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醫學廣場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2 26 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全球流行趨勢 文/ 張懷陸 張曉雲* 高雄市 國軍左營總醫院外科部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 前 言 輔助及另類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已漸受西方重視及推崇,尤其近年來 在已開發國家的醫療保險體系中,也逐漸提供病患西 醫以外的醫療方式,例如: 順勢醫學、自然醫學、中 醫、針灸療法及整脊療法等。輔助及另類醫學在許多 西方醫療人員、病患、立法者及衛生機構之中,儼然 成為新世紀醫療照護中最受關切的議題。美國Garrow Egede針對病人進行調查研究顯示,使用輔助及另類 醫學的人,同時對預防健保、急診及門診等服務,都 有較高的使用率 (1) 。由此可見,看診率愈高的病人, 使用此療法的可能性及比率愈高。事實上,病人尋求 輔助及另類醫學的主要原因,與患有慢性、折磨或無 法根治之疾病有關。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生物醫學 迅速的發展成為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之主流醫療照護 系統,但西醫向來以治療疾病為導向,較缺乏以全人 之身、心、靈整體照顧的理念。因此隨著人類平均壽 命之延長、慢性病及退化性疾病之增加,生活品質便 成為現代人生命中之重要的指標,除了治療疾病,病 人花更多的時間及精神在求助於輔助及另類醫學,以 維持身心健康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自1980年來學術界 發表許多有關輔助及另類醫學的研究論文與評論,許 多國家現在也有其獨立的學術性雜誌,由此可知輔助 及另類醫學的蓬勃發展,身為醫療照護人員更應正視 此議題。本文有見於國內文獻較少統整各國民眾使用 輔助及另類醫學的情形、其類型及使用於何種疾病, 經由搜尋醫療相關資料庫如PubMed Proquest and EBM,將近期內之研究CAM相關統整分析,期望能改 變醫療人員對輔助及另類醫學的態度,進而增加對其 相關議題之重視。 輔助及另類醫學(CAM)之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2 年提出傳統與另類 醫學的全球策略,其目的在確立傳統醫學及另類醫學 發展應有的地位。該組織對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定義 是:泛指治療方法(approach) 、操作應用(practice) 知識及信念,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為主的醫療、心 靈療法、操作技術及運動 (2) 。但最廣泛被使用的定義 則是來自於199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輔助及另類醫學中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它定義輔助及另類醫學是指一群 不屬西方正統醫學的醫療,其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醫 療及健康照顧體系、執業方式與產品 (3) 。又由於世界 各地的輔助及另類醫學的種類玲瑯滿目,所以NCCAM 將其劃分成5大範疇: 1. 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 泛指有完整 之理論基礎和臨床實務,如中醫、順勢醫學及印度 醫學。 2. 身心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泛指促進心靈能力 之療法,如藝術療法及祈禱。 3. 生物療法(biologicallybased therapies)泛指利用自然 界之物質,如草藥及健康食品。 4. 操作及身體療法(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 泛指用手或移動身體之操作治療,如整骨 和按摩。 5. 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則分兩類型,一為生物場 療法 (biofield) 利用能量來治療,如氣功和靈氣 (Reiki) 。另一為生物電磁場療法利用電磁之能量來 治療(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y),如磁療。 全球流行趨勢 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證實非主流的輔助及 另類醫學正逐漸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及使用。在兩個 美國及澳洲的長期研究中發現,過去十年內輔助及另 類醫學之使用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美國哈佛大學 Eisenberg 教授及其同事於1990 1997 的全國電話調 查研究顯示,美國成年人使用率由33.8% 穩定地成長 42.1%,人們除了接受此療法之外,也自行掏腰包 支付其治療費用。同研究並指出,大眾花費在此療法 之費用於七年中增加了45.2%1997 年推算花費約為 36-47 億美元,而其中約12.2-19.6 億美元來自使用者 之荷包 (4) 。美國並於1992年成立輔助及另類醫學之辦 公室,1998年擴充為國家中心,增加經費負責相關之 研究。在澳洲由阿德雷得大學(Adelaide University) McLennan醫師於1993年及2000年針對州內隨機家庭訪 查研究中顯示輔助與另類療法的使用率從 48.5% 增加 52.1%,整體花費超過兩倍的成長,7年內由98萬澳幣大幅成長至23 億澳幣 (5) ,這些研究証明了一個 趨勢,就是輔助與另類醫療之流行性及普遍性。 本文整理各國近年來針對一般成人對輔助與另類 醫療之使用率研究發現差異性由10%76%不等(表 58

