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这是一篇关于情感混乱的自省如果你在陪伴我的这几 分钟搞不清楚我在讲什么那么我们就在一个频率了因为我也 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 尺八源头在我们这儿后来却是日本人把它发扬光大的乐 以前只是略有所闻去年一场音乐会一位日本演奏家让我见 识了什么是尺八在很多人听来它的声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凄 凉悲苦惆怅同时那样苍远辽阔空灵当我的内心是阴天或下雨 没有比它更接近我的心境我不喜欢多愁善感但作为音乐 演奏者长期训练的表达”,让我在情感上变成一个极其敏感的 当我有情绪又不想触翻感情用事的平衡时我知道抒发不是个好东西它终不会减少反是助长”。 所以我喜欢尺八我听到的是它远离悲切宣泄那样平淡安宁它源于自然还于 自然有着人工痕迹太重的西洋乐器永远不可超越的深度每个人都有情绪只是多少不同。“高兴咱就不说了人有 美的本质; 天有蓝的色彩; 声音不乏悦耳动听; 食物甘饴令人回味 ……而负面情绪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功课有的可能自 个儿静静就消化; 有的可能糊吃海塞一顿排出身外; 有的可能露给密友; 有的可能自带正负极把它化成其; 有的可能越越深…… 后一种恐怕多为音乐家或艺术如果你离远着那你离音乐家也远着音乐应该接近我们情 思绪在的一种表达作为普通群众随手我们很 容易找到情感寄托地方一把破木吉他阵撕心裂肺地狂风 或是轻描写地惋轻吟治愈了多少情少年的激荡胸 怀一把音符撒我有没有用对曲式不听得懂那是你的事儿这是我的音乐世界我就这么任性跟随多年的乐器一能干千杯少的知相依 大家心心相印副并不好听的外都是我的魄力由驰骋让我畅快无比…… 你有没有过躲第二章里疗伤莫扎特这样的老朋友暂时去了远这时的我们需要与肖邦牵手聊聊看似倔强后的小忧伤; 柴科夫斯基叨唠就变口心肠; 拉赫玛尼诺夫格局的情怀慢火熬制暖心脾的情同时告诉人们一个真理: 也是一个方向…… 还有比斯特拉文斯基愤怒火焰吗些狰狞地嚎叫了你灼烧胸堂; 肖斯塔科维奇枪口对准老实小心斯林敲你家; 理查 · 斯特劳斯已地诠 了什么是英雄主义于那个标准的都”…… 马勒打开扇门: 让我们用哲学武装我们的头思辨 好的防御武。“”,什么东 西?“生死应该的重们可能会被马勒自身矛盾综合体得辨不清方向一会儿 童话的天一会儿是但只牢记: 是空是色出自的一化不了,“还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牌香水防给浪漫多情的后有智节 永远都可以仪态万; 我们可以穿格里格西装作回绅士对世态炎; 来个西贝上去冰冷酷毙”? 头说不是音乐么会如说而 眼泪流下边眼泪还没始笑不是 音乐么会如多情都没搞怜悯是音乐么会如此异想跌宕实和幻象间足够理由音乐听听星星就能欢乐天是何等幸福音乐是大的海洋人都可以徜徉音乐有广阔的怀拥抱各样的灵音乐是一个作问题析问题数演奏家接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抒情也好事也好也好在一:是人在种关扮演什么是音乐作者音乐奏者还是音乐欣赏又都有一个:恐怕清楚我是问题答案到的那场音乐会不把尺八的声音深深刻进了我 还有那位音乐家的身上是他与旁边日本琵琶但当嘴唇与管为一停止振结束演没有排练还是没有人多还是人 没有还是都是自的修行”…… ”,一个人人能够代替只能自的功课在我练得最多的是的音乐学生厌恶的东西那时 枯燥乏味难背在却成了的东西因为我终搞不清楚它到底要说什么人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的东西保持着永远的兴趣它的神奇还表哪怕每一次演时有不同的也不会它的外是让人着在我了 的作没有一个J.S.Bach 那样变化的音乐有情的火焰境的自圣洁磅礴 蓝色的忧伤烧脑杂碎……实已经把音乐之路走 孩子们没有一个能超越得另辟蹊径如果我们 能有个的头”,估计烦恼自动得哪里看来一: 人的思维更接近”, 更接近”。 我一下子逻辑挺直腰杆7 以内( 音乐人) +-× ÷驰骋逻辑诗意增加什么事 个因果那音乐的逻辑更多的是遵循技法还是作 片片段段思绪个自然音个变化音这就是全部 年了多少作家把它们编织计数且独 无二旋律这是样一种浩瀚神奇让这 远远超越了音叠加本身使其成为抽象于空外的形状; 抽象于时以外的持续所以你音乐扮演它不好好讲情就它还着你的起想西1+ 1=2 是清不清怀己怀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音乐烧脑的来了师曾提问: 莫扎特舒伯 等等是因为们有德奥风格而成为经还是因为们有自的风格而成为德奥音乐的?”家有 神奇的头们把那不到的用一个个音变成看得 见的线条这是世界似他那个时世界作为奏者的我们是把世界变成听见的又不因为这个又变成了我的世界”,“这个时世界”。 论持样的嫌疑都不重因为到了食用者欢就两下欢就一口吐 音乐因为有了个人变成了一who 能说清对谁知音”,都是珍贵的事 没有人没有人而音乐终极让我地方: 它不真实看得它吃解决温饱?《伯龙 真实吗?《查拉斯特拉如是说真实吗,《1812真实我们是俄国浴血奋战仓皇退芬格尔山洞真实我们是见几个山洞几只海音乐凌驾在我们上的在那个空我们 可以的自想象力主了一切的欢澎湃慰藉的人失眠必须承认在我心里没有一种式比音乐更令人震撼鼓舞沸腾联翩音乐让我到了朋友让我识了自让我打开视野让我增加; 音乐又了我的能了我自真理乎吞噬了我的身发了我更多的所以音乐我到还是我没有你有如果我的混乱发你一分钟的那它的远远大于我的自作者为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 此文完成于 2020.5.19,) 音讯地址上海延安西路 00 电话62483323-31 邮编200040 E-mail押music_shanghai@163.com 上海求知印刷厂承印 印数 2000 份发送音协会员 2020 6 25 · · 服务之窗 我们在德国到期的时新冠炎流行的高欧洲情也蔓延这场如其来的乱了我们的 每天都有关于 封城航班样的人不安焦虑时的德国商店品据空以外例尚不多似世源一般波澜朋友纷纷发来消让我们不着回 规避到一个消 德国管局为这发事居留条件可以申请延长在 德国居留签这个 令我德国肃更令人外的是在一个管局的一个工作人我们便周办 我们的延签这在非常尊休息日的德国绝 乎寻常那时航班虽 减的迹但还 没有种种迹让我 犹豫机票改签 两次终我 们还是决定我们没有到一个人但到登机 我们却发然人人都飞机冲云霄的时逐渐 朦胧来的山山水水我却想起想起死病纪念碑瑙河女世界名城你很容易你却不容易理或离。” 茨威莫扎特十九纪奥作家斯塔也是作理查 · 斯特 劳斯作者歌剧 玫瑰骑》、 影子都是由他编剧句话 他描 奔王朝哈布王朝匈帝长历浸润日耳西米亚 兰克多种民族合等 种种因的纠缠交你只有去过维会到这一说微妙纳城市公园有一 约翰 · 斯特劳斯拉小那是音乐之友协会在 1922 22 年后 建立我们习惯于在色的大石拱金粉他拉小形象本是青铜色的在上纪九十市政厅的有关长期侵蚀铜锈斑驳决定金粉举遭到不少人的反有的在多年在人们习惯形象还有的斯特劳斯生前家 贫寒塑金格格有关没有接 之后的一个 夜晚 有人把一桶红漆倾的头上警察了一个也没出是谁干次修然不一年色的斯特 劳斯上了红漆于是塑金身见性格和与众不同的和开死病纪念碑来说也有疫纪念碑 它高达 18 欧洲大的洛克年来它就矗立格拉本大本大业步上有多美建筑金箔储蓄银行等等还有早先米夏画廊拍卖 品商等等便 说一60 年以后的海顿来到加圣史蒂唱团近大米夏却没 阁楼5 年后兄弟迈克也来的是到了变声期阉割乐长出了大我们可以稍稍1347 年一利商船队丝绸来到 西西里西瘦骨嶙峋使人们有人张禁止停但在有的还是到有几只缆绳爬到了没几天上了形且预料人们地死者身上会皮肤溃烂都有色的斑块因而死病也就是死病蔓延欧洲也有人追溯1346 蒙古军攻卡即现在的乌克兰费西为了慑敌军蒙古军尸体抛入发了真正菌宿寄生身上的跳蚤14 5000 欧洲分之 一以上夺取的历后来在薄伽丘山德· 约婚都有过描欧洲10 年就会到一攻掠但人们几宽檐 嘴状保持离的能为到了 1679 年又是死病特别猖獗一年肆虐夺取分之人的人们为这是上深重的人惩罚世界经到 没有人为而悲因为人 人都在”。 当时利奥波德要向奉献历经· 德尔等数只是个来重1693 成了日的欧洲成为洛克建筑的一种什大广场上市政厅前的诺斯基 广见到但还是以为深柱体等腰直角角形顶端色的位一圣子耶稣和中间象灵的缭绕还有姿态各 使这也 其为面是一手托王冠利奥 波德佩剑虔诚地向祈祷是在天使人把台座还有死病流行后的身上的人物表情见是在情的面还有分哈布王国利王国米亚王国格拉本大上的这风风雨雨几 记录了一的历达了当时 人们的与无说着历的悲凉启迪今天的人们永远不疫曾 来的永远不自然的也只有在不胜灾能变 越来越与众不同矗立 的大没有人说它妨碍也没有人说它有碍观瞻更没有人说它管随科学与昌明中世也不会重来说将促抗击新冠就是一价巨我们到了飞机降落北京下子还是安 都更为有 更为只是令我们的是我们在市货好不容易到的瓶旅 免洗而没想起维也纳的瘟疫纪念碑 刘志康 新冠 发以来 广大音乐工作者不 使 纷纷手中作了心怀上海的音乐 家也是日同天作了一动了者的):“ 每一个黎明在为你让我们的是 同一个没有掌握舞台我不 我的选择我们同在……” 这是一首男 一位去前线在后们都是作者千里却有同样 使同样的因为有 们不后选择为有没有舞台 ”。 语言 一听就 但内在的情感很这是 的一个十四 十四光的花瓣汇赤 椭圆形状使的深十四纹啊十四座! 也是一首脱颖而出的好作如果 写夫深情的首词 的是不畏艰者的们在领导请战作者了这一 写得很有鸿声的也是一时期情的作与众不同之了一个—— :“ 真心真设置听到你 的声音听一听平安听一听淡听一听听一听自听你濒危……”妻俩的感情有多深! 你回来( 黄锦昌词) 是一”,可能是也可能是们在呵护们在陪们在者的平平淡淡的为后赞颂作了:“不说你有多高大使的还有不说你有多知道你情 怀的还有。”这种诗意语言让人了能不 澎湃? 在上一期上海音有一我们在一( 程峰) 副标”, ( 下转第 6 ) 怀 SHANGHAI MUSICAL NEWS 2020 6 25 2 总第 92 上海音协网址www.shmusic.org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B0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编者按今年 4 月下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邀集了 60 多位优 秀演奏家上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的管弦乐 序曲巜红旗颂》,以豪迈奔放气势磅薄的壮美旋律歌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歌颂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坚强意志歌颂来自医 院和部队的白衣天使奔赴抗疫前线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这场特别 组织的上演出感动了亿万听众进一步鼓舞了全国抗击疫情的斗志也使 年届 90 的吕老激动不已立即用创作了许多音乐力作的笔写下了一段激情洋 溢的文字表达一个老党员老作曲家对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表达对中央广播 电视总台及参演的演职人员的深深感谢本期音讯特刊发吕老这段发自内心的 感言标题系编者所拟的重广电视文艺中心旗颂》,我作为这的作者感到非常非常这么多内外出的音乐家纷纷手中的乐器用自成这用音乐人们的递巨大的神力音乐的人们鼓舞和激的作用也反了我的向中视台和艺术家们表的感出的人们表吕其明 2020 4 27 日于上海 上海音乐家承编上海· 文学艺术· 音乐蹈卷上海音乐2015 5 正式工作来自上海音乐音乐院校位的位人 志书会上音乐家副主副主 上海音协主席陆作为志书上海音协副主 志书副主作了动勉励撰关于纂志书真完此次 志书委派主任李晓进行 和协调2015 10 28 志书位成34 36 37 期的务培训轮训的人还在到的神和进行识上感到记录的重工作会后志书了上 90 前后本上海音乐到本次修1978 2010 年的 32 上海音乐后的大成就必须要写出变化显示真实这一时期的上海音乐的面2015 12 出了十三涵盖团体院校研究人物等各面的内部进行分工确各写任的人位人员退定下来的位成大的废寝进行苦的工作使志书上海音协对志书了的大后发文给音乐音乐院校团体志书搜集材便17 达了到本搜集材或者实该个人写相2016 请十多家位的艺术的人到音协开实该供材的事2016 2 5 月编访上海6 海音纷纷12 50 多位作 了自己主要作作2017 3 上海上海艺术50 志书大事同年 6 还几访了上海音 争取2017 5 月编员纷纷从编工作 便了每有时每两次论资关内头会写过需要解决难问题续走访相应如在音乐作这一重2018 2 23 位成访协主席陆他对访的成介绍32 年内的 作成家们的表作使听者也会与主常联取支到了副主工作黄晓明志书刘雪芹博士等中给同时到了音协主乔嘉 的经李晓进行工作协调志书访第二上海音乐2018 出了稿进行论修2018 2 的音乐进行专2018 4 月请 上海音乐系提家重表作2018 5 工作后民族音乐分的构进行2019 3 月编稿以上海音及编 杨燕耀钱亦等专审阅们的反见后钱亦平分了一十条及十条们这种仅使员非 感动很多部修于同年 8 出了第二稿11 13 日上上海音乐的又一黄晓明刘雪芹博士杨燕钱亦家到会看第二稿的高度对第二稿补充 作了到的家的评展 实对稿而后协副主 兼秘震及在音工作夫和志书第二稿作为对他打印 志书稿4 报送审阅推荐的本音乐进行轮志书出了可志书稿问题正式有一取市音乐见后办规志书后期进行保量地完 上海音乐工作尊重历史 笃行规范 勤勉修志 —— 记述编纂上海音乐志靳益延 陈学娅 1943 1958 中理1962 1967 后在上海上海文艺海音乐出和副1982-1987 年在上音兼职文写 1987 上海首届音乐大—— 中西杯 · 风格”。 1995 11 首届吉他”。 1997 歌活场音 乐会1988 音乐”,筹备上海音乐护组并任上海音 副主任任第上海音协主员及 音乐副主任上海吉他艺术协会会长、“吉他会长1995 琴教是我音乐担任获奖亿为上海音乐出的发发表26 》、《国十》、》(),由中1996 上海市教为上海优秀艺术工作者纪九十被英远东》《世界女名》《世界》。 本期讯 6 8 在上海 3 4 第二上海· 文学 艺术 ·音乐 蹈卷 (1978 - 2010) 的有次专议组 组书记主任 组书记副主 副主音乐蹈卷( 姓氏) 陈飞华家年玉照徐孟徐春工作研究室 面的人工作处处晓明音乐副主 乔嘉 协副主 兼秘 、《蹈卷副主领导报送评音乐作了功在当的工 非常重大领导 院校很重了高度关注和的人 也以 了大调查研究工作的工 同时也出了在的不少问题必须抓紧音乐蹈卷历经稿数次有关审阅会把稿报送 巿而后文艺志书音乐蹈卷》。 家在情的把关音乐 蹈卷 多不望编续核实和 补充材志书行修家感到主要问题志书表达重大事主要人物 人物 介绍列 标准 述非志书化而多是达到文标 等等领导家的多深的内方向鼓舞了大家的好好消化音乐蹈卷) 5 26 日上午在市文和市音协相关领导陪同95 周岁的著名指挥曹鹏专程到 90 周岁的著名作曲 家吕其明家中作哥们”、“朋友日在战火 下了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后又各在音乐领 域取得响深出成90音乐家续在音乐道路相互合相互他们清晰地 回忆往年在月的音乐经历及为国家音乐事业斗不的坚信念本期讯 6 11 上海音乐家 事会在 4 室召组书记副主上海音乐家 副主15 人出2020 发了 事会成 2020 年上 年工作情 况及 下半 年工作 并对研究会成2020 年上年度工作进行会上踊跃 让音发挥桥梁纽作用好音乐 院校 好上 海的事们出以一是后 情时拓展网线线道多 广 是重用好长化平区域是发强基是大优秀年人增加考工作书记后在会上以来的工作 予肯艺术 广覆盖织专重大时间节点音乐”—— 年人出了本期讯 6 21 () 杉矶拉诺文中文电视台作于当天世界了一场线上的以舞台—— 世界和平音乐会》。 来自挥家奏家艺术家闻纷纷自在 线为内往演和中文 电视台已由曲和舞台通过多家 地和欧洲出的有音乐华国 华戏等节挥家有小汤瞿春泉有多位邀赴拉诺文 音乐会听到拉诺文中文电视台这场世界和平的音乐会挥家上海大团团 音乐监沈薪亦为之》, 高作孙鹿丹高音隋丹竹 6 17 中文电视台曲和线巜献然不长的深 对世界和平的深切期 了作家一美抒情的风格艺术同时发作的使响组情永远》,由他在美中文电视台(真诚的心声 尊重历史 笃行规范 勤勉修志 —— 记述编纂上海音乐志靳益延 市方志办举办《音乐舞蹈卷》评议会 上海音乐家协会召开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

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 ...€¦ ·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 ...€¦ ·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这是一篇关于“情感”混乱的自省。 如果你在陪伴我的这几

分钟搞不清楚我在讲什么,那么我们就在一个频率了,因为我也

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

尺八,源头在我们这儿,后来却是日本人把它发扬光大的乐

器。以前只是略有所闻,去年一场音乐会一位日本演奏家让我见

识了什么是尺八。 在很多人听来它的声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凄

凉悲苦惆怅,同时那样苍远辽阔空灵。当我的内心是阴天或下雨

时,没有比它更接近我的心境。 我不喜欢多愁善感,但作为音乐

演奏者,长期训练的“表达”,让我在情感上变成一个极其敏感的

人。当我有情绪又不想触翻“感情用事”的平衡时,我知道“抒发”

不是个好东西,它终不会“减少”反是“助长”。 所以我喜欢尺八。

我听到的是它远离悲切宣泄,那样平淡安宁! 它源于自然,还于

自然。 有着“人工痕迹”太重的西洋乐器永远不可超越的深度。

每个人都有情绪,只是多少不同。 “高兴”咱就不说了,人有

美的本质

;

天有蓝的色彩

;

声音不乏悦耳动听

;

食物甘饴令人回味

……而负面情绪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功课。 有的可能自

个儿静静就消化

;

有的可能糊吃海塞一顿排出身外

;

有的可能吐

露给密友

;

有的可能自带正负极磁场完美地把它转化成其他什

么“欲”

;

有的可能越陷越深……

最后一种,恐怕多为音乐家或艺术家。如果你离“神经病”还

远着呢,那你离“音乐家”也远着呢。 音乐,应该是最接近我们情

绪、思绪而存在的一种表达。作为普通群众,它随手可得,我们很

容易找到情感寄托的地方。一把破木吉他,一阵撕心裂肺地狂风

乱炸,或是轻描淡写地悲惋轻吟,治愈了多少痴情少年的激荡胸

怀。 一把音符撒在纸上,你管我有没有用对曲式、对位、和声,听

不听得懂那是你的事儿,这是我的音乐世界,我就这么任性。 一

把跟随多年的乐器,是唯一能干千杯少的知己,其中的甜苦相依

大家心心相印。 一副并不好听的嗓音,调内调外都是我的魄力,

自由驰骋让我畅快无比……

你有没有过躲在哪个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疗伤?莫扎特、贝

多芬这样的老朋友暂时去了远方。这时的我们需要与肖邦牵手,

共同聊聊看似倔强后的小忧伤

;

柴科夫斯基的叨唠就变得更婆

口心肠

;

拉赫玛尼诺夫那打不开“格局”的情怀是慢火熬制暖人

心脾的情汤,同时告诉人们一个真理

:

自恋也是一个方向……

还有比斯特拉文斯基更愤怒的火焰吗? 那些狰狞地嚎叫是

否分担了你灼烧的胸堂

;

肖斯塔科维奇到底把枪口对准了谁? 你

再不老实,小心斯大林敲你家门

;

理查·斯特劳斯已经完美地诠

释了什么是英雄主义,低于那个标准的都叫“逞能”……

马勒打开了另一扇门

:

让我们用哲学武装我们的头脑,思辨

是最好的防御武器。 “情绪”,什么东

西? “生死”才是应该关注的重心。 我

们可能会被马勒自身“矛盾的综合体”搞得辨不清方向,一会儿

是童话的天堂,一会儿是挣扎的地狱,但只要牢记

:

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或许,情绪化不了,“包装”还是可以的。我们可以撒上“勃拉

姆斯”牌香水,冷不防给人浪漫多情的印象,只要背后有理智节

制,永远都可以仪态万方

;

我们可以穿上“格里格”牌西装,转瞬

间作回绅士,笑对世态炎凉,泰然处之

;

要不干脆来个“西贝柳

斯”牌外套,看上去冰冷酷毙,谁说“纸包不往火”?

