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Upload
    stella

  • View
    77

  • Download
    6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讲 赵菁. 甘肃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世界观和方法论. 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作用. 1. 2. 3. 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 1. 3. 2. 物质世界和实践.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本章的 学习内容. 1. 2. 4. 3.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讲 赵菁

甘肃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Page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

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Page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的学习目的

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Page 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的学习内容

物质世界和实践1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2

Page 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的学习重点

1

如何准确理解“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2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3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4

如何准确掌握对立统一规律

Page 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哲学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Page 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主要内容

一、哲学世界观二、哲学基本问题

Page 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世界观

何为哲学?

Page 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世界观

  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科,但哲学又是朴素的,朴素地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哲学既是智慧的思想,也是一种理论思考的活动。

Page 1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认为,哲

学是研究“有”

的一门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认为,哲

学是研究“有”

的一门学问。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德国哲学

家威廉 ·文德尔班认为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哲学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

西。

著名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何 为 哲 学

Page 1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是智慧的思想1

哲学也是不断地进行批判、反思的活动2

何为哲学 ?

Page 1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何为哲学的理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何为世界观 ? 何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Page 1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Page 1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包含两层意思

怎么观?

观什么?

Page 1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整个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在中国古代,时间称之为宙,空间称之为宇,时空就是我们现在所就的世界)

   最深层次 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

观什么?

Page 1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何为哲学的理解

1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存在 (普遍、一般 )  ——哲学↑有机物   ——有机化学↑生物   ——生物学科学↑植物   ——植物学↑花↑一朵红花 (个别 )   ——常识

抽象(

理论化、系统

化)

Page 1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是哲学家、思想家

们运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对

一般人的世界观进行系统的逻

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哲学世界观

世界观

Page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何为哲学的理解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Page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包含两层意思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Page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实践活动(个别之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教化规范技术工艺

人文社会知识

科学哲学

自然科学知识

价值哲学

哲学(一般之理)

Page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具体科学

特殊规律

哲 学

一般规律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理论指导理论指导

基 础基 础

Page 2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 219页

二、哲学基本问题

Page 2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Page 2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Page 2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Page 2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 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Page 2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Page 2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

现。

Page 2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

Page 3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主观唯心主义

Page 3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Page 3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内容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存在?能否认识

怎样认识?

Page 3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荀子

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Page 3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Page 3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个命题中包含着两层含义:

( 1)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

( 2)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方法论问题。

Page 3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法

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Page 3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

是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公孙龙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Page 3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2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

4

Page 3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

1 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的回答是不同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与具体科学的 区别,对哲学的本质做了如下的界定: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而使我们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哲学世界观.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

Page 4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作业: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是什么?

Page 4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

1.《何为哲学》,胡军著。2.《西方哲学史教程》3.《中国哲学史教程》4.《老子》5.《苏菲的世界》

Page 4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讲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Page 4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提要: 从本讲开始将要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 时空观和意识论。“物质观”主要是从物质和精神,一般和个别的基本关系上来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运动观”则要说明物质是自动的,不需要诸如“上帝”等神秘的东西从外面推动它,从而反对 宗教神学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时空观”则要说明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是有时空特征的,因而是 可感知的、客观的。同时,时空是无限的,因而在 时间和空间上帝是无藏身之处的,进一步论证了物质是自本自根的,因而是世界的本原,是 万事万物的共性。“意识论”是要说明人类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进一步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否认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有一个和物质不同的意识存在着,因而要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就 必须说明意识究竟是怎样一会事。可见,物质观、运动观、 时空观的内容有机联系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Page 4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主要内容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三、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Page 4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存在 (普遍、一般 )  ——哲学↑有机物   ——有机化学↑生物   ——生物学科学↑植物   ——植物学↑花↑一朵红花 (个别 )   ——常识

抽象(

理论化、系统

化)是什么 ? 是多元的

还是唯一的 ?