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全球流行趨勢 - tma.t · 醫學廣場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6 2008, vol.51, no.2 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全球流行趨勢 文/ 張懷陸 張曉雲*

  • Upload
    buique

  • View
    255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醫 學 廣 場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226

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全球流行趨勢文/ 張懷陸 張曉雲* 高雄市 國軍左營總醫院外科部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

前 言

輔助及另類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已漸受西方重視及推崇,尤其近年來

在已開發國家的醫療保險體系中,也逐漸提供病患西

醫以外的醫療方式,例如: 順勢醫學、自然醫學、中

醫、針灸療法及整脊療法等。輔助及另類醫學在許多

西方醫療人員、病患、立法者及衛生機構之中,儼然

成為新世紀醫療照護中最受關切的議題。美國Garrow 及 Egede針對病人進行調查研究顯示,使用輔助及另類

醫學的人,同時對預防健保、急診及門診等服務,都

有較高的使用率(1)。由此可見,看診率愈高的病人,

使用此療法的可能性及比率愈高。事實上,病人尋求

輔助及另類醫學的主要原因,與患有慢性、折磨或無

法根治之疾病有關。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生物醫學

迅速的發展成為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之主流醫療照護

系統,但西醫向來以治療疾病為導向,較缺乏以全人

之身、心、靈整體照顧的理念。因此隨著人類平均壽

命之延長、慢性病及退化性疾病之增加,生活品質便

成為現代人生命中之重要的指標,除了治療疾病,病

人花更多的時間及精神在求助於輔助及另類醫學,以

維持身心健康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自1980年來學術界

發表許多有關輔助及另類醫學的研究論文與評論,許

多國家現在也有其獨立的學術性雜誌,由此可知輔助

及另類醫學的蓬勃發展,身為醫療照護人員更應正視

此議題。本文有見於國內文獻較少統整各國民眾使用

輔助及另類醫學的情形、其類型及使用於何種疾病,

經由搜尋醫療相關資料庫如PubMed,Proquest and EBM,將近期內之研究CAM相關統整分析,期望能改

變醫療人員對輔助及另類醫學的態度,進而增加對其

相關議題之重視。

輔助及另類醫學(CAM)之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2002年提出傳統與另類

醫學的全球策略,其目的在確立傳統醫學及另類醫學

發展應有的地位。該組織對輔助及另類醫學之定義

是:泛指治療方法(approach)、操作應用(practice)、知識及信念,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為主的醫療、心

靈療法、操作技術及運動(2)。但最廣泛被使用的定義

則是來自於199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輔助及另類醫學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它定義輔助及另類醫學是指一群

不屬西方正統醫學的醫療,其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醫

療及健康照顧體系、執業方式與產品(3)。又由於世界

各地的輔助及另類醫學的種類玲瑯滿目,所以NCCAM將其劃分成5大範疇: 1. 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泛指有完整

之理論基礎和臨床實務,如中醫、順勢醫學及印度

醫學。

2. 身心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泛指促進心靈能力

之療法,如藝術療法及祈禱。

3. 生物療法(biologicallybased therapies)泛指利用自然

界之物質,如草藥及健康食品。

4. 操作及身體療法 ( manipulat 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泛指用手或移動身體之操作治療,如整骨

