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 年第14 总第1124 刊头题名:李晓军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丁爱娣 丁爱娣 美术编辑 美术编辑/ /冰冰 冰冰 http://www.bjxch.gov.cn/xchbao/paperindex.jsp BEIJING XICHENG NEWS 03 专题 母亲的城 寒星 历史长河中的“西城水文化” 北海公园里的永安桥 潘恭 说说北京四合院 徐秀珊 新二十四孝之支持独身老人再婚 萱草园作品 四合院起源于合院。 合院历史悠久,在今天陕西歧山的风雏村有一组 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这组遗址,南北长45.2米,东 西宽32.5米。两进院落,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屏、门、 堂、廊、室。所有的堂、室、门都与庑相连,围拢出两个 院落。前堂与后室用廊连接起来,在平面上呈“工”字 型。这样的布局延续下来,直至宋元时期也没有 变化。 四合院有这样几个要素:宅门、倒座、正房、厢房、 围墙。把这些要素根据四合院的理论组合起来,便组 成了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一,中轴布局;二,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 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三,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 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门窗均向院内开辟;四,宅门位 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五,北京的四合院在整 体上,南北长,东西短,但是四合院内部的庭院则基本 是正方形。 北京四合院的构造大体如此,在这个基础上,可 以施加新的要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组合。 新的要素是卡子墙、垂花门、抄手游廊、後罩房。 其中,卡子墙位于东西厢房的南侧,卡子墙的中间是 垂花门,卡子墙与倒座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抄手游 廊把正房与厢房衔接起来。卡子墙与正房之间形成 第二进院落。正房之后是后罩房,二者构成第三进院 落。在这类四合院中,第二进是主体,庭院基本是正 方形的,第一进与第三进则是南北短而东西长,呈扁 长形状。 从理论上讲,四合院可以进行无限的纵向组合。 然而北京的四合院,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至多是五 进。比如,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在帽儿胡同的住宅。 在横向上,也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但是,同样因为 地理环境的限制,北京的四合院,最多也只为三路。 而且并不全部安排住宅,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处理,比 如,文煜的住宅,西路是住宅,东路是下房,中路便是 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可园”。 北京的四合院是历史产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 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九宫的 图形上。九宫是指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宫与 中央之宫,合称九宫。与九宫相对应的是九星,即北 斗七星与辅佐二星。 九宫还包括色彩与数字。色彩是白、黑、碧、紫、 黄、赤、绿。数字是从一到九。白是大吉,紫是小吉, 绿次之,黑为凶位。吉方宜建正房与宅门。但是,如 果主人的身份不够,不能够在中轴线上开辟宅门,只 能选择东南角的位置。在北京,只有皇宫与王府例 外。因为,主人的身份高贵,即使这样,宫门或府门与 中轴线也是有几分偏离的。 这是从九宫的角度。从建筑学与地理环境的角 度,北京的纬度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于采暖通风, 故而正房要建筑在庭院北部。冬季的北京是寒冷 的,为了最大限度汲取阳光,避免两厢与倒座的阴影 遮住正房,庭院设计为正方形是科学的。与宫廷、衙 署、会馆、寺庙不同,四合院不是公众聚会的场所,是 私人住宅,要求隐蔽性,因此它的宅门不设在中轴线 上,而是开辟在东南或西北位置,则充分考虑到建筑 的功能。 晚清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 也多少受到影响。 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作为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 分,也是如此,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有些细微的区别 而已。比如大金丝胡同的 5 号与 7 号原本是一处院 落。这处院落的主体是一所三进四合院,从南向北的 建筑物依次是宅门(如意门,包括倒座)、垂花门(包括 影壁)、厢房、正房、后罩房。