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副刊 汲寶齋 責任編輯:周文超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漢六年(公元前二○一年)正月劉邦下 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 諸侯。”遂立子劉肥為齊王。當時齊國的地 域,是各諸侯國中最大的,據有膠東、膠西、 臨淄、濟北、博陽、城陽、琅邪七郡七十三 縣。 作為目前發掘漢代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 一,山東已發掘十餘座諸侯王陵墓,正在西漢 南越王博物館展出的“齊魯漢風”特展以臨淄 大武齊王墓、巨野紅土山昌邑王墓、長清雙乳 山濟北王墓等漢代諸侯王墓出土文物為主,通 過“赫赫威儀”“民熙物阜”“黃泉碧落”三 部分,勾勒出巍巍齊魯的雄渾漢風。 君子坦蕩蕩“晒玉” 現代人的一天,從一杯咖啡開始,而劉生 的一天則是從佩戴組玉佩開始。所謂“古之君 子必佩玉”,玉佩是古代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種 裝飾品,劉生也不例外。都說“君子坦蕩 蕩”,古人看重“德”,而美玉正是“德”的 象徵,帶着組玉佩行走的貴族們未見其人、先 聞其聲,自是坦蕩。 關於組玉佩的記載,最早見於《周禮》: “佩玉上有蔥珩,下有雙璜,衝牙、蠙珠以納 其間。”《毛傳》云:“雜佩者,珩、璜、 琚、衝牙之類。”這裏提及了組玉佩的結構組 成,多由玉珩、玉璜、玉管、玉衝牙等配飾根 據一定規則用絲線穿繫而成,反映了所處時代 的禮法和等級。 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階層佩玉 之風興盛,這一時期山東出土組玉佩主要集中 在曲阜和臨淄兩地的貴族墓葬中,類型多樣, 做工精美,具體分為組合珠管類組玉佩和環佩 式組玉佩兩大類,其中環佩式組玉佩由玉環、 玉珩、玉管以及龍虎形玉佩穿繫而成,劉生佩 戴的組玉佩,結構上與典型的組玉佩接近, 環、珠、衝牙、璜等造型也是常見的組玉佩組 建,只不過材質為其他地區少見的水晶或瑪瑙 質地。 使用水晶、瑪瑙等材料在山東並不少見, 如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的水晶瑪瑙配 飾,由七十多枚各式水晶珠和瑪瑙珠串聯成放 射狀穿綴於玉環之下,這種以水晶瑪瑙串飾組 成的珠管類組玉佩未在山東之外地區出土,應 是該地區結合了周式組玉佩制度和自身特點發 展而成,反映了齊魯地區組玉佩的創新之處。 車馬出行拼實力 穿衣洗漱並戴上組玉佩之後,離上班時間 已經不遠了,僕人早已安排好馬車在門前等 候。其實劉生的居所與辦公地點相距不遠,但 劉生依然習慣乘坐馬車出行,這不僅僅是一 個便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面子問題。 沒有名錶和限量版的年代,漢代貴族炫富 更加別出心裁,而主角則是現代人也非常迷戀 的豪車。馬車在漢代不僅僅是出行工具,也是 貴族等級的體現,尤其是隨着齊國國力逐漸強 大,貴族間流行通過馬的數量和車的精美程度 來比較各自的財富和地位。 “齊魯漢風”特展中,展出了數量眾多的 馬車構件,記者看到一對鎏金銅蓋弓帽,頂部 是盛放的花卉造型,栩栩如生,原來當時的傘 稱之為蓋,這個蓋弓帽就相當於傘骨前的扣 子。就連一個小小的扣子都如此講究,可以說 當年馬車是“武裝到牙齒”了。展覽中還有精 巧的駱駝紋鎏金銅節約、飾錯金雲氣紋的銅馬 銜、錯金鑲寶石銅馬鑣、笨拙可愛的鎏金獸面 銅車飾、紋飾精美的鎏金環形銅車飾等,他們 分布在馬車的各個部位,低調的奢華彰顯着劉 生的綜合實力和欣賞品味。 漢朝分封諸侯,列侯是次於諸侯王的第二 等爵位。齊國是漢初最大的諸侯王國。劉生是 列侯之一,也是一縣之主,抵達辦公地點後, 開始一天的公務處理,官印自是必不可少。印 章是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象徵,不同等級的印章 有不同的印鈕、印文和印綬,如印鈕有覆斗 鈕、龜鈕、龍鈕等,其中列侯印多為龜鈕;官 印印文為官職名,私印印文為姓名;“關內侯 印”是特展中展出的其中一枚小巧印章,“關 內侯”是只有爵位沒有封地、沒有行政職務的 職位,與今天的榮譽市長類似。 