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区域编辑,兼任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

才(2015),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2)。

Page 5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6

课程编号:00350191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中的新材料

任课教授:李敬锋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4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通过对当今信息技术所应用到的新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原理及

其应用与发展的介绍,使学生能从基本原理上了解材料科学与技术在信息技术

中所起的作用,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讲述和讨论,

培养学生初步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班上课,师生讨论的互动方式,激

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学研究。

任课教师简介

李敬锋,材料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91

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92-02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助

理教授和副教授,0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任 Journal

of Materiomics 主编(创刊主编)和《硅酸盐学报》副主

编,NPG Asia Mater.等期刊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

和薄膜与涂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理事及热电材

料与应用分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热电材料与微器件、铁电压电陶瓷与薄膜、

MEMS技术。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60余篇,主编《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和

《新材料概论》,获国内外发明专利 25项,作国际会议大会报告和分会特邀报

告 70余次,获日本金属学会青年研究学者奖、日本原田研究奖、北京市科学

技术奖等奖励。

Page 5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47

课程编号:00350201 课程名称:环境材料的实践与发展

任课教授:翁端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3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环境材料方面的基础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团队协作以及

社会实践等多种环节让学生了解环境材料的基本内涵,特别是材料与环境相互

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基本知识;了解如何评价材料的环境负担性的 LCA 方法;并

对环境材料的类别、应用和发展有所掌握。该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材料对环

境的影响、环境影响的 LCA评价方法、材料的生态设计与加工、环境治理材料、

环境友好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及材料的无害化技术等。

任课教师简介

翁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

材料研究与应用。目前兼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

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材料领导小组

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Progress of Nature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国材料进展>、<科技

导报>等杂志编委。迄今已完成或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国家重点科技项目、863、973、国际合作项目等 30

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

奖励 2 项,已发表学术论文 260 余篇,著译 11 本。在清华大学、中科院研究

生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环境材料学》、《环境材料进展》、《稀土功能

材料》、《稀土材料进展》、《材料科学前沿》、《环境催化材料进展》等课程。2002

年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奖;2006年获中国科协第 4届科技先进工作者

称号。

Page 5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48

课程编号:00350211 课程名称:新能源与新材料

任课教授:林红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新能源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材料在新能源革命中担当了非

常重要的角色,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本课程通过专题的选取和设计,

使“新能源与新材料”新生研讨课成为一门拓宽知识面、具有启发性、激发探

索心的课程;使一年级新生能够在研讨中近距离接触代表性的新能源转换与存

储材料,对能源材料具有宏观视野。课程设计:在帮助学生建立宽广知识面的

同时,尽量深入介绍科学前沿进展,做到难易结合、知识介绍与探索相结合;

激发新生对于能源材料的兴趣,尝试在每一个部分的最后总结该领域的遗留科

学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任课教师简介

林红,材料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

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90 年获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电

子物理及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

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

所任助理教授、日本关西新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日本产业

技术综合研究所关西中心任特聘研究员。2004 年应聘到清华大学材料系,历任

副教授和教授。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纳米材料的结

构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化学与电化学,

以及基于这些先进纳米材料科学的新能源利用,包括染料敏化/量子点/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等。

Page 5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49

课程编号:00350221 课程名称:无处不在的金属材料

任课教授:杨志刚 开课单位: 材料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接纳对象: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课程内容简介

金属作为一种重要材料的种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等领

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本课程将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通过

介绍金属材料的奇妙功能,带领同学们周游神奇的金属材料世界,领略其中的

美妙风光。通过介绍钢铁、铝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等重要金属材料在航天

航空、海洋工程、汽车、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传授金属材

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认识金属材料在大型国家的重要性。

任课教师简介

杨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金属材料的相

变、金属氧化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

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

研课题,参与中国和日本的超级钢项目的研究工作,共

发表 SCI收录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合作出版了两部学术

专著和两部教材。在钢中界面能、晶内铁素体形核、贝

氏体相变、金属氧化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

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奖

励。共发表专著 3部,教材 2部,中英文期刊文章 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3

项。

Page 5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50

课程编号:00440051 课程名称:磷与生命化学

任课教授:李艳梅 开课单位: 化学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3(1-8 周)

