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 臺灣原住民五旬節/靈恩基督教與宣教拓展: 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 1 譚昌國 2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一個東部排灣族的五旬節/靈恩派牧師-林正行的生命史為主軸,往回追 溯他的父母親對他的靈恩觀念和實踐的影響,也描述了他如何連結具有靈恩派傾向的 牧者、信徒和教會,建立了具有原住民地方性特色的蒙恩靈修院。這個位於南迴公路 山裡的靈修院,曾經是推動東部和南部排灣靈恩運動的重要機構,和全台灣的靈恩運 動有連結,也和國際的靈恩運動有所連結。這個連結的網路是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全球 性發展趨勢。因此本論文不只描述一個地方性靈恩派機構,更呈現出全球性靈恩派基 督教發展的一個地方性案例。 筆者認為,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必須從地方性靈恩派基督教發展的歷史脈絡來 理解。筆者發現到,靈恩派基督教在東部排灣眾教會當中,並沒有得到普遍性的支持 和跟隨。有一段時期長老教會東排中會的領導人相當反對靈恩派基督教,間接導致後 來林正行牧師被東排中會免職,以及安朔長老教會脫離長老教會系統而改名為阿露依 教會。蒙恩宣教中心接續了蒙恩靈修院的靈恩派走向,以在各地方建立教會為目標, 和各地的長老教會產生了競爭性的緊張關係。蒙恩宣教中心是以宣教為核心關懷的基 督教信仰組織,也是和長老教會具有明顯差異之處。這樣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所形成 的基督教宣教組織,它的意義為何?在宣教歷史上又有甚麼特殊性?本論文將嘗試回 答這些問題。 關鍵字:排灣族、靈恩運動、原住民宣教、阿露依教會、蒙恩靈修院蒙恩宣教中心 1 本文原題目為:原住民靈恩基督教與宣教拓展: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發表於「2014 年台灣原住民族 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2014 9 15 -17 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筆者特別感 謝顧坤惠教授邀請參加「新宗教運動」panel,葉一飛先生於研討會代為宣讀論文。評論人所提出的寶貴 意見,對於修改本論文有很大助益,在此一併致謝。 2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原住民五旬節/靈恩派基督教與宣教拓展: 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

  • Upload
    nttu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臺灣原住民五旬節/靈恩基督教與宣教拓展: 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1

譚昌國2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一個東部排灣族的五旬節/靈恩派牧師-林正行的生命史為主軸,往回追

溯他的父母親對他的靈恩觀念和實踐的影響,也描述了他如何連結具有靈恩派傾向的

牧者、信徒和教會,建立了具有原住民地方性特色的蒙恩靈修院。這個位於南迴公路

山裡的靈修院,曾經是推動東部和南部排灣靈恩運動的重要機構,和全台灣的靈恩運

動有連結,也和國際的靈恩運動有所連結。這個連結的網路是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全球

性發展趨勢。因此本論文不只描述一個地方性靈恩派機構,更呈現出全球性靈恩派基

督教發展的一個地方性案例。

筆者認為,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必須從地方性靈恩派基督教發展的歷史脈絡來

理解。筆者發現到,靈恩派基督教在東部排灣眾教會當中,並沒有得到普遍性的支持

和跟隨。有一段時期長老教會東排中會的領導人相當反對靈恩派基督教,間接導致後

來林正行牧師被東排中會免職,以及安朔長老教會脫離長老教會系統而改名為阿露依

教會。蒙恩宣教中心接續了蒙恩靈修院的靈恩派走向,以在各地方建立教會為目標,

和各地的長老教會產生了競爭性的緊張關係。蒙恩宣教中心是以宣教為核心關懷的基

督教信仰組織,也是和長老教會具有明顯差異之處。這樣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所形成

的基督教宣教組織,它的意義為何?在宣教歷史上又有甚麼特殊性?本論文將嘗試回

答這些問題。

關鍵字:排灣族、靈恩運動、原住民宣教、阿露依教會、蒙恩靈修院、蒙恩宣教中心

1 本文原題目為:原住民靈恩基督教與宣教拓展: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發表於「2014 年台灣原住民族

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2014 年 9 月 15 日-17 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筆者特別感

謝顧坤惠教授邀請參加「新宗教運動」panel,葉一飛先生於研討會代為宣讀論文。評論人所提出的寶貴

意見,對於修改本論文有很大助益,在此一併致謝。 2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

Pentecostal/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and Missionary Efforts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the Case Study of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Chang-kwo Tan

Abstract

The subjects of this essay are Aljungic Church in Daren County, Taitung Council, and

associated Gagawgavan Prayer Garden and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anthropology of Christianity and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This project

will explore the history of conversion of the Paiwan in Aljungic village through the efforts of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ljungic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he later

process of separation from the Presbyterian Association of Eastern Paiwan. Aljungic Church

becomes an independent local church, then develops Gagawgavan Prayer Garden during the

trend of charismatic movement, and establishes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pushed by

missionary ideas and passions.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is a cross-regional missionary

organization, which has planted six churches from nearby villages to a remote village in

Northern Vietnam. The aims of this project are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the process and challenges of church

planting and growth in different places. Above all,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is a

missionary organization directed and managed by indigenous peoples, there is no foreign

supervision and support. This renders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an example of

indigenous missions. This project will explore the meaning of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convers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and around the world.

Methodology applied in this easy is basically qualitative, including in-depth interview,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visual material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is essay is to recognize the credits and contributions of indigenous

missionaries in the successful spread of Christianity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The

researcher maintains that their ‘voices’ must be heard by the academics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we need to give historical justice to many indigenous missionaries in mission

hi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Keywords:Paiwan, Pentecostal /charismatic movement、indigenous missions、Aljungic

Church、Gagawgavan Prayer Mountain、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

3

壹、前言

本論文的主題是探討臺灣原住民基督教當中,具有五旬節/靈恩運動傾向的教會團

體或組織,以及他們在向外宣教、傳揚福音和拓展教會的努力。在二十世紀初所興起

的五旬節/靈恩運動,對於當代基督宗教有重大的影響。根據五旬節/靈恩運動的權威學

者 Allan Anderson,五旬節和靈恩運動(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是當今

基督宗教中成長最快速的教會,五旬節/靈恩基督宗教的信徒在 2010 年約有 6 億,幾乎

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都有其信徒,約占全球基督宗教信徒的四分之一。而且其成長

的趨勢,會在 21 世紀持續下去(Anderson 2004: 1)。

全球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影響力,事實上筆者也有深刻的體驗。筆者於 1999 年為博

士論文執行田野工作的過程中,由於經常參與教會和一個推動五旬節/靈恩運動的機構

-蒙恩靈修院的活動,加上幾位原住民牧師傳道的帶領和教導,因而改宗成為基督徒。

如今回顧,這些牧師傳道都是靈恩派的牧師,而當初改宗的關鍵經驗,就是他們口中

的「聖靈充滿」。這些牧師傳道都一直在參與五旬節/靈恩運動,而其中的林正行牧師,

最近成立了「蒙恩宣教中心」,不僅在臺東的原住民部落宣教,還嘗試拓展到海外的北

越。

林正行牧師目前是阿露依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曾經因為看見東排灣基督徒屬靈的

需要,仿效苗栗中華基督徒祈禱院(俗稱「禱告山」),於 1987 年在南迴公路接近達仁

鄉森永村的山坡上,建立了「蒙恩靈修院」(排灣語稱為 Gagawgavan)。在興盛時期,

蒙恩靈修院經常邀請國內外著名的講員,舉辦禁食禱告特會,鄰近東排灣和南排灣各

教會的信徒前往參加相當踴躍。但是他最近的重心都放在「蒙恩宣教中心」的發展上,

因為蒙恩宣教中心除了阿露依教會之外,已經在達仁鄉的南田村、臺坂村,太麻里鄉

的大溪村,臺東市郊的建農里,台南永康區的南和,甚至在北越的一個小鄉村,都已

經建立了教會。

藉由林正行牧師的介紹,使筆者對於蒙恩宣教中心(英文名為 Gagawgavan Mission

Center)的設立過程,以及蒙恩宣教中心在宣教上的成果,感到強烈的研究興趣。藉由

對蒙恩宣教中心設立過程的民族誌考察,筆者想探討兩個議題:首先是從全球五旬節/

靈恩運動的脈絡,探討東排灣的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地方性;其次是從宣教歷史的脈絡,

探討「原住民宣教」的意義。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阿露依教會是一個相當重視五旬

節/靈恩經驗的教會,這可以追溯到林正行牧師的父母親,林呂正喜牧師和林貴妹女士

(Vuvu Tjasa)。尤其是 Vuvu Tjasa,被當地教會和附近區域的信徒視為被聖靈充滿的

神的使女。Vuvu Tjasa 和其丈夫曾周遊台東、屏東、花蓮、南投等原住民部落,藉著

禱告醫治、看異象、預言未來,來展示神的大能和恩典。這對夫妻的信仰和行為對於

阿露依教會有深遠的影響,也影響林正行牧師的觀念和實踐。筆者認為,阿露依教會、

蒙恩靈修院和蒙恩宣教中心,大致都可以被歸類為靈恩派的基督教。而從全球性五旬

節/靈恩運動的脈絡來看,位於東排灣的蒙恩靈修院和蒙恩宣教中心和全球性五旬節/

靈恩運動有哪些關聯?又呈現出多少地方性的特色?

4

其次我們可以注意到,林正行牧師是排灣族人,他的父母親也都是排灣族,因為

外國和臺灣漢人宣教師的宣教努力而成為家族史中第一代基督徒,他則繼承父母親的

信仰,屬於第二代基督徒。筆者在 15 年前和他接觸時,就經常聽他提到要「還福音的

債」。他認為因為當初原住民不認識神,福音是由平地人與外國人傳給原住民;現在原

住民透過聖靈的洗禮和教導已經認識神,但許多平地人與外國人還不認識神,或認識

的不夠深入,所以要向他們傳福音。林牧師的理念和實踐,相當符合基督宗教人類學

和宣教歷史文獻中的「土著宣教」(indigenous missions),也就是宣教的人物或組織不

再是外來的,而是由土著當中已經改宗者,向其同文化或異文化的人群宣教。放在臺

灣原住民改宗基督教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就是由原住民基督徒向其他原住民、漢人

或其他的族群進行宣教。這也就是本論文所指涉的「原住民宣教」。蒙恩宣教中心是以

宣教為核心關懷的基督教信仰組織,這樣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所形成的宣教組織,它

的意義為何?在宣教歷史上又有甚麼特殊性?

