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 本書緣起: - superbookcity.com · 189 食在光影中 ─ 試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倫理片中的矛盾 蕭欣浩 205 香港電影中的打邊爐與香港文化身分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目 錄

1 本書緣起: 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代序)

13 香港電影與社會:從六十年代到 九十年代(羅卡講座節錄)

香港人 2 香港的「卡門」 ─

 中西文化交匯下的《野玫瑰之戀》 高曉君

18 非典型新移民故事 ─  試談《小說家族之翠袖》的文藝腔 劉汝沁

33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的「貧窮」描寫 陳偉中

48 阿飛故事四十年 ─  從《飛女正傳》、《飛男飛女》到《阿飛正傳》 余江河

65 家庭 ·墮落 ·自主 ─  一九五○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職業女性 何峻傑

77 柳暗花明 打不死的頑強 ─  從香港電影簡述妓女行業發展 陳依婷

88 再見童年 林佩華

100 劉國昌電影中的青年形象 ─  以《蒼生》、《童黨》和《圍。城》為例 馬世豪

目 錄

香港地 110 中環的日與夜 陳仲佳

127 兩個天水圍,一個悲情一個温情 鄭政恒

137 香港電影中的元朗印象 魯嘉恩

150 香港電影中的中、西醫故事 鄧啟麟

香港的衣食住行 162 對照更衣記 ─ 文字與光影中的服裝秀 馬素云

179 一九五○年代香港電影鏡頭下的旗袍 ─  以《雲裳艷后》為例 謝伯盛

189 食在光影中 ─  試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倫理片中的矛盾 蕭欣浩

205 香港電影中的打邊爐與香港文化身分 曾健德

217 「租住空間」 的故事 ─  以朱石麟三部電影為例談起 曾卓然

230 公屋在香港電影 ─ 從單向到多元 杜藹霖

241 電影中的電車 ─  論《烈火青春》和《胭脂扣》 羅樂庭

256 光影雲裳:五十代香港電影與時裝身分 (林黛電影講座節錄) 黃惠霞 黃淑嫻

271 參考書目 281 作者簡介

(梁 梁秉鈞  黃  黃淑嫻)

梁 2008 年春天香港電影資料館羅卡先生聯絡嶺南大學人文學科

研究中心,表示 2008 年香港文學節有意在中央圖書館舉辦一

個「本土關懷」電影研討會。研究中心在 2002 年曾與香港電影

資料館合作進行 1950、60 年代流行文化與香港電影的研究,

後來亦曾合作籌辦電懋電影研究會。「本土關懷」的研討會是

我們再度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作,研究中心的師生今次就「本

土」的主題組成工作坊,在同年 4 月中開始在電影資料館觀看

影片及有關資料,分題研討、寫作,總結成果在文學節的三個

公開研討會上發表,並與觀眾作交流對話。

我最初構思是:分開三部分來做研究,分別是「香港人」、「香

港地」及「香港的衣食住行」。我和羅卡先生在電郵上討論研究

的詳細安排,在來往的書信中,我們對主題、選片和書目等表

達意見。

對談:梁秉鈞、黃淑嫻筆錄:陳仲佳 整理:黃淑嫻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代序)

1

2

卡叔:

有關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與電影資料館合作事宜,先請 Mary 與 June 與您商談大方向及時間程序。我們心目中已有六七位學生,這次因為應屆畢業生可能忙於應付五月中的考試,所以會多找研究生及已畢業或曾參與

「香港文學研究小組」有經驗的學生。

有關「本土意識」的主題,我們想到可以探討的範圍有:

人物(icon):細佬祥、老夫子、林亞珍、 Mark 哥等;

地標:調景嶺、重慶大廈、天星碼頭、雀仔街、淺水灣、灣仔舊區;

宗教:鬼神之事、生死思考、輪迴;

教育:從 1950 年代吳楚帆到 90 年代《男人四十》的教師形象、逃學   威龍、對成長、教育、反叛的思考;

倫常:家庭倫理、父母兄弟、家的觀念的轉變;

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變化。

我想這次研究不限於文學改編電影的問題,但同學有香港文學的認識,可以把命題連起文學作品的處理一起討論,對本土意識的探討會更豐富。

Mary 與 June 會先與您討論方向、實行的細節,看看是否可行、如何配合放映電影考慮,或其他需要兼顧的問題,然後或可定出一個時間表

(working schedule),回來學校我們中心再集齊同學依計行事!