接纳对象:化学系、生命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学生优先

课程内容简介

磷参与生命过程的许多化学反应,从磷化学角度出发,研究磷与生物分子

形成的关系,进而运用有机磷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蛋白质、核

酸、糖及脂类之间通过磷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的本质,并

以此为基础,与细胞学、生理学、医药学等学科交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现代

生物工程及医药化工中。

任课教师简介

李艳梅教授,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主任,曾任化学系副主任。兼任首都女教授协会常务

理事,北京化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

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

会及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自然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科

学通报》特约编辑。1987 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1992 年分别在同

校获硕士与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有机化学所从事博

士后工作。李艳梅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及酶学方法在有机

合成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100余篇,译著 2本。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茅

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首届“青年教

师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励。主持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 863项目,教育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Page 5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1

课程内容简介

碳的自然属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研究前沿领域简介;有机化

学与非化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有机化学与材料化学;化学学习与个人就业和发展。

任课教师简介

胡跃飞教授是 1998 年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基金”获得者,2000年 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2000年 中国化学会首届“有机合成杰出青年奖”

获得者。

课程编号:00440061 课程名称:碳原子:化学领域的魔术师

任课教授:胡跃飞 开课单位:化学系

学 分:1 接纳人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8周)

接纳对象:有较好的化学基础

Page 6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52

课程编号:0044009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与现代社会

任课教授:林金明 开课单位: 化学系

学 分:2 接纳人数:2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

的科学。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的构成组分、存在形式以及各个组分的

含量等,是人们认识物质、了解自然不可缺少的一种科学技术。它不仅对化学

各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防恐反

恐、工业、农业、国防、资源开发等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课程将介

绍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的

发展又如何对分析化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任课教师简介

林金明教授,1984年福州大学毕业,1992年在日本昭

和大学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下前往该大学药学部从事访问

研究。1994年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转入东京都立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1997年 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科院生态环境

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 3月底回国工作,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质谱联

用细胞代谢物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复杂样品前处理分析方法研究,在国

际杂志发表研究 278 篇,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化学发光基础理论》、《化学

发光免疫分析》、《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专著 3部,合作出版《基础分析化

学实验》教科书 1部,已申请和授权专利 41项。

Page 6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3

课程编号:00450041 课程名称:病毒感染与免疫

任课教授:陈应华 开课单位: 生命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以重要病毒为基础,师生就病毒感染和免疫这一专题开展共同探索和研

究。每次讨论课先用少量时间向学生介绍病毒感染、预防和免疫、学科发展、

重大科学发现、本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课程内容的中心议题

开展学术讨论。教师可引导式地提出科学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学生也可提出科学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科学见解。通过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做 1项调研及小论文训练。通过参观实验室和做科学实验,增加学生对

科研的直观认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任课教师简介

陈应华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1983留学德国慕尼黑大

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训练后到奥

地利科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因斯布鲁克大学卫生研究所工

作,担任课题组长,1996 年回清华执教,1999 年获得香港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 年被聘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了 200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

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60 多篇,申请了 10

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Page 6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54

课程编号:00510311 课程名称: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入门

任课教授:陈 剑 开课单位: 经管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 周)

课程内容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

机会提高他们的盈利能力。同时,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新的

形势下,供应链管理成为公司级的任务,许多战略目标都由之决定。供应链管

理已成为本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并且一些企业开拓性的努力已取得显著的成

果。然而,研究供应链整体的行为及其控制和优化方法远比研究其中某个成员

的管理问题要复杂的多。作为一门入门的课程,希望能够通过非常短的时间让

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常见的方法,进一步的发展等。

并且,就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展开深入

的讨论。通过游戏、案例、练习、讲解,以及学生报告等方式,使学生对牛鞭

效应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深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学生对问题建模的初步尝

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产生的背景,一些相关

基础知识,牛鞭效应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可能的对策等。

任课教师简介

陈剑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想讲席教授,管理

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

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商务智能与决策分析、系统优

化与预测技术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两

百余篇,主持四十多个科研项目,应邀在多个国际会议

上做大会报告。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人

文社会科学奖;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IBM学院奖;教育部

长江学者;复旦管理学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政府科学

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在(曾在)多个学术组织中任职,如:国务

Page 6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5

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审组(管理科学与工程)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