大“權”在握童叟無欺 官印之外,另一個體現政府權力的就是度 量衡。我們今天經常用到一個詞叫“大權在 握”,這裏的“權”指的就是銅權,即秤砣。 漢代的山東是中央政府統治下的重要區域之 一,也是當時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業進 步,手工業興盛,商業繁榮,尤其是農業和鹽 業的發展,更依賴度量衡工具。 班固《漢書.律曆志》有載:權者,銖、 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 也。山東省濟南市臘山漢墓出土了三個銅權, 由小到大,器身上分別寫有“一兩”、“四 兩”、“一斤”的銘文,經稱重一斤約等於現 在的二百五十克。濟南市章丘區洛莊漢墓出土 了西漢時期的銅量,可以理解為一個固定容量 的勺子,一勺下去重量自知。有了這些工具, 農民納糧或是買鹽也不用擔心缺斤短兩。 在這節奏飛快的社會裏,一些人嚮往古代 “笑看人間沉浮事,閒坐搖扇一壺茶”的悠 閒。然而,古代官員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清閒, 根據《漢律》,各級官員集中在官衙辦公和食 宿,每工作五日,可以休息一天,回家看望父 母妻兒,並沐浴休息,稱之為“休沐”。 劉生不知不覺忙了一天,處理完公務就是 與同僚聚餐的時光,席間少不了飲酒下棋助 興。漢代貴族飲酒的器具種類繁多,按不同功 能可分為盛酒、溫酒、飲酒和汲酒等。盛酒器 鎏金蒜頭壺是一款造型別致且時代特色鮮明的 器物,因壺口部似蒜瓣而得名,主要流行於秦 至西漢前期。其中,壺口蒜瓣式凸起採用錘揲 工藝,該工藝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的西亞和中東 地區出現並臻至成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壺身鎏金,輔首裝飾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專家推測是在吸收外來工藝基礎上結合本土工 藝製作的產物。底部為含苞待放花蕾的銅汲酒 器更加引人注目,這是一款利用“虹吸效應” 製作的汲酒器,只需用拇指按住上方的方孔並 提起汲酒器,酒就不會滴落;鬆開手指,可將 酒緩緩注入杯中。 飲酒之餘,正好來一場博弈。漢代貴族流 行六博棋,博弈雙方各執六子,通過投箸或擲 骰兩種方式行棋,類似於今天的飛行棋。不 過,使用的骰子是一種空心的十八面球體,每 面有錯金銘文,分別為一至十六的篆書數字, 以及“驕”、“(妻男)”二字,分別為得 勝、中彩或輸、受罰之意。 樂出齊魯長袖善舞 沒有電燈照明,古人睡眠時間要早一些,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古人沒有夜生活。完成了一 天工作的劉生,在日落之前回到府邸,晚上欣 賞歌舞是其“指定動作”。平鋪的席子,邊緣 放置造型獨特的席鎮,一件鶴踏龜背銅博山爐 置於身旁,只見香爐上部重重疊疊的奇形凸起 代表着仙山之巒,香薰燃起時煙氣從孔洞中噴 出,為劉生營造出一幅煙霧繚繞的仙山之景。 在劉生身前,齊國佳麗身穿長袖漢服,翩 翩起舞,這是漢代最流行的長袖舞,考古學家 們在漢代的齊國、楚國和南越國等諸侯國均有 發現身着長袖漢服的陶俑或玉舞人,婀娜多 姿,讓人一見難忘。有舞蹈,自然少不了音 樂。古人有“樂出齊魯”之說,作為身份象徵 的鐘鼓禮樂在齊魯貴族中十分流行,銅編鐘、 石編磬、銅鈴鐺,各種樂器依次響起,美妙的 樂曲為劉生的一天畫上圓滿的句號。 穿漿姿姿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劉生”的 時間表 清晨 穿衣打扮, 佩戴組玉佩 早上 乘坐馬車前 往辦公點 上午 處理公務 下午 與同僚聚餐, 飲酒下棋 晚上 欣賞歌舞 ▲山東臨淄市臨淄 區商王墓地出土的 組玉佩 鶴踏龜背 銅博山爐 齊國陶俑 銅汲酒器 濟南長清 區雙乳山漢 墓出土的鎏 金銅蓋弓帽 各式鎏金 馬車零構件 ▲濟南市臘山漢墓出土的三種不同重量銅權 ▲“劉生”夜晚欣賞歌舞場景 示意圖 ▲水晶瑪瑙及玉髓串飾 掃描QR Code 隨記者鏡頭一 起探秘漢代貴 族的奢華生活