话分两头说。 要不是音乐,我怎么会如此感性,看个小说而

已,刚还笑马上眼泪流下来,这边眼泪还没干又开始笑! 要不是

音乐,我怎么会如此多情,自己都没搞定还想着怜悯天下! 要不

是音乐,我怎么会如此异想天开,跌宕在现实和幻象间!我想,我

有足够理由“恨”音乐。听听《小星星》就能欢乐半天是何等幸福!

音乐是博大的海洋, 任何人都可以徜徉。 音乐有最广阔的胸

怀,拥抱各种各样的灵魂。 音乐是一个作曲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无数演奏家接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无论抒情也好,叙事也好,辩

证也好,都核心在一点

:

人。 是人在各种关系里扮演什么角色。 无论

是音乐创作者,音乐演奏者,还是音乐欣赏者,又都有一个核心的

角度

:

我。 恐怕弄清楚“我是谁”才能解开其他问题的答案。

前文提到的那场音乐会不仅把尺八的声音深深地刻进了我

的脑子,还有那位音乐家专注的身影。尽管形式上是他与旁边的

日本琵琶的二重协奏曲,但当他的嘴唇准备与管身合二为一,到

管身停止振动结束演奏, 没有排练还是演出, 没有人多还是人

少,没有呼应还是对答,都是他“独自的修行”……

“我”,只指一个人,无人能够代替,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功课。

现在我练得最多的是巴赫的音乐,学生时代最厌恶的东西。那时

觉得它枯燥乏味,又难拉又难背,现在却成了百拉不厌的东西,

因为我始终搞不清楚它到底要说什么。 人可能对永远没有答案

的东西保持着永远的兴趣。 它的神奇还表现在哪怕每一次演奏

时有不同的心境,也不会破坏它的外形,直是让人着迷! 在我了

解的作曲家里没有一个像

J.S.Bach

那样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包

容苍生。他的音乐有热情的火焰,无境的自由,圣洁的精神,磅礴

的力量,蓝色的忧伤,烧脑的杂碎……他确实已经把音乐之路走

尽。 以至他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超越,只得另辟蹊径。 如果我们

能有个像“巴赫的头脑”,估计烦恼自动逃离。

不记得哪里看来一句

:

人的思维更接近“诗”,诗更接近“哲

理”。 我一下子对自己的逻辑挺直了腰杆,

7

以内

(

音乐人懂的

)

+-× ÷

足以驰骋天下。 逻辑的“断奏”正是诗意的增加。 什么事

情若要探个因果,那音乐的逻辑更多的是遵循作曲技法,还是作

曲家片片段段的思绪?七个自然音加上五个变化音,这就是全部

的资源。 几百年了,多少作曲家把玩它们,编织出无以计数且独

一无二的旋律,这是怎样一种浩瀚的构思!而他们神奇之手让这

些“织物”远远超越了音符的叠加本身,使其成为抽象于空间以

外的形状、颜色、思想

;

抽象于时间以外的短暂、持续、永恒!

所以你看,音乐再度扮演了“恼人”的角色。 它不好好讲故

事,煽情就算了,它还拎着你的脑袋一起想东想西,若是得出

1+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更烧脑的来了。 陈其钢大师曾提问

: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

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等,是因为他们有德奥风格而成为经典,

还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风格而成为德奥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

个神奇的头脑, 他们把那摸不到的思路用一个个音符变成看得

见的线条。 这是他的世界,他的思考,又似他那个时代的世界及

思考。作为演奏者的我们是把“他的世界”变成听得见的呼唤。可

又不全是,因为这个“加工过程”似乎又变成了“我的世界”,“我

这个时代的世界”。 无论持有怎样的强霸强占的嫌疑都不重要,

因为到了最后“食用者”的嘴里,喜欢就嚼两下,不喜欢就一口吐

掉。音乐,因为有了“三个人”的参与,变成了一台好戏,谁是谁的

第三者?

who

能说清?无论对谁,能遇“知音”,都是弥足珍贵的事

情! 没有人喜欢绝对孤独,没有人绝对坚强!

而音乐终极让我“恨”的地方是

:

它不真实。 它看得见吗? 它

摸得着吗? 它吃得到吗? 听! 能解决温饱? 冷暖? 疫情? 《尼伯龙

根的指环》真实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实吗?对,《

1812

》真实,

我们是真的看见俄国人怎样浴血奋战、 法国人怎么仓皇而退呢?

《芬格尔山洞》真实,我们是真的看见几个山洞、几只海鸥呢? 音乐,

是凌驾在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上的第四维空间。 在那个空间我们

可以做任意的自己,想象力主宰了一切。 短暂的欢愉,短暂的澎湃,

短暂的慰藉后,一旦跌回现实的人间,失重! 失眠!

必须承认, 在我心里, 没有一种形式比音乐更令人心动融

化、震撼难忘、鼓舞沸腾、浮想联翩。 音乐似乎让我找到了朋友,

似乎让我认识了自己,似乎让我打开了视野,似乎让我增加了智

;

音乐又似乎烧坏了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似乎消磨了我自信的

真理, 似乎吞噬了我渺小的身驱, 似乎激发了我产生更多的问

题。 所以,音乐,我到底是爱? 还是恨?

我没有答案,你有吗?如果我的“混乱”能引发你一分钟的思

考,那它的意义远远大于我的自言自语!

(作者为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

,

此文完成于

2020.5.19

,)

音讯地址:上海延安西路

200

号 电话:

62483323-231

邮编:

200040 E-mail押music_shanghai@163.com

上海求知印刷厂承印 印数

2000

份发送音协会员

2020

6

25

·8·

服务之窗

音讯执行主编 曹畏

音乐,我是爱还是恨?

刘 莎

我们在德国的签证快到期的时候,正是国

内新冠肺炎流行的高峰期,而欧洲的疫情也开

始蔓延。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

生活。 每天都有确症病例人数上升,以及关于

封城、隔离、航班停航之类各种各样的传闻,令

人不安和焦虑。 而此时的德国,除了商店里的

口罩和消毒用品据说常被华人买空以外,确诊

病例尚不多, 几乎还似世外桃源一般波澜不

惊。 朋友们纷纷发来消息,让我们不要急着回

去,以规避风险。 恰在此时,居然得到一个消

息: 德国外管局认为这次疫情属于突发事件,

符合居留条件的中国人,可以视情申请延长在

德国的居留签证三到六个月。 坦率地说,这个

消息令我对德国肃然起敬。 更令人意外的是,

在一个周日,外管局的一个工作人员还主动打

电话给我们,询问和核实情况,以方便下周办

理我们的延签;这在非常尊重休息日的德国绝

对是异乎寻常的。

那时, 回国的航班虽

然已有缩减的迹象, 但还

没有停航。 种种迹象让我

们十分犹豫, 机票也改签

了两次。 考虑再三,最终我

们还是决定回国。 在机场,

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戴口罩, 但到开始登机

时,我们却发现刷地一下,竟然人人都戴起了

口罩。 当飞机冲上云霄的时候,望着云下逐渐

朦胧起来的山山水水, 我却突然想起了维也

纳,想起了维也纳的黑死病纪念碑。

维也纳, 一座被誉作 “多瑙河女神” 的

世界名城。 “你很容易爱上她或恨上她, 但

你却不容易理解她或离开她。” 被茨威格称为

“诗人中的莫扎特” 的十九世纪奥地利作家、

诗人霍夫曼斯塔尔, 他也是作曲家理查·斯特

劳斯的亲密合作者, 歌剧 《玫瑰骑士》、 《没

有影子的女人》 等都是由他编剧的。 上述几

句话正是他描述生于斯 、 逝于斯的维也纳 。

由于从巴奔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到奥匈帝国

漫长历史的浸润, 以及日耳曼人、 波西米亚

人、 法兰克人、 凯尔特人等多种民族混合等

种种原因的纠缠交织, 或许你只有去过维也

纳, 才能体会到这一说法的微妙之处。

举例而言, 在维也纳城市公园里, 有一

座约翰·斯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雕像, 那是维也

纳音乐之友协会在

1922

年,他逝世

22

周年后

建立的。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白色的大理

石拱门下, 涂着金粉的他拉小提琴的形象;其

实雕像原本是青铜色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初,维也纳市政厅的有关部门鉴于雕像长期受

到侵蚀,已经铜锈斑驳,决定给雕像涂上金粉。

此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有的认为雕像已经

存在多年, 不该贸然改变他在人们心目中早

已习惯的形象; 还有的认为斯特劳斯生前家

境贫寒, 重塑金身与之格格不入。 有关部门

没有接受这些意见。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 ,

有人把一桶红漆倾倒在雕像的头上。 警察局

查了一个月, 也没查出是谁干的。 再次修复

后, 争论依然不断。 时隔一年, 金色的斯特

劳斯又被人泼上了红漆。 其实, 对于是否重

塑金身见仁见智, 很难有结论; 但从中可看

出维也纳人复杂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行事方

式, 他们对于传统和开放的坚守。

再拿黑死病纪念碑来说, 也有称为鼠疫

柱 、 圣三一柱 、 瘟疫纪念碑的 。 它高达

18

米, 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的鼠疫柱。 几百

年来, 它就矗立在格拉本大街的中央。 而格

拉本大街是维也纳最豪华最时尚的商业步行

街, 这条街上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如山墙上

饰有金箔的储蓄银行等等; 周围还有早先的

皇宫, 以及米夏尔大教堂、 许多画廊和拍卖

行、 皇家马厩、 林立的精品商铺等等。 顺便

说一句, 大约

60

年以后, 年幼的海顿来到维

也纳, 参加圣史蒂芬童声合唱团, 就住在附

近大小米夏尔屋四楼一间能望见中庭, 却没

有暖炉的阁楼里;

5

年后他的兄弟迈克也来参

加。 不幸的是到了变声期,他们拒绝阉割,就被

乐长赶出了大门。

我们可以稍稍回顾一下历史。

1347

年一支

意大利商船队装载着昂贵的丝绸和香料来到

西西里岛的摩西拿。 船上瘦骨嶙峋、眼神空洞

的船员使人们饱受惊吓, 有人主张禁止停靠,

但在富有的货主压力下,船还是进港了。 谁也

没注意到有几只老鼠也顺着缆绳爬到了岸上,

没几天, 就像遇上了无形且无法预料的杀手,

人们开始成批地死去, 患者身上会淋巴肿大,

皮肤溃烂,而且都有黑色的斑块,因而被称为

黑死病,也就是鼠疫。 不久黑死病就蔓延到整

个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 也有人追溯到

1346

年蒙古军进攻卡法城,即现在的乌克兰费奥多

西亚。 为了震慑敌军,蒙古军把许多尸体用掷

弹机抛入城内,从而引发了鼠疫,而真正的病

菌宿主则是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 到

14

纪末,拥有

5000

万人口的整个欧洲,有三分之

一以上被鼠疫夺取了生命。 这段悲惨的历史,

后来在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亚历山德罗·曼佐

尼的《约婚夫妇》等作品中都有过描述。

此后, 欧洲几乎每隔

10

年就会遭到一次

瘟疫的攻掠,但人们几乎毫无办法。 戴着宽檐

帽和鸟嘴状面罩,以保持隔离距离的医生也无

能为力。 到了

1679

年又是黑死病特别猖獗的

一年,在瘟疫肆虐期间,几乎夺取了三分之二

维也纳人的生命。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上帝对罪

孽深重的人类的惩罚, 似乎世界末日已经到

来。 以致于“没有任何人为死亡而悲伤,因为人

人都在等待死亡”。 当时,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立

誓,若维也纳能逃过此劫,他就要向上帝奉献,

立碑感念其恩典。 在疫情缓解后,历经保罗·斯

特鲁德尔等数人设计, 一开始只是个木柱,后

来重新设计, 直到

1693

年才建成了今日的模

样。 并从此开启了欧洲建造鼠疫柱的先河,也

成为巴洛克建筑的一种典型。 我曾在布达佩斯

渔夫堡马加什大教堂的广场上,和捷克著名小

镇克鲁姆洛夫市政厅前的四方形斯沃诺斯基

广场中央见到过类似的鼠疫柱,但还是以维也

纳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座鼠疫柱共有三层,柱体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 顶端是金色的三位一体,

即左下方的圣子耶稣, 右下方

的圣父, 和中间象征圣灵的鸽

子,祥云缭绕,还有九位姿态各

异的歌唱天使环绕周围, 这也

是称其为圣三一柱的由来。 中

间一层,正面是一手托王冠、一手抚胸的利奥

波德一世,佩剑半跪,仰视上方,虔诚地向上帝

祈祷保佑自己的臣民。 下层则是在天使的指引

下,圣人把象征鼠疫的女巫打入地狱。 台座上

还有神创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后的晚餐等浮

雕。 而柱身上的人物则身体扭曲,表情痛苦,显

见是在疫情的折磨下。 柱身侧面还有分别代表

哈布斯堡王国、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的

金色盾徽,以及拉丁文的铭文。

格拉本大街上的这座鼠疫柱风风雨雨几

百年,它记录了一段悲惨的历史,传达了当时

人们的无奈与无助,也诉说着历史的悲凉与温

暖。 它启迪今天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瘟疫曾

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永远不要忘记自然的铁

律,人类也只有在不断战胜灾难之中,才能变

得越来越坚强。 因此,尽管它与众不同地矗立

在繁华的大街上, 却从没有人说它妨碍交通,

也没有人说它有碍观瞻,更没有人说它缺乏正

能量。 尽管随着科学与技术的昌明,中世纪的

灾难或许再也不会重演, 但从某种意义来说,

灾难也将促进人类的进步。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

就是一次新的考验,虽然代价巨大,我们已经

学到了许多。

飞机降落在北京。 似乎弦一下子紧了起

来,无论是测体温,还是安检,都更为有条不

紊,更为严格。 只是令我们心痛的是,我们在德

国超市货架上,好不容易买到的最后两小瓶旅

行装免洗消毒液都被以防疫之名而没收了。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纪念碑

刘志康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 ,

广大音乐工作者不辱使命,敢

于担当,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倾

情创作了许多传递真情、 诉发

心怀的公益歌曲。 上海的音乐

家也是日月同天、风雨并肩,在

短时间内创作了一批激励人心

的抗疫作品。这些作品,饱含情

感,带着生命的体温,打动了读

者的心。

先看一首 《白衣两地情 》

(汤昭智词):“每一个黎明,都

在为你牵挂, 谁让我们爱的是

同一个没有掌握的舞台。 我不

后悔我的选择, 爱心走过的地

方我们同在……” 这是一首男

女声对唱。一位去前线抗疫,一

位留在后方, 他们都是医务工

作者,虽然相隔千里,却有同样

的使命, 同样的担当。 因为有

爱,他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

为有爱,各自战斗在“没有掌声

的舞台”。 歌词的语言一听就

懂,但内在的情感很强烈,这是

汤昭智写词的一个特点。

“好像二十四匹战马的鞍

辔,宛若二十四道霞光的朝晖。 红色花瓣融汇赤

子的誓言,椭圆形状容纳天使的深邃。 二十四枚

红指纹啊,二十四座耸立的丰碑

!

”郦国瑛的《二十

四枚红指纹》也是一首脱颖而出的好作品。 如果

说《白衣两地情》写夫妻深情的二人对唱,这首词

写的是不畏艰险的逆行者的群像。 他们在临行前

向领导请战,按下了红指印,作者抓住了这一形

象,写得很有张力。

张鸿声的《你最亲》也是一首写抗疫时期夫妻

情的作品。 这首作品与众不同之处,是巧妙地用

了一个细节———彩铃,让整首作品生动起来:“用

一曲《真心真情》设置彩铃,只想贴着手机听到你

的声音。 听一听平安,听一听淡定,听一听坚强,

听一听自信,听你抢时间拽回濒危的生命……”你

看,他们夫妻俩的感情有多深厚、多崇高

!

《等你回来》

(

黄锦昌词

)

是一首想念远方的

词。 作品中的“你”,可能是护士,也可能是医生,

他们在呵护小孩,他们在陪伴老人,他们在履行一

个逆行者的义务和愿望。前四句平平淡淡的叙述,

为后四句的赞颂作了铺垫:“不说你有多高大,读

懂你使命的还有山脉:不说你有多仁爱,知道你情

怀的还有江海。 ”这种诗意的语言,让人读了能不

心潮澎湃

?

在上一期《上海音讯》的抗疫专版上,有一首

叫《我们在一起》的歌曲

(

程峰词,张成杰曲

)

。 虽然

副标题为“武汉加油”,

(

下转第

6

)

怀

SHANGHAI MUSICAL NEWS

2020

6

25

日 第

2

期(总第

92

期) 上海音协网址:

www.shmusic.org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B

)第

0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上 海 音 乐 家 协 会 主 办

!!!!!!!!!!!!!!!!!!!!!!!!!!!!!!!!!!"

!!!!!!!!!!!!!!!!!!!!!!!!!!

"

!!!!!!!!!!!!!!!!!!!!!!!!!!!!!!!!!!"

!!!!!!!!!!!!!!!!!!!!!!!!!!

"

编者按:今年

4

月下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邀集了

60

多位优

秀演奏家,在“云”上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的管弦乐

序曲巜红旗颂》,以豪迈奔放、气势磅薄的壮美旋律,歌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歌颂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坚强意志,歌颂来自医