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美国生产和运营管理学会(POMS)

副理事长(2010-2012,负责亚太区),IEEE 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服务系统和

组织专业委员会主席,IEEE SMC北京分会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

长,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8-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同时担任多个国际

学术杂志到编辑或编委。

Page 6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56

课程编号:00510341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研究

任课教授:赵平 开课单位: 经管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市场经济的核心运行机制就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

的每个人、每种产品、每个企业都作为资源和配置对象的一部分受到市场的支

配。个人成功的本质不在于他自认为有哪些出色的表现,而在于相关人员对他

(她)评价的好坏;产品能否受到青睐不在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在于消费者对

它的满意程度;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不在于它制造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

而在于它能否适应市场环境以便获利。《市场营销研究》所要讨论的内容,就

是如何揭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机理和要素,为有效的市场

营销决策提供支持。

本门课程是为本科一年级学生设计的研讨课程,其目标是让新生能够较早

地了解市场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如何开展市场营销研究。

任课教师简介

赵平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顾客满意理论与测量、顾客价

值、广告绩效测量、品牌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目前,由赵平博士领导的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

开发的中国顾客满意指数已被中国各界广泛认同为权

威性经济指标;由其领导、组织、并与许多杰出营销

学者一起创办的《营销科学学报》已经成为中国营销

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平博士主持了 10

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了 200 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 20 余

本著译。。

Page 65: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7

课程编号:00510381 课程名称: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研讨

任课教授:雷家骕 开课单位: 经管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26(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业界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

课程主要研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经济

安全意识和研究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存在的主要

问题和困难;我国经济安全的大环境;发达国家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经验;从

整体上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可行思路。

任课教师简介

雷家骕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基于中国国情的国家经

济安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室召

集人、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 51次专题(国家经济

安全)活动主席。在该领域发表论文 40余篇,出版专著 6

部。先后承担国家科学基金、科技部、财政部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评价体系

与 21世纪初关键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

目“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及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国家

商务部课题“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技术性壁垒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研究”、国

家食品医药管理局课题“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Page 66: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58

课程编号:00670072 课程名称: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任课教授:李希光 开课单位:新闻学院

学 分:2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将学生的头脑当成身体上的肌肉一样进行锻炼。今天只有

少部分学生在亚洲边地旅行、接触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会有分析性的回应。

这门课训练学生用更理性的分析方式看待不同的文化与人类,用自己的双

眼去观察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摆脱大众媒体刻板成见的束缚去搜寻

异国他乡的故事。本课程又称“大篷车课堂”,自 1999年以来“大篷车课

堂”每年带着 20多名学生在亚洲边地,如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

三大路线读书、写作。清华大学老校长陈吉宁称赞这门课,是教学生跨越

自己的国籍和文化背景,站在他国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在过去的 18年

中,李希光教授带着累计超过 500名学生,出征 20余次,用自己的双脚、

双眼寻找真相,并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构当代媒体和学界关于生活在亚洲边

地上的人的“神话”。“大篷车课堂”旨在通过去亚洲边地旅行、阅读并撰

写其风土人情来鼓励跨文化对话。 这是一次师生共同的探索,是由好奇

心驱使的开阔眼界的旅行,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其写作能

力。“大篷车课堂”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慢新闻”的教学。无论是在

“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犍陀罗文化圣地、俾路支斯坦、戈壁沙漠、楼

兰古城,还是在西伯利亚铁路、乌苏里江、贝加尔湖、唐努乌梁海或是蒙

古,学生们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阅读,并在写作前进行头脑风暴。学生们

还需要采访各式各样的当地人。

任课教师简介

李希光,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

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

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

席负责人。李希光教授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

Page 67: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59

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两所学院的主要创建者,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

《华盛顿邮报》科学与医学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李希光教授与丝绸之路相关著作《找回中国昨日辉煌》(1995,李希光丝

