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84 85 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是太陽之子的山林 精神之中最具體的象徵。位在大武山群的金峰 鄉、大武鄉、達仁鄉、卑南鄉是東部少數幾個以 排灣族為主的山地鄉,這裡保留與蘊藏了原民部 落最豐沛的文化與生命力,更擁有為數相當多的 素人工藝師,那古樸素質的風華、勇士精神的風 氣,都非常迷人。 排灣族熱愛工藝,「排灣三寶」的琉璃珠、 陶壺和青銅刀,就是最佳的證明。琉璃珠是排灣 族珍視的飾品及傳家寶;陶壺則是神聖的祭祀對 象,排灣族流傳著祖先由陶壺中誕生的神話,另 外他們也相信祖靈會居住在陶壺中,因此不能隨 意搬動;至於青銅刀是神靈的祭器,而且排灣族 男孩出生時,父親便會為他準備一把青銅刀,除 實用價值外,還有裝飾與象徵社會地位的功能, 也是結婚時的重要聘禮。 古書對工藝一詞之解說,如《說文解字》: 「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考工記》裡 也有類似的說法:「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 之,世謂之工。」由此可知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 晶。這些綻放異彩的排灣族工藝,便是探索台灣 古老社會與故事的最佳起點。 「農事之暇,男則採藤編籃、砍木鑿盆,女 則機杼織布;惟土官家織紅藍色布及帶頭織人面 型,餘則不敢。」這是清朝雍正年間巡台御史黃 淑璥所寫關於排灣族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幾句 話,卻生動的描述了排灣族的日常生活、貴族制 度與裝飾藝術的關係。 雄鎮台灣南部和東部山區的排灣族,被稱為 大武山的子民,以階級嚴明的貴族制度和精緻的 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處,令人目不暇給。 排灣族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南段兩側,北起 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南至恆春半島。行政區劃 屬於屏東縣的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 日、獅子、牡丹、滿洲等八個靠山的鄉鎮,台東 縣則有金峰、太麻里、達仁、卑南、大武等地。 根據傳說與頭目家族的系譜推斷,排灣族原本居 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逐次往南與往東遷移,時 間大約在17世紀荷蘭人到達台灣之前。排灣族與 外界接觸甚早,荷據時代便曾留有記載,清代則 習慣稱其為「魁儡番」。排灣族聚落原先散布在 海拔1,000多公尺的山上,日治與光復初期,政府 有計畫地將他們遷村至接近平地的山腰地帶,以 便於管理,才形成今日所見的聚落面貌。 在台灣14 個原住民中,就以排灣和魯凱兩 排灣族的琉璃珠 ─琉璃(陶)珠,大武山下最美的 排灣工藝 文字/圖片 鍾麗 這幅壁畫描繪的就是「排灣三寶」的琉璃珠、陶壺和青銅刀。 勇士將代表聖潔與珍貴的陶珠獻給心上人。 原汁原味 84 85 ╱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0/yuan_pdf/100_13.pdf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原汁原味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0/yuan_pdf/100_13.pdf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84 85

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是太陽之子的山林

精神之中最具體的象徵。位在大武山群的金峰

鄉、大武鄉、達仁鄉、卑南鄉是東部少數幾個以

排灣族為主的山地鄉,這裡保留與蘊藏了原民部

落最豐沛的文化與生命力,更擁有為數相當多的

素人工藝師,那古樸素質的風華、勇士精神的風

氣,都非常迷人。

排灣族熱愛工藝,「排灣三寶」的琉璃珠、

陶壺和青銅刀,就是最佳的證明。琉璃珠是排灣

族珍視的飾品及傳家寶;陶壺則是神聖的祭祀對

象,排灣族流傳著祖先由陶壺中誕生的神話,另

外他們也相信祖靈會居住在陶壺中,因此不能隨

意搬動;至於青銅刀是神靈的祭器,而且排灣族

男孩出生時,父親便會為他準備一把青銅刀,除

實用價值外,還有裝飾與象徵社會地位的功能,

也是結婚時的重要聘禮。

古書對工藝一詞之解說,如《說文解字》:

「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考工記》裡

也有類似的說法:「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

之,世謂之工。」由此可知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

晶。這些綻放異彩的排灣族工藝,便是探索台灣

古老社會與故事的最佳起點。

「農事之暇,男則採藤編籃、砍木鑿盆,女

則機杼織布;惟土官家織紅藍色布及帶頭織人面

型,餘則不敢。」這是清朝雍正年間巡台御史黃

淑璥所寫關於排灣族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幾句

話,卻生動的描述了排灣族的日常生活、貴族制

度與裝飾藝術的關係。

雄鎮台灣南部和東部山區的排灣族,被稱為

大武山的子民,以階級嚴明的貴族制度和精緻的

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處,令人目不暇給。

排灣族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南段兩側,北起

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南至恆春半島。行政區劃

屬於屏東縣的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

日、獅子、牡丹、滿洲等八個靠山的鄉鎮,台東

縣則有金峰、太麻里、達仁、卑南、大武等地。

根據傳說與頭目家族的系譜推斷,排灣族原本居

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逐次往南與往東遷移,時

間大約在17世紀荷蘭人到達台灣之前。排灣族與

外界接觸甚早,荷據時代便曾留有記載,清代則

習慣稱其為「魁儡番」。排灣族聚落原先散布在

海拔1,000多公尺的山上,日治與光復初期,政府

有計畫地將他們遷村至接近平地的山腰地帶,以

便於管理,才形成今日所見的聚落面貌。

在台灣14個原住民中,就以排灣和魯凱兩

排灣族的琉璃珠─琉璃(陶)珠,大武山下最美的

排灣工藝

文字/圖片 鍾麗

這幅壁畫描繪的就是「排灣三寶」的琉璃珠、陶壺和青銅刀。

勇士將代表聖潔與珍貴的陶珠獻給心上人。

原汁原味

84 85

╱原汁原味

Page 2: 原汁原味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0/yuan_pdf/100_13.pdf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86 87

