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六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明确社区体育的概念、 构成要素和特点, 熟悉社区 体育的主要任务, 分析社区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了解我国社区体育发展 现状, 弄清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程序及其具体内容和方法, 掌握组织社区 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 深入社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正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 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 连队为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 发挥学校社区乡镇和连队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 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这些规 划和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思路社区体育实 特别是近十年社区体育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充分说明社区体育已成 为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 新体系 第六章 149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 践, 特别是近十年社区体育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充分说明社区体育已成 为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 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 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这些规 教学要点 149 第 六 章 心, 是评价社区体育工作的核心指标, 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 论是社区服务的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格局, 都具有过渡期的特征。 因此, 活动,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真心诚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已成为新 活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社区 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 150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明确社区体育的概念、 构成要素和特点, 熟悉社区

体育的主要任务, 分析社区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了解我国社区体育发展

现状, 弄清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程序及其具体内容和方法, 掌握组织社区

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

深入, 社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正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 “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 要抓四个重点: 青少年体育以学校

为重点, 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 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 军队体育以

连队为重点。 各地区、 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 采取有效的措施, 充分

发挥学校、 社区、 乡镇和连队的聚集效应、 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 增加

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这些规

划和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思路。 社区体育实

践, 特别是近十年社区体育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充分说明社区体育已成

为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 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

新体系

第六章

149

Page 2: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总体进程, 直接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总体目标的实现。 对于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推动体育社会化, 特别是实现 《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 的战略目标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社区体育

活动,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真心诚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已成为新

时期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新要求。

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

心, 是评价社区体育工作的核心指标, 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

2002年4月由中央文明办、 国家体育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在全国开展了声

势浩大的科教、 文体、 法律、 卫生 “四进社区” 活动。 “四进社区” 活

动对于加强社区思想教育, 普及科学知识, 丰富文体生活, 开展普法宣

传, 维护治安秩序, 健全卫生网点, 完善社区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

来, 社区体育事业发展较快, 取得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成绩, 对全民健身

活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社区

工作起步晚, 社区建设时间短, 目前仍然处在 “亚社区” 向现代社区的

过渡阶段, 社区服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或起步阶段。 我国社区体育尚缺

乏稳定成熟的理论体系, 实践中也难以形成稳定的、 制度化的格局。 无

论是社区服务的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格局, 都具有过渡期的特征。 因此,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转型时期, 认真研究社区体育理

论, 深入探讨建立适应社区发展趋势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对于推动全

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顺利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的各项任务, 实

现社区体育的最终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社区体育的特点和意义

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

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

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由

社区成员、 体育组织、 社区活动、 体育场地设施、 经费、 体育指导员等

要素构成。 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采用多种方式, 发动、 引导、

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

提高社区成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建立文明、 健康、 科学的社区

150

Page 3: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生活。

一 社区体育的特点

(一) 综合性

综合性根源于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性。 从构成

要素看, 社区体育由社区成员、 体育组织、 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指导员

等要素构成, 是人口、 环境、 设施、 机构等要素的综合体, 是社区成员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统一体。 从社区体育的内容看, 社区

体育包括开发体育锻炼项目、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提供社区体育咨询、

经营社区体育产业等。 从社区体育方法和手段看, 包括经济手段、 行政

手段、 社会手段等。

(二) 社会性

社区体育工作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

活动, 而是各类社会主体、 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各级政府机

构承担着制定和实施社区体育政策、 社区体育规划, 完善社区体育制

度, 推动社区体育工作, 并在其中协调居民、 社团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

关系等职责。 社区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 特别是体育社团发挥着骨干作

用。 他们在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落实社区体育规划, 从自

身实际出发搞好本辖区的社区体育工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 又是社区体育的服务对象。 没有他

们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社区体育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由此可

见, 社区体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三) 公益性

参与社区体育的主体是全体居民, 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体育需求是

社区体育的目的。 不管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社区居民都

有平等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享受社区体育服务, 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等的

权利。 社区体育不是也不应该成为针对特殊居民及家庭的商业性服务。

因此, 社区体育具有浓厚的公益色彩。

(四) 地域性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实体, 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 就内容而

言, 社区体育主要是根据本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愿望, 解决本社区居民健

身娱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 就主体而

言, 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 单位和组织。

就活动范围而言, 社区体育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 并在一

151

Page 4: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定程度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由此决定了不同社区的体育工

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二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因

(一) 体制改革呼唤社区体育的大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转变为统筹规划、 政策引导、 组织协调、

提供服务、 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行政、 法律、 经济等手段, 建立多种多

样的调控机制。 这种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权力下放, 充分发

挥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 使社区社会自治管理成为可能, 从而推动了社

区体育组织的产生。 经济体制改革, 使以政治利益为主的运作机制向以

需求满足为主的运作机制转化。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使

社会服务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从而促使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发

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

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 单位体制逐渐衰落, 促使全方位依赖工作单位

生活的 “单位人” 向 “社会人” 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完全靠单位

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 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基地。 国有企业

深化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转变职能, 企业剥离的社会

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 大部分需要城市社区来承接。 在企业

改制过程中, 从单位溢出转移到街道的社会功能就有30多项。

另外,经

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 促使游离于单位以外的居民不断增

多。 他们体质的提高和健康管理更加依赖于社区体育的开展, 这样客观

上就要求社区进一步发展体育服务、 健康管理, 强化教育、 培训功能,

推动了社区体育向纵深发展。

(二) 生活方式与健康观念的变化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

内在动力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 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

征, 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的反映形式。 20世纪是人类文明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世纪, 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改

变着我们的世界, 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空间, 引领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

化。 这些变革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实惠、 便利和社会参与的机会, 同

① 华伟: 《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 载 《战略与管

理》 2000年第1期。

152

Page 5: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时, 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烦恼和危机, 如大面积环境污染造成的生

存条件恶化, 营养素、 低消耗的能量与物质代谢造成的体内物质积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劳动强度降低, 造成人们运动不足而产生体能

“饥饿”, 机械化、 电气化、 信息化文明造成的人类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

化, 节奏快、 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心理障碍等。 “灰色健康”、

“营养过剩”、 “运动不足”、 “机能退化”、 “高度紧张”, 这五大 “杀手” 接

踵而至。 “文明疾病” 广泛蔓延, 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随着社会发

展,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 “文明病” 最积极、 最有

效、 最方便的方法与手段。 “花钱治病不如花钱防病”、 “到体育馆中去消

除疲劳”、 “请吃饭不如请流汗” 等 “花钱买健康” 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生活方式与健康观念的变化已成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在动

力。 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追求, 推动着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

三 发展社区体育的现实意义

社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目的是解决本辖区居民的健身

娱乐等方面的问题, 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 搞好社区体育服务对促

进社区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单位体制淡化, 依赖工作单位生活的 “单

位人” 向 “社会人” 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们依靠市场和社区, 而不再完

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 社区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阵地。 随着生

活方式与健康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健身娱乐已成

为社区居民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 这些变化要求基层社区发挥体育整

合、 体育服务和体育管理功能, 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 另外, 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 游离于单位以外的自谋

职业者增多, 他们体质的提高和健康管理更加依赖社区体育的发展。 这

样, 客观上就要求社区进一步发展体育服务。

(二)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生活逐步从

“温饱型” 向 “小康型” 转化。 当前人们生活方式还存有一些不科学、

不利于健康的习俗, 导致人们在追求舒适的同时, 正逐步失去健康。 社

区通过推广科学健康的健身项目,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提供优质

周到的体育服务, 让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中, 在享受积极向上

的文化娱乐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

153

Page 6: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式, 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亲善人际关系

