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學 - 國立臺灣大學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107/103S107_CT02L01.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第二講: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一)

當代美學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系 楊植勝 助理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Herwitz, Daniel.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1

康德墓碑上的文字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有兩種東西,只要越是經常與持續地對它們反思,就越有更新與更多的驚訝與敬畏充滿我的心境,那就是:在我之上星辰運行的天空,以及在我之內道德的律則。

9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De gustibus non disputandum est(關於品味是沒有爭論的)

人各有所好(likes)

Java Jive

10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康德認為

Liking 與

Judgement of the beautiful

是不同的

(但Hume認為兩者沒有什麼不同)

11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當一個object的客觀性質與subject的心理特質對上了,就出現喜歡

但是關於「覺得美」並非如此:

“… it is not a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facts (about the object) and objective facts (about the one who judges).” (p.59)

12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美的判斷具有無私趣性

Dis-interest-ed-ness

1. 我覺得美不只是我個人的事(但我喜歡則是我個人的事)

2. 「我覺得它美」同時意謂著你也應該會有同樣的感覺(但我喜歡它並不意謂你也應該同樣喜歡它)

3. 覺得美所產生的愉悅並非出自於我個人的特殊性(但喜好所產生愉悅與個人的特殊性有關)

14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康德認為「覺得美」的基礎是一種普遍的人性而非個人的特質,但喜歡的原因則是個人的特質

所以當我做審美判斷時,我反而要抽離我的個人特質,不存任何主觀的好惡

Disinterestedness 並不是不感興趣,而是不建立在個人的特殊嗜好上,所以中文把它譯為「私趣」

15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休姆與康德的比較

休姆雖然認為審美與喜歡不能區分(都是人的品味),卻相信品味是客觀的(objective),有高下之別,因為品味來自客體(object)

康德認為審美與喜歡不同:喜歡來自「私趣」;但審美卻是普遍的。審美之所以為普遍的原因,卻是因為它來自主體(subject),是主觀的(subjective)

16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Herwitz對康德美學的初步質疑 (p. 60):

怎麼說審美來自主體而不來自客體?

17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It is a purely subjective judgement, a judgement occasionedby the object but not about it.” (p. 60)

Cause:因果關係

Occasion:非因果關係(“it serve as a catalyst…”)

18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康德談「美」的判斷有四個環節

1. 無私趣(disinterestedness)pp. 61 - 63

2. 普遍(universality)pp. 63 - 64

3. 合目的(purposiveness)pp. 64 - 66

4. 必然(necessity)pp. 67 - 68

19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1. 美的無私趣

The beautiful 美:無私趣

The agreeable 爽:有私趣 (物質享受)p. 61

The good 善:有私趣(moral interest) p. 61

20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兩種無私趣的行動 (p. 61)

審美判斷→愉悅

‘I know not what but I love it’

認知→知識

我可以在審美過程中知道審美的對象是什麼,但我的審美判斷與這個知識無關

21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比較

審美:無私趣,不用概念,得到愉悅

認知:無私趣,要用概念,得到知識

道德:追求善,有私趣,得到愉悅

欲望:追求爽,有私趣,得到愉悅

22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如何欣賞牡丹花海之美? (p.61)

我不需要知道它們是牡丹花,甚至不需要知道它們花

我不需要從它們實現道德目的,例如保護生態環境

我不需要從它們實現物質利益,例如賣錢

我只要看花海,聞花香,就會心曠神怡

23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是什麼使你覺得這片牡丹花海美?

花朵大朵(heavy)

花朵下垂(drooping)

香味濃郁(lush)

顏色誘人(alluring)

24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是什麼使你覺得這片牡丹花海美?

花朵大朵(heavy)

花朵下垂(drooping)

香味濃郁(lush)

顏色誘人(alluring)

康德認為這些性質與個人喜好有關,但是與覺得美無關

25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審美判斷的主體性

“The best sense one can make of it is that the qualities I refer to, in speaking about the object, are not, properly speaking, its properties, but constructs of my own imagination, my own play of faculties.” (p. 62)

26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審美判斷是一種「反思判斷」reflective judgement,而不是一種「確定判斷」determining judgement

確定判斷:為一個特殊者(a particular)尋找到一個普遍者(a universal,例如一個概念)的判斷

反思判斷:找不到一個可以給特殊者歸屬的普遍者,所做的判斷

這裡Herwitz告訴我們:反思判斷之所以為reflective,是因為它是返回到主體自我的判斷

27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對康德美學的進一步批評 (p. 62):無法確切區別

1. Pleasure caused by the flower

2. Pleasure generated within myself around the flower

Herwitz 說:畢竟喜歡與覺得美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範疇

28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小結:十八世紀好走偏鋒 (p. 62)

休姆是一偏:品味是客觀的

康德是另一偏:審美判斷是主觀的

29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Herwitz認為康德這種主體性美學具有道德的理由(moral reasons),那就是審美判斷是一種反思判斷,然後舉例說:

“When I tell a joke the pleasure I take in laughing is not simply in the punch line, but in the making of it. My laughter is rounded out by my self-satisfaction in devising it.” (p. 63)

真的是這樣嗎?

