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语思 首届“硕士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展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生会诚意出品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语思首届“硕士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展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生会诚意出品

Page 2: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4.墨尔本移民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研

究.........................(王晓兰)

5.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初

探..........................(程可珺)

6.意识形态操纵下《诗经》英译本对比分

析.........................(王书珊)

7.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典籍外译研究——以

英译《古文观止》为例..........(王喆)

8.自我变革和再生——后现代主义视角下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中的美国梦研

究............................(武越)

9.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以葛浩文红高粱

家族译本为例................(杨钰晗)

10.“糖化”了的越剧《春琴传》..(徐瑶)

目录1.间隔的宏观空间——“间隔”中的身份追寻.......................(于海燕)

2.翻译硕士使用网络和纸质词典进行翻译实践的调查研究.............(闫正宇)

3.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任务越界.........................(郭亮)

Page 3: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玛丽•恩迪亚耶是当代法国文坛非常重要的法国黑人女性

作家,其小说《罗西•卡尔普》蕴含丰富的表示“空间隔绝”的

意象,经过分析,意象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例如宏观地理空间。

小说中发生在法国本土的故事部分中,空间被划分为三个宏观

区域——罗西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法国小镇布里夫-拉盖

亚尔德,求学的巴黎和工作过的小镇安托尼。小说中对这三个

区域有明确的意象描写,并且为三个区域贴上明显的标签,标

签很明显的体现出“不触碰”和“间隔”的特点与思想倾向。

原生家庭所在的法国小镇布里夫-拉盖亚尔德始终是黄色

的,家庭也是黄色的,母亲也是黄色的。“一股奇怪的黄色氤

间隔的宏观空间——“间隔”中的身份追寻项目负责人:于海燕

指导老师:王静

氲笼罩着在布里夫的过去”,“我曾经叫罗斯-黄色”,“我以前叫黄色”,罗西认为童年的自己也

是黄色的。黄色既是布里夫小镇的主要意象,也形成了主要叙述基调。“黄色首先是一种具有

双重性和矛盾性的颜色 ——康定斯基称黄色一方面最神圣而另一方面又最邪恶——它同时代

表了神灵的金色和路西法的光亮”。黄色在恩迪亚耶的作品中代表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具体体

现在罗西对原生家庭既向往又疏离的感情,而深入分析这种感情,我们可以发现,“向往”则

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人物的“不在场”,她处于家庭之外,“向往”代表了由外而内的“触碰”倾向;

而对家庭疏离的感情,则又是情感上主动远离另一方,选择主动的制造“间隔”。因此,在罗

西和布里夫之间,是黄色的“间隔”,它无法逾越,它在主人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相矛盾的

憧憬感和恐惧感。

在小说中另一重要的地点是工作和生活过的小镇安托尼。而对于安托尼,作者将其设置

为“灰色”。“当她将自己的思绪投入接下来几年的生活,她整个人则陷入了一种仿佛灰色潮湿

沙子的窒息的气氛中”(RC, p81),“天空下着细细的灰色的雨” (RC, p89),“空气是灰色的,

密集的充满了一动不动的灰尘” (RC, p94)。安托尼的灰色是潮湿的,或者更精确的说,

Marie NDiaye, Rosie Carpe, Paris, Minuit,2001, p.51

同上,第 52页,下文中引用将直接标注于原文引文后,以(RC)表示《罗西•卡尔普》

Maud Fourton,Marie NDiaye, Rosie Carpe : du tant bien que mal au malgré tout, p. 58, in Christian Oster et Cie. Retour du

romanesque. New York : Ropodi, 2006

Page 4: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是沉闷的、令人窒息的。灰色,在颜色属性上,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因此它的颜色属性实