Page 4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物理世界

精神世界

客观知识世界

Page 4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Page 4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共性即“始基”认定为物质,这个能产生万物的“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中流出,万物又流回到“始基”,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

Page 4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泰勒斯的“水”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空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Page 5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age 5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原子

Page 5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 , 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依据解释世界的物质性 ,是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发展

成就

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上理解物质 ,把物质理解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因而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同时 ,在历史观上不彻底性也是其一大缺限

缺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成就和 缺限

Page 5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恩格斯侧重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本体论 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

马克思侧重从人与物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本体论 角度理解物质。

列宁侧重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

Page 5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

—— 《费尔巴哈提纲》,第 83页

Page 5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 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 感性经验的东西。因此,恩格斯认为,物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 起来。”从而从共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同时又要强调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即认为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物质是存在于实物之中的。

Page 5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列宁认为不能离开精神单从物质自身的结构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否则就会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犯同样的错误,即离开了精神,只从物质结构自身来看物质特性,把物质的特性理解为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其实这都不是从与精神的对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原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

Page 5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

意识第二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自己是自己存在、运动的原因

Page 5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列宁物质定义意义

1 、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 、坚持了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Page 5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

人类的意识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一)意识的起源

Page 6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意识的起源

1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矿石

黄山

含羞草

Page 6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含羞草 变形虫

蜗牛

Page 6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age 6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意识的起源2 、意识的社会基础

起了决定性作用起了决定性作用起了决定性作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

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关系建立人脑形成人脑形成 语言产生语言产生

Page 6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意识的起源2 、意识的社会基础

Page 6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体” 与 “用”的关

系)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与“内容”

的关系)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辩证统一

Page 6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

1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Page 6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作业:

如何正确地发挥人类的意识能动作用?

Page 6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 223-224页,人民出版社, 1975年 2版。2.《列宁选集》3版,第 2卷,第 559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age 6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讲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age 7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三、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age 7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 标志宇宙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Page 7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如何理解运动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一是物质运动的原 因在于物质本身;其二是“物质”通过“运动” 显化为可感的万事万

物。

Page 7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万物的本质,即一 就是现象,具

体形 态,即多

就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Page 7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运动 ,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 恩格斯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

Page 7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没有的。

太阳正带领着 9 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系

Page 7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没有的。

Page 7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风动!旗动!

“没有思维一切都不能理解”,在唯心主义那里变成了“没有思维就没有一切”,“精神”不仅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事物运动的根 源。

Page 7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

(二)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

就机械运动而 言,相对于特定参照系物体没有发生位移,如这张桌子,相对于地面,墙未发生位移这种机械运动。

1

某物没有发生质变。某物未进行特定形式的运动,但进行着别种形式的运动 ;某物性质暂时未变,但将来会变,这说明运动是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

Page 7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2 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1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 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2

Page 8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Page 8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的不 变论

飞矢不动

Page 8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公孙龙

形而上学的不 变论

Page 8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考:

分析“飞矢不动”和“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两观点。

Page 8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3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是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是 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1

二是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2

三是静止是衡量运动的 尺度。 3

Page 8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

古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

解(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Page 8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1.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2. 空间是指运动 着的物质客体的 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Page 8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

(二)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 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 可分离。其一是,物质运动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其二是,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空间。

Page 8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

(三)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Page 8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Page 9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古猿的体质形 态、群体结 构及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 前提。

1

Page 9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劳动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体 制与现实基础 。

2

Page 9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 条件。

3

Page 9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二)人类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1

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Page 9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四、世界的于物质统一性

第一层:世界是统一的

第二层: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三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含义

Page 9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四、世界的于物质统一性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一,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

第二,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 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三,物质世界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中,发现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Page 9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了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时空观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涉及的概念、范畴、原理 比较多,其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本课程的基础和主线。因此,要求深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运动。

Page 9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在学习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

Page 9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243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 55卷,第 149 、 219、 290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20卷,第154、 610页,人民出版社。

