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01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刊 2013 第一期

教師期刊發表與新書寫作(2012) -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01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刊

2013 第一期

1

目錄

教師期刊與新書發表

講座紀錄

得獎&活動紀錄

時事回顧

守正助教訪談

02

06

14

10

09

2

蔡明璋

教師期刊發表與新書寫作(2012)

Ming-Chang Tsai, 2012, “Rekindling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Market Society, Gender and State Rhetoric.”

Comparative Sociology 11:155-159.

專 書

Ming-Chang Tsai, 2012, "Narrating Neoliberal Transition: Rhetoric

of the State in South Africa and Taiwan." Comparative Sociology

11:251-273.

Ming-Chang Tsai, Heng-hao Chang and Wan-chi Chen, 2012, “Globally Happy: Individual

Globalization, Expanded Capac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8:509-524. (SSCI)

簡康妮、蔡明璋,2012,<歡迎光臨?-族群政治、原生傾向與接受跨國移入人口的態度>,

社會科學論叢 6(2):101-138。

蔡明璋,2012,〈中産階級はグローバル化の担い手か?―世界社会論からのアプ

ローチ〉,收錄於園田茂人編,《勃興する東アジアの中産階級》,頁 117-144。

東京:勁草書房。

蔡明璋,2012,<工作價值、成功條件與公平:臺灣民眾的長期分析>, 1985~2005:社

會階層與勞動市場篇》,謝雨生、傅仰止主編,頁 165-215,中研院社會所出版。

期 刊 論 文

3

陳韻如

陳易甫

陳婉琪

8

出 版

陳易甫,2012,〈理論與實務之間:簡介社會科學中的介入性研究〉,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期 刊 論 文

Chen, Wan-chi(2012) How Education Enhances Happiness:

Comparison of Mediating Factors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6(1): 117-131

研 究 計 劃

家庭因素對女性勞動參與的影響及其變遷 (2011/8-2013-7)

(NSC 100-2410-H-305-051-MY2)

期 刊 論 文

Chen Yin-Zu, 2012, “Analisis de los sitios web del movimiento por los

derechos sexuales y reproductivos en Mexico”. Sociedade e Cultura,

15(1): 87-98.

4

[鍵入文件的引

文或重點的摘

要。您可以將文

字方塊放在文

件中的任何位

置。使用 [文字

方塊工具] 索

引標籤以變更

重要引述文字

方塊的格式。]

[鍵入

文件

的引

文或

重點

的摘

要。

您可

以將

Kogan, S. M., Yu, T., Brody, G. H., Chen, Yi-fu, Wingood, G. M., DiClemente, R., &

Corso, P. S. (2012). Integrating Condom Skills into Family-Center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the Str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Teen Program.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1, 164-170.

期 刊 論 文

Brody, G. H., Chen, Yi-fu, Yu, T., Beach, S., Kogan, S., Windle, M., Simons, R. L., and

Philibert, R. A. (2012). Life Stress, the Dopamine Receptor Gene, and Emerging Adult

Drug Use Trajectories: A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ediated Modera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4, 941-951.

Brody, G. H., Kogan, S. M., and Chen, Yi-fu. (2012).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Longitudinal Increases in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Mediational Pathway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 1006-1011.

Brody, G. H., Yu, T., Chen, Yi-fu, Kogan, S. M., and Smith, Karen. (2012). The Adults in

the Making Program: Long-Term Protective Stabilizing Effects on Alcohol Use and

Substance Use problems for Rural African American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0, 1, 17-28.

Brody, G. H., Chen, Yi-fu, Kogan, S. M., Yu, T. Molgaard, V. K., DiClemente, R. J., and

Wingood, G. M. (2012). Family-centered Program to Prevent Substance Use, Conduct

Problem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Black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29, 1,

108-115.

Kogan, S. M., Brody, G. H., Molgaard, V. K., Grange, C. M., Oliver D. A. H.,

Anderson, T. N., DiCleemente, R. J., Wingood, G. M., Chen, Yi-fu, and Sperr, M.