以下論文先簡要鋪陳全球五旬節/靈恩運動的歷史脈絡,其次勾勒林正行牧師的個

人生命史,以及由他所發起與主導的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過程。筆者將呈現林正行牧

師的父母親對他的影響,也將描述了他如何連結牧者、信徒和教會,建立具有原住民

特色的蒙恩靈修院。筆者將進一步說明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過程,以及和長老教會之

間的緊張與衝突關係。在分析和討論中,筆者嘗試進行與基督宗教人類學、五旬節/靈

恩派運動、宣教歷史的文獻對話與反思,並凸顯出本研究案例的意義與價值。

貳、五旬節/靈恩運動的歷史回顧

筆者對於五旬節和靈恩派的區別,採取和 Allan Anderson(2004)相同的立場。他

用五旬節宗或五旬節主義來涵蓋各種形式的「聖靈恩賜運動」,但古典五旬節宗又有不

同於其他運動的獨特教義,因此有時候用「五旬節與靈恩運動」這個術語,或可以用五

旬節/靈恩運動來表示。

五旬節/靈恩運動是一個相當複雜而多元的現象,為了解其內涵,一些歷史背景的描

述是有必要的。1906 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的艾蘇薩街(Asusa Street),類似聖經上

所說的聖靈澆灌後說方言的現象3,在一群信徒的身上顯現,並且帶來一股教會復興運

動的浪潮。這個被稱為「艾蘇薩街復興」的領導人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生

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是前黑奴之子。1906 年二月,他應邀到洛杉磯牧養一間黑人教會,

在一個查經班的聚會中,部分成員陸續在聚會中被聖靈充滿,他自己隨後也領受了此經

歷。許多人因此蜂擁而至,西摩不得不另尋聚會地點,找到一間在艾蘇薩街 312 號的廢

棄木屋,在那裡聚會。艾蘇薩街的聚會中充滿各種聖靈彰顯的現象,許多人說方言、唱

靈歌、說預言,也出現許多充滿強烈情緒的肢體動作4。

3 參考使徒行傳 2 章:1-4 節。新約聖經和合本。

4 參考 Larry Martin 著,劉如菁譯(2004),艾蘇薩街之火。葉先秦 2008: 34-37。

5

艾蘇薩街聚會吸引了從美國各地甚至美國以外前來的訪客,會友時常出去傳道並為

人禱告,甚至差派出宣教士到海外國家。然而這個復興運動不久就出現了分裂,後來陸

續建立起五旬節的宗派,包括神召會(Assemblies of God)、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

基督裡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 in Christ)、四方教會(Foursquare Church)等等。一些

重要的五旬節 /靈恩運動研究學者,例如 Walter Hollenweger( 1997)和 Allan

Anderson(2004),將和「艾蘇薩街復興」有所連結的宗派,統稱為古典五旬節派(Classical

Pentecostals)。

1950、1960 年代興起另一波的靈恩運動,由英國傳入北美、南美、和北歐,在那裏

茁壯,然後再傳向世界各地,包括亞洲的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一

時期的靈恩運動較前一波更為盛大,不僅在靈恩派教會,也在天主教5和基督新教各大宗

派中流行,包括聖公會、信義會與長老會。這一波靈恩運動的特色,是鼓勵信徒返回自

己的教會推動聖靈復興運動,促成教會的復興與轉化,而不主張創立新宗派,因此也稱

為「靈恩更新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但另一方面,這一波靈恩運動帶

給傳統教會許多衝突與不安,甚至也導致教會的分裂,例如在東南亞地區的教會6。

靈恩運動還有所謂「第三波」(The Third Wave)7,是指 1980 年代美國「基督徒葡

萄園團契」(Vineyard Christian Fellowship)的領導人溫約翰(John Wimber),和福樂神

學院教授彼得魏格納(Peter Wagner)所發起的靈恩運動。他們常自稱自己所領導的運

動為「神蹟奇事運動」(Signs and Wonder Movement)或「權能佈道」(Power Evangelism),

主要強調聖靈在佈道、事奉及醫治上所展現的大能力,也重視其他的聖靈恩賜(如聖靈

充滿、內在醫治、方言、預言及知識的言語等)所產生的神蹟奇事。其中 1994 年在多

倫多的一個小型葡萄園教會,發生聖靈降臨在信徒身上的現象,引發後來稱之為「多倫

多祝福」(The Toronto Blessing)的復興運動8。

對於當代的五旬節/靈恩運動,韓國趙鏞基牧師和他所建立的教會與禱告院有重要的

貢獻。趙牧師於 1958 年在貧民村用廢帳篷搭建了一個教會,稱為「大棗洞帳篷教會」

會友從五人開始,除趙鏞基外,就是崔子實牧師和其三子女,崔子實後來成為趙鏞基的

岳母。趙牧師於 1969 年開始,在當時一片荒蕪的首爾市汝矣島建立教會,於 1973 年完

工。同年在梧山里一處原為教會墓地的地方,興建了「國際禁食禱告院」9。1973 年 9

月 18-22 日,第十屆世界五旬宗大會(Pentecostal World Conference)在汝矣島聖殿舉行,

趙牧師以「韓國神召會」總會長的身分主持籌備,共有來自 39 國兩千多位牧師與會。

這是首次在東半球舉行的國際五旬宗盛會10。國際禁食禱告院和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對

於台灣靈恩基督教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

至於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發展,葉先秦(2012: 91-94)做了簡要的回顧。在 1949

5 關於天主教之內的神恩復興運動,請參考 Walsh, Vincet M. 著,徐進夫譯 1994。

6 參考楊牧谷 1991:9、葉先秦 2008: 48、Hawkes 2003: 56-59、鄒川雄 2004: 50。

7「第三波」這個名詞是由彼得魏格納在其著作 The Third Wave of the Holy Spirit(Wagner 1988)中提出。 8參考 Hawkes 2003: 113-118、鄒川雄 2004: 50-51。 9參考崔子實 1996,趙鏞基 2002。 10

參考金東洙、柳東希 2012:140-157。

6

年之前,台灣的五旬節/靈恩教派只有華人自立、於 1920 年代傳入的真耶穌教會。1948

年之後,神召會的宣教士陸續來台灣傳福音建立教會,成立「中國神召會台灣區議會」、

「台灣神召會」、以及來自韓國的「純福音教會」系統。除此之外,在台灣的古典五旬

宗教派還有台灣四方教會、台中中華神的教會、錫安堂等。葉先秦指出,靈恩基督教在

台灣能推展開來,得力於苗栗禱告山運動與以琳書房不淺。其後隨著據福音派背景的的

三波引進,靈糧堂與其他都市教會的轉型成效,以及「兩千年福音運動」對教勢困境突

破的渴求,更使不少教會在不同程度上紛紛接受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實踐。今日在台灣的

五旬節/靈恩運動信徒,約有 35 萬 9 千人11,已是廣為被接受的信仰路線,其影響力不

容輕忽。

參、林正行牧師生命史大綱

在陳述林正行牧師的生命史之前,有必要說明基督教在東部排灣族的安朔村和森

永村傳播的簡要歷史。根據駱先春牧師12的回憶,東部排灣族的傳道,始於 1948 年,

從太麻里附近開始。1949 年 6 月 27 日,駱牧師到達仁鄉安朔村去傳道。1952 年 3 月 7

日,駱牧師往壢坵傳道時,有派出所警員王光輝在場聽道,受了聖靈感動,在那天晚

上和其他 12 人決心歸主。以後王光輝回到安朔村,駱牧師借用他的家集會,向他的親

朋傳道。傳福音的工作漸漸上了軌道,而終於建立了安朔教會(駱先春 2000:435-437)。

基督教在森永村的傳布較晚,始於 1957 年謝勇牧師走訪各家戶傳福音,後來和 16 個

家戶的信徒合力建造一棟茅草屋頂的木造教堂,成為固定聚會的場所(張金生 1997:

314)。

一、父母親的事蹟和影響

林正行牧師(排灣語名字為 longlong)生於 1951 年,其家鄉是台東縣達仁鄉森永

村。父親為林呂正喜牧師,母親為林貴妹女士,都是原住民排灣族人。林正行牧師幼

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深受父母親的信仰生活影響。根據林正行牧師的文字紀述,

其母親於 1959 年加入森永基督長老教會,由沈信雄和施連發兩位宣教師獲得「聖經」

及「摩西的故事」兩本書。當時其父親為森永村的村長,由「摩西的故事」這本日文

版書籍得到感動,覺得自己像故事中的摩西,關心愛護族人同胞,和他關心森永的族

人同胞一樣,所以決心參加教會。他於 1960 年 10 月 15 日開始參加聚會。因當時的教

會正值開拓時期,信徒寥寥無幾,需要有魅力、有號召力的人士來引導村民信主。因

11

Rubinstein, Murray 2002/2003: 259。 12

駱先春牧師(1905-1984)為長老教會牧師,1947 年孫雅各牧師鼓勵駱牧師往台東阿美族地區傳教,其

後駱牧師致力於原住民地區的宣教,關心的對象有阿美、卑南、排灣、魯凱及蘭嶼的雅美族。參考台灣

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站,網址 http://210.240.125.35/,讀取日期:103 年 10 月 21 日。

7

此林牧師之父在未受洗之前,即被按立為長老。於 1963 年 1 月 14 日,才由許石成牧

師施洗,完成受洗的聖禮。

於 1961 年起,森永教會掀起「聖靈充滿」的旋風,聚會時常常因聖靈充滿而非常

火熱,許多人因被聖靈充滿而得醫治。先後有幾位姊妹,以及林牧師之父(當時為教

會長老),都有被聖靈充滿的現象。1962 年林牧師之母也被聖靈充滿,並獲得禱告醫治、

說預言…諸般的恩賜。這現象引發了林呂正喜長老及教會弟兄姊妹大發熱心,自動順

從聖靈感動及引導,到外村各地方禱告醫病,見證及傳福音。因此而獲得幫助的人,

非常的多。林呂正喜長老夫婦從此開始忙碌的禱告醫病傳福音生活。

關於林貴妹女士(排灣語名字為 tjasa)被聖靈充滿的經過,林正行牧師口述如下:

我是跟父母從國小一直到國小畢業,都是生活在一起。所以當時在民國 51 年左

右,那一天剛好父母去山上工作,在中午的當中在休息,休息當中她就聽到一

個聲音,在叫我媽媽,她聽到 tjasa, tjasa,就是我媽媽的原住民名字,祂說:妳

要注意聽,我是神,要向妳說話。祂說:我是神,妳不相信的話,妳前一個禮

拜掉的磨石,在某一個地方,叫妳先生去拿。磨石就是在山上工作,刀不利的

時候要拿來磨刀的,突然掉了找不到,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結果天上的聲音告

訴她的時候她就去,一去就直接看到就拿回來。那是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就跟她講說,或許你不相信我是神,兩年前妳掉的手錶,是被鄰居偷