则与黄色一致,同样产生了一种“间隔”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灰色产生浓厚的窒息

感,这又与布里夫的特点不同,灰色不会使人产生向往,而是暗示了主人公在此悲惨的生活

和一种逃离的倾向,即由 “触碰”到“不触碰”。主人公生活在灰色的安托尼,实则心理上被隔

离其外,因此主人公逃离灰色的布里夫,追随黄色的原生家庭到达瓜德罗普。

翻译硕士使用网络和纸质词典进行翻译实践的

调查研究

项目负责人:闫正宇

指导老师:赵刚

摘要:本文以问卷形式对翻译硕士在翻译过

程中词典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揭示了他们使

用词典的现状及对词典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翻译硕士倾向于使用网络词典;对词典和

词典使用认知不足;对译者的职业身份缺乏准确

认知。据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编纂专供翻

译工作者使用的双语词典;实现纸质词典网络化;

开设“词典与翻译”类课程,加强词典教学;加强翻

译硕士的职业素养教育;设立严格的招生制度,

招收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翻译硕士(以下简称“翻硕”)是近年来国内高校中的一个新兴群体。截至 2015年,全国

招收翻硕的高校已达 206所,并且招收翻硕的学校还在逐年增加。攻读翻硕的学员有较好的专

业素质,报考者语言过关,至少有一方面的特长,有口笔译实践经验(仲伟合,2007:4)。

他们使用词典不仅是为了语言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辅助翻译。翻硕的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与

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国外语,2007(4):4-7

Page 5: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词典使用息息相关,因此,对这一群体的词典使用情况单独调查很有必要。本文以翻硕为调

查对象,研究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词典的使用情况及对词典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成因,

提出建议。

本文对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使用网络和纸质词典进行翻译实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

对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分析,可以使教

师对翻硕使用两种词典的情况有所了解,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翻译

习惯有更直观的认识,扬长避短,提高翻译质量;通过学生对两种词典态度的分析,希望词

典编纂者和网络词典开发商能够认识到各自的优缺点,不断改进,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

词典。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提高我国的整体翻译水平。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构建与人物越界

项目负责人:郭亮

指导老师:金衡山

...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末叶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空间转

向”,空间不再被视作简单的“容器”充当物理背景,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

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礼遇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陆杨、王毅

356),形成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但是,“空间热”并

不意味着对这一要素的探讨从未出现。1974年法国

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者亨利 ·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首先

引起了社会理论领域对空间概念的系统关注。在这本

著作里,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

实践的产物”这一著名论断,空间不再是通常几何学

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

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过程;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抽象逻

辑结构,也不是既定的先验的资本的统治秩序,而是

一个动态的矛盾的异质性的实践过程”(吴冶平 4)。

简言之,空间是社会关系多方协调的结果,而在社会

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权力在此碰撞,从

Page 6: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便可窥见一斑。1985年,《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一书

的出版是英语世界社会理论家关注空间议题的重要宣言。此后,对空间理论的阐释沿着两条

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

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地理

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吴冶平 2),比如后现代大师福柯在《规

训与惩罚》中巧妙地阐释了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实现空间的划

分之后,每个位置上都有一个人,由此可以快速明确在场者与缺席者。在此空间之上建立的

在场/缺席体系是一种有效制止开小差、制止流浪、消除冗员的策略(福柯)。最为典型的例

子就是“全景式监狱”。在圆状型的建筑中央修建一个塔楼,塔楼上是三百六十度环装的窗户,

面对着的是一系列按层次划分的隔间牢房。这种体系是如此完美,犯人成为隔离个体但又时

时可见;尽管不确定是否有监视者在塔楼里,但犯人必须时时刻刻循规蹈矩,因为塔楼的存

在为永久性、总体性的监视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福柯而言,空间乃权力、知识等话语转

换成实际权力关系的关键;而既有的空间分配和空间划界,也体现了利益攸关各方在其中的

权力较量。尽管对莫里森作品的探讨并未涉及“监狱”,但本论文对空间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正