再談!也斯上2008/3/21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

3

香港電影資料館基本上接受這個分題建議。同學在研究過程中

亦感到非常有趣,他們可通過電影了解香港不同年代的故事。

他們的研究成果於 2008 年 6 月 28、29 及 7 月 19 日在中央

圖書館及電影資料館的研討會發表。在會上也有關於「電影是

否等於現實反映」等討論,讓參與者對相關題目有更深入的認

識。

後來「香港人」、「香港地」及「香港生活」的論文初稿分別在

2008 年的《香港電影》6、7、8月號連續三期刊登。

黃 這次帶領同學一起參

與研究活動,又能把

小小的研究成果與大

眾分享,是很有意義

的事情。由於同學們

對 1950、60 年 代

的香港老電影不太熟

悉,因此在準備研討

會前我們帶同學做資

料搜集及討論,另

外,亦要求同學每個

星期六到電影資料館看電影做研究。電影資料

館特別安排了一間在圖書館內的放映室給我們

觀看在坊間較難接觸到的電影,有時羅卡先生也於放影後給同

學講解,我們回校會繼續討論。

4

梁 在準備過程中,雙方合作相當密切。在開始看電影前,我們各

自列出一系列書單,組織基本講座,分組或一起觀看相關電

影。電影放映後有時由羅卡先生講解,有時又會由我們講解,

互相補足。

這些準備過程對研討是相當重要的。卡叔以過來人的身分說到

香港 1950、60 年代的文化生活,繪聲繪色,年輕的同學聽得

非常投入。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與電影資料館在「文學與電影改

編」、「電影與普及文化」等兩方面合作比較多。今次合作是電

影與普及文化的合作項目的延伸,通過電影看不同的香港故事。

三次公開研討會完成後,我們開了一次檢討大會,大家都覺得

這次研討會反應不錯,因此想把研討會的內容發展成書,主題

是如何用電影來說香港故事。研討會後我們繼續招募新同學參

加,主要是修讀「文學與電影」課程的同學,以豐富本書的內

容。以上就是《電影中的香港故事》成書背景。

電影與人文教育的關係

梁 香港本身有不同的學院提供電影課程,例如香港演藝學院的電

影電視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

學院等等。這些學院會提供與電影製作有關的訓練。而近年在

人文學科的領域上,使用電影越來越多,例如嶺南大學「文學

與電影」課程,除了包含文學與電影的改編外,也會涉及電影

語言、電影敍事,以及電影與文化關係等議題。又例如哲學系

討論「生死學」、歷史系討論香港史、文化研究討論普及文化,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

