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教育周刊 B8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教育周刊 B8XIAOSHAN DAILY

WEEKLY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总第390期

执行主编:朱颖华 电话:82335901责任编辑:裴益蔚 电话:82622170校 对:徐燕燕

“新范式”改良课堂效果,让学生学得有效,那么“新课程”体系则丰富学生选择,让学生学得有趣。有人说: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

从这个逻辑出发,全区各校在区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各校实际,积极开设有梯度,有深度,有层次的课程,以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体系积极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以晨诵、午读和暮省为途径积极推进儿童课程建设;以缔造完美教室为平台积极推进班级课程建设。

例如湘师实验小学结合“为社会培养光明俊美之人”的办学理念,对“光明俊美之人”素养体系分解成俊美之魄、俊美之韵、俊美之雅、俊美之理四部分,由此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也就自然被划分为分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与健康,艺术与审美,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四大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课程”体系。

“我最开心的是有一次一群学生来办公室找我,请我介绍校园中的花花草草。”湘师实验小学校长华钢说。细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钱佳音老师开发的“小植物”课程,学生们拿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单,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了解校园中的植物。在校长华钢的指引下,学生们奔向了原湘湖师范生物老师的办公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光学习认识了各种植物,最可贵的是寻找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交际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综合素质。”

像这样有趣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湘师实验小学数不胜数,湘湖课程、面试课程、手工课程、合唱课、铜管乐、足球队等等。“我们鼓励每一位老师开发班本、校本课程,来补充国家规定课程。课程的丰富多样,让学生们有尽可能多的选择,延长他们的童年。”

在回澜小学,“新课程”体系以微课程活动形式出现,活动时间被安排在下午第三节课,也就被命名为“快乐三点半”。回澜小学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学生最喜欢哪一节课?答案是“快乐三点半”。

每个新学期伊始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这个学期选什么微课程活动?其实他们很早心中就有了决定。对于六年级的小董来说,每年上半年,看到毕业班在进行“六人足球赛”,他这个

“灌篮高手”就心痒痒了。“终于等到了,四年级我参加了独轮车社团,五年级我参加了篮球社团,到了六年级,我当然选足球了。这次我想和班上的同学一起,争取个年级第一!”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不一样的种子”,这是老师们设计开发微课程的初衷。经过实践积累,回澜已经有了自己的微课程框架体系。整个课程分三级架设:校级、社团课程和班本课程,细细数来,现在共有4个校级课程,28个社团课程,而24个班级,也结合着“完美教室”的打造,正努力开发各自的班本课程。

“我们一直在思考,要在孩子的生命银行中存入哪些本金,让孩子有取之不尽的红利?”校长盛政带领着全体老师不断研发丰富课程体系,又

不断调整剔除。“‘快乐三点半’一定是动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我们希望孩子从好玩出发,以玩好回归。先有意思,后有意义。”

除了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高桥初中的新课程还走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我们要求高桥学子到广阔的世界里去学习,去阅读社会这本大书。”校长沈海夫说。从2005年开始,每年寒暑假、国庆节,高桥初中都会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建构小组,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访历史遗迹,亲近本土名人”,到本区的28个历史遗址去采风,由此感知萧然大地的雄奇;他们“走进火热生活,体验人生百态”,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特点,感受萧山人民勤劳创业的精神;他们“寻访萧然好人,亲近美德标兵”,由此思考为人的准则和人生的价值;他们“寻访高桥校友”,唤醒内心的自豪和感恩;他们关注传统曲艺的生存现状,进行公共空间意识调查,寻找身边的美丽河流,向社会发表他们的思考和见解。“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独特禀赋和才能,获得了自信和自尊,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校级课程、年级课程、班级课程,银河实验小学不但在校本课程上渐成体系,走在全国前列,还将目光投向了国家课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当前国家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模块重合,内容重叠;功能交叉,序列交错;门类过多,自主缺失。另一方面,我们注意有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对国家课程进行改革,比如说,北京海淀区的自主排课,重庆谢家湾小学的红梅花课程,山东省潍坊的主题式教学等。”银河实验小学校长章建平说,“遵循‘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课程哲学,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开刀’。”今年上半年开始,银河实验小学开始对国家、本地、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小学现有的十多门国家课程整合成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强健体魄、艺术熏陶四大类的基础课,N大类的拓展课。并且提出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开创了长短课、大小课、走班课各类形式的课程。“学生的走班课,全校有68个选修社团可以选择。体育课变成70分钟的长课,学生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在足球、排球、篮球、乒乓、跆拳道、射箭、武术、田径、游戏等内容中进行选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为他们提供多样化选择。”课程运行后,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老师的自信,增强了课程意识,拓展了实践体验,效果明显。