现代生活方式使邻居间关系逐渐疏远, 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社区体育是以自愿、 自由、 自主的形式开展活动, 它以轻松愉快、 平等

自由的方式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交场合。 体育活动讲求民主、 平等、 公

正、 协作等精神, 加上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 有利于成员间的人际交

往。 人们通过交往相互了解, 通过协作产生信赖和亲密关系。 另外, 社

区体育活动, 使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体会、 学习到体育价值、 道德规范

和行为方式, 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不仅有利于形成适应社会的个性特点, 也有利于社区居民间形成良好的

人际关系。

(四)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增强认同意识

对社区的关心和认同意识是促进社区繁荣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认同

意识的建立, 需有两个条件: 一是共同的利益; 二是归属感。 社区成员

为了自身的健康利益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并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关心起与

体育活动有关的社区公共设施、 绿化、 公共卫生以及社区服务等问题。

因共同利益产生共鸣, 并因交流逐步取得一致意见, 达成共识。 这样多

次反复, 成员们的共同意识感就越来越强烈, 最终会付诸共同的行动,

表现出成员的凝聚力。 此外, 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都是通过各类社区

体育组织进行的, 成员们参加社区体育组织,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从中

获益, 因而加强了成员对组织和社区的归属感。 这种强烈的归属感, 使

其感到有责任、 有义务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 通过社区体

育活动, 可加强联系, 融洽感情, 从而促使社区成员更加关心社区发

展, 共同为社区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五)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完善社区服务

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内容之一。 社区体育的核心是满足社区居民

的体育需求, 社区体育服务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主要途径。 过去的社区服

务主要集中在社区成员饮食起居的便民利民服务, 随着体制改革和社区

建设的发展, 社区服务的内容不断扩大, 教育、 卫生、 体育、 治安等服

务体系也相继建立。 社区体育随着社区成员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备受

关注。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健身休闲服务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许多社区

开设健身房、 双休日学校、 周末俱乐部、 舞厅、 活动中心等, 组织各种

趣味体育活动, 满足了社区成员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

154

Page 7: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家中老人或孩子的孤独感很强烈, 需通过一定的

社交活动来改变, 社区体育就是一种较好的社交活动。 总之, 社区体育

的功能对满足社区成员生活需求有重要意义, 对完善社区服务, 方便居

民生活, 促进社区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六)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发展

社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载体, 对我国社会体

制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

发展的基本点, 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而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

部分的社区体育, 理所当然地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途径。 社区体育

为全民健身工程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全民健身工程为社区体育创造硬

件。 两项工作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点, 是实

施全民健身计划的 “根据地”。 社区体育使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实施

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体育社会化。

第二节 中国社区体育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社区体育的现状

(一) 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目前,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 尚未形成

较为成熟、 完善的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社区体协为

主, 其他区域性体协为辅, 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 社区体协以

社区办事处为依托, 以社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 共同组成了社区

体协。 社区体协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 专门体协、 体育俱乐部、 晨晚练

活动站、 体育辅导站、 体育服务中心、 社区单位体协、 居委会体育小组

等组织是下位活动性组织。 社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

时, 接受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 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

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城市社区体育在横向上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 “以条

为主” 的管理体制, 纵向上使群众体育深入到城市的最基层, 正在形成

“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 的新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这一管理体制的形

成, 将为我国实现群众体育普遍化、 生活化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5种: 社区体协、 住宅区体协、

155

Page 8: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郭敏: 在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www.chinasfa.net/

晨晚练活动站、 地区 (片) 体协和街道体协。 城乡社区体育指导站和活

动点是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阵地, 据对全国25个省 (区、市)调查统

计,到2000年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137 269个, 与1995年相比,

指导站增加了369郾5%。 最显著的是县的体育指导站, 由1995年的10 292

个增至99 531个, 增加了8郾7倍。 数量日益增加的基层体育指导站, 为建

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 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 日

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 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 大小不

一, 以小规模活动为主。 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 有的按季节举

行。

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 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目前, 日常性

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走、 跑、 操、 拳、 功等五大类, 具有明显的

非竞技化的韵律性、 表演性、 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 体育竞赛的内

容多种多样, 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

施条件有关, 其中娱乐性、 趣味性强的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

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 日常性晨晚练

活动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 老年人占较大比例。 据天津、 北京、 山东

等地调查, 老年约占75%, 其中女性居多。 据北京等地调查, 女性人数

约占65%。

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 制订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 在

诸如家庭运动会、 楼群运动会、 老中少三代运动会中, 参加者有80岁的

老人, 也有六七岁的儿童。 一些社区还专门为残疾人、 少儿、 妇女组织

了比赛。

(三)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 体育指导者以义

务服务为主, 有偿服务为辅。 1996年对15个省、 市、 自治区的抽样调

查结果表明, 76个社区的体协中熏专职管理者仅占19郾6%, 77郾5%管理者

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 还有2郾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

任。 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 工作内容杂, 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

上投入很多精力。 76个社区共有体育指导员632人, 平均每个社区8郾5

156

Page 9: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① 王凯珍: 《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1998年版, 第212页。

② 袁伟民: 《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载 《中国体育报》 2002年8月26日。

人, 其中有偿指导者占4%, 无偿指导者占91郾6%, 有偿无偿兼有者占

4郾4%。 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主要由离退休人员担任, 仅少部分

受过专业培训。 据天津市调查, 受过培训的占29郾7%, 未受过培训的

占70郾3%。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一支重要力

量。

到2001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万余人,

初步形成了

一支以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 以体育社会团体人员和乡镇、 街道

体育干部为主线,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队伍。

(四) 社区体育物质条件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5种场所进行: 社区单位体育场馆、 公园、

空地、 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

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人们已经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

到了公园、 空地和江河湖畔, 各地的晨晚练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些场所进

行。 从1998年开始, 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修建 “全民健身

工程”。 这些健身设施的投放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健身设施

不足的矛盾。

目前, 基层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来自3个渠道: 一是个人缴纳会员费

或比赛报名费。 晨晚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 培训费、 比

赛报名费等方式解决。 二是社区拨款。 拨款数量的多少与社区的经济实

力有关, 多则几十万元, 少则几千元。 三是社区单位集资、 赞助。 集资

多以交会员费、 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 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

赛的方式进行, 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 促销产品的目的。 以上三种经费

渠道中, 第一种渠道获得的金额最多。 王凯珍在 《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

究》 一文中指出, “52郾6%的活动点经费来自锻炼者的会费”。

(五) 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体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年龄呈两头大、 中间小的现象。 参加

锻炼并经常坚持的, 主要是老年人和学校学生。 中青年人特别是在职职

工,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

居民身边的场地、 公益性的健身场所仍然十分缺乏。 现有的体育场

157

Page 10: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馆开放仍然不够, 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需求。

经费投入不够, 用于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资金捉襟见肘; 社区体育

人才紧缺, 质量不高; 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不健全。 这些问题给社区体育

服务的组织、 管理, 特别是健身指导带来了很多实际困难。

由于人们对社区体育服务性质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尽相同, 导致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管理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存有分

歧, 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定位也不十分清晰。

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后, 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 与社区体育发展

的形势还有不适应的方面, 工作中存在着忙于事务, 在加强管理、 法规

建设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二 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

(一) 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 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

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 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是