是基于福柯式空间与权力互相阐释的关系。”是基于福柯式空间与权力互相阐释的关系。

墨尔本移民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晓兰

指导老师:侯敏跃

墨尔本移民的整体生存状况,第三点:

(三)新移民的就业困境

在澳大利亚,研究持续表明来自非英语背景国家(NESB)的移民中专业的人才在劳务市场的

状况较为低劣。(Hawthorne, 2005) 例如,Junankar,Paul,和 Yasmeen(2004)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一

些歧视的存在,确定了澳大利亚劳务市场上关于有才能的移民的两个问题:第一,在人们特质相

同的情况下,被解雇的可能性对于被歧视的人而言差别是相当大的。第二,对于研究的目标人群

而言,从被解雇到重新被雇用的转换可能性也是很不相同的。 再加上本来一些主要来源国的移

民来到澳大利亚之后,就会受到澳元与原来国家的货币汇率的影响,经济状况发生不太乐观的改

变。

根据 2011 年至 2012 年的调查报告,澳大利亚移民中从事商业及相关工作的人口占 26.8%,从事管理类的

Page 7: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根据 2011年至 2012年的调查报告,澳大利亚移民中从

事商业及相关工作的人口占 26.8%,从事管理类的人口占

6.2%,剩下的有 61.9%的移民都是各个行业的专业性人才。

而这些专业性人才当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

历。此外,因为从 2011年开始澳大利亚才对 40岁以上的人

放开签证申请,因此澳大利亚的移民中的专业人员具有年轻

化的特质。

由于澳大利亚甚至包括墨尔本在内的澳大利亚的每个

州对不同职业的资格认证要求都不同,这就造成移民即使在

原来国家有固定的职业,到达墨尔本之后他们的职业资格仍

然需要重新得到认可,之后才能有期望之中的工作和工资。

在此之前,他们就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经济危机。此外,对于那些没有专门职业测评的

职业和工作,移民可能面对更多的就业困难或更长时间的待业时间。那么,这样的认证就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民国际和州际的移居决策。

但这些难题的解决办法并不是说应该撤销这些职业资格的重新认证。因为这种撤销毫无疑但这些难题的解决办法并不是说应该撤销这些职业资格的重新认证。因为这种撤销毫无疑

问会大大影响就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业绩,其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专业能力的认证对国

际化企业而言是正在上升的一个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需要与外国客户合作。因此,

专业性机构应该做的是,在保持认证指标要求严格的基础上,使整个认证流程更加顺畅快捷。

并且各个国家之间的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尽量趋向于标准的互通,这样有利于简化甚至省略重新

认证过程。那么就需要用人单位们越来越具备全球化视野,采用更加清晰和透明的认证标准和

流程。

Jawad Syed, Employment prospects for skilled migrant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Review, Volume 18, Issue 1, March 2008, Pages 28-45

G.Davis, Overseas Workers and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Pages 39-74,2013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Page 8: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初探

项目负责人:程可珺

指导老师:陈弘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在不断推进,澳大利亚自上世纪 80年代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教育国际化的

趋势也在不断推进,澳大利亚自上世纪 80年

代以来,一直是推动教育出口,走向国际的

一支重要力量。本文旨在回顾其在过去 30年

间,教育国际化发展路线,着重研究政府政

策,学生的录取,国际化所带来的问题及其

未来前景,并提出了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

法及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1.概述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国际化趋势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势不可挡。许多国家都采取

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其中,澳大利亚当属佼佼者。在过

去的三十年中,澳大利亚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经历了巨大发展。澳大利亚教育部最近

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 3 月,在澳留学的国际学生已经从 1980 年的 7500 万上涨到 41.3

万名。中国是澳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目前中国赴澳留学生达 15 万人,占澳外国留学生人数的

28.5%。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澳是接受高等教育、强化英文以及中学课程等。澳大利亚政府将为

中国及各国学生赴澳留学继续简化学生签证申请程序,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继续提供毕业后的工作

