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课 ——课课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二)关于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同修,干肉,腊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孔子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普及教育” 的程度的!. (三)关于教育目标.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中国教育史

——孔子

Page 2: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二)关于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同修,干肉,腊

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

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孔子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普及教育” 的程度的!

Page 3: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三)关于教育目标•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

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 德: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

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才: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

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 士”必须是“德才兼备”,行“内圣外王”之道。

Page 4: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四)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

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 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 “以德统智”

•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Page 5: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 三部分。

• 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Page 6: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书》即《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

Page 7: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礼》为孔子选取“士”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 之一的《仪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才能不越礼。

Page 8: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相传孔子曾编过《乐经》 。,但后人从未见过。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强调礼乐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

Page 9: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 64卦 和 384爻 ,孔子十分喜欢《易》,读到“韦编三绝” 的地步。他对《易》 经作了传,摈弃了其卜筮内容和神秘色彩,而将其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使《易》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Page 10: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春秋》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共 242年的大事。《春秋》记载简略,而寓意深刻,所谓“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所以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 后人屡有为《春秋》作传的,成为经典教材的有“三传”,其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发《春秋》的义理,而《左传》则以叙述史实为主。

Page 11: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孔子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 1.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2.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贫乏。

Page 12: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三、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 《论语 ·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孔门四科。

• 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Page 13: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例如冉有与子路都分别问过“闻斯行诸?”即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要马上去实行呢?孔子的回答不同,由于冉有个性过于“退”,即办事不果断,他就设法以“进之”,让他马上实行,而子路个性过于“兼人”,即争强好胜,他就设法以“退之”。让他先请示父兄再说 。所以孔子的弟子都能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的进步。

Page 14: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二)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 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

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

Page 15: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三)学思并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 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Page 16: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四)由博返约• 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孔子主张学生应“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 “ 一以贯之”

Page 17: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立志乐道•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君子谋道不谋食”• “磨而不磷,涅而不淄”

Page 18: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二)自省自克•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道德贵在自觉。•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 克己复礼为仁” • 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谨小慎微、个性压抑

Page 19: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 言必信,行必果”• “听其言而观其行”

Page 20: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四)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

•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小人之过也必文”,即文过饰非。所以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只有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Page 21: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五、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 在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被困断粮,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Page 22: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二)热爱学生• “爱之能勿劳呼,忠焉能勿诲呼”

Page 23: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为学生对

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 。道理是否正确,是否当行,不在能否讲得娓娓动听,而在讲的人能否身体力行。孔子对弟子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是体现在他的“身正”上。

Page 24: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六、孔子的历史影响• (一)历史贡献• (二)国际影响

Page 25: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课文学习

•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