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 有责任、 有能力, 也有可能成为社区体育组

织网络的依托。

(二) 社区体育主体多元化

学生、 在职人员、 离退休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的社区化趋

势, 必然导致社区体育参加者的多元化, 由于受闲暇时间的限制, 日常

性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可能仍会以离退休人员为主。 周末、 节假日的

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将呈多元化趋势。

(三) 社区体育活动业余化

目前社区体协和一些区域性体协开展的活动还没有做到完全业余

化。 今后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强化、 事业单位缩编、 工作节奏加快, 非

业余化的体育活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清晨、 傍晚、 周末、 节假日

将被充分利用, 社区体育活动时间的业余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四) 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 要求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

式。 晨晚练活动中, 现有的韵律性、 表演性、 传统性的活动内容将继续

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 其他竞技化、 非竞技

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将受到人们的欢迎。 晨晚练活动和每年几次比赛、

表演将难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楼群、 庭院、 里弄、 家庭等

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和竞赛将得到发展。

158

Page 11: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五) 设施有改善, 利用率提高

社区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条块分割导致社区内的

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 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 体育价值取向的

改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 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

建设和社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充分利用。

第三节 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

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目的, 在于改善居民活动环境, 倡导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与社会生活价值。 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

体系是社区体育建设、 管理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与基础工作。 积极构建以

人为本的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是全民健身活动进社区、 推

动社区体育发展关键所在。 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是社区体育服务体

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根据社区体育的基本任务, 社区体育服务可归纳

为: 推广社区体育健身项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 为社区居

民提供健身娱乐咨询等方面。

一 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 推广社区体育项目

推广适宜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 丰富社区居民的健身方

法, 是当前我国城镇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 体育运动发展至

今,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其中不乏健身性、 娱乐性、 趣味性俱佳,

适合在社区开展的运动项目。 但是, 社区体育现状表明, 我国城镇社

区居民用于健身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拳、 功、

操、 舞等项目, 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 表演性、 传统性和文

体一体化特点。 社区居民健身乏术, 掌握的方法不多已是不争的事

实。 这与运动项目在社区中的推广不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为了尽快

扭转这种局面, 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应在社区中大力推广行之

有效的体育健身项目, 丰富人们的活动内容和健身方法。

社区体育项目大体可分为竞技类健身项目、 娱乐类健身项目和康复

类健身项目三大类。 竞技类健身项目突出提高生理机能, 娱乐类健身项

目强调愉悦身心, 康复类健身项目注重防病祛病。 竞技项目是体育运动

159

Page 12: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3页。

最精彩、 最活跃、 最具挑战性、 最富生命力的运动形态。 它们中的许多

项目可直接用于社区居民的健身锻炼, 比如篮球、 足球、 排球、 乒乓

球、 羽毛球、 网球、 游泳、 自行车、 武术、 大众健美操、 艺术体操和田

径运动中的一些跑、 跳项目。 有些竞技运动项目通过适当的改革或变化

也很适宜于社区体育活动中开展, 比如拳击、 攀岩、 武术中的对练、 体

操运动、 技巧运动等。 娱乐类健身项目是丰富文化生活, 提高生活质

量, 形成愉快、 和谐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在城镇社区体育服务中应积

极推广门球、 体育舞蹈、 有氧操、 棋牌、 游戏等健身项目。 在有条件的

社区还可积极推广保龄球、 高尔夫球等融健身、 娱乐和社交于一体的高

档健身项目。 康复类健身项目可谓历史悠久, 在我国城镇社区中有着较

广泛的群众基础。 目前社区中最为常见的康复健身项目多为传统的拳、

功、 操等, 而许多现代医学的康复健身项目推广不够, 比如医疗体操、

实用性体操等。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人们的体育观、 娱乐观和健身观会不

断变化, 社区体育项目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 把握变化趋势, 对

于社区体育项目的推广有积极指导意义。 日本学者真野认为, 具有以

下特点的运动项目才符合健身运动的发展的趋势: ①易于普及, 连续

性强, 规则简单。 ②能根据自己的力量调节运动量。 ③能在探索未知

中取得乐趣, 面对年轻人、 高龄人均同样具有魅力。 ④注重提高体

能, 运动负荷适当。

目前, 人们不仅把体育作为利用余暇时间来丰

富文化生活的手段, 而且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 强调参与体

育过程中的自律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对未来社区

健身运动的推广与发展, 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采用多种方式, 发动、 引导、 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

活动, 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

主体, 坚持业余、 自愿、 小型多样, 遵循因地、 因时、 因人制宜和科学

文明的原则。 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 要讲究科学, 注意安全, 重

在参与。 实现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 个人锻炼与集体

活动相结合、 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 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

合,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

160

Page 13: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 老年人、 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

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 竞赛

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参加为基本出发点, 办出特色, 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

单项竞赛活动, 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 表演和社区内外

的交流活动, 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 培训

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开展健身活动应有很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正规的体育活动特别

是竞技运动项目, 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 以确保竞争公平合理。 但

是, 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 提高居民参与社

区体育活动积极性, 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练习的规范性和参与的公正

性, 应服从于实现社区健身活动主要目的的需要。 开展社区健身活动

应力求练习内容的全面性、 项目选择的多样性, 尽可能包括有氧运

动、 力量练习、 柔韧练习等不同性质的身体活动, 以求体质全面、 均

衡发展, 可供练习者选择的锻炼项目应多样化, 以适应练习者的不同

兴趣爱好。 开展健身活动应引导练习者循序渐进, 切忌急于求成。 技

术动作由简到繁,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 锻炼前应进行热身运动, 锻炼

中正确使用器材, 练习后进行整理活动。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应注重娱

乐与健身结合, 日常活动与竞赛活动结合, 坚持长期、 系统, 有计

划, 有监测,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开展活动前对练习内容、 运动负

荷、 练习时间、 项目确定等都应有周密的计划安排, 经过一段时间后

还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组织者还可通过练习者的脉搏、 血压、 呼吸、

睡眠、 饮食等方面的情况, 对其练习过程进行监控。

(三) 提供社区健身咨询

社区成员年龄跨度大, 职业种类多, 受教育程度不一。 人们对健身

方法的掌握, 健身原理的认识, 医学常识的了解, 因人而异。 对于健身

者来讲, 参与锻炼, 是为了达到个体目标, 追求健身效果。 科学地选择

健身项目、 练习内容、 锻炼方法和运动负荷等尤为重要。 为了让社区居

民选择正确的健身方法和有效的锻炼手段, 形成文明、 科学的健身观,

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 有组织、 有计划、 有步骤地为居民提供社区体育

健身咨询, 是社区体育服务不可缺少的工作。 社区体育健身咨询, 一方

面是向社区居民传播必要的健身常识, 进行健身教育, 另一方面是对社

区居民进行健康咨询。

161

Page 14: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介绍体育锻炼的一般知识。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理论中极其重要的

核心概念。 它由运动量、 强度、 密度、 时间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指练习

的次数、 距离和持续时间。 研究表明, 健身活动的持续时间一般以超过

30分钟为宜。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的运动量, 它是调控运动量的主要

依据, 计算方法有: 年龄减算法、 净心率计算法、 运动量百分比公式

法、 靶心率法和卡沃南计算法。 运动密度指每周练习的次数, 研究表

明, 每周健身练习3次至4次效果最佳。

宣传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方法。 自我监督又称为自我检查, 指练习

者在健身过程中, 对自己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变化作连续观察并定期记

录。 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 调整计划, 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性损