签证。留学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所创造的利润已让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多年高踞为第三大

出口产业。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尤其是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在政府和民间层面与各个国

家和地区推进发展双边关系。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合作不仅仅使澳大利亚在经济和政治上获益,而

且,对其合作方来说,与澳大利亚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合作在 21 世纪有着新的建设性意义。一方

面,引入澳大利亚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可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推进本国和本

地区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同样出口教育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澳大利亚在教育国

际化进程中的得失也可以成为其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性的先例。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 30 年赴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演革,探讨其发展轨迹和特点,

细致分析澳大利亚政府的教育政策,研究其国际教育化的成果。

Page 9: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意识形态操纵下《诗经》

英译本对比分析

项目负责人:王书珊

指导老师:吴波

理雅各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引导。“1858 年理氏

赴广东考察科举考场,深受震撼,意识到儒经是了解中国的钥匙,遂决定系统翻译出版四

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帮助传教士了解传教对象及其文化,藉此推进传教工作。”(王辉, 2003:

37-41)传教工作伴随英国入侵中国的战争而来,不难想象理雅各等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

中国人民的反抗。理雅各选择的不是对抗与暴力,而是理解与融合。

“与基督教经文中的那些故事一致——基督教经文中,《旧约》中的预言由《新约》

的那些革命性的好消息而得以实现——理雅各清楚地发现,中国文献中的五部古代经典,的那些革命性的好消息而得以实现——理雅各

清楚地发现,中国文献中的五部古代经典,在

后来的‘四书’中达到了定点,它阐明了一种道德

信息和预言,与在四福音书中所发现的有着惊人的

相似性。”(吉瑞德, 2011: 46)由于传教工作受

到部分阻挠,理雅各选择翻译中国四书五经,一方

面为了了解塑造中国人头脑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

为了探索中国典籍与《圣经》的共同之处,探寻中

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的共同之处,从而

获取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好感,推进传教工作。

百余年之后,新时代的中国译者汪榕培也开始从事

了英译《诗经》工作。汪译《诗经》是《大中华文库》工程的一部分。“《大中华文库》工

程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历史上首次采用中外文对

照全面系统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

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增强中

华文化影响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工程于 1995 年正式立项,历时 17 年,至今已出版 87 种汉英

对照版、15 种汉韩对照版、40 种多语种版本中国文化典籍。”(梁高燕,2013: 58)《大中

华文库》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立项支持,其目的在于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而选择文本

都是中国经典典籍,如《诗经》、《孙子兵法》与《西厢记》等。

Page 10: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我们试图通过《大中华文库》,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五千年的梦

想,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芒。”(杨牧之, 2008: 5)《大中华文库》这套丛书甄选中

国优秀典籍,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从而让

外国读者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理雅各英译《诗经》是传教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

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传教士更好地了解塑造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经典,从而更好地推进传教工作

的开展。而汪译《诗经》是在国家机构的支持下,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出世界,所选择的中国

经典。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典籍外译研究

——以英译《古文观止》为例

项目负责人:王喆

指导老师:张春柏

从文化传播视角看《古文观止》典籍外译研究未来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应高度重视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主体。《古文观止》典籍外译文化传播应兼顾多

方面主体。典籍外译作为一种有明确目、有针对性的文化行为,其终极目标是要在目的语文

化中产生影响。而文化典籍的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译者。有学

者倡导,对于典籍英译,汉语学者应该在忠实原文和保留原文化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译

文的质量,并通过尝试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籍人士合作,从而提高译文的流畅度。另外,国

家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汉语学者的典籍外

译,同时还应与出版机构联合,加强已经完成

的典籍译本在国外市场的推广。

第二,应充分考虑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受

众。《古文观止》典籍外译文化要兼顾受众角

色,即受众是作为社会成员存在、作为消费者

存在还是作为权利主体存在。典籍外译文化传

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产品的消费者和传媒的市

场,其需求应当得到满足,同时其传媒参与权

等权利应得到保障。同时,应充分发挥受众市

场调查与开发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通过

Page 11: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场调查与开发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通过进行受众调查,从而了解受众的需要、兴趣、

