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头条 在墙上说故事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至尚嘉华

○飘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在颓废中开始复苏,一部创新红色电影横空出世。因其别开生面的电影艺术语言,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成为新电影浪潮的开端之作,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它的名字叫做《小花》。

《小花》取材于长篇军事题材小说《桐柏英雄》,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桐柏山区一对贫困家庭出身的兄妹自幼分离,十七年后最终相认的故事。影片以战争时期为背景,却一反当时固有的电影语境,将赵氏兄妹之间深切的亲情作为主线,更多地渲染出人性上的温情。整部影片清新美丽,有战士、有斗争、有青春、有热血、有能量,还有令人热泪盈眶的感动和与时代相契合的源自生活的心灵共鸣。在当时那个拎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的时代,影片吸引了大批的观众,燃起了许多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也承载了50后、60后最为珍贵的青春回忆。

《小花》原本的片名叫做《觅》,但因太过生涩而改名为《小花》,既与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呼应,也象征着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它于国产电影中首次尝试将彩色胶片与黑白色交替使用,将过去与未来交叠融合,并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在结构技巧上,也将想象、幻觉、梦境、回忆自然地交织起来,强化人物内在心境与眼前纠葛的对比。这些创新手法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波澜,大大加重了影片的抒情意味。

如今再回头看这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老片,时过境迁,犹生感叹。片中三位年轻的主演陈冲、唐国强、刘晓庆,可谓那个年代无人不知的“大众偶像”,近四十年过去,当初青涩生嫩、崭露头角的他们,早已在表演之路上斩获许多成就,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历程中值得被记录的影帝影后。陈冲饰演的赵小花,如绯霞般的明亮面孔,一颦一笑皆是生气;刘晓庆饰演的何翠姑,热情乐观、笑容明媚,流露着这个人物从心底透出的纯净;彼时的唐国强尚未成为我们后来默认的“伟人专业户”,十足的俊朗小生。还有片中由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更是红遍街头巷尾的传唱曲目。如今当年的观众已为人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这些停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画面,则洋溢着诗的瑰色和青春的魅力,犹如时光深处的遗贝,熠熠生辉。

当露天电影逐渐退出生活,当电影技术飞速进步,我们的观影方式被越来越大的屏幕与越来越炫酷的特效所代替,在满目充斥的商业大片中,我们的父母却很难回溯往昔的电影了。时不时地,陪着父母看看老电影,听听熟悉的旋律和经典的台词。当下的商业影院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但像至尚嘉华这样的二级院线,却是个与父母家人一同享受安逸、感受温情的好去处。

带父母回到他们的青春时光

摄影部:88216583 理论评论部:88216530 总编室:88216352时政新闻部:88216120 经济社会部:88216223 科教文卫部: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88215983

每周头条

品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88 责编肖雪视觉编辑张淼组版杨艳校对国强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271077597@qq.com xiaoxue@xawb.com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美食寻味

○文/图 王长启

建筑砖雕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材料,又与木雕、石雕并称为“三雕”。砖、木、石本身都是古代建筑中的构建材料,常在建筑主要部位进行雕刻,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其中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古代建筑中的陶质建筑构件多种多样,其中不少造型美观、工艺复杂,如螭吻、正脊、戗脊、垂脊、角脊即上面的垂兽、戗兽、角兽、迟头等,有的还施釉为琉璃件,有山面墙雕刻图、正面墙雕刻图等。目前,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雕也称陶雕,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使用的陶器上就有装饰纹样,如绳纹、蓝纹、席纹、指压纹、竹木签刻划纹,还有镂空纹等,这被视为陶器雕塑的开始。在陕西省华县出土的鹰形鼎、武

功出土的鸟形壶均属此类。以后随着陶质器具的大量使用,这类陶雕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雕刻装饰技巧也日益成熟。在安阳商代殷墟就曾出土囚徒陶俑,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战国以前,砖雕开始应用于建筑。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背景等原因,宫殿、祠庙、陵墓建筑大量修建,砖与瓦当在其中大量使用,砖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南北朝时

期,砖建墓室仍很流行,当时的砖雕还延续着前朝的体制,因此制做出的墓砖同样具有秦汉砖瓦雕塑的特征。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雕塑艺术也达到最为辉煌灿烂的巅峰阶段。史载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周长七十里,隋代大兴宫,唐代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都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宫殿,其装饰之富丽堂皇自不必说。就连各地的王府行宫、道观寺庙、塔院等处的建筑装饰构件及雕刻绘画