5

甚至外語教學,都會使用電影作為輔助,有時也會用電影作為

研究對象。

在教育局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中,中國語文科包含「名著及改編

影視作品」單元,而中國文學科就有「戲劇文學評賞」單元,兩

個單元都有使用電影作為教材。教師和同學對電影的教與學都

渴望了解更多,我們亦曾為他們主講相關講座。但電影教育仍

有待正視和深化。

不同的學科開始使用電影作為教材,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但從

另一方面看,使用電影作為教材有很多地方需要考慮,例如教

電影製作時,若缺乏人文學科的思考,很容易變成純技巧的訓

練。另一方面,人文學科在使用電影教學時,不能只以電影作

為一種工具,不可以簡化成為故事大綱,因為電影本身有自己

的藝術形式及語言。

電影與人文思想的關係非常密切,但不

是簡單的在課堂上放放電影,然後講講

內容就算是電影教學。使用電影教學需

要先掌握基本電影語言,對所使用的電

影有足夠分析,令同學對視覺文化有所

了解。這些都是使用電影教學或做電影

研究的困難。

嶺南大學最近就與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

院合辦了「電影與教育研討會」,邀請各

校老師和業界參與,進一步探討電影教

育問題。

6

黃 利用電影來教學的一個好處是視覺的感染力很大,如果想解說

一些觀念如生、死、愛情等關係的時候,一些出色的電影有助

同學了解問題,引起他們對問題的興趣。由於電影可以共賞,

因此在課堂上可透過觀看及討論來即時教導知識;電影又通常

以說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概念,這種形式可達到雅俗共賞之效。

這些都是用電影教學的好處。

但關鍵是選擇甚麼電影片段在課堂放映,我相信每一位有心的

老師都在這方面下了不少時間和功夫。選擇甚麼片段涉及老師

對電影的認識,但不是放映高深莫測的電影就是最好,我們需

要考慮同學的接受能力,但我不贊成放映某些流行電影來取悅

學生。教電影另一個要求是我們必須了解電影製作模式,要了

解電影是集體合作的製作成果,與文學有根本的分別。正因為

這個集體創作的原因,可以讓同學了解電影藝術的獨特性,例

如有時同一個導演與不同的編劇合作會產生非常不同的效果。

梁 是的,以香港來說,許鞍華導演與不同編劇合作就會有非常不

同的效果。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

7

黃 電影製作除了導演和編劇外,還包括美術、配樂、道具、燈光、

攝影、剪接等等不同的合作單位,每個單位都相當重要。例如

王家衞導演的電影,如果失去美術及配樂等重要元素,將會失

色不少。

梁 電影可以刺激同學在綜合藝術的各個方面重新思考,亦可令同

學通過接觸電影而引起對攝影、美術、服裝或小說等等不同

藝術的興趣。一些比較深奧的小說如《戰爭與和平》(Warand

Peace,1869,LeoTolstoy),同學們可以先看電影,對這個故

事、人物、背景產生興趣,再深入接觸原著小說。

黃 是的,一些好的電影可以把觀眾引領到書店去,這種文學與電

影的互動關係在現今社會中是很重要的。現在仍然有不少外

國電影改編自小說,你走進香港的一些書店,會看到一整個

「Movietie-in」系列,當然這些書不一定是本本佳作;但近年精

彩的改編例子不少。

梁 有關文學與電影的具體例子很多,《秋菊打官司》(1992,張

藝謀導演)是一個可以討論的例子。有些評論會以《秋菊打官

司》為例來說明中國內地的法制建設是多麼困難,亦有人批評

電影中所應用的司法制度未必可以在真實的中國社會中解決問

題。《秋菊打官司》是一個成功的故事,改編自小說《萬家訴訟》

(1992,陳源斌著)。它展現了一個處境,引起觀眾思考,是一

件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以將它當是現實的「反映」。因

為所有文學與電影都不是現實的反映,電影只能提出一種看法

或反思。

8

黃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導演的創作是基於他們的真實經驗,一些

作者或導演會以作品回應現實,但他們是以不同的形式來表

達,有時會加添很多想像,有時又會比較寫實,但無論是想像