院和部队的白衣天使奔赴抗疫前线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 这场特别

组织的“云”上演出,感动了亿万听众,进一步鼓舞了全国抗击疫情的斗志,也使

年届

90

的吕老激动不已,立即用创作了许多音乐力作的笔,写下了一段激情洋

溢的文字,表达一个老党员、老作曲家对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表达对中央广播

电视总台及参演的演职人员的深深感谢。 本期音讯特刊发吕老这段发自内心的

感言。 标题系编者所拟。

在举国上下共同抗疫的重要时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犮起交

响云合奏巜红旗颂》,我作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感到非常激动非常振奋,这么多国

内外杰出的音乐家,纷纷拿起手中的乐器,用自己的手机录制,完成这次具有特

殊意义的交响乐云合作,用音乐抚慰人们的心灵,传递巨大的精神力量。 音乐无

国界,会给抗疫的人们带来鼓舞和激励的作用,也反应了我的心声。 我向中央电

视台和艺术家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向疫情下坚守岗位辛苦付出的人们表示由

衷的敬意! 吕其明

2020

4

27

日于上海

上海音乐家协会承编的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音乐舞

蹈卷》中的《上海音乐志》在

2015

5

月初开会,正式启动编纂

工作。

届时协会请来自上海音乐院团、 音乐院校等单位的七位人

员组成志书编辑部。 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市文联副主

席、 原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作为此志书的主编和上海音协副主

席、此志书的副主编郭强辉作了动员,勉励撰写人员努力落实市

方志办和市文联关于编纂志书的各种指导意见, 认真完成此次

志书的编纂任务。并委派音协组联部主任李晓参加编辑部,进行

联络和协调。

2015

10

28

日起,志书编辑部中有六位成员先后参

加市方志办举办的第

34

期、

36

期、

37

期的业务培训班。 每次参

加轮训的人员还在例行的编辑部会议上传达学习到的精神和内

容,进行讨论交流。因此编辑部成员在修志的思想认识上感到第

二轮修志是秉笔直书,记录历史的重要工作,意义非凡。

在市文联召开编纂动员会后, 音协志书编辑部既参考了上

世纪

90

年代前后本市第一轮修志内部出版的 《上海音乐志》的

大纲和内容, 又考虑到本次修志从

1978

年至

2010

年的

32

里,上海音乐界在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和巨大成就,必须按照

市方志办指示要写出新意、写出变化,显示时代特点,真实反映

这一时期的上海音乐界的面貌。 并于

2015

12

月前拿出了志

书的编纂大纲,计有七篇二十三章,涵盖了团体、机构、院校、创

作、演出、交流、研究、人物等各方面的内容。

紧接编辑部进行了细致分工, 明确各人承担篇章节的收集

材料和撰写任务。由于各种原因,编辑部的人员流动较大, 先后

有五位人员退出编辑部, 最后稳定下来的七位成员 (曹畏、 曹

以楫、 沈庭康、 陈洁、 季渺海、 钱天华、 李亚) 在克服人员流

动较大的困难情况下, 即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怠的毅力,

废寝忘食地进行繁忙艰苦的工作, 使志书编纂处于正常的运作

之中。

上海音协对志书的编纂给予了的大力支持, 先后发文给本

市音乐院团和音乐院校等团体, 要求给予志书搜集材料和编写

时提供方便。又对所属的

17

个专业委员会下达了提供本专委会

材料的任务。编辑部成员不断地到本市数十家单位搜集材料,了

解情况,或者落实该单位及个人撰写相关条目。

编辑部在

2016

年初,还专门邀请十多家单位的从事艺术档

案和宣传的人员到音协开会,落实该单位提供材料的事宜。

2016

2

月至

5

月编辑部成员先后走访上海五大宗教组织,

6

月上

海音协所属专委会纷纷交送了相关资料。

12

月本市

50

多位作

曲家提供了自己主要创作作品的目录等材料。

2017

3

月在收

集上海三大报和上海文化艺术年鉴

50

多万字资料的基础上,进

行志书大事记的编写。同年

6

月起,还几次联系和走访了上海音

乐学院,争取获得提供资料及撰写条目的帮助。

2017

5

月编辑部成员纷纷投入撰写的阶段。 从编纂工作

启动起,编辑部便实行了每月一次,有时每月两次的交流情况,

讨论资料等相关内容的碰头会。在编写过程中,编写人员在遇到

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时,还继续走访相应专家。如在编写音乐创

作这一重要篇章时,

2018

2

23

日下午,编辑部有三位成员

走访了原音协主席陆在易,他对走访的成员介绍本市

32

年内的

创作成绩及作曲家们的代表作,使聆听者获益甚多。在编写的过

程中,编辑部也会与主编陆在易经常联系,获取支持和指导。 此

外编辑部也得到了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 市方志办工作处

处长黄晓明及志书专家刘雪芹博士等在编纂过程中给予的具体

指导和帮助。 编辑部同时得到了音协主席团和音协秘书长乔嘉

的经常关注。 李晓既进行工作协调,又参与志书的走访和撰写。

第二轮编纂的《上海音乐志》于

2018

年春拿出了各章节初

稿,编辑部随之召开多次会议进行内部讨论修改。

2018

2

对重要篇章的音乐创作部分进行专家咨询修改。

2018

4

月请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提供该系作曲家重要代表作。

2018

5

落实各章节收集工作后, 还对民族音乐演出部分的结构进行调

整。

2019

3

月编辑部拿出完整的第一稿,即以上海音协及编

辑部名义送给陆在易、许舒亚、杨燕迪、费维耀、钱亦平、钱世锦、

彭正元等专家审阅。 收到他们的反馈意见后,编辑部认真讨论。

其中陆在易、钱亦平分别写了一百八十条及几十条的具体意见,

他们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热情指导的精神, 不仅使编辑部成员非

常感动,而且给了编辑部很多细致的建议和启发。在编辑部修改

后,于同年

8

月拿出了第二稿,

11

13

日上午由市文联方志办

召开《上海音乐志》的又一次编纂会议。 市方志办黄晓明处长和

刘雪芹博士出席,陆在易、杨燕迪、钱亦平三位专家到会继续谈

了审看第二稿的修改意见。他们从专业的高度,对第二稿的补充

修改作了详尽而周到的点评。 下午编辑部对三位专家的点评展

开讨论,进一步落实对此稿的修改。而后市文联邀请原音协副主

席兼秘书长余震及在音协工作过的贾立夫和徐以忠分别阅看了

志书第二稿,作为市文联内审。 对他们提的意见修改后,又打印

出志书的第三稿,今年

4

月由市文联报送市方志办审阅,随即市

方志办邀请音协推荐的本市音乐界五位专家进行审读, 他们先

后对本轮志书的编纂提出了可贵的意见。

目前虽然志书已有三稿,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至正式出版

尚有一定距离,编辑部听取市方志办和音乐专家评议意见后,将

在市方志办规定完成志书最后期限内, 继续以认真负责和精益

求精的态度,按照行文规范,进行反复修改,努力保质保量地完

成此轮《上海音乐志》的编纂工作。

尊重历史 笃行规范 勤勉修志

———记述编纂《上海音乐志》

靳益延

陈学娅 编审,

1943

年生于福州。

1958

年考入上

音附中理论作曲专业,

1962

年直升本科。

1967

年毕

业后,先后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

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和副总编辑。

1982-1987

年在上音兼职教授“民歌”与“论文写

作” 课。

1987

年主持举办上海首届国际音乐大赛———

“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国际比赛”。

1995

11

月组织筹办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吉他大

赛”。

1997

年主持举办全国“八运会”征歌活动和专场音

乐会。

1988

年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赴日考察“音乐著作

权”,后参与筹备上海音乐著作权保护组织,并任上海音

协“权保委”副主任。曾任第七届上海音协主席团成员及

理事、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吉他艺术协会会长、“吉他之友联谊会”会长等。

1995

年引进的《汤姆森钢琴教程》系列,不仅是我国音乐“引进版”的首例,其

销量一直雄踞各类乐谱之首。 担任责编、编审、主编的教材、图书、乐谱、音像制品

屡次获奖并不断重版。 仅主编教材发行就逾一亿多册,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发表《中国民歌

26

讲》、《中国十大名曲》、交响大合唱《巴黎公社》(合作),此

作由中央乐团在北京公演。

1996

年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被英、

美等国收入《远东和澳大利亚名人录》《世界杰出妇女名人录》《世界名人录》。

本期讯

6

8

日下午在上海

市文联

3

号楼

4

楼第二会议室,上

海市方志办举行了《上海市志·文学

艺 术 分 志·音 乐 舞 蹈 卷

(1978 -

2010)

》评议会。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

宣传部原副部长、 本次专家评议组

组长陈东,市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

洪民荣,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

席尤存,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沈文忠, 巜音乐舞蹈卷》 评议专家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方家骏、王勇、王

卫红、陈飞华、陈家年、张玉照、顾冠

仁、徐孟东、徐春发、樊人龙,以及市

方志办工作处、 市文联理论研究室

和音舞卷编纂室等方面的人员。

会议由市方志办工作处处长黄

晓明主持。 音协秘书长、巜音乐卷》

副主编乔嘉和舞协副主席兼秘书

长、《舞蹈卷》 副主编董林各自汇报

了两卷编纂情况。 陈东、尤存、洪民

荣等领导对报送评议的 《音乐舞蹈

卷》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涉及的各方

面做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

作,意义非常重大。 音协、舞协领导

及各音舞院团、院校对此很重视,给

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具体承

担编纂的人员也以认真负责的态

度,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做了大量

调查研究工作和积极努力撰写的工

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少问题,

必须抓紧修改,精益求精。

《音乐舞蹈卷》历经五年,几易

其稿,数次经过有关专家审阅。今年

初春, 音舞两协会把最新稿本报送

巿方志办, 而后市方志办又邀请本

市文艺、 志书和新闻诸方面专家审

阅巜音乐舞蹈卷》。 众位专家在抗

击疫情的紧张时刻, 仔细审读, 严

格把关, 各抒己见, 具体指导。 他

们除了肯定 《音乐舞蹈卷 》 基本

“达标” 外, 还认为存在许多不足

和缺失, 希望编纂人员继续核实和

补充材料, 遵照志书的行文规范进

行修改增删。 专家感到主要问题是

目前编纂的志书在体例表达和编排

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重大事件的遗

漏, 主要作品的列出和评价, 人物

传记和人物介绍列入的标准及篇

幅, 文字叙述非志书化而较多是口

语化, 尚未达到编写史志的行文标

准等等。

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给

了编纂人员许多深入思考的内容及

努力修改的方向, 鼓舞了大家的干

劲,表示要好好消化,以争分夺秒的

紧迫精神,不断把《音乐舞蹈卷》改

好写好! (曲 阳

)

5

26

日上午, 在市文联和市音协相关领导陪同下,

95

周岁的著名指挥家曹鹏(左)专程到

90

周岁的著名作曲

家吕其明家中作客。 两位“老哥们”、“老朋友”昔日在战火

中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以后又各在音乐领

域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杰出成就。 至今两位“

90

”后音乐家仍

继续在音乐道路上相互合作、相互激励。 当日他们清晰地

回忆往年在战斗岁月的音乐经历,谈及为国家音乐事业奋

斗不息的坚定信念。 (詹 志)

本期讯

6

11

日下午,

上海音乐家协会十届二次常

务理事会在文联

4

楼圆桌会

议室召开。 市文联党组书记、

专职副主席尤存,上海音乐家

协会主席廖昌永及副主席、常

务理事共

15

人出席会议。 廖

昌永主席主持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

2020

全国“两会”重要精神,颁发了

第十届主席团、常务理事会成

员聘书,总结讨论了

2020

年上

半年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

计划,并对两个研究会成立申

请、

2020

年上半年度新会员发

展工作进行了审议。

会上,与会常务理事踊跃

发言,积极围绕如何让音协更

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

好音乐院团 、院校 ,服务好上

海的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常务

理事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后

疫情时代,协会应拓展网络资

源开发,做好线上线下联动,多

渠道多途径宣传推广音协形

象; 二是重视并利用好长三角

一体化平台,努力推动区域文

艺互动交流和展示;三是发展

并加强基层音协组织建设;四

是大力扶持好优秀青年人才成

长;五是规范考级流程,进一步

增加考级工作透明度。

尤存书记最后在会上代表

市文联党组对音协新一届主席

团、常务理事换届以来的工作

成绩给予肯定,并从文化艺术

广覆盖、二级组织专委会建设、

重大时间节点聚焦、音乐界“后

浪”———青年人才培养等四方

面提出了要求。 (应 习)

本期讯

6

21

(

美国时间

)

在洛杉矶的梅拉诺文化演艺公司

和美国中文电视台合作于父亲节

当天,为全世界的父亲送上爱的祝

福,举办了一场线上的以“父爱如

山因爱而暖” 为主题的巜 “曲

和” 大舞台献爱父亲节———愿

世界和平音乐会》。 来自全球的

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戏曲

表演艺术家闻讯纷纷把各自在

线上录制以此主题为内容的演

出视频, 发往演艺公司和中文

电视台。 届时已由两家合作举

办的“曲和”大舞台,通过多家

中外媒体在中美两地和欧洲各

地同步播出。

演出的有古典音乐、中华国

乐、中华戏曲等节目。 中国大陆

发送录制祝福父亲节视频节目

的指挥家有王永吉、邵恩、朱其元、

沈传薪、夏小汤、瞿春泉。 这些指挥

家中有多位曾应邀赴美与梅拉诺文

化演艺公司合作举办过音乐会。

听到梅拉诺文化演艺公司通

过美国中文电视台举办这场献爱

父亲节、 愿世界和平的音乐会,一

级作曲、指挥家、上海大众乐团团

长兼音乐总监沈传薪亦为之推出

了歌曲《献给父亲的歌》,吴必

高作词,沈传薪、蒋家俊作曲,

女中音孙鹿丹和男高音隋丹竹

演唱,沈传薪钢琴伴奏。

6

17

日晩在录音棚完成录音录像,

次日晚制成视频, 即发送美国

中文电视台,参加“曲和”大舞

台的线上演出。 巜献给父亲的

歌》 篇幅虽然不长, 但短小精

悍, 个中蕴含着对父亲节的深

情祝福, 对世界和平的深切期

望。 歌曲延续了作曲家一贯的

优美抒情的风格, 具有浓厚的

艺术感染力。 同时发送了沈传

薪创作的歌颂白衣天使忘我抗疫

的交响组曲《真情永远》,由他指挥

本团演奏和录制成视频, 一起已

在美国中文电视台播出。

(

田 衣)

真诚的心声

尊重历史 笃行规范 勤勉修志

———记述编纂《上海音乐志》

靳益延

市方志办举办《音乐舞蹈卷》评议会

##################################$

##########################

$

##################################$

##########################

$

上海音乐家协会召开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

Page 2: 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 ...€¦ ·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2· 2020

6

25

音乐新闻

张权不是唯一的“茶花女”

2020

3

24

日 《新民晚报 》 《夜光

杯》 刊发的曹可凡 《我认识的一些深情的人》

一文,我读后愿对他表示一下祝贺。 做主持和

电视节目制作,同时客串影视表演的人,勤奋

笔耕的背后,自要付出一番心血。 然此文有一

处文字,不能说是准确,我也愿指出来,以望曹

可凡的文章和书都能更完美。 文中提到,可凡

在教他母亲钢琴的金老师家, 偶遇张权———

“那位女士便是高音歌唱家张权。 张权早年留

学美国,是当年唯一一位在国内演过歌剧《茶

花女》的歌唱家。 因受冲击,从北京迁至哈尔滨

市歌舞团工作。 ”我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

中的三个不准确,一、张权在国内演《茶

花女》,不是唯一,也不是第一。 《茶花女》

中文版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于

1956

年,首轮演出的节目单上,女主角薇奥列

塔的扮演者有三个人, 按序分别是: 管

林、 方晓天、 张权, 实际演出也是三人

轮换 , 只不过其中一些重要的场次 ,

如: 周总理和驻华使节观看, 是由张权

演出。 所以, 说到演 《茶花女》 时, 我

以为称张权为最早在国内演过 《茶花

女》 的歌唱家之一, 才是比较准确的。

二、 张权在

1957

年因为公开讲了一些真话而

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 调出北京后, 原定的

工作去处是黑龙江的安达 (也就是后来的大

庆)。 当时的哈尔滨文化局副局长马楠到北京

的文化部商调干部,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

与马楠较熟, 当即提出张权已调去黑龙江工

作, 你可以设法把她转到哈尔滨来工作。 马

楠得知后, 立即返回哈尔滨向市里做了汇报。

当张权乘坐的火车在哈尔滨站中途停车时 ,

她进站登车接走了张权。 如果只说从北京迁

至哈尔滨工作, 其中的辗转就过于简单化了。

三、 “高音歌唱家” 的说法, 似不是惯常称

谓 , 一般来讲 , 或称歌唱家 , 或称女高音

(中音)、 男高音 (中音) 歌唱家等, 此处其

实就可以说 “那位女士便是歌唱家张权”。

我与张权老师有过一些接触, 这几年正

在撰写 《张权传》, 对张权的了解相对多些,

指出这些纰漏都是有依据的, 还望可凡先生

笑纳, 望其对“深情的人”的认识也能更“深”一

些。

黑暗的复活节

翔翔是音乐学院指挥系一个优秀的学生,

本科毕业后保送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没有争

取到留校的机会, 报考歌剧院合唱指挥的职

位也落了空。 之后的路怎么走? 她选择了出

国深造。 翔翔现在就读的是美国的密苏里州

立大学, 学校在斯普林菲尔德。 也许是这名

字太富于诗意了———春田, 美国竟有不止一

个名叫斯普林菲尔德的城市。 翔翔去国以后,

偶尔发个朋友圈, 说说她近期的生活。 最近

一次所发的内容 (

2020

2

24

日), 引起

了我的注意:

———最揪心的一场演出! 这个城市一段

沉痛的历史, 被无辜处死的黑人甚至一部分

连名字都没有 , 只能用 “未知其名的黑人 ”

代替。 要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向观众念出这些

连资料和照片都搜不到的人! 从一开始排练

时对作品的无感, 到最后念完名字台

上台下都在飙泪!

六幅照片, 分别是节目单和数页

乐谱,作品的名称是《复活节:

1906

》。 作

曲者名叫威廉·阿维里特, 一个我完全

不知道的美国作曲家,上网搜寻,也只

见到他的名字,没有其代表性作品的音

频。 从节目单上的“作曲家笔记”中可以

了解到,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部的十

几个州通行一种主要针对黑人的统治

方式———私刑,受害者被抓后 ,无一例

外地遭受野蛮的肉体折磨,然后被吊在

树上烧死。 指控的罪名大多是谋杀或强奸白人

女性,其中不无捏造的成分。 据一研究机构统

计, 自

1877

年至

1968

年, 这样的私刑出现过

4743

起。诗人罗伯特·博德(网上丝毫查不到他

的资料)依据他所搜集的资料,创作了反映私

刑这一悲剧事件的长诗:

1906

年的复活节,斯

普林菲尔德,强奸白人女性的不实指控落在两

个黑人头上, 他俩被吊在镇广场的树上烧死,

随后,暴徒又盯住了一个越狱的黑人,依然给

他扣上了谋杀的罪名。 作曲家在这篇笔记的结

尾说 :

1906

年的复活节是一个警示 , 提醒人

们, 不受控制的种族主义和暴民统治会产生

深刻的邪恶。

阿维里特创作的这部合唱作品, 用了双

人唱诗班 (此次演出时是将一个合唱团分为

两部分)、 钢琴 (四手联弹)、 打击乐和讲述

等表现形式。

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子, 初次参加这个作

品的排练时, 毫无感觉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

历史知识和文学储备都不及她在自己的专业

方面那么优秀, 可能连 《红字》 这样的美国

文学名著都没有读过。 但在新校园里, 参与

这个与当地历史有特殊关系的作品的排练和

演出, 使她对那个环境增加了一些原所未有

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

2020

注定是

不 平 凡 的 一 年 ,

一场突如其来的

“新冠” 疫情拉开

了 新 年 的 序 幕 。

所有人都关注各

种抗疫新闻报道 。 各种英雄

人物辈出 , 感人事迹层出不

穷 。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二

胡教授汝艺在此期间也深受

感动和鼓舞 , 他一直在思考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此能够

做些什么? 由于疫情的影响,

2020

上半年的教学全部改为

网络授课。 同时他想到,学生

们多才多艺, 唱歌、 作曲、绘

画 、写作各有所长 ,可以以此

为契机, 发挥他们的所长,创

作抗疫的音乐作品 , 并制成

MV

。 这样既能够锻炼他们的

综合能力,又能让他们在抗疫

时出一份力,增强他们为国为

民的责任感。

汝艺老师根据每位学生

的特点和特长,精心为他们度

身定制和策划 , 从作品的主

题、旋律、内容、形式到

MV

景的展现 、字幕的样式 、镜头

的切换都反复推敲 、 不断修

改,以展示数学家生们的音乐

才华。

在汝艺老师严格细致、精

益求精的扶持下 , 《暮回晨 》

《逆行无悔 》 《迎接黎明 》 《感

怀 》 《曙光 》 《就让它快走吧 》

《向着光》等各具特色、饱含深

情的音乐作品脱颖而出。 表现

了学生们致敬英雄、敬畏生命

的深厚感情。

民乐系三年级的朱婧说

自己一直期望能够写一部作

品,但从未尝试过。 这次在汝

老师指导下终于写成一首作

品,给她带来了自信。 她说在

这首歌曲创作过程中,汝老师

对她的作品进行了十几次的

修改和调整。 使她写的结构完

整,《暮回晨 》旋律优美 ,歌颂

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崇高精

神。

陈奕初是从上音附小一

路保送上来的二胡与视唱练

耳双专业民乐系二年级学生。

她创作的 《逆光无悔 》充分运

用了双专业的特点,突出了和

声的衬托,并在汝艺老师的建

议下全家出镜,为整首作品增

添了温暖的力量。 整首乐曲从

暗色调开始到明亮的结尾,象

征着疫情被战胜的过程 。 在

MV

的画面中她的丰满音乐衬

托着一幅幅感人的抗疫情景,

颇具感染力。

《迎接黎明 》是一首自然

温馨的作品,作者张亦佳是民

乐系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她不

仅二胡专业出众 , 还会弹吉

他、唱歌及擅长绘画。 她说这

首自弹自唱的作品,是在春天

创作的 , 寓意着寒冬终将过

去 , 抗疫胜利的春天终将来

临 。 在汝艺老师的建议下 ,

她除了用吉他自弹自唱 , 还

特别发挥其绘画的特长,将自

己绘制的漫画插入了

MV

制作当中,使整首作品更为丰

富真实、清新活泼。

大气凝练的 《感怀 》是由

二胡与民乐作曲双专业本科

二年级学生蔡煜辉创作的。 他

说疫情期间的每一组数据都

让他大为震动,用“山河凝噎”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最

为贴切的。 他写的歌用男高音

和二胡来呈现,男高音的音色

高亮清透,二胡的音色偏向于

温暖抒情,温暖的琴声与激昂

的男高音交织在一起,共同谱

写出一首壮阔的生命赞歌!

