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 107 11 29 ( )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

淨土五經系列《阿彌陀經》演講第二十六講

經文說明

佛陀教育基金會

民國1

07

年11

月29

蔡恆明老師

(

請合掌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經文一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申論】

一、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

生也。於中。靈芝以善根為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海

東元曉法師,則總以多善多福為正行,云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為助行,云是

執持名號。二義相違。今雙為和會。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

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Page 2: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2

二、

【鈔】:「相違者。一以持名屬正。一以持名屬助。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

持名。若持名為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云何通。助行持名。

斷無此理。又靈芝以觀經三福配此福德。則第三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

菩提心為正行。二亦矛盾。而觀經以三福為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

今雙為和會者。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

義也。」

(一)

在上段經文指出,極樂世界屬於“凡群易就,善聚難親”,意思是指一群

人聚集在一起,未算為難,但如果聚集的都是善人,已經很不容易,“何

況最上善人之會”,要聚集的人全部都是“諸上善人”,當然更不容易。

因此,極樂世界這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又豈能夠以“少善

根,少福德”而得以往生呢!

(二)

於中,靈芝以善根為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而

關於何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善根福德”,歷代的大德有不同

的說法,本文及下文,借用了兩位古大德的看法,來對何謂“善根福德”,

作出解釋。而兩位古大德的看法,都是將“善根”和“福德”,分為“正

行”和“助行”。

1.

首先,宋朝靈芝寺元照律師,就何謂“善根福德”而言,認為“以善根

為正行,屬之持名”,意思是指認為“善根”屬於“正行”,而怎樣才

算是“善根”呢?元照律師認為,“持名念佛”為之“善根”,亦屬於

“正行”,如靈芝律師在阿彌陀經義疏中指出:「所謂布施持戒,立寺

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

Page 3: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3

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

也!」

2.

元照律師又認為「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意思是指靈芝律師

認為“福德”屬於“助行”。而怎樣才算是“福德”呢?靈芝律師認

為,以修觀無量壽經中所言的“淨業三福”,為之“福德”。

3.

另一方面,新羅國黃龍寺,海東法師,則有另外一個說法,而他的說法,

是將“善根福德”合併來說,分為“多善根,多福德”及“少善根,少

福德”。

“多善根,多福德”,為之“正行”。而何謂“多善根,多

福德”呢?海東法師認為,“發菩提心”屬於“多善根,多福德”,如

他在阿彌陀經疏中有言,“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者,顯示大菩提心攝多善根,以此因緣乃得生故”。

4.

海東法師認為,“少善根,少福德”

為之“助行”。而何謂“少善根,

少福德”

呢?海東法師認為,“執持名號”

屬於“少善根,少福德”

的“助行”,如他在阿彌陀經疏中有言,“第二,明助因者,執持名號,

一心不亂”。

三、

從上文中可以看到,靈芝律師與海東法師兩人,對“善根福德”的看法,“二義

相違”,並不相同,有天淵之別。本文於是指出,“今雙為和會,謂欲生彼國,

須多善多福”,將兩位古大德的看法匯合起來,指出必須“多善根,多福德”,

才能夠成功往生極樂。但如何謂之“多善根,多福德”呢?

「今持名,乃善中

之善,福中之福」,蓮池大師按本經所提倡的“執持名號”,指出“持名念佛”

屬於“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絕對稱得上是“多善根,多福德”。

Page 4: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4

四、

而就經文所言的“因緣”而言,蓮池大師指出,“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

之大因緣也”,指出了“發菩提心”正正屬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大

因緣”。

五、

總結來說,蓮池大師以“持名念佛”為之“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而以“發菩

提心”,來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大因緣”,而這個“發菩提心”的“大因

緣”,亦可以被視之為“正行”。

六、

何等為『淨業三福』?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

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七、

由此觀之,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三福。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

佛淨業正因。何以故?蓋『淨業』者,謂

(一)

清淨的善業﹔

(二)

修往生淨土的事業

(三)

又謂往生西方淨土之業因也。

(四)

如同《觀無量壽經》曰:「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八、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是學佛修道

者最理想的修行場所,難怪是十方三世諸佛所共同讚嘆的,此在《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都有明確開示。所以古德曾說:「能遇念佛法門,而不求生西方極

樂世界者,非狂(即自認是上善根人,一生就可『明心見性』或是『即身成佛』)

