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胥柳曼 美术编辑陆轶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A03...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娱乐内容丰富多彩划船、看幻灯片、打乒乓……

何荣华从长宁区搬到普陀区已经一甲子了,当年,他还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顽童,而西宫尚未开建,那时西宫所在地是陈家宅、陈家白漾、王家弄、张家桥自然村,放眼望去都是菜地农田小河浜,附近还有好几个生产队。在田地里奔跑玩泥巴,在河浜边捉鱼,上树捉知了,这已经是童年最快乐的娱乐方式。

从 1959 年 7 月破土动工,1960年10月落成,到1961年2月正式开放,与周遭街坊领居一样,何荣华充满期待。那时候,进出西宫要么凭工会会员证,否则就需要买票,几分钱一张。而何荣华却不用担心买票问题,“因为是学生嘛,学生不用买票。”

方阿姨是知青,有段时间并不在上海,上世纪90年代自己安家在附近后,逛西宫的频率增加到每周一两次,这才有了亲切感。那时,他们全家在西宫的那片湖上划过船,也在西宫里看过幻灯片,“一片一片插入幻灯机里播放,讲一个小故事,那时觉得蛮有意思。”

老何还记得第一次去西宫是跟着长4岁的哥哥一起去,在西宫大楼的二楼看哥哥打乒乓,两块板拼成球桌,球拍用木板自己加工,一角钱买一个乒乓球,“一场乒乓赛打得相当精彩,后来我也是在西宫学的乒乓。”

看了人生首场电影现在每每路过旧址都会张望

沪西工人文化宫有两个入口,分别位于曹杨路和武宁路上。老何每天固定的遛狗线路,都是从曹杨路路口进入,过桥走入湖心岛,再慢慢绕到湖边大道上。有时何荣华从武宁

路入口离开,就会经过西宫的三层白色大楼。每每路过,他总是习惯性地探头往一楼大厅里张望,左侧那贴有

“西宫职工之家”字样的房间如今已是大门紧锁。而当年,这里是何荣华看第一部电影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能去西宫看一场电影在何荣华心中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一场电影,票价一角钱。那时候“八个样板戏”正当时,除此之外娱乐活动并不多,当看到西宫大楼里贴着《地下游击队》的海报时,何荣华心动了。何荣华省出了一角钱,兴高采烈地 去 看 了 人 生 中 第 一 场 电 影 。西宫的放映厅不大,一次大概可以坐几十人,靠背硬板凳,何荣华的座位在十排以后,视线被前几排的人遮挡了一半,看电影时要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这部讲述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与法西斯战斗的故事,主演体现出的智慧与英勇让他足足记了几十年。

小商铺越来越多现在的西宫有点变味

何荣华看着西宫从无到有,而西宫也见证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对何荣华来说,西宫是闭着眼睛都能走到的熟悉地方,是青少年时期的休闲

“圣地”。工作后,何荣华去西宫的次数少了,退休后的他又开始惦记起西宫,闲在家没事,他就带着报纸去西宫,坐在人工湖边的木凳上看看报纸,和老熟人聊聊天。

但他也渐渐发现,西宫的小商铺越开越多,拥挤的小商品店铺,混搭着KTV、游戏机房,何荣华总觉得,和以前的西宫相比,现在有些变了味。有一次他还在西宫买过一本售价较为便宜的人物传记,回家翻看却发现,印刷太过劣质根本无法读下去。

A03焦点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责任编辑胥柳曼 美术编辑陆轶

联系我们 qnbyw@163.com

您去过西宫吗?西宫曾给你留

下过什么样的记忆?随着56岁的沪

西工人文化宫终于要升级改造,本

报欢迎您继续来信讲述那些年您与

西宫的感人故事和情怀。

有意者可直接将文章发送邮件

至 qnbyw@163.com,或留下您

的手机联系方式,让我们采访您,

倾听您在西宫曾经发生过的点点

滴滴。

[链接]