彭小晏是这次创作中年

龄最小的一个,还在上音附中

初中就读的她也用自己创作

的 《曙光 》表达对抗疫勇士们

的致敬。 歌曲起始以忧伤的小

调为主,副歌以有力的三连音

来强调对抗疫人员的致敬,结

尾处, 转为大

调, 象征着曙

光到来!她说:

相信在全国众

志成城的奋战

下, 冬日的阴

霾终将散去, “车水马龙,阳光

普照”的美好时光一定会来。

王驰是上音保送研究生,

今年一年级。 他的《就让它快

走吧 》音乐风格舒缓 ,和声色

彩丰富。 他的作品既向疫情严

重地区的人们表达了关切之

情,也向身处抗疫一线的医务

工作者们送去了祝福,希望他

们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平安归来。

薛辰茜的 《向着光 》以温

暖坚定的力量贯穿始终,预示

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强决

心。 她是年级最高的学姐,因

此汝艺老师更是对她给予了

严格而详细的指导。 汝老师特

别让她在作品中组织安排了

其他师弟师妹们共同完成多

声部演唱,要求大家一起用二

胡演奏,以突出作为二胡专业

学生的特质,为此在作品的后

半段集合了

17

名全国各地二

胡同学,以合唱与合奏的方式

出镜,产生了非常震撼的艺术

效果 。 为了追求作品艺术质

量 , 并达到此次系列创作的

凝聚作用 , 汝艺老师反复提

出了作品的风格 、 内容和形

式一定要与表现的主题相契

合的要求 。 他在各方面都亲

力亲为 , 使这部作品最终得

以完美呈现。

通过这次切身经历和命

题创作 , 同学们在锻炼自身

的同时, 更从中体悟了大爱、

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 就像上

音院长廖昌永所说 : “通过

作品讴歌抗疫英雄 , 敬畏生

命 , 突现人性光辉和国家的

伟大 , 对于学生来说 , 也是

一堂最好的思政课”。

同学们深深感谢汝艺教

授对他们创作的大力支持和

悉心指导。

在我平日收集唱片的过程中, 对于音乐大

师们的现场录音总是情有独钟。 较之录音室的

制作, 现场实况往往能更真实地呈现音乐大师

们当下的艺术风采, 且时常能捕捉到他们在舞

台上灵光一现的时刻。 其中一些对音乐家本人

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这些录音或记录下他

们演出中的最佳状态, 或见证了他们艺术生涯

中某个重要时刻, 还有些则成为他们留给世人

的“天鹅之歌”。在此,我就想与大家分享从几位

钢琴大师的独奏会实况录音中收获的震撼与感

动。

最后的独奏会

迪努·李帕蒂(

Dinu Lipatti

1917

1950

)离

开我们已整整七十年了,他的英年早逝,可谓是

二十世纪琴坛最大的损失之一。 在他屈指可数

的录音中, 这张记录不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场独

奏会实况的唱片,长久来为人们念念不忘。正如

其妻玛德蕾妮所言,这场独奏会“代表了李帕蒂

耀眼人生的最终点”。

1950

9

月,李帕蒂为感谢自他身患重病

以来不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 准备在当

月的贝桑松音乐节中登台演出。 岂料就在独奏

会即将开演前, 原先依靠药物治疗有所缓解的

病情又出现了反复, 然而他还是不顾家人和朋

友们的阻拦,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走上舞台。

也许此刻他已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终

点,想要最后一次履行对音乐和听众的承诺。

在这场独奏会中, 他又一次弹起那些最为

心爱的作品。 尽管当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 演

奏却一如既往地纯粹而高贵, 且并不见太多离

愁别绪 。 在巴赫的 《降

B

大调第一帕蒂塔 》

中, 他指下微妙的音色和节奏变化, 让每一小

节听来都异常生动, 没有丝毫枯燥乏味的学究

气。 舒伯特的 《降

G

大调即兴曲》 和 《降

E

大调即兴曲》 被他化作两首真挚亲切的心灵之

诗, 温暖的琴声中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

在偶然间才掠过一丝感伤的情绪。 下半场中,

他演奏的肖邦

13

首 《圆舞曲》 时而优雅、 时

而华美, 对于弹性速度恰到好处地运用, 更赋

予这些充满诗意的乐曲以非凡的魅力。 这场独

奏会后李帕蒂虽仍有重返舞台的计划, 却因病

情的恶化一再推迟, 他两个月后匆匆离世而留

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场独奏会遂成为他留在

世间的“天鹅之歌”。

范·克莱本夺得首届柴赛桂冠

1958

年 ,范·克莱本 (

Van Cliburn

1934

2013

) 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

组中的夺冠,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也谱写了柴

赛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一页。 每当从书上或一

些前辈口中了解到克莱本当年参赛的盛况,总

令我无限神往, 期冀有朝一日能够听到实况录

音。 终于,在距首届柴赛整整六十年后,莫斯科

音乐学院将克莱本当年在三轮比赛中的全部演

奏录音首次完整出版, 为还原这段历史提供了

最有价值的资料。

在第一轮比赛中, 克莱本就向人们展现出

非凡的艺术天赋。 他以极富诗意的风格弹出巴

赫的《降

B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歌唱性的旋律

线自他手下延绵不绝地流淌, 立即引起听众的

共鸣 。 在莫扎特

的 《

C

大调钢琴

奏鸣曲》中,克莱

本琴声的光芒照

亮了莫扎特瞬息

万变和充满灵感的幻想。 接着他一连弹出的四

首练习曲,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特别是肖

邦《冬风练习曲》中令人目眩的经过句,通过他

的十指迅猛地向听众泻去,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

《降

E

小调音画练习曲》则弥漫着奔放的热情。

几天后的第二轮比赛, 克莱本的表现同样不负

众望。 录音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演奏的李斯

特《第

12

匈牙利狂想曲》,透过对踏板和弹性速

度地巧妙运用, 他将曲中浓郁的民间色彩弹得

活灵活现。他在决赛中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

钢琴协奏曲》 和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

曲》,注定因超凡的技艺和完美的表现被载入史

册。 这时的他全情投入,与其说是在参赛,更像

是身处音乐会中, 而听众也从他的演奏中获得

了极大的满足和震撼。

改编曲的钢琴独奏会

1981

11

1

日 , 厄尔·怀尔德 (

Earl

Wild

1915

2010

)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一场

以改编曲为主题的独奏会, 这在二十世纪下半

叶的琴坛实属罕见。首先,这样一场纯粹由改编

曲组成的音乐会, 在作品的选择和编排上对任

何钢琴家都绝非易事, 不过怀尔德显然有备而

来。他所选的曲目,从巴洛克时期跨越至晚期浪

漫主义, 不仅兼顾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的多样

性, 对于每首作品间的情绪转换也作了很好的

安排。 其次,出现在音乐会中的许多作品,一度

曾因浪漫主义演奏风尚的日渐式微而遭受冷

遇,但怀尔德却毫不掩饰对它们的热爱,他试图

以此让大家重识这些被遗忘的乐曲其价值所

在。

从当晚的实况录音听来, 怀尔德的这场独

奏会果然不同凡响。 对于这些由过去时代的钢

琴大师们改编自不同乐器、不同体裁的作品,他

都能以精湛的技巧驾驭自如。 在陶西格改编的

巴赫《

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怀尔德力求从

钢琴上再现出管风琴般庄重、宏大的音响。他赋

予三首拉赫玛尼诺夫的改编曲以浪漫的色彩和

生动的灵感, 又在李斯特改编的几首肖邦的波

兰歌曲中编织起动人的歌唱线条。 当演奏塔尔

贝格改编的《塞米

拉米德大幻想曲》

和舒尔茨

-

艾夫勒

改编的《蓝色多瑙

河》等向来令钢琴

家们望而生畏的作品时, 怀尔德并不仅仅将它

们视为单纯的炫技之作, 而是以变幻多姿的音

响和音色让乐曲焕发出璀璨的光彩。自始至终,

怀尔德都沉浸在这些改编曲带给自己的快乐

中,也将这份乐趣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吉列尔斯在卢加诺

在一次访谈中 , 埃米尔·吉列尔斯 (

Emil

Gilels

1916

1985

)坦言:“如果我在音乐方面想

‘说’些什么,在现场的音乐会中我会‘说’得更

好些。 当我在音乐厅中演奏, 我和听众有了接

触,也正是这种彼此的沟通给我以灵感。”的确,

每当身处音乐会现场, 吉列尔斯的演奏总会呈

现出与自己在录音室中截然不同的面貌。

1984

9

25

日, 当吉列尔斯在瑞士卢

加诺的独奏会开演前, 他临时将原定的勃拉姆

斯的作品换成斯卡拉蒂的七首奏鸣曲和德彪西

的《为钢琴而作》,下半场则照旧演奏舒曼的《交

响练习曲》等作品。 曲目变更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精彩的斯卡拉蒂和舒

曼作品的演绎, 它们也代表着这位钢琴大师生

命最后时光的艺术风范。

较之早期强劲、直率的演奏风格,年过半百

后吉列尔斯的演奏渐趋内敛和沉着, 在这场卢

加诺独奏会中,他在两者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

他演奏的七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 完全从现代

钢琴的角度出发, 融歌唱的线条和鲜明的对比

于一体, 并充分发挥出钢琴较之羽管键琴在音

量和音质方面更胜一筹的表现力。 显然他无心

复古, 而是要以浪漫的手法使这些奏鸣曲活在

当下。不同于许多年轻钢琴家在演奏舒曼《交响

练习曲》时对于华丽技巧的追求,吉列尔斯的诠

释更注重于凸显整部作品在结构和内涵上的逻

辑性。 只听他以徐缓的速度深情地“唱”出开始

的主题,随之而来的每一段变奏,他的演奏时而

流露出细腻典雅的抒情性, 时而又具有雄浑的

气魄,直到终曲时,他又一次通过指尖凝聚起的

力量, 让自己标志性的泛着金色光泽的琴声响

彻全场。

卡萨尔斯音乐厅独奏会

从八岁时首次公演,至百岁时告别舞台,米

耶 奇 斯 拉 夫·霍 尔 绍 夫 斯 基 (

Miecayslaw

Horszowski

1892

1993

) 漫长且稳定的艺术生

涯令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在晚年,他更迎来了自

己独奏事业的高峰, 年近百岁仍以近乎完美的

演奏状态活跃于世界各地,被大家视作“奇迹”。

1987

12

月初,当时已

95

岁高龄的霍尔

绍夫斯基首次到访日本,为以他毕生的挚友、大

提琴大师卡萨尔斯命名的音乐厅的揭幕举行独

奏音乐会。 这套唱片中所收录的便是当时的演

出实况。若非亲耳所闻,很难相信这般精彩的演

奏竟是出自一位年事已高且几近失明的钢琴家

之手。

从一开始,霍尔绍夫斯基演奏的巴赫《

E

调第五英国组曲》就呈现出朴素精致的质感,那

时他已基本看不清键盘,全凭感觉与指触,却依

旧将其中性格各不相同的舞曲弹得错落有致、

层次分明。 莫扎特的《

F

大调第

12

钢琴奏鸣曲》

由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弹来音色纯净、

风格自然,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尤其在慢板乐

章中,他的琴声是如此亲切地在我耳边低语。从

霍尔绍夫斯基指间流淌出的肖邦的夜曲与玛祖

卡同样是这般优雅而安宁,透过和缓的速度、明

晰的乐句,轻诉着诗的情怀,着实耐人寻味。 他

将肖邦的《降

A

大调第一即兴曲》弹得轻巧且

极富灵性,即使在他演奏的《升

C

小调第一波

兰舞曲》、《

B

小调第一谐谑曲》等较具戏剧性的

乐曲中,我们仍闻铿锵之声,美妙的琴音折射出

其不凡的品位和智慧。

那些难忘的时刻

李严欢

致敬英雄 敬畏生命

———记汝艺教授辅导学生创作抗疫歌曲

秦 思

·7·

2020

6

25

综合园地

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原浦东

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群众文化系统深孚众望的闵雪生

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0

2

3

日离开了他毕生为之奋斗

的群众文化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的亲人和同事好友,享年

69

岁。 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使我们深感痛惜。 他努力奋斗的一

生,并做出贡献的群文工作、音乐事业,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

经验和深刻印象,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从小立志 服务人民

闵雪生先生在九个兄弟姊妹中是最小的一个。 他秉承了父

母勤劳朴实、善良无私、开朗乐观的性格,从小就受到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对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

雄人物崇拜之至。 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几个哥姐都是共产

党员的精神影响下,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爱好学习,自学

成才,尤其在音乐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吹、拉、弹、唱、指

挥等样样在行。 尤其是进入文化馆工作之后,他的天赋得到了

领导的赏识,在群文工作中一干就是

40

多年。 他凭着群文干部

的“眼明、手快、巨细”素质,开展了数以千计的市、区、街镇等的

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 其中如:首届川沙之春、川沙县首届家

庭演唱会、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比赛、“同一首歌”走进上海

浦东、中外小使者音乐夏令营、“上海之春”群文专场、上海市

“十月歌会”、上海市江南丝竹邀请赛等群文活动。 并在活动中

担任总导演、总策划、艺术总监、现场总指挥等。 繁忙的工作之

余, 他还挤出时间积极投入学术研究, 创作出了许多器乐、声

乐、表演唱、沪剧、曲艺等作品。 他善待后生人才,培养扶植了数

以百计的群文骨干。 直至退居二线后,他依然活跃在群文战线

上,为党的文艺工作做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

情系群文 挥洒汗水

在担任川沙县文化馆馆长期间,闵雪生先生在馆内业务管

理和领导工作上,首创了“文化站长例会制度”,实施了“馆站一

体”和“文企联姻”的新思路,加强信息互通,同时解决了文化活

动经费困难的问题。 大胆试行按业务分工, 设立 “二室”、“二

部”、“一公司”的建制,鼓励人才流动,发挥人尽其才。 在他的带

领下,川沙县文化馆的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硕果累累的喜人

景象。

1992

6

月,闵雪生代表上海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广西南

宁主办的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他是市内文化馆唯一代表,

在交流中作了题为 《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文化馆工作的新路》的

专题发言,深得文化部和与会领导及代表的赞赏。

在担任馆内沪剧团团长期间,他抓管理、搞创作,使自负盈

亏的沪剧团走出困境、出现生机。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排演

群众喜闻乐见的沪剧传统节目并任指挥。 文化馆沪剧团演出的

《碧落黄泉》《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等在浦东等地演出,受到

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他还相继为 《金秋情》

《爱情风波》等十多部小戏和表演唱、歌曲作曲,在市、区参加展

示和比赛屡屡获奖。

任浦南文化馆馆长期间, 当时馆内的管理还没有走上正

轨,他身先士卒,从打扫卫生、整理场地开始,到了解民情,发掘

经济资源,让整个文化馆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年年有所

增长,职工收入年年有所提高,各项事业年年有所发展,馆容馆

貌年年有所改善。 他开创的“浦南之春、浦南之夏、浦南之秋、浦

南之冬”四大版块的新型群众文化活动崭新形式,成为了浦东

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特色。

2002

年他被调至浦东新区文

化艺术指导中心担任主任,认为要真正地让群众文化落地生根,

就要把艺术家作为朋友和群文知己,必须分外关爱他们,才能让

群众文化更加“繁花似锦”。 他对作家、艺术家的关爱,对群文工

作的投入,不仅在浦东新区,而且在市内都是有口皆碑的。 指导

中心在他的带领下,以“打造创作精品,铸造文化品牌”的理念,

为浦东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由于工

作成绩出色,

2007

4

月,他被市文广局聘任为研究馆员(正高

职称),是浦东新区第一位被评为正高级研究馆员的群文人才。

助力丝弦 担当使命

2008

年起,他荣任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会长、会长。

10

余年来,他热情为广大基层业余民乐团队

服务,深入调研,排忧解难,克服经费缺乏、队伍分散、水平不一

等困难,积极利用各方的资源,不讲条件,不提报酬,妥善解决。

组织策划了百余场各类民族音乐展演活动,组织和开展了众多

业余乐团排练、指挥、作曲、理论研讨、培训辅导、出国演出等活

动。 他又联络苏浙皖等地的业余民乐团队,一起为振兴民族音

乐而呐喊助威。 他牵头组织的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上海江南丝

竹乐团,多次在本市亮相和出国展示,获得良好声誉。 他助力三

林创立了上海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四邻八乡的市民和游客的关

注。 每届民俗文化节上,还举办一次文化论坛,共同为三林文化

的发展决策提供高层次的咨询方案。 他对地处远郊、文化活动

相对匮乏的崇明进行认真考察后,策划创办了“崇明新河‘富盛

杯’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行街及民乐展演”活动,提升崇明新河

镇江南丝竹民族器乐的影响力,让民乐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他策划举办的“上海周浦杯全国民族管弦乐及民间地方乐种邀

请赛暨研讨会”,也对全国民族器乐和民间乐种的创作演奏水平

起了促进作用。 在和同行的支持辅导下,全市

40

多家业余民乐

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壮大起来。 他扶持上海音协民管会陶笛

研究会的成立,为第一任会长。

闵雪生先生还把民族音乐推广到学校里, 组织和指导浦东

陆行中学南校组建学生民乐团和江南丝竹队伍, 参与编写并出

版江南丝竹普及教材《江南丝竹通识》。 他创建的业余民族乐团

“结对子”签约活动,颇具特色。如浦东周浦镇江南丝竹团和徐汇

湖南街道国乐研究会丝竹队结对, 浦东三林民乐团和崇明新河

民乐团结对,松江万谷江南丝竹社和太仓五洋丝竹乐团结对等,

增强了各团队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学习提高 多有硕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上个世纪

80

年代,他在上海音

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由此积累了他深厚的音乐造诣。在出色

搞好行政管理以外,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沪剧表演唱、 群众性歌

曲、民族器乐曲等。 具有代表性的有《龙狮飞舞》,他以浦东说书

旋律和江南丝竹音乐为依托,加上打击乐和唢呐等乐器的烘托,

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音乐内涵, 充分展现了浦东新区改革开放

欣欣向荣的景象。 《碧海银波》, 以他长年生活在浦东的亲切感

受,结合浦东的音乐素材而创作,乐曲旋律优美,节奏充满活力,

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江南情韵》是他在

创作生涯中走向成熟的另一首新编的江南丝竹作品。 他运用了

江南丝竹风格柔美、旋律细腻的特点,结合现代乐曲的曲式及和

声效果,使作品兼有传统江南丝竹的韵味和鲜明的现代风貌,成

为独特的新丝竹音乐。

他作曲的男声合唱《我是男子汉》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铜

奖;歌曲《北蔡一个响亮的名字》被北蔡镇定为镇歌;男声独唱歌

曲《永恒的眷恋》夺得“上海市第四届阳光大地党团员歌曲比赛”

优秀创作奖;歌曲《我们是雄鹰和骏马》获原川沙县建县

80

周年

主题歌创作一等奖;歌曲《上海的情怀》《欢迎侬到浦东来》获浦

东新区首届“十月歌会”最佳创作奖。

汇集了他多年心血的音乐作品集 《甘苦寸心知》《创新的旋

律》《科技创作未来》《实践与思考》《浦东新区优秀民族器乐曲专

集》《浦东新区优秀创作歌曲专集》等先后出版,展示了一位有着

40

多年资历的群文工作者在创作道路上走过的坚实足迹。

鞠躬尽瘁 一生奉献

闵雪生先生工作认真严谨,所有活动方案都是亲笔完成。由

于上了年纪,不擅长电脑,他总是一纸一笔写下对文化活动的构

思和整体布局。甚至在患病期间,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指导各种

活动的安排落实,谋划着

2020

年即将举办的活动。 家人在整理

他的遗物时发现,以往每一场活动方案他都写好,妥善保存。

40

多年来,在浦东新区群文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都编集成册,以备

留用。正如他的同事们所说:“闵雪生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撑起了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 他把自己毕生的

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生命

挥洒在了这片默默耕耘的土地上。 ”

闵雪生先生忠诚党的事业,严于律己,追求艺术,甘于奉献。

我们痛惜闵雪生先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但我们坚信他的音容

笑貌、高尚品德和众多业绩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为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感谢闵雯为

此文提供部分材料。 )

平时,关注者对上海交响乐团(以下简称上交)津津

乐道及诉诸于信息交流的内容,基本上都围绕着与乐队

相关的活动。 然而,乐队只是听众直接感受乐团演出质

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一个现代

大型交响乐团的绩效———运作和管理的质量,是一门科

学。 业界有专门的理论和实践。

2015

年,是上交建团

135

周年。 是年元月,上交再次

采用发达国家先进的做法, 通过国家经纪公司的运作,

完成了大规模的欧洲巡演,体现了“走出去”的新理念!

无独有偶。 广州交响乐团自

1990

年代中后

期起,尝试通过建立“国际化乐团标准”,与欧美

著名乐团对接。 例如,在当时包括上交在内的中

国大陆乐团中,陆续实行演出季的安排,从当年

9

月至次年

7

月; 在进行乐团国际化的探索中,

将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国内乃至海外;在进入演出

市场化的同时, 邀请合作的音乐大师纷至沓来,

如迪图瓦、帕尔曼、马友友等,大陆乐团出访的足

迹遍布全球。

2018

11

29

日的《南方周末》,

对上述内容作了整版报道,

2018

年, 上交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 “上

海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金奖 ” 。 授奖仪式于

2019

2

月中旬举行 。 获此消息 , 我深为兴

奋。 上交的质量管理 “爬坡” 终于初见成效!