构成以及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等情况,及时反馈调查结果,从而适时调整传播策略,改

善典籍外译文化传播效果。另外,典籍外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内外中文为母语的受众及外

语为母语受众的需求,既可以帮助中文为母语的受众学习英语及中国文化典籍,又可以向外

语为母语受众传递中华文化。

第三,应逐步拓宽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媒介。从文化传播媒介角度出发,《古文观止精

选(汉英对照)》一书采用文献传播媒介和印刷传播媒介。虽然即使在信息社会,印刷媒介

仍然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与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但随着近代传播媒介发达,不仅扩大了

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因

此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电子与网络传播的力量弘扬并传播中华传统典籍。尤其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其对政治、经

济、文化产生极大推动作用,可以进一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外译典籍。

此外,由于数字图书馆可以收集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

据库等多媒体信息,并可进行规范的加工处理和高质量的保存及管理,提供网上高速横向跨

库连接电子存取服务,因此可以通过加快建设网上数字图书馆等从而实现更大范围、更广深库连接电子存取服务,因此可以通过加快建设网上数字图书馆等从而实现更大范围、更广深度

内的典籍外译文化传播。

第四,应积极选取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模式。文化传播包含多种模式,例如传播主体模式、

传播内容模式、影响与效果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以及大众

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等。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典籍外译应结合具体情境采取恰当

的文化传播模式,通过准确反映传播过程的内外机制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际

效果。

第五,应逐步优化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政策。从文化传播政策角度考虑,国家和政府、经

济利益群体和受众监督都是不容忽视的方方面面。在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国家与政府

应逐步规定传播体制,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障传播制度为维护社会制度、意识

形态以及实现国家目标服务。另外,社会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范围

内控制媒介。而文化传播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受众利益,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发达的现代社会,受

众对传播活动拥有正当的监督权利,因此,在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可采用包括信

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等手段对典籍外译过程进行持续反馈。并且,鉴于文化传播

具有多样性,典籍外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政策也应针对国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

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传播所采取的传播政策应与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传播时所采取

的政策应有所不同。

Page 12: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自我变革和再生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苏珊·桑塔格《在美国》中

的美国梦研究

项目负责人:武越

指导老师:廖炜春

韦恩·布斯曾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讲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仅

仅理想的、不特指任何人的‘一般人’,恰恰相反,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体现出他自己本人

的形象,这和我们在别的作品中读到的那种暗中代表作者的人物完全不同。”换句话说,无

论作者如何伪装,读者仍然能够从小说中得出作者的形象,而作者也会在字里行间对各种是

非观念表明自己的立场。对桑塔格来说,她摘下面具,拒绝伪装,直接从幕后走到前台,在

塑造玛琳娜这一形象的同时,以叙述者的身份与小说中的人物混在一起。

例如,在小说第 0章,叙述者躲在十九世纪

波兰的一家宾馆,偷听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给故

事中的人物起名字,安排他们的位置,设计人物

之间的关系。在为桑塔格所写的传记中,作者卡

尔·罗利森这样写道:“看得出来,叙述者是桑

塔格,她不仅在讲述十九世纪的故事,而且在讲

述她在萨拉热窝的亲身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

(外)祖父母、她与菲利普·里夫的婚姻、她对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喜爱,以及她与欧

洲的亲和。她小说中被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瓜

分的波兰就是她深爱的被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分割的波斯尼亚。叙事者开始叙述时,听到一些分割的波斯尼亚。叙事者开始叙述时,听到一些波兰人在一个房间里讲话;他们都是乌

托邦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对欧洲极为失望,然而仍旧怀抱着他们‘受难的国家’