不论是“新范式”,还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经过实践证明,教改给学生带来了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现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效率高了,教师的教学变得多样化了,学生有了更多可选择课程。他们在快乐幸福的活动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动手、学会与他人合作生活。

“新范式”“新课程”两手抓

让“轻负高质”成为萧山教育新常态

■记者裴益蔚

“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事关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教育厅推动新一轮“轻负高质”工作。如何在“减负”的同时,“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成为萧山教育工作者们的案头重任。

5年里,萧山区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轻负高质”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学得有效”聚焦在“新范式”课堂转型,转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育人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得有趣”通过建立“新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人格完善,丰富学生的心灵。

“新范式”和“新课程”两把抓手让“轻负高质”口号落地,让“减负”不再“隔靴搔痒”,实现了“减负”与“提质”并举,萧山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践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理念,逐渐走到浙江省教育行业的前列。

11月26日,浙江省“轻负高质”现场展示会在萧山举行,我区8所学校展示“轻负高质”教改成果,向浙江省同行推介经验。

河上镇中901班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河上民俗综合实践课”。讲课的不是老师,而是5名同学,他们站在讲台上开始这节课的内容。从901班教室往下望去,河上镇中每个班的课桌都排成了讨论方桌,课堂从老师讲变成学生讲。这是河上镇中的“新范式”课堂,以“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为核心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优秀学生受到的关注较多,但学校不是为精英学生来办学的,我们的课堂模式一定要改良。”河上镇中校长金韩英说。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河上镇中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2010年,河上镇中在其中一个年级进行了“新范式”课堂试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我们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5组,将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编排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异质组合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金韩英校长介绍说。于是,传统“插秧式”的课桌排列变成了拼凑在一起的“讨论方桌”;讲课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前后板书两面开花,由学生书写。

课堂的上课环节也彻底地改变了:首先课前由老师精心编制导学案;然后,学生可在课前或课内先自学;课堂上,学生一开始就课题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公开进行讲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是课堂练习和反馈环节。

改良后的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气氛,师生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整个学习氛围浓厚很多,以前不爱讲话的学生也开口表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同等机会站上讲台。

杭州市教研室主任曹宝龙听课后说:“这样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没有一个学生不专心,充分体现了创新、主动,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完全融合在一起,知识很宽泛,能力很强。这绝非一日之功。”

金韩英校长道出了课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学校近年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创造出“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形成了设计环、预学环、导学环、反思环,设计导学案、朗读教材、完成导学案、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总结梳理、诊断评价、反思作业等四环八步的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研讨,强化了学校各年级备课组的建设。

与河上镇中同时开始“新范式”课程改革的还有湘湖初中。湘湖初中每名学生都有一块小白板,湘湖初中用小白板这个最便捷的载体,来实践最原本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达到百分百发言、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收获。从而实践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的理念。行走在课改的“待垦之路”上,湘湖初中特有的1·2·3教学模式应运而生:“1”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即在小班化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2”是指二级学习,即学生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一级学习;然后在一级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小组的反馈和预设的拓展,进行点拨,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二级学习。“3”是指达成二级学习的手段——三纠、三反馈,即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错,然后进行自我反馈;在小组讨论中互相纠错,然后进行小组反馈;对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共性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共纠,然后进行集体反馈。

不论是河上镇中,还是湘湖初中,都是萧山区“新范式”改革的一个缩影。从2010年新学年开始,萧山区教研室提出了“创立‘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新范式”的工作主题与区域推进的课题方案,经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教学改革良好氛围,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50多所学校全面进入到创建行动中来。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与社会效应,逐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改革一步步迈入深水区。

如今,在循序渐进的课改路上,河上镇中、湘湖初中等一批先行者还在不断改进完善“新范式”课堂。河上镇中从单一课堂模型到一科多模,再到要素引领,允许先成长起来的老师进行个性化课程的尝试。湘湖初中从2014学年开始,组建实验小组,采用微视频取代导学案,尝试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新范式相结合。

“新范式”的改革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拿结果说话。河上镇中在测量结果中发现,推行新范式后,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升明显,原本的优秀学生则在学习能力上得到提升,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而湘湖初中则在2013学年初中语文抽考中各项指标位列萧山区第1位,中考成绩,从 2009 年的萧山区第 30 位左右,上升到2014年萧山区前3位。

学得有趣,“新课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学得有效,“新范式”打造的新课堂

▲回澜小学微课堂 ▲河上镇中的新范式课堂

与会代表走进课堂

新范式课堂学生唱主角

本版摄影:通讯员郭亚萍

▲湘湖初中的手工课程

▲浙江省“轻负高质”现场展示会在萧山举行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