伤。 主要检测指标有情绪、 自我感觉、 睡眠情况、 饮食状态、 排汗量、

心率、 血压、 体重变化和肺活量。 自我监督的内容可分为主观感觉和客

观检查两部分。

传授处理运动损伤的常用方法。 健身过程中运动损伤时有出现, 及

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对损伤愈合、 功能恢复作用重大。 常见的运动损伤有

韧带损伤、 肌腱损伤、 肌肉断裂、 关节损伤、 骨折和关节脱位等。 急性

损伤的早期处理原则是: 急性期即受伤后48小时以内, 主要是适当制

动、 止血、 防肿、 镇痛和减轻炎症。 伤后即刻冷敷、 加压包扎、 抬高伤

部、 适当制动。 加压包扎24小时后可拆除, 根据伤情外敷新伤药。 中期

(指伤后48小时后) 处理原则主要是: 改善伤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促

进组织代谢、 促进淤血与渗出液的吸收, 加速再生修复。 处理方法可采

用热敷、 按摩、 拔罐、 药物治疗, 同时应根据伤情进行适当的康复功能

锻炼。 后期处理原则是: 增强和恢复肌肉、 关节功能。 主要以按摩、 理

疗、 功能锻炼为主, 适当配以药物治疗。 慢性损伤处理原则主要是: 改

善伤部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 处理方法有按摩、 理疗、 针

灸, 要特别重视功能锻炼。

进行健康咨询, 帮助人们处理体育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影响健身

的问题, 如疾病、 情绪、 挫折、 焦虑和社会适应不良等, 使人们形成正

确的健身观念, 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从个体来看, 心境满意, 心情

舒畅快乐, 同练习伙伴关系和谐, 同练习环境融洽, 是以稳定的情绪参

与健身活动以达到良好健身效果的内在前提条件, 它们对于练习者的健

身活动参与趋向、 认同程度、 价值判断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健康咨询内

容广泛, 从为居民提供社区体育服务这个层面上看, 主要涉及个体成长

162

Page 15: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① 黄敬亨等: 《健康咨询学》 (试用教材),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32页。

和发展两方面。 成长是指个体机体的变化, 主要指数量性状; 发展则指

终身过程, 主要同参与健身活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有关。 就成长而言,

咨询应侧重于练习者各器官、 系统生理机能的特点与规律; 就发展而

言, 咨询应侧重于练习者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

咨询者在工作过程中

就应力求做到理解、 同情、 友善、 幽默、 耐心、 诚挚、 老练、 忍耐、 愉

快、 思路开阔。

二 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工作程序

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 主要包括制订组织方案、 建立组织机构、 制

定比赛规程和确定工作计划四个部分。

(一) 制订组织方案

组织方案是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依据, 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①

社区体育活动的名称与目的任务。 主要根据全民健身运动的方针、 政

策、 任务、 社区活动计划的安排与要求以及社区活动的性质及特殊要求

确定。 ②社区体育活动的规模。 主要根据本次活动的任务确定。 同时明

确主办单位、 参加单位、 参加人数、 比赛项目和组别、 活动或比赛的日

期和地点等。 ③工作机构。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包括机构的组成、

组织形式、 工作人员数量、 各部门负责人名单和工作分工情况。 ④经费

预算。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包括场地、 器材、 宣传、 奖品、 交通、

食宿、 医药、 招待、 邮电、 印刷、 文具、 会场布置以及工作人员补贴等

费用。 ⑤工作步骤。 主要根据大会规定的工作阶段, 确立各阶段的工作

重心和主要任务, 制定完成各阶段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二) 建立组织机构

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的组织, 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必须从组织

上给予保证。 通常是根据活动 (比赛) 规模的大小成立相应的组织机

构。

(三) 制定社区体育活动规则、 规程

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以表演和展现人们精神风貌

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另一类则是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降低了一定难度

的竞技体育项目。 社区体育活动规程与体育比赛的竞技规程基本一致。

社区体育活动规则、 规程是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的最基本的条

件, 是组织比赛和裁判工作的具体根据。 为了保证竞赛活动顺利有序地

163

Page 16: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开展, 组织者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和规程, 两者缺一不可。 否

则, 将无章可循、 无据可查。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社区体育活动的名

称、 目的任务。 ②社区体育活动 (比赛) 的日期与地点。 ③参加单位。

④社区体育活动 (比赛) 的组别和项目。 必须列出各组别的具体项目。

组别一般按性别或年龄分组。 对每一个具有健身娱乐性质的趣味项目,

都应以简洁的文字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则与要求。 必要时, 还可

以用绘图形式说明某些项目的活动路线的示意图。 ⑤参加办法。 具体

规定各单位的参加人数、 每个项目的参加人数, 以及每个人可以参加

的项目数。 ⑥比赛办法。 说明各项目的录取人数, 场地器材的具体规

定。 特别应注意写明特殊的规定, 如参加比赛的人数不足录取人数或

某些项目只有一二人参加时的具体办法。 ⑦计分办法。 这个方面的内

容较多, 在制定比赛规程时, 应分别作出规定。 主要包括单项的计分

办法, 团体总分的计算办法, 团体总分的录取办法。 还应制定出单项

成绩相等和团体总分相等的评定方法。 ⑧奖励办法。 写明获得单项和

团体规定名次的奖励内容。 ⑨工作人员、 裁判员的选派方法。 ⑩报

名、 报到的起止时间。 报名单的填写方法应有具体的要求。 輥輯訛其他事

宜的具体说明。 輥輰訛对社区体育活动规程和比赛规则的解释和修改权

限。

(四) 确定工作计划

成立了组织机构后, 各组根据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 在组长的领导

下, 讨论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 确定工作计划, 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 组织社区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和编排要点

(一) 组织比赛的基本原则

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 参与者和比赛双方都应在活动和比赛过程

中获得均等的条件和机会。 这是组织的基本原则, 应努力做到使所有

参与者在相同规格的场地上, 使用相同的器材, 采用相同的比赛方法

和判罚尺度, 最重要的就是条件均等原则。 运用条件均等原则时应注

意以下几点: ①比赛条件尽可能均等。 组织者不仅要为所有参赛者提

供条件相同的比赛场地, 准备或规定使用器材的性能和尺寸, 还应考

虑阳光、 风向、 气候的影响, 尽可能使比赛双方在同等条件下比赛。

②参赛人数 (队) 的各种条件相等。 凡是集体性质的比赛项目, 组织

者都必须对上场队员的人数 (性别和年龄) 做出明确的规定 (如拔河

比赛)。 另外, 球类比赛在换人方法和换人次数等方面虽可做出一些

164

Page 17: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特殊的规定, 但是, 其他要求, 组织者应尽量借鉴竞技体育的规则与裁

判方法, 以增加比赛的可操作性。 ③比赛顺序、 休息时间机会均等。 在

比赛的出场顺序、 位置的安排上都应遵循公平的原则, 让其机会均等。

一般以抽签的方法排定比赛顺序和比赛位置。 同时, 社区体育活动和比

赛, 在一定程度上不及竞技体育激烈, 但在比赛中总要消耗一定的体

力, 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 休息时间也是组织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 组织编排的基本要点

填写记录卡片。 一般情况下, 凡是参加一个项目的比赛, 组织者都

会给每人或每队填写一张卡片。 有些具有田赛性质的比赛项目, 也可多

人或每项填写一张记录表。 在所有报名参加的比赛项目的记录卡片填写

完成以后, 经过仔细核对, 即可进行分组。

分组的基本步骤与要求: ①根据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项目的性质和

特点, 比赛场地情况 (场地大小、 跑道数、 布局情况) 和裁判人数进行

分组, 以4人~6人 (队) 为宜。 ②如有可能, 同一单位的运动员应尽量避

免分在同一组内。 ③分组确定后, 组织者可抽签排定组次、 道次和出场顺

序。 参加人数较多的集体项目, 也可组织领队抽签, 排定比赛顺序。

(三) 比赛日程的编排要点

比赛日程即比赛时各项目的先后顺序。 比赛日程编排是否合理, 对

参赛者技术水平的发挥, 裁判员裁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作人员的工作

以及观众的情绪、 大会的气氛, 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在编排比

赛日程时, 应注意以下原则: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规范性是指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时,