C. (2012). The Str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Teen Trial: Rationale, Design,

Engagement, Processes, and Family-Specific Effects. Prevention Science, 13,

206-217.

5

[鍵入文件的引文或重點的摘

要。您可以將文字方塊放在文

件中的任何位置。使用 [文字方

塊工具] 索引標籤以變更重要

引述文字方塊的格式。]

張恆豪

Chou, Yueh-Ching, Li-Yeh Fu, Cheng-Yun Pu, and Heng-Hao Chang. 2012.

“Difficulties of work-care reconciliation: Employed and non-employed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37(3): 260-268.

專 書

Tsai, Ming-Chang, Heng-hao Chang and Wan-chi Chen. 2012. “Globally Happy:

Individual Globalization, Expanded Capac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8(3): 509–524.

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2012,《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台北:巨流。

張恒豪、蘇峰山,2012,〈第一章:西方社會障礙歷史與文化〉。

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 11-41。台北:巨流。

林昭吟、張恒豪、蘇峰山,2012,〈第四章:障礙者權益與法律保障〉。

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 101-128。

台北:巨流。

Chou, Yueh-Ching, Li-Yeh Fu, and Heng-Hao Chang. 2012.

"Making work fit care: reconcili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working

mothers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1-13..

期 刊 論 文

6

4/10(三)

主題:廣告神仙、老虎、狗

講者:唐崇達(文案達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創意總監)

5/7(二)

主題:大學生的升學與就業,兼論研究所及國家考試的準備

講師:宋學維(戴然)

(學緯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一日職場系列講座

4/24(三)

主題:比較黑道與白道—挖掘兩者之秘辛

講者:陳詠詮(大二)、余任晴(大二)、李俊穎(大一)

主題:「以攤為家五十年」桃園東門市場迫遷案

講者:許恩恩(大二)

主題:從文化衝突看「反美麗灣」事件—阿美族刺桐部落

講者:葉瑾瑜(大一)

主題:我的自由之夏─社會運動參與筆記

講者:黃佳玉(大四)

社會實踐發表

7

5/23(四)

主題:職場經驗分享

主講者:曹新南執行長(1111人力銀行執行長)

5/1(三)

主題:家事、國事、天下事 - 跨國婚姻移民現象

講者:許惠貞(臺大政治系/研究員)

5/9(四)

主題:茶山房的產業轉型與品牌行銷

講者:胡愛華(翠山房事業有限公司/品牌副理)

5/22(三)

主題:我在社運圈的日子

講者:謝仁郡(廢死聯盟/主任)

5/23(四)

主題:從碗到玩~阿公的工廠也可以這樣玩

講者:許世鋼(佳鼎國際股份公司/老闆)

5/21(二)

主題:不只性別-看見,看不見

講者:王蘋(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5/23(四)

主題:

Beyond Fortune Telling and Massage Therapy:Rethinking Visual Disabil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講者:Dr. Steve Riep (美國楊百翰大學亞洲和近東語言學系副教授)

4/25(四)

主題:The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Adopting Chinese Children:

Transformations in Euro-American Parents’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Diversity.

講者:陳永龍(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及諮商中心)

專 題 演 講

8

5/27

講題:統計在測量評量的運用

講者:黃馨瑩(政大教育系)

6/5

主題:民調簡介-民調的執行與運用

講師:王業鼎(TVBS 民調中心主任)

10/30

主題:看見年輕人的力量

講者:林慧芬(大愛電視台製作人)

10/17

主題:Is “Marrying Up” Associated with Better Wellbeing among Marriage

Migrants in South Korea?