了,他現在放在家裡,有一個月桃做的放衣服的箱子,第三層裡面就有手錶。

但是妳要帶派出所的警員一起去,做證人。第二天我爸爸回去,因為我爸爸剛

好是村長,他就去請主管來,到他家裡去看,真的有手錶在裡面。這就是上帝

一直用神蹟,要證明祂要與她同在,是與她同在的神。

林貴妹女士(以下稱為 Vuvu Tjasa,vuvu 是排灣語對祖父母輩長者的稱呼)自從

領受被聖靈充滿,神直接向她說話並給她啟示之後,經歷了一段接受裝備和訓練的過

程。訓練的地點是遠離村莊,一個在河邊的工寮。林牧師口述如下:

有了這個神蹟的基礎以後,後來就慢慢慢慢的,有很多聖靈的聲音進入到她的

裡面,開始說,妳現在要去山上,住在那裏來接受訓練、操練。所以我們就到

山上河邊的工寮,就住在那邊一個多月。有我父母還有我,我也跟著去。那時

候,在民國 51、2 年的時候我已經國小畢業了,因為我的姊夫不想讓我讀書,

要叫我工作,我就跟父母一起去山上生活,所以點點滴滴我都看到,我都聽到。

我們在那裏生活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那裏禱告,我們一邊剝皇帝豆,蓖

麻、還有油桐樹子。我們一邊剝那些東西,聖靈一告訴她(Vuvu Tjasa)說,妳

現在去哪個地方禱告,那個病人哪個地方痛,她的身體就痛在哪裡,就馬上知

道病人是痛在哪裡。她的左右手會分一個是上帝的,一個是魔鬼的,假如說那

個靈在右手邊比較強,就知道那是屬於上帝的,假如說左邊比較強就是魔鬼比

8

較強,有這樣的分別出來。

Vuvu Tjasa 第一個廣為人知的禱告醫治的神蹟,是發生在台東縣太麻里鄉的多良

村。林牧師口述如下:

有一天聖靈就對她(Vuvu Tjasa)說:妳去多良,她就開始去多良。聖靈對她說:

到多良去妳不要問說到哪一家,只要妳一進去(部落),妳看見的第一間房子就

進去。她就進到那個房子裡面,問候裡面的人,剛好有一個病人在那邊, 她就

對他說:神說要為你禱告,神要醫治你。當時那個病人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她就說我們先來禱告,一禱告聖靈就透過我媽媽說,你這個床鋪底下有米酒瓶,

要拿掉,上帝不喜悅。那個人很聽話就拿掉。禱告以後就馬上得醫治。一得醫

治就馬上告訴左右邊鄰舍的人,結果左右邊的鄰居一聽到有一個很奇妙的人,

一禱告她知道我們的事情,禱告也可以醫治,就開始好多人集中在那個地方,

在那個家裡面。她就為很多人禱告,很多人得醫治。那時候就開始,有人把偶

像,比如說天主教都有一個祭壇放耶穌十字架,都把它拆下來;有的是帶原住

民的 kanubiji,巫師用的東西,放 palisi 用的器皿,拿出來。

這件事情以後,Vuvu Tjasa 擁有醫治禱告的能力的訊息就傳了出去。當時有一位

年輕的傳道何春生,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就自己到林牧師父母在河邊的工寮,和他們住

在一起。由於何春生是達仁鄉台坂長老教會的傳道,就帶台坂的信徒過來,只要有病

的信徒就帶過來,一批又一批的來,這福音就開始傳出去。但是傳福音的過程也遇到

一些困難和阻礙,林牧師口述這段過去如下:

傳的時候只要聖靈叫她去哪裡就去哪裡,不去反而聖靈就一直責備她。在這樣

的情況之下沒有路費,怎麼辦?就一面剝皇帝豆、蓖麻、油桐子這樣,他們(林

牧師父母)經過大溪的時候就去賣,當作路費。我姊夫知道他們去傳福音,他

就生氣說:為什麼要走來走去,把土地都荒廢掉。所以我爸爸媽媽就從河邊走

到森永的車站,不經過村莊了,偷偷摸摸的出去傳福音。到多良、嘉蘭,一直

到新香蘭,每一個村落都去,聖靈叫她去哪裡就去哪裡。

Vuvu Tjasa 和林呂正喜長老曾經於 1964 年醫治一位住在大竹村的徐德修,他因為

癱瘓,不能行動也不能說話。這個醫治事件被記錄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一書

中,原文如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 2000:441):

在森永教會有一對篤信的林長老夫婦,他們憑信心往返附近教會,為病人禱告

及傳道。尤其在大竹村醫好了很多的病人,在該村有一個很多年不能行走半身

不遂不能講話的病人,得到醫治之後,竟會走也會講了。所以大竹村村眾包含

9

羅馬教徒悔改入信加入於我們教會。羅馬教神甫聽到那個久年半身不遂之病人

會走會講的消息,對村民說:「豈有此理?我不相信,若是會走會講,我可以用

一萬塊錢打賭。」但是他後來知道那個消息是真的,所以現在他就閉口不敢說

甚麼了。

對於這段事蹟,林牧師的口述如下:

有一天,他們(林牧師的父母)剛好到大竹村的工作地(地名),他們經過的時

候就聽說有一個病人癱瘓,有好幾年都不能走路,就是林阿友的先生。以前他

的先生是空軍中尉,有一次在空軍參加運動大會,他很會跑,他因為猛灌冰水,

結果全身癱瘓,軍中用各種方式幫他醫,但是醫不好,最後只好因為病的緣故

強迫退伍。當去那邊為這個人禱告的時候,聖靈告訴她,就對病人說,為你禱

告半年你會得醫治,會走路。當時大溪的神父聽到這個消息說:會有這回事嗎?

他說我願意用一萬塊錢來賭這個,假如說真的好我會給一萬塊。結果神告訴父

母說,你們到山上去採一種葉子,原住民的話叫做 tjuvelevel。每一次父母要去

那裏訪問的時候,就會去採那種葉子。神說採這個葉子之後用水燒,煮成熱水,

用熱水來按摩他的腳。父母就按著這樣的教導,有神蹟在身上,也有愛的行動

在裡面。她就這樣用葉子燒成的熱水給他按摩。等到半年,上帝就說,他明天

要走路,在那裏要為他禱告。當天清晨三點開始禱告,禱告完了以後,差不多

五點,聖靈就透過我的媽媽對父親說,把你的皮帶拿下來,把皮帶放在徐德修

(病人叫做徐德修)的身上,把他綁起來,做他的腰帶,然後繼續禱告。五點

多快六點的時候,聖靈說:叫他起來,她就叫他起來。剛起來的時候很慢,所

以爸爸和一些在旁邊看的人就幫他扶起來,扶起來一走,一步、兩步、三步這

樣,走了三步,聖靈說先給他休息,然後繼續禱告。禱告完了以後,就叫他再

起來走,一走就比前面走得更好,從房子裡面可以走到外面,就這樣慢慢走起

來了。當時候因為他啞巴,很久都沒有講話,不能講話怎麼辦呢?聖靈告訴她

說,叫他張嘴,然後吹氣,一吹的時候,他講話了,是這樣子。

徐德修得醫治以後,消息傳了出去,有越來越多人到林牧師父母的家裡來求助。

但是當時森永教會的人感覺不舒服,因為人太多不能照顧,就對林牧師的父母說:這

是你們的客人。森永教會就不管這些人了,只有林牧師父母和家人自己來照顧。當時

林牧師約 13、14 歲,專門做煮飯的工作,替來求助的客人煮飯。因為人多米又少,就

放南瓜在小米或米裡面,用大鍋煮飯給來訪的人吃。

林牧師父母親辛勞的服事,卻引起本村教會牧師的反感,還向玉山神學院告狀,

結果引來玉山神學院教授對林牧師父母的審問。關於這段事蹟,林牧師口述如下:

當時一個森永的牧師就生氣了,他說聖經裡面沒有這回事,如果有的話,我是

10

牧師,這個能力應該早就在我身上。他就告到玉山神學院,說我們台東這邊有

一個在擾亂,擾亂教會。為什麼他要告擾亂呢?因為幾乎信徒都要找她嗎,不

找牧師。當時太多人,一群一群的人都來禱告,他就告到玉山神學院。玉山神

學院有一天就派了 9 個人,9 個牧師,就約定在 Pinaski(下賓朗)教會,要審

問,審問她到底這個靈怎麼來的?因為當時很多牧師幾乎都沒有經歷過,幾乎

都在反對這事情。結果父母親就去了,去赴約。9 點開始一直到下午 3 點,才結

束。每一個牧師都要問她,妳憑甚麼憑甚麼做這些事,好多的問題。爸爸媽媽

當時雖然只是長老而已,但是因著聖靈的同在,就不一樣。所以每一次問她一

句話,聖靈就進入我媽媽的裡面,叫我爸爸說:你翻聖經,第幾章第幾節,回

答他,用聖經回答牧師。結果一直問到下午三點,找不出問題來,因為聖靈都

在回答嗎,作牧師的你要否認聖經裡面講的話嗎?不可能嘛,所以最後只好不

了了之,(玉山神學院)就不管他們了。

父母親的信仰、屬靈經歷和服事,都深深影響林正行牧師的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生

活。父親林呂正喜長老於 1965 年 5 月接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囑託宣道師證明書,先後

在上大溪、愛國埔、安朔、台坂、森永、南田、金崙、溫泉、古庄、多良、南興、賓

茂、土坂、達仁等地開拓教會。林牧師父母親的足跡,曾經走過台東縣卑南鄉、以及

海端鄉、延平鄉布農族之鄉村與教會。也包括南投縣布農族人地區,例如信義鄉的羅

娜、東埔。也到屏東縣獅子鄉、牡丹鄉各個教會及村落,以及花蓮卓溪鄉、萬榮鄉等

等地區。林牧師經常跟著父母親到處跑,看到父母親四處奔波幫助苦難病痛中的原住

民同胞,也看到神蹟在各個地方彰顯,有許多人得到醫治。

二、成為牧師的歷程

林牧師於森永國小畢業後,15 歲時到花蓮的芥菜種會研習班唸了一年。之後在屏

東的內埔農工完成從初中到高中共 5 年的學習。其後從軍在政戰學校唸了一年,在空

軍單位服務 4 年。在從軍中退伍之前,林牧師如何選擇未來的道路呢?他的口述如下:

我那時候在軍中還沒有退下來,我就想要服事。我就想我退伍以後要怎麼辦,

那些軍中的同事,士官長都說,你不要退啦,這樣的話你生活有保障,而且禮

拜天照樣可以出去傳福音。他們知道我很愛上帝,很愛去傳福音。我在部隊都

會帶我的長官和部下一起去做禮拜,在那樣的情況之下一直禱告,聖靈感動我

說:你要做全人教育的人,我就想全人教育是甚麼?我想一想,聖靈也幫助我

去解釋這個意思,全人教育就是當媽媽還在懷孕,我們可以為她禱告,我們可

以輔導媽媽,孩子生下來,我們為他禱告,做青少年,做青年人,結婚,一直

到死亡,我們都要去管理,這就是全人,教育這個人。不像國小老師,1到 6

年級,國中幾年級到幾年級,高中幾年級到幾年級。我們做牧者的事不分年齡,

11

不分老少,也不分性別,都要做這個工作。所以我想一想,既然是神感動我,

我就考神學院。還沒有退伍我就先考,就考取了玉山神學院。考上神學院我的

目標是,我一畢業我要回鄉當村長,一面當傳道人一面當村長,我就可以把全

村的人帶到神的面前,我是有那樣的抱負啦!