族的衣飾最為華麗,傳統的排灣族衣飾更是十分

費工的藝術。黑色的底布繡上黃、橙、紅、綠等

色的花紋,極為亮眼。每逢節慶或祭典,排灣族

人總是盛裝打扮出場,男子上身穿著刺繡上衣,

披著有織紋的番布,下身穿著以紅、黃、綠等顏

色點綴裝飾的套褲;女子則頭裹花頭巾,身上穿

著刺繡上衣、膝褲和刺繡長袍。十字繡是排灣族

女子的手藝之一,大多憑著個人的技藝與巧思,

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紋,由於每件衣服都有不同

的手工珠繡或精巧的針線手藝,因此呈現出獨特

的風情。除此之外,排灣族男女在四肢還包上色

彩斑斕的手套和足套,再搭配琉璃珠、貝串、鮮

花、羽毛、毛皮、獸牙等裝飾,光彩燦爛,可說

是極盡豪華之能事。

看過電影《海角七號》結尾的那一幕,劇中

主要角色都戴起一串琉璃珠,將海邊的搖滾音樂

會推向高潮。佩戴不同花紋圖案的琉璃珠,當然

也代表著不同的含意:電影中男主角阿嘉所戴的

是具勇士意義的「勇士之珠」、女主角友子所戴

的是象徵摯愛的「孔雀之珠」、原住民警察勞馬

所戴的是象徵思念的「淚痕之珠」、小女孩大大

所戴的是象徵祖靈守護的「眼眸之珠」、茂伯所

戴的是象徵尊貴的「日光之珠」、馬拉桑所戴的

是象徵富裕豐收的「蝶蛹之珠」,以及水蛙所戴

的是象徵好手藝的「手腳之珠」。

琉璃珠是排灣族與魯凱族最貴重的飾物。

學者認為琉璃珠應是排灣族祖先遷徙來台前就

擁有,因極為珍貴,來台後僅在貴族間歷代相

傳,直到近代才普及平民。一串琉璃珠中,每顆

珠子的紋路與顏色都不同,也各有不同的名稱和

傳說。另外,琉璃珠還有男珠和女珠之分,如同

陶壺有公壺和母壺之分一樣,各具不同的神聖意

義,當串成珠鍊時,還得遵守一定的組串次序。

來到台東的排灣族部落,我看到的則是另一

種陶珠的風華,它跟琉璃珠一樣具有非凡的意義

和故事,每一顆也都獨特且價值非凡,屬於傳家

之寶的一部分。

但是,西元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這些排灣

族部落成了全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例如金

峰鄉嘉蘭村,有六個頭目的家被風災以電光火石

般的速度沖到太麻里溪,流到太平洋去了。失去

了家園,也失去了家族世代相傳的珍貴陶珠,這

些可都是祖先留下來傳承給子孫,再多錢也買不

到的,然而就這樣消失不見了。

正是這樣一個個相同遭遇的故事,讓部落裡

的一群媽媽們決定自己動手來做陶珠,但傳統的

陶珠技藝早已失傳。就在她們感到無助時,經濟

部中小企業處派出了專業團隊並透過駐村藝術

家,帶領這群排灣族媽媽激盪出陶珠的創新元

素,通藉由開班授課,教導她們一步步學會製作

工法和找出手感的技巧,經過陶珠製作系列課程

的培訓,部落媽媽們不但靠自己的手重現了陶珠

的風華,更在自己做陶珠的過程中學會自立的生

活,為自己和家人展開了不同的視野。

陶珠色彩斑斕,各有各的配色和意義。例如

「結盟之珠」,表示互相扶持的朋友之意;「孔

雀之珠」的母珠是白色,眼睛是黑色,再來分別

為白、紅、黃及藍色,展開就有如孔雀開屏。

製作陶珠要十分專注,稍有輕忽,便難以做

出品質良好的陶珠,有的還會在窯燒時碎裂或剝

離而無法使用。以「孔雀之珠」的製作為例,首

先要依大小將母珠裁切好,母珠陶土本身難免有

空氣,這時要先輕捏,將空氣擠壓出來,達到一

定硬度後,再放入溼毛巾中保持濕度,這時再將

原來條狀的眼睛(陶條切片),依角度和次序黏

在母珠上,使其緊貼,同時順勢將白土填入與孔

雀眼睛融合,此時要以手沾水在陶珠表面揉捏,

使兩者濕度調和,窯燒時才不致於造成母珠與眼

睛的剝離,再以細竹籤在陶珠中拉刻,讓繽紛花

紋順向變形,使圖紋產生孔雀的流線,同時讓上

下側孔雀銜接在一起。最後再輕壓穿洞,用海綿

浸水進行第一次洗珠,洗去表面的雜質後,用報

紙擦拭陶珠,使其表面光亮細緻。製作完畢後,

放到盤中讓它固定成型。由於工序繁複,一小時

每人只能做4~6顆珠子。窯燒前還要再進行第二

次洗珠,最後經過三天平均1,200度的高溫窯燒,

一顆顆燦爛的「孔雀之珠」才算完成。

燒好的陶珠色彩斑斕。

這是剛做好的陶珠,還

未窯燒,不同的花紋都

是通過黏貼再揉和在一

起。

86 87

╱原汁原味

Page 3: 原汁原味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0/yuan_pdf/100_13.pdf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88 89