主院的东侧还有一处狭 窄跨院,跨院南部是一座车门。车门不是与宅门而是 与厢房的南山墙大体处在同一基线上,就是说,相对 宅门,车门向南退缩,从而与宅门构成了一个曲尺形 状的狭小空间。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环境逼 仄,胡同曲折,迫使宅院的主人,不得不因地制宜而为 之。与别处四合院的游廊不同,这里的游廊不是位于 正、厢之间,而是位于正房的东部、西部与北部,从三 个方面把正房围绕起来,游廊平坦的顶部,也显示出 特殊风格。这处院落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已经出现, 院落布局与现在相仿,说明后世只是对房屋进行了修 缮而已,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年了,是一处值得研究与 保护的院落。 再一处,是大金丝胡同 17 号,是一处两跨三进的 四合院。王敏智曾经居住于此。据介绍,王敏智的祖 父从事为清廷置办金银首饰等物品的工作。王敏智 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悬壶济世,解放以后在儿童医院 工作,是著名的儿童医学专家。这座宅院,是王敏智 几代人的私宅,在院落布局上,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 特色。东跨院分前院、中院、后院。西跨院的南部是 诊所与药房,后部是佛堂,诊所临街,处于倒座的位 置。诊所为西式结构,房门之上是拱券,当地人称“窑 洞式”门。东西院落之间是夹道与月亮门。东跨院的 倒座、正房与厢房之间是抄手游廊,中院的正房是客 厅,从客厅游廊西出月亮门,便是佛堂。这虽然是一 处普通的四合院,但是也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中曲径 通幽的妙境。 如同北京其他地区,许多精致的四合院被列入文 保单位,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地安门西大街 153 号,这所 四合院是北京市的文保单位,横跨两条街道。前临地 安门西大街,后为铜铁厂胡同。153 号有五进院落,宅 门照例布置在院落的东南方向。宅门两侧是拥墙,也 就是八字影壁。进入宅门后,西侧是第一进院子;垂 花门之后是第二进院子;通过穿堂是第三进院子;再 后是第四进院子;最后是第五进院子。第二、三、四进 院子的北部有正房,正房两侧均是东西厢房,最后,也 就是第五进院子的北部,也就是正房的位置是后罩 房。第一与第四进的院落均由回廊串联起来。宅子 的主人是北洋政府时期总理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现 在由北京市电话教育馆使用。153 号内布置的石雕, 有不少是来自圆明园的遗物,包含了深层的历史 信息。 北京地名带“永安”俩字的有三四个,像是有关 联或者挨着,其实谁跟谁都八竿子打不着。永安路 在南城,永定门里。永安里在东城,建国门外。永 安桥在城中心,北海公园里头。 永安桥是进北海南门的第一景。这桥不是直 着通到对岸,这头到那头分三段曲折前行,桥南是 团城,过桥是永安寺。桥因寺得名,提到永安寺,话 就长了。 北海和南边的中海,北边的什刹海,这一大片 区域,辽代开始开发,所有水面通称“海子“,到金中 都时期就是颇具规模的皇家园林了。水面分别起 了名,北海叫白莲潭( 西华潭 ),山叫琼华岛,修建的 殿宇叫万宁宫,是金世宗所建。史书说“京城( 金中 )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 公元 1179 年 )建, 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 公元 1191 年 更为万宁宫。”万宁宫的规模很大,金章宗(世宗的 孙子、世宗死,章宗即位)对万宁宫最为偏爱,多次 带着他的爱妃李师儿到这里居住。 公元1260年,忽必烈来到金中都,中都城里宫 殿烧毁了,只能住在城外的万宁宫,他满意这里的 山青水秀,树木茂密,环境优美。后来他建大都,皇 宫定在北海这块地儿。金代休闲游乐的郊外离宫, 成了元朝政治核心的“大内”。 明朝在元大内的东南盖新“大内”( 今故宫 ),北 海又降为休憩活动的御苑。明朝大兴土木,改建新 建不少楼堂殿阁,使这座园林更加辉煌气派。 清朝顺治皇帝信佛,崇敬藏传佛教。他接受西 藏喇嘛诺门汗的建议,把琼华岛上明朝的建筑改建 成了永安寺,庙前的桥改称为永安桥。 其实这桥元朝至元三年(公元 1266 年)就有,两 头是石头砌成伸出一块的护岸,中间铺木板,安木 栏杆,是一座木头桥。明朝改成石桥,还在桥两头 修了牌坊,命名太液桥。清朝乾隆八年( 公元 1743 )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桥,桥北有“堆云”,桥南有 “积翠”两座牌坊,桥头还有两对石狮,一对在桥南 头朝南,一对在桥北头朝北,可石材、造型不一致, 可能不是同时雕的。 永安桥修成曲尺形,是为协调团城和永安寺两 座建筑的中轴线。南端与团城中轴线相对,北端与 永安寺中轴线相对,巧妙地把二者连接在一起,有 分隔,相呼应,生动和谐,匠心独运,体现了古代营 造师们的智慧。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条 石桥面,平缓漫坡,两侧是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望 柱,配以绿瓦红柱,鲜艳夺目的牌坊,形象雅气的 “积翠”“堆云”题额以及姿态雄伟的石狮,构成了进 入公园后第一道靓丽的风景。