林牧師讀神學院的過程並不順利,花蓮的玉山神學院唸了還不到一年就轉學到雲

林的浸宣神學院,但是只念了一個星期又不唸了。這段過程他的口述如下:

我一退伍就直接到玉山神學院讀。讀到下學期,只剩一個月就讀完一年,有一

次在上課的時候,剛好讀到以色列人過約旦河,我問老師說:那是神蹟?還是

剛好碰到發生那樣的事?教授就說,那是意外,他說我相信科學的研究說,剛

好約旦河的上游山崩下來,就把約旦河的河水擋住了,他的解釋是這樣。但是

在我的認知應該不是,因為在人的能力之外,應該都是神的大能,應該是神蹟

啊,而且我看學校的環境,不適合我啦,我就轉學到浸宣神學院,在雲林西螺。

去那邊讀了一個禮拜,天天所要講的訊息和教導,他傳福音的對象是大陸,因

為都是外省人,跟我原住民好像關係很遠,每次叫我們做詩、寫詩,教那些中

國文化,剛好放暑假,我就不再去了。

林牧師暫時中止神學院的學習之後就回家了,面臨工作的選擇,他後來選擇在世

界展望會的工作,這段過程他的口述如下:

我就回家了,剛好碰到台灣世界展望會在找人。之前達仁民眾服務分社的主任

叫我直接去他那邊做黨工人員,當時有在鄉公所的又叫我去鄉公所,因為我們

是高職的學歷,只要在那裏代理兩年,就可以變正式公務員,我們很多學長學

姊學妹都是這樣進去當公務員。但是我在想,假如我去的話可能會影響我將來

傳福音,我是這樣想,所以我就拒絕了。剛好展望會和教會有連結,所以我就

做展望會的工作。我剛開始帶五十個學生,後來就叫我繼續招一百個學生,又

繼續招一百五十個學生。當時在做這個工作,很多人都在罵,尤其是外省人和

學校老師,罵說我們的資金都是從中共來的,用各種方式來批評展望會。但是

當時展望會拿出百分之十做宗教活動,所以每次寒暑假帶青少年、兒童,每次

都帶一百多個人的營會活動。

林牧師在這段時間結婚生子,也因為照顧幼兒所引發的夫妻衝突,導致意外地進

入高雄的聖光神學院進修。這段故事林牧師口述如下:

有一天我和太太,感謝上帝上帝給我賜下一個產業,就是老大生下來。有一天

晚上他叫我餵牛奶,我就說好。太太每次都叫我泡一點點牛奶,一哭就給孩子

12

吃,我說那麼麻煩,乾脆裝滿一點,只要孩子一哭就塞在他的嘴巴。結果突然

太太醒過來一看,泡得那麼滿,她就開始罵我,因為她是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當

過護士,可能有一些常識,我也不清楚。他就開始罵我,我心情不好,就逃家。

我逃出去,心裡想,怎麼辦呢?身上都沒有錢,我又開門進到房子裡面,剛好

我是在做展望會的工作,辦公室裏面有錢,我就去拿車費,我就向神禱告說:

主啊,我到底要往哪裡去?我要往台東還是往高雄?神說哪一部車先到就往哪

裡走,剛好往高雄的直達車來了,我穿 slipa(拖鞋),內衣,長褲,就這樣,

我就跟著去了。剛好到森永,有森永的親戚要到工廠去工作,到高雄要下車,

我就跟他講說借一下你的衣服,他就借一件衣服給我穿。我到了高雄火車站,

開始看報紙,貼在公佈欄的報紙,就看那個就業的,要找工作,都找不到看不

到。以前有一個馬約翰牧師,一個外國人,他曾經跟我講說高雄有一個聖光神

學院。那時候我就想,既然都找不到工作,我就乾脆去聖光神學院好了。我不

知道聖光神學院在哪裡,就坐計程車。我跟司機說我要到聖光神學院,那個司

機說好好我知道,他就帶我到高雄醫學院。到那邊我說,不是!我就開始去查

電話號碼簿,找聖光神學院,突然聯絡到了,那時候已經是早上七點多了。聖

光神學院回答說九點才上班,叫我九點再過去。然後他問我你要做甚麼?我就

說我想考神學院,他想一想,我們招生都已經過去了,因為已經是九月,他說

我聯絡招生委員會看看,然後叫我九點過去。要等那麼久,我身上也沒甚麼錢,

在那邊晃來晃去沒有事,我看到一群人在那邊玩 Pachingo,就叫我來來來,說

你可以賺錢,可以怎麼樣。我就說好我試試看,就把五十塊投進去了,結果到

最後我都沒有錢了,我就跟他們講說:怎麼辦呢?我等一下還要回去都沒有

錢。他們可能很可憐我,就退錢給我。等到九點我就去了,教授就把兩天的考

試卷,就全部給我,叫我自己去考,反正只有我一個人。他說你不要緊張,中

午在這裡吃飯。下午我又繼續考,到四點,院長要面談。到院長室那邊,他就

跟我講說:林弟兄啊,你下一次來,不可以穿拖鞋喔!我就笑,因為我一定考

上了。因為他叫我下一次還要來,我就很高興,回家。結果我太太因為找不到

我,爸爸媽媽在為我禱告,因為我失蹤了,不曉得在哪裡。結果我媽媽說,看

到一個異象,ronron(就是我啊)他在抱一個好大好大的十字架,你放心不會

有事。結果我就高高興興地回來了。

林牧師於 1980 年 29 歲時開始唸聖光神學院,重新開始神學院的學習之路。當時

家中已有幼子,又有經濟上的壓力,一路唸來相當辛苦,林牧師回憶這段過程:

重新開始,從一年級開始。一年級的時候很辛苦、很累,又考慮到有孩子,所

以有時候回家看到孩子會自己在那裏默默地流眼淚。我父母當時也叫我不要

去,否則孩子怎麼辦?也有人贊成我去,太太贊成,但是我還是堅持去了。那

時候也沒有錢讀書,怎麼辦?就二哥、大姊偷偷摸摸地塞錢給我。最後就一直

13

讀下去,以後我父母在家裡種辣椒,開始賣,繼續來支持我,這是讀書所需要。

雖然很辛苦,但是我看到學長一畢業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像他們一樣,因

為我羨慕他們,畢業生嗎!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畢業,我就這樣繼續努力。

林牧師於聖光神學院畢業後,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牧師。他先成為長老教會

東排區會的囑託傳道,在安朔長老教會服事。他一邊牧會一邊去玉山神學院進修,一

年後取得宣道師的資格。之後又去玉山神學院進修兩年,成為正式傳道。四年後申請

寫教師論文,通過後獲得安朔長老教會聘任為牧師,於 1987 年完成封牧,時年 36 歲。

這段歷程林牧師回憶如下:

我還沒有畢業以前,我三年級,我媽媽在山上禱告,他就跟我說,將來你的交

通工具是飛機,第二個你將來要做政府的工作,差不多三次到四次這樣。那是

給我的一個預言。因為我會寫日記,我就把它記下來,我都沒有看。有一天我

翻的時候,看,原來是這麼回事。沒有錯,我聖光一畢業之後,我就到東部排

灣區會這邊,他們接納我做囑託傳道,囑託傳道就還沒有正式,就還要繼續修

學分,修 30個學分才可以當宣道師,然後寒暑假我就跟著他們去玉山神學院

修學分,有的長老會的同工都會笑我,你讀了四年沒有用,因為還要去修學分。

修完以後我就升宣道師,我也當東排區會的幹事,那時候每個月要到台北去開

會,都是坐飛機來來去去,我才感受到我媽媽的預言說我的交通工具是飛機。

當宣道師之後還要進修,我就請假,去學校跟正式生一起修宣道師的學分,修

完以後,我就是正式傳道了。成為正式傳道以後,上面規定我可以申請寫教師

論文,短短的四年,我就寫教師論文。論文一通過,就和安朔長老教會談,當

時有排灣中會在管我們,安朔教會的長執說要我終身聘在這裡,屏東的排灣中

會就說不行終身聘用,就十年一聘,就一直在這裡。

三、蒙恩靈修院的設立過程

關於蒙恩靈修院的設立過程,林牧師在自己所撰寫的文字紀錄中提到,在 1987 年

去韓國參加亞細亞聖徒訪韓聖會之前,他就有感動要在山上蓋一個禱告的地方。向父

母親提出這個念頭後,經過父母親的禱告也同意,原先的想法是要蓋在神第一次向 Vuvu

Tjasa 說話的地方,或是在河邊的工寮,也就是父母親一起接受神操練的地方。1987 年

7 月,林牧師和長老教會東部排灣中會 14 位牧師、傳道、長老、組團到韓國參加亞細

亞聖徒訪韓聖會。第二天有幾位同工在禱告中被聖靈感動而提出在台灣設立禱告山的

構想。這樣各教會的信徒就不必跑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接受聖靈充滿,也協助各教

會信徒靈命提升、教會增長。林牧師還在韓國的時候,就在考慮要給這樣一個地方取

甚麼名字。由於當時長老教會總會對於禱告山很反感,對於 1981 年在苗栗成立的禱告

山(全名為「基督徒中華祈禱院」),總會持反對的態度,不讓各長老教會的信徒去參

14

加。林牧師就不使用禱告山的名稱,而改稱為「靈修院」。

1987 年 8 月 8 日主日聚會後下午,林牧師和一位當建築師的台坂長老教會的吳長

老,一起去選擇蓋靈修院的地點。他們選擇了一個比較寬闊的地方,約有兩甲大小。

Vuvu Tjasa 為這塊地禱告,在異象中看到兩條電話線,通達天上說這是當建的聖地。幾

天後林牧師和吳長老就帶著安朔和台坂長老教會的信徒去砍草,整理出一塊可以暫時

聚會的場地。1987 年 8 月 14 日(星期五),就在砍過草的地方拉起簡易的帳篷,舉行

第一次特會,邀請當時馬偕醫院的院牧林金陵牧師擔任講員,約有 120 人參加。第一

次聚會完後,就請怪手來整地。整地完以後剛好颱風來了,有許多檳榔樹倒下來,安

朔長老教會的信徒就開始收集檳榔樹,加上原來建堂地點就有很多的樹木,就地取材,

蓋靈修院聚會的禮拜堂。來自安朔、南田、台坂三個長老教會的信徒們利用當地的樹

當柱子,檳榔樹搭在上面做橫樑,合力蓋了一個簡易禮拜堂。第一次在禮拜堂的聚會,

林牧師邀請了來自長老教會總會的總幹事林光榮牧師擔任講員,主要目的是要讓長老

教會其他的同工不要再反對靈修院的建立。

在蒙恩靈修院的建設期間,參與的教會包括台東縣達仁鄉、大武鄉、金峰鄉的教

會,甚至也包括台東市新園里的新園浸信會。在組織上,蒙恩靈修院也具有區域性、

跨教派的特色。例如林牧師邀請屏東縣獅子鄉草埔循理會的郭盛橋牧師擔任顧問,董

事的名單中包括各教會的牧師、傳道和長老,負責例行行政事務的秘書、會計等,也

來自不同教會。

蒙恩靈修院自 1987 年 8 月起,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五都舉行禁食禱告特會。講員

不僅來自長老教會,也來自其他的教派包括循理會、信義會、浸信會、拿撒勒人會、

聖教會、宣道會、神召會、喜信會等。參加特會的人數從 120 人,逐漸增加到 200 人、

300 人,最多曾達到 400 多人。每次特會,林牧師的父母親在禮拜堂後,專門為各種病

患,心中不得釋放,以及任何有問題有困難的人禱告。林牧師也組織蒙恩靈修院的福

音團隊,到東部排灣各區和屏東縣獅子鄉各地教會舉行巡迴培靈佈道。

除了區域性的移動和連結之外,蒙恩靈修院也發展出國際性的連結。這個連結的

開始是林牧師獲頒台北國際神學研究院的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他回憶這段過程如下:

有一天,我們在禱告的當中,我媽媽就說,上帝要給你一個禮物,我說甚麼禮

物,她說大概是 8月、9月,你就會收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突然八月的時

候(禱告的時候是 7月),從台北來一個電話,他說林牧師啊,我們在台北,

在日本,在美國,有一個牧師團隊,他說他們要頒榮譽博士給我。我說我怎麼

能接受呢?我甚麼都不會,甚麼都沒有。我請媽媽再禱告,他說是上帝給你的

禮物,我還是無法確定要或不要,就問大哥林天生。林天生說給你榮譽博士,

就是肯定你在服事上,因為榮譽博士不是在研究和學術方面,而是肯定你在帶

領和服事的狀況。我就說好,我就問鄭大和牧師(台北國際神學研究院負責人)

說,為什麼要頒給我?他就說,為了方便你宣教,因為國外要頭銜。我就這樣

接受。鄭大和牧師,就頒了一個日本東京聖經學院的榮譽神學博士,剛好配合

15

我們的禁食禱告會,那時有很多人,有兩三百人參加。他們就從台北來,把這

個學位頒給我。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上帝就開了路,韓國的牧師,從國外的、

從美國、南非、澳洲來的牧師,反正去苗栗禱告山的講員,那邊結束就會到我

們這個蒙恩靈修院來,繼續來帶。另外我有一個學姐,在喜信聖經學院當院長,

她們那邊有國外的講師,結束之後就送到我們台東這邊來,所以當時有好幾年

有好多國外的講師都到這邊來。

蒙恩靈修院曾經邀請的國外講員,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韓

國、日本、南非、印度等國家。林牧師本人也曾受邀到韓國吾山里祈禱山(現稱為崔

子實紀念祈禱院)擔任培靈會講員。

四、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過程

關於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經過,林牧師追溯到 1995 年,神對他有一個特別的呼召:

這個蒙恩宣教中心,是我離開長老教會的十年前,我剛好讀到尼希米記,就看

到重建耶路撒冷城,上帝的靈就特別感動我說要重建,祂說:你要重建,然後

呢,新酒不可以裝在舊的皮囊裡面,有這樣的感動。我想,是要成立另外一個

教派出來嗎?那我在長老會那麼久,我怎麼離開?真的我不曉得怎麼辦,但是

我就把這件事放在禱告中。

林牧師於 1987 年 3 月當選台東縣議員,開始從政的生涯。其後林牧師當了兩任的

縣議員,又當了兩任的鄉民代表,直到 2003 年。林牧師在擔任第十二屆縣議員期間,

涉入台東縣議會小型工程款及社團補助款弊案,經台東地方法院於 2000 年 8 月 16 日

一審宣判,林牧師與其他涉案的 41 名前任與現任議員,被判有罪13。2003 年 3 月,東

部排灣中會議長等一行五人,來到安朔長老教會,叫林牧師停職三個月,因為犯了不

名譽之罪。林牧師因整個事件尚未結案而為自己提出辯護,也質疑中會的處理方式並

未依照長老教會法規。安朔教會的長老則要求中會可以處分牧師,但不要派傳道師來

安朔牧會,林牧師停職的三個月期間由長老自主管理教會。但中會堅持立場,一定要

林牧師離開安朔教會。導致安朔長老教會在 2003 年 3 月 9 日的臨時信徒大會中,改名

為阿露依教會,並加入台東縣台灣原住民蒙恩自強協會團體會員。這個改名的行動也

代表安朔教會脫離了長老教會的系統。林牧師進而於 2003 年 12 月收到東部排灣中會

的免職令掛號信。

林牧師在蒙恩靈修院時,開始醞釀出一個想法,就是要還福音的債。他經常跟信

徒分享,我們的信仰是從外國人傳福音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準備開始,還福音的債,

13

資料來源:http://fulafulak.blogspot.tw/2002/08/41-717.html。2014 年 8 月 11 日上網搜尋。

16

也就是向不認識神的外國人傳福音。還福音的債一個很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要有宣

教的人才,因此林牧師開始思考籌畫培育人才的事。他尋求台北國際神學研究所鄭大

和牧師的協助,也諮詢了郭美江牧師、張嘉夫牧師的意見,於 2003 年 7 月 4 日成立了

台東宣教學院班,第一期的學員有 15 位。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舉行宣教學院第一屆畢

業典禮,共有 9 人完成學業,取得宣教學士。

2004 年 12 月 28 日的突發事件,幾乎奪走了林牧師的生命,但也促成了財團法人

蒙恩宣教中心的成立。根據林牧師本人的文字記述,當時阿露依教會正忙著預備聯合

聖誕節,幾位牧者和同工在信徒家中吃晚餐,林牧師突然不舒服,就到附近的診所看

病,量到心跳高達 140,陳牧師(林牧師之妻)就急速載林牧師回阿露依教會吃心律不

整的藥,又開車前往馬偕醫院。經急診室診斷為心肌梗塞,次日再用心導管檢查,醫

生發現有三個動脈已經塞住,必須要轉送到高雄榮總醫院開刀。因遇上周六日,故拖

到 2005 年 1 月 5 日才開刀。在住院治療期間,聖靈大大地感動林牧師,

世上的名譽、地位、財產、健康多要成為過去,因此為了宣教經費的需要,要

我奉獻房子,變賣可做宣教基金,所以早上起來與陳牧師商量,她一口氣就答

應了,感謝主。到了晚上聖靈的感動說不只有一棟,所以第二天早上又到三樓

陽台,告訴陳牧師,我的感動另外一動也要奉獻,陳牧師一聽到我說再獻一棟

時,立即掉了眼淚對我說:「妳為我留甚麼呢?」我回答說:「神會預備」。她

擦乾眼淚的說:「好吧!」所以當我們申請財團法人時,正是需要有建築物,

感謝主!原來有神的計畫!哈利路亞!

財團法人蒙恩宣教中心於 2007 年 1 月 12 日召開第一次董事、監事會議,由林正

行牧師擔任第一任董事長。申請財團法人的手續於 2007 年 5 月 9 日完成,取得法人登

記書,正式名稱為「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會蒙恩宣教中心」。

根據蒙恩宣教中心 2014 年的年會手冊,蒙恩宣教中心目前在台灣已有六個教會,

包括阿露依教會、南田教會、台坂教會、大溪教會、建農教會、南和教會。蒙恩宣教

中心在海外有一個宣教站,是在越南北部的鄉下。這個宣教站是由一位曾經擔任林正

行牧師父親看護的越南外籍勞工所開拓的,她在看護期間改宗為基督徒,因簽證到期

後被遣送回越南家鄉,就在家鄉傳福音而設立了宣教站。

以下透過圖示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蒙恩宣教中心的地理規模與範圍。阿露依教會的

地理位置是在臺東縣達仁鄉安朔村境內,圖 1 是安朔村的地圖,顯示出阿露依教會的

位置。圖 2 是臺東縣達仁鄉的地圖,顯示出南田教會、台坂教會及大溪教會(大溪屬

於太麻里鄉)的位置。圖 3 是臺東縣地圖,顯示出建農教會的位置。圖 4 是臺灣地圖,

顯示出蒙恩宣教中心永康宣教站(現稱為南和教會)的概略位置。圖 5 是東南亞地圖,

顯示出蒙恩宣教中心北越宣教站的概略位置。

17

圖1 安朔村地圖與阿露依教會位置 圖2 達仁鄉地圖與相關教會位置

圖 3 臺東縣地圖與建農教會位置 圖 4 臺灣地圖與南和教會位置

18

圖 6 東南亞地圖與北越宣教站位置

蒙恩宣教中心在組織上的特色是採用小組事工。小組是每一個教會的基本單位,

約每十位信徒設立一位小組長。小組長的資格必須修過小組長造就班,修宣教學院課

程兩年以上,並經中心董事會審核通過,才得授予小組長職分。此外和長老教會不同

的是,教會中沒有長老和執事的職稱,而是改稱為事奉同工。教會依據需要選出行政、

出納、會計、修繕、社福、婦女會、青少年團契、兒童主日學等事奉同工。蒙恩宣教

中心設置主任牧師、牧師、傳道師。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

肆、分析與討論

一、與基督宗教人類學的對話

筆者的學術專長是人類學,因此對於本論文主題首要採取人類學的取向來研究。

人類學中有一分支為宗教人類學,其下又有一小分支為「基督宗教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Christianity),也就是對於基督宗教的人類學研究,和本論文主題最