Page 5: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5

即痴(即自認來生得生為人,得遇大乘佛法繼續修道)。」殊不知『人身難得如

指縫土』,『佛法更是難聞』,而且又有隔陰之迷,是故很難『明心見性』或

『即

身成佛』。

九、

【鈔】:「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三福發菩提心。大本。則三輩往生。皆言發菩

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

十、

【演】:「善根者下。是先釋善根。引二經發菩提心者。證菩提心為善根也。發凡

夫心者。修五戒十善求生人道天中等。是謂無善根者。以十善等。是三界有漏因果。

不出輪迴故。發聲聞心者。厭四生如桎梏。棄三界如牢獄。求趨涅槃等。是謂少善

根者。但念空無相無作三昧。不肯莊嚴佛土。教化眾生故。」

十一、

【鈔】:「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

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捨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

十二、

【演】:「福德者下。是次釋福德。引二經。孝養父母。修諸功德。證福德也。一

切不作。是謂無福德者。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趣也。但作此福種有漏因。是謂少

福德者。所謂修福不修慧。福盡還沈淪。是也。」

十三、

《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

聲聞獨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

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一)

此文初正釋善根福德。聲聞下別明得生不得生。菩提正道名善根者。菩提

二字。通因徹果。因中發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為菩提正道。名

善根。即親因。因者種義。為成菩提果之種子。種種助道。乃助成正道之

Page 6: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6

法。如布施。持戒。禪定等諸度。名福德。即助緣。助成種子。生根發苗。

開花結果。

(二)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者。因但求己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

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者。因修諸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

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

國。唯以下明得生所以。欲生彼國。須具信願行。三種資糧。信願執持名

號。即是三資糧。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議。西方依正。種種莊嚴。不出吾人

心外。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

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

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

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三)

持名念佛。為善中善。故多善根。福中福。故多福德。此理人多不信。當

為證釋。

(四)

何為善中善?以發菩提心念佛。具足《大智度論》五菩提心故。

1.

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

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

2.

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纔彰。煩惱自滅

故。

3.

明心菩提。謂明了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故。

4.

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

Page 7: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7

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

5.

無上菩提。謂坐大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圓證三不退。直至成

佛故。是謂善中之善。為多善也。

(五)

【演】:「善中善下。是釋持名。乃善中善。」

1.

發心菩提。即是圓教五品位。此所發之心。即是隨喜心。妙心體具如如意

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初心知此慶己慶人。

所謂於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

2.

伏心菩提。即是圓教初信至七信位。以初信斷見惑。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

盡。所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

3.

明心菩提。即是圓教十信滿心入初住位。此位證一心三智。以雙亡之力知

寂滅相。以雙照之力知種種相貌。所謂了達諸法實相也。

4.

出到菩提。即是圓教初地至八地位。以初地始得法忍光明。至八地方名真

得無生法忍。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喧諍。寂滅現前。所謂出三界到薩婆若也。

5.

無上菩提。是圓教妙覺位。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為座。

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土。為圓教佛相。所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

(六)

【鈔】:「福中福者。亦有二義。

1.

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纔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

2.

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

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七)

【演】:「福中福者下。釋持名乃福中福。亦有二義者。一約持名。即修福義。

Page 8: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8

二約持名。易集福義。

1.

一名纔舉萬德齊圓者。如前云。持名即持此一心。一心之中。常樂我淨義。

清涼不變義等。何德不具耶。以之修福。

2.

福易集者。即一心持名。則萬善普會眾惡盡消。以此無惡具善之心修福。

則眾福皆趨。不勞功用故。

(八)

問:持名念佛。即為多善根多福德。有何聖教為證?

答: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又《佛說

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佛名者。一心持諷誦念。此人當得

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國。」此二經即多善多福之明證也。」

(九)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云:「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有

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

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諦十

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

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

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興立大悲,誓度一切無

量眾生,亦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世界,當於其中具滿如

來正覺之慧。舍利弗!其佛、世尊本求誓願,其有求於第一之乘,於其世界

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

佛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畢滿。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

說之者,信不狐疑,當起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等普當

Page 9: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9

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謗毀者,

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補充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淨空法師

《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很重要,告訴我們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少了還不行。由此可知,我們真的想要

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你就得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就決定得生。

我們也曾經聽說,佛在這部經上也講到,臨命終時十念必生,是不是與經上所講

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相矛盾?有沒有這個情形?我相信許多人有這個懷疑。

這個懷疑自古以來就有,古大德在經典論述、講解當中,也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一生不相信宗教、不相信佛法,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偶爾遇到這麼個緣分,遇到一

