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 課程規劃、教與學設計 與考試的關係中四級: 香港議題...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通識教育科

課程規劃、教與學 與考試的關係

德貞女子中學

袁潔欣

1

通識教育科

教與學

考試

課程規劃

2

課程理解 教什麼? 考什麼?

怎樣教? 教到嗎? 學到嗎?

考什麼? 評估要求? 取理想成績?

根據課程文件,規劃校本課程需要考慮……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議題探究(社會真實議題)

學生為本

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興趣 初中課程的編排(跨科、初中通識、「生活與社會」)

初中學習的知識基礎與模式

老師處理能力與轉變性 對課程及教學要求的掌握

可轉變的接受度及能力

3

課程及評核一些基本理念與原則 議題探究為本(多變、複雜及具爭議的本質)

學生(自我探索及發現)為本

培養學生獨立及批判思考能力

連繫不同學科知識及對社會的關注

學生對一些主要概念有基礎認識

學生能作概念化的應用

辨識不同(可能是隱含)的觀點、態度及價值觀

從不同角度及恰當的思考方法分析議題

以清晰、具邏輯和系統方式表達立場/看法

4

課程規劃的準則 各級設定不同的教學能力要求

涵蓋不同深淺度的學習能力

因應議題作不同概念的應用

議題探究為本

以社會時事作為探究的題材

5

中四級: 香港議題

中五級: 中國議題

獨立專題探究

中六級: 全球及其他 相關議題

6

從不同角度,例如:社會、環境、個人層面剖析議題

香港與全球的連繫

地域與全球的關係

各級不同的學習能力要求

中四級:

詮釋及解讀不同類型資料的信息

辨識具討論價值的新聞及當中呈現的爭議點

辨識相關的持分者及其所持的理據

初步應用可作分析與議題相關的概念

7

8

香港農業發展與 可持續發展

肥胖問題? 個人?

社會問題?

香港廢物處理與 生活素質

自由行 : 多元身份 身份認同

香港特區管治: 立法會選舉與運作

食物安全: 監察與限制

青少年社會參與: 權利與責任

中四級 討論議題

基礎建設與保育

香港出發,包含中國和全球視野

各級不同的學習能力要求

中五級:

培養運用相關理據(時事例子)作解釋

具邏輯的推論能力

比較及批判時應考慮的客觀(比較)原則

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建議

9

10

中國能源開發 與生活素質

中國城鄉差異 與社會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 背景資料

中國環境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 與環境的矛盾

中五級 討論議題

獨立專題探究

中國出發,檢視香港情況和包含全球

視野

各級不同的學習能力要求

中六級

能就同一事件或議題考慮及評論不同的觀點

就事實作出分析及提出問題,並運用與議題相關的知識、概念與觀點來論證

運用多角度及具邏輯的思考方法來分析議題

11

12

疾病的防控 與公衛生的議題

全球暖化/ 全球化相關的議題

中國傳統家庭的 傳承與變化 及文物的保育

中國蟻族: 社會不同群體 生活的改善?

中國農民工的 演化與社會發展

中六級 討論議題

時事議題的討論

透過不同角度,按議題和相關情境作綜合討論

課程規劃要素

學生學習能力 考核能力的依歸

討論議題是載體(可變,亦需要變)

議題具清晰的探究目標及可討論空間

議題涵蓋的寬度與深度

不同議題之間相互的關係與應用

13

通識教育科

教與學

考試

課程規劃

14

15

議題探究學習

獨立專題探究

學習工具 設計與使用

議題探究學習

議題

學生為本: 獨立思考與發現 (個人與同儕)

探究空間

16

議題的選取與設計?

議題需具可變及轉移性

議題與課程探討問題的關係

學生對議題的興趣與認知

議題的討論空間與考試能力的聯繫

17

議題與課程探究問題的連繫

中四級 香港廢物處理與生活素質

18

探究焦點 香港市民對廢物處理在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對不同持份者而言,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重要?哪些應被視為最急切?

政府,不同人士或機構為改善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作出什麼貢獻?又會出現什麼障礙?

科技的發展能否體現及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限制?

內地經濟發展,兩地的交往,與及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 19

知識

理解香港現時不同類型的都市固體類別

理解現時香港和其他相近經濟發展地區的情況,其廢物處理的方法及面對的問題

認識香港現時處理廢物的方法及其限制

參考其他地區和新發展的科技,認識不同可能處理廢物的方法及所需具備的條件

20

能力

理解及詮釋數據資料

從不同層面解說問題

分析推行政策需具備的客觀因素

21

探究空間與概念的運用

不同角度?

不同持份者?角色?責任?限制?

整體?個別?

問題?出路?

只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其他地區的處理方法?