组织者往往会选择一些竞技体育的项目, 或者选择一些降低了一定难度

的竞技体育项目, 同时, 也会采用一些人们非常熟悉和习惯的健身娱乐

项目。 这类性质的项目, 在参加人数、 比赛办法、 计分方法、 裁判方法

等方面, 都是人们比较熟悉和了解的,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灵活性是指

组织者自行设计的一些新颖、 有趣、 别具特色的项目。 在编排日程时,

一般将竞技体育项目和降低了一定难度的竞技体育项目或习惯与熟悉的

健身娱乐项目安排在前, 新设计的项目安排在后。 这样既便于组织比

赛, 又有较充分的时间向参与者解释新增项目的比赛方法。

动静交替, 长短结合。 是指在编排比赛日程时, 应根据项目的负荷

特点及运动特征, 将激烈、 刺激、 距离较长、 难度较大、 运动负荷较大

的项目与平缓、 有趣、 距离较短、 运动负荷较小的项目交叉编排在日程

165

Page 18: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中。 一般将难度与运动负荷较小的项目, 安排在前, 运动负荷较大的项

目安排在后。

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相结合。 在编排比赛日程时, 还应考虑项目的

参与人数与气氛, 尽可能使比赛逐渐进入高潮。 另一方面, 从便于组织

比赛和保证比赛准时、 顺利举行的角度考虑, 一般将个人项目安排在

前, 集体项目安排在后, 尽可能增加比赛气氛, 使比赛逐渐进入高潮。

性别与年龄相结合。 在编排不同组别的比赛日程时, 最好将中老年

的比赛项目编排在前。

体能与智能相交替。 在趣味健身活动中, 有些项目对体能要求较

高, 有些项目要求体能与智力的综合体现。 编排比赛日程, 对项目的特

点应有充分的认识, 一般将智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安排在前。 组织者有时

为了突出有趣的特色, 可以在同一组别的大负荷项目之后, 安排智力要

求较高的项目。 为了保证比赛的有趣的气氛, 也可将其分别编排在各个

时段中。

四 社区体育竞赛成绩判定的基本方法

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内容非常丰富, 竞赛形式千变万化, 在竞争过

程中, 判定成绩或胜负的方法很多。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定性判定: 在判定过程中, 以是否达到标准为判定成绩的依据。 通

常以完成动作的姿态、 节奏、 动作的质量、 难度与优美程度等定性指标

进行判定。 定性判定常用于健美操、 武术等一类项目。 通常以评分的形

式判定, 评分高者为优秀。

定量判定: 在判定过程中, 以一些具体的客观标准为判定成绩 (名

次) 的依据。 定量判定是健身娱乐项目竞赛中, 广泛采用的判定方法,

如计时法、 计先法、 计距法、 评分法、 计数法、 淘汰法等。

综合评定法: 以整体效果、 整齐程度、 动作的规范性评定, 如广

播体操、 健身秧歌比赛。 综合评定法也在一些素质性比赛中采用既要

评定动作的质量, 又要计数, 如1分钟俯卧撑计数比赛。

五 组织社区体育竞赛的注意事项

(一) 制定竞赛规则与规程的注意事项

因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的规则与规程合二为一, 因此, 两者不能产

生矛盾, 文字要准确, 要求要具体, 不能使人产生误解。 要体现公平竞

争, 尽可能使参与者的各种条件相同。 项目设置应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年

龄和机能状况以及场地条件和比赛时间的限制。 规则与规程制定好后,

166

Page 19: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应提前下发, 以便让参与者提前做好准备。

(二) 自创项目设计与挑选的注意事项

自编、 自创或挑选比赛项目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是体现组织者对社

区体育活动理解的重要标志。 在设计和挑选项目时, 应考虑以下几点:

趣味与健身并重。 这是设计和挑选项目的总体要求, 项目的设计与

选择, 应紧扣趣味健身的主题。 应设计或选择一些运动负荷适宜, 趣味

性较强的项目。 对一些健身性强、 趣味性差或趣味性强、 健身性差的项

目, 都应删除。 对趣味与健身两者并重的总体要求是组织、 设计与选择

项目的难点。

大众性与可行性。 在设计和选择项目时, 应选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

的项目, 设计出对参与者有一定难度, 又便于完成的项目。 项目的设计

应考虑广泛的参与性和组织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比赛时间的许可。

多样性与规范性。 多样性是指项目的设计与挑选应适应不同层次、

不同性别的人群, 应考虑对人体活动时各部分的刺激与影响。 规范性是

对项目挑选时, 要从便于组织实施考虑, 使项目相对稳定, 便于比赛,

利于裁判工作等因素考虑。

健身与竞争并存。 这是设计与选择社区体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要

求。 有些项目, 在单一练习时, 竞争性较低, 健身作用明显, 但集体练

习或比赛时, 其竞争性大大增加, 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这类项目, 组织

者在选择时, 必须慎重。

体现教育性与娱乐性。 有些健身娱乐项目, 其项目名称就具有很

强的教育性, 如 “齐心协力”、 “同舟共济” 等, 这些项目, 不论是项

目名称, 还是完成这些项目的具体过程, 都体现团结一致, 要求步调

一致才能取得优胜。 另外, 有些健身娱乐项目, 其项目名称又具有很

强的娱乐性, 如 “斗智”、 “袋鼠赛跑” 等, 不论是项目名称还是具体

的完成过程, 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三) 判罚过程中的注意项目

规则与判罚的尺度统一。 因社区体育活动与竞赛, 组织者会设计或

挑选一些内容与形式较新的项目。 这些项目在判定比赛方法与规则时,

规则的内容应适用于双方, 规则对双方发生的同样性质的犯规或违例,

判罚原则应该完全一致。 另外, 对犯规或违例的判罚, 对双方执行规则

的尺度是相同的。 而且, 裁判之间的尺度也要一致。

成绩名次判定的准确性。 在自编、 自创的健身娱乐项目竞赛中,

167

Page 20: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参与者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必然会出现各种类型和不

同程度的违例或犯规现象。 在成绩 (名次) 判定时, 应正确区分无意

犯规、 故意犯规和不文明与不道德的行为, 才能提高判罚的准确性。

对不同性质的犯规, 应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尽可能减少误判、 漏判

与反判, 保证判定成绩与名次的准确性, 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达到判

罚尺度的统一。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解释工作。 在具体判罚过程中, 要准确无

误。 参与者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会提出各种异议。 这时组织者、 裁

判员应及时与其说明与解释规则和规程条款, 讲清为什么要判罚。

(四) 加强安全教育, 制定预防措施的注意事项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 虽然组织者要根据参与者的性别、 年龄和

实际情况, 设计与挑选比赛项目, 参与者在比赛中也会采用安全、 实

用的技术进行比赛, 但在比赛中由于种种原因, 参与者还是会出现这

样或那样的伤害事故。 组织者必须高度重视, 不仅要在项目的设计与

挑选时考虑安全因素, 还应在场地器材的准备上考虑安全因素, 同

时, 组织者还应制定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设立医务机构, 保证比赛的

顺利进行。

第四节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

新体系的措施

社区体育服务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是体育事业改革的需

要, 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 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服务, 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质