位善友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在這個剎那之間,聽了之後他就相信、他就接受、

他就發願求生淨土,居然也能往生。這跟《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

生彼國」不就衝突了嗎?我們凡夫是感覺得這裡有問題,可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看

起來不但沒有問題,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什麼原因?這一生他沒有修,人家前世

修的,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幾乎空過

一生。沒有想到在臨命終時他遇到善友,這一提醒,把他阿賴耶識裡善根福德的種子

引發起來,他成就了。是不是偶然?不是。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就

聽那麼一點點經,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偶然嗎?如果是偶然,五祖會下那麼

多學生,跟他那麼多年,為什麼不開悟?學佛的人必須知道,因果通三世,過去生中

種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緣成熟,他就享受到了﹔如果這一生沒有緣,那還要來生

後世,總會有遇到緣的時候,不定在什麼時候,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Page 10: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0

善根是什麼?我用最淺顯、最容易懂的話跟大家說,善根是信解,你能信、能解

這是善根。福德是什麼?你真幹,你能行,你能往生,這是福德。往生就是證果。我

用「信解行證」這四個字來解釋善根福德。緣是緣分,得人身是緣分,聞佛法是緣分,

聞大乘、聞淨土都是緣分,我們今天緣分具足,不缺乏,缺乏的就是善根福德。我們

是不是真的理解?真的理解,你就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看?你把萬緣放

下了,你是真信真願﹔你放不下,還留戀,你的信願不真。怎麼辦?再加強信解,深

入經藏,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真放下﹔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總是放不下,放不

下你就真錯了。我們再看祖師大德給我們講的,「《彌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圓

中鈔》疏曰: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這個跟我剛才講的意思相同。

補充二: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安法師

問: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答:《阿彌陀經》的這句經文宜從淨土法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特點加以理解。有

些人會自然地從通途教理來理解善根福德,認為往生西方淨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

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否則便不能往生。

這種理解並不符合這句經文的法義。蕅益大師深契佛心,於《彌陀要解》中有一精闢

的詮釋:阿彌陀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

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證知吾人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

之福,是以佛的大願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號具足的大行作為我們因地

修行之強緣。

這是阿彌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們,我們凡夫眾生只要信願接納、感應道交,

Page 11: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1

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補充三:「北周 靜藹法師念佛往生淨土」

靜藹。俗姓鄭,河南滎陽人,少年時到寺院遊玩,看到描述地獄種種狀況的變相圖,

內心非常恐懼,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脫生死,於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禪師剃度出家。

年十七歲時,受具足戒,嚴格護持戒律威儀,並通達貫徹各種經論。平日修行大慈悲

心的法門,凡是蠶絲綢緞華麗綵繡的衣服,和由眾生皮革所製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

披戴穿著,終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將要消滅佛法時,靜藹法師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遞書面的文表,為佛教

論理申訴,當面反抗皇上的聖旨,請求皇帝不要消滅佛教。但是他的申訴抗議,終究

不被武帝採用,因此靜藹就攜帶著門徒,進入終南山隱居。後來又潛藏到太一山的錫

谷當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闡揚大乘佛法,他有許多的撰述著作,都隱

藏在巖石洞穴之中。

靜藹悲悼佛陀偉大的佛法已經淪落荒廢,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既然無益於這個世間,

我準備要捨棄身命,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另一個山洞中,命令侍者

下山去,明天再早一點上來。侍者離去後,靜藹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親

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鋪在石頭上面。又把腸子拉出來掛在松樹的

樹枝上,五臟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腳、頭部和臉面,都以刀子完整的

割碎分解。最後再以刀割下心臟,捧著心而命終往生,當時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西元

五七八年)

七月十六日,時年四十五歲。侍者隔天早晨到達山洞的時候,只見到靜藹還

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時一樣,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師的骨骸之間並

Page 12: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2

沒有遺留任何的血跡,只見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湧出,凝結於石頭之上,又看到用手書

寫的偈頌遺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諸位有緣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應當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

生起退轉的念頭,若生退轉之心者,則將失去種種善根利益。我以三種因緣要提早捨

此身命。第一個是,我覺悟到此身有無量無邊過患的緣故。第二是,我無能護持佛法

的緣故。第三則是,我想要速得見佛的緣故。」

其偈頌曰:「無益的色身,不但濁惡不淨,而且又煩惱人們去為他奔波勞役。因此我解

剖身形將它鋪於枯石之上,毀損身體而將它散掛在山巖的松樹枝頭。無論天、人、阿

修羅、山神樹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見到我捨身命的人,祈願讓這一些眾生,

凡是見到我骨骸的,其無明煩惱的大船,皆能覆沒消失。願令眾生,凡是聽聞到我捨

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覺究竟圓滿。願令眾生,憶念我時,具足一切

禪定念力,多聞智慧總持佛法。我此報身一旦消滅,則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

和幽深山林之間,我曾往來的小徑,不久就會埋沒了蹤跡,原本就寂靜的山洞石室,

則更將無聲無息不見人煙。願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給一切禽獸,乃至昆蟲,凡是食我