夏季,桥东侧水面荷 花盛开,极易想到咏杭州西湖的名句:“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xcb31 霞光熄灭之后 故乡的夜晚月朗风清 荷锄而归的人们 走成一幅简洁的油画 月光印下长长的身影 门扉虚掩 家家闪烁橘黄色的灯 蛙鼓蝉鸣 关在门外 土炕下的灶口 红花朵跃动 高粱秸饭篮 端上香喷喷的日子 一壶老酒 饮成土炕上的鼾声…… 家是一盏橘黄色的灯 每一片光晕下 都生长着老得发黄的日子 都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漂泊路上 那橘黄色的灯光 像母亲伫立山梁的目光 总与我形影相伴 照亮新路与旧径…… 家住城乡结合部,每天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 那片沃土。或许,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田野对于进 城务工的农民来说,不再承载着美好的憧憬,乡村 已然成了民工的故乡。可是,每当五月那翻滚的麦 浪拍打着城市的天际线,我想说,田野在,希望就 在,因为麦浪的尽头依旧有许多乡村的守望者。 有首歌中唱道:“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 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当微风 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想起你轻柔的话语, 曾打湿我眼眶。”其实,麦浪与农人何尝不是这种关 系。在洒下诸多汗水、磨起厚厚老茧之后,农民们 的思绪在麦浪上飘荡,回味生命的成长、经历季节 的更替、收获幸福的希望,那一刻,再多再多的辛劳 都会被一波接一波的麦浪湮没…… “孤单是一个人在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 单。”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城市的时尚青年聚在 歌厅舞厅里纵情狂欢,压力释放之后,浮华的背后 依旧是内心的孤单;而一位乡村老农默默地守望着 田间的麦浪,看起来很清寂,可是你敢说他心中的 欣狂没有在浪尖上涌动? 人间五月天,麦浪翻田间。阡陌纵横的乡野, 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望无际的麦田被镀上了金色, 丰硕的麦穗折射出道道光芒,烁金遍地。风起,云 涌,麦滚,那层层麦浪起伏如潮,像是要挣脱田野的 束缚,自由地流动。可是,它的根还紧植在泥土里, 它的穗带着芒还扎在农人幸福的心田中。走在田 埂上,荡漾在麦浪中,每一朵浪花都会让你感到生 命的律动。碧绿的天空犹如宽阔的河床,自由,包 容,任凭麦浪打闹、嬉戏、汹涌,而飞鸟也时不时来 点缀这壮美的场景,翩若飞鸿地从浪尖上掠过,它 们都是麦浪的守望者。 如今,中国农耕文明的某些经典场景正在远 逝,联合收割机“轰鸣”着转上几个来回,一大片麦 田就变成了麦粒儿,而昔日麦收时节忙碌的劳动画 面成为一种记忆。农民们少了挥汗如雨的劳作,趁 着没有开镰,可以细细品味这迷人的麦浪,守望着 他们用心血、汗汁、泪水汇成的麦浪,或许还可以磨 磨那些生锈的镰刀,以便在麦收时虔诚地割上一 把,算是举行一个开镰仪式吧。 五月,我可以站在城市的楼上,守望着麦浪,这是 田园的城市;农人直立起躬耕田间的身躯,守望着麦 浪,看无尽浪涛涌向城市,这是托起城市的田野啊! 母亲只知道两个城市,一个是我读书的 城,一个是我现在工作的城。 母亲是农民,却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 谋略,她只有一个愿望,把我供养成城里 人。为此,她奋斗了六十年,现在还奋斗 着。读书,工作,买房……她为我筹划得妥 妥当当,然后闷头耕种她的梦想。无论什么 事,她眼都不眨:你该干啥干啥去,我来想办 法!她的办法很简单,借债,种田还债。 就这样,我读完大学,参加工作,买了 房,成为城里人。母亲还在田地里“想办 法”。想啥呢?愁我结婚生子!她想让我 像她的庄稼一样,把根扎在城里,一茬接一 茬…… 我订婚时,把母亲接到城里。那是她第 一次进城,像个孩子,紧跟着我,左顾右盼, 问这问那。她很高兴,也喝高了。我和女友 送她回家,母亲悄悄跟我说,城里真好!闺 女真漂亮,这辈子值了!女友笑:等房子装 修好,就接你来住。母亲连声说好,但她却 食言了。 每次让她来城里住,母亲总有一堆借 口。这离不开,那离不开。女友不解,母亲 向乡邻把城市夸成仙境,让她上城,却像陷 阱,住一天比吃药还难!的确,对于母亲,城 市是一场华丽的病。她每次来,都是病到万 不得已。 “五一”时,母亲老病复犯。看完病,她 就火急火燎地要回去。我没让她走,带她逛 逛。她迫切地让我成为城里人,这里该是她 梦寐以求的地方。我带她在梦里走走,就像 小时她带我,遥望这个梦境。母亲东张西 望,显得心不在焉。母亲说,城里也没啥,就 是汽油味浓些,晚上亮堂些。那些不眠的路 灯,让她忧虑:浪费多少电啊!在乡下,晚上 有星星月亮点灯。 我上班时,母亲不敢出去。家乡的路, 是她踩出来的,庄稼是路标,闭上眼也不会 走错。在城里,她却是个陌生人,举目无 亲。母亲出去过一次,只离家一条街,就迷 路了。下班回家,我看她坐在路旁,惶恐而 无助。我问她咋不回家?她摇摇头,找不到 回去的路,记不住多少栋多少号,辨不出哪 把是家门的钥匙,不会用煤气灶,蹲不惯马 桶……母亲坚决地说,我要回家!回她 的家! 我黯然,母亲的家也是我的家,但我的 家却不是她的家。就像这个城市,就像我, 只是她的梦想,只能远远守望。或许,母亲 的城市只是一个人,我。我也是她种在城里 的庄稼。 回到家,母亲还了魂。给麦子把脉,给 瓜秧浇水,给谷苗放风……田埂逼仄,庄稼 拥挤,她却走得步步生风。我不会农活,就 站在地头看。那些庄稼,像我的兄弟,簇拥 着母亲,簇拥着时光,把母亲催老,把我撵 进城。 我恍然,母亲的城在乡下!天是广场, 地是超市,树木是楼宇,田埂是街道,奔走的 虫兽“车水马龙”,屹立的庄稼“灯红酒 绿”…… 《牧牛图》 何宝森麦浪上的守望 张辉祥