量, 对于促进我国社会转型, 深化体育事业改革, 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和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社区体育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长足

发展, 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是, 社区体育毕竟是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

物, 在成长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解

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就是逐步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过程。

一 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

就整体而言,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还属于公益事业, 其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大力推动和促进社区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职

168

Page 21: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① 徐永祥: 《社区发展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83页。

责。 资金短缺、 设施不足、 组织乏力是社区体育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

要妥善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 应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 政府

以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 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

办为主, 鼓励、 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

体, 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 大力培育社区体育服务市场, 加强规范

管理, 逐步形成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区体育服务的正常开展, 有赖于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利用。 一般来

说, 社区服务的资源主要分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部分。 在我国社

区体育服务事业发展进程中, 一直存在着服务需求的扩展和服务资金投

入不足这一对矛盾。 为此, 尽快建立以 “政府为主, 多方出资” 的资金

筹集机制, 就显得十分重要。 资金是保证社区体育服务事业正常运转的

物质基础, 是衡量社区体育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历史的

原因, 我国社区服务自开展之初, 就呈现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推动发展

的特点。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服务之所以能在近十年中快速发

展, 无不得益于当地政府的积极态度和鼓励政策。 可以说, 还处于社会

转型中的我国社区,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仅靠社区居民的自发

参与, 社区体育服务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可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

社区体育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 相当一部分属于政府的责任

范围, 比如用于健身的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 设计和修建等。 因此,

政府投入始终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的形式分为

财政拨款和无偿提供健身场地设施或相关服务的减免税收等方式。 发

达国家的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一般在50%以上, 我国目前最多

占30%左右。

只有坚持以政府支持为主的投入方式, 才能从根本上避

免目前社区体育服务中, 用有偿服务代替本应是无偿服务或有公益性服

务的现象继续存在, 才能真正确保广大社区成员人人享有参与健身、 娱

乐的权益。

政府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支持还涉及社区体育服务政策的研究、 制定

和推行, 社区体育服务的规划和实施, 社区体育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

行, 社区体育服务机构的审批, 行政立法和监督等。 具体讲, 第一, 政

府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扶持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 第二, 政府在组织上

具体落实社区体育服务工作。 第三, 政府通过制定评价社区体育服务规

169

Page 22: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朱勇: 《广州社区服务发展研究报告》, 见 《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

(199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第294页。

范和标准, 来指导社区体育服务。

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包办社区体育服务。 要解决社区体育服务过程

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人、 财、 物的投资等, 切实推动社区体育

服务, 除政府支持外, 还应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由于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财力不足、 资金短缺是开展社区体育

服务的突出问题之一, 通过全社会参与, 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筹集资金

途径, 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社会广泛参与是获得社会捐助、 加大

社区体育服务资金投入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和公民社会

参与意识的提高, 各种形式的社会捐助将不断增加。 这些捐助有的来

自机关、 企业, 有的来自社会团体或个人。 1995年至1997年, 广州市

社区服务所获得的社会捐助资金总额就达6000多万元, 每年平均2000

万元。

社会广泛参与是增大体育彩票基金, 加大社区体育服务资金

投入的重要途径。 体育彩票收入是用于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专项资

金。 各地应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发展当地的社区体育服务工作。 国家体

育总局已从中央提存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60%用于发展群众体育

事业, 到1999年共建 “全民健身工程” 1182个, 到2000年, 国家体育

总局建设 “全民健身路径” 2200余条。 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

施, 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又有效地缓解了体育健身

场地、 设施的不足。 社会广泛参与是健全服务网络的有效方法。 体制

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 改办体育为管体育。 基层社区体育服务工作

由谁组织和管理是新形势下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把社区体育服务放到

具体的单位和体育团体中去办, 充分发挥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

依靠共青团、 妇联、 工会等组织, 学校、 企事业单位和各种体育组织

和实体来兴办, 使社区体育的政府渠道和社会渠道贯通, 使社区体育

管理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

服务网络, 做到有人管和有人做, 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

服务网络的问题, 以适应体制改革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新要求。

青岛市在天泰体育场、 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上, 充分挖掘自身潜

力,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中, 青岛最大限度地

170

Page 23: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倾向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 2003年9月, 天泰体育场竣工, 在

7200万元投资中, 市体育局利用体彩公益金、 吸纳天泰集团冠名等方式筹

集资金3000多万元; 2003年12月, 青岛市进行全民健身路径公开招标, 市

体育局与1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捐建56条健身路径的协议, 资金总额达

280万元, 开创了全国社会力量捐建全民健身路径的先例。

在各项全民健身活动的承办组织中, 青岛注重吸纳社会各方面力

量。 2002年, 青岛市将140余项体育竞赛活动公开招标拍卖, 107项比赛

被50家企业选中, 协议标的额达800万元, 又开全国先河。 青岛国际马

拉松赛、 青岛市首届运动会、 六大板块全民健身活动……在每年50多项

的大型活动中, 青岛的群体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 体育行政部门牵头、

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 每项活动背后都有精心的组织, 都有青岛企业的

热情参与, 正是这些社会力量使青岛全民健身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

资料来源:《青岛全民健身托起体育强市》, 载 《青岛日报》 2005年

11月7日。

上海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经费的来源采取的是“几个一点” 的办

法,即政府投入一点,社会集资一点,学校、 物业等单位出一点。 自1998年

到2004年 ,上海市为建设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共投入资金26 846万元 ,其中

市、 区 (县) 体育局投入的资金占66%左右 (主要来自于体育彩票的公益

金收入)。 作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引导资金,市体育局投入的建设

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健身器材 (占器材经费总数的70%左右)、 制作标志牌;

区县、 街道、 乡镇政府及其他部门 (单位) 投入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

置器材 (占器材经费总

数的30%左右 ) ,建造健

身设施,制作功能牌以及

其他建设配套设施和整

治环境等 (参阅右表)。

资料来源:《上海全

民健身发展报告》, 上海

市体育局 , 三联书 店

2005年版。

书书书

。"#$%&'()*+,*-./012345

!" #$%&'()*+),-./

!

01

"

!""# #!$

!""" %"&&

%$$$ '&'(

%$$! '$(!

%$$% '$#)

%$$& %"*%

%$$( ()'$

23

%) #()

171

Page 24: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二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运行机制

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 是在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过程中,

使其按照目标 (既定模式) 运行所需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外部

条件。 只有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运行机制, 才能确保社区体育服务事业

的顺利发展。 这一运行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动力机制和激

励机制, 二者的功能主要是在围绕推动力的形成上, 目标越一致、 越协

调, 运行的推动力就越大, 我们可称这一层为动力源; 第二层包括控制

机制和整合机制, 二者功能主要是围绕运行轨道和运行秩序, 我们可称

这一层为调控器; 第三层为保障机制, 其功能主要是保证运行的畅通。

三个层次之间互为联系、 互为制约。

(一) 建立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建立在社区成员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 对体育与健康的认

识不断深化, 体育意识不断增强, 体育参与频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同

时也建立在社区成员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区发展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

基础上。 这种动力机制是个人利益、 个人价值和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价

值观的高度统一, 是最深远、 最具活力的动力源。 而社区环境的改善,

社区政治、 经济与体育的发展, 又会不断给这种机制增添动力。

(二) 建立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激励含有激发动机、 鼓励行为、 形成动力的意义。 因此,

在采取评先进、 达标检查验收、 奖励等激励措施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基

础上, 动员传播媒介的力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宣传工作不能是一种短

期行为, 这就决定了宣传的经常化。 宣传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不同身份和

需求的社区居民, 因此又决定了宣传的多样化和大众化, 并着眼于增强

人们的体育意识, 形成体育舆论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宣传典

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作用。 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宣传的针对性