較多還是寫實較多,都是一種創作,作為觀眾或讀者是需要了

解藝術與現實的分別。

梁 大家也要注意電影用甚麼角度去表現現實。例如中環這個地方

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它是高級購物中心、銀行商界的集中地,

佈滿時尚餐廳酒吧,但它亦是一般市民的居所,所以要談電影

中的中環,不可以只舉出《晚 9 朝 5》(1994,陳德森導演)這

電影作為例子,因為電影只想借中環蘭桂坊某一面發揮。但如

果不熟悉香港,把電影看成歷史材料、真實反映,反而會對了

解中環造成心障哩。

電影作為人文教育其中一個環節是越來越重要,我們可看到它

的發展潛質。然而,另一方面也擔心電影作為人文教育會被濫

用、淺化。

黃 我們看外國電影會很容易跌入「典型」的陷阱,以為紐約就代

表整個美國等。此外,電影語言與文化是很重要的,未曾研讀

過電影的老師想要認識電影、使用電影來教學是值得鼓勵的,

但不同背景的老師在教電影前,都需要對電影語言有一定的認

識。電影語言不光是技巧,它與文化的關係息息相關,例如

1950、60 年代的粵語長片,它們本身有一套通俗情節劇的電

影語言,這套語言的形成與當時對中國文學的繼承及受西方流

行電影的影響有關。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

9

梁 現在電影及影像文化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各方面中,文學方

面,小說和詩充滿很多跳接或蒙太奇等電影技巧。如果對電影

語言敏感,可以應用在創作教學中。二十世紀初有約翰.多斯.

帕索斯(JohnDosPassos)用「開麥拉眼」(cameraeye)來

寫小說,他很早已使用模仿電影鏡頭的方式展開小說敍事。周

蕾在《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一

書講述魯迅留日時看到日本關於中國人殺頭的幻燈片而棄醫從

文,提出視覺文化對作家的衝擊。其實,

不少五四作家均受電影影響。新感覺派中

的穆時英及劉吶鷗等都曾參與電影工作;

張愛玲本身很喜歡看電影,亦曾從事編

劇。因此說到文學與電影的關係並不限於

改編,還會涉及如何用不同的角度來敍述

現實的問題。

我們最近辦的一個創作課程中,亦嘗試引

入法國電影,啓發同學文學創作的想像。

黃 如果要跟學生討論電影語言,一般來說我

會將電影語言簡單分開三個範疇來講解,

第一是場面調度,第二是鏡頭運用,第三

是剪接。這三個範疇包括聲與畫的運用。

場面調度是在電影畫面內所能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從人物的衣

着到活動、場面擺設及燈光等元素,如何通過綜合設計表現出

來。鏡頭運用方面,我會講解基本鏡頭如近鏡和長鏡等不同鏡

10

頭的活動。而剪接對電影本身來說是相當重要,因為電影其中

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可以通過剪接來組織故事。剪接又可以表現

千變萬化的時空變化。

文學與電影課開始的時候,我一般都會跟學生討論這幾個基本

範疇的電影敍事語言。但最重要的是舉出不同的例子,開闊他

們的眼界,讓他們明白電影語言不只是技巧,而更是藝術和文

化的表達方法。同學若只對某一類型的電影有認識,口味會狹

隘,這樣就會造成他們對電影的偏見。年代不同了,我們希望

同學對文字和影像都同樣有所認識、有基本的修養。

學生寫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梁 我們回到具體的寫作問題好嗎?在選材寫論文時,同學們很多

時都會說:不知怎樣定出適當的題目、不知選擇甚麼電影才有

代表性呀!

假如同學對電影歷史缺乏認識,隨便碰到甚麼就以為是唯一的

例子,那就未必能在研究範圍中得到甚麼合理結論。以廟街為

例,同學們若只想起《古惑仔》系列(1996-2000)的電影中有

過講述廟街的情節,就以此作為討論的中心,忽略其他更早更

有代表性的例子。或談到有關旺角或北角的寫作,只舉自己近

期在報刊上看到的文章,這就很難有較濶的看法,無所比較,

容易變得以偏概全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相反地,若舉出的電影太多,一一羅列,

變成蜻蜓點水,沒有分析,也沒有焦點了。因此我們希望同學

本書緣起:怎樣從電影中看香港的故事?