也极其华丽。宋金时代,雕塑艺术进一步趋向于世

俗化,在创作手法上也走向写实,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题材的雕塑作品。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达,建筑行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全国各地保留下来大量精彩的砖雕艺术,比如在我省渭南、富平、三原、周至、户县、咸阳、宝鸡及西安市的民居中都能见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建筑与砖雕藏品方面极其丰富,具体有卷草、铜钱、回纹、米字纹、万字纹,松、竹、梅、牡丹、山茶、石榴、枇杷、荔枝以及龙、凤、狮子、麒麟、八仙、寿星、戏曲人物、民间故事等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寓意深刻。

砖雕大多是多块拼接为一图,讲究构图严谨,关中砖雕风格上多饱满粗犷、沉雄奔放、动感强烈,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具体雕刻手法有线刻、浮雕、透雕等。这里介绍其中的几件精品砖雕:

八仙过海图——指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奇迹的人。

长安八景图——描绘了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

苏武牧羊图——山石间有一古树,树下坐着一位手持节杖的牧羊老人,周围羊群在吃草觅食,有两位身着战服的西域官兵正在劝降,苏武却视而不见,正襟危坐,表现出一种忠贞气节。

五子夺冠图——典故为五代后周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五子同科”或“五子登科”的佳话,民间绘画常用五子戏夺冠帽,暗喻科考高中,仕途顺利。

渔樵归来图——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渔网,渔夫打鱼归来,樵夫打柴归来,寓意任何事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也是丰收的象征。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观看这些砖雕时我们不妨细细思考,回想历史的发展,体味不同的民风民情。大量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社会影响都值得我们珍视,但可惜的是它们中的多数都已成为逝去的历史,需要人们更好的保护和研究。

○文/图 崔文川

藏书票,是读书人的宠物,方寸天地,刀笔寥寥,却气象万千,素有“版画珍珠”、

“纸上宝石”之雅称。此物虽由国外传入,但在中国也有众多的痴迷者,特别是在文化人中颇为流行。

但要说中国本土的藏书票,首先要提到鲁迅先生。翻检《鲁迅全集》,在他的日记、书信中时有提到藏书票:1930年6月13日夜往内山书店,买《藏书票之话》一本,十元(注《藏书票之话》作者为日本斋藤昌三),1936年3月23日得唐英伟信并木刻藏书票十种,还有 1935年,得刊有藏书票 13枚手拓原作的《现代版画》。鲁迅先生收藏

中国早期藏书票作品达 24枚。不言而喻,这24枚藏书票也已成为我国藏书票史上的珍贵艺术资料和文献了。

在此后,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众多书票艺术家将鲁迅的肖像作为自己书票创作的主题。山西省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董其中在 1996年创作的一枚鲁迅肖像木刻纪念藏书票,图中的鲁迅横眉肃列,一脸风云,全然是忧国忧民的形象,左侧临鲁迅手迹“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整枚藏书票设计精巧,构思严谨,黑白对比鲜明,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斗士风骨,又表达了作者的仰慕之情。甘肃藏书票艺术家钱墨君在 2001年创作的一枚套色鲁迅肖像藏书票,展现的是先生充满

微笑、神态自若、和蔼可亲的面容。最有意义的是湖南颜国强在鲁迅逝世 60周年创作的自用藏书票。同样是单色木刻侧面像,但因为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在给颜国强的信中写道:“上月到了上海看到藏书票展图录,里面有各位艺术家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但从我们家属角度,感到你创作的那张符合父亲生平的性格和态度。”在中国现当代藏书票创作中,鲁迅先生的肖像曾无数次出现,但能得到家属认可的还真是不多。出于这一点,收藏这枚藏书票,再配以周海婴信件的复印件也别有意义。

另外,不仅仅是鲁迅肖像作书票,连他笔下的人物也常常成为藏书票设计的

主题,比如笔者收藏的、由北京著名藏书票艺术家白逸如创作的祥林嫂。这枚书票是上海版画会举办现代文化名人展的金奖作品,画面充分体现了新寡的祥林嫂被介绍人卫老婆子带进鲁四爷家门的场景。作者在图中刻意将富贵人家常用的朱漆大门改为黑色与排列在上方的