和现实性, 特别应增加健身方法、 健身指导、 场馆设施及活动内容等方

面的介绍, 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一、 组织领导

(一) 领导班子重视体育工作。 将体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 作为社

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 既有长远规划, 又有阶段性

发展指标; 有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具体方案、 措施; 每年专题

172

Page 25: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研究社区体育工作2次以上 (体育队伍建设、 体育场地开放、 体育经费

筹措、 成年人体质测定、 评比表彰等)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每年召开1

次辖区内各单位参加的体育工作会议, 布置、 安排、 总结体育工作; 有

1名领导分管体育工作。

(二) 健全体育管理机构。 有部门管理社区体育工作, 配有专、 兼

职体育干部。 建立社区群体工作制度。 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对晨、 晚练指

导站 (点) 负责审查、 登记、 注册, 进行日常管理。 居委会建有体育健

身小组或健身指导站, 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 积极宣传、 发动、 组织居

民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三) 建立社区体育组织。 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 成立以街道办

事处领导挂帅, 驻区各有关单位组成的社区体育组织并开展工作。 参加

社区体育组织的单位不少于区属以上企事业、 机关 (50人以上, 下同)

总数的70%, 根据本地区人口结构和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建立6个以

上单项、 人群体育组织 (含群众体育俱乐部)。

(四) 发挥社区单位的积极性。 社区内的机关、 学校、 企事业单位

积极承办社区各项体育活动, 并提供场地、 工作人员、 器材和资金。 每年

由社区单位承办的各类体育活动占社区体育活动总次数的60%以上。

二、 健身活动

(一) 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每2年举行1次由社区各单位参加、

有8个项目以上的综合性运动会。 每年举办6次以上的单项体育竞赛。 配

合双休日、 节假日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传授体育科学知识。

(二) 开展广播操等体育活动。 区属以上的企事业、 机关单位经常

开展广播操等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参加人数不少于本单位职工总

数的60%; 居民中离退休人员, 参加锻炼人数不少于60%。

(三) 开展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 建立检测站, 配备经过培训

的检测员, 完成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测试任务。 受测人数逐年增长。

三、 骨干队伍

(一)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体育骨干参加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辖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 晚练体育指导

站须配备1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 社区内人群、 单项体育协会每年举办2次以上基层体育骨干

培训班, 3次以上体育技能训练班。 体育骨干在社区全民健身工作中起

173

Page 26: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到组织、 指导作用。

(三) 充分发挥社区单位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 吸收体育教

师、 工会体育干部、 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

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四、 场地设施

(一) 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具有一处使用面积达到100平米以

上或二处使用面积累积达到150平米以上的具有指导、 示范、 培训等多

功能的社区体育活动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

旧城区的街道, 利用空地 (数量不限), 指定的体育活动场地总面

积不少于500平米; 新城区或城郊结合区的街道必须有一处500平米或两

处相加700平米以上的活动场地。

以上体育设施应有管理人员, 有管理制度。

(二) 社区内的公园、 闲置空地和楼群间要有布局合理的简易体育

健身设施; 每个居委会有1个以上固定的晨、 晚练指导站 (点)。

(三) 提高社区各单位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掌握辖区内企事业、 机

关、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 有统计数, 有各开放场地的联系人, 有

具体的管理办法。 区属以上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

不影响工作、 生产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有组织、 有计划地向社会开

放, 开放率达50%以上, 为居民健身服务。

五、 经费保证

(一) 街道办事处对社区体育有经费投人, 年用于全民健身活动的

经费达到常住人口 (以社区户口为准) 人均1元以上, 并逐年有所增加;

评定周期内体育竞赛的社会集资应占社区体育竞赛总使用经费的60%以

上。

(二) 发展体育产业, 建立以体为本的经济实体, 开展有偿服务并

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资料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www.sport.gov.cn/

(三) 建立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主要是使社区体育的发展纳入既定的运行轨道, 在控制下

达到运行目标。 控制主要是通过计划的制订 (包括为制订计划而进行的

实地调查)、 计划的检查与评价和计划的修正等来实现的。 在各级政府

174

Page 27: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的行政领导体制下, 社区体育服务, 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分别制订

出中长期的发展蓝图和年度计划。 发展蓝图是战略的和框架的, 而年度

计划则是战术的和具体的, 并以其可操作性逐年逼近蓝图所制定的目

标。

(四) 建立整合机制

整合机制主要是使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有序化地运行在既定的轨

道上。 其整合的目标是实现社区体育的组织化发展和网络化发展。 社

区体育服务是一种组织化的活动。 所谓组织化发展, 是指将社区中个

人自发的、 未组织的体育活动, 纳入组织状态下的一种从无序到有序

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组织加以必要的整顿, 尽快连接成

网; 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发展以群众体育俱乐部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组

织, 以保证人们健身的经常性和持久性。

(五) 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运行的畅通。 保障的条件有三: 一是

加强领导; 二是加快立法的步伐; 三是加快场馆建设。 加强领导应该

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社区体育重要性的认

识, 把社区体育作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抓好抓实; 二是要进一

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发展社区体育,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体制; 三

是增加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根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

要求, 适当增加群众体育经费, 特别要对社区体育给予一定的倾斜。

各级政府要调整体育经费支出的结构, 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在预算

中的比例。 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力宣传 《体育法》, 增强人们法制意

识的同时, 依据 《体育法》 的基本精神,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社区体育

发展的各种法规制度, 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法规体系。 首先要抓

好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有待立法的项目, 如体育市场的开发和管理, 公

共体育场馆的保护与开放, 鼓励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体育

事业的赞助等。 还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支既懂体育, 又懂法律的体育执

法队伍, 使体育的立法与执法相配套、 与上级部门的执法监督检查相

呼应。 体育场馆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各系统、 各行业、 各种所有制形式 (不含

港澳台地区) 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

850 080个, 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 178个, 非标准体育场地302 902个,

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 场地面积为

175

Page 28: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www.sport.gov.cn/

13.3亿平方米。 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 其中:

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34.9%; 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53.9%。 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 227万人 (不含港澳

台地区) 计算, 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为1.03平方米, 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 同第四次全

国体育场地普查 (截至1995年12月31日) 数据相比, 全国体育场地占

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 增长110.28%; 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

亿平方米, 增长70.5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平方米, 增长

58.46%, 年平均增长率为5.92%。 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

117.09元。 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 增长31.6%。 在我国

现有体育场地 (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解放军系统、 武警系统和铁

路系统 ) 中 , 分布在校园的有 549 654个 ,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7.7%; 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 033个, 占全国体育场

地总数的9.2%。 其他依次为: 乡 (镇) 村66 446个, 占8.18%; 居住

小区39 477个, 占4.86%; 厂矿28 198个, 占3.47%; 其他22 074个,

占2.67%; 老年活动场所13 842个, 占1.64%; 宾馆饭店7195个, 占

0.89%; 公园5 712个, 占0.7%; 广场4 987个, 占0.61%。

譹訛

距国家规定

的城市平均每千人300平方米的要求还相差很大, 不利于社区体育的

发展。 因此, 政府应根据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

定, 将城市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问题以及场馆改造、 开发的工作, 摆

上议事日程, 列入工作计划, 纳入远景规划, 加快建设的步伐。

三 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

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对社区体育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政府不再是管理社会与促进社会发展

的唯一主体, 而应更多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促进社区体育

服务的发展。 社区体育行政结构其职能由 “微观管理” 向“宏观调控”