為相關。因此以下的探討就先以基督宗教人類學為主。

在”The Anthropology of Christianity” ( Cannell ed. 2006)這本專門彙整與討論人類學

關於基督宗教研究的論文集中,Fenella Cannell 徹底地檢討了人類學對基督宗教的研

究。在導論中她提出:基督宗教在人類學這門學科形成的過程中是被「壓抑」(the

repressed)的。在人類學家的民族誌中,基督宗教常被置於邊陲的位置。人類學家或是

偏重於部落或族群傳統宗教,或是重視印度教、伊斯蘭、佛教等世界性宗教的程度勝

過基督宗教。基督宗教被當作最沒有急迫需要去研究的主題。Cannell 以她自身為例,

19

當她想去研究美國的摩門教(Mormonism)時,她的許多同事會假設有興趣研究基督

宗教的人類學家,大概不是想去傳福音,就是會冒著被「改宗」的危險。但是人類學

家研究世界各地的團體和主題時,大部分不需要面對這樣的預設(Cannell ed. 2006: 4)。

Cannell 也指出最近在人類學界有一波潮流,重新評價基督宗教的地位,並將基督

宗教帶回較為主流的研究中。其中之一是 Talal Asad(1993)的著作,從基督宗教和伊斯

蘭的歷史中,探討人類學中宗教觀念的系譜學。另一個重要人類學家 Marshall Sahlins,

在一篇探討西方宇宙論的本土人類學家的論文中,指出西方人思考運作的智識架構是

來自基督教關於人類「墮落」及其後果的神學觀點,將世界看作是存在於一個缺乏的

狀態(Sahlins 1996)。在 Cannell 所編的論文集中,論文的作者們共享一個態度,即拒

絕將基督宗教邊緣化,而是嚴肅地將報導人的基督宗教看作是文化事實。如此的研究

立場也表明,必須將我們對於「基督宗教是甚麼?」的預設完全擺在一邊,而嘗試去

了解當地自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的報導人,如何去經驗和實踐基督宗教,而以在地的、

特別的方式活出基督宗教(Cannell ed. 2006: 5)。

在主流人類學圈中,研究基督宗教最有影響力的是 Jean and John Comaroff 夫婦。

他們的兩本名著:”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Vol.1: Christianity, Colon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Comaroffs 1991)和”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Vol.2: The Dialectics

of Modernity on a South African Frontier”(Comaroffs 1997),研究主題是南非南 Tswana

人和英國宣教士的接觸,追蹤雙方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並呈現宣教士變化當地人的努

力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中產生新的意識。雖然他們的著作相當有價值,充滿了啟發人

心的歷史細節,甚至在宣教歷史界也被推崇為突破性的鉅作。但是 Cannell 指出他們基

本上仍將基督宗教視為是「殖民的媒介」 (colonial agency)和「現代性的強置」

(compulsory imposition of modernity)。他們忽略了基督教神學變遷和轉化的內在動力,

而堅持基督徒經驗和現代性的關聯性。在此影響之下,人類學家傾向於將基督宗教是

為一種次要的現象或是外衣,是強加於他們所研究的文化之上的一種外力。對於宣教

歷史中, 基督宗教是由國家或殖民政府所派遣的宣教士所強加給當地人民的情況,這

可能是相當真實的。但是人類學家因而有一種傾向,將基督宗教簡化為同質性的事物

-就是「教會」,是對當地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具有敵意的外來力量(Cannell ed. 2006:

12)。

但是 Cannell 指出,根據早期教會歷史學家的研究,基督宗教本身一直處在變動的

過程中,因此人類學家也必須保持警醒,不斷地問自己:「基督宗教是甚麼?」(What is

Christianity?),如何能將基督宗教的特徵和其存在的社會脈絡區分開來。而其實這個問

題也是歷史學家、歷代的基督教思想者、教師和教會官員所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Cannell ed. 2006: 13)。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到基督宗教在歷史上的變動性和多樣

性,以及基督宗教成為一種世界性宗教的過程中,在世界各國家、各族群、各文化中

所呈現的變動性和多樣性。

筆者本論文的立場,接近 Cannell 的論點。筆者認為基督宗教的研究不是邊緣化的

人類學主題,而應嚴肅認真地看待基督宗教在臺灣原住民生活中的意義。筆者改宗基

20

督教是因為原住民牧師傳道的影響,之後也有許多機會參與教會活動,近距離觀察原

住民基督徒的生活。筆者並非從小在基督教的家庭成長,所以對於基督教的認識,其

實很多是從原住民基督徒和教會而來的。筆者因而可以避免許多西方學者的困境,就

是在基督宗教的文化中成長,對於基督宗教太熟悉而失去研究的興趣,或是對基督宗

教有先入為主的預設而導致研究的偏差。筆者也認為台灣原住民所信仰的基督宗教,

必須從他們的經驗和實踐去了解,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們如何活出來,並且保持警醒

的去問:「對原住民基督徒而言,什麼是基督教?」,嘗試掌握原住民基督宗教的在地

性和特殊性。

從本論文的主題-從蒙恩宣教中心探討台灣原住民宣教發展來看,將基督宗教視

為是「殖民的媒介」的觀點,並不適切。因為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已經是 21 世紀的產

物,原住民社會已經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政權殖民。而更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蒙恩宣

教中心的設立與發展過程中,原住民有高度的主導性和主體性。蒙恩宣教中心不是任

何全國性或國際性宣教機構的分支機構,它的總部也不是在台灣都會或國外某處,而

就是在台東縣達仁鄉的原住民部落內。蒙恩宣教中心的宣教士也是以台灣原住民為

主,而非由漢人、韓國人、西方人或其他外國人士來擔任。從這些事實來看,我們首

先要嘗試了解,對於蒙恩宣教中心的領導人和成員而言,「基督教是甚麼?」「教會是

甚麼?」「宣教是甚麼?」換言之,我們要從他們的觀點去了解基督教,而非從西方人

或漢人觀點的基督教去了解他們的理念和實踐。

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與發展,也必須放在歷史的脈絡中來了解。這段歷史要追溯

到外國宣教師來台灣向原住民宣教,原住民接受基督教後,經過內在的吸收與轉化,

發展出獨立於外來宣教機構的地方教會後,又進一步發展出向外宣教的信仰組織。這

個歷史過程可以參考大洋洲宣教歷史的研究成果。Dong Munro 和 Andrew Thornley 在

他們所合編的關於大洋洲的島嶼宣教士(Island Missionaries)的論文集中指出,大洋

洲島民的宣教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是「翻譯」(translation),是將西方宣

教士所宣揚的觀念翻譯成大洋洲島民的觀念;第二是「轉移」(transition),是指涉宣

教初步成功後,建立了當地的教會,並持續的發展與強化;第三是「轉化」

(transformation),也就是從依賴西方宣教士的狀態轉化成獨立的教會(Munro &

Thornley 1996:4,也參考 Miria 1985)。

筆者將嘗試在本論文用「翻譯-轉移-轉化」的三個階段來說明阿露依教會的歷

史發展過程。如前所述,阿露依教會的前身是安朔長老教會,於 1949 開始有長老教會

的宣教師進入安朔部落宣教。宣教初期的重點就是將外來宣教師的觀念「翻譯」成當

地排灣族人能接受的觀念。這個時期會興起一些年輕的排灣族人,能聽懂外來宣教師

的語言,又能將它們翻譯成當地的排灣語。外來宣教師也可能嘗試將詩歌、教義和聖

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以幫助當地人的理解吸收。在宣教師和原住民雙方相互翻譯、

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原住民改宗,或是一些家庭集體改宗,而逐漸形成最初

的教會。初期的教會在長老教會宣教師的持續關心下,能穩定的聚會,信徒不致流失

而逐漸增加,教會逐漸成長。宣教師可能選擇一些有潛力的年輕基督徒,讓他們接受

21

訓練成為傳道人。當這些年輕基督徒完成教育訓練後,宣教師的工作、使命、和權力

就可能「轉移」到當地基督徒身上。轉移的階段包括當地基督徒已經能理解教義,並

且用當地人的語言主動向部落族人分享、傳福音,而造成基督教在社區內的擴散。基

督教的擴散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效應,特別是對原有的頭目、巫師、祭司等傳統領導階

層造成權威的挑戰。但也有可能發生頭目家族中有人改宗後,帶領全家族人改宗的情

況。當教會逐漸成長,對教義的了解成熟,在組織、人力和財物各方面都能自主,就

能脫離對長老教會宣教機構的依賴而成為「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安朔長老教

會在 1980-1990 年間就已能自立自養,而於 2003 年脫離長老教會系統,更達到完全的

獨立。

從阿露依教會的發展歷史來看,蒙恩宣教中心的成立或許是第四個發展階段,可

以稱之為「向外擴張」(expansion)或「向外拓展」(reaching out)。這個階段的特色就

是以阿露依教會做為中心,向鄰近的鄉鎮、臺東縣、臺東以外縣市宣教,地理範圍逐

漸的擴大,甚至到達了台灣以外的北越。這個過程可以用圖 6 來表示:

蒙恩靈修院

初期教會 安朔長老教會 阿露依教會

蒙恩宣教中心

南田教會 北越

臺坂教會

大溪教會 南和教會

建農教會

圖 6 阿露依教會與蒙恩宣教中心發展歷程

圖 6 所顯示的是從安朔長老教會的初期發展,發展為獨立的阿露依教會,然後建

立排灣族原住民自主的蒙恩宣教中心,以及之後教會擴展與拓殖的歷程。這個發展歷

程若從 1949 年長老教會宣教師進入安朔部落宣教開始算起,直到 2007 年蒙恩宣教中

心成立為止,橫跨近一甲子的時間。本論文未來將運用貫時性的歷史探討取向,一方

面探討阿露依教會的歷史發展,也就是「翻譯-轉移-轉化」的三個階段,另一方面

探討蒙恩宣教中心的成立與發展,也就是「向外拓展」的階段,以求對這段教會歷史

有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22

二、從五旬節/靈恩運動的觀點討論

靈恩派(Charismatic)或五旬節宗(Pentecostalism)基督宗教的研究文獻,和本論文有

高度的相關。從前面的資料看來,阿露依教會是一個相當重視靈恩經驗的教會,這可

以追溯到林正行牧師的父母親,林呂正喜牧師和林貴妹女士(Vuvu Tjasa)。尤其是 Vuvu

Tjasa,被當地教會和附近區域的信徒視為被聖靈充滿的神的使女。Vuvu Tjasa 和其丈

夫曾周遊台東、屏東、花蓮、南投等原住民部落,藉著禱告醫治、看異象、預言未來,

來展示神的大能和恩典。這對夫妻的信仰和行為對於阿露依教會有深遠的影響,也影

響林正行牧師的觀念和實踐。從這個觀點來看,阿露依教會、蒙恩靈修院和蒙恩宣教

中心,大致都可以被歸類為五旬節/靈恩派的基督教。

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研究文獻,近年來快速的累積14,顯示出五旬節/靈恩運動快速