「道德的理由」在哪裡?

30

第四節 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

從康德到黑格爾:藝術過程的被看見

“What is being shared, in sharing a joke or work of art, is the pleasure in the making of it, not simply the representation it conveys, or the quality of its forms.” (p.63)

31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1-36 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 PowerPoint設計主題範本,本作品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 WIKIMEDIA COMMONS / 使用者:Amano1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mmanuel_Kant_(painted_portrait).jpg?uselang=zh-hant ,瀏覽日期:2014.09.27。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 WIKIMEDIA COMMONS / 使用者:ArtMechanic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mmanuel_Kant.jpg?uselang=zh-hant ,瀏覽日期:2014.09.27。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4 WIKIPEDIA / 作者:Ariel aritohttp://id.wikipedia.org/wiki/Berkas:Kant.JPG ,瀏覽日期:2014.09.27。本作品採取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釋出。

32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5 WIKIMEDIA COMMONS/ 使用者:Sardanaphalus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ant_foto.jpg ,瀏覽日期:2014.09.27。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6 Wellcome Library no. 4965ihttp://wellcomeimages.org/indexplus/image/V0003180.html瀏覽日期:2014/10/04,本作品採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釋出。

7 楊植勝攝影,由所有權人楊植勝授權。您如需利用本作品,需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6 WIKIPEDIA / 作者:Andrevruas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mmanuelkant.JPG?uselang=zh-hant ,瀏覽日期:2014.09.27。本作品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釋出。

33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7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Kant, Immanuel本作品為公共財。

7 有兩種東西,只要越是經常與持續地對它們反思,就越有更新與更多的驚訝與敬畏充滿我的心境,那就是:在我之上星辰運行的天空,以及在我之內道德的律則。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Kant, Immanuel本作品為公共財。楊植勝翻譯。

34

版權聲明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10 “… it is not a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facts (about the object) and objective facts (about the one who judges).”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59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1 喜歡-感官-對象 →有私趣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58-59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1 覺得美-□-□□ →無私趣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59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1 雖然「覺得美」的判斷來自對象,但並非對象對我的感官產生因果關係的結果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59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1 雖然用感官,但卻抽離在對象之外。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0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5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15 Herwitz對康德美學的初步質疑:怎麼說審美來自主體而不來自客體?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0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6 “It is a purely subjectivejudgement, a judgementoccasioned by the object but not about it.”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0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7 康德談「美」的判斷有四個環節:1.無私趣(disinterestedness)2.普遍(universality)3.合目的(purposiveness)4.必然(necessity)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1-68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8 美的無私趣The beautiful 美:無私趣The agreeable 爽:有私趣(物質享受)The good 善:有私趣(moral interest)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1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6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19 兩種無私趣的行動審美判斷→愉悅‘I know not what but I love it’認知→知識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1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1 如何欣賞牡丹花海之美?我不需要知道它們是牡丹花,甚至不需要知道它們花我不需要從它們實現道德目的,例如保護生態環境我不需要從它們實現物質利益,例如賣錢我只要看花海,聞花香,就會心曠神怡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1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4 “The best sense one can make of it is that the qualities I refer to, in speaking about the object, are not, properly speaking, its properties, but constructs of my own imagination, my own play of faculties.”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2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7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26 對康德美學的進一步批評:無法確切區別Pleasure caused by the flowerPleasure generated within myself around the flowerHerwitz 說:畢竟喜歡與覺得美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範疇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2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7 小結:十八世紀好走偏鋒休姆是一偏:品味是客觀的康德是另一偏:審美判斷是主觀的

參考自: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2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8 “When I tell a joke the pleasure I take in laughing is not simply in the punch line, but in the making of it. My laughter is rounded out by my self-satisfaction in devising it.”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3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8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29 “What is being shared, in sharing a joke or work of art, isthe pleasure in the making of it, not simply the representation itconveys, or the quality of itsforms.”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erwitz, Danie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p.63本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39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