副刊 Ô õ4 2 )ú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os/2020/09/23/kw0923ya-TK.pdf2020/09/23  · 副刊汲寶齋 責任編輯:周文超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Ô õ4 2 )ú A Î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副刊 Ô õ4 2 )ú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os/2020/09/23/kw0923ya-TK.pdf2020/09/23  · 副刊汲寶齋 責任編輯:周文超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Ô õ4 2 )ú A Î

副刊汲寶齋 責任編輯:周文超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漢代齊魯貴族

劉生的一天

漢六年(公元前二○一年)正月劉邦下

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

諸侯。”遂立子劉肥為齊王。當時齊國的地

域,是各諸侯國中最大的,據有膠東、膠西、

臨淄、濟北、博陽、城陽、琅邪七郡七十三

縣。

作為目前發掘漢代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

一,山東已發掘十餘座諸侯王陵墓,正在西漢

南越王博物館展出的“齊魯漢風”特展以臨淄

大武齊王墓、巨野紅土山昌邑王墓、長清雙乳

山濟北王墓等漢代諸侯王墓出土文物為主,通

過“赫赫威儀”“民熙物阜”“黃泉碧落”三

部分,勾勒出巍巍齊魯的雄渾漢風。

君子坦蕩蕩“晒玉”現代人的一天,從一杯咖啡開始,而劉生

的一天則是從佩戴組玉佩開始。所謂“古之君

子必佩玉”,玉佩是古代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種

裝飾品,劉生也不例外。都說“君子坦蕩

蕩”,古人看重“德”,而美玉正是“德”的

象徵,帶着組玉佩行走的貴族們未見其人、先

聞其聲,自是坦蕩。

關於組玉佩的記載,最早見於《周禮》:

“佩玉上有蔥珩,下有雙璜,衝牙、蠙珠以納

其間。”《毛傳》云:“雜佩者,珩、璜、

琚、衝牙之類。”這裏提及了組玉佩的結構組

成,多由玉珩、玉璜、玉管、玉衝牙等配飾根

據一定規則用絲線穿繫而成,反映了所處時代

的禮法和等級。

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階層佩玉

之風興盛,這一時期山東出土組玉佩主要集中

在曲阜和臨淄兩地的貴族墓葬中,類型多樣,

做工精美,具體分為組合珠管類組玉佩和環佩

式組玉佩兩大類,其中環佩式組玉佩由玉環、

玉珩、玉管以及龍虎形玉佩穿繫而成,劉生佩

戴的組玉佩,結構上與典型的組玉佩接近,

環、珠、衝牙、璜等造型也是常見的組玉佩組

建,只不過材質為其他地區少見的水晶或瑪瑙

質地。

使用水晶、瑪瑙等材料在山東並不少見,

如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的水晶瑪瑙配

飾,由七十多枚各式水晶珠和瑪瑙珠串聯成放

射狀穿綴於玉環之下,這種以水晶瑪瑙串飾組

成的珠管類組玉佩未在山東之外地區出土,應

是該地區結合了周式組玉佩制度和自身特點發

展而成,反映了齊魯地區組玉佩的創新之處。

車馬出行拼實力穿衣洗漱並戴上組玉佩之後,離上班時間

已經不遠了,僕人早已安排好馬車在門前等

候。其實劉生的居所與辦公地點相距不遠,但

劉生依然習慣乘坐馬車出行,這不僅僅是一

個便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面子問題。

沒有名錶和限量版的年代,漢代貴族炫富

更加別出心裁,而主角則是現代人也非常迷戀

的豪車。馬車在漢代不僅僅是出行工具,也是

貴族等級的體現,尤其是隨着齊國國力逐漸強

大,貴族間流行通過馬的數量和車的精美程度

來比較各自的財富和地位。

“齊魯漢風”特展中,展出了數量眾多的

馬車構件,記者看到一對鎏金銅蓋弓帽,頂部

是盛放的花卉造型,栩栩如生,原來當時的傘

稱之為蓋,這個蓋弓帽就相當於傘骨前的扣

子。就連一個小小的扣子都如此講究,可以說

當年馬車是“武裝到牙齒”了。展覽中還有精

巧的駱駝紋鎏金銅節約、飾錯金雲氣紋的銅馬

銜、錯金鑲寶石銅馬鑣、笨拙可愛的鎏金獸面

銅車飾、紋飾精美的鎏金環形銅車飾等,他們

分布在馬車的各個部位,低調的奢華彰顯着劉

生的綜合實力和欣賞品味。

漢朝分封諸侯,列侯是次於諸侯王的第二

等爵位。齊國是漢初最大的諸侯王國。劉生是

列侯之一,也是一縣之主,抵達辦公地點後,

開始一天的公務處理,官印自是必不可少。印

章是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象徵,不同等級的印章

有不同的印鈕、印文和印綬,如印鈕有覆斗

鈕、龜鈕、龍鈕等,其中列侯印多為龜鈕;官

印印文為官職名,私印印文為姓名;“關內侯

印”是特展中展出的其中一枚小巧印章,“關

內侯”是只有爵位沒有封地、沒有行政職務的

職位,與今天的榮譽市長類似。

大“權”在握童叟無欺官印之外,另一個體現政府權力的就是度

量衡。我們今天經常用到一個詞叫“大權在

握”,這裏的“權”指的就是銅權,即秤砣。

漢代的山東是中央政府統治下的重要區域之

一,也是當時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業進

步,手工業興盛,商業繁榮,尤其是農業和鹽

業的發展,更依賴度量衡工具。

班固《漢書.律曆志》有載:權者,銖、

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

也。山東省濟南市臘山漢墓出土了三個銅權,

由小到大,器身上分別寫有“一兩”、“四

兩”、“一斤”的銘文,經稱重一斤約等於現

在的二百五十克。濟南市章丘區洛莊漢墓出土

了西漢時期的銅量,可以理解為一個固定容量

的勺子,一勺下去重量自知。有了這些工具,

農民納糧或是買鹽也不用擔心缺斤短兩。