而活潑的發展,以及其全球性影響力的擴散。Jenkins[2003(2002)]在《下一個基督王國:

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這本書指出,過去一世紀以來,基督宗教世界的重心堅定地

向南轉移,移到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西方舊教會與南方新教會最明顯的分野,

在於南方新教會的信仰和道德觀要遠比西方舊教會保守。南方基督徒也保留著非常強

烈的超自然取向,強調神授能力、異象和末世論。對南方新教會而言,「預言只是一個

尋常的真實,而信仰治病、驅邪和夢兆或異象全都是宗教的基本成分」(Jenkins

2003(2002):12)。以上這些論述,其實就是指涉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全球性發展趨勢。

將本論文的資料和其他台灣原住民的五旬節/靈恩運動資料進行比較,可以幫助我

們進一步了解東排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的歷史意義。台灣神學家石素英長期關注與研究

台灣的靈恩運動,在《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靈恩運動訪談紀

錄》一書中15,她大致上依照靈恩運動在台灣發生的年代,而分為排灣族篇、泰雅爾族

篇、阿美族篇、布農族篇與福佬族篇。她指出:

教會初期宣教即伴隨靈恩現象發生,呼應聖經經文中初代教會的情境。長老教會

差派傳道人前往屏東排灣族和東部排灣族宣教,分別是 1947 和 1952 年,而屏東

排灣的靈恩現象約發生於 1952 年,東部排灣約在 1960 年代初期。泰雅爾族和阿

美族靈恩運動則是在 1970 年代初興起,正是長老教會原住民區快速增長時期,三

個族群靈恩運動都與教勢增長平行發展,但並不盡然都與教會增長畫等號,不過

可以確定的是都帶來信徒的靈命更新。1980 年後因著苗栗中華祈禱院設立(1981

年正式成立)以及訪韓、訪美的熱潮,本土與全球靈恩兩股既相似卻又不同的現

象產生交流,然而其中走向的分歧與共融須要進一步爬梳釐清。 (石素英 2012:4)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台灣本土最早的靈恩現象是在原住民中的排灣族發生,先

14例如 Anderson (2004)、Anderson eds. (2010)、Hyatt(2002)、Miller, & Yamamori(2007)等。人類學界也有

一些相關著作,例如 Barr(1983)、Coleman(1999)、Csordas(1994,1997)、Robbins(2001a, 2001b)等。 15石素英 2012。

23

是在屏東排灣族,然後是在東部排灣族,年代在 1950-1960 之間;1970 年代靈恩運動

在原住民中的泰雅爾族和阿美族興起。1980 年代苗栗禱告山設立後的影響,則將全球

性的靈恩運動引進了臺灣,也促成全球和本土靈恩運動的交流。

本論文中關於林正行牧師母親的描述,有部分相同資料也出現在石素英上述的著

作中,標題為<東排最有影響力的靈恩代表人物-林貴妹師母>(石素英 2012:25-31)。

林貴妹師母的靈恩經驗,並沒有受到外來宣教師或牧師的影響,也和當時國外的靈恩

運動沒有關聯。如果要舉出影響她的人物,可能要追溯到屏東排灣族最早的先知性人

物 Gulagul(漢名李藤雲)(石素英 2012: 18-24)。Gulagul 有預言和醫病的恩賜,他的

聲名遠播至台東,很多人慕名來找他,其中也包括李貴妹師母。這兩位活躍在 1950-1960

年代的排灣族靈恩代表人物,其靈恩經驗都是在教會開拓初期所發生的,對當時提高

信徒的信心、幫助教會勝過傳統宗教的勢力具有幫助。至於 1970 年代發生在泰雅爾族

和阿美族的靈恩運動,已經有一些論文進行研究16。從這些文獻看來,當時的教會已經

建立起一段時間,但已產生一些停滯或冷淡退後的現象,靈恩運動的興起有助於恢復

信徒的熱心、扭轉教會衰落的趨勢。這些時期的靈恩運動,沒有受到國內或國外靈恩

運動影響的明顯跡象,因此可稱為「原住民本土性的靈恩運動」。

筆者認為,本土性靈恩運動的一個特徵是先知型信徒的出現。根據文獻,先知在

排灣族有 Gulagul 和 Vuvu Tjasa,在阿美族17有 Logac(陳秀妹)、Akiko(林愛玉)、Masako

I (蕭金花)和 Masako II(曾春妹),在泰雅爾族18有 Ciwas Nawiy 等。這些信徒都有

預言、看見異象、禱告醫病的恩賜,並且對信徒和教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有些先

知對教會產生領導的作用,例如東排灣的 Vuvu Tjasa,因為其丈夫和子女多為牧師和

傳道人。有些先知的表現混雜了傳統的巫師或靈媒的行為特質,因而受到牧者的限制

和指正,例如花蓮太巴塱阿美族的 Masako II。

本土性靈恩運動的另一個特徵是強烈的宣教熱情。例如本文的 Vuvu Tjasa,在被

聖靈充滿而獲得先知和禱告醫病的恩賜後,和其丈夫林呂正喜牧師到處奔波,在當時

交通不便的環境之下,足跡包括排灣族、卑南族、和布農族所居住的地區。1970 年代

發生在泰雅爾族的靈恩運動,從新竹縣尖石鄉田埔教會開始,蔓延到泰雅爾各地方教

會,也傳播到石磊教會,並且對石磊教會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在這一波聖靈復興運動

中,石磊教會領受了一個往外走的異象:「石磊教會就像是個火車頭,要帶動泰雅爾所

有教會,妳們將會看到有許多國內外牧長及教會來訪,並且妳們也將會出去宣教」。從

1972 年到 2002 年,石磊教會進行多次的國內外短期宣教。自 1993 年起至 2002 年,還

分別到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以及太平洋中的塞班島進行短期宣教19。

1980 年代苗栗禱告山的設立,由於引進了全球靈恩運動的豐富資源,包括韓國的

禱告山運動、敬拜讚美、內在醫治等等,帶動起全國性的原住民教會復興的潮流。本

16

泰雅族的部分有張小玉 (2004)、黃志宏(2008),阿美族的部分有陳福春(1996)、宋真光(2002)。 17

參考陳福春(1995: 30)。 18

參考黃志宏(2008)。 19參考張小玉(2004: 14-15)。

24

論文所描述的蒙恩靈修院,也是在苗栗禱告山的影響下建立的。約莫在同時期建立的

禱告機構,還包括在台東成功,以阿美族為主的西乃山祈禱院20。這些禱告機構的成立,

主要目的是要延續和深化在苗栗禱告山所獲得的靈恩經驗,但是讓信徒免於長途跋

涉、舟車勞頓之苦,在居住地附近就有能夠經歷聖靈充滿的地方。各族群地區性禱告

院的興建,也代表全國性的禱告山運動開始有了地方化的發展。

本論文以一個東部排灣族的五旬節/靈恩派牧師-林正行的生命史為主軸,往回追

溯他的父母親對他的靈恩觀念和實踐的影響,也描述了他如何連結具有五旬節/靈恩派

傾向的牧者、信徒和教會,建立了具有原住民地方性特色的蒙恩靈修院。這個位於南

迴公路山裡的靈修院,曾經是推動東部和南部排灣靈恩運動的重要機構,和台灣北部

的苗栗禱告山有連結,和全台灣的靈恩運動有連結,也和國際性的靈恩運動有所連結。

這個連結的網路或許就是 Jenkins 所說的五旬節/靈恩派的全球性發展趨勢。因此本論文

不只是在描述一個地方性的靈恩派教會或機構,更呈現出全球性靈恩派基督教發展的

一個地方性的案例,值得和台灣其他原住民地區,以及全世界各地其他靈恩派基督教

的發展案例,進行比較研究。

筆者認為,蒙恩宣教中心的設立,也必須從地方性靈恩派基督教發展的歷史脈絡

來理解。我們可以注意到,靈恩派基督教在東部排灣眾教會當中,並沒有得到普遍性

的支持和跟隨。事實上,有一段時期長老教會東排中會的領導人相當反對靈恩派基督

教,這也間接導致後來林正行牧師被東排中會免職,以及安朔長老教會脫離長老教會

系統而改名為阿露依教會。蒙恩宣教中心接續了蒙恩靈修院的靈恩派走向,但是以在

各地方建立教會為目標,和各地的長老教會產生了競爭性的緊張關係。和長老教會比

較,蒙恩宣教中心在組織上更強調小組的功能,不僅重視信徒之間的凝聚力,也重視

小組的宣教功能,因此小組長的資格必須受過宣教學院的訓練。因此蒙恩宣教中心可

以說是以宣教為核心關懷的基督教信仰組織。這是蒙恩宣教中心的特色,也是和長老

教會具有明顯差異之處。

這樣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所形成的基督教宣教組織,它的意義為何?在宣教歷史

上又有甚麼特殊性?我們可以進一步從宣教歷史的觀點來探討,作為本文的結語。

伍、結語:蒙恩宣教中心和原住民宣教

最近在南島語族中的大洋洲宣教史的研究,興起一股風潮,要求重視島民宣教師

(Islander Missionaries)在太洋洲教會發展的貢獻,而不至讓他們的「聲音」淹沒在以歐

洲宣教師為主體的歷史書寫中。大洋洲宣教歷史學家很早就發現到,將基督宗教傳播

到大洋洲各地的,不僅是歐洲的宣教師,還包括剛改宗不久的玻里尼西亞的教師和牧

師。例如 Ron and Marjorie Crocombe 在” Polynesian Missions in Melanesia “一書中呈

20

西乃山祈禱院於 1987 年設立(參考宋真光 2002: 17-18)。

25

現,在大洋洲宣教上相當著名英國宣教師 John Williams21,在他抵達大溪地宣教沒有多

久,就使用當地原住民來協助宣教工作。由於歐洲宣教士人數有限,但是要向太平洋

眾多島嶼上的居民傳播和教導新宗教(基督宗教) 的訊息,需要大量的教師。歐洲宣

教士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將剛改宗的島民送去其他島宣教。歐洲宣教師也很快發現到