肉、飲我血的一切眾生,皆能善根充滿、福慧具足。願我未來,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濟度一切有情。

諸有緣人應當覺悟,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色身,本來就不清淨。身體的下半身,是個屎

尿充滿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淨之物,就如同殘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厭惡,

臭惡得令人不敢瞻視觀察,此身是由一層薄皮包藏著膿血,塵垢染污瀰漫塗滿了全身

上下。此身惡臭污穢,猶如死狗的屍體。此身是由六根六塵虛妄和合而成,而不是從

其他的鬼神梵天創造而產生。應當觀察這個惡臭的身軀,終究是被無常所囚困繫縛,

Page 13: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3

不得自由,無論進退來去行住坐臥,都總是不免遭受無常之苦。死亡之後如果遇到螻

蟻昆蟲,則此身難保。凡是執著身命的人,此生必無所得,終究失去一切。命終之後,

不免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終歸化成腐肉蟲蛆。

無論天人男女、好醜貴賤,必定為死神之火所焚燒,暫時見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

如電光火石般,剎那幻滅了不可得。死亡侵擾了所有一切的眾生,是種種怨苦中最令

人怨苦的。因此我視此身如仇敵,誓願斷除這個生死的根源。此身無可愛樂,具足種

種煩惱,就如同充滿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虛幻地圍繞而成,百千病苦

居於其中交纏困擾。凡是有三界形色執著的眾生,終究必定眾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

亡的痛苦深淵,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熱煩惱,有種種無量的過失缺陷。

此身本來就沒有我可主宰,因為一切都是業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無實體的

情況下,眾生卻顛倒計度妄想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虛幻無我的色身,就是凡夫

自以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堅執貪戀不捨的。由於眾生久遠劫來無明迷惑、顛倒

妄想的緣故,因此而隱藏了本來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淨自心。雖然自以為在長養色

身,卻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屍一般毫無可樂。無量劫來我們早已棄捨轉換過百千萬億

不淨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飲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樣浩瀚無邊。過去死去的屍骨堆積

起來,有如須彌山那麼高,而將來要受的生死,更是幾倍於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

死輪迴當中,根本毫無所謂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勞地蒙受艱難辛苦而已。

我對眾生既沒有絲毫幫助,對佛法的衰微又於事無補,因此忍痛捨棄布施色身,希望

捨身的功德能無量無邊,以期能夠誓不退轉於佛道,永遠出離於四生的苦痛深淵。當

我捨此污穢濁惡的身形之後,期願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於一念間蓮華盛開,化生

於阿彌陀佛面前。速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賢聖海眾,永遠辭別三途之中無量的苦

Page 14: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4

難,於佛的菩提正道決定得不退轉。即刻獲得五種神通,自由自在飛行無礙,於寶樹

間飽餐正法,究竟證得無生法忍。既能悟入清淨法身的解脫自在,同時又能不失大悲

心,不斷滅捨棄三界的眾生,以消滅魔道護持正法為首要目標。速得超登於十地菩薩

的福慧圓滿,神通變化無有邊際,德行具足四無所畏,號稱如來大覺法王。

期願捨棄此身之後,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淨自在,更迴入種種六道眾生之

中,隨順因緣地在能夠利益有情之處,護持佛法救度眾生。大眾應當要知道,世間所

有的業緣終歸滅盡,一切有為的造作亦復如是,就如同夢幻泡影般地剎那幻滅。三界

之內悉皆無常,時時令我們不得自在。一切的眾生,無論是他殺或自己死亡,終究還

是歸於三界輪迴的無常法裡,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樂於居處的地方,大家應當常常如

是思惟。一切的因緣既然合會聚集如此,所以我的業緣也當滅盡於今日。」(

續高僧傳)

心得:今天學到了什麼?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下次進度:第二十七講

「經文說明」

上課日期:1

2

月 4

日 (

星期四)

阿彌陀佛!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Page 15: 107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26.pdf是 發 菩 提 心。以 少 善 少 福 為 助 行,云 是 執 持 名 號。二 義 相。今 雙 為 和 會。謂 欲

15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淨土迴向發願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普皆迴向偈◎

「聽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