将获得救赎的幻想。桑塔格甚至提及‘我孩提时代心目中最为杰出的巾帼英雄玛利亚·斯

克罗多夫斯卡,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可见,桑塔格直接将现实搬进所谓历史的舞台,

故事中的场景似乎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然而,又与我们的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仿

佛通过作者几句不相干的话语,读者就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达到人物的世界。叙事者

Page 13: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在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来回穿梭,用“自我”的声音随意打断故事,自由穿行于历史

与现实之间,使真实与虚构连成一片,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使小说远远超过历史事实的

意义。对于读者来说,这过程就如同一次次的旅行,而小说家,“是带你去旅行的人。穿

越空间的旅行。穿越时间的旅行。小说家带领读者越过一个豁口,使事情在无法前进的地

方前进。”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以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译本为例项目负责人:杨钰晗

指导老师:窦卫霖

莫言获得 201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人们对翻译的关注。莫言的获奖使人们认

识到翻译在中国文学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加关注中国文学的英译

问题。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尚处于边缘位置、 弱势地位。 弘扬中国文化、让中

国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文坛,《红高粱家族》都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它是由《红高粱》

《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和《奇死》五个中篇小说组成的一部准长篇小说。美国著名

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既注重译本的忠实性,也十分看重它的可读性。他运用

“忠实”和“创造性背叛”的策略翻译莫言的作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原文,他以读者的

心态进行翻译,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意识,努力提高译本的可接受性。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特别重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

介成中文,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译成中文后从思想、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各个

层面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相对于“引进来”的丰富多样的发

展态势,“走出去”则显得极为惨淡,出现了严重失衡的问题。近 30 年来,中国当代文学

作品的译出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数量增长加快,形势喜人,但与美国、法国、

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

作为莫言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教授已经成功地翻译了 10 多部莫言的作品。在对莫言

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纵然有许多针对目标读者的改动,但“忠实”是他始终坚持的首要

翻译策略。为了尽可能再现原文,对翻译中存在的疑问他都尽力地与作家进行及时沟通,在

他自己完全理解和把握原文意义和逻辑关系之后,才开始组织语言进行翻译。当然,在翻译

《红高粱家族》过程中,葛浩文必然会考虑美国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偏好以及潜在市场,

Page 14: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因此较多采用归化策略,以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使中国文学译本走近西方读者,走进西方

主流文化。

从葛浩文成功翻译莫言的一系列小说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葛浩文的“以读者

为中心的”的翻译策略是可以赢得读者,打开市场的。现阶段而言,与欧美文化、文学相比,

中国文化、文学在世界上明显处于弱势,甚至边缘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想要打破

这种局面,就必须首先想办法让外国读者走进中国文学,这种翻译策略目前有利于中国文学

的传播。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重大差异,

如果单单“以我为主”的话,势必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一定的归化策略不是对原著的“背

叛”,相反,是可以将原著更好地传播出去。

中英文学交流虽已近 300 年,然时至今日,我国对英美文学的认同和接受远高于英美对

我国文学的认同和接受。我国对英美文学基本上是全盘认同和接受,包括其优点、缺点和异

质性。而英美对我国文学的认同和接受还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基本上只认同和接受他们

认为的优点,不能容忍其缺点。面对这种局面,译者想要寻找出路,就必须在选材、阅读习

惯差异、审美差异方面多用心思。虽然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家交流中数量出现逆差是导致世界

不甚了解中国文学的一大原因,但是部分翻译成外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不为外

国读者所领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译者应该克服“本文化至上”和“文化中心主义”,

保持一种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这样,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才能避免翻

译中出现失误,达到文化动态对等。

文学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是: 外国译者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深奥与微妙之处, 有时难免出现

误解与误译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 中国译者又因外文不到位, 译法生硬, 词不达意,使得

译文缺乏可读性与接受性。汉学家与中国译者相结合的模式正好实现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译文缺乏可读性与接受性。 汉学家与中国译者相结合的