140519 新454期 2,3版 - bjxch.gov.cn · 第二进院落。正房之后是后罩房,二者构成第三进院 落。在这类四合院中,第二进是主体,庭院基本是正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4年 第14期 总第1124期刊头题名:李晓军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丁爱娣丁爱娣 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冰冰冰冰

http://www.bjxch.gov.cn/xchbao/paperindex.jsp

BEIJING XICHENG NEWS03

专题

母亲的城□寒星

历史长河中的“西城水文化”

北海公园里的永安桥□潘恭

说说北京四合院□徐秀珊

新二十四孝之支持独身老人再婚 萱草园作品

四合院起源于合院。合院历史悠久,在今天陕西歧山的风雏村有一组

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这组遗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两进院落,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屏、门、堂、廊、室。所有的堂、室、门都与庑相连,围拢出两个院落。前堂与后室用廊连接起来,在平面上呈“工”字型。这样的布局延续下来,直至宋元时期也没有变化。

四合院有这样几个要素:宅门、倒座、正房、厢房、围墙。把这些要素根据四合院的理论组合起来,便组成了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中轴布局;二,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三,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门窗均向院内开辟;四,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五,北京的四合院在整体上,南北长,东西短,但是四合院内部的庭院则基本是正方形。

北京四合院的构造大体如此,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施加新的要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组合。

新的要素是卡子墙、垂花门、抄手游廊、後罩房。其中,卡子墙位于东西厢房的南侧,卡子墙的中间是垂花门,卡子墙与倒座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抄手游廊把正房与厢房衔接起来。卡子墙与正房之间形成第二进院落。正房之后是后罩房,二者构成第三进院落。在这类四合院中,第二进是主体,庭院基本是正方形的,第一进与第三进则是南北短而东西长,呈扁长形状。