要達到良好的宣教果效,必須對剛改宗的島民基督徒加以訓練,因而設置了訓練機構。

其後就有許多受過訓練的玻里尼西亞人、薩摩亞人到美拉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去宣教

(Crocombes eds.1982)。

雖然島民宣教師對大洋洲和新幾內亞的教會成長有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她)們

的角色在宣教歷史書寫中被忽略了。Dong Munro & Andrew Thornley(1996: 4-6)指出,

這是因為歷史學家所依據的史料,大部分是歐美宣教師所記錄和保留下來的,也經過

歐美宣教師的詮釋。透過這些史料所寫出來的宣教史,大部分將島民宣教師再現為歐

美宣教師的副手,只扮演次要的角色。歐洲宣教師稱他們為「教師」(teachers)、「助手」

(helpers)、或是「土著助理教師」(Native Assistant Teachers),而不把他們當作完全夠

資格的宣教師(missionaries)。在歐美宣教師和島民宣教師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階序

(hierarchical)關係,也包含著種族上的階序關係。島民宣教師經常要冒著生命的危

險,去一個陌生的島嶼探路,做最初的接觸,和當地人建立和平關係,獲得當地人對

基督宗教形式上的接納後,歐美宣教師才進來做後續的工作。島民宣教師做的是開路

先鋒的工作,而且可能要付出犧牲的代價,他們的聲音應該要被聽到,才符合歷史的

正義。

大洋洲島民宣教師的聲音要被聽到,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在文獻資料上的限制。最

近已經有一些著作能夠突破這些限制,而呈現出島民宣教師的聲音與貢獻。其

中”Semisi Nau, The Story of My Life”(Davidson 1996)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這本書

的主要內容是東加宣教師 Semisi Nau 所留下來的生平自述,加上教會歷史學家 Allan

Davidson 的導論。Semisi Nau 所留下來的手稿應該是用東加語文所記錄下來的,但

Allan Davidson 在神學院圖書館內所發現的是以英文翻譯過後的文本”The Story of My

Life”。所以 Allan Davidson 對於 Semisi Nau 的生平事蹟做了相當詳盡的考證工作後,

確認了英文譯本的真確性,才加以出版。從這本書可以看到 Semisi Nau 完整的一生。

他約於 1866 年生於東加,父親是牧師,曾經到斐濟宣教。Semisi Nau 的母親是斐濟人。

Semisi Nau 於 1882 年,他 16 歲的時候進入神學院受教育,他的自傳也開始於這一年。

Semisi Nau 後來於 1911-1919 這段期間,成為循理會海外差會(Methodist Overseas

Missions)的宣教師,1911 年到 1919 年期間在所羅門群島的 Ontong Java 工作,1927

年在東加過世。在他的自傳中,可以看到 Semisi Nau 對於宣教工作的投入,以及面對

反對和迫害時的勇氣。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 Semisi Nau 人性的一面,例如對於

歐洲宣教師的抱怨。從他的自傳也清楚地浮現出,循理會使用島民宣教師做開拓全新

21

John Williams 1796 年生於英國,是倫敦差會(LMS,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宣教師,對於大洋洲群

島的宣教有重要貢獻,因而被稱為「南海使徒」或「玻里尼西亞使徒」。他於 1839 年在 New Hebrides 群

島的 Erromango 島被當地居民殺害。請參考 Dr. Ruth A. Tucker 禢嘉祿得(2001: 188-193 )。

26

領域的工作,但是對他們的能力又沒有完全的信任,因經常要求島民宣教師的工作要

受到「白人宣教師」的監督和領導(Davidson 1996: 69)。

在世界其他地區,「原住民宣教師」(indigenous missionaries)的故事以及他們在宣

教歷史中的角色及活動,也逐漸受到重視。Tolly Bradford 在” Prophetic Identities:

Indigenous Missionaries on British Colonial Frontiers: 1850-75” 這本書中,描述了兩個原

住民宣教師的生平,以及他們如何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中建立自己的認同。Bradford

指出,基督宗教的擴張經常被敘述為一個征服的故事,也就是強大的歐洲宣教師對無

助的原住民受害者進行文化攻擊。但是在 19 世紀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原住民參與在宣教

師的行列中,是甚麼原因促使這些個人擁抱基督宗教?他們又如何調解自己同時是基

督徒和原住民的身分矛盾?Bradford 以 Henry Budd 和 Tiyo Soga 兩個原住民宣教師為

例來探討上述問題。Henry Budd 是西部加拿大的 Cree 族人,Tiyo Soga 是南部非洲的

Xhosa 族人。Bradford 發現這兩人受到信仰和家庭的啟發,在基督宗教中找到建構一種

現代觀念的原住民性(modern conception of indigeneity)的方式。這種原住民性的觀念

是根植於土地和語言,而非宗教與生活方式。Bradford 指出,原住民宣教師並非殖民

主義的犧牲者,而是具有能動性的個人,對於自己的信仰、認同以及與殖民者的關係,

進行有意識而困難的選擇。

以上對於基督宗教宣教歷史的文獻回顧,強調宣教歷史的關懷和問題意識,必須

從「殖民主義典範」走出來,而將焦點放在宣教場域的具體研究,更注意到外來宣教

士與原住民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建構,以及原住民本身在基督宗教傳播的能動性。

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對於大洋洲的島民宣教師與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宣教師的研究,修

正了過去「殖民主義典範」將原住民當作無助的受害者的錯誤,也修正了過去宣教歷

史書寫中忽略原住民宣教師聲音的偏差。本論文的精神,也是要呼應這一股新興的學

術潮流,強調台灣原住民在改宗的過程中的能動性,關注原住民教師、牧師、傳道人、

宣教師在基督宗教傳播的角色與活動,凸顯原住民宣教師在原住民教會成長與發展的

貢獻。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蒙恩宣教中心,具有一個重要的特色,也就是宣教組織的主

體是原住民。前述的大洋洲島民宣教師,或是 19 世紀的原住民宣教師,他們都附屬於

以歐美宣教師為主的宣教組織,而被差派到其他地方去宣教。但是蒙恩宣教中心可以

說是原住民自主成立的宣教組織,也是由原住民來主導,所以原住民在基督教傳播和

教會發展的能動性,更有力也更完整。本論文的後續發展,將探討蒙恩宣教中心的組

織,了解它的理念、願景、策略、人力資源以及財務運用。此外,適當的訓練是宣教

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蒙恩宣教中心對其宣教士所提供的教育、訓練、宣教前的

準備等等,也是未來必須探討的面向。

27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Dr. Ruth A. Tucker 禢嘉祿得 著,邱清萍等譯

2001 宣教披荊斬棘史。Petaluma, USA: 美國中信出版社

Jenkis, Philip 原著,梁永安譯

2003 (2002)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下一個基督

王國: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新北市:立緒文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

200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石素英

2012 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靈恩運動訪談紀錄。臺北:永

望文化事業。

宋真光

2002 阿美教會靈恩運動的探討與反思。玉山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

姜叡璟

2003 排灣族宗教變遷中的生活實踐:以安朔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福春

1995 Amis 的靈媒觀念與 Amis 七十年代靈恩運動之比較分析。玉山神學院道學碩

士畢業論文。

黃應貴

1992 宗教變遷。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頁 243-27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

黃志宏

2008 從一位泰雅族的女性先知者的信仰生命史,淺談在泰雅族田埔教會靈恩工作

之影響及發展:以羅千枝姊妹(Ciwas Nawiy)為例。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

文。

張金生

1997 台東縣達仁鄉鄉誌。達仁鄉公所委託(作者自印)。

張小玉

2004 靈恩運動對今日石磊教會的影響。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駱先春

2000 東部排灣族傳道簡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435-442。台灣基督長

老教會。

譚昌國

2005 基督教教義、傳統文化與實踐初探:以東排灣拉里巴聚落台坂長老教會為

28

例。台灣宗教研究,第 4 卷第 2 期,頁 113-158。

2010 靈恩醫療與地方性基督教:以一個台灣南島民族聚落為例的研究。葉春榮主

編,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頁221-261。臺北:聯經出版社。

二、英文書目

Anderson, Allan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Pentecostalism: Global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Allan eds.

2010 Studying Global Pentecostalism: Theories and Metho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sad, Talal

1993 Genealogies of : Discipline and Reasons of Power in Christianity and Islam.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rr, John

1983 A Survey of Ecastic Phenomena and “Holy Spirit Movements” in Melanesia.

Oceania 54(2): 109-32.

Bradford Tolly

2012 Prophetic Identities: Indigenous Missionaries on British Colonial Frontiers:

1850-75.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Cannell, Fenella ed.

2006 The Anthropology of Christianity. Duke: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ang-Kwo, Tan

2009 Charismatic Healing and Local Christianity in an Austronesian Settlement in

Taiwan, In Religious and Ritual Change: Cosmologies and Histories. Pamela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p. 159-190.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Coleman, Simon

1999 In The Globalisation of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Spreading the Gospel of

Prospe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maroff, Jean & John

1991 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Vol.1: Christianity, Colon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Vol.2: The Dialectics of Modernity on a South

African Fronti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combe, Ron and Marjorie eds.

1982 Polynesian Missions in Melanesia.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29

Csordas, Thomas

1994 The Sacred Self: A Cultural Phenomenology of Charismatic Heal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Language, Charisma and Creativity: The ritual Life of a Religious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dson, Allan K. ed.

1996 Semisi Nau, the Story of my Life: A Tongan Missionary at Ontong Java. Suva,

Fiji: University of South Pacific Press.

Hunt, Stephen, Hamilton, Malcolm & Walter, Tony

1997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Hyatt, Eddie L.

2002 2000 Years of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A 21st Century Look at Church History

from a Pentecostal/Charismatic Perspective. Florida: Charisma House.

Miller. Donald E. & Yamamori Tetsunao

2007 Global Pentecostalism: The New Face of Christian Social Engag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unro, Dong & Thornley, Andrew eds.

1996 The Covenant Makers: Island Missionaries in the Pacific. Suva, Fiji: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Pacific.

Peter Miria

1985 Christian Faith in Melanesia. Melanesian Journal of Theology: 1(1): 10-16.

Robbins, Joel

2001a Introduction: Global Religions, Pacific Island Transformations.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5(2): 7-12.

2001b Whatever Became of Revival? From Charismatic Movement to Charismatic

Church in Papua New Guinea Society.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5(2): 79-90.

Sahlins, Marshall

1996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the Native of Western Cosm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37: 395-428.

Said, Edward

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