和按摩。

5. 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則分兩類型,一為生物場

療法 ( b i o f i e l d )利用能量來治療,如氣功和靈氣

(Reiki)。另一為生物電磁場療法利用電磁之能量來

治療(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y),如磁療。

全球流行趨勢

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證實非主流的輔助及

另類醫學正逐漸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及使用。在兩個

美國及澳洲的長期研究中發現,過去十年內輔助及另

類醫學之使用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美國哈佛大學

Eisenberg教授及其同事於1990至1997的全國電話調

查研究顯示,美國成年人使用率由33.8% 穩定地成長

至42.1%,人們除了接受此療法之外,也自行掏腰包

支付其治療費用。同研究並指出,大眾花費在此療法

之費用於七年中增加了45.2%,1997年推算花費約為

36-47億美元,而其中約12.2-19.6億美元來自使用者

之荷包(4)。美國並於1992年成立輔助及另類醫學之辦

公室,1998年擴充為國家中心,增加經費負責相關之

研究。在澳洲由阿德雷得大學(Adelaide University)之McLennan醫師於1993年及2000年針對州內隨機家庭訪

查研究中顯示輔助與另類療法的使用率從 48.5% 增加

到52.1%,整體花費超過兩倍的成長,7年內由9億8千萬澳幣大幅成長至23億澳幣(5),這些研究証明了一個

趨勢,就是輔助與另類醫療之流行性及普遍性。

本文整理各國近年來針對一般成人對輔助與另類

醫療之使用率研究發現差異性由10%至76%不等(表

58

醫 學 廣 場TAIWAN MEDICAL JOURNAL

272008, Vol.51, No.2

1),其中發現使用率較高的國家多遍佈於亞洲,

如:新加坡(6)、日本(7)及台灣(8)。而使用率較低的國

家則位於歐洲,如:英國(9)及瑞典(10)根據美國2002年國內健康訪查之資料顯示,62.1%的成人於過去一

年內有使用過輔助及另類醫學(11),換算成人口比約

為1億8千萬的美國人在使用這些療法,數字非常驚

人。然而各國有不同的使用率,主要有幾個原因,

(1)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地域性、文化背景及歷史

背景不同,(2)可控制的因素如:對輔助與另類療

法之定義、使用療法的範圍、研究設計及調查方法各

有差異。例如在英國,只針對由輔助與另類療法師所

開之療法做調查,並未包含療法來自於店家或賣場;

在瑞典,只針對生物療法做調查;在美國則包含27種不同之輔助與另類療法;台灣之研究更涵蓋全部的輔

助與另類療法;新加坡及澳洲之研究,則分別針對輔

助與另類療法及療法師做調查。雖然如此,由於每項

研究都來自西方醫療人員所調查,而這樣的數據已引

起另類治療師、醫療人員、研究人員、學術界、政府

機構和其他的探究者之興趣,為什麼病人會嘗試另類

醫學?什麼療法是最常被使用的?誰又正在使用這些

療法?什麼是有效的或有害的?以及他們對西方醫療

人員可能之影響。

表1 各國使用輔助與另類醫學之現況

作 者 人數 (反應率) 使用率 流行之療法 (%)

Lim et al.(6)

(2005) Singapore468 (72.2%) 76% CAM practitioners

Chinese medicine (88)Mala Medicine (8)Indian Medicine (3)Other (1.7)

CAM therapies

Chinese tropical (25.4) Chinese herbs (23.7) Ginseng (13.1) Massage (7.8) Acupuncture (5.2)Jamu/Malay bomoh (2.6)

Barnes et al.(11)

(2004) USA

31,044 (74.3%) 62.1% 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

Acupuncture (1.1)Homeopathy (1.7)Naturopathy (0.1) Ayurveda (0.1)

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Natural product (18.9)Diet therapies (3.5) Megavitamins (2.8)Folk remedies (0.2

Manipulative therapies

Chiropractic (7.5) Massage (5.0)

Mind-body therapies

Self prayer (45.2)Relaxation techniques (14.6) Meditation (7.6)

Energy therapies

Tai-Chi (1.3) Reiki (0.5)

Thomas et al.(9)

(2004) UK

1794 (65%) 10% Practitioner-based therapies

Osteopathy (1.9)Homeopath (1.9)Chiropractic (1.6)Acupuncture (1.6)Herbalism (0.8)Visited at least one of the above five (6.4)

Massage therapy (2.1)Aromatherapy (1.7)Reflexology (1.6)Spiritual healing (0.7)Nutritional therapy (0.5)Other practitioners (0.6)

MacLennan et al.(5)

(2002) South Australia3027 (70.4%) 52.1% (AM)

23.3% (AT)Alternative medicine

Vitamins (36.4)Aromatherapy oil (15.3)Herbal medicines (13.4)Mineral supplements (10.6)

Alternative therapists

Chiropractors (16.7)Natural therapist (6.0)Acupuncturist (2.8)Homeopath (1.2)

