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應應應應應應應應應應 p.36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P.37 是 法施應觀眾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為說法;譬如隨病服藥則有益。 有婬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癡重,有兩兩雜、三三雜 。 …… 若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為增。. 惱患居家者,為說出家法 ; 著 錢財居家者,為說在家五戒法 ; 若 不樂世間,為說三法印 ── 無常,無我,涅槃。 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為眾生說。 如是等種種利益故,當念法施。. 1 有 言:持戒為重 ,依 戒因緣故,次第得漏盡。 2 有 言:多聞為重 ,依 智慧故,能有所得。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應機而說法,才是真法施 p.36

Page 2: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P.37是法施應觀眾生心性、煩惱多少、

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為說法;譬如隨病服藥則有益。

有婬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癡重,有兩兩雜、三三雜。……

若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為增。

Page 3: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惱患居家者,為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為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為說三法印──無常,

無我,涅槃。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

嚴法施,為眾生說。如是等種種利益故,當念法施。

Page 4: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1 有言:持戒為重,依戒因緣故,次第得漏盡。

2 有言:多聞為重,依智慧故,能有所得。3 有言:禪定為重,如佛所說,定能得道。4 有言:以十二頭陀為重,能淨戒行故。如是各各以所行為貴,更不復懃求涅槃。佛言:「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

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

Page 5: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菩薩得是五根,善知眾生諸根相: p.38-39

眾生之罪,婬欲多故,不別好醜,不隨父母師長教誨,

無有慚愧,與禽獸無異。瞋恚多故,不別輕重,瞋毒狂發,乃至不受

佛語,不欲聞法,不畏惡道;杖楚橫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無所見。

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搆角求乳;無明覆故,雖蒙日照,永無所見。

Page 6: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慳貪多故,其舍如塚,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賢聖,不孝父母;

憍逸自壞,永無所直。邪見多故,不信今世、後世,不信

罪福,不可共處。如是等諸煩惱多故弊敗,為無所直。

Page 7: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世間眾生,善好者少,弊惡者多。P.39

或時雖有善行,貧賤鄙陋;或雖富貴端政,而所行不善。或雖好布施,而貧乏無財;或雖富有財寶,而慳惜貪著,不

肯布施。

Page 8: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或見人有所思,默無所說,便謂憍高自畜,不下接物。

或見好下接物,恩惠普潤,便謂欺誑諂飾。或見能語善論,便謂恃是小智,以為憍慢。或見質直好人,便共欺誑調捉,引挽陵易。或見善心柔濡,便共輕陵踏蹴,不以理遇。若見持戒清淨者,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數。

Page 9: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PS :多多思惟釋尊出世之本懷!

佛以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開示八萬四千法門。修學佛法,莫有一宗一派的知見,如此才有包容及開寬的心來安頓身心。

經常省思所學所做,有沒有跟佛出世及自己的本願相違。若有走偏了,就會懂得調整回來正道。

Page 10: 應機而說法 , 才 是真法 施 p.36

到底自己適合「解脫道」?還是「菩薩道」?個人生死個人了,故應「認識自己」,更應「尊重別人」。

即使有了抉擇,隨分隨力多學各種教法,要有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心!要掌握各種修行的定位,要補充自己不足之處。

佛法的緣起觀,包括「身心、自他(境我 ) 、物我」的廣狹層面。覺照與感恩與我們有關係的一切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