Page 9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age 10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Page 10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无人的世界 有人的世界

宇宙大爆炸 人和人类社会出现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与统一

人化世界和自在世界对立与统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立与统一

以实践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age 10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Page 10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

Page 10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

Page 10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

Page 10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

Page 10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征

Page 10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征

Page 10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实践是人所特

有的象性活动,是

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具有物质

性、可感性

Page 11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Page 11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

Page 11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意识2

Page 11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 又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3

Page 11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Page 11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具有物质性、可感性

实践特性

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Page 11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形式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 社会交往

Page 11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化的世界的前提,又是使自在世界与人化的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前提,又是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

Page 1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 社会交往

经济生活领域

经济关系

文化生活领域

思想关系

政治生活领域

政治关系

Page 1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于实践——劳动,而且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分化、统一,和谐发展的基础。由于本节在全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进一步扩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启下”,为以后学习唯物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打下唯物论基础,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认同度。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上。

Page 1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age 1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

1.马克思:《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2.毛主席:《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Page 12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讲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Page 12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Page 12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是“怎么样”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Page 12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又是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是 由许多概念、范畴按一 定的逻辑规 则组成的。 众多的概念、范畴的 排列不是 任意的,而是有讲究的有 序的。它们是按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排列的。 最打头的范畴是 最抽象的,这个范畴 叫逻辑 起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也是 先讲存在,再讲物质,再讲联系,再讲运动, 再讲变化,再讲发展,再讲矛盾,再讲量变、质变以及否定之否定等,其中后一个范畴是 从前一个范畴中 推出来的。

Page 12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一)联系

是主体

是方式

是根本

Page 12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特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

Page 12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特性联系具有普遍性:是联系的普遍存在性,即事事有联系,处处有联系 。

2

Page 12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特性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3

Page 13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不是三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

想一想

Page 13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向上的质变 =发展 质变 =变化运动 向下的质变 量变

运动、 变化、发展关系图 )

Page 13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 变化

相互作用

某种运动的发生

某种关系的确立

从过程看

从结果看

Page 13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 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Page 13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体现为一种 过程性。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新事物

Page 13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Page 13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age 13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Page 13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三)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Page 13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四)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Page 14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由于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由于事物是运动的, 所以必须会形成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现象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不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且其变化、发展、发展是有规律、有序的。唯物辩证法就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 构成的科学体系。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规律,改造世界就是在 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然结果。

Page 14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age 14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

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2.毛主席:《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Page 14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Page 14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Page 14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说谎者的悖论: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B C

A

Page 14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及其内容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就是说矛盾双方任何一方的存在依赖于对方的存在,发展也依赖于对方的发展。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 ,这是更深入的同一。相互贯通表明同一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同一。相互贯通又有两个内容,一是对立双方相互包含,二是对立双方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相互包含就是对立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贯通还表现在对立双方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Page 14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2.斗争性及其内容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

在理解斗争性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把斗争性和斗争的具体形 式区别开来。第二,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斗争性的形式是不同的。

Page 14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Page 14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相互依存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 2 )相互包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 3)相互转化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Page 15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在于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矛盾非主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转化准备条件 。

( 2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 。

Page 15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一 )矛盾的普遍性及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Page 15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一 )矛盾的普遍性及意义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分析一切。

Page 15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二 )矛盾的特殊性及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

Page 15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二 )矛盾的特殊性及表现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Page 15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

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特别性、个性不可能全部进入共性、普遍性,否则世界就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个体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中必然包含共性,以共性为本质。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个性的基础地位不能抹煞,共性的本质特征也不可忽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是特殊性的东西,在较小的范围内就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Page 15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案例分析: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秦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到:“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马也。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 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了一只癞蛤蟆。

思考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Page 15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小结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该涉及的概念、范畴 比较多,包含原理、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原理、原则的掌握以及运用这些原理原则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成为我们学习的主要意图和目标。当然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不过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Page 15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2.自学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Page 15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阅读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Page 16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