从理论上讲,四合院可以进行无限的纵向组合。然而北京的四合院,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至多是五进。比如,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在帽儿胡同的住宅。在横向上,也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但是,同样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北京的四合院,最多也只为三路。而且并不全部安排住宅,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处理,比如,文煜的住宅,西路是住宅,东路是下房,中路便是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可园”。

北京的四合院是历史产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九宫的图形上。九宫是指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宫与中央之宫,合称九宫。与九宫相对应的是九星,即北斗七星与辅佐二星。

九宫还包括色彩与数字。色彩是白、黑、碧、紫、黄、赤、绿。数字是从一到九。白是大吉,紫是小吉,绿次之,黑为凶位。吉方宜建正房与宅门。但是,如果主人的身份不够,不能够在中轴线上开辟宅门,只能选择东南角的位置。在北京,只有皇宫与王府例外。因为,主人的身份高贵,即使这样,宫门或府门与中轴线也是有几分偏离的。

这是从九宫的角度。从建筑学与地理环境的角度,北京的纬度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于采暖通风,故而正房要建筑在庭院北部。冬季的北京是寒冷的,为了最大限度汲取阳光,避免两厢与倒座的阴影遮住正房,庭院设计为正方形是科学的。与宫廷、衙署、会馆、寺庙不同,四合院不是公众聚会的场所,是私人住宅,要求隐蔽性,因此它的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而是开辟在东南或西北位置,则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

晚清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也多少受到影响。

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作为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有些细微的区别而已。比如大金丝胡同的5号与7号原本是一处院落。这处院落的主体是一所三进四合院,从南向北的建筑物依次是宅门(如意门,包括倒座)、垂花门(包括影壁)、厢房、正房、后罩房。主院的东侧还有一处狭窄跨院,跨院南部是一座车门。车门不是与宅门而是与厢房的南山墙大体处在同一基线上,就是说,相对宅门,车门向南退缩,从而与宅门构成了一个曲尺形状的狭小空间。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环境逼仄,胡同曲折,迫使宅院的主人,不得不因地制宜而为之。与别处四合院的游廊不同,这里的游廊不是位于

正、厢之间,而是位于正房的东部、西部与北部,从三个方面把正房围绕起来,游廊平坦的顶部,也显示出特殊风格。这处院落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已经出现,院落布局与现在相仿,说明后世只是对房屋进行了修缮而已,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年了,是一处值得研究与保护的院落。

再一处,是大金丝胡同17号,是一处两跨三进的四合院。王敏智曾经居住于此。据介绍,王敏智的祖父从事为清廷置办金银首饰等物品的工作。王敏智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悬壶济世,解放以后在儿童医院工作,是著名的儿童医学专家。这座宅院,是王敏智几代人的私宅,在院落布局上,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特色。东跨院分前院、中院、后院。西跨院的南部是诊所与药房,后部是佛堂,诊所临街,处于倒座的位置。诊所为西式结构,房门之上是拱券,当地人称“窑洞式”门。东西院落之间是夹道与月亮门。东跨院的倒座、正房与厢房之间是抄手游廊,中院的正房是客厅,从客厅游廊西出月亮门,便是佛堂。这虽然是一处普通的四合院,但是也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中曲径通幽的妙境。

如同北京其他地区,许多精致的四合院被列入文保单位,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地安门西大街153号,这所四合院是北京市的文保单位,横跨两条街道。前临地安门西大街,后为铜铁厂胡同。153号有五进院落,宅门照例布置在院落的东南方向。宅门两侧是拥墙,也就是八字影壁。进入宅门后,西侧是第一进院子;垂花门之后是第二进院子;通过穿堂是第三进院子;再后是第四进院子;最后是第五进院子。第二、三、四进院子的北部有正房,正房两侧均是东西厢房,最后,也就是第五进院子的北部,也就是正房的位置是后罩房。第一与第四进的院落均由回廊串联起来。宅子的主人是北洋政府时期总理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现在由北京市电话教育馆使用。153号内布置的石雕,有不少是来自圆明园的遗物,包含了深层的历史信息。