西宫的人工湖最吸引众人目光,湖中小亭静卧于绿波中,周边绿树环绕,是一个休憩佳所。这也是任教于武宁中学的章老师第一次去西宫时留下的最深印象。在这位85后印象中,学生时代曾去过一次西宫,既感受不到文化娱乐活动,也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不感冒”,倒是觉得人工湖周边的公园形式为西宫增添了不少美感与惬意。

直到2009年到武宁中学任教,学校每次为新团员举行入团仪式,都会去西宫。她这才发现,原来就在湖边大道旁,有一座沪西革命史陈列馆,紧挨着西宫艺校,不显山不露水。

其实,1843年上海开埠后,沪西是近代工业建立最早、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陈列馆用150幅历史图片、近万字历史资料,再现了沪西共产党人浴血奋斗的悲壮

历史。陈列馆门口有刘华烈士的半

身像和生平介绍,武宁中学的入团仪式就在刘华半身像前举行。每批新团员 12 人左右,章老师通常会为新团员佩戴团徽,新团员举起右手,面对着团旗说出自己的入团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而新团员在入团仪式前还有额外功课,事先要查找刘华烈士的生平资料,“刘华,上海工人运动著名领袖,1924 年到沪西工友俱乐部工作。顾正红遇难后,他主持了追悼会,并积极领导广大工人准备大规模示威……”学生从资料中了解那段历史,在参观陈列馆后对西宫这块土地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本有些学生只是为争先进而入团,对共青团并无太多的认识。通过西宫这样的教育基地,倒是给他们上了一课。”章老师说道。

每年学生的入团仪式在西宫举行

“老普陀”们回忆那些年在西宫的美好时光

省下一角钱看了人生首场电影“来,我们去西宫了。”

68岁的何荣华戴上鸭舌帽,带着两只宠物狗跨上小电驴。5分钟后,他们就到了沪西工人文化宫曹杨路入口。对“老普陀”们来说,这里是个休闲圣地。而在武宁中学师生心中,西宫可是个学习基地。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就坐落在西宫艺校旁,每年新团员的入团仪式在这里举行。如今西宫将改造升级,对此“老普陀”们和师生都有不少期许。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改造升级这是好事,工人俱乐

部嘛,就应该带来更多文化活动,让

人感受快乐。”有时,西宫到了何荣华

嘴边依旧被称为“工人俱乐部”。原

来那时西宫建成后,为纪念上世纪20

年代在沪西地区建立的沪西工友俱

乐部,初名并不叫沪西工人文化宫,

而是叫沪西工人俱乐部。

“我喜欢看书,伏尔泰、卢梭、泰

戈尔的书都看,对历史也感兴趣。改

造后一定要设立个看书的地方,让我

们这些爱书之人有个交流场所,这也

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何荣

华说着自己的看法。

[建议]

去年的五四青年节,章老师也带

着学校六至九年级20多名学生去了

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去之前,本打算

去西宫的花鸟市场采购菊花祭奠烈

士,但学生主动提出,可以手工自制

菊花。折菊花的教程十分复杂,折一

朵起码要 10 分钟,章老师学了一遍

也没学会。然而有两位心灵手巧的

学生在一连折坏四五张黄色手工纸

后,完成了一朵纸菊花。最终,他们

将这些手工纸菊花送到了刘华半身

像前,章老师觉得,这是孩子最好的

心意,也是西宫对于这些成长于普陀

区的孩子们的意义。

她希望,改造后的西宫能提升文

化层次,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之地

的切入口,“如果能增设一些教育文化

场所,使西宫更具有教育意义,那我会

建议学校将西宫作为孩子们假期的实

践考察基地,让孩子在实地探访中学

习,而并不局限于网络。”今年4月,陈

列馆刚挂牌成为了“普陀区学生社会

实践基地”,可能对于西宫来讲,未来

会成为更多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场所。

[建议]

■师生眼中

俱乐部应该给人带来快乐、文化

不少学生的入团仪式在西宫举行,老人们则喜欢在里面遛狗、休闲。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实习生 陆嘉辉

西宫应是学生实践考察好去处

56岁西宫将改造升级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