它在中国的交响乐团中领先的众多 “第一” 之

外, 又加了一项 “第一”。 须知, 斩获此奬的要

求高, 难度大, 在全市数以一、 二百万计的企

事业组织机构中, 能获此殊荣者, 系凤毛麟角。

获奖团体的领导不仅要确立发展的使命、 愿景

和价值观, 并且要带领全体员工贯彻质量管理

的基本理念, 促进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两个轮

子一起前行。 而且, 该标准确立了一系列原则,

特别强调每个团体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发

动全员投入, 建立科学和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有

效的制度。 对一家文艺演出团体, 以 《卓越绩效评价

准则》 来运作, 国内也未有所闻。 上交的质量管理能

达到如此水准, 是努力奋斗数年之功效。 此中之艰难,

必为常人所不知。

其实,好几年前,在徐汇区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上

交已在实施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爬坡”中

起步。 及至

2018

4

月末,我从媒体得知,市政府授予

“上交”“

2017

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奖提名奖”荣誉,列入培

育“上海市质量管理奖”的七家单位中,上交是其中之

一。 继而关注并听取了

5

18

日周平团长在上海市质

量协会主办的第五期“质量大讲堂”上,所作的《音乐沟

通世界,奏响上海乐章》讲座。 她以交响乐为主线,介绍

了上交的过去、当下和愿景;我注意到其中关于实施规

范的质量管理的内容,有别于上交余隆总监以前宣讲的

“艺术管理”。 在概念和逻辑上讲的,显然遵循《上海市质

量管理奖评审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 《卓越绩效评价准

则》的基本要求。是年

11

月,专业传媒披露了国家市场监

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局长———国家质量行政部门的最高

长官———赴上交调研的消息。 在国内的交响乐团中,很

可能是第一家。 上交在申请过程中,在运筹、培训、操练

等各类大小繁简的活动时所付出的辛劳, 在市政府将

2018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金奖” 的荣誉

授予“上交”之时,就都得到了评价。

由于上交在苦练内功、质量管理“爬坡”的过

程中,多做少说,致使与上交过从甚密的圈内外朋

友知晓此团获此殊荣寥寥。获奖前后,上交几乎淹

没在一系列隆重纪念成立

140

周年活动的忙碌和

喜庆中。在上交成立

140

周年的纪念册中,对此殊

荣,也保持了低调。 同时,也未见媒体对这件远比

演出、 赛事重要得多的大事, 有过比较详尽的报

道。

上交荣获市“质量管理金奖”的实践体现在一

系列的演出中。去年

9

月初,上交在

5

个国家

7

城市进行了世界巡回演出, 以首秀伦敦逍遥音乐

节的精彩演出而完美收官。媒体并未就事论事,而

是用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职业化,标准化

和规范化巡演来传播中国文化”为题,报道了这次

巡演:“

23

天,

5

个国家,累计飞行里程达两万多公

里。从恒温恒湿的乐器运输,细节繁多的剧场对接

等等,所有细节无不体现着上交的职业和专业。 ”

今年在抗击疫情期间,上交不辱使命,组织和

举行形式多样的“云”上服务及演出。

5

8

日晚,

本团室内乐组合“东海岸四重奏”,在演奏厅面对

20

位乐迷的试水式的暖场演出,打破了在场演出

的沉闷,发出了面对场内听众开始演出的先声。

5

10

日至

12

日,举行了

2020

年中国品牌日。 上

海推出

23

条政策措施,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三年中要培

育、树立

100

项上海品牌的认证产品和服务。 上交从“金

奖 ”向 “市长奖 ”进发 ,期望上交跻身于 “

100

项上海品

牌”。

1985

年,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成立,我作为爱乐

者满怀喜悦加入。 也就在稍后,我在工作中接触并学习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质量认证的知识,

并为此努力跟踪、实践了几十年。 这两个几乎是我一生

的兴奋点,也是在我古稀之年热诚关注和追踪“上交”在

“质量管理”创建世界先进乐团“爬坡”过程中迸发出来

的激情!

我时常觉得自己在音乐学习道

路上是一个幸运的人, 幸运地从幼

儿园中班就接触到古筝, 幸运地进

入了以音乐为特色的小学, 幸运地

在比赛中被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

二团的老师发现, 从此开始了长达

七年的乐团训练时光, 幸运地考入

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成为一名专

业的音乐学子, 并在

2018

年成功通

过研究生推免。 如今, 已是我学习

音乐的第十八个年头, 回顾这一路

上的点点滴滴, 我最最感谢的除了

恩师姚晓蕾老师之外, 就是自己中

学时期的乐队经历。

那是

2008

年的夏天, 我参加了

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 获得了

古筝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并被谢圆

老师选中, 让我加入民乐二团的大

乐队。 据了解, 大多学生在进入大

乐队之前 , 都要经过梯队的锻炼 ,

像我这样没什么乐队基础, 直接参

加大乐队排练的 , 算是 “破格录

取”, 这对小学五年级的我来说, 是

一种很大的肯定。 与此同时我也陷

入了两难的抉择, 小学毕业后, 我

将搬家去宝山就读初中, 每周六往

返杨浦区少年宫, 在当时看起来是

一件很难长期坚持的事情。 究竟是

选择轻松的生活, 还是抓住每一个

充实自己的机会呢? 好在爸爸妈妈

替我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小学毕业后, 我便往返于每周

一次的排练。 初入乐队时有些不适

应, 因为在此之前我只参加过建设

小学的民乐队, 排练的都是一些简

单基础的乐曲, 并且会给较长的时

间练习 。 而大乐队则更为专业化 ,

初次排练一个曲子通常要当场视奏,

指挥老师也不再一一数拍子。 她或

许点一下指挥棒, 又或许不给任何

提示 , 我们都要准确地进入节拍 ,

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

通过训练, 我慢慢掌握了如何看懂

指挥, 如何倾听其他声部, 如何达

到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正是这段经历, 对我的专业有

了极大的帮助, 视奏速度越来越快,

节奏感越来越好。 同时, 通过不断

地演出、 比赛积累经验, 我在舞台

上也更加自信。 曾经, 我一度觉得

练琴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恰恰是乐

队排练让我慢慢坚持下来。 在乐队

中, 我拓展了专业小课以外的视野,

结识到来自不同学校的志同道合的

伙伴们, 他们刻苦练习的氛围感染

了我。 有些同学后来没有走专业音

乐道路, 而是靠文化课的优异成绩

考入了财大、 同济等名校, 仍也一

直没有放弃民乐学习, 活跃在各个

高校的民乐团中。 这样的精神让我

心生敬佩, 因此, 哪怕当时每周要

一个人坐很长时间的地铁到排练的

地方, 哪怕并不是每次演出的机会

都能轮到我, 我也没有再想过放弃,

反而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排练。

现在 , 我顺利地从本科毕业 ,

投入了研究生的学习, 离那些日子

已有些遥远, 但我从小学筝的种种

情景和这段中学七年的乐队经历 ,

却始终在我的回忆里保持着鲜活的

印象。 它带给我的, 不仅是专业水

平的提高, 经验的积累, 更是一种

持之以恒的品质。 人在身处一个优

秀的集体时, 必定会被周遭的环境

所感化, 被大家共同营造的氛围所

鼓动, 这是一种与 “单打独斗” 截

然不同的体验。 时至今日, 我依旧

觉得我是幸运的。 我幸运地遇到了

良师益友, 幸运地度过了那些美好

时光。

情系群文 鞠躬尽瘁

———缅怀闵雪生先生

陈大霖

难忘而幸运的学筝经历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牛文洁

Page 3: 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 ...€¦ ·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3·

2020

6

25

中外乐苑

编者按: 上海交响乐团著名首席柳和埙

2020

4

8

日逝世后, 他的同事们纷纷

在网上发表缅怀他的微信。 现本期选登一部

分, 以表对柳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我在

60

年之前就是柳先生的粉丝了, 当

年初一住校在东平路九号, 学校有一台稀有

的黑白电视机,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

9201

室观

看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实况转播, 曲目之

一是 《天方夜谭》, 对我来说最大的兴趣就是

看首席如何拉琴和独奏了, 柳先生当晚稳如

泰山的演奏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第二次

体会到柳先生的独奏是在两年后的上海音乐

厅。 当晚他独奏中国乐曲 《灯节》, 正巧我也

在学习这乐曲, 当我看到自己的偶像轻松愉

快地演奏了这曲子之后, 心中非常滿足。 记

得那晚, 黄贻钧团长是坐在二楼左面的包厢

里聆听了他的独奏。 我也更加产生了对上海

交响乐团的崇拜和向往 。 “文革 ” 第二年 ,

我如愿以偿地被吸收到梦寐以求的乐团, 从

此开始了职业道路。 第一次在上交工作了

14

年, 直至

1981

5

月出国。 此间我和柳先生

两次在北京的西苑和友谊宾馆, 同居了一个

房间近一年。 我们每天晚上会和同一套房的

黄大暎、 徐自强一起玩玩扑克牌。 当然由于

我最不聪明连累了伙伴柳先生 , 输是常事 !

但他从未因此而不高兴, 愉快地度过了漫长

的时光 。 这期间 , 柳先生谈到他的童子功 ,

他说自己从小在父亲的督促下着重地练习了

Schradieck

” 即中文叫 “酸辣甜苦”, 是柳先

生的风趣说法! 我按柳先生的指教, 利用复

印谱练习了这本书, 他对我的指点使我受益

至今。

柳先生的基本功好, 头脑清醒, 从来不

用练琴就能胜任首席工作, 这在我接触的所

有首席中是独一无二的! “文革”后,有一次我

大胆地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老柴协奏曲,第一乐

章中的乐队间奏困难片断对任何乐队都是考

验。 我清楚地感觉到有柳先生坐镇,这一临时

记号繁多、 不断换弦的间奏也就顺利通过,他

的本领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就是

1987

年在日

本我去剧场拜访了参加世界交响乐团排练的

柳先生,我们暢谈甚欢。 去年

9

月我们还有单

独联系,我发了一段他喜欢的猫咪视频给柳先

生,没想到今年发生了这么多不幸的事情! 柳

先生是高寿之人,

93

岁为止一直保持头脑清

醒,幽默风趣,享受 “皇帝 ”(老同事对他的戏

称)的生活方式,这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了!

现在他已经没有生病的痛苦,在天堂和我们敬

爱的乐理老师沈枚先生相会, 继续他俩的浪

漫情怀! 柳和埙先生的音容笑貌永恒! 我们

永远缅怀柳先生。

(潘寅林)

从七十年代初进入交响, 我认识柳先生

四十多年了。 柳先生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上交

首席 , 而我们是刚从附中毕业的小巴辣子 ,

不过我从没怕过他 , 因为柳先生诙谐幽默 ,

整天嘻嘻哈哈,毫无首席的架子与威严。 不管

是排练还是开会,任何严肃的话题甚至政治话

题,到了他嘴边就转了调,气氛立刻变得轻松

嘻哈。 我印象中从未见过柳先生一丝愁云惨

雾。

去年十月回上海,我去看望他。 柳先生住

在“四明村“,他称他的一统小楼为“四明宫“,

戏称自己为“皇上“。 宫里养了几只猫,“皇上”

封他们为”太监“,因为他说:“只只都

deng

了! ”我们这些旧部下呢,都被他称为“众大臣

“。 我回上海会给他发个短信,他会说,“沛儿大

臣回来啦? “ 我说,“是,‘皇上’,来朝拜你了! ”

我和马明瑜走进了四明村,这里住过的名人甚

多。 我们进了村忘了门牌号,见一位骑自行车

的迎面而来。 我问:“你知道上交的柳和埙先生

住在几号吗?“ 他没好气地回答:“不知道,我还

在找陆小曼呢! ”

“皇上”住在“四明宫”三楼,我真佩服他九

十多岁的好身板,每天能在这狭窄的楼梯爬上

爬下。 我们进入“正殿”,只见到处堆满了东西,

一张唯一可以坐人的沙发上几位“太监”懒洋

洋地卧着,“皇上”喝退了他们,让我们两位“大

臣”就坐。 “皇上”指着墙上沈枚先生的照片说,

“‘皇后娘娘’ 在的时候, 这里要清爽多啦,哈

哈!” 他拿起一根精致的拐杖给我们看, 得意

地说这是宋国强带着余隆爬上三楼送给他的

“英国货”。 他一边煮着咖啡一边指着高高搁

置的琴盒说, 自从离开室内乐团后就再也没

碰过琴, 听音乐也不再听小提琴, 喜欢听小

号, 接着笑嘻嘻地说, “我现在顶欢喜的就

是搓麻将!” 我跟着笑了, 心里却有点儿堵,

不知 “皇上” 为何如此决绝? 不过想想历史

上亦有如此皇帝, 如李后主, 不理国事只喜

诗词歌赋, 他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

间” 唱至肠断。 我望着墙上 “皇后娘娘” 的

照片, 心想 “皇上” 的搓麻将, 或也是一种

“流水落花春去也 “吧。

我们来到四明宫附近一家 “皇上” 经常

微服出访的小饭店。 吃着吃着, 柳先生突然

放下筷子 , 说起当年拉圣桑 “引子与回旋 ”

的情景, 一边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mi la

mi la do mi

…… 他边唱边比划, 眉飞色舞 ,

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 这一幕深深印在了我

的脑海。

惊闻柳先生西去! 打开悼念链接, 处处

是他那熟悉的音容笑貌, 圣桑的 “引子与回

旋 “响起, 每一个音符都震颤着我的心。 我

眼前浮现出在小饭店里与柳先生的最后一聚,

他声情并茂地唱着、 唱着 …… 其实音乐从未

离开过柳先生。 如今他将琴声和笑声一起带

去了天堂, 沈枚先生在那儿等着跟他合伴奏

呢! 柳和埙先生, 我们永远敬爱您、 怀念您 !

(徐小沛)

我们大家非常敬重的柳和埙先生在四月,

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悄然离去了, 他似乎坚

持着在生命最后的时候, 仍然陪伴着我们一

起走过了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刻! 似乎舍不

得什么 ? 放心不下什么 ? 怕我们音拉不准 ?

怕我们弓法没写对? 但是当春天的花来临时,

他走了! 我相信他是含笑看着大家度过了患

难, 度过了艰险, 看到大家都平安了! 他走

了! 浏览着新老同事们发自内心的怀念! 我

似乎看到正在上演的一部上交历史! 应该是

他, 只有他经历了几乎所有几代音乐人的变

迁? 上交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他却一直稳

坐钓鱼台, 永远的首席! 像个家长, 有时严

历, 有时和风细雨、 大家全都尊重他、 敬重

他! 服他, 似乎这也是独一分吧!

记得他

90

岁生日时, 我非常荣幸地领命

“欺骗” 他, 开车接他, 我一路唠叨着我们去

郊外游玩, 可是到淮海中路一转弯! 他马上

说这是去乐团, 其实我的 “领导” 姚世美用

脚趾头想想都明白, 这条路柳先生走了四十

几年啦! 能骗过一个

90

岁的老人吗? 那天到

场的有上百人, 这也应该破了一个团史记录

吧。 哪个人能得到

民间

这么大的自发组织

生日派对和尊重啊! 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他会

餐, 是我们小 “四人帮” 在四明村附近举行

的。 那天结束, 天下着细雨, 我扶着他慢慢

地走回家, 那段路好长好长啊! 你坚持着说

我妈妈借了你望远镜没有还你, 你每次见面

都问我要 ! 哈哈 ! 你怕我妈妈 , 是你学姐 ,

不敢问她要, 只好向她儿子要! 整整两代人

的路啊! 说不清是你陪我还是我陪你走到了

弄堂口! 就此一别! 隔如天涯! 柳先生, 你

一路走好, 在天堂组织好一个交响乐团! 当

然, 水平要一流的, 必须的! 你仍然是首席,

对音要对

442

哦 ! 我们大家都永远怀念你 !

想念你! 尊敬你!

(邓庭昊)

中国音乐界泰斗级演奏家之一的柳和埙

老先生驾鹤西去, 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备受尊

崇的老朋友、 好老师。 从此他那始终笑眯眯

的神态仅保留在我们的回忆中, 而他那带着

宁波口音的诙谐话语还在我们的耳畔回响 。

他带领着中国最早建立的交响乐团全体艺术

家演奏的数不清的乐曲, 仍在我们的脑海里

回荡!

柳先生——我们从小叫惯了的名字;老顽

童———我们接触中深切感受到的体会。

在经过

38

年中国音乐史上最长的首席生

涯后,柳先生退休了,但是他的艺术生命还在

延续着。

1994

年,应曹鹏先生的邀请,柳先生来到

上海乐团参加排练演出,并继续担任首席。 给

乐团带来了他严谨的作风、和蔼的教诲,也带

来了乐团成员间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共同探

讨、共同提高的好风气。

柳先生当时已到了奔七的年纪,但他排练

都是早到;他演奏过的乐曲可能比大部分演奏

员听过的还多,但他绝对比大家更认真。

记得他曾跟乐团一起出访香港,参加新加

坡亚洲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 老先生在这

些活动中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如何做到既活跃

又严谨,在舞台上如何更好地展示作品的最好

面貌。 他也曾不辞劳苦地跟我们连续泡在唱片

厂的录音棚里, 录制了大量新老作品唱片,如

《枫桥夜泊》、朱践耳的《第四交响乐》及姜小鹏

的新作等。

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丝毫影响不了柳先生

生活中的乐观诙谐,他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

们的益友。 他在我们这些后辈面前从不端架

子。 闲暇中,他会跟我们聊他亲手制作的小玩

意,得意于他的心灵手巧;也会告诉我们一些

国外新的电子产品,这是他的爱好! 甚至于给

我们看他女儿怀孕的照片,彼时的他,从一位

严肃的艺术家俨然回到了慈祥外公的角色!

之后, 当我们也都踏入了退休的行列,有

时参加一些业余乐团的演出,老先生不顾耄耋

高龄,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剧场,给我们、更给

业余乐手们带来鼓励和惊喜! 可见,音乐不但

无国界,也无年龄之差! 有的只是永恒的美!

如今, 柳先生告别了我们, 去往天堂与

他那携手人生数十载的老伴、 同样也是我们

老师的钢琴家沈枚先生 (我们在学校习惯称

呼) 相聚。 沈先生曾在上音附中教视唱练耳,

许多活跃在乐坛的音乐家都曾得益于她的教

诲。 在此之前, 她曾在交响乐团担任钢琴演

奏家, 与柳先生在舞台上合作, 相信他们珠

联璧合的演奏将给天堂带去新意!

愿柳先生和沈先生继续夫唱妇随, 在天

堂俯视我们后辈继续欢度着艺术人生!

(原上海乐团乐队, 王桂根执笔)

每年

6

9

日是国际档案日, 由国际档案理事会 (

ICA

设立至今已历时

13

载; 其初衷在于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档案和

关注档案事业, 提高档案意识, 增加对档案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和职业的认同。 后者比较容易理解, 但公众的档案意识与档案

有何关系? 有必要让普罗大众关注了解档案吗? 具体到音乐演

出相关领域中的机构、 院团, 该如何保障、 提升艺术档案、 音

乐档案的质量? 笔者就自身的实践, 陈述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草率、 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档案意识的普遍意义

档案是历史、 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根基, 它真实记录了过往

人、 事、 物存留的印迹。 对于人类社会, 守护档案就是守护历

史, 有了历史才有文化, 有了历史和文化才谈得上文明的传承

与发扬。 独立个体、 机构团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

档案。 某种程度上, 每一个人都是档案的受益者, 守护

档案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今年是中国人首登珠峰

60

周年、 中国首次精确测定

并公布珠峰高程

45

周年。 不久前的

5

27

日, 我国珠

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又一次成功登顶并完成最新测量工作。

2019

年上映影片 《攀登者》 有一幕

1960

年登顶场景, 提

及因为当时队员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造成得不到国际认

可的尴尬局面。 电影情节经过艺术加工, 事实不尽如此, 然而

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档案的重要性。 历史的依据在哪里? 在于第

一手档案。 如果一个事件未能及时留下完整、 准确、 有价值的

记录, 极有可能成为一桩 “悬案”, 甚至被后人彻底遗忘。 总

之, 档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守护档案人人有责。

保障、 提升艺术档案质量的心得体会

2018

2019

短短两年时间内, 上海交响乐团连续斩获首

届上海市徐汇区区长质量奖、

2017

年度上海市质量管理奖提

名奖和

2018

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组织奖, 成为上海乃至全国

首个获得该类管理奖项的文化机构。 乐团的管理软实力伴随着

硬实力的增长而不断取得进步。 质量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

机整体, 涉及包括艺术档案在内的各个板块。 艺术档案的收

集、 管理、 利用也不单单是艺档一个部门的工作, 真正做好档

案工作离不开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

一, 领导支持

向上管理获得单位领导的支持, 对艺术档案工作的顺利开

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说沪上某文艺院团出台了一项釜底

抽薪的 “狠招”: 所有项目结项报销时必须附有艺术档案部门

收齐档案的签收单, 否则一律不准报销。 领导重视至此, 何愁

做不好工作?