北京地名带“永安”俩字的有三四个,像是有关联或者挨着,其实谁跟谁都八竿子打不着。永安路在南城,永定门里。永安里在东城,建国门外。永安桥在城中心,北海公园里头。

永安桥是进北海南门的第一景。这桥不是直着通到对岸,这头到那头分三段曲折前行,桥南是团城,过桥是永安寺。桥因寺得名,提到永安寺,话就长了。

北海和南边的中海,北边的什刹海,这一大片区域,辽代开始开发,所有水面通称“海子“,到金中都时期就是颇具规模的皇家园林了。水面分别起了名,北海叫白莲潭(西华潭),山叫琼华岛,修建的殿宇叫万宁宫,是金世宗所建。史书说“京城(金中都)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更为万宁宫。”万宁宫的规模很大,金章宗(世宗的

孙子、世宗死,章宗即位)对万宁宫最为偏爱,多次带着他的爱妃李师儿到这里居住。

公元1260年,忽必烈来到金中都,中都城里宫殿烧毁了,只能住在城外的万宁宫,他满意这里的山青水秀,树木茂密,环境优美。后来他建大都,皇宫定在北海这块地儿。金代休闲游乐的郊外离宫,成了元朝政治核心的“大内”。

明朝在元大内的东南盖新“大内”(今故宫),北海又降为休憩活动的御苑。明朝大兴土木,改建新建不少楼堂殿阁,使这座园林更加辉煌气派。

清朝顺治皇帝信佛,崇敬藏传佛教。他接受西藏喇嘛诺门汗的建议,把琼华岛上明朝的建筑改建成了永安寺,庙前的桥改称为永安桥。

其实这桥元朝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就有,两头是石头砌成伸出一块的护岸,中间铺木板,安木栏杆,是一座木头桥。明朝改成石桥,还在桥两头

修了牌坊,命名太液桥。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桥,桥北有“堆云”,桥南有

“积翠”两座牌坊,桥头还有两对石狮,一对在桥南头朝南,一对在桥北头朝北,可石材、造型不一致,可能不是同时雕的。

永安桥修成曲尺形,是为协调团城和永安寺两座建筑的中轴线。南端与团城中轴线相对,北端与永安寺中轴线相对,巧妙地把二者连接在一起,有分隔,相呼应,生动和谐,匠心独运,体现了古代营造师们的智慧。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条石桥面,平缓漫坡,两侧是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望柱,配以绿瓦红柱,鲜艳夺目的牌坊,形象雅气的

“积翠”“堆云”题额以及姿态雄伟的石狮,构成了进入公园后第一道靓丽的风景。夏季,桥东侧水面荷花盛开,极易想到咏杭州西湖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xcb31

霞光熄灭之后

故乡的夜晚月朗风清

荷锄而归的人们

走成一幅简洁的油画

月光印下长长的身影

门扉虚掩

家家闪烁橘黄色的灯

蛙鼓蝉鸣

关在门外

土炕下的灶口

红花朵跃动

高粱秸饭篮

端上香喷喷的日子

一壶老酒

饮成土炕上的鼾声……

家是一盏橘黄色的灯

每一片光晕下

都生长着老得发黄的日子

都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漂泊路上

那橘黄色的灯光

像母亲伫立山梁的目光

总与我形影相伴

照亮新路与旧径……

家是一盏橘黄色的灯

姜振才

诗诗丛丛小小品品

家住城乡结合部,每天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那片沃土。或许,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田野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不再承载着美好的憧憬,乡村已然成了民工的故乡。可是,每当五月那翻滚的麦浪拍打着城市的天际线,我想说,田野在,希望就在,因为麦浪的尽头依旧有许多乡村的守望者。

有首歌中唱道:“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想起你轻柔的话语,曾打湿我眼眶。”其实,麦浪与农人何尝不是这种关系。在洒下诸多汗水、磨起厚厚老茧之后,农民们的思绪在麦浪上飘荡,回味生命的成长、经历季节的更替、收获幸福的希望,那一刻,再多再多的辛劳都会被一波接一波的麦浪湮没……

“孤单是一个人在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城市的时尚青年聚在歌厅舞厅里纵情狂欢,压力释放之后,浮华的背后依旧是内心的孤单;而一位乡村老农默默地守望着田间的麦浪,看起来很清寂,可是你敢说他心中的欣狂没有在浪尖上涌动?