转化, 管理方式也由行政命令向协作方式转变。 体育行政机构也由过

去包办体育向主管体育转变, 逐渐将主办权交给社区体育组织, 突出

社区体育组织在开展社区体育中的主导作用。 而现有的社区体育组织

网络, 跟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数十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服务于竞技体育

的单项运动协会以及具有突出 “单位人” 特点的行业体协等 “半官半

176

Page 29: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民” 的体育组织网络相比, 无论是规模、 作用、 功能等方面都显得十

分幼小。 加之近十年来, 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服务

内容从最初开展单一的健身活动, 向开展相关咨询, 推广健身项目,

组织大型活动和提供更高档次、 更具个性的社区体育服务发展。 参与

部门也由少到多, 涉及面由小到大, 由当初街道办事处扩展到辖区内

的企业、 公司、 事业单位和工、 青、 妇等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

织。 服务性质已突破了民政部门的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的框架, 广阔

地向社区行政事务、 社区发展事务等方面延伸。 目前, 我国城市社区

存在的社区体协、 住宅区体协、 晨晚练活动站、 地区 (片) 体协和一

条街体协五种体育组织形式已滞后于社区发展与体育服务的要求, 需

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

首先, 为了尽快解决社区体育服务 “有人管, 有人干” 的问题,

政府机构中应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工作的相关组织, 为社区体育工作的

深入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其次, 为了使社区体育组织达到服务

辖区大, 服务覆盖面广, 辐射力强的要求, 有的群众体育组织在结构

上突破 “以条为主” 的特点, 逐步从 “强条” 向 “强块”、 “条块”

结合方向发展。 建立大统筹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和设施的充分利用, 为避免造成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服务资源浪费, 以

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为实现服务项目齐全和服务网络

化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 在社区中建立学校、 家庭、 社会体育的一体

化组织网络, 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再次, 社区体育工作在很大程度

上属社会公益事业。 为此, 还应大力发展非政府、 非营利组织, 也称

第三部门组织, 主要从事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工作。 社区服务组织与政

府组织的区别在于它具有独立的事业法人地位, 而不是一级行政组

织, 它的成员不是公务员, 而是社区工作者。 它与企业的区别是非营

利, 即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而以追求社会效益、 为居民提供

公益性社区服务为目标。 社区服务组织一般按 “准市场机制” 运行。

所谓准市场机制, 指某些方面体现市场机制, 但基本上不以市场机制

运行。 这些社区服务组织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运行体现一定的市场机制:

①可以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②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属于职业

社区工作者, 在收入上按劳分配, 工资奖金可参照劳务市场的价格。 ③

服务组织在成本管理方面也参照企业的成本管理原则, 以降低成本、 提

高效益为基本原则, 但是衡量效益的指标主要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

177

Page 30: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益。 ④政府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这些组织承担, 要通过招标

和签署合同的方式, 要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是, 社区体育组织作为非营

利组织在以下方面不能按市场机制运行: ①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不以营利

为目的, 主要从事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 不属于企业, 不在工商局而在

民政部门或社区注册登记, 免交各种企业税款。 因此社会服务组织的管

理成本较低, 收费低于市场价格, 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发展。 ②

这些服务组织的投资者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投资主要是一种公益性的

投资, 不以营利为目的, 社区服务组织不得把收入的盈余作为投资者利

润的回报, 也不可以在社区服务组织内部分红, 而要用于社区服务组织

的滚动发展, 以及培训社区体育工作者、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项目

等。 ③社区服务组织可以接受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赞助。 ④社区服务组织

要大力吸收社区志愿者, 他们的服务劳动是无酬的奉献, 不体现市场机

制。 准市场机制是介于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之间的机制。 在国外, 大

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是以准市场机制运行的。 可以由一定

的政府部门 (比如街道办事处) 直接同若干个社区服务组织签订委托协

议; 也可以由一定的政府部门 (比如街道办事处) 同一个社区服务管理

组织 (社区中介组织) 签订委托协议, 再由这个社区服务管理组织 (中

介组织) 同若干社区服务组织签订具体的社区服务项目协议。 社区服务

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要积极培育和规范管理, 使其

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 承办社区内的各

类服务项目, 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层次服务需求。 现在政府部门正在推进

机构改革, 如果没有众多社会服务组织来承接政府部门大量的社会服务

工作, 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无法深入的。 在发展市场经济以前的多次政府

机构改革中, 要么 “一放就乱”, 要么 “一统就死”。 这是因为没有独立

自主、 自负盈亏的企业, 政府的权力在政府不同层级之间的放与收, 解

决不了搞活与稳定的矛盾。 同样, 面临多样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如果没

有自主发展的社会服务组织, 社会管理权力在政府不同层级放与收的改

革, 同样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可以说, 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社

会体育服务组织, 是目前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 加强社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的构成也是社区体育服务得以运转的重要条件, 并且是衡

量一个地方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的尺度。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各

地社区体育队伍正在逐步向以专职人员为骨干, 以兼职人员为主体, 以

178

Page 31: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第 六 章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志愿者为基础的方向发展。 总体上看, 这支队伍目前尚处于粗放式的、

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 其服务项目内涵、 质量以及专业技能

等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 社区体育人才分类

社区体育人才包括社区体育的组织、 管理、 服务、 指导等多方面人

才, 来源主要有: 社会体育指导员、 体育教师、 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

社区体育志愿者等。 他们对社区体育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按工作性质, 社区体育人才可分为: 体育教育人才、 体育管理人

才、 体育裁判人才等。 按活动特点划分, 可把社区体育人才划分为理论

性社区体育人才、 实践性社区体育人才和综合性社区体育人才三个类

别。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工作最重要的骨干人才, 他们是具

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 在社区从事体育指导工作的人。 其执业资

格须经专门化的评审, 由国家认定, 并分为初、 中、 高和指导师四个技

术等级。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 锻炼指导和

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是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事业, 增进公民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 多渠道开发社区体育人才

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 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

现象———缺社会体育指导员、 缺社区体育参加者、 缺社区体育设施。 相

比较而言,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是最紧缺的, 到1999年底, 我国主要从

事社区体育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15万余人, 这给社区体育的发展带

来了很大的障碍。 尽快建立一支专职为骨干, 兼职为主体, 志愿者为基

础的体育服务队伍迫在眉睫。 现在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多为社区行政

干部, 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 体育专家很少。 经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

训, 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指导者相对于我国现有体育人口而言人

数比例太少。 加上我国尚未建立 “等级社会指导员” 的定期培训或进修

制度, 就是已经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任职资格者, 也很难保证他们能够

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这使社区体育工作的科学性、 合理性和连贯性

受到一定影响。

179

Page 32: 第六章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从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出发, 选拔和培养社区体育人才, 不

仅要依靠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制, 培养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任职资格的社区体育指导者和管理者, 还要积极吸收广大社区体育积

极分子和志愿者, 合理地选拔和引用人才, 充分调动社会的零散力

量, 改变因社区体育发展较快而造成的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

状况。 为了拓宽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的渠道, 积极选拔和引进社区体育

人才, 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师、 体育保健工作者、 心理咨询员, 将他们

纳入社区体育人才资源, 加快社区体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进程。 特别

是充分发挥社区范围内的大、 中、 小学体育教师的作用是改变这种状

况的有效途径之一。 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具有开展

体育竞赛、 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

和管理才能,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

问题。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社区体育有哪些特点?

3. 试述社区体育发展兴起的动因。

4. 简述中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5. 社区体育服务有哪些基本内容?

6. 组织开展社区体育竞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