上海交响乐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几位领导曾在艺术

档案部门的前身艺术资料室任职, 他们对于档案工作的了解、

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从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配备到制度建设

与推行方方面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有一年审定各部门预算,

不少部门遭到 “血砍”, 唯独艺档室非但不少, 还额外多出一

笔钱, 领导半开玩笑说, 其他部门竖着进办公室, 砍到横着出

来, 艺档钱太少, 干脆再加一点。 一度让笔者产生恍惚的感

觉, 回到艺档室闷声 “发财”, 以免引发 “众怒”。

二, 制度、 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艺术档案和文书档案、 科技档案相比, 有其专业性和特殊

性, 首先要符合上级管理机构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立足当下,

通得过上层检查, 完全自说自话肯定行不通。 然而仅仅满足于

地区行业的 “兜底” 标准并不够。 一个特定地域的法律、 法

规、 标准的出台在时间上往往有一定的滞后, 还要照顾到全行

业不同机构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 完全照搬意味着一定程度上

落后于同时代。 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放眼世界, 目标星辰大

海, 他山之石可攻玉。 参照国内外行业先进标准, 摸索出一套

适用于自身的标准和制度。 西方国家专业音乐档案建设有上百

年之久, 一些比较成熟的标准如国际音乐资源总目 (

RISM

完全可以借鉴参考。 近年来新媒体、 新技术不断涌现, 如何做

好档案的数字化、 信息化、 智能化将是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

未雨绸缪, 思虑在先, 是为面向未来。

制度的建立、 完善、 落实要形成闭环管理, 并覆盖到艺术

档案收集、 管理、 利用各个环节。 这是一项需要反复摸索、 持

之以恒的系统工程。 对于处在迅猛发展阶段的演出团体, 可能

隔个

2

3

年就要对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2014

9

月,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投入使用以来,

随着乐团业务的不断扩展、 变化, 旧有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实际

需要。

2015

年末到

2016

年上半年期间, 笔者在前辈工作基础

上制定了一套乐团收档规范、 查档规范、 图书借阅规范

,

以及

部门管理制度。 万事开头难, 第一轮规范的设计、 润色前后耗

费了近半年时间。 出于慎重, 笔者主动上门请教各业务部门负

责人和一线员工代表, 经过反复探讨、 反复斟酌, 界定了各业

务部门的收档范围、 收档时间、 频率、 收档负责人及实体档案

收档份数、 电子档案格式等具体细节。 在大块条线理清之后,

接下来的修订工作相对轻松顺利一些。

2018

年在分管领导帮

助下一齐对

2016

版进行补充修订, 推出大事记规范。 为了优

化资源、 提升服务质量,

2020

4

月起, 笔者设计的查档利

用工作单正式投入使用, 后续可能根据实际反馈再行修订。 有

意思的是, 艺档制定的部分规范被吸纳入乐团媒体资产管理系

统 (简称媒资系统), 艺档部门配合信息中心从

2017

年开始参

与到媒资系统开发项目中, 从系统逻辑框架、 分类字段到数字

档案命名规范等等给出了一系列参考建议。

这里强调两点: 第一, 档案工作不能怕麻烦, 要深入了解

基层工作, 结合实际来制定规则, 切忌凭

空想象, 或者拿了别人家的现成规范照抄

了事。 第二, 善于把握 “关键少数”。 每个

业务部门原则上指定一位收档负责人, 统

一收集、 整理本部门所有艺术档案, 并按

要求移交艺档部门。 再把交档质量纳入这

些 “兼职” 档案员的绩效考核, 从制度上

保障档案质量。

三, 人才遴选与培养

艺术档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细心、 耐心、 有责任心属于

必备条件, 沉不住气的 “马大哈” 显然不适合这行, 首先排除

在外。 光知道默默耕耘的 “老黄牛” 也不够理想, 会苦干也要

能干、 巧干。

2019

8

月, 笔者有幸成为上海音乐学院、 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珍贵历史音乐档案

(音视频与纸质) 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研修班” 学员之一, 学

习了纸质文献与音频文献的处理方法、 国际编目标准、 元数据

结构等知识。 说到这里, 要感谢上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心提供了这么好的研修机会, 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 韩斌

老师特别指出音乐档案工作亟待兼修音乐、 档案、 图书情报、

信息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专才, 笔者深以为然。 包括笔者在内,

相信目前大多数从业者学科背景比较单一, 这就要求大家不断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四, 宣传、 沟通必不可少

艺档部门要加大向机构全体成员宣传档案通识的力度, 指

导、 协助大家做好归档工作。 艺档工作的源头在各部门日常工

作中的点滴积累, 条件允许情况下, 艺档工作人员不妨和各部

门多交流、 多互动, 参与其中部分工作, 涉及收档方面的问题

正好现场答疑解惑, (下转第

4

版)

国际档案日话艺术档案

胡燕琼

缅 怀 柳 和 埙 先 生

(上接第

8

版)但没有写成空洞的口号和概念化的

文字。 而是写得很有诗意,很有形象,很有激情:

“就让我成为一束光, 和你穿越迷雾照亮远方,就

让我成为一团火,和你尽情燃烧释放热量,就让我

唤醒传说中的魔法,化作神鸟守护家园希望,就让

我纵然如此平凡,也要和你—起用爱澎湃乐章。 ”

如果作者心中没有“一团火”,是写不出如此热情

洋溢的诗句的。

其他,还有不少好的作品,如张海宁的《生命

的希望》,黄玉燕、朱培德的《守望》,周高洪的《逆

行的英雄》,孔鸿声的《爱的骄傲》,等等,这里不一

一赘述了。 我读过不少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抗疫歌

词作品,可以自豪地说,上海的作品毫不逊色,有

些还颇具深度的特色。

我们历来主张,文艺作品要有人民性,在任何

时期,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 在国家危

亡时刻,上海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抗敌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进行曲》等一

大批优秀的作品。 解放后,上海又创作了很多富有

人民性的好作品,如:抗美援朝时期的《当祖国需

要的时候》(任钧词,司徒汉曲),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的《工人阶段硬骨头》(希扬词,瞿维曲),学雷锋

时期的《接过雷锋的枪》(朱践耳词曲),国际上反

华逆流时期的《我们年轻人》(芦芒、孟波词,孟波

曲),等等。 国家每一个重要时期,上海词曲作者都

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就是历史的担当,这就是家国

情怀。 抗疫时期,以歌驰援,以歌壮行,以歌励志,

也是一种历史使命,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我早已到了不为世事所动的年龄, 可是那天

看到战“疫”医务工作者,自武汉归来,他们手举国

旗,脸含微笑,与迎接他们的战友亲人招手拥抱,

我也泪眼婆娑了。 我赶紧取来纸笔,写了一首名叫

《英雄归来》的赞诗:

银燕穿云降浦东,亲人相拥泪朦胧。

去时月冷霏霏雨,归日花开暖暖风。

敢为楚荆驱疬疫,早将生死寄苍穹。

白衣勇士留青史,济世旌旗映日红。

你听过传统经典的琵琶古曲 《十面埋伏》

吗? 那清脆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声震屋宇。 这

就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琵琶大师、我国著名琵

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先生演绎的

惊世之作,也是我国民乐史上流传的佳话。

“鹤归青山,云水长流”。

2020

4

11

日, 民乐界尊崇的刘德海先生在北京仙逝,享

83

岁。刘德海先生集琵琶表演、创作、研究、

指挥、教学于一体,致力于从传统琵琶曲中发

掘音乐内涵,整理、改编了大量经典传统曲目,

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琵琶作品,编辑出版了多本

乐谱集、作品集及琵琶教材,培养了大批琵琶

艺术人才,为琵琶艺术的全方位建设奉献了毕

生精力。

我是一名文学艺术的爱好者 ,原

本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但是一个偶

然的机遇, 让我能够站在江南民族音

乐的这座桥上, 目睹江南丝竹这道炫

烂的雅韵风景,也有了机会观摩刘德海先生从

60

周年琵琶音乐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由

此近距离聆听刘德海先生的谆谆教诲。那次千

载难逢走近琵琶大师的巧合机缘,让我受益匪

浅,终身难忘。

太仓堪称江南丝竹发源地,对江南丝竹的

传承保护可谓倾情倾力。由于新闻职业工作关

系,我与江南丝竹乐团交集已久。后来,太仓江

南丝竹协会会长有意创办一本刊物,记载有关

江南丝竹活动的情况。 当时,我是报社退线的

副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这件事。 于

是我建议出年册,一年一本,利于资料存档,我

便与太仓江南丝竹结下了情缘。

太仓江南丝竹名声鹊起。 此时,上海与长

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成立,集结了长三角

地区数家民间丝竹组织和团队,邀请刘德海等

3

名民乐界大师担任联谊会名誉会长,推举刘

德海家乡的上海崇明会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太

仓会长担任该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并准备出

本刊物,于是聘请我担任副秘书长,参与该刊

物的采编工作。 刊名《江南雅韵》请刘德海题

写。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江南雅韵》于

2014

10

月创刊, 创刊号上刊登刘德海的专文 《唯

<

瀛洲古调

>

童趣多》,还有“刘德海从艺

60

周年琵琶音乐会及研讨会”专题聚焦,其中有

我采写的《回归江南文化摇篮推动瀛洲古调传

承———刘德海从艺

60

周年琵琶音乐会及研讨

会侧记》一文。

“回归江南文化摇篮”,是刘德海先生从艺

60

周年琵琶音乐会的主题, 这场高水平的民

乐盛宴在刘德海先生的家乡激情奏响。 时为

2013

10

15

日,我和太仓江南丝竹协会会

长等一行驾车前往与太仓隔江相望的崇明。听

说是观摩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音乐会,内心

无比激动。 虽然我是琵琶外行,但是他弹奏的

《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十面埋

伏》等曲目耳熟能详。

这天,天气晴朗,风轻云舒。音乐会在崇明

县文化馆风瀛洲剧场举行,刘德海携

6

名研究

生弟子登台亮相, 用美妙卓绝的演奏技艺,向

世人展示琵琶艺术的博大精深。一曲《江南行》

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刘德海携弟子们共同演

奏。

在这场音乐会上,《昭陵六骏》《二泉映月》

《三六》等不同时代的曲目,清新悦耳,绮丽幽

雅,胜似天籁之音。 尤其是刘德海演奏的古曲

《十面埋伏》, 更是赢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音乐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 有 《瀛洲古

调》,如“小月儿高”“蜻蜓点水”“顽童”“狮子滚

绣球”“一根丝线牵过河”等,这些取自崇明民

间题材的作品,脱俗淡雅,小巧精致,细腻生

动,蕴含了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

“摇啊摇,摇到瀛洲桥,我给阿婆弹古调,

雀儿回巢月儿高,阿婆叫我好宝宝,给我吃块

崇明糕……” 由刘德海当场挥毫写下的童谣,

寄托了他

60

载的浓浓思乡之情。 此刻,台上台

下彼此呼应,这种别出心裁的“引题”方式,让

观众们倍感亲切。 刘德海特意为崇明新创作的

《妈妈的爱》,采用江南丝竹戏曲元素,以婉转、

柔和的旋律,演绎了摇篮的律动、拙稚的童声

和母女的对话。

在此次音乐会上, 刘德海先生不仅领奏、

独奏,还出任指挥,体现了这位琵琶大师多姿

多彩的艺术才华。 在悠扬的《紫竹调》声中,瀛

洲丝竹乐团与名家们同台奏响,琵琶声、

二胡声、 笛子声……组成优美淳朴的江

南丝竹之声,在风瀛洲剧场久久回响。

次日, 主办方召开刘德海先生琵琶

艺术研讨会。 刘德海欣然莅临。 来自北

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资深理论家、评论

家、艺术高校研究生,分别从演奏、创作、理论

研究等各个方面, 阐述了刘德海琵琶艺术的

“回归之旅”。 在听取了各方人士发言后,刘德

海做了《回归江南文化摇篮》的主旨演讲。 “等

到江南丝竹回归之日,就是未来民族音乐繁荣

之时”,“我们要沿着‘丝绸之路’,在新的起点

上开启振兴‘民乐之路’,今天会上听到有一二

百次称呼‘刘德海’,使我觉得责任重大。 ”刘德

海深情感慨道。

与会期间, 我还有幸与刘德海先生闲聊、

交谈。 他告诉说,琵琶及丝竹音乐,要富有世界

共性、艺术个性、民族特性,只有通过不断交

汇、交融、交流,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在世

界的影响力。

在传统流派纷呈的当下,琵琶艺术交融着

江南丝竹生命力的根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质和个性。这就是琵琶大师刘德海那次给我的

深刻启示和印象。

相遇刘德海先生

宋祖荫

·6·

2020

6

25

交流平台

去年

11

7

日, 我受上海爱乐乐

团的委派,赴蓉参加“

2019

中国交响乐

(成都 )峰会 ”,印象颇深 ,会议虽仅一

天,却集中反映了全国交响乐业界现状

的大量信息, 遂萌发做一梳理的念头,

供关心交响乐发展的各界人士参考。

11

1

-7

日第五届西部交响乐周在成都举行。 “

2019

国交响乐(成都)峰会”作为该活动的“压轴大戏”由国家文化和旅

游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 也是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自

2005

年以来连续第十五次承办的年度行业峰会。

7

日全天,来自国内

65

支职业交响乐团的团长、 管理人员, 以及包括多位国内知名指挥

家、演奏家、作曲家和演艺机构负责人等逾

150

人出席了以“音乐

节和走出去”为主题会议,及西部交响乐周闭幕音乐会。

连续七天的西部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由四川、西藏、重庆、

新疆、陕西等十二个西部交响乐团,以及前来祝贺的天津和青岛

两地乐团出演;卞祖善、陈燮阳、汤沐海、邵恩、张国勇、谭利华、

俞峰等国内一线指挥家, 还有外籍指挥洪毅全、 马切罗尼等执

棒;关峡、卞祖善、谭利华、敖昌群等专家在“名家讲坛”上主讲中

国交响乐创作、中外交响乐发展和交响乐普及等议题;另举办了

以室内乐等形式的九场校园和社区的惠民音乐会。

一、全国整体交响乐行业发展趋势向好,形势喜人

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

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来,全国各省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或“实现从文化大省

到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次峰会最直观的结果就是

恰恰在这八年时间里,我国的注册登记交响乐团总量从

2011

42

个,至

2019

年增加到

78

个(据不完全统计),交响乐团的

队伍不断壮大令人兴奋! 此次参会乐团数量和代表也是历年来

最多的一次。

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拔地而起, 成为各地乐团焕发

勃勃生机的重要“引擎”。如成都发展目标是“三城三都”(世界文

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

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其中令人意外的是“音乐之都”。 然而,成

都的这些设想, 正在大力推进中。 市里原有一个娇子音乐厅,

2017

年和次年又分别建成云端天府音乐厅(

900

座)和城市音乐

厅(

1000

座)。这三个音乐厅成为此次“西部交响乐周”

14

场音乐

会的主要演出场地,此外,市里还有两个音乐厅正在建造中!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城市音乐厅,是西部最大、全国首个“四

厅合一”的演艺场所,个中包括

1600

座的歌剧厅、

1000

座的音

乐厅、

800

座的戏剧厅和

500

座的小音乐厅,以及北部一个万人

露天音乐广场,占地

45

亩,投资

23

亿! 建成后已划归四川音乐

学院所有, 使川音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超大型文化设施的音

乐院校。

7

日当晚的闭幕音乐会在该音乐厅举行, 内设阶梯式观众

席,座距较宽,镜框式舞台传出的乐声十分清晰,管乐打击乐与

弦乐声部间的音响比例适当,低音声部温暖而浓厚;舞台背后是

一组价值

3

千万元的管风琴,确为国内罕有的一流音乐厅。

政府主办的大型国际性文化活动为乐团搭建了调动潜力、

展示功能的平台。

2016

年下半年,杭州爱乐乐团接受市委领导

要求在杭州举办国际音乐节的任务。 乐团用足政府广告资源优

势,在市里立体的交通线路投放了三个月的大量宣传广告,并进

行节前的许多预热演出。 终于

2017

年,杭州国际音乐节横空出

世。音乐节举办了多次名家、名团音乐会和大师班等,实现现场、

转播、线上观赏

2.7

亿人次的覆盖,票房收入

100

万元,广告收

2

亿多。 此后,

2018

2019

年的杭州音乐节又进一步发展,节

目总量增加,

2019

年达到

46

项,还以“节套节”的形式,与柏林

爱乐卡拉扬音乐学校合作举行“国际铜管音乐周”。 同时,音乐

节、乐团获得了包括价格优惠的城市广告投放、四星级以上宾馆

的宣传物品分发等在内的各类资源,“钱塘江灯光秀” 也被纳入

了杭州音乐节中。 正因秉持“以城市的高度来认识乐团的功能”

的理念,使杭州国际音乐节成为乐团与城市深度互动、互相成就

的典型事例。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与“哈尔滨之夏”是哈尔滨大型文

化活动的两个热点。 落户哈尔滨的“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始

2014

年,为

2017

年获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批准的项目。为

的就是打造哈尔滨“国际音乐之城”。 随着国际音乐界权威评委

的到访、国际高手的同场竞技,提升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生活的品

位和档次。 不少获奖选手已成为在欧洲乃至全球超群的冠军组

合和瞩目新星,体现了这项音乐大赛的权威性和高规格! “哈尔

滨之夏”音乐会创办于

1961

年,

1996

年升级为国家文化部和哈

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音乐节,已经三十余届的积淀,以

“世界的舞台,百姓的节日,音乐的盛典”的定位成为城市的国际

音乐文化品牌,扩大了“国际音乐之城”的影响。这两项活动虽不

是哈尔滨交响乐团主办, 却为乐团搭建了施展能力和促进对外

交流的平台。

各级地方政府在财力上的大力扶持, 为新乐团的诞生和发

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相继成立的宁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

乐团、温州交响乐团等一批城市交响乐团崭露头角,成为中国交

响乐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也是各地加强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从而在获得当地市政府长期稳定财力支持方面拥有更顺畅的条

件和渠道。

2018

年原隶属于湖南省文旅厅的湖南交响乐团更名为长

沙交响乐团,在维持原有拨款不变的情况下,另有长沙市政府给

予财政支持的增量,获得湖南省和长沙市的双重支持,开创了省

市两级政府叠加拨款扶持的新模式,使乐团获得强大活力。

二、 抓住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机遇,克服困难,努力推

动乐团向前发展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交响乐团成立于

2002

年,

2017

年实行

音乐季管理模式,每年

22

套音乐会,每套曲目在成都演出的前

后,还争取到周边城市演出一场,实现“一套音乐会演出两场”;

同时,与区政府加强合作,在各区举行市民音乐会等普及活动;

此外,还建立一所川交附属小学,通过对小学生举办课外辅导和

课外活动,建成一所有古典音乐特色的小学。其业务策略的多样

化说明乐团对成都音乐环境和自身责任有准确的认知!

7

日晚由川交担纲峰会“压轴”音乐会,新加坡籍音乐总监

洪毅全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及杨新民、杨

首株的作品。演出几无瑕疵,声音整齐,音色富于变化,各声部力

量均衡,演奏员的演奏积极投入,且与指挥呼应密切。 指挥对作

品的诠释和对乐队的把控十分到位, 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意境

和张力。 我想成功的演出,除了精心排练外,还得益于川交实行

全球招聘,形成了中外音乐骨干组合的国际化演奏员队伍,显然

没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决计办不到的!

天津交响乐团在历史悠久、音效极佳的天津音乐厅常驻,获

得三倍于之前资金的支持。 自

2018

年起,天交率先推出“双城

记”系列音乐会,先后携乐团委约的原创作品走进北京、武汉、沈

阳等城市演出交流,拓宽演出市场,同时邀请当地交响乐团到天

津“回访”演出。 让天津观众能够欣赏到各地乐团的风采和承载

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天交音乐会的网络直播,在线观众一

1

万人左右,其他城市乐团来演出,这个数字常常突破

3

万,

说明乐迷欢迎“双城记”。无疑,乐团之间的交流切磋有助于取长

补短、提高水平。

三、 大力创作具有本土文化特色

的新作品, 是各地乐团推进当地文化

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下各地乐团紧紧抓住了当地在

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狠抓创作,推

出一批以当地历史、自然、人文和民俗为题材,以当地民歌、戏曲

和民间音乐为元素的交响乐原创作品, 成功地打造出乐团独特

的地域文化特色, 让社会意识到当地交响乐团的功能和价值。

“峰会”为江苏交响乐团、山西交响乐团、吉林交响乐团等四个乐

团和著名音乐人曾伟颁发了 《中国当代作曲家》 录音项目表彰

奖,表彰他们为

2019

年录制本地原创交响乐作品及中国作曲家

作品所作出的成绩。

近年来,四川交响乐团委约川音作曲系教授“组团”,创作了

交响组曲《红色丰碑》;沈交委约出生于辽宁的陕西作曲家崔炳

元,创作了交响曲《盛京故事》;深交委约张千一创作了交响套曲

《我的祖国》;转企多年的江苏交响乐团委约创作了交响曲《大江

南》;山西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周虹创作了交响组曲《又说山西

好风光》。 此外,还有众多原创交响乐作品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

资助项目。所有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将成为各乐团的

标志性品牌,从而形成用交响乐讲当地中国故事的创作高潮!