在這節奏飛快的社會裏,一些人嚮往古代

“笑看人間沉浮事,閒坐搖扇一壺茶”的悠

閒。然而,古代官員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清閒,

根據《漢律》,各級官員集中在官衙辦公和食

宿,每工作五日,可以休息一天,回家看望父

母妻兒,並沐浴休息,稱之為“休沐”。

劉生不知不覺忙了一天,處理完公務就是

與同僚聚餐的時光,席間少不了飲酒下棋助

興。漢代貴族飲酒的器具種類繁多,按不同功

能可分為盛酒、溫酒、飲酒和汲酒等。盛酒器

鎏金蒜頭壺是一款造型別致且時代特色鮮明的

器物,因壺口部似蒜瓣而得名,主要流行於秦

至西漢前期。其中,壺口蒜瓣式凸起採用錘揲

工藝,該工藝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的西亞和中東

地區出現並臻至成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壺身鎏金,輔首裝飾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專家推測是在吸收外來工藝基礎上結合本土工

藝製作的產物。底部為含苞待放花蕾的銅汲酒

器更加引人注目,這是一款利用“虹吸效應”

製作的汲酒器,只需用拇指按住上方的方孔並

提起汲酒器,酒就不會滴落;鬆開手指,可將

酒緩緩注入杯中。

飲酒之餘,正好來一場博弈。漢代貴族流

行六博棋,博弈雙方各執六子,通過投箸或擲

骰兩種方式行棋,類似於今天的飛行棋。不

過,使用的骰子是一種空心的十八面球體,每

面有錯金銘文,分別為一至十六的篆書數字,

以及“驕”、“(妻男)”二字,分別為得

勝、中彩或輸、受罰之意。

樂出齊魯長袖善舞沒有電燈照明,古人睡眠時間要早一些,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古人沒有夜生活。完成了一

天工作的劉生,在日落之前回到府邸,晚上欣

賞歌舞是其“指定動作”。平鋪的席子,邊緣

放置造型獨特的席鎮,一件鶴踏龜背銅博山爐

置於身旁,只見香爐上部重重疊疊的奇形凸起

代表着仙山之巒,香薰燃起時煙氣從孔洞中噴

出,為劉生營造出一幅煙霧繚繞的仙山之景。

在劉生身前,齊國佳麗身穿長袖漢服,翩

翩起舞,這是漢代最流行的長袖舞,考古學家

們在漢代的齊國、楚國和南越國等諸侯國均有

發現身着長袖漢服的陶俑或玉舞人,婀娜多

姿,讓人一見難忘。有舞蹈,自然少不了音

樂。古人有“樂出齊魯”之說,作為身份象徵

的鐘鼓禮樂在齊魯貴族中十分流行,銅編鐘、

石編磬、銅鈴鐺,各種樂器依次響起,美妙的

樂曲為劉生的一天畫上圓滿的句號。

﹁劉生﹂是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諸多貴族之一,在漢代封國中疆域

最大的齊國身居要職。伏案工作、處理公務之餘,劉生在家安臥於席

子上,一邊品嘗美酒,一邊欣賞身穿漢服的美人

﹁長袖善舞﹂;出門

佩戴最為流行的水晶、瑪瑙串成的組玉佩,乘坐裝修豪華的馬車,每

一次出行都是財富和地位的實力比拼。瓊漿雅樂、美玉豪車,劉生每

一天都過得多姿多彩,與現代人的多姿多彩生活相比毫不遜色。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文、圖)

“劉生”的時間表

清晨穿衣打扮,

佩戴組玉佩

早上乘坐馬車前

往辦公點

上午處理公務

下午與同僚聚餐,

飲酒下棋

晚上欣賞歌舞

▲山東臨淄市臨淄區商王墓地出土的組玉佩

◀鶴踏龜背銅博山爐

◀齊國陶俑

▶銅汲酒器

◀濟南長清區雙乳山漢墓出土的鎏金銅蓋弓帽

◀各式鎏金馬車零構件

▲濟南市臘山漢墓出土的三種不同重量銅權

▲“劉生”夜晚欣賞歌舞場景示意圖

▲水晶瑪瑙及玉髓串飾

掃描QR Code隨記者鏡頭一起探秘漢代貴族的奢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