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文藝復興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之探源─

促成文藝復興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一般思想的事俗話。人

們不再一心一意地冀望靈魂的拯救,對於現世的生活逐漸發生興趣。因為中世紀

的學術多半不切實際,所以人們轉向股帶的典籍尋求指引。而在文藝復興時期,

羅馬的影響力大於希臘,因為當時一般知識份子都通曉拉丁文,而希臘文是一直

到十六世紀才逐漸通行的。

對古典學術的興趣有很快的波及戲劇。更由於印刷技術的發明而協助了古典

學術的傳播,因為同一件作品可以複製無數份,成本降低,讀者群就增多。所以

自一四六四年印刷術傳入義大利之後不久,許多的古典劇本就被印刷出版,而更

助長戲劇的發展。

希臘和羅馬的劇院也引起人們的注意。資料的主要來源是維蘇維斯(Vitrurius)所著的「建築學」(西元前一世紀作)。這些資料於一四一四年被發現,一四八六

年出版,到一六 OO 年時以再版第二十三次,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從對劇本本身的興趣,然後到實際演出的慾望,使得宮廷和學院競相演出。

這時的義大利是由許多獨立的小國家集合而成,每個國家各由一位公爵或王公統

治。宮廷的繁華與宮廷文學的蓬勃,就成為衡量國是優劣的標準。而這些有國家

財力做後盾的劇院,便立下許多佈景上的傳統,影響全歐洲的舞台,直到十九世

紀。朝廷與學院的劇場都是業餘性的組織,為特定觀眾在特定的場合理演出。例

如:朝廷演出的戲劇由宮廷建築師設計佈景,由宮廷劇作家編劇,由朝臣充任演

員。演出並無定時,經常是為了慶祝婚禮、誕生、或貴賓蒞臨時才有演出。

義大利舞台發展經過

義大利有許多的戲劇中心,但最重要的要算是福羅倫斯、費拉拉、俄比諾、

羅馬和米蘭等處。而義大利的舞台發展,自始便一直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一、當代對透視法的興趣。

二、是維蘇維斯建築方面的著作。兩種因素的結合造成長方形畫框式的舞台。

左上:賽里歐劇院的橫斷面。

左:他的戲院平面圖。

右上:他所設計的喜劇佈景。

一、我們通常把透視原理的形成歸功於佛羅倫斯的藝術家布魯納齊,他不是

創始者,但他把前人的知識歸納整理出一種便於傳授的方法。因此,到了一四五

O 年,義大利的藝術家多半以熟諳透視法。今日我們難以體會文藝復興時期人們

對於透視法的反應及感覺。對於他們來說,透視法是魔術,他創造出空間與距離

的幻覺。透視法使藝術家獲德一種全心的能力,於是他們就盡量加以發揮利用。

因此舞台佈景應用透視法是不足為奇的。可以在一四八 O 年以後數年就已有利

用透視法繪成的佈景出現,但是第一個確切可考的例子是一五 O 八年的在費拉

拉演出的「卡沙利亞」,作者為亞李奧斯多。

二、文藝復興時期第一篇討論舞台的文獻就顯示出維蘇維斯的作品與透視法

的雙重影響,這是塞理歐之「建築學」中的一部份。賽理歐與他當代的人都認為,

劇院理所當然應該設置在既有的大建築裡,因此他採用維蘇維斯所描述的羅馬劇

院,並加以修改,使是合於一個室內的長方形場地。觀眾席在大建築物裡的一端,

舞台在另一端,當中模仿羅馬劇院,留下樂隊的位置。

當時的舞台分為前後兩部份。前面部份供表演用,後面部份前低後高供放置

佈景。地板上畫格子,格子逐漸縮小,線條集中在後面的中心點。前低後高的斜

度與逐漸縮小的格子在非常有限的空間內造成距離的幻覺。用木架子張起來的帆

布房屋佈置在舞台的兩邊。前面三棟都是立體的,第四動畫在平面上。舞台的後

方排著一塊帷幕。全體佈景的設置造成漸去漸遠的幻覺。為了加強此幻覺,天花

板由前向後,逐漸向下傾斜,以配合地板向上傾斜。

賽理歐只設計了三種他認為必要的佈景:悲劇、喜劇、田園劇。他描繪這三

種佈景,雕刻製版印刷,全歐洲的佈景設計師紛紛而效尤。

義大利威欽察奧林匹克劇院的平面圖。

永久戲院的設立

浮騰堡設計的布景。採用了三角形佈景。

戲劇立穩了陣腳之後,人們才覺得需要永久性的劇院。在義大利現存年代最

早的文藝復興時期劇院,是維桑沙的奧林匹克學院在一五八 O 年至一五八四年

間興築的奧林匹克劇院。此學院以研究希臘戲劇為宗旨,而奧林匹克劇院於一五

八五年開始至今還尚未停止使用。

而另外一座在一六一八年興建於帕爾瑪宮廷的發納斯劇院,才真正算是後代

戲院的始祖,他是第一個設置永久性舞台畫框的劇院。至於舞台畫框的起源至今

還是一個疑問。但不論起源為何,舞台畫框的功用有二:

一.遮斷觀眾的視線,使透視法發揮效力。假如觀眾看見佈景後面就是戲院

的牆壁,距離與空間的幻覺便破壞無疑。舞台畫框侷限舞台畫面,集中觀眾注意

力。

二.假如要換景的話,舞台畫框可以掩蔽搬動佈景的設置與舞台以外的空

間。舞台畫框隱藏製造魔術的機關設置,保持戲劇的神秘性。發納斯劇院首次把

數年來在發展中的設計轉變為固定的形式,因此號稱現代戲院的始祖。

畫框式的舞台與以往的舞台迥然不同,他嘗試在舞台的有限空間之內造成一

整個地區的幻覺。在中世紀的舞台以象徵的方式同時代表著許多地方,而古典的

戲院用一個固定的建築物之立面作為任何地方使用:街道、寺院或皇宮。所以,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對於創造複雜的幻覺愈來愈感興趣,因此框架式的戲

院也愈形發展。此時劇院中的舞台不僅具有舞台畫框,還有一些其他的特色:舞

台的地板由後向前傾、舞台的地板下面又有足夠的空間以裝置機關和暗門、舞台

的上方有足夠的空間以容納背景、簾幕與其他的設置、舞台的兩廁所剩之空間較

小。

舞台和佈景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不得不也提一下在佈景上影響

相當大的一位設計師薩柏帝尼,他在一六三八年所著的「戲院佈景與機器的建造

手冊」(這是研究十七世紀劇場的主要資料)裡列出四種換景的方法。第一種使用

三角形佈景,第二與第三種方法是用相當笨拙的方式把原有的角形佈景加上新

邊,或蒙上新畫布。第四種方法僅能用於舞台後面的平面翼幕。後來第四種方法

獲得絕對的優勢,因為平面翼幕取代了角形翼幕。

由於變動性較大的緣故,平面翼幕換景法全面取代了其他所有的方法。平面

翼幕與舞台的前緣平行,由前向後並列排立。視演出所需要的布景數目而定一幅

翼幕緊接著下一幅翼幕。換景時,只需要撤走最前的一幅,下一個新佈景自然顯

現。整組佈景的最外緣以上漆的平板連接。後面的佈景也可以像側翼一樣地,一

幅緊接著一幅的排好,以便換景。

短幕懸掛於每一組翼幕上,使翼幕上延續。短幕可以畫上天空或雲彩戶外

景,或是畫屋梁、天花板、圓屋頂等室內景象。短幕不斷能夠遮斷觀眾向上看的

視線,而且他們當中留下的空隙可以裝置照明器材,從上方製造特殊效果。

所有的佈景的三個基本的成分是短幕、側翼和背景。最理想的情況是同時撤

換這三個部份。剛開始,換景由許多舞台工人一起動手。但結果並不理想,因為

舞台工人無法同時搬動,同時結束。最後除了英國以外,全歐洲的戲院都採取「輪

桿系統」。在每個側亦與背景的位置,地板上都挖了溝道,溝道的方向與舞台的

前緣平行。舞台底下另有一組與溝道相同的軌道。軌道上裝有著腳輪的鋼架,輪

車上綁著長桿,長桿穿過溝道,伸出道舞台上。側一語背景就綁在這些長桿上。

滑車滑向舞台中央時,輪車上帶的佈景就出現在舞台上,反之,滑向舞台兩旁時,

佈景就撤離。而後更發展出配合使用繩索與絞盤的方式,僅需要一個人負責轉動

柄手就可以便換整個佈景,便得既迅速有整齊。

到扥略理的時候,義大利舞台的佈景已逐漸規格化。舞台畫框後面是成排的

側翼和懸垂的短幕,最後面是背景幕。佈景上的繪畫都是運用透視法,佈景畫上

的最遠處在背景幕的正中心。假如演員太靠近舞台上區,演員的身材與佈景上的

物體不成比例,就會破壞了觀眾的幻覺。因此演員只要好盡量在舞台上的前端表

演。在此情況下,佈景成了純粹的佈景,而不是人物與環境的一部份。演員與佈

景之間這種不自在的關係一直等到十八世紀,多點透視法完成以後才告消除。

義大利戲院的主要特色

發納斯戲劇雖然是現在戲劇院的始祖,但它的觀眾席與傳統的宮廷戲院仍無

不同。觀眾席的設計模仿歌劇院。觀眾席的形式並無一定的標準,但一般公共戲

院的觀眾席大多延伸成 U 字型。環繞四周的牆壁有一層層包廂,包廂的層數每

個戲院不盡相同,通常在兩個以上。包廂的位置最貴,但除了正對舞台的位置外,

都不利於於觀看,而正對舞台的位置又最不利於聽。特別貴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位

置較為隱私。通常是富戶與權貴的專利。