四、 关于此次“峰会”的感想

在一片“向好”的趋势中,也有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存在。

“峰会”中曾有一位前辈音乐家指出,“现在,庙造好了,和尚还没

有齐,香客更是不知在哪里。 ”他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问

题———培养更多的交响乐观众。

欧美乐团在长期运营管理中, 不仅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制

度模式,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观众群体。以美国纽约爱乐乐团

2017-18

年乐季为例,全年观众达

47.3

万人次。 足见其多年

培养交响乐观众的成效。交响乐进入我国虽有百年以上,但长期

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 相当一部分省市只是近十几年才有交响

音乐会演出,观众群体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即使在上海,观众总

量也在人口规模占很少比例。因此,培养交响乐观众是乐团长期

坚持的工作,必须作为乐团核心业务和长期发展战略列入规划。

培育交响乐观众需要“精准施策”。 交响乐观众和潜在观众

对交响乐的认知存有层次性差异,对交响乐的“兴奋点”有着很

大差别。 因此乐团在设计乐季计划时要细分市场兼顾到不同观

众层次的需求,从而推出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节目。 同时,各个不

同层级的观众群体并非固化而一成不变,尤其是未入门、有兴趣

了解和刚入门的观众,存在“进阶”或“退步”的两种可能,乐团如

何持续保持他们原有的欣赏意愿,并通过量变发展为“进阶”的

质变? 就必须通过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地安排音乐会的形式、内

容以“适销对路”。

提高艺术生产力是吸引和培养观众的一个关键。 如何让乐

队能够高质量演奏更多的作品、拥有更多的保留曲目,永远是乐

团艺术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成功策划“适销对路”音乐会节目

的前提。能否适应包括音乐厅乃至校园、社区等各种不同场合的

演出,要求乐团不仅拥有大乐队演出能力,更要有各种不同室内

乐组合的演出能力, 形成一个演出实体可同时完成多个演出的

工作形态, 又要求乐团缩短排练周期, 具备高效优质的排演效

率,并配合统筹安排人力物力的行政管理能力。

大力培养交响乐观众, 不仅是强化维系乐团生存发展的根

基, 更是乐团在我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的职责所在与不

容置疑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

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我们只有不断扩大观

众群体,让更多的他们在乐团的工作中得到服务和“获得感”,才

能推进整体民族文明素质, 培养和造就出大批具有高尚情操和

精神追求的“香客”。

回眸“2019中国交响乐(成都)峰会”

曹以楫

Page 4: 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想起维也纳的瘟疫 ...€¦ · 1=2 倒是清爽,怕就怕越想越想不清,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说我是不是有足够理由“恨”音乐?

·4·

2020

6

25

乐海人生

当前, 一股突袭而来的 “新冠肺炎” 疫

情仍在全球肆虐, 团结一心抗击疫情, 已成

为各国人民重中之重的大事。 前段时间, 为

配合国人抗击 “新冠肺炎” 疫情的斗争, 上

海电视台重新制作和播放了由陈念祖作词 、

左翼建作曲的 《非凡英勇》 一歌。 虽然这是

一首创作于

17

年前, 为歌颂与 “非典” 疫情

英勇斗争的医护人员的作品 , 可而今听来 ,

仍然是那么动人心弦和感人至深 , 鼓舞着

“白衣天使” 和国人们与病毒顽强抗争的勇气

和力量。

一首应景作品能有如此绵长的生命力和

感染力, 确非不易。 借 “五一” 小长假之际,

笔者采访了 《非凡英勇》 的曲作者左翼建。

临危受命, 从心底里流出的歌

“创作需要激情, 没有激情是写不出感

人作品的。 我的音乐旋律基本上是在激情涌

动时一气呵成 , 是从我心底里流出来的歌 。

而这种激情 , 又常常是在 ‘临危受命 ’ 中 ,

迸发而出。” 左翼建在介绍自己的作品创作过

程时, 很动情地这样叙说着, 歌曲 《非凡英

勇》 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说起 《非凡英勇》 的创作情景, 左翼建

至今记忆犹新 。 那是在

2003

年的 “非典 ”

疫情肆虐期间 , 成千上万的 “白衣天使 ”

们, 为拯救患者的生命, 无所畏惧地冲锋在

抗击 “非典” 的第一线, 深深地感动了全体

国人。

2003

4

25

日晚, 上海电视台紧

急行动, 欲在

36

小时之内举办一场赈灾义

演晚会, 以支援抗疫斗争。

26

日凌晨, 时任

上海电视台音乐编导的左翼建, 接到了词作

家陈念祖连夜创作的歌词 《非凡英勇》: “当

未知的阴云笼罩苍穹, 我们的前方依然是晴

空, 是你, 义无反顾仍带着从容, 温情的天

使显示英勇……” 左翼建读完歌词, 打开窗

户, 社区里万籁俱寂, 夜空中疏星几点。 此

时的他 , 脑海中跳跃出一幅幅 “白衣天使 ”

们紧张地抢救病人的感人画面, 浑身的热血

开始沸腾。 他赶紧坐在书桌前, 一串串音符

情不自禁地从笔下飞出, 天刚蒙蒙亮, 一首

感人真挚、 充满深情的歌曲问世了。 左翼建

对这首歌也感到十分满意: “这是在特殊环

境之中, 感情积累之后的自然流露。 我从凌

晨写到了天亮, 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是

一口气谱写出来的。” 紧接着, 由

40

余名节

目主持人, 如叶惠贤、 曹可凡、 袁鸣、 董卿、

欧阳夏丹、 叶蓉等马不停蹄地和上海交响乐

团 、 上海歌剧院等文艺工作者们一起协作 ,

在预定的时间内就录制、 拍摄了这部以 《非

凡英勇》 为主题的

MTV

17

年过去了, 在抗

击 “新冠肺炎” 疫情斗争的今天, 由著名歌

唱家廖昌永演唱的 《非凡英勇》 男中音独唱

版本, 同样深深地温馨人心, 激励着广大群

众与疫情奋力搏击的勇气。

作为音乐编导, 因工作性质和职责所在,

左翼建创作的音乐作品 , 常常是 “临危受

命”, 其作品主题又总是与国家发生的重大事

件紧密相连, 因而, 他的创作激情更是紧贴

时代的脉搏而跳动。

2008

5

月发生在四川

省汶川县的大地震, 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力

最大的地震之一, 造成了

8

万多人的死亡和

失踪。 当时电视台每天播放的抢险救灾画面,

一幅幅都紧扣着民众的心。 一天下午

4

点多

钟, 电视台领导召开了一个短暂的紧急创作

会议, 要求相关创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 以

配合汶川地震抢险做好宣传工作。 台领导拿

出了王平久创作的歌词 《生死不离》, 郑重地

把它交给左翼建, 明确要求他必须在第二天

早晨拿出曲谱。 又一次 “临危受命” 的左翼

建 , 瞬间被创作激情包围 , 在回家的途中 ,

汶川抢险救灾的画面, 时时地浮现在他的眼

前 , 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路上 , 《生死不离 》

的主旋律已形成了腹稿。 到家后, 他奋笔疾

书, 仅花了一个小时左右, 整个曲谱即顺利

完成。 晚上

7

点多钟, 他带着曲谱回到台里,

正巧碰见台领导。 台领导一见他就奇怪地问:

“你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回家写东西?” 他笑着

回答 : “我已经写好了 。” “什么 ? 你写好

了? 确定吗?” 台领导一脸疑惑地说出三个问

号。 他点了点头。 看到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

子, 台领导便召唤相关人员集结会议室, 当

左翼建深情地把作品唱完后, 台领导带头大

鼓其掌 。 两天后 , 当上海版本 《生死不离 》

的歌声唱响在赈灾晚会时, 观众们纷纷情不

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左翼建是领导心目中能担纲重任的主要

人选之一。 他 “临危受命” 创作的众多作品

也确实证明了他的创作实力。 如为邓小平逝

世创作的 《小平同志慢点走》 (何兆华词),

为 “印度洋地震、 海啸义演” 创作的 《四海

牵手》 (陈念祖词)、 为香港回归创作的 《香

港您好》 等作品, 他都是在时间紧、 任务急

的情况下, 通宵达旦地完成的, 其作品的质

量也是无可挑剔的 , 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他

“从心底里流出的歌”。

勤奋, 是向上攀登的阶梯

1952

11

月出生的左翼建, 是中国音乐

家协会、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上海音乐会

家协会会员, 一级作曲家。 成名之前, 他从

没有在任何音乐学校读过书、 求过学。 他有

兄弟

5

人,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均对民族乐

器的拨弄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 恰巧家中也

有多种陈旧的乐器, 如二胡、 笛子、 唢呐等,

他们自学弹奏, 竟无师自通, 各种乐器都能

“玩上一把”。 其中, 二胡是左翼建的强项。

7

岁时他就登台表演二胡独奏, 初中就读于虹

口中学, 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队长, 在舞台上,

他演唱、 演奏、 舞蹈都能 “露一手”。 临近毕

业时, 与一些同学写血书要求到黑龙江省呼

玛县插队落户, 因未到毕业分配时, 学校没

批准他的请求。

1970

1

月,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来上

海招收文艺兵, 虹口区群众文艺组推荐他去

报考。 此次歌舞团招收的主要是大提琴、 小

提琴演奏员, 而这两项乐器都不是左翼建的

强项。 主考官对他的评价是: 演奏虽不理想,

但乐感很强。 言下之意录取的可能性不大 。

区里的相关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 又一次告

诉主考官: “左翼建是个多面手的人才, 对

多种民族乐器都能来一下。” 主考官答应对他

进行第二次面试。 这一次面试, 他带上了好

多种民族乐器, 一番吹拉弹奏后, 主考官露

出了喜悦的笑容。 就这样, 左翼建跨进了南

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大门, 开始了他的军旅

文艺兵生涯。 几年后, 他的弟弟左翼伟考入

了兰州军区空军文工团, 如今是国内著名的

唢呐演奏家。

在前线歌舞团, 他的主要任务是大提琴

演奏, 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他

的琴技突飞猛进, 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此时

他又对作曲产生了兴趣, 立志要在作曲上有

所作为。

1972

年他开始尝试作曲, 买了很多

有关歌曲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每天通过收

音机收听歌曲, 边听边对作品进行分析, 还

每天背诵一首民歌。 他把谱好的曲谱虚心地

向歌舞团里的老同志指教, 龙飞、 陶思耀等

老作曲家们都耐心地指点、 精心地修改。 得

天独厚的学习优势和创作氛围, 使他的作曲

水平提升很快, 加上他的勤奋和努力。

1974

1

月, 左翼建谱写的第一首歌曲作品 《前

进吧, 祖国》, 被人民音乐出版社选用, 与唐

诃、 生茂等一些著名作曲家们的作品结集在

同一册中。 歌集中除了左翼建外, 其他曲作

者可都是当时响当当的 “大腕” 人物啊。

第一首作品的发表, 极大地鼓舞了左翼

建的创作热情, 更使他认识到 “学会作曲也

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关键在于努力, 勤奋

就是向上攀登的阶梯”。 从此, 他对作曲更痴

迷, 放弃了其他的娱乐活动, 把业余时间全

用在了歌曲创作上。 他的执着和勤奋, 也感

动了歌舞团领导。

1978

年的一天, 前线歌舞

团准备把陈毅元帅的诗词 《赣南游击词》 排

成舞蹈 《天将晓》 搬上舞台, 就把舞蹈的编

曲任务交给了左翼建。 对他来说, 这是一个

难得的显示创作水平的机会; 同时又是一个

难度很大的创作任务: 一是自己学习作曲时

间不长, 缺乏实践经验; 二是为舞蹈节目编

曲, 还未曾尝试过。 俗话说: 初生牛犊不怕

虎。 他没有丝毫胆怯就应承了下来。 此时正

逢假期, 好多战友都回家了, 他却留在了军

营, 把自己关在宿舍里边查阅资料边进行创

作。 没几天, 一部带有南昌采茶戏音乐基调

的舞蹈乐曲诞生了, 其中具有江西民歌特色

的主题歌 《天将晓》, 更让歌舞团领导和同志

们刮目相看, 给予了很高的赞赏, 当时南京

军区文化部部长沈亚威, 对左翼建这首主题

歌的评价是 “简洁、 简单、 好听, 歌曲作品

就应该像这样来创作”。 此舞蹈演出后赞扬声

一片, 获得了 “南京军区文艺创作舞蹈音乐

一等奖” 的殊荣, 后来还被选为解放军歌舞

团的演出剧目之一到朝鲜进行演出。

这部舞蹈音乐作品的创作成功, 是他音

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的音乐

创作才华由此显露出来, 其创作激情也越发

高涨, 又先后为歌舞团的多部舞蹈作品谱曲;

还为部队排演的话剧 《强台风往这里经过 》

和反映自卫反击战的电视剧等作曲, 其中歌

曲 《歌唱英雄杨建章》 获得了文化部二等奖,

歌曲 《飞吧, 青春的歌声》, 获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广播歌曲金奖。 他创作的众多群众歌曲,

也成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 “每周一歌” 栏目

的播放 “常客”。

17

年的军旅创作历程, 使左翼建从一个

普通的大提琴演奏员, 成长为一个知名的作

曲家。 然而, 他深深地知道: 十几年来的辛

勤创作虽然有了一定的作曲实践经验, 但系

统的作曲理论还是十分匮乏的, 要想在创作

上有所再提高、 再升华, 就必须要加强专业

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学习。

机会, 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6

年, 左翼建从前线歌舞团转业到上

海电视台, 分配在广告部任音乐编辑, 主要

工作是为广告配音乐, 这项工作他一干就是

七年。 其时他边工作, 边谋求深造。 于是他

花了

2

年的时间, 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

系 , 系统地学习

4

门主课和其他一些课程 ,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很

好的提高和升华。

1993

年, 上海举办首届 “戏歌大赛”, 左

翼建创作了两首戏歌参赛, 一首是越剧歌曲

《涛声依旧》 (陈小奇词), 另一首是评弹歌

曲 《弯弯曲曲的歌》 (李幼容词), 通过演唱

和评审, 这两首戏歌均被评为 “十大金曲”。

由此他的音乐才华震动了电视台领导, 他们

没有想到广告部还 “屈就” 着这么一条 “巨

龙” (左翼建生肖属 “龙”)。 在后几届上海

“戏歌大赛” 中, 他创作的扬剧、 沪剧、 京剧

等戏歌, 也纷纷获奖。 这位厚积薄发的上海

乐坛后来者, 赢得了都市音乐圈对他的很大

关注和青睐。

左翼建创作的多种戏歌屡屡获奖, 与他

从小学习和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 以及

后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钻研是分不开

的, 所以他能娴熟地驾驭舞蹈音乐、 音乐剧、

广告音乐、 戏曲音乐、 通俗歌曲、 军旅歌曲、

艺术歌曲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左翼建的音乐创作才华,

台领导将他调入了文艺部, 使他音乐才华的

施展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平台。 正如他所

说, 上世纪

90

年代, 是他音乐创作上的巅峰

期, 他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都是出自于这个

时期。 如

1996

年, 上海举行 “纪念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文艺晚会”, 他担任晚

会的艺术总监, 并创作了歌曲 《地球上的红

飘带》 (汤昭智词)、 音乐短剧 《石榴花开》

两部作品。 其中歌曲 《地球上的红飘带》 运

用了陕西民歌的音乐元素, 显得大气、 悲怆、

委婉, 深得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喜欢。

“搞音乐创作, 要多听好作品, 多研学

精品, 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观, 提升自己的

悟性。” 这既是左翼建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

得 , 更是在音乐创作的实践 。 他仍记得为

1997

年在上海举办的 “第八届全国运动会 ”

创作主题歌 《生命的放飞》 (薛锡祥词) 时

的情景。 运动会组委会提前了

1

年半时间向

全国征集 “全运会” 的主题歌, 收到了全国

各地的应征作品

1300

多首, 其中包括国内众

多的 “大腕 ” 音乐家们创作的作品 。 可是 ,

却难有一首满意的作品进入评审专家的 “法

眼 ”。 临近 “全运会 ” 举办日期已经为时不

多, 市领导非常着急, 又召开相关会议进行

布置 。 一天下午 , 电视台领导找到左翼建 ,

告诉他 “全运会 ” 主题歌的歌词已经确定 ,

但曲谱定不了, 要求他也为主题歌写写曲子。

左翼建开始没有答应, 因为全国已有那么多

的著名作曲家在写, 自己能行吗? 但抝不过

台领导的 “指示”, 只好答应 “试试看”。 这

一晚, 左翼建没睡好, 脑子里反复地背诵着

主题歌词。 快天亮时, 他的灵感猛地突现了,

一个转身下床, 挥笔疾书, 当火红的太阳从

东方升起的时候, 他把主题歌的曲谱初稿也

谱写成了。 当台领导们听了他的试唱后, 一

致认为很好 , 后又经作曲家朱良镇的润色 ,

使歌曲品味更加符合 “全运会” 的宗旨。 电

视台赶紧做了歌曲小样送到了组委会, 经专

家们反复讨论, 最终指定左翼建、 朱良镇合

作谱写的 《生命的放飞》 为 “全运会” 主题

歌 。 然而 , 作品还要送北京国家体委确认 ,

通过在北京对歌曲进行录音、 配器、 演唱等

一系列的制作后, 为作品更加增色不少, 经

有关部门审核, 最终被确定为 “第八届全国

运动会” 主题歌。

1999

年, 是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 左翼建

受台领导的重托, 深入到北京的 “阅兵村”,

用嘹亮、 豪放、 大气的曲调, 特为著名歌唱

家阎维文 “量身打造 ” 地拍摄了一部

MTV

《中国大阅兵》 (汤昭智词), 作为上海的一

份厚礼献给伟大祖国的

50

华诞。

此时的左翼建, 在台里不仅是一位优秀

的作曲家, 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电视片编导。

1997

年和

1998

年间 , 他与袁烨珉合作 ,

共同编导了 《唱得幸福落满坡》 和 《家在云

之南》 两部音乐电视艺术片, 均赢到了观众

的好评。 《唱得幸福落满坡》 获得了 “中国

电视星光奖二等奖” 和 “全国专题电视片艺

术片奖”; 《家在云之南》 获得了 “全国大众

电视金鹰奖” 和 “少数民族骏马奖”。 由他编

导的上海电视台 “音乐时空” 节目, 也是深

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

鉴于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98

年获得上海电视台 “十佳电视工作者” 光荣

称号。 同年, 作为上海新闻代表团成员之一

出访波兰。

1974

年第一首作品问世至今, 左翼建

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 已行进了

46

个年头,

他约写下了

1000

多首作品。 他如数家珍般地

说出了很多音乐爱好者们熟悉的作品 , 如

《母爱》 (陈念祖词)、 《师恩如歌》 (佟文

西词)、 《第一支歌里》 (钱武杰词)、 《五

十六个祝福》 (卢云生词)、 《回三峡》 (佟

文西词)、 《情牵太湖》 (李莉词) 等。 他创

作的这些歌曲 , 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

有的还被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青歌赛” 指定

为参赛选手必唱曲目之一, 还有的被选入了

音乐专科学校的教材。

他还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

片 《中国机长 》 创作主题歌 《我心飞翔 》

(张聿温词) 和 《中国空姐》 主题歌 《空姐之

歌》 (张聿温词); 为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

会创作会歌 《生命之约》 (陈念祖词); 为全

国教卫委创作 《爱眼歌》 (李成福词); 为儿

童音乐剧 《马兰花开》 创作舞台音乐; 以及

由王汝刚主演的在苏、 浙、 沪地区家喻户晓

的电视舞台剧 《红茶坊》 (梁定东词) 主题

歌等。 特别是大型史诗剧 《血色丰碑》 (编

剧黄玉燕), 他花了半年多心血为剧本及

4

插曲谱写音乐, 其中的女声独唱 《血染的芦

花》 和男声独唱 《远去的背影》 两首歌哀婉

凄美、 悲壮大气, 深受观众喜爱。 此剧连续

公演了十场, 最后一场登上了上海大剧院舞

台, 被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授予 “纪念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年———主题创作征集活动特别奖”。

他创作的歌曲 《跟你走》 (张海词), 成

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主旋律歌曲之一 ,

与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

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等一批极

有影响歌曲的词曲作家、 歌唱家的大名 (共

110

位) 一起, 被镌刻在江西庐山天合谷景区

长达

800

米的 “庐山龙脉” 上———主旋律音

乐石刻园。

上海电视台在

1999

10

月, 特为他举

办了 “《生命的放飞》 ———左翼建音乐作品演

唱会”, 作为台里成立

40

周年的庆贺活动节

目之一。

此外,他另为众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公

司、街道、部队创作了大量的校歌和企业歌。

已退休的左翼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 但

作为一名作曲家, 他仍然笔耕不辍, 常有好

作品问世。

2018

年, 他被上海广播电视系统

评为退休人员中的 “优秀共产党员”。 他自我

激励 : 工作退休了 , 但创作使命没有退休 ,

音乐人生情未了。 左翼建正用自己的音乐装

点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 讴歌时代英雄、 先

锋战士!