人间五月天,麦浪翻田间。阡陌纵横的乡野,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望无际的麦田被镀上了金色,丰硕的麦穗折射出道道光芒,烁金遍地。风起,云涌,麦滚,那层层麦浪起伏如潮,像是要挣脱田野的束缚,自由地流动。可是,它的根还紧植在泥土里,它的穗带着芒还扎在农人幸福的心田中。走在田埂上,荡漾在麦浪中,每一朵浪花都会让你感到生命的律动。碧绿的天空犹如宽阔的河床,自由,包

容,任凭麦浪打闹、嬉戏、汹涌,而飞鸟也时不时来点缀这壮美的场景,翩若飞鸿地从浪尖上掠过,它们都是麦浪的守望者。

如今,中国农耕文明的某些经典场景正在远逝,联合收割机“轰鸣”着转上几个来回,一大片麦田就变成了麦粒儿,而昔日麦收时节忙碌的劳动画面成为一种记忆。农民们少了挥汗如雨的劳作,趁着没有开镰,可以细细品味这迷人的麦浪,守望着他们用心血、汗汁、泪水汇成的麦浪,或许还可以磨磨那些生锈的镰刀,以便在麦收时虔诚地割上一把,算是举行一个开镰仪式吧。

五月,我可以站在城市的楼上,守望着麦浪,这是田园的城市;农人直立起躬耕田间的身躯,守望着麦浪,看无尽浪涛涌向城市,这是托起城市的田野啊!

母亲只知道两个城市,一个是我读书的城,一个是我现在工作的城。

母亲是农民,却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谋略,她只有一个愿望,把我供养成城里人。为此,她奋斗了六十年,现在还奋斗着。读书,工作,买房……她为我筹划得妥妥当当,然后闷头耕种她的梦想。无论什么事,她眼都不眨:你该干啥干啥去,我来想办法!她的办法很简单,借债,种田还债。

就这样,我读完大学,参加工作,买了房,成为城里人。母亲还在田地里“想办法”。想啥呢?愁我结婚生子!她想让我像她的庄稼一样,把根扎在城里,一茬接一茬……

我订婚时,把母亲接到城里。那是她第一次进城,像个孩子,紧跟着我,左顾右盼,问这问那。她很高兴,也喝高了。我和女友送她回家,母亲悄悄跟我说,城里真好!闺女真漂亮,这辈子值了!女友笑:等房子装修好,就接你来住。母亲连声说好,但她却食言了。

每次让她来城里住,母亲总有一堆借口。这离不开,那离不开。女友不解,母亲向乡邻把城市夸成仙境,让她上城,却像陷阱,住一天比吃药还难!的确,对于母亲,城市是一场华丽的病。她每次来,都是病到万不得已。

“五一”时,母亲老病复犯。看完病,她就火急火燎地要回去。我没让她走,带她逛逛。她迫切地让我成为城里人,这里该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我带她在梦里走走,就像小时她带我,遥望这个梦境。母亲东张西望,显得心不在焉。母亲说,城里也没啥,就是汽油味浓些,晚上亮堂些。那些不眠的路灯,让她忧虑:浪费多少电啊!在乡下,晚上有星星月亮点灯。

我上班时,母亲不敢出去。家乡的路,是她踩出来的,庄稼是路标,闭上眼也不会走错。在城里,她却是个陌生人,举目无亲。母亲出去过一次,只离家一条街,就迷路了。下班回家,我看她坐在路旁,惶恐而无助。我问她咋不回家?她摇摇头,找不到回去的路,记不住多少栋多少号,辨不出哪把是家门的钥匙,不会用煤气灶,蹲不惯马桶……母亲坚决地说,我要回家!回她的家!

我黯然,母亲的家也是我的家,但我的家却不是她的家。就像这个城市,就像我,只是她的梦想,只能远远守望。或许,母亲的城市只是一个人,我。我也是她种在城里的庄稼。

回到家,母亲还了魂。给麦子把脉,给瓜秧浇水,给谷苗放风……田埂逼仄,庄稼拥挤,她却走得步步生风。我不会农活,就站在地头看。那些庄稼,像我的兄弟,簇拥着母亲,簇拥着时光,把母亲催老,把我撵进城。

我恍然,母亲的城在乡下!天是广场,地是超市,树木是楼宇,田埂是街道,奔走的虫兽“车水马龙”,屹立的庄稼“灯红酒绿”……

《牧牛图》 何宝森作

散散文文欣欣赏赏

人人生生感感悟悟

麦浪上的守望□张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