59

醫 學 廣 場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228

全球流行之輔助與另類療法

輔助與另類療法主要源起於歷史久遠且深植於文

化傳統之中,因此每種民族所使用的療法各有差異(12)。不過近年來隨著科技資訊的傳播及新移民的遷

居,各國陸續引進不同於傳統的新興療法,如國內常

見的生機飲食、芳香療法及健康食品都屬舶來品。

本文就以NCCAM的分類作各國之比較,但大致

可分為兩大族群:歐美及亞洲(表1)。第一類另類

醫學,歐美以自然醫學(naturopathy)、順勢醫學

(hemopathy)及針灸(acupuncture)較為流行;亞洲

則以傳統中醫或相關傳統醫學。第二類生物療法則以

健康食品及維他命在各國都非常普遍流行。另外歐美

以自然產品如西方草藥及礦物質;亞洲則以中藥為主

流。第三類身心療法,在各國所流行的不大相同,在

美國最多人使用自行禱告來達到身心平衡,在英國及

澳洲則流行芳香療法(aromatherapy),在台灣則是

以〝收驚〞為主。第四類操作及身體療法,總體來說

整脊(chiropractic)、整骨(osteopathy)及按摩在各

國研究中都屬最常見的療法,台灣則以推拿刮痧最常

見。第五類能量療法因各國研究之差異性大,所以難

以比較,但太極(Tai-Chi)及氣功(Qi-Gong)常出現

於療法之中。綜觀文獻研究顯示,全球最流行的五大

輔助與另類療法,乃以生物療法中的(1)健康食物,

(2)草藥為冠,接著是以操作及身體療法,(3)整

脊,另類醫學,(4)順勢醫學,(5)中醫和針灸。

常使用於何種疾病

美國Barnes及Powell-Griner(11)的研究分析顯示,

一般成人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以下背痛為最常見,接

著有感冒、頸部疼痛、關節痛及僵硬、焦慮或憂慮、

關節炎或痛風、消化道疾病、嚴重性頭痛、睡眠問

題…等問題。在新加坡,輔助與另類療法最常使用在

關節扭傷,其次為下背痛及關節痛、消化道病、慢性

疼痛、感冒、骨折、疲憊、癌症、氣喘、糖尿病、發

燒、血壓高、焦慮、腎病、肝炎、肺結核及心肌梗塞(13)。在台灣以骨骼肌肉疾病病患最多,其次為感冒、

過敏性鼻炎、消化道疾病、皮膚病、頭痛、高血壓及

作 者 人數 (反應率) 使用率 流行之療法 (%)

Evening primrose oil (8.0)Ginseng (5.0)Homeopathic medicines (4.3)Chinese medicine (3.2)

Iridologist (1.2) Reflexologist (1.2)Aroma therapist (1.3)Herbal therapist (0.9)

Lew-Ting(8)

(2003) Taiwan

1,517 (87.1%) 75.5% Substance absorption and intake (64.2)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44.1)Health foods (24.3) Organic diet (19.5)Herbal products (18.6) Aromatherapy (15.7)

Spiritual healing by othersAbsorption frighten (收驚, 10.9) Gi-tou (祈禱, 3.0) Fortune-telling (命理, 2.8)Taoist (2.6)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intervention (50.6) Kneading (推拿, 24.8)Scraping (刮痧, 24.2)Massage (21.1)Acupuncture (17.1)Chiropractic (7.7)Cupping (拔罐, 6.4)

Physical exerciseExercise (1.1)Self prayer (0.5)

Yamashita et al.(7)

(2002) Japan1,000 (23 %) 76% Nutritional and tonic drink (43.1)

Dietary supplement (43.1)Health-related appliances (21)Herbs or OTC Kampo (17.2) Massage or acupressure (14.8)

Ethical Kampo (10)Aromatherapy (9.3)Chiropractic (7.1)Acupuncture (6.7)Homeopathy (0.3)Others (6.5)

Nilsson et al.(10)

(2001) Sweden5794 (72.1%) 30.5% The concomitant use of biological

remedies and vitamins (13.7) Vitamins/minerals (11.7)Other CAM remedies (5.1)