激情,迸发出感人的旋律

———访著名作曲家左翼建

孔鸿声

(上接第

3

版)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 强化大

家的档案意识。

制度颁布完成不是任务的终点, 一味

机械强压不见得收效最佳, 我们追求的是

博弈论中的系统整体最优解, 不是单个部

门或者单个个体的最优解。 在不触及基本

原则前提下, 要把握好照章办事和灵活变

通之间的平衡尺度, 尽可能最小化各部门

的收档工作量。 遇到同事质疑、 提反对意

见, 要耐心倾听给出解释, 取得对方理解,

如果确实存在规范条款不完善、 不合理的

情况 , 记录下来 , 待下次修订统一更正 。

我们要传递给同事们这样的讯息: 辛辛苦

苦收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全团乃至

全社会服务利用。 个体辛劳一时, 整体永久

受益, 何乐而不为?

据不完全统计,

2018-2019

年期间,艺档

部门为团内各部门、外部机构、业内人士提供

查档利用服务超

5000

人次。包括

140

周年画

册、全城交响、历史上的今天、宣传片、衍生

品、中国交响

70

年等几乎所有团庆项目背后

都有艺档的默默“输出”。 查档“输出”源自收

档“输入”,正因为体会到了好处,各部门的收

档积极性较几年前有了显著提高, 形成了正

向循环。 好几次笔者在电梯、 走廊中偶遇同

事,同事主动提及某某项目还没完成收档,马

上回去整理,一会送上来云云……

(作者供职于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档案室)

·5·2020

6

25

赏析论坛

提起弹词类曲种,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州弹词, 凭借艺人

“说、噱、唱、表、弹”扎实的基本功,极具标识性的流派唱腔,产生

的众多曲本,博得大批听众的喜爱,被学界诸多学者重视,并对

其唱腔、腔词关系、表演艺术各方面展开研究。 同处江南地区的

为人少知的四明南词,同样值得深入探究。笔者以四明南词为对

象,对其表演形式、历史及其当下现状进行简要阐述。

四明南词,又称“四明文书”,是宁波地区传统曲种。 源自于

文人群体的自娱自乐,据《宁波通史》记载,四明南词“原为明末

清初,类似于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逐渐演变成上

流阶层高雅的文娱活动,旧时每逢节日或寿诞、庆会等场合,主

人邀请四明南词艺人前来唱堂会。 四明南词以

“雅”著称,唱词词藻华丽,音乐清丽优美,与同地

区其他说唱曲种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也流传着

“南词进华堂,评话进茶坊,走书下农庄”的说法。

共性下的个性凸显

作为宁波地区的传统曲种, 四明南词有着弹词类曲种的共

性,采用说表相间、乐器伴奏的形式,但实际表演中还是稍有不

同,个性凸显。 据《鄞县通志》记载:“苏沪一带多二人相对唱说,

一效男音,一效女音。甬则一人独自唱说,兼男女音其副司管弦,

而不唱说。 ” 可以看出四明南词演出形式为一人演唱兼唱男女

音,其他艺人担任伴奏。这要求艺人需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

的扎实功底,技艺高超的名家因此相继涌现,例如被尊为“五公

座”中“铁三弦”戴善宝,有“宁波梅兰芳”美誉的何桂章等。 四明

南词唱腔以“五柱头”唱腔为主,其中【平湖调】是其基本唱腔,

【赋调】、【慈调】互为反调,前者常用于叙事、抒情,后者则更多表

述悲情,兼吸收乱弹腔系、时令小曲等曲调,以满足书目中展现

场景、刻画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要求。

曾有行话称“三分唱,七分随”,体现了伴奏与唱腔之间紧密

的关系, 也反向印证了伴奏对于唱腔的重要性。 伴奏从属于唱

腔,服务于唱腔,伴奏与唱腔在具体演奏中如何进行? 艺人之间

流传着一句艺诀:“你停我奏,你奏我停,你简我繁,你繁我简。 ”

说明了伴奏的停、奏、简、繁都基于唱腔旋律所给予的空间。

四明南词以“丝”、“竹”乐器为唱腔伴奏,早期以三弦、扬琴、

琵琶为主的 “三大件”,后尝试加入二胡、凤箫等乐器,逐渐固定

成为四明南词伴奏乐器组合形式,构成其独有音乐音响范式。根

据演唱者、伴奏乐器数量多少,有“单档”、“双档”、“三档”、“五档

“等划分。 多件乐器同时演奏同一条旋律,激发乐师对旋律的再

度“创作”,这种“创作”是基于乐器自身音色、演奏技法而进行

的。“扬琴点打点、三弦撑大面、琵琶蝶双飞、二胡一条线、凤箫翻

高低”,是对各件乐器在伴奏过程中所用的技巧、所发挥的功能

精准概括。在正式开场前后,乐师们还会演奏一些纯器乐曲用于

邀请、答谢观众。 这种形式自旧时“唱堂会”时已留存,乐曲内容

涵盖了江南丝竹乐曲《三六》《四合如意》,也有明清曲牌【柳金

娘】、【锁南枝】等,还有从奉化吹打套曲改编而来的《将军得胜

令》。通过这些曲调的吸收,经由乐师的演绎,形成了具有四明南

词风格的乐曲。

辉煌与渐隐

四明南词萌芽于明末清初,到清末处于上升期且势头迅猛,

这与宁波地区重视节日的风俗有着极大的关联, 促使从事四明

南词的艺人数量开始逐年增长。 “据统计,道光年间从事南词演

唱的艺人数量就已达到

280

余人”。侧面反映出四明南词的影响

辐射面开始逐渐扩大。 由于艺人地位低下,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由艺人、票友自发组织而成的乐班组织相继涌出,从历史上

颇具名气的四家乐班中管窥到当时四明南词繁荣发展景象。 例

如“崇德社”将各地的演出进行汇总、集中安排后书写在水牌上,

且根据艺人水平高低制定费用标准;“永裕社” 对传统书目逐字

推敲,不断丰富演出书目,除外,吸收外来曲调,“鼓励艺人们吸

收戏曲中的曲牌充实四明南词,如增加了【将军令】、【得胜令】、

【三六】等曲牌”,不断提高艺人演奏的技巧及水平。 除艺人在各

地演出外,又借助广播业在宁波发展的东风,四明南词的传播方

式产生新转变,艺人们开始走进电台演出,先由现场演唱四明南

词后改为录播。在四明南词发展过程中,与上海尚有一段时间的

交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明南词艺人开始北上,前往上海电

台演唱,获得一定程度的好评,四明南词的影响力从宁波逐渐扩

大到上海。 后因战争爆发,四明南词渐隐,直到解放后方逐渐恢

复。

在当下,四明南词的传承产生了一些转变,具体体现如下:

学艺方式从传统的拜师学艺,向开设专业戏曲学校转变,这为培

养四明南词传承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宁波四明南词传承

人陈祥源与陈雪芸便从培训班毕业走上演艺之路。 传播方式不

再局限于一方庭院之内,据陈祥源、陈雪芸回忆,他们当时常常

下乡演出,连唱几天,场下坐满了人。而当下,他们借助更为广泛

的传播形式,例如进入高校开办讲座、参与文化演出等方式,开

展传承与推广。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四明南词的演出队伍加入了

新鲜血液。 演出场地不断扩大,表演形式大胆尝试,从传统坐唱

逐渐演变成双档演唱,再到三人演唱。

在转变的同时,四明南词依旧保留了“雅”的内核。以传统作

品与时代新作为例:

传统作品《西湖十景》:“毕竟西湖妙不同,间

株杨柳间桃红。 远望青山重叠翠,近闻南屏敲晚

钟。 三潭印月如明镜,雷峰夕照似长虹。 湖心亭

在水中,行来曲院有荷风。花港水清鱼无数,仰望

双峰插云中。 苏堤春晓人烟集,平湖秋月映碧空。 闻得断桥桥不

断,孤山并不独山峰。岳王坟前铁人跪,千载遗臭骂奸雄,劝君行

善莫行凶。 ”

时代新作《阿拉宁波欢迎你》(节选):“慢慢走,悠悠弯,三江

美景人称赞。 月湖日湖水映景,轻舟荡漾泛波澜。 南国书城天一

阁,书香满誉海内外。千年古刹保国寺,雕栋画樑赛鲁班。天童寺

阿育王寺,小白塔遥望隔座山。 七千余年河姆渡,华夏文明传世

代。青山绿水绕溪口,浓浓乡情融两岸。日出磅礴东钱湖,与太湖

西湖来比美。 泱泱深水北仑港,巍巍屹立东海岸。 跨海大桥世称

绝,犹似巨龙卧大海。 ”

可以看出,时代新作《阿拉宁波欢迎你》在用词上更偏向口

语化,传统书目用词更为独到、精炼,不变的是两部作品文词上

凸显的“雅致”。

作为弹词类曲种中的一颗遗珠, 四明南词在自身发展过程

中也影响了同地区的其他音乐形式,例如曲艺中宁波走书、蛟川

走书;戏曲中甬剧,也有四明南词影响,并生发了宁波丝竹乐。可

以看到四明南词作为曲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这些受

其影响的剧种、曲种、乐种何尝不是一种延续? 当下四明南词虽

依旧活跃,但现状并不乐观,通过其种种转变,看出其需要不断

契合时代与审美,探索发展新的道路,期待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

2017

级硕士毕业生)

一年前,电视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的播出

带领着音乐剧“出圈”,不仅向大众普及了音乐

剧概念, 还凭借着明星效应带动了音乐剧票

房,大量粉丝群体的涌入直接对国内音乐剧市

场产生强烈影响, 一度引发社会 “现象级”话

题。 在“一票难求”的喧嚣面前,音乐剧行业内

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

发展冷静思考。 针对目前国内音乐剧原创力短

板的现状,“

2019

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应

运而生,力图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促进音乐剧

行业共同成长。

这里就要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场

“孵化计划”? 为什么是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化广

场”)策划主办?

早在九年前,文化广场开业之初便

提出“音乐剧为主”的品牌定位。 一路

走来,文化广场始终以“原版引进

文版

原创”践行着“三步走”战略,怀

着一份热爱为国内音乐剧市场竖起一

座标杆。 在引进原版音乐剧方面,文化

广场致力于“不以英美为中心,而以中

国人的审美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剧发

展道路———从法语音乐剧 《巴黎圣母

院》到英国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从

德奥音乐剧《伊丽莎白》到美国音乐剧

《歌舞线上》,赢得了口碑,赚到了票房。

在中文版制作方面,文化广场坚持“小

而美”的理念,在制作三个版本《极致百

老汇》集锦演唱会的基础上,连年推出

自制音乐剧《春之觉醒》(

2016

)《我的遗

愿清单 》(

2017

) 和 《拉赫玛尼诺夫 》

2018

) 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

2019

两部自制剧《我》《拉》首次开启国内巡演,足迹

遍布

24

座城市, 共计演出

104

场, 吸引观众

78000

余人次。 在原创音乐剧方面,文化广场连

续八年举办“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为原创

作品搭建平台,

36

台来自两岸三地和新加坡的

原创音乐剧,不仅拓宽了华语音乐剧的地域认

知范围,也见证了参演原创作品数量的不断增

长、制作水平的不断成长。

此外,借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专业平

台,文化广场已连续八年举办“国际音乐剧发

展论坛”,一共有来自日、韩、英、法等十多个国

家和地区的

70

余位嘉宾参与,以“音乐剧原创

力量的挖掘与汇聚”(

2016

)、“创新驱动发展,

融合应对挑战 ” (

2017

)、 “变与不变———新时

代,新观众,新审美”(

2018

)和《需求侧视野下

的中国音乐剧发展之路》(

2019

)等等为论坛主

题,以国际视野从创作、演出、运营等不同角度

展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不难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化广场在

音乐剧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坚持“引进与制作”

共同迈进,在剧院运营和剧目制作等方面积累

了专业经验与实践能力。 此次,文化广场发出

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征集令”,是顺应了当前

剧场生态和音乐剧行业发展的需要。

2018

11

月,文化广场首次发起“

2019

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 面向全球征集未曾

发表过的华语原创音乐剧作品, 汇聚行业资

源对其进行再度开发与修改, 从而实现工作

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 “孵化计划”

时长横跨一整年, 包含前期提供孵化系列讲

座、 分享会、 为参与者提供创作的支持与答

疑; 中期举行观众和评审共同参与的入围作

品剧本朗读会;后期将遴选出最终入围作品,

在年底呈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

接市场。 在首届孵化计划中,共有

77

部原创

音乐剧投稿作品,近

800

名观众报名观摩中期

的剧本朗读, 并在年底的工作坊呈现中吸引

1700

名观众报名, 从这些数字可见创作端

及市场端对原创音乐剧的高度期待。

历经一年,首届华语原创音乐

剧孵化计划以不足

200

万元的投

资 “孵化 ”

77

个剧本和

3

部新剧

《生死签》《对不起, 我忘了》《南唐

后主》, 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社会

普遍反响。自“期中汇报”的剧本朗

读之后,在孵化项目配备的专业导

师的点拨和帮助下,入选作品经历

剧本打磨、音乐丰满完善,融入编

舞、舞美、灯光、音响、服装设计等

等舞台化的表现形式, 用

40

分钟

的工作坊呈现方式得到观众的认

可与追捧。三部作品各有特色:《生

死签》是以青春期少年为主人公的

悬疑剧;《对不起,我忘了》是寓庄

于谐的魔幻剧;《南唐后主》是人物

展开细腻刻画的历史剧。其中,《南

唐后主》以两人饰演一角的表现方

式向德语音乐剧《莫扎特! 》致敬,

以超高人气获得现场唯一“破壳而

出奖”;《对不起,我忘了》用轻松诙谐的方式探

讨现代都市婚恋主题, 超现实的情节却相当契

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共鸣; 而笔者则对音乐层次

富有质感的《生死签》情有独钟,该剧节奏紧凑,

叙事巧妙不断反转,悬疑中带着幽默,令人十分

期待其完整舞台版的谜底揭晓。 虽然这些作品

要完成市场化对接尚待进一步完善, 但可贵的

是,“孵化计划” 为原创力提供了所需要的平台

和土壤, 也是给怀揣梦想的音乐剧从业者一次

逐梦的机会, 更是对原创音乐剧发展的一次全

新尝试与积极探索。从孵化成果来看,孵化过程

是对原创力量的最好扶持和磨练, 孵化计划对

作品的提升帮助很大。

据悉,“

2020

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已经

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孵化计划”特别开启

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用文字和音符来铭记

2020

年的春天。 目前,共收到

147

部投稿作品,其

6

部作品正式入围第一轮孵化阶段。

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项

目,“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 是对音乐剧市

场发展现状的及时回应, 为音乐剧行业发展专

门建立的培育机制, 为音乐剧产业发展提供良

性循环的探索实践。 希望孵化项目可以充分发

挥其小成本、可持续的运作方式,推动原创力量

的崛起和华语音乐剧的发展, 为音乐剧 “追梦

人”照亮前进的方向。

(一)

欧洲的歌剧院全球最多,有些即便不是歌

剧名城,但歌剧演出依然吸引全世界的歌剧爱

好者。 去年的歌剧之旅第一站,我即到了德国

的德累斯顿, 虽然因为行程原因只欣赏了一

场,但印象深刻。

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历史悠久,门面并不

显赫,但走进去发现大厅很宽敞。 就在我买了

节目册准备进场时,发生了一个插曲———工作

人员要我把随身带的旅游外衣寄存。 我问:剧

场里有空调吗? 答:有。 我说:所以我要带上外

衣。 答:我们这里有规定,除了衬衣、马甲、西装

礼服,其他衣服都不能带。 我说:如果我承受不

了空调,感冒呢? 工作人员摇摇头,意思这个他

们是不管的。 我说:我去过萨尔茨堡、维也纳、

慕尼黑、拜罗伊特等等,从来没有受到这样的

限制,为什么你们要这样? 对方依然摇摇头,两

手一摊。 无奈之下,我只得身穿衬衫马甲进场,

心想,如果受不了空调,就看半场。

进场后感觉,场内的温度空气很舒适。 中

场休息时才发现, 原来每一个座位靠背的上

方 ,都有一个空调出气口 ,微风徐徐 ,若有若

无,非常舒适。 这样的空调装置,我还是第一次

看到,科学人性。 至于进场时的规定,我后来了

解到,因为德累斯顿地处原先的东德,他们对

观剧礼仪和着装的要求还比较老派,没有与时

俱进。

当晚观赏的是莫扎特《唐璜》,由当今乐坛

饰演唐璜第一人的意大利著名低 男中音

Ilde鄄

brando Darcangelo

出任主角。

2016

年,我曾在萨

尔茨堡艺术节上欣赏过他的唐璜,

2018

年又在

伦敦皇家歌剧院看他反串唐璜的仆人莱波雷

洛,但那晚仆人抢了主人的风头。 这就是明星

的魅力。相比

2016

年的唐璜,此番

2019

年德累

斯顿的唐璜依然星光熠熠、神采飞扬,与

2016

年相比,已经感觉到了年岁的痕迹。 德累斯顿

的 《唐璜 》还有几个看点 ,一是导演的理念前

卫, 一开场的场景似乎像唐璜开设的风月场,

舞台布景的转换也非常自由,随心所欲———是

否昭示了唐璜在两性上的随心所欲? 另一处是

结尾,删除了大团圆宽恕的合唱,恢复最早的

首演版。 乐队非常棒,用现代管弦乐队演奏出

古乐的韵味,指挥兼任羽管键琴的主奏。

(二)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历史名城,旅游热

点,它的歌剧和音乐会演出,早年在欧洲也是

榜上有名。 到了布拉格,我先去了在捷克最著

名的布拉格国家歌剧院,在门口,碰到有人发

传单,原来布拉格的几家剧院面临破产,希望

大家赞助。 心头一惊。 走进剧院,眼睛一亮———

精雕细琢,金碧辉煌,极富贵族气派,连每个座

椅的用漆都非常考究,这样的歌剧院如果要破

产,实在可惜———也许现在的欧洲经济真出了

问题。

布拉格歌剧院以演出捷克等东欧歌剧为

主,我们在此先观赏了斯美塔那《达利波》,相

比他的民族歌剧《被出嫁的新娘》,表现民族英

雄的《达利波》有些瓦格纳色彩,作曲家生前自

己比较看重。 当晚的演出卡司阵容几乎都是捷

克演员,水平实力齐整,原汁原味。 饰演达利波

的男高音和饰演米拉达的女高音最为出色,旗

鼓相当,演唱俱佳。 中场休息时,看见在走廊围

墙上挂满了歌剧院历史上演出《达利波》的剧

照,彰显歌剧院独特传统。

第二天去布拉格城邦剧院。 到了门口,又

碰到了发传单的人,原来在布拉格,四家剧院同

属一个联盟:布拉格国家歌剧院、城邦剧院、卡

林剧院、还有一个音乐厅———都面临破产。 其

中的城邦剧院是布拉格最古老的歌剧院,古色

古香,小巧玲珑,约六百多个座位,当年莫扎特

的《唐璜》就在这里首演,剧院大门前有铜牌标

示,也是剧院的至高荣耀。 当晚,我们欣赏的正

巧也是莫扎特《唐璜》,身临其境,有一种时光穿

越之感。 导演在有限的舞台上“螺丝壳里做道

场”,物尽其用(一种道具派多处用场),人尽其

力(舞蹈演员群众演员合唱演员交叉上台),呈

现了一台有趣的“迷你型”《唐璜》。 演员演唱生

动自然,善与观众交流,饰演莱波雷洛的演员还

拿着香槟酒到台下与观众互动。 从服装、表情、

气氛来看,观众大都是本地市民,他们的观剧热

情感觉比意大利观众还要高,前晚在《达利波》

的现场我已经领教,此晚演《唐璜》,观众掌声频

频,气氛热烈,我身边的一位老太太时不时地发

出咯咯笑声,颇有些“肆无忌惮”,这样的情景在

大歌剧院难得一见。 城邦剧院虽小,居然也有

六层座位,音响效果自然没话说,真是小有小的

妙处。

在布拉格的最后一场,也是此次音乐之旅

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布拉格歌剧院的《卡门》。

捷克民族的波西米亚风格,对《卡门》中的吉普

赛风情还是一脉相通的,因此这个制作以波西

米亚元素贯穿全剧,更有一种原生态的质感和

韵味(布景、色彩、舞蹈……)。 演出中最大的亮

点是饰演卡门的

Hebelkova

(可能是捷克或东欧

人)

,

集美艳、性感、善歌、能舞于一体,演唱极其

投入,表现人物形神兼备,极富爆发力,屡屡震

撼全场! 甚至想,如果卡拉斯在世演《卡门》,也

不过如此吧。 以一场豹尾结束本次音乐之旅,

甚感满足。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同行者发现,当

晚的卡门饰演者与再前一晚《达利波》中女主角

米拉达(女高音)居然是同一位演员! 因为没买

到《达利波》节目单,后经多人仔细核实,果然是

同一位演员! 这太惊奇了,无论扮相、表演、声

区、音色,真难以想象是同一个人。 而且仅相隔

一天却饰演两个不同声部的角色,实力不同凡

响! 如此出色的歌手,应该出现在更大的舞台

上。 以后哪位乐迷朋友去布拉格观歌剧,一定

要留意这位女演员。

在德累斯顿、布拉格看歌剧

任海杰

2019

四明南词:浙东地区的曲艺遗珠

张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