22

生活素質 社會責任

代價

共識

環境

中四級 青少年權責、多元身份與政治參與

23

探究焦點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不同的身份及責任?

青少年會被賦予哪些權利和責任?為什麼?

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個人家庭,以至社會和國家層面) ?

香港青少年的多元身份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如何衡量不同身份的重要性?

24

知識 權利和責任

身份認同和多元身份的建立

青少年在不同方面的權利和責任

青少年在社會和國家發展中可擔當的角色

社會和政治參與不同的途徑

25

能力

辨識多元身份可能出現的矛盾

從事實中歸納重點/因素

運用生活例子解說的重要性

26

探究空間與概念的運用 身份的轉變?角色?責任?權利?

參與模式?成效?限制?

衝突?矛盾?

27

轉變

參與 矛盾

權利

責任

中四級 食物安全:監察與限制

28

探究焦點 香港居民對生活素質的不同層面有什麼看法?如何排列其優次﹖

哪些層面的生活素質應視為最重要?最急切?

政府,商界,市民和不同機構或團體監察及確保食物安全會遇上什麼困難?為何這是一個困難?

香港人對食物安全的理解怎樣受本地,內地和全球的經濟及環境等困素影響?

29

知識 香港食物的供應及其自主性和依賴

監察香港食物安全的機構及其職能

食物安全可能引起對社會及健康的影響

30

能力 能提出恰當事例來理解現實生活與食物安全問題的相關性

能從已掌握資料發現社會性問題

能初步理解現存監察機構可能面對的限制

31

探究空間與概念的運用 優次排序的理據?

指出制度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為何這是一個困難?

32

食物安全

檢測/監測

跨境 不同層面的 生活素質

環境/經濟 的矛盾

33

課程 探究問題

議題探究 (社會時事作載體)

考核/ 學習成果

概念的理解與運用

不同的學習能力

34

議題中呈現 不同的探究點

:具轉移與多變性

態度

能力 知識

學習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建立思維工具

幫助分析路徑

系統性思考圖

提示考慮要點

邏輯推論展示

35

與議題相關的學習工具

36

37

38

39

中四級 基建發展與保育能否達致平衡?

40

探究焦點 香港居民對生活的便捷度和保育有什麼看法?他們會考慮什麼因素來排列其優次﹖

哪些層面的生活素質在當前香港的發展和與內地緊密連繫中應視為最重要?最急切?

要達致經濟發展與保育之平衡,當中會遇到什麼困難?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港府、內地和各國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什麼回應?但同時卻面對什麼限制?

41

知識 了解香港鐵路的發展

了解香港和內地的頻繁交往和兩地鐵路運輸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持份者對文物保育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認識政府在平衡經濟發展及保育上面對的困難和限制

42

能力 理解及詮釋資料

能運用理據解說所持的立場及背後所持的利益及價值觀

能從不同層面及角度作出判斷及加以解說

43

44

刺激學生對社會的觀察

留意自身、他人生活經驗

針對探究焦點

作出回應及解說

45

新聞剪報學習工具 六何法

辦識持份者及正反立場與理據

觀看時事節目的技巧

社論觀點詮釋

漫畫詮釋與解說

新聞概念與解說

46

六何法

47

48

觀看時事節目

49

50

新聞概念與解說

51

漫畫詮釋

52

獨立專題探究

通識課程中不同或缺的探究活動

學生自主學習平台

主動探究能力的應用

展示個人對議題探究焦點的立場及解說

學習責任感的體現

53

54

如何使用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處理難點?

解構題目及設定探究點

7/17/2015

55

思考問題的存在意義?

概念: 先作定義, 再針對題目

解釋

56

要求及學習能力的說明

57

學習工具的作用

對準探究點與修正的需要

58

自我評鑑 與檢視

59 7/17/2015 59

60

運用所得資料對應焦點問題 來建立初步論點?

7/17/2015 60

不同類型的資料

61

議題探究學習

獨立專題探究

學習工具 設計與使用

通識教育科

教與學

考試

課程規劃

62

課程、教學與考試的關係 考試是以議題為載體,能力為主

評估學生對議題的理解

知識基礎作分析情景

學生需運用其思維能力

概念的運用

具邏輯及清晰展示立場

63

拆細考試評核能力與要求 重要概念和相關事實 題目的能力要求(例如辨識/評估/論證/解釋) 提問要點(例如共識建立的困難) 討論角度(包括持份者和列舉適當例子等) 觀點/論據 答題步驟和論證手法(例如比較/準則釐定)

考慮學生的基礎與進度

配合不同深淺度的學習工具

運用時事議題作討論載體

提供清晰的探究空間

遂步培養學生具邏輯地解說個人觀點及看法

64

課程

考試 教與學

65

探究點

能力

依據

謝謝大家!

66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