There are 173 different CAM preparations were recorded

60

醫 學 廣 場TAIWAN MEDICAL JOURNAL

292008, Vol.51, No.2

心臟病(8)。雖然有些國家之研究未針對疾病作調查,

但仍調查其使用之原因,如Thomas 及Coleman的研究

指出,62%的英國人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主要是針

對治療疾病且已先看過西方醫療,34%的人則希望增

進健康狀況或預防疾病(9)。澳洲MacLeann的研究則發

現34.6%的人希望預防疾病、17.8%則希望治愈疾病及

31.3%的人兩者都有(5)。

由此研究數據顯示一般人都希望藉由輔助與另類

療法來達到解除病痛,尤其是患有長期慢性疾病之病

人。Ernst 及Cassileth 在1998年針對癌症病患作輔助與

另類療法使用率的統合分析,來自於不同國家的26項研究當中,癌症病患的使用率從9%至64%不等,但在

眾多國家中台灣癌症病患使用率最高(14)。同年Ernst針對風濕科之病人作系統性分析,在14項各國研究中病

患由30%至接近100%不等的使用率(15)。在1999年又針

對兒童病患,由11項各國研究顯示使用率之差異由9%至70%不等(16)。在2000年的統合分析中顯示,皮膚科

病患的使用率維持在35%至69%左右(17)。雖然研究結

果顯示不僅在疾病別的使用率不同,在各國間的使用

率也不一致。但其結果卻一致顯示各個國家及其醫療

體系,均存在此問題及議題,待醫療人員來重視。

潛在危險性

大部分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的人,都未具有相關

專業知識或未經由醫療人員的建議而使用(4),並且多

重求醫行為使病人的服藥變複雜化,許多病人都認為

只要分開服藥就能減少其藥物之交互作用。但事實上

交互作用最危險的地方並不只在腸胃道,也在血液

中。所以經由消化吸收後全部的藥物都在血液中交互

作用,包括:藥物與食物、藥物與藥物、藥物與中藥、

藥物與草藥、藥物與健康食品。而這些交互作用有可

能減弱西藥之作用也可能增強其藥效,但更可能產生

不良的副作用。正如許多健康食品及中藥已經證實對

人體有療效,但也會與西藥交互產生不良反應,如維

他命A、C及E,會影響凝血功能,大蒜及人蔘與抗

凝劑使用則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性。在國內外也有許多

個案報告顯示同時使用西方醫療及輔助與另類療法所

出現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器官受損甚至死亡,因此

醫療人員在這方面的問診、教育及研究都應當予以重

視。

討 論

輔助及另類醫學的迅速發展,主要是病人對自我

健康照護自主權的展示,病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主權控

制自己的身體狀況以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尤其病人

多半不願意放棄現代醫學之治療,更想使用這些療法

來輔助西醫,並且用於同一種疾病上。但他們卻較少

與醫療人員討論此事。由上述已知生物療法,如草藥

及健康食品是各國最常被使用的療法,當病人自行使

用這兩種療法,又無經過醫療人員的會診時,常可能

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及交互作用之危險。另外,西藥與

輔助及另類療法之藥物交互作用,是需經由時間與醫

療個案報告人數的增加才能慢慢的明朗化,並非通過

政府機關的認證及上市許可就萬無一失。因此,如果

在問診時獨漏這方面的問題,就無法確實診斷病人的

症狀是來自於個人源發之疾病或是自行治療服藥所造

成的副作用,此情形也間接的影響到發表個案研究報

告的機會。因此希望藉由本文獻之統整分析,增加醫

療人員對輔助及另類醫學,所遍及常被使用的類型及

常用於何種疾病之了解,作為問診之參考。

輔助與另類醫學在全球日漸普及,尤其人們喜好

多元化的醫療行為,正視此醫學是必要的。另外此類

醫學對西方醫學所造成的衝擊,不只在病人的使用率

上,也影響在醫學教育上。從美國醫學院的一項研究

顯示,另類醫學的臨床醫生在 1994 和 2010 之間會

成長88%,但相對在西方醫學之臨床醫生只成長 16% (18)。因此不管是主流、非主流、另類、輔助、東方或

西方醫學,每個醫療體系皆有其不同之社會意義、存

在價值及負責不同的醫療功能(19)。因此如何整合這些

醫療體系以達到以全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是至今在

美國、澳洲及英國各主要醫學院努力的方向,這包括

設立研究單位、建立整合性醫學系及教授整合性醫學

於醫療相關科系。因此國內在醫學教育上,也應加強

醫療人員對輔助與另類醫學的認識,並以客觀的態度

來尊重病患之自主權,並提供他們在照顧諮詢上的需

求。

雖然現今輔助與另類醫學已備受重視,並陸續有

以其為主題的評論、調查研究、實證研究刊登於具權

威的生物醫學雜誌,但仍有許多療法缺乏科學驗證,

且仍以傳統經驗教授。因此為了維護全民之健康及管

理輔助與另類醫學之使用安全性,應參考西方醫學,

61

醫 學 廣 場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230

利用實證醫學建立輔助與另類醫學應用於西醫之研究

依據、依照病患之情境做有效率的整合相關研究,來

做正確及謹慎的臨床決策。希望藉由輔助與另類醫學

的蓬勃發展,刺激西方醫學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盼

望將來可從實證醫學之臨床試驗依據中,整合西方醫

療與輔助療法,進而超越以往的傳統醫學。

結 語

世界衛生組織之全球策略,主要目的是希望促使

各國政府正視及管理輔助與另類醫學治療,並規劃該

療法之合宜、合理之安全使用,進而納入衛生健保系

統。台灣社會的醫療型態一直維持多重取向的求醫行

為,病人及家屬常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嘗試不同的治療

方式,例如西醫、中醫、偏方草藥、健康食品或任何

另類療法。現今西方醫學開始嘗試將這些另類醫學

整合於正統醫學教育及臨床實務中,成為整合醫學

(integration medicine),此將成為新世紀醫療照顧中最

受矚目的醫療系統。因此身為台灣醫療人員的我們應

以寬闊的長遠眼光,更重視的態度來面對輔助及另類

醫學,期許以整合醫學來謀取病患最高福祉。

參考文獻

1. Garrow D, Egede L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preventive care practices, and use of conventional medical services among adults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6; 29:15-1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N0134 - Tradi-tional medicine, 2003.