绸之路四大路线采访日记)、《梦幻尼雅》(1995,合著,新疆南疆佛教遗

址考察纪实)、《跟我去楼兰》(2000,古丝绸之路考察纪实)、《写在亚洲

边地》(2015,李希光与他的学生在丝绸之路上考察 15 年的笔记)、《对话

西藏:神话与现实》(2010)、《中巴经济走廊》(2016)、《写在文明边地》

(2018)。 早在 27 年前,李希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

者,在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阿尔泰游牧路线行

走 5 万多公里。1990 年,李希光随巴基斯坦最杰出的学者丹尼教授乘船来

到卡拉奇,沿印度河采访考察古丝绸之路。2007年,经两国政府同意,巴

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亲临清华大学为李希光主持的清华清华大学巴基斯

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09年,巴基斯坦内阁会议决定以巴基斯坦总

统名义,授予李希光“最高领袖奖”。2014 年春,深入中巴经济走廊的核

心区,也是最危险的省份俾路支调研。2015 年夏天,李希光与穆沙希德参

议员率领中巴远征队,全程考察中巴经济走廊,受到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

接见。2016年冬天,李希光和梁晓新在斯瓦特王子的陪同下,深入塔利班

最活跃的地区考察当地社会文化和佛教遗存。2017年 9月李希光来到喀喇

昆仑山腹地印度河上游考察,实地走了斯卡杜到西噶尔山谷的古代勃律通

往于阗的慕士塔格走廊。2017年 10月,李希光独自从尼泊尔翻越喜马拉

雅,来到喜马拉雅北坡的最后一个藏人封闭王国木斯塘考察,实地调查了

西藏仲巴县到木斯塘的雪山廊道。

Page 68: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60

课程编号:00670091 课程名称:新闻中的文化

任课教授:李 彬 开课单位:新闻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14(1-8周)

课程内容简介

才学二者,才易得而学即非易事。中国新闻史上的名宿大家,都博学而多

才。梁启超、毛泽东、邓拓……作为办报的内行,他们写各类文章得心应手、

出手不凡;在其背后,则是以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依托。从禀赋

来说,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史的考察、对中国书画的造诣、对传统

诗词的运用借鉴,无不令人叹服。然而他们不是画家,不是书法家,亦不是诗

人,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

传统文化艺术如何滋养现代新闻编辑的实践,现代新闻实践又如何将传统

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新闻中的文化”,要引领同学一起来感受和探讨。这

门课程提供的,不仅是治学与实践,更是为人与修养。

任课教师简介

李彬教授,曾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博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

学媒体发展中心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传播学引论》、《唐

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学》(主编)。

Page 69: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61

课程编号:00691091 课程名称:理解文学-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对话

任课教授:丁 夏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20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9-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中国古代文化入门课程,内容涉古代史学、文学名著《史记》、《三

国志》、《晋书》、《宋史》与《两汉演义》、《三国志演义》、《世说新语》、《水浒

传》,以内容相关章节比较研究释读的方式,揭示古代史学与文学的相互交错、

彼此关联,并进一步认识文史交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教学方式为课

堂讲授和读书、讨论相结合, 将文本研读与师生讨论互动作为基本形式,积

极鼓励学生接触原典、独立探究、追求学术、崇尚真理, 教学最大特色为师生

共读原典与讨论互动。

任课教师简介

丁夏教授,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

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青年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主要著作《魏晋南北朝诗卷》、《中

国现代语法》、《咫尺千里 — 明清小说导读》、《历代诗典》

等 9部,主要论文 7篇。

Page 70: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F r e s h m a n S e m i n a r P r o g r a m

62

课程编号:00701151 课程名称:沈括与《梦溪笔谈》

任课教授:吴 彤 开课单位:社科学院

学 分: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36(单周上课)

课程内容简介

沈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大科学家,而他的《梦溪笔谈》也被认

为的一部科学著作。本课程将通过讨论沈括及其著作,回答中国古代科学与文

化的关联的问题。

任课教师简介

吴彤教授,现任中国系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

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暨社会思想史学会(国

家一级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系统科学学报》常务副主

编,《自然辩证法研究》编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编委,

并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学校兼职教授、客

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自组

织哲学问题、复杂性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实践哲学。出版著作共9部,译著4部,

主编论文集1部,个人文集1部,发表论文174篇。1995年获得国务院颁布的政

府特殊津贴。1997年《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获内蒙古自治区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1997年,“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研究”获内蒙古