11

最少能集中一至兩齣電影,作比較詳細的分析。在選材方面,

要求同學先要知道他研究的題目有那些相關的電影,然後在相

關的電影中作出選擇,選擇出來的電影亦要有輕重之分。今次

把文字結集成書,想來也可以這書為例,讓有興趣參與電影研

究的同學或教電影的老師看到:同學們研究及撰寫分析時會遇

到甚麼問題。

黃 這次參與研究的,以修讀文學的同學為主,他們開始時以分析

電影故事為主,對故事以甚麼手法呈現則較少考慮。因此我們

在討論的過程中,嘗試引起他們對電影語言的注意。

但是,有不少同學使用比較的方法,當中涉及不同年代電影

的比讀,這都是很有意思的。例如本書中有一位同學,他對

1960 年代的「阿飛」很有興趣,但不知從何入手,我們建議他

嘗試用比較的方法。九○年代的《阿飛正傳》(1990,王家衞導

演)與六○年代的阿飛電影有甚麼分別呢?以此角度比較不同

年代的電影可提供有意思的分析,對同學來說,他們會有更大

的親切感。雖然年紀輕的同學們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

七八十年代都不是很熟悉,但他們嘗試通過電影認識當時的社

會,了解他們長輩的想法,實在是一種難得的經驗。

梁 在研究的過程中,同學們最先有機會看 1950、60 年代一些社

會性比較強的經典電影,如《危樓春曉》(1953,李鐵導演)、

《樓下閂水喉》(1954,潘炳權導演)和《泥孩子》(1976,陳靜

波、朱楓導演)等,所以起先他們寫不同的題材都會援引相同

的例子。

12

研討會舉辦過後,有新同學加入,我們陸續嘗試建議不同範疇

的題材及電影,讓探討的內容涵蓋面更廣,如加入歌女、新移

民、女性服裝及旗袍等。我們知道這些題材是說之不盡的。本

書結集的內容無法包括所有的香港人、香港地和香港衣食住行

的題目,我們從這裏開始,希望以此作為例子,舉一反三,探

討用電影來談香港的題目可以怎樣入手,在做研究執筆為文時

會遇到甚麼問題,又可以如何克服問題等等。

黃 過程中,同學們也會遇上另外一些寫作的問題,例如一篇大概

五千至六千字的文章,由於有些同學未能掌握分析的重點,有

點東拉西扯的感覺,超出篇幅限制,卻未能帶來更多信息。另

一方面,同學討論電影時需要用文字描寫電影場面,這方面他

們仍然有一定的困難。寫作電影分析其中一個困難是同學需要

有描寫的技巧,把影像語言準確的化為文字語言,同學需要對

電影有認識才能做到,還需要有寫作的訓練。

當然,評論最重要的當然是分析角度。在這次研究,我們開始的

時候引領同學看不同年代的電影,是希望他們認識香港的歷史

和文化,從而發展一個有意思的、屬於他們自己的分析角度來。

梁 對,我們鼓勵同學有自己的看法。研究中心把關主要在核對資

料是否準確、舉例是否偏頗、推論是否合理,並提供參考材料,

但我們基本上不會去改變同學的觀點。

這書得以完成,在前期有賴你和 JuneLam 帶同學看電影和討

論,後期則陳仲佳、SereneChu、鄭政恆,以及人文學科研

究中心的許旭筠小姐都在行政和內容編輯上出力不少。大家的

熱心和耐性,加上各位參與同學的貢獻,令這次研究成為既有

趣味亦有收穫的好經驗。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各位編輯的細心照

顧,令這書得以逐步成形,是我們特別要感謝的。

筆錄:陳仲佳、整理:許旭筠

香港電影與社會: 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羅卡講座節錄)

由於「香港人、香港地、香港衣食住

行」是一個比較大的題目,所以希望藉今

次的機會向大家介紹相關的電影。我們今

次關注的角度是香港民生與香港電影的關

係,而香港的民生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方

面。

為甚麼用電影來作社會科學或人文學

科的研究材料?第一,電影是流行文化中

最強的一個環節;第二,電影是本土的產

物;第三,由於香港電影長期以來以市場

主導,因此電影必須要與香港市民的心聲及社會動向有緊密的聯繫。

而某類型在市場上流行而成為潮流的電影,在某程度上反映了社會

現象。因此希望選取一些賣座或主流的電影作研究對象,從而探討

電影與社會、時代及民生的關係。

羅卡攝於2008

年5

月10

「電影與社會」講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