講者:張心潔(加州學洛杉磯分校社區健康科學學系與加州人口研究中心)

10/21

主題:Ultra Low Fertility, Gender Equity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

講者:涂肇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

5/30

主題:Disability Politics:Disability Culture

講者:Dr. Simon Prideaux(英國里茲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系

10/23

講題:東亞國家婚姻暴力之跨文化比較研究

講者:黃晶美教授(南韓高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9

9/25

全系迎新茶會 10/2

公職講座

10/17

制服日

10/26

校慶啦啦隊比

賽[第三名]

9/13-15

迎新宿營

10/23

慈林基金會

參訪

黃佳玉(現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2年青年團對政策研發競賽」優勝團隊

提案名稱:無與倫比,吾礙吾車-模範無障礙計程車

張恆豪與陳婉琪兩位老師榮獲 102 年度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蔡明璋主任當選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for Quality of Life Studies 的 Vice-President

(2013-2014)。

大四 - 蔡明樹

102 學年度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學士論文獎 第一名

碩二 – 陳映攸、周倩如

研究生優異成績獎學金

傑出獎

社會四 黃佳玉同學 :玫瑰色的你—<社會運動參與的反思>

社會二 許恩恩同學:「以攤為家五十年」桃園東門市場迫遷案

優秀獎

社會二 陳詠詮 余任晴、社會一 李俊穎同學 :比較黑道與白道—挖掘兩者之秘辛

社會一 葉瑾瑜 同學:從文化衝突看「反美麗灣」事件—阿美族刺桐部落

社會實踐

10

時事

文林苑都更案,是台灣第一起強制拆除不同意參

與都市更新的案子,也是不符合公共利益,為建

商賺取容積獎勵暴利的案子,都更條例甚至被大

法官解釋違憲,但由於台北市政府的不願考慮原

地重建,至今仍僵持。

-許恩恩

․媒體做為現代社會意見及資訊流通的主要管道,媒體壟斷不

僅侵害新聞媒體的自主性,也阻礙了公民社會的發展。-鄭人豪

․(看著身邊每個人為了反對不合理不公義的事走上街頭,真的

很感動,) 關於公民走上街頭這件事…雖然只是全臺灣小小小部

分的人,只要我們願意發聲,就有改變的可能性!-羅匀佑

卡地布部落「捍衛祖靈,拒絕遷葬」 台東知本的卡地布部落在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來台

後,祖先遺骸被迫全部葬在公墓地,現在台東市公所

又以觀光發展之名要求集體遷葬,對族人來說是滅

族、歧視文化的暴行。 -許恩恩

三月

九月

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文林苑都更案強制拆除

March

September

11

2012

華隆工會百日罷工 位於苗栗頭份的華隆紡織廠,由於資方惡意倒閉,近三百名工人無法

取得資遣費與退休金。於六月份開始進行為期百日的罷工,並由苗栗

步行至台北市中心的勞委會、總統府抗議。經歷百日抗議後,資方與

政府退讓,由苗栗縣政府妥協償還勞工退休金與資遣費。-黃佳玉

本屆主題是「敬!拾玖精神」。海報上怒吼的女性,向世界昭

告女性的內心與渴望。改變的動力,從現在開始!

心得:女影的觀影經驗對我來說都很特別,像是從電影裡一

窺性工作者的哀愁、跨性別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社會角色、女

性《女伯爵》在歷史中不為人的一面。-黃明琦

第十九屆女性影展

第十屆同志大遊行

同志大遊行這次訴求的是「婚姻平權、伴侶多元」,希望

政府能夠打破僵化的傳統思維,讓台灣的婚姻制度有更

多的可能性!

這是系上第二年揪團參加同志大遊行,組成也多了外系

的同學。不同於上次的興奮與觀察,這次參與多了點「公

民的自覺」。-羅匀佑

全國關廠工人臥軌

十六年前一波資方惡意倒閉浪潮,使數千名勞工無法獲得退休金與資

遣費。當時因工人抗爭有成,勞委會願意代墊勞工損失之費用,再對

資方索取。但十月起,勞委會向這批工人提告,表示當時僅是借貸而

非給付,要求工人連本帶利還給政府。工人多以九十幾歲,勞委會以

告逼和,使工人決議臥軌抗議,行動未果。-黃佳玉

October

十月

12

2013 March

April

May

三月

四月

五月

反核大遊行 反核遊行「核電歸零,核廢料遷出蘭嶼,不要再有下一個

福島」全台超過二十萬人上街,是出自人民安居樂業的想

望及生活態度的重新思考,但政府以鳥籠公投試圖讓危險

的核四廠在體制陷阱中過關,仍須持續監督。-許恩恩

樂生重返凱道 2007 年 3 月 16 日,樂生遭張貼拆遷公告。六週年後,專家指出捷

運工程應即停工,確保安全…新的一年,請與我們一同守護樂生平

安!3 月 16 日,一起重返凱道!