“EX·LIBRIS”,更增添了画面的沉重感,使人联想到那黑门仿佛是一张要吞噬一切的大口。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胡适也经常出现在藏书票上。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曹文汉创作的胡适,以简洁的线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胡适青年时代孤傲冷静的形象。曹文汉是我国著名的黑白版画和藏书票艺术家,他的作品黑白对比强烈,刀法简洁明快,造型优美并富有装饰性,有着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藏书票在方寸天地展现了许许多多在不同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代表。北京刘晓东的屈子行吟图,徐鸿兴创作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张克勤创作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北京陶正基创作的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先生肖像藏书票,无不是此类书票的精品。他们不仅表现中国艺术家、科学家和著名学者的风貌,同样也关注世界文化名人,诸如曹文汉的凡高、马蒂斯、达利肖像,陶正基的高尔基,朱荫能的莎士比亚,倪建明为冯春译作创作的普希金肖像等等。这些艺术作品、书中宝石或古朴雅致,或洋为中用;有的刻工细密,有的厚重奔放,营造出一片灿烂辉煌的世界。

文化名人与藏书票

○李燕

陕南汉中盆地的水清澈、纯净富有灵气,它哺育着世代生长于斯的人们,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秀美气质,也使得当地的饮食文化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菜豆腐是当地人用甘甜醇洌的水,做成的一种令人回味绵长的食物。当地人都说,不爱吃菜豆腐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汉中人。

菜豆腐采用的原料是汉中当地产的一种黄豆。这种黄豆看上去很不起眼,颗粒不很饱满,色泽略显得暗淡、大都带着些与生俱来的青紫色痕迹,如果仅从外表看,很容易被人轻视,但它磨出的豆浆多,做成的豆制品美味香醇,嫩滑爽口。

菜豆腐的好处是需要慢慢体会的,它初看时平淡无奇,多次品尝才能体会到它于平淡中见隽永的意味。

炎热的夏季,喝下一碗清凉的带着微酸的淡绿色菜豆腐汤,感觉每一个炙热的细胞都被凉意充满了,人渐渐地神清气爽起来。在寒冷的冬天,热气腾腾的菜豆腐则食之温暖五脏六腑,让人倍感亲切。

虽然菜豆腐吃起来香,做起来却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先将前一天泡胀的黄豆用料理机磨成浆,然后滤干净豆渣,倒进大锅里把豆浆烧开,再放入切好的青菜,接下来,便是考验技术和耐心的“点豆腐”工序了。

汉中人几乎家家都有做酸浆水菜的习惯,用酸浆水点出的豆腐好处在于:白、活、细、绵、精、嫩,味道清幽淡远,且略带甘甜。菜豆腐做得好坏全在这“点”的功夫上。“点豆腐”就是每隔四五分钟将一定量的酸浆水注入锅里,要一勺一勺慢慢来,急躁不得;如此来回“点”上数遍,眼见洁白的豆花变魔术般,从锅底一股股升腾出来,

待豆花一层层凝结成块,水和豆腐泾渭分明时,便将豆腐轻轻捞起,用纱布包裹,将准备好的乌青色汉江石压在上面,将其挤压成形,这时豆腐块便间杂着青菜,色泽青白如玉,一股酸

酸气味扑鼻而来。然后将淘净的大米放进滤过豆腐的清亮酸水中熬粥,待到汤浓米烂时,将豆腐切成小块,与粥一起稍煮一下,一锅酸香四溢的菜豆腐就做成了。

吃菜豆腐时要小心翼翼地先喝一口热气滚滚的汤,徐徐咽下,让汤带着清香的湿热,浸润双肋;再用筷子夹上一撮红绿相间的小菜放在洁白的豆腐上,一起送入口中,细细咀嚼,浓香悠长,弥漫肺腑。

吃一口豆腐,品一口小菜,一口酸甜,一口浓香,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味蕾在各种口味之间不住地跳跃、变换,如同一首小诗,短小却跌宕而有韵律,妙不可言。

平淡中见隽永的菜豆腐

○文/图 初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古人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如韦应物《答贡士黎逢》中“兰章忽有赠,持用慰所思。”;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如卢照邻《五悲·悲今日》中“兰交永合,松契长并。”;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兰”多指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兰花的花期随品种不同而变化,也许多数人无缘赏兰,但书画家笔下的兰花却能四季常开,馨香满室。今选几位长安书画家笔下的兰,雅致共赏。

关中砖雕在墙上说故事

每期一荐

图说天下

长安赏兰

《小花》剧照

长安八景图

渔樵归来图

苏武牧羊图 五子夺冠图

八仙过海图

张新生作品阑儿作品

刘岚作品

段亚锋作品

董其中创作的鲁迅藏书票 颜国强创作的鲁迅藏书票 白逸如创作的祥林嫂藏书票 曹文汉创作的胡适藏书票

Recommended