嘉蘭部落陶珠工坊的班長曾淑玲媽媽告訴

我,這些部落媽媽們手做的陶珠,每一顆都蘊含

著族人的理念,也代表著族人深深的祝福。她們

選用精細的陶土材質,甚至回山上找到屬於部落

的土塊,疊製圖紋後再經細膩的桿製滾珠,每一

顆陶珠都精緻圓潤,具有古典樸質的風華。

在部落裡,我發現很多媽媽把陶珠製作

「搬」到了家裡面,讓家裡人也一起參與學習製

作陶珠。工坊的芭伊小姐就邀請我到她家裡去看

看陶珠的製作過程,沿著石板鋪的臺階走進芭伊

的家,門口掛著一大串用空的寶特瓶做成的陶

珠,剪成一段段的寶特瓶彩繪著陶珠的花紋,真

有點以假亂真。進了門,額頭就被一串串陶珠輕

輕敲打著,原來主人家將大大小小的陶珠用麻繩

串起來吊在門上,成了像風鈴一般的珠簾。而屋

內更掛滿了陶珠的飾品,從項鍊、手鍊到吊飾,

甚至還有一幅幅立體的陶珠畫作,原來那時窯燒

時破裂的陶珠,捨不得丟棄,就黏貼成太陽、百

步蛇這些排灣族崇敬的圖騰。

在小小的工作台上,散落著陶珠的成品和半

成品,大竹籃裡鋪滿了已經燒好的陶珠,看著這

些色彩斑斕的陶珠,腦海中突然冒出「大珠小珠

落玉盤」的詩句。

我問芭伊琉璃珠和陶珠有什麼不同,芭伊說

其實兩者對排灣族來說代表的意義都相同,只是

因為燒製時的溫度要求不同,陶珠需要上千度的

高溫,而琉璃珠大約在800度以下燒製,也因此

陶珠的硬度相對比較高,即使不小心掉在地上也

不會摔破,但是琉璃珠就可要很小心了。說著說

著,芭伊真的拿起一個陶珠掉在地板上,發出很

清脆的聲音,但陶珠卻毫髮未傷。

芭伊還告訴我居住在屏東大武山下的排灣族

他們喜歡佩帶琉璃珠,而台東的排灣族則喜歡陶

珠,是不是因為祖先遷徙才帶來的改變,芭伊說

她不知道,但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小小的差異,

才讓排灣族的傳統工藝多了更迷人、更吸睛,也

更豐富的內涵。

芭伊帶我去參觀陶珠製作完成的最後一道工

序,就是燒製。那是一台像極了烤箱的迷你燒窯

製作陶珠項鍊。

一串串串好的陶珠展現出排灣族的工藝之美。

做陶珠的工作台上插著成熟的小米,飽滿的顆粒讓人覺

得感動。

機,藍白相間的外型,貼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補助」

的字樣,螢幕上跳動的紅色數字是不斷上升的溫度。芭伊

說很多做陶珠的姐妹家裡都有這樣一台小「烤箱」,因為

大機器太貴,所以大家都把做好的陶珠帶回家裡來燒,這

樣就可以利用晚上和假日的時間,多燒製一些陶珠。這種

家庭即工坊的模式,在部落裡比比皆是,也讓傳統工藝開

枝散葉,使更多人來參與。

芭伊為我示範了如何製做陶珠項鍊,僅短短幾分鐘,

一條富有個性的陶珠項鍊就掛在我的脖子上。看著芭伊認

真熱情的樣子,如同工作台上插著的一束成熟的小米,飽

滿的顆粒讓人覺得感動。這就是燒製陶珠的窯爐,是不是很迷你。

88 89

╱原汁原味

Page 4: 原汁原味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0/yuan_pdf/100_13.pdf工藝技術著稱。他們用盡巧思裝飾各種日常用 品,鮮豔而多樣的圖案布滿衣服、食器、家屋等

90 91

從前琉璃珠代表著族人的階級,只要分辨身

上的琉璃珠式樣,就能知道它的主人的階級身

分。排灣族的社會階級制度包括貴族、世家以

及平民三個階級,因此族人也會將琉璃珠區分

為上品、中品和下品;每種琉璃珠賦予它各樣的

名稱,再以不同的串法及樣式來與各個階級相匹

配。上品的琉璃珠大半都是貴族結婚時當作聘禮

使用,中品的琉璃珠大多是世家使用,而平民只

有下品的琉璃珠。

排灣族中比較常見的琉璃珠,有傳說來自太

陽的「太陽之光」,它是漂亮與高貴的象徵,最

為珍貴,是頭目結婚時必備的聘禮,也是頭目身

分的證明;「眼睛之珠」具有守護能力,在一

串琉璃珠的兩側,通常各會安放一顆眼睛之珠,

目的就是為了守護珠串,防止被偷;「蛇紋之

珠」是琉璃珠上有百步蛇紋路,表示這珠子屬於

貴族世家所有,帶有明顯的階級象徵;「織工之

珠」為編草織物的意思,女子自幼佩戴,有助於

學習編織的功夫;「土地之珠」代表擁有土地;

「俊傑之珠」傳說會化身成一個男孩,等男孩長

大後,就會被推舉為次於頭目家族的世家階級;

「結盟之珠」具有化干戈為玉帛的力量,當部落

相爭時,只要拿出結盟之珠,兩部落就會從此合

好,世代無爭。

此外,還有「勇士之珠」、「攀升之珠」、

「天牛之珠」、「神梳之珠」、「幸運之珠」、

「蝶蛹之珠」、「淚痕之珠」、「豐碩之珠」、

「彩虹之珠」、「酒罈之珠」等不一而足。

勇敢、堅持,陶珠藝術是最大力量。這是陶

珠工坊裡勉勵部落媽媽不要放棄的一句話。就

慶典上小勇士們抱著巨大的陶珠模型跳起了勇士舞。

陶壺和陶珠,傳達最在地的原民風格,無限綿延排灣族的古藝情懷。

像部落裡陸續建好的永久屋,讓部落獲得「重

生」,這些充滿無限能量和愛的陶珠也為部落創

造出產業的新希望。

來到「排灣族的故鄉」,不論是木雕、織

繡、服飾,還是陶珠,都以最在地的原住民風

格,散發出原住民技藝的光芒,充滿著部落的堅

毅個性與對美的發現,特別能詮釋出大武山子民

無懼艱難、樂天知足的生活態度。

這綿延原鄉的古藝情懷,可說是大武山下最

永恆也最動人的發表。

90 91

╱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