(心得)不懂為何要把好多需要代步車的阿公、阿嬤從平房安置到高

樓層的醫院,還要拆掉他們原來的家?我相信科技始於人性,多一

根指頭,可以多做很多事,但有些制度卻泯滅人性,這又是政客的

奪權遊戲嗎?-李俊穎

苑裡反”瘋”車運動 教師會抗議 苗栗苑裡的反「瘋」車運動,並不反

對再生能源,而是反對風車影響居民

健康和生活品質,希望經濟部能源局

提出適當的安全距離規範,但風力發

電公司英華威卻以暴力壓迫聲援者,

苗栗警方更做出將鄉親和聲援群眾上

銬逮捕的創舉。 -許恩恩

「乏人問津的拒馬」…其實這個

政府很清楚對抗社運的要訣,在

大埔或是五一抗議的拒馬與強勢

警力,在教師會的抗議現場則是

選擇收起的備而不用。-王傳睿

13

回顧 July

August

八月

七月

強拆大埔

苗栗大埔的土地徵收

案歷經一條人命、兩年

協調、四年抗爭、無數場

街頭抗爭與會議陳情,雖然

前行政院長吳敦義曾承諾保留,

最後仍在苗栗縣長劉政鴻堅持下

強制拆除,引發全民憤怒「今天拆

大埔,明天拆政府」。 -許恩恩

凱道送仲丘

身著白衣的人們群聚到凱道上,日與夜、唱著正義的歌。他們向政府

要求一個真相,好讓死者安眠,也讓活者不再留著悲傷的淚…

(心得)人們常說鬼島臺灣鬼島臺灣,但民國 102 年 8 月 3 日這天晚上,

這些團結的親愛的人們,讓我看見的是,最美麗的福爾摩沙。-羅勻佑

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

台南的鐵路地下化

計畫使得 407 戶民房

必須拆遷,他們組成自

救會抗議,工程也因此延宕,

與此同時激起另一派市民對自救會

方案的質疑,但兩方都不反對台南鐵路地下

化工程,市政府與人民仍缺乏良好溝通。

-余承瑋

14

訪談

負責系上大小事務的守正助教,就像這個系的「秀大叔」,

處理了系上大小事務,是社會學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守正助教的工作,

主要可分為四個方面:

․教務

對於系上學生的事情,協

助學生課程方面的疑難雜症,

確保各位能夠順利畢業。

․公關

做為本系對外發聲的管道,例如有記者欲來系上採訪,負責接

待他們的工作。

․人事

作為老師與學生們間的溝通橋樑。

․行政

最令人頭痛的標準程序怎麼跑,都是守正助教的專業,較常見

的是雙主修跟學分的問題。

王守正助教

社學系的守門人

15

乍聽到「助教」這個名詞時,大家普遍的想法大概就像

是課堂上協助老師教學的助教,不過像守正助教這樣負責全

系運作的助教,負責的事物可就複雜得多了。守正助教處理

的業務較類似行政作業屬性,因此工作流程繁複並不是很輕

鬆,曾經有學姐笑稱守正助教就像是「證券公司的營業員」,

永遠有處理不完的電話以及回覆不完的 e-mail,所以若系上

有同學或系友寄 e-mail 詢問事情時,若非緊急事件不妨耐心

等個一兩天,守正助教基本上會在兩天內回覆你。

另外,系上老師基本上可分兩個領域:「教學研究」及

「行政設計」。行政上的流程設計由系主任負責,基本上系

主任為三年一輪,而其餘老師皆從事教學以及專注於學術研

究。守正擔任助教這個職位已達二十年以上,他熟知系上各

種行政作業流程以及業務協洽,因此關於行政執行等流程業

務的處理,找助教協助達到的效率會更高。

守正助教的社會學之路

守正助教在大學時期選擇就讀社會學系的原因,其實是他原

以為社會學系只有學歷史跟地理,心想終於可以擺脫數學的糾纏

16

了!但,萬萬沒想到,社學系中還有「統計」這項科目的存在,

再加上在大一時因社會解嚴的關係而迷上跳舞,原本就不甚喜愛

統計的守正助教因此成績不甚理想,也曾萌生轉系的念頭,但最

後因轉系未成而作罷。

在某次因緣際會下,守正助教加入了「青年社」(翻牆社前身),

爾後時常跟學長們去中正紀念堂、上街頭搞學運、農運,進而萌

發他對馬克思、資本論等提起興趣並且努力念書及鑽研,成績也

因此突飛猛進,最後甚至以全班第四名的優秀成績畢業。

碩士階段,守正助教轉換學術領域,進入了師大政治系。守

正助教當時投入了師大學生議會並且擔任第一屆議長,但師大在

當時校風仍屬保守,守正助教在大學時期參與學運的背景經驗,

順勢地將學運經驗與社會學思維帶入師大校園,與同學們一同對

保守體制、思想做討論與衝撞。

守正助教的社會學意義

社會學對於守正助教來說有甚麼啟示?他認為若把「數學當

作是理工科學之王,那麼社會學則會是人文科學之后」。社會學

的邏輯,就像用手術刀一刀切下去就知道裡面有什麼內容,其他

門科目如政治學就沒有那麼地明確。社會學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

讓我們了解社會的真實面相以及掌握社會的趨勢。但守正助教也

表示,社會學在職場上,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其實能運用的程度

不高,對於公司內部中高管理階層的發揮程度及效用才會有較深

層的影響。因此在國外,學術圈把社會學比喻成是貴族科系,譬

如 EMBA(在職專班)的課程便會要求企業主管們修習社會學。

但守正助教也指出較現實的一點,現在碩博士學位取得率的

提高,因此同學們在碩士階段應找個較具就業取向的專業科目。

對於大學階段,系上十分鼓勵學生們多接觸其他系的課程,培養

專業興趣及走向,這是社會系存在的主要目的。

17

青出於藍,更甚於藍?

對於年輕世代學生的看法,守正助教表示:因為少子化的趨勢,

高教擴張,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大學生,現今的大學生素質沒有過

往地整齊。守正助教念書的時候,全國 15 萬考生他是以第 4864

名錄取本系,當時本系在國立大學中算是中後段,5 人之中僅有

1 人能擠進大學窄門,能夠上大學已經相當不容易。爾後的政策

走向與社會變化,大學生數量遽增,整體來說素質並不如以前那

麼好。但往正面來說,大學門檻的降低有助菁英教育的普及化,

對於學生來說是教育機會的平等化,這點是值得肯定的。至於學

生素質的變化,老師們在教學與心態上的調整或許都需要大幅的

調整。

待在系辦公室一隅的守正助教,其實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

透過他的描述,窺探到那時代的活力,學生民運的狂熱是推動社

會改革的動力,同時告訴我們大學生活可以如此不羈、脫序!不

論是社運或學業,我們都要尋找一個能讓人「執著」的事物,做

為日後在社會上繼續探索的方向!

待在系辦公室一隅的守正助教,其實擁有豐富的人生

閱歷。透過他的描述,窺探到那時代的活力,學生民運的

狂熱是推動社會改革的動力,同時告訴我們大學生活可以

如此不羈、脫序!不論是社運或學業,我們都要尋找一個

能讓人「執著」的事物,做為日後在社會上繼續探索的方

向!

18

浮窺編輯群

發行人:社會學系

張豪傑

曾子芸

黃明琦

<社會學系大四>

李選德

<財政雙社學系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