模式正好实现了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葛译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葛式译法

是应对中英文学交流不对等现状的权宜之策; 从长远看,

它不应是中国文学英译的常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

升,中国文学在西方的认可度也会相应增加。当认可度达

到一定程度,笔者相信,葛译将会逐渐被更忠实、更准确

的译文所取代。比如,葛译 《红高粱家族》中也有一些

明显的误译。如:原文: 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

有一株纯种的红高梁,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 ( 莫

言,2008:359) 译文: Beside the yang of White Horse

Mountain and the yin of the Black Water River,there

Page 15: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ountain and the yin of the Black Water River,there is also a stalk of pure -red

sorghum which you must sacrifice everything,if necessary,to find. ( Goldblatt,

1993: 378)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葛浩文显然误

解了这里的 “阴”和 “阳”。原文划线部分的意思应该是 Between the south of White Horse

Mountain and the north of the Black Water River。

莫言获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这为传播中国文化事业指明了一个

方向: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既要保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又要使外国读者能

够接受、欣赏中国文化。

“糖化”了的越剧《春琴传》

项目负责人:徐瑶

指导老师:潘世圣

无论原著中是否有表现二人爱情的创作意念,改编对象是以“才子佳人”为重要主题的越

剧的话,改编时将春琴和佐助的感情世界定义为爱情也在所难免。传统戏曲长期以来的至情主

义(所谓“才子佳人佳期如梦”,越剧就更是这样),衍化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表演经验,

而这一套可传承、可模拟的表演经验又极易“引领”着剧作家将人物的情感聚拢在这所谓的“爱

情”里,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写作与表演之间的下意识的“合谋”,几乎成了一种“无爱不成戏”

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改编的越剧版《春琴传》中春琴和佐助的关系塑造受这种“至情主

义”的影响,将原著中透露出的“蛛丝马迹”的爱情气息放大、强调也都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但是,“放大”和“强调”并不等同于要进行质变的“糖

化”工序,“放大”和“强调”只有在原有素材上的提

升,才能确保核心内涵的传递和保留,“情”的糖化只

能将春琴和佐助的爱情关系拉回到越剧传统套路,掩盖

作品本质所涵盖的精华和亮点。

“如果过分表现两人之间的亲密,那么小说意图揭

示的超越世俗的虐恋也好,领悟人生、化丑为美的禅机

也好,都将失却原有的意味。越剧《春琴抄》里的春琴

主动倾诉衷肠、倾吐对佐助的爱,对佐助表现出露骨的

亲呢,都有违春琴性格的内在统一性,其形象的乖逆度

降低,佐助的顶礼膜拜、不离不弃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度

Page 16: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降低,佐助的顶礼膜拜、不离不弃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度也随之降低”。若考虑到中国受众

的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越剧《春琴抄》的确要对原著小说中二人“情”中负面、复杂纠

葛的畸形关系进行改编,但“淡化”不是“糖化”,原本小说中若隐若现、不愠不火却暗

藏玄机的恋情被过度曝露,只会让故事失却原作中宝贵的“节制”、“和缓”却直击人心

的美。

越剧《春琴抄》的大胆改编给予中国戏剧界年轻的生命力和新鲜血液,“越剧《春琴

抄》的大胆改编给予中国戏剧界年轻的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糖化”也许是出于对受众心

理的考量。但在艺术作品中突破传统可能从来都不是一方的努力就可以轻松达成的,改编

者不再为保护受众心理和接受能力而过度“淡化”乃至“糖化”,受众也及时给予改编者

真实、宽容的回馈,双管齐下、相互作用,才能在革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流于形式又

尊重内涵。

Page 17: 语思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语思欢迎参与第二届“硕士科研基金项目”!

关于启动第二届外语学院“语思硕士科研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

http://www.fl.ecnu.edu.cn/s/147/t/268/0d/13/info134419.htm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生会诚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