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2等奖。1998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30

人)层次。1998年,《生长的旋律——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获国家教委人文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1999年获国家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2000

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3年和2005年分别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

益友”。

Page 71: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新 生 研 讨 课

63

课程编号:00800011 课程名称:中国陶瓷艺术

任课教授:李砚祖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学 分: 1 接纳人数:15

考核方式:考查 上课时间:53(9-16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分为三部分:一是在系统讲授陶瓷从材料到烧成的各种工艺和

对中国陶瓷经典作品的赏析中了解陶瓷发展的历史;二是在故宫陶瓷馆现

场教学,实地参观考察陶瓷史上的经典作品;三是实践环节:陶瓷工坊亲

手设计和制作陶瓷,包括手工揑制和拉胚成型。

探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教学与研究的专题涉及原始陶器的造型特

征与原始生活方式、彩陶装饰的形式与内容、商周时代陶器、青铜器造型

和装饰的比较、汉代彩绘陶装饰与汉代宗教生活、魏晋陶瓷与佛教艺术、

唐代三彩陶器产生的历史原因、三彩陶器艺术风格、唐代邢窑与越窑、宋

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造型与装饰、宋代陶瓷烧成技术分析、宋代磁州民

窑艺术、耀州窑艺术、青花瓷起源、元代青花瓷装饰风格和造型风格、明

代官窑体制与瓷器艺术、明代彩瓷、明代瓷器与生活方式、紫砂器与茶文

化、文人与紫砂、清康雍乾三朝瓷器艺术比较、清高温色釉瓷的烧制、近

代中国瓷业的衰落与转型、现代中国陶瓷生产、当代中外陶艺等诸多方面。

任课教师简介

李砚祖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及其

理论研究与教学,出版著作 16 种,代表性著作有《工艺

美术概论》、《艺术设计概论》、《造物之美——产品设计

的历史与文化》、《装饰之道》、《创造精致》等。在国家

权威刊物《文艺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60余篇,其研

究与教学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其教材先后获得北京市高

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 2003 年获

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在陶瓷创新方面有重要成绩。

Page 72: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64

2018-2019学年度春季学期新生研讨课安排表

开课院系 课程号 序号 课程名 学分 教师 课 程

容量

上 课

时间

上课

周次 选课文字说明

是否二

级选课

建筑学院 00000011 0 建筑与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1 江亿 30 46 前八周 否

建筑系 00020021 90 认识文化遗产 1 吕舟 15 13 前八周 否

建筑系 00020031 90 建筑发展趋向 1 朱文一 15 36 前八周 否

土木系 00030131 90 结构中的技术和艺术 1 石永久 20 16 后八周 否

土木系 00030151 90 工程师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1 覃维祖 25 16 前八周 否

土木系 00030311 0 可持续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 1 韩林海 15 56 后八周 否

水利系 00040032 90 水科学及水工程 2 方红卫 16 36 前八周 否

水利系 00040122 90 水资源与水危机 2 杨大文 15 26 前八周 否

水利系 00040151 90 水权与水资源管理探索 1 王忠静 15 22 前八周 否

环境学院 00050161 90 环境与化学 1 余刚 20 4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00050171 90 固体废物:中国问题与全球视角 1 王洪涛 20 4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00050181 90 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 1 吴烨 20 1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00050191 90 土壤与环境安全 1 李广贺 20 1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00050201 90 环境与健康 1 王书肖 20 4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00050211 90 环境危机与生态重建 1 王慧 20 2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环境学院 50231 90 走进新能源与环境催化 1 李俊华 20 1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学生选课 否

精仪系 00130201 90 宇航技术的发展与微小卫星 1 尤政 16 16 前八周 否

精仪系 00130291 90 微米纳米技术与仪器 1 叶雄英 16 26 前八周 建议理工学生选 否

精仪系 00130411 90 纳米制造 1 孙洪波 30 26 前八周 否

能动系 00140041 90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 蔡宁生 15 36 后八周 否