舞台畫框拱門把舞台的觀眾席隔開。舞台的地板下有足夠的空間以裝置和暗

門,舞台的上方有足夠的空間以容納被幕、簾幕與其他設置。舞台的兩側所剩的

空間較小。

戲院在室內,因此需要人工照明。在煤氣燈尚未發明,蠟燭與油燈是標準的

照明器材。觀眾席與舞台上方時常懸掛著吊燈。照明器材裝置在框架裡面的兩側

與上方,角燈安放在舞台的前緣,其他的燈綁在直立的桿子上,放再每一片翼幕

後面。通常,照明器材全部隱藏在舞台以外的地方,以加強真實感,並避免過分

刺眼。有一種類似火爐吹管的裝置,可以減低光度。除此之外,當時並沒有其他

的方法可以控制亮度,顏色和分配。

舞台特殊效果

製造特殊效果的機關也是義大利舞台的特色之一。特殊效果於中世紀時已相

當發達,到文藝復興時期發展更得完美。舞台地板上有許多暗門,以製造特殊效

果,如火焰、煙霧,使房子、樹木、山或人物在一瞬間出現或消失,以及地震和

其他的奇蹟。有些機關裝設在舞台的上方。最受歡迎的特殊效果之一是,神仙自

雲端出現,跨騎在神獸背上,或乘在馬車裡。這種機關通常只是木頭搭成的平臺,

用畫著雲彩的帆布遮蓋,在用繩索、滑輪與起重機懸掛起來。神獸與馬車都是用

木頭架子張著帆部作成的。有些飛行的機關非常複雜,幾乎佔據了整個舞台。

至於舞台前的幕則僅在開演前使用,以增加開幕時的經其效果。換景時幕不

落下,換景的過程也是表演的一部份,而且常常被算作一種特殊效果。到十七世

紀中葉,畫框式舞台以發展完成,包括:翼幕、垂幕、短幕透視法的布景、舞台

畫框、換景的設備、製造特殊效果的機關。觀眾席也有一定的面貌:延伸的半圓

形座席,以及樂隊區、包廂、樓座。這種戲院起源於義大利,一七 OO 年以前遍

及全歐,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還沒有改變。現在的戲院還有許多取法於它的地方。

義大利文藝復興之舞台風格、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及應用性

從前面的分析探討中可以清楚發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舞台風格,確實

有許多是我們現代人所熟悉的,例如透視法的布景畫法以及舞台上的機關,甚至

是畫框式(鏡框式)的舞台,都是為我們所熟悉的,探究其原因,無非是比=此時

期的這些發展相當的卓越,在舞台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及影響力,所以才

能受到世人的喜愛而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用。因此,預測其未來的發展和影響,

我相信著些經的起時間和世人考驗的優點,在未來必定也能繼續被後人不斷的沿

用。至於小細節的部份,我的看法及建議是,在前陣子我觀賞到明華園以也台戲

的形式演出濟公的戲碼時,他將舞台(劇場)中的特殊效果(吊鋼絲)帶到戶外來演

出,造成觀眾相當大的驚奇反應,使戲劇更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我認為以

前文藝復興舞台中的許多特殊效果,其實是可以在被重新重視的,因為現代科技

進步了,有許多的效果是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就能做到的,為何不讓我們來好好

設計一下呢。不但要做,而且我認為應該推廣到更多的層面,並且可以本著此風

格中製造特殊效果的精神,創造屬於現代的特殊效果。

參考書目

布羅凱特著 胡耀恆譯 世界藝術欣賞 志文出版社 1974 年 11 月出版

PHYLLIS HARTNOLL 著,THE THEATER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THEATREREVISED EDITION ,WORLD OF ART 出版社 1968 初版 1985 再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