3. National Centre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 Publication No. D156 - What i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02.

4. Eisenberg DM, Davis RB, Ettner SL, et al. : Trends in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7: Results of a follow-up national survey. JAMA 1998, 280:1569-1575.

5. MacLennan AH, Wilson DH, Taylor AW: The escalating cost and prevalen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Prev Med 2002;35:166-173.

6. Lim MK, Sadarangani P, Chan HL, 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multiracial Singapore. Complement Ther Med 2005; 13:16-24.

7. Yamashita H, Tsukayama H, Sugishita C: Popularity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Japan: A telephone survey. Complement Ther Med 2002; 10:84-93.

8. Lew-Ting CY: Who uses non-biomedical, complement and alterantive health care? Sociodemographic un-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ealth needs. Taiwan J Public Health 2003; 22:155-166.

9. Thomas K, Coleman P: Use of complementary or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in Great Britai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Omnibus survey. J Public Health (Oxford) 2004; 26:152-157.

10.Nilsson M, Trehn G, Asplund K: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medies in Sweden.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within the northern Sweden MONICA Project. 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Intern Med 2001; 250:225-233.

11.Barnes PM, Powell -Gr iner E, McFann K, et al.: Advance data fro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 No.343 -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2002. Hyattsville, MD: National Centre for Health Statistics., 2004.

12.Maa SH: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nursing practice. J Nursing 2002; 49:10-14.

13.Lim A, Cranswick N, Skull S, et al: Survey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at a tertiary children's hospital. J Paediatr Child H 2005;41:424-427.

14.Ernst E, Cassileth BR: The prevalence of com-plementary/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Cancer 1998; 83:777-782.

15.Ernst E: Usag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rheumat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 Rheumatol 1998; 17:301-305.

16.Ernst E: Prevalence of complementary/alternative medicine for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Eur J Pediatr1999; 158:7-11.

17.Ernst E: The usag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bydermatologic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Brit J Dermatol 2000; 142:857-861.

18.Cooper RA, Stoflet SJ: Trends in th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clinicians. Health Aff (Millwood) 1996; 15:226-238.

19.Chen YP, Zeng YM, Zeng ZT, et al.: Us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by patients attending radio-therapy. Ther Radial Oncol 1999; 6:295-300.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