汽车系 00150011 90 现代道路交通与安全 1 周青 25 26 前八周 否

汽车系 00150051 90 智能化汽车 1 李升波 20 56 前八周 否

电子系 00230101 90 集成电路简史 1 杨华中 15 36 前八周 否

Page 73: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65

开课院系 课程号 序号 课程名 学分 教师 课 程

容量

上 课

时间

上课

周次 选课文字说明

是否二

级选课

电子系 00230112 90 设计互联网 2 李星 15 23 全周 否

电子系 00230171 90 电子工程的物理基础—材料与器件 1 罗毅 20 36 前八周 否

计算机系 00240112 90 下一代互联网 2 吴建平 15 16 全周 优先:2018计算机类学生选课 否

自动化系 00250131 90 企业信息化概论 1 范玉顺 16 13 前八周 否

自动化系 00250141 90 视觉信息获取与显示 1 戴琼海 16 21 前八周 否

自动化系 00250161 90 太赫兹技术概论 1 郑小平 16 22 前八周 否

自动化系 00250181 90 智能机器人初探 1 张涛 16 13 前八周 否

微纳电子系 00260061 90 量子信息处理的超导实现 1 陈炜 15 36 前八周 否

航院 00310291 90 飞天的奥秘 1 李路明 20 36 前八周 否

航院 00310312 90 力学生物学研讨课 2 杨春 33 36 全周 否

工物系 00320161 90 一双慧眼—辐射粒子的探测 1 李玉兰 20 21 前八周 否

工物系 00320211 90 核能物理与超算 1 王侃 30 11 前八周 否

工物系 00320221 90 辐射成像技术发展 1 赵自然 20 31 前八周 否

化工系 00340051 90 分子设计与化学工程 1 刘铮 21 3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化生)学生选课 否

化工系 00340071 90 生物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 刘德华 20 2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化生)学生选课 否

化工系 00340081 90 人类与微生物 1 邢新会 20 1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化生)学生选课 否

化工系 00340172 90 当代化学工程:应对全球挑战 2 张强 15 16 全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化生)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102 90 金属功能材料导论 2 GODFREY

ANDREW

WILLIAM

20 36 全周 否

材料学院 00350171 0 纳米材料与未来科技 1 朱宏伟 30 2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181 0 神奇的氧化物 1 沈洋 25 1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191 0 信息技术中的新材料 1 李敬锋 25 4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201 0 环境材料的实践与发展 1 翁端 30 3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211 0 新能源与新材料 1 林红 25 3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材料学院 00350221 0 无处不在的金属材料 1 杨志刚 25 26 前八周 优先: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理科类(数理)学生选课 否

Page 74: 2003 2004 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 … · 学。我校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首次设立的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年级教学中探索

66

开课院系 课程号 序号 课程名 学分 教师 课 程

容量

上 课

时间

上课

周次 选课文字说明

是否二

级选课

化学系 00440051 90 磷与生命化学 1 李艳梅 16 23 前八周 优先:理科类(化生)学生选

课 否

化学系 00440061 90 碳原子:化学领域的魔术师 1 胡跃飞 16 36 前八周 否

化学系 00440092 90 分析化学与现代社会 2 林金明 25 36 全周 否

生命学院 00450041 90 病毒感染与免疫 1 陈应华 15 26 1-6周 否

经管学院 00510311 90 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入门 1 陈剑 15 26 前八周 限:2018 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

学生选课 否

经管学院 00510341 90 市场营销研究 1 赵平 15 26 前八周 否

经管学院 00510381 90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研讨 1 雷家骕 15 26 前八周 否

新闻学院 00670072 90 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2 李希光 15 全周

优先:人文与社会类学生选

课;需在 4-5 月期间连续三晚

四天在校外完成全部教学,期

间不能请假,请慎重选修!

新闻学院 00670091 90 新闻中的文化 1 李彬 15 14 前八周 否

人文学院 00691091 90 理解文学 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对话 1 丁夏 20 36 后八周 否

人文学院 00691771 90 沈括与《梦溪笔谈》 1 吴彤 15 36 单周 否

美术学院 00800011 90 中国陶瓷艺术 1 李砚祖 15 53 后八周 否

注:上课时间和周次以网上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